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烹》的读后感大全

《烹》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2 05:36:06
《烹》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9-22 05:36:06   小编:

《烹》是一部描写烹饪艺术的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烹饪的过程,展现了对食材、技艺和创意的热爱。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烹饪细节和哲学思考,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美食文化和情感共鸣。通过独特的视角呈现了烹饪的魅力和意义。

《烹》读后感(篇一)

喜欢独自烹饪食物。从超市漫步开始,大手一挥将清单上纷繁的名词化为实物,你很难说这不是魔术的开场。 主菜是什么,配菜是什么,餐后甜点,必不可少的啦~非常喜欢整个谋篇布局的过程,好像对自己横冲直撞的生活多了一点点掌控力。即使不太喜欢(不会)麻烦的摆盘,但是会尽量捯饬得没那么像猪食。也喜欢买精致的餐具,把食物盛在喜欢的木碟里,会觉得很幸福。 烹饪其实好简单哇,火、时间和食物之间的原始交流,简单得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 但人不会满足于简单,自从尝到了外卖与即食食品的甜头,就把费力不讨好的烹饪抛之脑后了。当然我不是作者那样有头有脸的保守主义者,有资格每天花个个把小时小火慢炖,而对即食食品指手画脚。我只是幻想我们会历经山川湖海,囿于厨房与爱。火焰周围的空气并不均衡,光在其中历经几度折射,人与事物均呈现出波动的轮廓,仿佛要被融化,十分梦幻,看得时间久了,视线也恍惚起来,眼里总有热浪。围坐在餐桌旁,分享最小单位的神迹。

《烹》读后感(篇二)

全书围绕着火,水,气,土四个元素合烹饪之间的关联展开。作者拜访各路烹饪大师,学习,探讨,专研。四个元素跟食物的完美结合,形成独有的风味,以满足人类的味蕾需求。每个元素都根据其特有的特征,跟食物的完美结合,或是化学反应或是物理变化,迸发出独有的香味,特有的气味,让人感受到事物的色香味。关于火,典型的就是烧烤,结合最近很火的淄博烧烤,以及之前比较火的东北烧烤,这些就是被烤物直接跟火接触,脂肪通过火焰炙烤形成独有的香味。而有些地方的一些烧烤先经过了油炸,再去烤,就会少了一些味道,也就会有些人不喜欢。关于水,就是食物要经过充分且漫长的蒸煮让美味测底释放出来而不是当前社会那种速成食物。现在自己做菜的时候都是慢火细煮。还有传统的东坡肉,不同的做法味道截然不同。关于气以及土更多的是发酵食物的美味。传统的面包,北方的面食,很多朋友喜欢山东的戗面馒头就是先做发酵面团来发酵面粉而不是直接用酵母。味道当然不一样。整体读这本书就是一个学习以及领会的过程。很棒的一本书。书中更多传递的是慢慢来体会感受烹饪的喜悦。

《烹》读后感(篇三)

本书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作者系统学习传统烹饪的过程。按照自然界火,水,风,土四大元素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写了烧烤,炖煮,烘培,和发酵四种传统饮食烹饪方式。基本每一个部分都分成前半段和后半段,两部分,节奏鲜明。前半段还是饮食文化类书的笔调,写烹饪本身,有很多有趣的饮食文化探秘,时不时还穿插些哲理,让人回味许久的诗意语句此起彼伏。后半段则笔锋一转变成了社会纪实类,批判现代饮食加工行业正在逐步摧毁的人类饮食文化和健康,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看完后,我对烹饪有了一个比较根本性的了解认识。慢功不仅出细活,还出美食,不要因为懒,而摒弃了我们祖先们创造的且经过千百年反复实验磨砺出来的最优烹饪方式。现代食品科技加工,虽然加快了食物从食材到嘴巴的过程,可带来却是画蛇添足的效应。

虽然看书的时候跃跃欲试,然而看完以后还是被现实打败了,唯一可以尝试的大概就是文火炖肉吧…

一月份读的clean 里大篇幅地讲到人们对微生物在人类社会扮演的角色更深入的认识,提倡了返璞归真的清洁方式,鼓励人们与微生物共存共荣,而不是互相为敌。这次cooked 无独有偶,在风和土这两部分里也是大写特写微生物对人类饮食和健康的重要性。 算是大大补全了我日常生活知识库存中这一部分内容的缺失,让人大开眼界。

《烹》读后感(篇四)

民以食为天,在经济发展较好、生活物质水平提高的今天,“吃货”已不再是贬义词,甚至有种我是吃货我幸福的理直气壮之感。提到吃,那自然离不开“烹饪”二字,如今各种类型以食为主题的书籍可谓层出不穷。在这繁花乱眼的境遇中倒也发现了一个“饮食觉醒系列”,那就在此浅淡一下吧。

“饮食觉醒系列”的作者是迈克尔-波伦,美国的一位饮食作家,曾在2013年被《时代》周刊选为“食物之神”。他不仅为饮食著作,同时也会亲自体验食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之美,甚至是对饮食文化相关的多方位思考。关于其饮食系列作品,我之前只读过其中一本《杂食者的两难》,而今天要读到的是另一本《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

本书的内容被分成了四部分,以烹饪形式所需的四个基础元素“水、火、空气、泥土”来相应表述,是个颇为有趣的设计。作者提及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因其相信“让菜品回归食物本身,回到我们生活中该有的位置,就必须重拾我们传统的最自然的做法。”这句话是何意义呢,就在《烹》这本书中找寻答案吧。

烹饪的意义在今天已不仅仅是裹腹之需,每个人对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但最基本的是它所隐含的关于情感上的一个链接,有回忆的温度,也有记忆的香甜。在如今这个快餐外送十分方便的生活环境下,很多人舍弃了自炊而选择更为快捷高效的饮食方式,它的利与弊各人有自己的衡量。也许在方便面被发明的时刻就不该对日后的“方便”再感到过多惊讶,可我还是被方便火锅惊到了,如此具有浓烈人情味道的饮食方式居然也被格式化了,对我来说真是惊大过喜的一件事。被删掉的烹饪过程,损失其一便是气味的缺失,气味勾起食欲,对食物本身的重要性不需要我多言,阅读本书开篇的文字讲述会有很深的体会。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走入了一个又一个烹饪美食的厨房,它们背后也有着迥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从原始的木堆烧火烤肉到厨具种类繁多的现代厨房,烹饪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其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地位是无可替换的。在作者如此郑重其事谈吃过程中,又时时将饮食文化与人类文明相联系,真的会被这种纯粹的精神所吸引。

若被问起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食物,我脑海里闪现的总是小时候,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食物也是维系一个家庭生存与情感最基础的部分,别说亲自烹饪,就连食材都要自己耕种养殖,所以从无到有的过程之艰难与不易就更让人珍惜和难忘。

食物的起源早于人类的起源,食物是生命的根本,为其书写的人从名家到名不见经传者皆有,我从蔡澜笔下纯粹的美食读到汪曾祺笔下对食物背后的人情味与故土的怀恋之情,再到今天迈克尔-波伦笔下对饮食本身在历史与文化中起到的影响之感述。

在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书写与食相关的文字时,我感受到烹饪所需的除了“火、水、气、土”之外,更多的还是需要源自对生活的热爱,不要因为懒或赶时间这种原因及借口就错过与食物的交流,因为有爱,才会心之所向。

疯猴勿杀20171117读后感

《烹》读后感(篇五)

文/赵客

如果说中国是美食第二大国,那么估计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不敢自称为第一,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不知吸引了多少美食爱好者在的目光。中国地域辽阔,食材种类众多,煎炒烹炸蒸溜糟炖醉,中国的语言当中关于烹饪方法的词汇就有有几十种。从这些字的偏旁部首上,基本可以看出烹饪方法。

与其他介绍美食文化的书籍不同,《烹》根据烹饪方法——火、水、空气、土(发酵)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介绍了烤肉、汤锅、面包和发酵食物。作者迈克尔·波伦是一位新闻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专栏作家,出版书籍大多专注于食物的历史和文化,如《杂食者的两难》、《吃的法则》等。

烤肉的“烤”在英文当中多用grill来表示,西方国家一般会在春夏开始烧烤季节。究竟是什么让平凡的猪牛羊肉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要归功于两种化学反应。其一是著名的美拉德反应,氨基酸与糖一起加热时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成千上万种分子,新分子可以为食物提供独特的色泽与香气。第二种反应则是焦糖的生成,将无畏甘蔗糖持续加热到变成深棕色,这个过程会生成上百种化合物,味道很丰富、香气层次很多。

用水来加工食物,应该比用火来晚得多,因为必须首先发明能耐得住火并且防水的器皿。书里介绍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烹饪石。是从前锅具还没有问世的时候,人们把石头在火中加热后扔到装满水的兽皮和防水篮里,让水沸腾的办法。迄今还有一些土著部落在使用这种方法。

烤制面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关键在于面团的发酵。想要做出美味的面包,需要自己制作酸面团才行。而控制酸面团的发酵则是烘焙面包最重要的一步,发酵过度面会变坏,发酵不够形成气泡太少,口感欠佳。相比较超市里买到的酵母,酸面团更加健康,升糖指数更低,且能释放更多矿物质。

发酵似乎也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种烹饪方法,例如中国的臭豆腐、爱斯基摩人的海雀、北欧诸国的臭鲱鱼、葡萄酒白酒啤酒等各种酒类,无一不是发酵而成。由于人类的肠道内有多种细菌生存,摄入发酵食物带有的大量益生菌有益于改善肠道环境,尽管还有很多疑问。

作者不仅仅专注于学习厨艺的过程,也在穿插中讨论出烹饪文化的在近些年的变化。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烹饪文化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亲自下厨的人越来越少,大家更热衷于吃快餐或者是现成的食品。从前的人想吃只鸡,就必须得自己养鸡,自己抓鸡,自己宰杀,而现在还有谁会这样?

有人认为烹饪的衰落应该由女性负责,因为家庭烹饪主要是由女性来完成的。而越来越多的女性外出工作学习,那么做饭是否仍然应该是女性的事情?烹饪是否对于是对女性的压迫?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肯德基的,全家桶广告牌上就打出了女性解放的口号。然而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波伏娃却态度暧昧,她在著作《第二性》中写道,尽管下厨可能是对女性的一种压迫,但它也可以是发挥创造力的过程。作者虽然比较赞同波伏娃的态度,但也认为现在需要重新进行家务的分工,让男性和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实际上女权主义虽然在家庭烹饪走向没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主要原因却是食品工业的高额利润及薪资的下滑,导致加工食品成为餐桌上的主要角色。

本书并非专注于烹饪技法,也非集中探讨世界上某种烹饪文化,而是从更广范的角度来探讨人类历史上烹饪的形成及现代社会烹饪文化的走向。对于烹饪的深度爱好者来说,有助于理解自然与文明相辅相成的关系。

《烹》读后感(篇六)

民以食为天,这话适用于全人类。饮食伴随着人类进化繁衍过程的始终,如今人们依旧在吃什么、怎么吃方上不断思考,饮食的营养健康、烹饪的工具方法等一直是人们不断讨论的话题。人们的饮食生活也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改变着。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多样,平时有精力有意愿自己好好烹饪的恐怕在减少,但实际上自己烹饪是很有益的,很有价值的。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或者《厨艺大师》、《主厨的餐桌》等美食节目与纪录片,是一回事,而怀着美好愿景自己料理烹饪,不断实践与提高,更是一种难得但又再普通不过的选择。

就烹饪的经验与其文化演变的思考而言,美国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绝对有话要说,这位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 “食物之神”的饮食界良心,在他的“饮食觉醒系列”之《烹》一书中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些学习烹饪的方法与技巧,更包含着对自然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入反思和解惑。

以火、水、气、土四大经典元素,代表烧烤、炖煮、烘焙、发酵四类烹饪方法,衔接串起整本书,讲述自身向专业人士学习烹饪经历的同时,延伸出相关的烹饪文化,展现了食物对人类进化发展的影响;结合饮食科学研究中的真实数据和各家观点,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与现实困境,也论证补充了自身对食品工业、人们生活消费方式及其健康等问题的解答。作者算得上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博大专业的烹饪解读,认真细致的文化剖析,以及对当今人类饮食文化背后困境的真挚恳切的建议,这些都令人由衷地心生尊敬与感谢。

迈克尔提到,将火驯服于烹饪是第一次美食革命,锅具的发明则标志着第二次美食革命。烧烤是一种“开放式烹饪”,炖煮是一种“封闭式烹饪”,火的文化与公共、献祭有关,渲染着英雄主义色彩,而水体现了包容与本真,带有“质朴的居家气息”,两者还似乎分别对应着男性与女性所从事的劳动,这些就是烹的历史文化。在最后一章讲发酵时,作者以较大篇幅来讲微生物群,从概念、发酵用途到人类对其认识的不断拓展深入,尽管现在依然有观点派别的分歧,但人们已经意识到微生物在健康、自然平衡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鉴于发酵本身神秘的生物过程特性以及科技含量,人们更需要加大对其研究,持更加客观正确的态度,以求造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食品工业的发展让人们的饮食越来越方便快捷,但实际上也在剥夺我们看似更为自由的选择权,工业生产的利益考量无可厚非,但我们自己要认清当下面临的种种处境,遑论那些书中并未提及的打破底线的有害行为。毕竟,饮食也关乎我们的生命安全。

书中还对不少社会文化问题从食品工业发展的经济、社会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女性在家庭烹饪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演变的原因与影响。较为详实和全面的解读,令作者的回答有一定的信服力。

当然,作者面对人类这些处境是怀有希望的,并给予了可靠的分析与真切的建议。其实,有时也要从人类自身找原因,缘一字即懒,自己动手,往往得到的不仅仅是丰衣足食。有些事,从我做起,总能做出一点改变。

行文中可见作者在学习请教时的谦逊,对烹饪的热情,对生活的幽默,更重要还有对家人的爱。与家人分享烹饪的快乐,是何种的幸福。烹饪过程中,他是自信与满足的,他的思考是有趣而深刻的。而作为一个从农场到超市、从自然到工业、从理论到实践的真正探索者,他在为人类尝试指出“一条古朴、美好且真实可行的路”。

作家止庵说,“对于一向讲究饮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本书可能颇具启发意义”。个人觉得,遵循积极健康的饮食与烹饪方式,以减少对于食品工业的依赖,想来是除了大量的烹饪方法与文化知识以外,本书带给我们的更有意义的收获和启示。

《烹》读后感(篇七)

在过去,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饿了想吃东西就得自己动手烹饪。现在不同于以前了,我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才能吃到东西,我们花在厨房里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是怎么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呢?是谁在为我们烹饪呢?

继《吃的法则》《杂食者的两难》《为食物辩护》之后,迈克尔·波伦——这位美国饮食界的良心作者——走访全球,向餐厅大厨、面包师、乳酪师、酿酒师等专业人士学习传统意义上的烹饪,探究了如何运用火、水、气、土这四个经典元素,把自然界的生鲜食材转变成餐桌上可口的食物,同时也从社会分工、人际关系、族群凝聚力等方面来谈论烹饪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的角色。

●“饮食觉醒“系列。

“是它(社会分工)让我能舒服地坐在电脑前习作,而有人帮我种食物,缝衣服,帮我照亮房间,暖和房间。我写作或教书一个小时赚的钱都多过我做一个星期的饭。”(摘自《烹》的前言)

专业化是一种强大的社会经济力量,但同时也会导致社会的隔阂,滋生出无助、依赖、无知,最终导致的是责任感的缺失。万里之外看似无关的人,为保障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付出,而专业化把我们与这些付出的关系隐藏得干净利落。现在,我们拿着手机触碰屏幕或键盘的时间越来越多,眼睛、耳朵和几根手指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活动……我们很容易以为屏幕里的世界就是“真实的、全部的”的世界,很容易以为很多东西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

●美国食品行业研究专家哈里·巴泽尔接受采访,谈论食品工业如何改变人们的饮食行为。图源:纪录片《Cooked》静帧

“它(烹饪)能很好地矫正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仍能企及的方式。” (摘自《烹》的前言)

如果我们亲自下厨,就必须把注意力从餐桌的大小形状和器具的样式挪开,去关注碗盘里的食物到底取材于什么?这些原材料来自植物或动物的哪一部分?要怎样处理各种不同类别的食材?要去哪里获得食材?这些食材又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的所有食物都来自土地。图源:纪录片《Cooked》静帧

在烹饪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亲手触碰植物、动物、泥土……在采集、清洗、拉扯、揉搓、舂捣、切割的过程中,必须动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舌头、四肢、双手,充分调动我们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感受颜色、形状、质地、气味、温度、湿度、体积、重量……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迈克尔·波伦向一位专业厨师学习炖菜,他们在讨论时间在烹饪中的重要性。图源:纪录片《Cooked》静帧

烹饪转变的不是仅仅是动植物,它也转变了我们,把我们从消费者变成了创造者。烹饪将植物、动物、泥土、农民、我们体内外的微生物,还有我们想要去滋养和取悦的人,联系在一起。

本次读书会,我们邀请到豌豆——一位每天下厨房烹饪,认真了解食材来源的妈妈——来带领大家阅读和讨论。

基于本书,Netflix拍了一部同名纪录片《cooked》,也强烈推荐大家观看。

《COOKED》

导演:亚历克斯·吉布尼 编剧:迈克尔·波伦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首播:2016-02-19(美国) 集数:4 单集片长:60分钟

豌豆

生于北京。22岁出国留学,在日本神户大学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因为孩子的出生,2010年离开金融行业转向教育,取得AMS美国蒙特梭利幼儿教师资格。“微家微苑教育”创始人。2017年以“自然养生法”的学习为契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与健康,至今每周去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赶集、直接从农友手中购买食材;家庭厨余堆肥、制作酵素、践行垃圾减量的绿色生活方式;每日记录并分享一家人随季节变化的植物性饮食、当地当季的蔬菜以及烹饪方法。相信最好的药物是食物,一家人的健康就掌握在煮妇们的手上;相信我们给孩子做的每一顿饭、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今天都关乎他们的未来。

曾在食通社领读过《吃的法则》读书会,其他关于吃的实践和记录:《豌豆的蔬食日记,为宅居的生活找找灵感!》、《跟着燕麦杏仁饼干快乐返乡 | 市集食物故事》、《桃花石的新疆大枣怎么吃?豌豆教你蒸枣秘诀!》。

时间:7月15日至8月11日

第一周 7/15-7/21

第一篇 火:激情的创造物 7月21日(周三) 20:00在线讨论

第二周7/22-7/28

第二篇 水:汤锅菜谱是一部个人史诗 7月28日(周三) 20:00 在线讨论

第三周7/29-8/4

第三篇 空气:业余烘焙师养成记 8月4日(周三) 20:00 在线讨论

第四周8/5-8/11

第四篇 泥土:发酵的冷焰 8月11日(周三) 20:00 在线讨论

领读老师分享:20分钟

提问和开放讨论:60分钟

点击“此处”,填写并提交报名表,根据操作提示加入食学社共学群。

你需要

①购买正版图书或正版电子书。

②在阅读计划内完成阅读,参与线上分享与讨论。

*已在“食学社”群内则无需报名,重复报名信息默认不回。

*尊重作者及出版机构,请勿在读书群内伸手或分享盗版电子资源,违者移群。

食通社每月一本书共读计划,有领读人的带领讨论;有实践者和学者的经验分享,还有社群内无数有趣灵魂的思想碰撞,快来加入吧!

*食学社共学群即将更名为“烹|食学社“,已加入共学社区的伙伴可通过微信聊天搜索关键词“食学社”找到并置顶本群,以防在共读期间错过讨论与通知。

往期共读书单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

《为食物辩护:食者的宣言》

《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

《杂食者的两难:食物的自然史》

《菜篮子革命:从共同购买到合作找幸福》

《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的新描述》

《吃是一种公民行为》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

《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

《不生不熟:发酵食物的文明史》

《第三餐盘:明日饮食探究之旅》

《田间面包店的奇迹》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往|期|盘|点

没读过这些书,不好意思自称吃货|读书会盘点

*详情可前往食通社豆瓣主页,打开豆列“食学共读”

统筹:万琳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