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3 19:15:28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1-13 19:15:28   小编:

读完《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我深受触动。文章以卡夫卡的墓碑为背景,探讨了生死、人生意义等哲学话题。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这篇文章让我思考了很多,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读后感篇一

近十来年,李辉先生的主业都放在现代作家与现代文化研究上,但我个人其实更喜欢他早年在外国文学这片园地里的耕耘,比如他在九十年代翻译的E.M.Forster与G.Brenan的散文选。还有一本更早但不能不提的《人·地·书》,是我小时候偶然在老爸的书橱中翻到的。书中,从西方文学中圣经的影响,到各种谈及人物典故之小文,篇幅精短,虽然写得浅,但有好些材料话题是惯常的西方文学史中少见的,给了童年的我不少乐趣。

在这本《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作者亲身踏过那些西洋先贤生于之死于之的土地,实地的见闻与岁月的积累,大约能有几分新的收获吧。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读后感篇二

有的书,只是书名便会使你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因为美。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像一首诗,蕴含了可以想象的所有景象。十篇长文,倒是有多篇文字关于墓碑,关于墓碑后的人——作者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像极了蒙蒙的细雨,没有伤感,只剩下美。去一个地方旅行,去一个地方寻找墓地,这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尤其对于忌讳言谈死亡的国人。殊不知,如果有不可更改的命运的话,那便是死亡 ——只有对死亡有了紧迫与豁达,于活着的过程才会拥有更深的理解与珍惜。而作者对于墓地的寻找,更容易激起对于逝者的回忆和理解——坎坷的人生,在最后回归于这一片安静。

本书算是游记,更是一个文人关于文人的追寻。书中有关于卡夫卡、奥威尔、斯文•赫定、梵高兄弟及陈寅恪等人的追怀,也有关于瑞典监狱、柏林波茨坦、香港狗爬街等地的感慨。人物的背后是物是人非后依然不变的街景,故居的背后则是人物依稀的生活痕迹。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行走在街头小巷亦或是乡下小径,一种亲切油然而生,好像一直在这里生活,不曾远去过——这是我所期待的旅行,一种关于美的体验。李辉在书中说到,“美,源于爱”,而这爱便是对生活以及周遭一切的欣赏与感激吧。

当读到卡夫卡的墓碑,那是雨天,头脑中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而卡夫卡走过的布拉格小街,逐渐消失,留下他出现过的背影。关于瑞典探险家,李辉写到,“想到斯文·赫定,与之相随的便是一片孤影,飘浮在无边无际的沙漠,或者,一声接着一声悠悠响起的驼铃”。而我的脑海中则是以浩瀚的沙漠为背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浮动伴随着夕阳西下,染红了楼兰古国的城墙。读到香港的狗爬街,回忆起民国时期那群落难的知识分子汇集在巷尾门前,谈着古今大事,也谈着家常小事,何不乐哉。诚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记录下了太多的关于生活、关于美的体验。读书,永远不是文字简单的输入,而是想象的发现与创造。

我想,有一天,我也想去看看雨天的卡夫卡墓碑,带着天堂的格子伞。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读后感篇三

文/ 海蓝蒲雨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要配着淅沥沥的小雨才最有意境。窗边是滴滴答答不停歇的雨声,在书页中带着淅沥淅沥落在墓碑上的雨滴声,两者交辉,锋芒毕露。这本小巧精致的书籍,给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的厚重,在文字的层层叠叠中扑面而来。李辉的追寻历史之旅特别有意思,总是与雨不期而遇,不管是在布拉格寻找卡夫卡的墓碑,还是在英国探访奥威尔的墓地,他总是能够与一场雨不期而遇,似乎连老天都被他的执着和勇气感动得稀里哗啦,眼泪直流。

李辉在自序中说道他自己是热爱旅游的,更加热爱追寻历史,所以造就了这本书的由来——寻觅历史之旅,不仅可以饱览当地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还能够积淀自己的历史文化,追寻和了解内心渴望已久的故人之史,实在是妙哉!

当我如痴如醉坠入他的文字时,感受到了李辉在背后所付出的一切心血——书中展示了大量的书籍记载、往来信件、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年事已久的老报纸、精美的照片,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可见其用心之程度。每一篇文章下,都包含着一颗用心雕琢的心。我带着敬仰的心情,虔诚地去读着每一篇文章。对于用心之人来说,最可贵的是心与心的交辉。

我虽能称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但是惭愧的是读得书并不多。李辉寻访的历史人物中,最熟悉的莫过于卡夫卡,在中学时代学过的《变形记》。零零落落的记忆散落各处,只好在李辉的文字中去拾起。卡夫卡在自己的小说中带着戏谑去塑造了他的世界,而文字之外的他却忧郁敏感毫无归属感,这种鲜明的对比立马将卡夫卡立体生动了起来,他不再是一个冷冰冰刻画在书上名扬四海的名字,而是一个鲜活独立的人,一个跟普通人一样有着自身缺陷的作家。最为有意思的是,创造小说的卡夫卡是孤独的,而在狂恋中的卡夫卡是滚烫的,那种热度足以让人惊讶连连。这种有意思的反差勾起欲望,去探寻他创造的世界,是的,我突然想重温一下《变形记》了。

在诸多的历史寻访中,最有意思的是李辉总是去探访墓地, 至于原因不得而知。我幻想这样一个画面,在安详静谧的墓地旁,一个瘦削的男人站立在旁,静穆竖立,去认真端详面前的墓碑,用心与英灵交谈。在李辉拍摄的一处奥威尔所在墓地照片上来看,简单零落的墓碑随处散放,有的墓碑交叠,有的歪斜甚多,有的名人墓碑掩藏在角落里,孤单影只。细来想想也极有意思,生前繁华或落寞,都化为一片沉寂。

除了探访墓地,李辉还去过世界上最幸福的瑞士监狱,走过以为是土耳其人的土耳其,感受过瑞典一家人的热情款待,寻访过波茨坦的历史风云……他的脚步在不断延伸,去延展含有历史的旅途。读完之后,意犹未尽。历史的碎片随着文字落入了脑子里,而我的双脚却开始丈量,准备开启一场寻访之旅,去追寻那些迷人的历史!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