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在遗忘之前告别》读后感1000字

《在遗忘之前告别》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5 02:30:33
《在遗忘之前告别》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1-15 02:30:33   小编:

小说《在遗忘之前告别》讲述了一对年轻情侣因为一场意外分别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多年后再相遇却已经面目全非。小说通过描写两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时间和遗忘的残酷力量。读后感叹生命短暂,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遗忘之前才告别。

在遗忘之前告别读后感篇一

相信我!准备好纸抽,再翻开这本书

在2024年的初冬,我读到了一个故事,它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选择。这是一个关于埃米·布卢姆和她的丈夫,如何在遗忘的阴影下,共同面对生命的终结。这个故事,就是↓书名:《在遗忘之前告别》

作者:埃米·布卢姆[美]

译者:俞敏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是一位作家对生命Zui深刻的探讨。埃米·布卢姆,用她的文字,记录了与爱人的蕞后时光,以及那个艰难而勇敢的决定。这本书,是对生命尊严的一次深刻追问。

《在遗忘之前告别》不单单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它更是关于如何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失去的哲思。它让我们思考,当记忆逐渐消逝,我们如何把握现在,如何与过去和未来告别。

1. 爱的力量: 在书中,我们看到爱

在遗忘之前告别读后感篇二

中国网友沙白,去瑞士赴死,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吧,关于到底该不该的讨论,早早地成为不同的阵营。而在这背后隐藏着的依旧是对于中国传统死亡观念的挑战,怕死。沙白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身体就是自己的,不属于任何人,如此观念,太过颠覆,所以才引发热议。

《在遗忘之前告别》,却是安乐死的另外一个版本,跟沙白一样的经历,在丈夫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之后,最后选择了自己的死亡权,奔赴瑞士的机构走到了死亡的边缘。可以说,布莱恩的选择和沙白的选择都值得敬畏,这是自主把握生命的最后一次,这是对生命的真正尊重,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活,这才是每个生命的基本态度。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书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细节,在布莱恩决定自杀的时刻,妻子的全程陪伴,真可谓事无巨细,对于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来说,自己的生活自理成为问题,家人的陪伴成为最后的港湾。这样的陪伴,也终将为生命的句话做最美的注脚,让生命的年轮能够走的更加稳健且有力。

而在陪伴的过程中,一个病人,一个正常人,如何对待病人,彰显出一个正常人的耐力魄力和心力。当家人细心陪伴,能够化解病人的焦虑心理,也能够为病人送上最为温暖的点滴。我想,这才是《在遗忘之前告别》带来的另外的启迪。

死亡并不可怕,但死亡对个体来说是永远不能摆脱掉的宿命悲剧,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人多辉煌,他总是会死的。想到这里,对于有些人来说就开始肆意妄为,比如路易十四,就会变得毫无敬畏心理,因为自己总要死嘛,所以才变得如此嚣张跋扈起来,这本不是对待生命的态度,尤其对权力而言,更加恐怖至极。

好的是,所有人有且只有一次的生命,在这样的仅有一次的生命年轮里,我们到底该如何度过呢?《在遗忘之前告别》正在给我们带一个一个好的风向标,那无非就是好好的活着,就是找寻到自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当生命的句号来临的时刻,我们能够大胆地画上,如此而已。

在遗忘之前告别读后感篇三

在阅读之前,我一定要告诉你的是这本书文字的书写不一定如你所想,但是真实的书写能让你理解到你自己的内心。看你如何去衡量疾病。

在开始阅读感受之前,首先的思考的问题是在疾病与自己的家人面前,你会怎么选?

生命可以重于泰山,可以轻于鸿毛。但是自己握住的生命你会把它放在哪里?你如何去看待自己的内心。

在我自己的想法里,老年痴呆并不是什么绝症,但是我看着这本书看到他们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时,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病症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布赖恩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他选择终结生命来对抗阿尔兹海默病。对于作为读者的我而言,也许是因为在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了解较少。我看到但并不觉得这是非要用生命作为代价。但是随着页数一页一页的增加,我发现这也许是他自己觉得体面的方式离开了。

阿尔茨海默病并不是什么大病,但却是一切尊严的根本,这足以衡量亲情,看透人间冷暖。

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一个广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在餐桌上将一个饺子放到了自己的衣带里,嘴里说着这是他儿子爱吃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疾病会忘记的越来越多,生活上自己就越来越不能自理。很多都要靠家人的照顾。也在为儿女的角度上来说觉得并没有什么,但是当自己身为父母时,也许有些观念就会像这本书里的布赖尔一样。

在我看到的时候,我总觉得他是自私的,因为他的妻子因为他的决定本来就悲伤不已,而他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坚定决心下选择放弃。但是随着页数的增加,随着妻子的理解,也就理解了这些一切。

在他的葬礼上,一切都变得那么平静。

尊严与体面是布赖尔深思后的决定,哪怕 60 岁,是他享受儿孙满堂的快乐时,也选择了放弃。

看到结尾,气氛是悲凉的,于我而言,这本书本不是那么吸引人。它是作者生活的真实记录,他的文字里隐隐悲伤本不会吸引我反复回顾他们之间的故事。但反而却也是因为写的平淡,让文字的悲伤弥漫在了空气里,显得压抑。

生命呀,也是两难的选择,每一次都是痛苦后的决定。可选择活着,也可选择离开……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