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营销》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大数据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和重要性。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利用,营销者可以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同时,作者还强调了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提醒读者在运用大数据时要注意合规和道德。整体而言,这本书对于提升营销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数据营销》读后感(篇一)
1、英文书面比中文书名更精准,中文书名翻译太差啦,smart一词太传神了,和当下正火的big data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2、大数据较好的提高了互联网广告的精准到达以及KPI的考核(能否产生购买,电子商务太适合了)对传统媒体的精准度还较难解决,主要解决的也不是传统媒体的场景。3、解决问题需要用到计量经济学,数据模型等比较专业的知识,对奥美等大广告公司较易实现,国内的需要了解下,特别是电子商务公司,这项功能比较重要。4、整本书逻辑很清晰,像广告公司的提案(作者也是奥美出身,这书就是个大提案啊)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用作者的方案才行)-向谁说-说啥-怎么找到受众-怎么考评(甲方最关心的)不过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个人认为确实太复杂,在实际操作中会把我老板搞晕,除非像作者所说,能把数据语言,转变成能提升销量的语言,这是项技能。
《大数据营销》读后感(篇二)
《大数据营销:定位客户》是奥美数字营销部门负责人麦德奇和保罗·B·布朗合著的一本讲述如何在营销中应用统计学和IT技术的工具书。作者是计量经济学出身,在统计上有很深的造诣,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具体的方法论,值得营销从业者阅读。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总括、定位客户、确定需求、媒体选择、营销预算、指标确定、优化原则。(以下内容为笔记,非摘抄)
总括:
统计及IT技术可以帮助定位客户,以思科为例:通过对已有客户进行分析,对比同一行业、同一区域、同样规模企业购买思科产品的金额,确定哪些企业是营销的目标。以此实现营销行为上的针对性。
定位客户:
将价值和忠诚作为两个维度,将客户分为四类。价值=销售额,忠诚=钱包份额=客户实际购买支出/总购买支出,通过同类比较、异常行为及第三方数据来确定总购买支出(购买公司这类产品的支出)。
客户的终身价值=未来价值*可能性,一般以三年为周期进行滚动。可能性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变化,这些都会表现在行为上,通过分析相同的行为可以预测,甚至改变消费行为。
核心思想为:通过已经发生的预测行为相像的人可能会发生的。
确定需求:
与少数客户深谈,列出客户需求清单;
对客户需求进行调研,利用聚类分析将具有相同需求的客户分为一类,并针对最主要的需求做针对性传播;
媒体选择:
根据已有的客户特征,用高占有率区域的特征倒推低占有率,确定目标区域及目标媒体;
根据cookie进行数字化投放——RTB;
通过搜索引擎优化获得精准客户;
营销预算:
利用漏斗原理:认知——意愿——购买——忠诚
画出漏斗各个阶段的推广投入产出曲线,进而确定合适的投入产出比例;
无数据的情况下,可适当假设;
测量指标
通过:确定对象——确定目标——制定措施——实时反馈的过程进行;
优化原则:
A/B test
《大数据营销》读后感(篇三)
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的老板会时刻关注自己公司运营的各项指标,而衡量这些指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数据”。现在的市场环境再不是我们之前所想的单凭几个头脑灵光的人物就可以把一个市场搅活,而是要有更多的数据做支撑。做行之有效的数据分析已经是各大企业的新课题,如果企业能从巨大的数据库中获取可以付诸行动的预见性观点,就不仅拥有了竞争优势,还会改变自身的企业命运。
“营销业的未来将属于两类人:技术员与魔法师。技术员会确保数据数量丰富,时效最新;魔法师则会将数据变为可以获利的点子。”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句中的两层含义,这也是书中即将为我们展示的部分: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收集哪类数据)我们要如何用这些数据?(处理数据提升价值)《大数据营销:定位客户》将从企业如何通过数据来助力企业的发展入手,为我们抽丝拨茧,层层递进揭开数据的魔力,预计现有客户与潜在客户未来的价值。
《大数据营销:定位客户》逻辑清晰,内容层层递进,文字简洁有序,有理有据,案例生动写实。全书分为8个章节,除去第一个章节和最后一个章节外,用六个篇幅的文字为我们一一揭晓如何设定目标:你应该和谁交谈;你应该与客户谈些什么;你怎么找到他们;我们应该花多少钱来做这些事;你如何测量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如何优化你的选择。整本书以解决企业管理者最想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出发点,以怎么更有效地运用数据为背景,从数据的视角入手,帮助企业了解自己、修正自己、重新定位目标。当你了解了要如何利用数据来助力企业的初衷,接下来就要考虑企业的目标客户,通过数据来分析哪些客户是你最有价值的,哪些客户未来会终将离你而去,要通过数据抓住真正的目标客户,并以此来估算他将为你带来多大的价值。将目标客户分为可以测量和追踪的两类,再结合书中的工具:钱包份额、终生价值或其它因素,各自采用相应的营销行动。
在之后的五个章节,会针对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做数据分析,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怎么收集和分析数据?其实最佳的方法就是找少数有代表性的客户交谈,花更多的时间向他们调查,通过调查分别归类,再发出相应的信息。《大数据营销:定位客户》会教你怎么找到具体的客户,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将信息表达的更准确、更有针对性。未来是数据泛滥的时代,谁能寻找到正确的统计方法,谁就能更清晰的观察消费者,掌握消费者与品牌的联动。
《大数据营销》读后感(篇四)
看过几本有关大数据的书,这是唯一本能吸引我快速读完的。就像译者所说,作者语言生动、没有赘语、干净利落,使读者与作者快速达成共识,引起共鸣。
除了作者语言(还有译者的功劳)的魅力外,吸引我的,书中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工作中,常常需要定位客户,但是目标客户又是谁呢,哪些客户贡献了他的消费,这些问题常常困绕我。其实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的,比如数据。那些积少成多的大数据,对分析客户个体、分析客户群、分析客户购买率都有帮助。遗憾的是,许多数据被我们无谓地浪费、无情地忽略了,这些数据如浩瀚星河中的小星星,寂寞地在夜空注视着大地。它们蕴含着的秘密等待人们去探寻。
我理解,企业的大数据如同人类的DNA密码一样,谁获取谁受益。因此,许多企业对独有的大数据讳莫如深,如同宝藏不肯外露。但书中也透露了一些改进数据效果的方法。印象深刻的是,奥巴马的竞选网站的改进,只换了一幅照片和一个按扭,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这些需要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平常,这些细节往往是我们忽略的。
我也常浏览一些购物网站,有些网站便于操作、提示到位,而有些让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后一种网站的设计,销售额肯定不会太好。只有让人容易理解和便于操作物方式才会吸引更多的顾客。但这些,许多网站都未引起重视,他们常常用专业人士的目光打造网页,但却忽视了客户的感受。所以,我们经常遇到,不知在哪下单、在哪购买、对于运费说明不知在哪查到,也不知在哪咨询,所以这些障碍都为客户购物带来麻烦,任何一个微小的不便都会损失销售额,这细枝末节应引起我们重视。
引发我思考的,都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我也曾经认为大数据只是做一些分析,不知道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在书中有一个对啤酒和纸尿裤摆在一起销售的解释。据说零售业有一个分析购物篮的著名案例,零售商把尿裤和啤酒摆放在一起后,能同时提升这两个商品的销售额,之所以有会这样做,是因为一家零售商通过对购物小票的大量分析后,发现纸尿裤和啤酒总是在一块购买。因为妈妈在家带孩子,爸爸出来购物,为孩子买尿裤的同时顺便也为自己买了啤酒。这是大数据分析的经典案例。作者指出,这并不是出自哪个零售商之手,实际上是咨询公司杜撰出来的。但不管怎样,这个案例把数据分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数据分析营销是在杂乱无章的数据海中,找到有规律的结果,找到有用的信息,这样的查找是一个有趣味的过程,需要心力、脑力和智力的结合,这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在探索中发现数据之美。
《大数据营销》读后感(篇五)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大数据”这个词也渐渐变得通俗起来。对于大数据的研究也随之变成一种时髦,似乎自身的研究范畴如果不涉及到这个问题就成为局外人一样。当然这也是说明大数据本身的热度在今天的受欢迎程度。不过,大数据到底有何魅力,尤其是对于企业营销方面,在大数据的建设与精准定位客户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可能,这还是一个更为宏观的课题,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有无数人的尝试。而这本《大数据营销》在众多的大数据研究图书中也显得特立独行,之所以如此说,就在于其将核心的问题直接亮出来,那就是希冀架起数据与客户之间联系的直接桥梁,不再让企业浪费时间,更是在提升企业的效率上走得更远。
为什么数字变得如此迷人?这是作者提出的终极拷问。一组数字或者没有任何意义,而从数字到一份数据,可能就有所不同,而从各种数据的累积,情况又会悄然发生变化。对于数字以及数据的整理来源于分析学,而这样的过程中,人们的努力将会缩短无数个工时。譬如,一个企业完全可以从互联网上收集订阅客户的各种信息,来进行企业客户的选择;比如一家图书公司,可以根据一名客户的购书情况进行趋势和曲线分析,得出该消费者的兴趣与爱好;再比如,通过一个人浏览网站的历史,可以收集到其内在心理的表达,从而对此人的未来浏览进行定量判断。而所有这些都与数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都是从数据的分析中获得的最终结果。
每份数据都宝贝,每个数字都性感。之所以如此说,在于该书的翻译过程中,本身就有着将数字“性感”的趋势,而作者作为美国奥美在广告和营销中的鼎鼎大名中将自身的经验进行了这样的细致化梳理,直接点明了在数据和客户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样的架设过程走得却是一条“删繁就简”的道路,即使在简单的基础上再繁复、再高深,最终呈现给大家的也必须是一个简明扼要的创意,否则,不会久远。当然,这仅仅是作者的创意及经验,到底是否能够移植到中国的环境中还需要现实的思考,不过随意翻阅一下那些经典的企业以及它们的广告语,你应该多少有些震撼。原来,作者所言真的颇具道理并切中要害。
数据与客户之间的桥梁架设,这当然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要求。不过,在作者坦言的过程中也表达了淡淡的忧思,那就是隐私。收集各种数据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侵入到私人领域之内,非政府性质的行为里蕴藏着商业的逐利性,这更让人们懂得隐私保护的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约束行为,企业的触角将会变得无孔不入,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受害者而找不到申辩的领地。这也就最完美解答了在互联网时代里,尽管大数据的突飞猛进会给企业在建立客户资源过程中意义非凡,但同时也表明了其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而这也是为“定位客户”的行为本身蒙上一层阴影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需要全面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