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100字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2 21:15:44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12 21:15:44   小编: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是一部详细描写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晚年生活的传记。书中揭示了库布里克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电影大师的生平和创作过程。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一

其实现在很少会看很厚的书了,大概是因为时间太碎片不敢开始,也大概就是因为懒,不敢开始。

但是看到斯坦利 • 库布里克,就开始按捺不住了。

这是一个传奇的电影人,书名更是直接用“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来评价他。大学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有幸看过一些他的作品。《奇爱博士》、《乱世儿女》、《闪灵》、《全金属外壳》,尽管库布里克拍摄的影片屈指可数,尽管库布里克并不受奥斯卡的青睐,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传世之作。他的电影涉及犯罪、战争等多种类型,而且他本人除了导演,也能够兼任编剧、制作人,甚至是剪辑师、音效师等多个职位。其才华可见一斑。

这本书是库布里克贴身助手所写的回忆录,回忆库布里克的传奇一生,记录他最后的三十年。也因此让我一下子就血脉喷张了。书里除了描写伟大电影人“他很温柔,也很固执”、“绝顶聪明的混蛋”、“无忧无惧”的性格,还介绍了库布里克的铁三角团队,以及《巴赫 • 林登》、《闪灵》、《全金属外壳》的很多背后的制作故事。

有人说,库布里克历来醉心于有份量的主题。甚至有时候,因为主题太过沉重,以至于会压垮电影本身。但是,即便在他的电影生涯早期,也能完成史诗般的叙事。

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有很多玄妙之处。比如他会偷偷打听别的导演的消息,但是别人打听他时会暴跳如雷,他傲娇得像个孩子,时刻需要人照顾,有时又温暖得像个朋友,却也常常令人发指……

抛开库布里克不谈,作者的叙述方式也很有趣,大量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真实有趣,哪怕是库布里克爱看美女这样的小隐私也没放过~他没有过多地评论库布里克的专业能力和造诣,而且将重点放在幕后往事上,当然,这也是使一本厚书变得易读的原因所在。

书里还有很多珍贵的一手照片,有种看了就是赚到的感觉,前提是,你也喜欢库布里克。

当终于看完合上书,我想你一定会感叹的是,如此传奇的人,哪怕没有奥斯卡的青睐,又如何呢?这世上,有许许多多折服他的人,一如读书的我,一如准备读书的你。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二

对于库布里克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发条橙》,第一次看完差点让我还没成型的世界观崩塌,那种自我的追寻与被禁锢的无奈和可怕在我的脑海永远也挥之不去。很自然的对于其导演库布里克也就比较好奇,要怎样一个男人才能在那个年代就敢拍这样一部片子!作者在书里面也有提到这个电影带来的影响,说那一年只要有青少年犯罪便把黑锅甩给了《发条橙》,我想这除了莫名其妙的无妄之灾,换一种思路来说也是对这电影的一种肯定!

这本书是库布里克的好友来写的回忆录,书中其实并不是全篇累牍的书写库布里克如何如何,更多的是一种温馨的记忆,是对于最后30年友情的一个回顾,是对当年拍电影过程中所遇到的人和事的一个再现与怀念。

所以书中其实说起电影的话题并没有很深入,甚至很多都是浅尝辄止。反而用了大量笔墨来写当年拍摄电影时周围人的趣事,写遇到的困难,写每个人的表现,用库布里克作为一条线来串起几十年的电影人生。这本书虽然用了最接近上帝的男人来作为宣传,但是书中对于库布里克其实并没有过分的夸大与夸奖,对于其人更多的是一种作为同事作为朋友的一种认同感。也正是因为没有偶像包袱在其间,所以这本书看起来才这么平和!

埃米利奥和菲利普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库布里克:他是绝对的偏执狂,却能听从他人意见;他是完美主义者,却时而邋遢如流浪汉;他是严厉而严谨的艺术家,却不失温柔与细腻;他是动物奴,是慷慨的朋友!他跟我们其实一样,都是矛盾着的普通人,不同的可能就是他对电影艺术的天分与努力。

本书感情真挚,只有一个主题,怀念与纪念。按照时间顺序来还原一个工作和生活中的库布里克及他的电影,不浮躁不夸张,就是简单的讲述一个真实的电影人,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本书读起来才越发显得浑厚与柔和。库布里克那神秘的外衣也在这本书被揭开,但这样反而更让我觉得能拍出这些伟大电影的不容易,其背后很多艰辛真的是我们常人想象不到的,所能做的就是在多年之后追寻库布里克的一点背影,去思考,去学习!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三

人们都喜欢真实的东西,却往往接触到的都是虚幻,在电影艺术中,导演总是让观众信以为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怎会如此具有戏剧性。小的时候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所以花钱能实现的活动几乎没有,家里只有一台盒子电视机,也只不过能看一些电影频道放的电影,那个时候还对电影无感。后来初中有一次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电影,我第一次就感受到了一种震撼,那个时候看的还是红色电影。后来上了高中,就开始经常跟同学去电影院,也是那段时间迷上了国外的电影。

说起电影,我已经是一个小小的行家了,那些经典的作品几乎都没逃得过我的眼睛。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作品我当然也是看过几部,尤其是那部经典的《发条橙》,虽然说起电影来我总是激情四射,但是说实在的我更感兴趣的还是电影背后的故事。当我喜欢一位导演的电影作品时,我就会去翻阅与他相关的资料,我要弄明白是什么使他们创造出这种作品,这本《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是对于这位导演最真实的讲述,也是十分直观的。

既然我看了这么多虚构出来的影视画面,我当然希望能够从导演身上找出真实的东西,这本书虽然是他人所写,却更能够挖出他身上的细节之处。这本书单纯是为了讲述库布里克最后三十年,也是最精彩的一段生涯的经历,所以它的文风很朴实,就是像在听一个老人讲述他年轻时的一位老友一样,很舒服。一个能够创造出令世人震惊的作品之人,他就必定不会普通,了解这些往事有时比电影更有趣,他背后的细腻与矛盾,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他的电影。

一位伟大的导演,他的作品不需要炒作,他的事迹也不需要去宣扬,就像《发条橙》一样,虽然刚上映就被禁,直到导演离世了才在英国上映,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历史上留下的影响。库布里克虽然走了,但是他的思想得到了传达与流传,这种天赋是时代与经历的共同结果,如今是很难再出现了。经验是比金钱要重要的,现在的人们都把一切想得太复杂了,像书中这样以平凡的方式做不平凡的事,这才是创造经典的前提。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四

在国内提起斯坦利库布里克可能很多人会一头雾水,完全不晓得这个人做过什么事,有过什么样的成就,但是如果换句问法,说你看过《洛丽塔》《闪灵》《发条橙》吗,则会获得更多的人的附和,当然看过,甚至看过不止一遍。我们看了太多斯坦利的电影,却依然记不住这个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地遗憾。世间胜在有艾米利奥,让我们可以近距离的了解这位在世界电影史上大放异彩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

本书的作者艾米利奥曾经在斯坦利身边工作了30余年,名义上是斯坦利的司机,其实也更多的担任了斯坦利助手的角色,艾米利奥同斯坦利的关系与其说是雇员与雇主,倒不如说是亲密的朋友来得实在。从艾米利奥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个人的友谊远超出了一般雇员与雇主所能达到的高度。

在本书中,艾米利奥并没有把太多的笔触放在斯坦利作为导演编剧的艺术造诣上面,而是大量描写了斯坦利身边的人与事,包括斯坦利本人、斯坦利的妻子及斯坦利的团队等等。作者似乎也明白斯坦利在电影上面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已经无需赘言了,让人们认识一个更为真实的斯坦利反而更重要一些。因此我们会发现艾米利奥写了很多斯坦利在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将那个很固执但也很温柔、绝顶聪明的混蛋、索居坦然、无忧无惧又有些拖延症的男人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埃米利奥让我们知道,斯坦利虽然是电影界的深具影响力的大拿,在电影上他是最接近上帝的人,但是在生活中仍然有其可爱的一面,有时会傲娇的像个孩子,时刻需要人照顾,有时又温暖的像个朋友,让人如沐春风。

作为电影导演,斯坦利更想让人记住的应该是他的电影吧。斯坦利的作品虽然称不上多,但是每一部都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她的电影无论在艺术成就上,社会责任感的表达上还是电影拍摄过程中各种技术技巧的应用上,都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在书中,埃米利奥提到他的电影《巴里林登》、《发条橙》《闪灵》《全金属外壳》等等,埃米利奥没有与我们提到太多关于电影技巧拍摄的事情,而是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为我们描绘出那个将一生心血都放在了电影上的斯坦利库布里克是如何工作的。

最终,斯坦利依然逃不脱病魔的侵袭,在一个下午死于心脏病发作,带着所有的荣耀与成绩离开,留给埃米利奥与世人的是他那些在今天仍然散发着无穷魅力的电影,仅此而已。。。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五

本人对他一直很想更多的了解,因为他是一位非常与众不同的导演。 他特立独行,远离主流,在电影这种曝光度极高的平台上,他却时常守在自己所暗喜的角落里,用一种俯视的眼光来看待万物。

然而与身在高处的位置所截然不同的,又是他对着世人的态度里极具温和的一面——在辛辣讽刺的背后,仍旧有其普世精神的传达。

通过在《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一书中,了解埃米利奥以时间为序,为我们讲述了库布里克生命后30年的许多真实经历。 从《发条橙》开拍至《大开眼戒》公映,埃米利奥熟知库布里克所有的工作细节与生活琐事。在埃米利奥眼中,库布里克是绝对的偏执狂,却能听从他人意见;他是完美主义者,却时而邋遢如流浪汉;他是严厉而严谨的艺术家,却不失温柔与细腻;他是动物奴,是慷慨的朋友,是生活白痴……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是一部揭秘斯坦利·库布里克真实生活的回忆录,贴身助手带你领略电影大师的血性与温度。2016年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最佳纪录片《S代表斯坦利》(S Is For Stanley)改编自本书。书中收录了100余幅私藏珍贵照片和高清片场图。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风格样式灵活多变,会将电影哲理化,这样独立的思维丰富了电影的语言,也奠定了他的地位。

这个精益求精到有些偏执,甚至近乎疯狂的导演,可能是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导演,或许没有之一。 有几部也是我看过的几乎代表着优秀电影,影史上最具代表性和传奇性的导演斯塔利·库布里克的优秀作品。我看的第一部影片《全金属外壳》还有像《发条橙》《光荣之路》、《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等等。

关于他对摄影构图的着迷这点,熟悉库布里克的影迷都知道,库布里克讲究构图上的对称,以严谨著称的他最爱一点透视。

而且库布里克对摄影的探索并仅仅不局限于构图,还包括对摄影机本身的研究…… 我想说,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型的导演,他的电影涉猎范围极广,展现的虽都是大问题:宗教,战争,人类的机械化,关注的却是感性和情感,表达的主题也基本一致:人性在现有的社会规则中所受的压迫及产生的异化。库布里克借助电影,探讨深奥的社会问题,诠释他的哲学思考。 世人盛赞库布里克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在电影神殿的最高处,在上帝的下面,坐着斯坦利·库布里克” 他为我们留下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在对艺术的追求上,对价值的思考上,他都达到了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六

我算不上一个影迷,只能算说是看过很多电影。我也看不懂大师的作品真正的艺术,对于大师的电影我最多只能说是看过。

这本书不是斯坦利·库布里克自己写的,所以这不是一本自传,只是一本人物传记。他的作者是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他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贴身助手,最早的时候只是一个司机,但正是因为他的专业与优秀,最终留在斯坦利·库布里克身边30年,成为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关系最近的人之一。我想他们是天天都要见面的。我想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艺术气息也感染了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他们也不愿或者不想离开彼此。30年,足以讲这种关系和生活方式变成一种习惯。

30年是什么概念呢?30年可能是一个人完整的工作年限,30年后可以退休。中国人说30而立。人到了30岁的时候就该成家立业了。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在大导演的事业上升期与他相遇,并陪伴了他的整个创作时期。

大导演的事迹人尽皆知,但并不相同。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的书中展现了更多的细节。我不是特别熟悉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很多电影可能看的一知半解。但是,30岁的我再《洛丽塔》就跟从前的看的时候的感情不一样了。拍的真好。库布里克的作品不仅有《洛丽塔》,还有《奇爱博士》,《发条橙》(这也是一部大作、神作),《2001:太空漫游》《全金属外壳》等等。媒体总是将他描述成电影人中的霍华德·休斯:一位古怪的艺术家,痴迷于工作和注重隐私到了疯狂的地步。中国的影迷很喜欢他,世界的影迷也都很喜欢他。研究他的电影和艺术造诣的俱乐部比比皆是。在大北京,就有名叫库布里克的书店。

但看完这本书,我更喜欢作者,也许是因为书是作者写的,文字粉饰美化了生活,或者是作者有自恋情绪?哈哈,我不知道。但是作者的事情也很令人敬佩。他本身是一个职业的赛车手。曾经有过辉煌战绩,但是当他不做赛车手之后,失业中的他曾经一度不能让妻子孩子温饱。后来无意间找到了出租车司机的工作,为了省钱用的是自己的车,跑业务。在一次帮助电影公司运输道具的事件后,由于出色的表现变成了电影公司的专用司机,或者说是点名司机,再后来,就有人把他介绍给大导演开车。就连大导演自己都十分佩服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的车技和车子保养技术。自此也开始了他们30年的合作生涯。

作者的故事,放到现在可以作为励志鸡汤文,其实就是人要有一技之长,无论是多大的年龄,多叛逆的性格,多纯粹的思想,在这个世界生存要学会自己的求生技能。同时,要专业,做到专业的极致,就会获得尊敬,也会获得新的机会。无论是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还是他书中讲的斯坦利·库布里克都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都是优秀的人格。

书评没有透露太多细节,但想了解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影迷,推荐看这本书,因为作者是一位谦虚而又优秀的人。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七

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初识库布里克,是因为《发条橙》,这是部太有名的作品了。

如果,是在国内,当我们说起一部很有名的作品时,多半这部作品会给人带来欣喜、愉悦、积极,亦或是反思、沉重。但很少有《发条橙》这样的作品,让每个年龄段的的人都惊异却又难以全部接受,但却出自一名导演之手。

这,可能就因为他是库布里克吧。

拿到一本新书,作为库布里克多年的助理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在书中详尽描述了库布里克生活工作,书名就叫做《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埃米利奥最初是个赛车手,因种种原因不不得放弃,开始一个新的艰难生活历程。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初识库布里克并得到天才导演的信任,长期留在身边。如果说,库布里克是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那么埃米利奥可说是离库布里克最近的人。

很多时候,面对一个不是很熟悉的人,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展示在外的一面。而实际上,在私下的一面可能会迥然不同。就像是一个帅气的人,不能想象他还打呼噜;一个对看似洁癖的人,自己的毛巾颜色诡异。助理,就是这样一个联通了一个公众人物内外的特殊角色。

有一句话,叫做”仆人的眼里没有伟人“,含义并不是指仆人,而是指明,如果近距离贴近一个人的生活,才有可能感受这个真实的人。可能,更加伟大;也可能,无法忍受巨大的反差。埃米利奥在库布里克身边工作二十余年而又最终依依惜别,充分说明了库布里克作为一个人的真实与真诚。

从这个角度说,一名好的助理,可能就是每个人在世界上对自己最接受、最认可、最支持的那个人。

其实,这本书还是很有趣的。有趣点在于,埃米利奥本身并不懂电影。他除了知道库布里克现在在拍哪部电影,其他并不是很清楚。正因为如此,他从一个侧面,客观的为我们展示了库布里克的经典作品诞生的台前幕后,比所谓的花絮更真实、更详尽。

而且,他也让我们知道了,库布里克为什么如此的伟大。

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库布里克可谓少产。算上前期的一些实验片,他的所有作品不过20多部。但就是这20多部,确绝大多数都是不同类型领域的经典。《发条橙》因反映的青年犯罪和社会管制的荒谬而持久被争议,《全金属外壳》是越战片的巅峰,《2001星际漫游》直接影响并左右了后期所有太空探索科幻电影的表现模式,此外还有《闪灵》的惊悚,收官作《大开眼界》的诡异。

一部电影,之所以能被成为经典,首先是作为受众的观众的内心接受——形式的接受和思想的接受。在本书中,没有多少对思想的探讨,但对库布里克的严谨态度进行了充分的体现。正是这种负责的态度,才使人们在看起电影来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

让人类接受,这就是上帝的视角吧!向库布里克致敬!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八

(1583)

如果你是钱钟书的忠实粉丝,坚信吃鸡蛋就好,不必去寻找那只下蛋的鸡(“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呢?”钱钟书语),也许并不熟悉怪杰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这个名字,不过当你听到《洛丽塔》(Lolita),《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这些耳熟的经典影片时,可能就明白了,这些都是这位大导演的作品。

世人眼里的斯坦利·库布里克是深居简出、喜怒无常、为人差、脾气怪的天才,但在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眼里,他理智、有创造性视野、勇敢、忠诚、富有热情与激情、拥有坚韧的意志,是人生的榜样。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给予这样的好评是因为自己对斯坦利·库布里克敬仰和崇拜,当然也与作者个性好,做事勤恳又一丝不苟且忠诚如一有关。

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原本是赛车手,后来因出租汽车而结识了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从此加入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团队,并在这位大导演生命最后30年里,参与其重要的工作生活。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日子过得“风起云涌”——谁都知道在一位天才导演的身边工作是件特折磨人的事,但也因为好脾气、好耐心、好性格、对事物拿捏有度,干得不错,想辞职,斯坦利·库布里克恳求他不要走。

本书是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在辞去工作后,细致回忆与斯坦利·库布里克相识、相交的那些宝贵时光,书中回忆了斯坦利·库布里克最后30年的工作生活,记录了《巴里·林登》《闪灵》《全金属外壳》《发条橙》《大开眼戒》等多部电影的拍摄现场,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之所以在书名为了“离上帝最近”几个字,并不是说马上要去见上帝(),而是说斯坦利·库布里克此人在作者眼里如同(近似于)上帝一般的存在,“他想做的事情总会毅然决然地做到”,他人“对此别无选择,只好接受他的想法”,接受便是无条件的服从,像服从信仰的指引一样。而在他去逝后,“一切都空落落的”。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一书批露了斯坦利•库布里克许多生活细节,拍摄电影现场的细节,附有一些宝贵的相片。其中有一张斯坦利·库布里克与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的合影,相片中斯坦利·库布里克大胡子、张扬、目光凝定,永远沉思,好像时刻要爆发,要大声叫嚷,让人不好接近。而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则是柔顺的黑发、一丝不苟、微笑而和蔼。从这张照片上看来,这就是互补的一对好搭挡。在斯坦利•库布里克逝世后,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伤感地说,“他的时代已经过去,我感觉生活似乎完全失去了意义”,“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却十分稳定的平衡:他的智慧和我的无知恰好互补,我们建立起了一种非凡却简单的方法共事。”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后悔许多次因为忙,而错过那些可以与斯坦利•库布里克一起聊天喝咖啡的时间。

事无巨细,作为助手的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都要救火一般赶紧处理,很忙很忙。但这样强压力下的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对斯坦利·库布里克点了无数赞:“他很温柔,也很固执”,温柔是对人,固执是对自己的理想;他很严厉又追求完美;他是猫奴,也亦师亦友....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在回忆中对这些生活并无抱怨,而是写道“这就是正常的生活,当你回首往事,你对自己曾经的选择感到满意,无怨无悔。”这也是因为斯坦利·库布里克创造了一个令人愉快、忠诚度高的、透明而简单的工作环境,即便筋疲力尽,内心依然快乐——这分明也是斯坦利·库布里克个人的魅力。

作者忠实记录下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工作与生活,并没有总结太多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理论,他自谦是因为对电影不太懂行,但从这些记录,从这些细致的生活轨迹和日常之中可以看到这位大导演的许多幕后真实。这便是最宝贵的一手资料。这里,有朋友,有同僚,也有旁观者的清醒。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九

作者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是著名导演、电影制作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私人助手。与他工作长达几十年,在库布里克拍摄的许多著名电影,如《发条橙》《巴里林登》《闪灵》。整部书读起来很轻松,就好像一位邻家大叔,在客厅里来上一杯espresso,絮絮叨叨一点一滴讲给你听他在一代天才电影人身边的故事。

封面

得到这个工作的时候, 埃米利奥生活拮据,一家大小等着他养活,之前的赛车手背景使得他自然而然地走进开车赚钱的道路。成为斯坦利的助手也是从他运送电影公司以及斯坦利的妻子的艺术作品为契机,让他们发现埃米利奥非常“靠谱”的一面。

进入斯坦利的私人宅邸阿伯茨米德以后,埃米利奥和其他两位助手承担起斯坦利和外界各个方面沟通的重任。在繁杂的电影拍摄项目中,日以继夜地帮助斯坦利追逐着梦想。斯坦利是一个非常严谨、用功的人,对效果的苛求可以说到达极致。《巴里林登》拍摄的是贵族主题的电影,所以服饰的繁复程度非常高,全部是手工定制。拍摄期间为了等一个光线,可能会让现场的搭建拆装几遍。也常常把埃米利奥他们半夜拉起来去完成指令。

《巴里林登》剧照,看那繁复的服饰!

埃米利奥为此不能顾及家里和孩子, 这常常惹得他的妻子非常无奈。但斯坦利对他的信任和依赖,让他不得不一次次推迟离开斯坦利另找工作的机会。他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开车,为斯坦利解决了不少物品搬运的麻烦。用自己温和稳定的处事方式,和外界沟通的过程中处理了很多官僚复杂的难题。对待斯坦利的妻子和孩子,他也是默默支持, 接送他们去剧院、去看展览、去各种学习班, 甚至陪伴他的孩子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时间都要多。在斯坦利和他的孩子中间, 埃米利奥坚定温和的性格为他们解决了很多父母孩子的摩擦。这一切也就是为什么在后面几十年里, 埃米利奥一直为斯坦利工作一直到斯坦利去世。

斯坦利在工作中

作为贴身的助手浸淫在演艺圈中, 埃米利奥一直保持着他朴实本分的本质,但这不等于他不会尝试表演。《大开眼界》中,他客串了卖报亭里的小贩,2个星期的每天晚上一个小时,换了N多行头最后一幅耳罩让这个纽约街头报贩的形象永留荧幕。拍完这部片子, 斯坦利由于心脏病发作离世。而埃米利奥在葬礼后一直坚持照顾着这个大家庭知道一切平静。

当他终于离开工作回到英国女儿的家,其实他的内心一直在缅怀斯坦利。 这已经超越了工作关系的情感,让他在阳光下的公园里面向斯坦利墓地的方向久久望去。。。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十

对于任何一个年纪在30岁以上的稍稍资深的电影爱好者而言,库布里克这个名字犹如电影的符号一般。他的作品,从科幻里程碑《2001太空漫步》,到让我翻出原著恶补的《奇爱博士》,从让我由衷排斥住旅馆的《闪灵》,到让我透过表象看本质的《发条橙子》,这些在影史上闪闪发光的作品,从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诠释出了电影的意义,在那个过去的时代里,虽然电影技术和特效手段不如今天,但电影中却承载了以库布里克为代表的一众大师们的精神内核,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寻找的也并不是今日电影中的那些无关痛痒的无聊笑料、单纯的感官刺激以及转瞬即逝的爆米花情节。

大师的作品,我在不同的时间里看,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看,在不同的成长经历中看,值得我以不同的心境一遍一遍的看,每一次看库布里克,同样的电影画面却总能催生出我完全异样的感受,一次观影便是一次崭新的冒险,而他的作品之所以总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还直抵人心,我想这可能就是库布里克的真正魅力了。

对他好奇不是一天两天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在这么多完全不同的题材领域里,仍然留下几乎“全明星”的这众多作品。而眼前这本《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终于给予了我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在他的银幕作品之外,靠近这位天才大师。

这本书是2016年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电影《S代表斯坦利》的原著作品。本书的作者正是库布里克工作上和生活上最信任的助理——埃米利奥,因此,本书不同于往常的传记作家们的作品,用作者真实的经历和以他自己的回忆口吻,采用难得的近距离视角,通过这位“半路出家”的司机工作经历,我们跟随作者和库布里克的由远及近,开始逐渐认识和了解这位传奇大导演。

本书确实也不同于一般照本宣科,满是套路的传记,本书中的主角始终都是作者本人,书中并没有大段大段关于斯坦利突兀无着的身份性格起底,也没有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的说明式的画外音。而是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回忆,用时间轴恰当的铺垫和安排着库布里克的出场和介绍,而通过如《巴里•林登》和《闪灵》一部部电影的筹划和拍摄过程当中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经历,将不单库布里克及其妻子,还有他的得力干将“铁三角”都灵活生动的展示给我们,使本书读起来兼具故事性和趣味性。

作为库布里克的影迷,阅读本书的趣味在于,作者犹如老友般的娓娓道来,并不急于向你和盘托出所有的库布里克,而我却反倒乐于通过这些零碎的对话和就事论事,拼凑出一个做事认真,极重效率,天赋超人的库布里克。

例如,对于作者在本书一开始,便回忆到他开车“莫名其妙”的载着一具巨型“男人老二”的艺术品穿越伦敦,他并没有说这是哪部电影,但只要是库布里克的影迷,我想读到这里肯定都要会心一笑,这个雕塑就是在《发条橙子》里被阿历克斯拿来和那个报警女人打闹的道具。

这本《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是了解真实大师库布里克工作生活的宝贵机会,在揭秘他的工作和成功的同时,也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一部伟大电影的诞生,是多么的宝贵,在大银幕背后,它凝集了这么一大群人的所有心血,在这里,我向以库布里克为代表的勤奋电影人致敬!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十一

前些年百般无聊的好奇之下搜了下世界惊悚电影前十的排名,我记不得当时的具体排名,《闪灵》大概排在前五名,这部电影早就耳熟能详了了,只不过没啥机会观看,而且更是史蒂芬金的原著,让我这个喜欢这位作家不得不看。看完之后,觉得有些地方根本没看明白,比如电影结尾为何已死去的杰克出现在墙上的1921年的黑白照片里?我想找到答案,却在电影评论下面看到有些人大骂这部电影,拍成烂片,还把导演库布里克给骂了一顿。

闪灵最经典镜头之一

作为原作者史蒂芬金对影片也十分不满,责怪库布里克改动太多,完全背离小说原意。并在1997年,亲自当编剧重拍了《闪灵》,但是1997年的《闪灵》比没有1980的《闪灵》那么火爆,其实正因为库布里克没有忠实原著,才造就了这部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恐怖的影片。

库布里克在电影圈里是一个也是很有争议的的人,赞美和批判一样的多。电影迷的偶像,女人眼里的大众情人,不得不说他年轻的时候真的很帅,被世人翻来覆去津津乐道的电影大师,鬼才,天才,怪才,完美主义者等等荣誉加于一身,但是就是这样的天才导演却没有被奥斯卡青睐过,虽然他的拍的片子不多,但是个个都很经典,谈到他的电影大部分人都称赞。

年轻的库布里克当初是一名摄影师

也有人对他拍的电影不屑一顾,有些人吐槽看不懂的他拍的电影,吐槽拍的啥玩意给大众看,给电影负分。他是电影圈里的有名的偏执狂,不满意的地方总会让演员和工作人员重复N遍,直到他满意为止,对片子要求极为严格,他喜欢拍摄人性消极黑暗的一面,拍摄手法让有些人不讨喜,独特的性格让外界对他误解歪曲事实很深刻,但是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库布里克在电影史上贡献。

本书作者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库布里克的私人助手,在一起工作了几十年,本书通俗易懂,描述了库布里克拍摄电影时的幕后花絮,揭秘了库布里克工作状态和日常生活的琐事,很轻快易读的一本书,让我们了解真实的库布里克,看到其中一篇库布里克居然是猫奴,真的没有想到库布里克还有这么可爱的一面,本书让我们更加的接近了真实的库布里克大导演的一面。

《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是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 他的拍摄独特的视角和超前的思想超越了时代,用一种近乎冷漠的理性来对待宇宙、社会与心灵,哲学,人性,战争等等,他的电影内涵深意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虽然在他人看来有些枯燥,但无妨这些作品终将是一座里程牌,这个离神最接近的男人注定成为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山峰。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十二

你可能不知道斯坦利·库布里克,也不知道他获得过哪些奖,甚至你连这个人是干嘛的都不知道。先不用急着否认,因为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觉,“这人谁啊?那么牛X?”等我翻看他的作品,我彻底被这样一个电影届大师折服。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是《洛丽塔》也是他代表作,很难想象,拍出这样一个唯美又带有这一点色情的电影,看得我是那么沉迷。洛丽塔,一个可爱又勇敢的萝莉形象就这样被概括,而斯坦利·库布里克用很多漂亮的手法,对戏剧的风格,细节和影像的创作上加以填补,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美好。原著中的人物带有一些荒诞而又可爱的成分,整体是以讽刺和凸显人物个性为主,而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恰好在这些细节中游刃有余。

选自电影《洛丽塔》

这本书称赞他为“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我觉得稍显的大了一些,我感觉他更像是被电影之神眷顾的人,换句中国的老话讲“祖师爷赏饭吃。” 斯坦利·库布里克真是吃导演这碗饭的人。作者埃米利奥和菲利普用更多独特的角度,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去丰富库布里克的形象和特点。

在拍摄《发条橙》,同样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外表越华丽,内心就越丑恶。这部电影曾经被多个国家禁止上映,不无他的道理。能够拍出《发条橙》这样风格的电影,肯定对社会的当下环境和机制有很大的不满和怀疑,甚至 诉诸于用暴力和恐怖的影响去解决这样的问题,目的是带给人更多的反思。但这样沉重的后果,到底是否应该占据主流的思想?当然是否定的。文明的社会是不允许用暴力的手段达成任何的目的。

选自电影《发条橙》

在看《闪灵》,库布里克首次利用封闭式的空间环境,用以烘托人物的心里,用写实的风格和特点重新改写了对恐怖电影的定义。库布里克对细节的把握和认定超乎想象,无论是一个镜头,一个插曲,一个音轨,库布里克都有他自己的定义和理解。这是这样的追求,让他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

选自电影《闪灵》

库布里克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他的每一个镜头仿佛都在冷冷的看着这些可笑而可悲的灵魂,看着他们的奋力挣扎扑向生命最后的陨落,犹如一群跳梁小丑。一个电影人,他所肩负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告诉人们,生活里或者未来里,他的眼中看到的和预测的东西,这种东西没有办法用真实的现场传达给你,只能用电影让你感受。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不是有多歌颂库布里克,也没有过多称赞库布里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位电影人,在他的时代,他的位置上做了哪些东西,奉献了哪些艺术,仅此而已。至于褒贬抑扬,交到了每位读者的手中。

这么多年过去了,世界的变化无穷无尽,题材多的数不胜数,但反是要提到世界TOP的电影,必然库布里克的电影会占据“一席”,这个“一席”不是一个,而是全部。库布里克用他冷漠的眼睛,窥视着世界和人类。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十三

库布里克去世二十周年了,二十年过去,围绕着库布里克建立的个人神话翔实而扑朔迷离。有人认定他是名副其实的“暴君”,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在伦敦郊外的伯翰姆伍德精心“布局”自己的电影帝国;但也有人认为他温和善谈、机智幽默,虽然每次访谈结束都要“审查”稿件,符合要求才能发表。库布里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疯子,控制狂,还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师?我等常人自然很难去判断,也无法求助于电影,电影在揭露创作者个性的同时往往隐藏更多潜在的特质。

好在,有一位与电影毫不相关的人曾在库布里克的手下工作,与库布里克朝夕相处30年,为其办理各种闲杂事项,并受到其绝对的信任。似乎除了库布里克的妻子克里斯蒂安妮和三个孩子外,还没有人能以如此近的距离接近库布里克。原因当然不外乎库布里克具有大多数艺术天才都有的敏感个性,无比高超的电影造诣付出的代价似乎是生活难以自理,于是需要这样一位无怨无悔、贴心负责任的常人陪伴在他身边,帮他掌管各种资料和处理各类闲杂事情。

他是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当过赛车手,后来在出租公司工作。因为凑巧帮助库布里克运送物品与其相识,后来搬到库布里克的专属城堡伯翰姆伍德为库布里克工作。因为其单纯善良的性格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迅速获得了库布里克的信任。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渐渐成了库布里克家的管家,掌管各间库房的钥匙,同时也是贴身助手,接送来见库布里克或被库布里克邀请来洽谈合作的各路演艺明星。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对演艺圈毫无所知,对此也没有兴趣,如此才获得库布里克的信任吧。

于是,在《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这本书中,我们见到了与各路流言蜚语和小道消息构筑起的暴/君形象迥然相异的库布里克。库布里克确实是名符其实的控制狂,每一件事情都亲力亲为,也确实是完美主义者,任何细节都不会放过;但他同时也是激进的动物保护主义者,每当家里的动物受伤,他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给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而不是找人帮忙。这实在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们被库布里克电影中反人性的创作倾向所误导,自然难以想到真实的库布里克其实是一位简单温情的老者。

在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的回忆中,库布里克的生活紧紧围绕着电影进行,而且似乎只有拍电影这样一件事是他真正感兴趣的。他会为了一个电影计划阅读所有可以找到的资料,与不同的编剧合作直到自己满意,同时为拍摄过程中每一处细节做好提前构想的准备,以防到时出错。对库布里克来说,一定要提前准备一切,在事情完全控制好之前,不贸然投入拍摄。就如那部准备多年终遭搁浅的《拿破仑》,详尽的资料早已完美,拍摄日程却迟迟没有提上,原因正是没有彻底准备好。

还有那么同样夭折的二战集中营题材的电影,或许因为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提前上映才被迫中止的吧。不过这已经不算这一次了,奥利佛·斯通的《野战排》先于《全金属外壳》上映,两部电影都是越战题材的,《野战排》的优秀让库布里克很不高兴。在库布里克心中,他所拍摄的任何电影都得是该类型中最好最独特的,并无可超越。《2001太空漫游》便是一个实例,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可以超越它的科幻片。当发现别人在自己之前捷足先登,并且拍得还相当不错时,库布里克自然是不买账的。

可以说,库布里克的完美主义一方面出自他的天性,同样也是竞争意识的结果。库布里克在晚年与乔治·卢卡斯、科波拉、斯皮尔伯格等“新好莱坞”导演过从甚密,除了欣赏这群后起之秀杰出才华之外,还在于他们对新技术、新特效的掌控,已是库布里克不能比及。库布里克像极了技术控理工男,不放过任何新兴的技术。当时的好莱坞正是各种技术研发的创新工坊,库布里克自然不想放过,其背后同样源出于一种不想落人之后的竞争意识。

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在书中回忆某次库布里克和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对话,同样如此。库布里克在看完费里尼的电影后,照例会给他打电话。这次不知道看了哪部,库布里克把电影中每段配乐起始的时间标记下来,让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打电话说给费里尼听(不会说意大利语),问他这按什么逻辑组织的。而当费里尼问库布里克新电影准备到哪时,库布里克也会因为“天机不可泄露”的小心思让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赶紧挂了电话。两位电影大师画面感十足的敌友关系,读来实在有趣。

不过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产生一个疑惑:书中的内容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多少是想象加工的代笔?整本书的文笔不提文采斐然,至少也算流畅生动,不比任何一本优秀的非虚构作品要差。如果全部都是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讲述并记录成的,非常不可信。因为从对自己生活的记录来看,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对艺术几乎毫无所知,很难相信他会讲出(或写出)这么好的文笔。我们注意到了书的另一位合作者菲利普·乌利维耶里,应该是在他的帮助下,书才得以完成。

不过不必多去深究此点了吧,《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独一无二的价值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份对天才的微型记录。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对电影几乎毫无鉴赏力——当库布里克问他最喜欢他的哪部电影,达利桑德罗如实回答《斯巴达克斯》,很难想象任何熟悉库布里克的人会这样回答,因为《斯巴达克斯》正是库布里克职业生涯中唯一一部不是他全权掌控的作品,很多时候,他也不太认可这部作品。——这既是缺点也是优点。缺点是因此无法给出库布里克与电影深层次的关系(不过表达在了电影中,不是吗?),优点是以外人视角(简单的雇佣关系)“发现”了从神坛跌落地面的库布里克。正是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的单纯,甚至有些傻气,才获得库布里克绝对的信任,才有这份无比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窥见天才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复杂性。

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读后感篇十四

库布里克的生平传记,翻译成中文的已经有好几部,大多都把“上帝”二字当成卖点。

说的是那个老梗——斯皮格伯格到天堂以后想见见库布里克,圣彼得不让他见。结果斯皮尔伯格转头就看见库布里克在远处骑自行车,问圣彼得,圣彼得说,那不是库布里克,那就是上帝。

今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命最后的30年》也没能免俗谈到了上帝。

但我总觉得这并非作者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的本意,果然如此,意大利文原名叫做Stanley Kubrick e me. 特别简单:

“斯坦利与我”。

“斯坦利”是库布里克,而“我”,则是那个鲜为人知的意大利赛车手埃米利奥,他在库布里克身边参与工作接近三十年,从司机做到私人助理,最后简直成了保姆。他在书中记下了几十年来与库布里克相处的种种,读的时候经常笑到不行,要么就是惊掉下巴。

仔细想想,那些动辄管库布里克叫上帝的,大概不会是跟他很熟或非常亲密的人,就像没有人会叫自己的父亲和密友作上帝一样。所以,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随着埃米利奥变得习惯喊斯坦利而不是库布里克了。

就像这样:“斯坦利,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带点紧张的情绪,随时准备着迎接他古怪又刁钻的要求。

意大利人埃米利奥以司机的身份开始为库布里克工作,那天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伦敦的大街小巷都下着雨,埃米利奥从英国霍克电影公司的办公室里出来,把一个硕大的白色阴茎模具放到车的副驾驶座,然后在它上上下下的摇摆中开了18个小时的车。这就是埃米利奥为库布里克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当时后者正在拍摄《发条橙》里那场滑稽的打斗戏。

“早上好,我叫斯坦利·库布里克。”

“早上好,我叫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他回答道,有些许冷场,因为他从未听过这位著名导演的名字。

埃米利奥经手的电影,从《发条橙》、《巴里·林登》一直到《闪灵》和《全金属外壳》,也见证了《大开眼戒》和随之而来库布里克最后的岁月。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电影他一部都没看过,他的兴趣不在这上面,他也不认识费里尼或是妮可·基德曼或是任何一个足以让影迷们尖叫的名字。

离开库布里克之后,当他第一次完整地看完这些电影时,他的反应却是:“我觉得自己不太懂,斯坦利。”

对电影一无所知的埃米利奥,他的工作就是把一个东西运往另外的地方,或去机场迎接各种各样的明星、导演和编剧。不过日子久了之后,因为深得库布里克的信任,照顾他的起居倒成为了日常:

“斯坦利,好的,我知道你喜欢吃的那家意大利香肠店,还有,待在你的办公室里,我会去喂你的狗……”

库布里克热爱动物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凡事牵扯上他的猫或者狗,他就会变得无比紧张,甚至他说:“管理好动物是制作电影的一个重要环节。” 拍完《闪灵》之后整个剧组都从片场撤走了,剪辑师们也在新的工作地点就位了,库布里克还是死活不肯走,守着他的床,还有一地的猫。

原因是他担心猫儿们不喜欢新的环境,或是在运送路上被车撞死了。

每当他的动物出了什么事,库布里克的口头禅就是:“不!不!它会受伤的!打电话给消防员!快打电话给他们!打电话给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叫兽医!叫园丁!叫所有人过来!”

这时埃米利奥就会出现,告诉库布里克:“斯坦利,冷静一点。让我来,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离开这个房间,等一切结束时,我会叫你。”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感到困惑,这是什么?这是斯坦利·库布里克?这是那个拍出《发条橙》的电影上帝库布里克?

这些困惑从翻开这本书就一直在我脑子里打转,到底库布里克是什么样的人?

拍完《发条橙》之后,英国几乎要爆发恐怖袭击,无数封装着刀片、画着炸弹和骷髅的信寄到库布里克的办公室,人们说他是教唆青年犯罪的魔鬼。

每一位首次跟库布里克打交道的演员或是编剧坐在埃米利奥的车里,第一个问题总是:“库布里克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是个邪恶的独裁者吗?”

拍《闪灵》的时候,库布里克把所有人都逼疯了,他希望一切严格按照他构想的样子,他会在拍完一场戏之后说:“不错,不过可以再来一遍。” 新拍的那遍他也会说不错,但依然要求重来。

重来一遍,第二天再来一遍,接着第三天,演员NG七十次之后崩溃了,“斯坦利,我所有的表演方法都用完了。”

“是这样吗,那我们再来一遍吧。”

最专业的技术人员也经不住了,“我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吗?”

“没有,不过我们再来一次。”

在斯坦利的眼中,时间从来没有“浪费”,它总是“被花掉的”。埃米利奥这样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库布里克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制作一部电影。

他经常在电话里问斯皮尔伯格:“你到底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部电影的?”然后挂掉电话之后对埃米利奥吐槽道:“史蒂文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做更深入的研究呢?”

他自己的研究做到了什么程度呢?

从1970年代开始,库布里克就一直在筹备拍一部关于拿破仑的电影,他希望自己拍出来的拿破仑会是这个领域里最出色、最权威的,为了这个他掏空了几座图书馆。埃米利奥经常开着他的奔驰去借回一大箱书和许许多多复印资料,这些资料被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填满了整个房间的书架。

库布里克还跟许多历史学家和大学教授聊天讨论,并制作了庞大的资料库,但直到最后,《拿破仑》还是没能拍出来。他觉得还不够。

库布里克对细节的要求始终像他在拍《闪灵》时那样——他要求搭建起来的摄影棚跟原始的酒店一模一样,连瓶子里插着的花也一毫不差,酒店门口堆的石头的“形状和颜色则必须和落基山脉的相同!”

这本书是埃米利奥解甲归田,回到意大利之后完成的。在为库布里克工作了接近30年之后,他终于受不了这种每天工作接近20小时,彻底放弃私人空间的节奏了。

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跟库布里克提出辞职了,这次库布里克答应了。他们伤感地告别,哭泣着约定每天要留出时间跟对方通话。

而埃米利奥回到意大利之后,他们通话的内容是这样的:

“埃米利奥,今天,我去了圣奥尔本斯,一个人!我开着奔驰,买了两件蓝色衬衫。我自己付的钱,我记得带钱包了!”

“埃米利奥,我的袜子在哪里?”于是相隔一座大洋,埃米利奥在电话里远程指导起了库布里克找他的袜子。

显而易见,没过多久埃米利奥又回去了,因为没有了他,库布里克几乎无法正常工作。他不允许除了埃米利奥之外的任何人进入他的办公室,而他自己又没有时间打扫,猫在他所有的文件柜上拉屎撒尿,满屋子是灰尘、蜘蛛网和鸟的尸体,书和纸箱把过道全堵死了。

库布里克的疑心病很重,像他的《全金属外壳》一样,全方位地保护着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他不让人进他的办公室,不信任保险公司、搬家公司、托运公司和市政交通,一切都亲力亲为。他会千方百计地打听斯皮尔伯格、卢卡斯和费里尼的拍摄经验,但每次被问到自己的时候则会跳起来把电话挂上……

凡此种种,经常琐碎得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绞尽脑汁试图整理出个什么脉络来,总结性地回顾一下这位大导演的一生与他电影之间的联系,却立即被淹没在了时间的碎片当中。没有答案,只有生活。

这个时候,你突然想起《发条橙》、《巴里·林登》和《大开眼戒》,你觉得这些电影似乎都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它们变得更加幽默、充满活力,而且似乎有一个声音试图穿越时空跟你对话:“早上好,我是斯坦利·库布里克。”

接着,还有一个声音,温和一些,说着:“我是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

接着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声音。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转载请联系巴塞电影微信(MovieBase)

合作、约稿、勾搭请私信~~~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