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每天读点重口味心理学》,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学的广阔与深邃。书中的案例生动有趣,让我对人类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心理学知识传递给读者,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开拓了我的思维,也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每天读点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案列很可能是编造的,写的太随意了,案列后 没有什么分析,跟意识流一样,从作者的问题根部不像是专业的心理教师
另外这个作者 到底什么来头? 何瑞,据说是笔名。
这本书的名字 有点 抓人眼球,以为是正儿八经的心理学知识,读后却感觉内容跟小报杂志一样,非常之渣渣...........
每天读点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篇二
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再来看这本书,女性作者的劣势一览无余:不够客观的陈述,访谈过程中的情绪化,连对话都太过明显的进行了后期加工处理。而对一本专业性的书籍来说作者的立场不应该太强烈,很遗憾本书只能作为一般的文学作品稍微去了解一点他们的世界。每章结尾的注释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
另外作为动保者看完第二章心绪难平,造成这样后果的到底是他个人的偏执,还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狗命卑贱的世界观?
可能作者仅仅是作为访谈者和记录者去做这些事情,而不是研究者的身份。功课也没有做多少,态度上让人感觉轻浮。如果没有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作为入门看看倒也无妨。
当然我的评价这么低跟被访谈者也有关系,一般精神病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强大的世界观,并且并不是空想甚至能拿出来依据,然而本书中还没有这样令人折服的例子,更多的是一些构建中的想法引发了作者的思考。至于那位不是精神病人的认知不属于无法令常人理解的世界观之列。
每天读点重口味心理学读后感篇三
说实话很久没有写读书笔记了,不过这也算是简短的读后感,这是一本入门书,从书名就大可略知一二。有一个感觉在读书过程中停留,那就是很乏味,为了看故事而去了解心理学。就几个专有名词硬是生生的扩充了几百页,这不得不说这位北大女博士的功力之深。书的封面,特意署名了,心理学女博士,这名头够唬人,还是我查了下,发现来自北大,这直直地让我等学渣震惊。最后,倒是如作者所愿,真正地贯彻了读“点”的精髓。逻辑不够严谨,叙述事情会让人云里雾绕,怕入了哲学大坑,上不了台面,我就只能当做听了个早知结局的故事罢了,幸好看的是扫描版,本是奔着重口味去的,我就郁闷了,哪里重口味了?有时候读某个专业的理论书就怕遇到这种书,不过,错误就等同于进步,只好这样心里安慰自己。
既然是笔记,我必履行职责,尽我所能,好好地把书理一遍。
涉及到的心理学专有名词如下:
1、 妄想症
2、 偏执型人格
3、 强迫症
4、 疑病症
5、 心脏记忆
6、 界限性遗忘
7、 性别认知错乱
8、 多重人格
9、 大多数人的困扰
10、不眠人
11、推迟满足感
12、可怕的潜意识
13、逃避现实
14、焦虑症
15、超感觉
16、四维空间
17、第三只眼
18、思想内容障碍
19、精神病
20、妄想症(二)
21、强迫症(二)
以上就是所有的心理学名词,其实知名知意,通过讲故事的手法,确实可以达到很新颖的表达。这没错,乏味平淡的事情谁都会觉得很无聊,可是故事的条理性和知识性就因人而异了。作者确实文笔不行,相比于以前读过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差了不止一点点,很怀疑作者就是为了借势挣版税而出的书,在这里我推荐《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国外经典教材,最近本人也正在潜心读书,作为心理学的入门启蒙书,确实佩服国外的表达方式,以及科研成果。
刚刚是知道大致内容后,提出的点点建议。现在深入到书本,联系下实际,争取达到只要看了这篇读书笔记就可以不去看她的书的境地(我一直在尝试),但是这不适合只是为了看看书中的故事而打发时间的人。
•妄想症,顾名思义,就是想法很奇特,超出常人的想法,甚至很离奇。书中的例子是一个葬礼的故事,灵魂与人的关系。看不看这故事没什么损失,本来就是很常见的名词,没必要硬要搞得很神秘,我们需要的只是大概的妄想症情况。不过后面的解释名词倒还可以,确实有帮助,作者的功劳也是存在的
•偏执型人格,我的理解感觉有点偏执狂的意思,不过比较严重,这里的严重是指影响到公共安全或者其他方面。不过,对于有些名词的不理解,通过故事的呈现,慢慢地就知道来龙去脉了。确实,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最后再记下比较有感觉的故事。
•强迫症,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也不去记录了,已经存留在脑中。
基本上主题已经明了,世界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不能去认为这是错误的,又或许多数投票的多数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