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深入探讨了婚姻中的种种问题,揭示了人们对婚姻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作者认为,婚姻的本质在于真实的沟通和尊重,而不忠则是因为对自己和对方的不尊重。文章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品味。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读后感第一篇
借着力宏的东风我打开这本书,就像分不清爱情的起因一样,我也不知道阅读时的好心情到底是因为窗外天放晴了还是本书很有意思的缘故,然后我把它发到了朋友圈,没有几个人敢评价或点赞一下,所以,可以理解为我的朋友们对对这种隐私话题还是都比较抱持距离的态度吧,也挺好,说明他们不是上赶子在网上做道德标兵的人。
正是世界上有这么些好奇的人儿,总是忍不住问为什么并去找答案,所以才有在评判之外的探索,用触及本质的发问引出思索,虽然不一定有答案。
如果让一个人承认他的一切行为只是化学产物分泌的结果,他一定会因为否定了作为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懊恼,而实际上能动性正是受到化学物质分泌在内的一系列身不由己的影响决定,“我思”只占据着这一环节上最后最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定我思正是作为人和动物的区别。
所以,当你遇到一个可人儿时,不妨抱着把“我思”放在第一位的科学态度,先偷偷凑近深深嗅闻一下,他/她是不是真的闻起来那么好吃?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读后感第二篇
首先我要说,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借着写性、婚姻何外遇的自然史,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史。而书的结构又是从两个人如何在一起开始,一直到最后走向婚姻、共同生活和偷情。从书本中我看到,从最开始的男女相爱,到一夫一妻制的稳定生活,再到偷情甚至离婚。这些从最早的人类生活中就一直存在着。甚至从人类出现以前就出现在了大自然中。一夫一妻制和偶尔偷情共同作为生物延续基因的最优选择。而现在人类的很多吸引伴侣的手段,一些其他生物也在使用。可以说无论是野蛮的原始的野外、母系社会的部落生活还是现代社会,吸引伴侣、结成一个共同生活体等选择都是从很久以前就刻在基因里的东西。所以看完全书之后,我觉得婚姻制度或者说类似的制度的产生是一种必然。就算没有婚姻,人们也会尽自己所能找到能够生活在一起的人的,无论是出于性还是陪伴。
现代的社会让婚姻有了很多其他作用,比如跨越阶层、节省生活成本等。但我想我们更多的人还是因为相爱才会和对方结合,这就和书中描述的从古时候甚至是大猩猩的“特殊伴侣”类似吧。在很久很久以前,夫妻其中任何一方对于生活都是不可缺少的。进入农耕社会,生产资料逐渐被男性占据,因此女性逐渐失去社会地位。来到现代生活,无论男女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生产资料、获得在社会上生活的根本,因此男女地位逐渐在恢复到很久很久以前的水平。作者的社会调查主要针对美国,也涉及了全世界很多不同的文化的地区。无论是哪种文化区,还是有大多数人会选择结婚的。
其实这本书也解决了部分我关于“婚姻到底是个啥”以及“婚姻到底有啥用”的疑问。至少我了解了其实找一个生活的伴侣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不过在现代社会,婚姻代表的东西越来越复杂,而我们国家又是一个结婚容易离婚难的国家。我想对于领证这个事情应该还是要再谨慎一些。
这本书真的很厚,我整个二月都在读这本书。内容广泛而且有一定深度。和我当初买它的时候想象的内容完全不同。总体上是一本带给我很大惊喜的读物。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读后感第三篇
刚看几章的时候,就发现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婚姻书籍。普通的婚姻书籍更像是观点的布道。而这本书有翔实的数据,还有生理学知识的支持,所以这本书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本书作者海伦.费舍尔是一位生物人类学家,所以她才能同时使用生理学知识和人类学知识来诠释婚姻吧。
这本书里有很多重要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下面几个:
1、关于出轨
从人类学角度来看,原始社会中,出轨有利于繁衍。长时间的适者生存筛选下,倾向于出轨的那群人的基因流传了下来。所以,现代社会的我们实际上携带了倾向于出轨的基因。但是道德感与良知能让我们坚守一夫一妻制。
2、爱分三种
爱分三种,分别是情欲、浪漫爱情、依恋。情欲就是性欲。浪漫爱情就是恋爱初期那种令人神魂颠倒的状态:期待、希冀、痛苦和幸福。依恋是三者中最高雅的,一种满足感、分享感、与人合二为一的感觉。
一开始总是先产生情欲和浪漫爱情,但是早期浪漫爱情带来的兴奋感早晚会消退。依恋维持的时间最长。所有的亲密关系都要从热烈走向平静,如果不能顺利过渡,那关系就会破裂;如果能顺利过渡到依恋,那关系就能更持久。
3、浪漫爱情会上瘾
浪漫爱情是一种瘾。当爱情并非单相思、于人无害、且方式恰当时,这就是一种积极的上瘾。但当某人的浪漫爱情方式不当、于人有害、一厢情愿、或者被正式拒绝的时候,就是一种极其消极的上瘾,多数被抛弃的男女都会经历类似戒毒时出现的各种症状。
4、未来的婚姻关系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婚姻关系由经济关系决定。越是选择自由,婚姻越是幸福。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经济地位日渐独立,所以选择日渐自由。现代社会的婚姻也日渐幸福。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读后感第四篇
这本书名为《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如此富有吸引力的一本书,从上古时代讲到现在,从人类进化史讲起,远古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时代,结婚,无非是传宗接代和如今当下的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尤其在农耕时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搭配简直是天作之合。当远古时代女性生育哺乳时,必须得有男人带回食物,女人和孩子才不至于饿死,到了农耕文明时代,有了犁耙,这种需要牲畜和男人才能使得动的工具,依旧使得女人必须依赖男人,因此一夫一妻依旧是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婚姻依旧是多数人的选择,然而无论远古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还是现在,对伴侣的不忠、对婚姻的不忠,由来已久,并非现代人开创。
为何不忠,因为想要寻求刺激,因为家里的无法满足自己。这些似乎给了婚姻和出轨足够的理由,毕竟你看远古时代的人都是过一夫一妻,你看远古时代的雄性黑猩猩也想要找多个伴侣,好像无法反驳。
可如今社会,女人不再依附男人,女人无论从经济还是精神上都已足够独立,不再依附男人,婚姻对女儿也不再是必要选择。离婚率的下降,单身男女的比例逐渐增加。我当然相信在未来,至少未来几百年婚姻制度不会走向消亡,毕竟还有很多人是抱着要传宗接代,尽管家里没有皇位要继承,更没有矿要继承,依旧大把的人为了生子结婚。
可如今的婚姻,又岂止是不忠,伴随的是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严重的伴随家暴甚至凶杀,这些当然是小概率的事件,可丧偶式婚姻、丧偶育儿,总不是小概率事件,女人又何苦把自己局限在一亩三地里,守着孩子守着老公。
我当然不是独身主义或者单身主义的人,我也期待能遇见彼此倾心,彼此爱护敬重,能相知相伴,共同组建家庭,共同生养小孩,到老互相扶持,然而这样的人才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又何必囿于婚姻呢。
就先写到这里吧,以后若有想说的,再继续写。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读后感第五篇
本书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对婚姻、外遇的一系列解释。书里提到的几个结论,批判吸收:
1.
依恋之情或满足感、分享感、与人合二为一的感觉,是爱情基本冲动中最高雅的。你们手牵着手一起走,在夜里挨着彼此读书、看电视,看电影时一起笑出声,或者手挽着手,闲庭信步于公园或沙滩上,这便是灵魂交融的时刻,整个世界都是你们的乐园。
2.
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权力并不一定能转移到另一处。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许多女性还拥有高学历,但到了家里,洗衣做饭多半还是已婚职业女性的职责。可见,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的社会地位并不一定决定他在另一方面的境遇。
3.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对之历久弥新和不断增长的敬畏之情,就越加充实着我的心灵:一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4.
我是家族赐予的面庞;
肉体消逝,而我犹在,
任时光荏苒,空间轮转,
我独有的性格和模样,永不消亡。
嗓音,眼神,
脸庞上岁月遗传的特征,
藐视生命的禁限,代代相传———
这就是我,人之永恒,
全然不顾死神的召唤。
————托马斯 哈代,《遗传》
5.
我们所有的探索之旅的尽头,
就是回到最初的起点,
再重新了解这个地方。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尾声部分,作者认为我们终将走回原始人择偶的老路———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当今的单身男女追求的“首先”是灵魂伴侣。
6.
“你愿意和一位身上具备你要找的一切,却又不爱的人相守一生吗?”
这句话可以问问我们自己。
调查结果显示,20-40岁的男人和上年纪的男人一样,愿意放下浪漫的爱情,找一位合适的伴侣度过一生。当“几乎正确”的另一半出现的时候,人类传宗接代的意识战胜了激情,驱使他去选择不那么相爱的伴侣。
换作是你,你会将就吗?
7.
50%的关系会在第一次接吻之后结束。
总之,人的生物性只能从某些方面对行为进行解释,本书只是提供了这方面的一种视角,还有很多因素值得我们自己去发现和探讨。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读后感第六篇
重男轻女这个词由来已久,我只知道在封建以及农耕时代需要壮劳力才能养活一家子,但是怎样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状态其实很多时候还是挺懵的,直到看到这本《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我才明白。如果说游牧跟狩猎采摘时代男女权利均衡,需要互相依靠与扶持的话,那么到了农耕时代,犁的出现,女性的地位就彻底从掌握话语权走到了失去话语权的地位上了。 如果说游牧跟采摘时代,女性负责采摘,男性负责狩猎,或者女性也可以参与的话,那么当有田地跟可以觅食的荒野农耕时代出现的话,人们便朝着定居的方向发展了。就像那句话说的,有了小麦你还要去哪里? 所以定居改变了两性角色的权利,也改变了对待女性的态度。 当然也像《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里说的,很多时候,习俗只是习俗。当你有了权利和自己的资本,或者长幼之分以及新加入或者更换的条件的话,这些无不反应着两性双重标准习俗并非铁律。他也会变,也会改,以及女性也可以拥有话语权,男人也并不是就是只手遮天的。 ①食物与荒野带来安定 如果说游牧民族靠打猎为生,男性打猎,而女性负责采摘。他们过得是居无定所的日子,甚至有男儿性格的女性在结婚前也会跟随父辈及兄长一起狩猎,然后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再到结婚成家,照顾孩子,或者女性组团照顾孩子以及采摘,男人组团狩猎。那么这个时候其实男女是有所分工的,两性的话语权也是相对平衡的,女性可提出异议,男性也需参照思考。但是随着谷物和蔬菜种植传入欧洲,农耕逐渐形成生活方式,游牧民族也不再周游列国孜孜不倦的寻找食物。 食物和荒野让人结束了长途跋涉。因为有了一吨的小麦还需要去哪里呢? 但是,最初的农民和觅食者相处也并不和谐,就像猎手和种植园主发生争执,一般都是后者获胜。这其实话语权获得者的胜利也是食物拥有者的胜利。而此时的两性关系也相对来说比较平稳,不存在太多的权利互相的现象。 ②定居改变规则和两性态度 如果说定居结束居无定所,农耕结束狩猎规则,那么最初用锄头开垦田园社会的时候女性还是拥有话语权的,男女依然平分秋色,但是直到犁的出现,农活开始由男性来承担。于是不需要采摘,也不需要付出主要劳动力的女性就逐渐退出了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她们需要依靠男人,不再获得受人的尊重地位,而时代也以拥有男孩为荣,以及出现女子不如男这样的说法。两性的双重标准也开始出现。而对待两性的态度问题也就如《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里提到的,女性变成了物品,财产。男性可以出轨,但女性却不可以不忠。于是,从一而终,男人的特征,阶级,年龄也都变成了可以影响女性地位的影响因素。而端庄,贞洁,勤劳,就变成了女性的代名词了。 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规则也可以随着到来或离开而被改变。比如木讷的男性跟暴躁女性的组合结合起来,家庭地位的掌控权其实就归到女性手里了,以及再到下一代的到来,新进家门的女性不再服从上一代的管束那么不管婆婆再如何厉害,其实也依然需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而这也就是《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里提到的定居可以改变两性规则,而创新规则也可以改变对待女性的态度。而两性涉及争斗,但是又存在规则的被改变的状态,以及存在女性有被动的状态。 ③女性随时代变迁改变处境 如果说农耕时代的女性被迫退出拥有话语权的时代,变成服务于男性的附属品。但是在中世纪的修女也曾是教会的权利掮客,女性也在市场发挥其影响力。以及十五世纪的土耳其部分女性也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船只,还有英国和欧洲大陆有文化的女性也比比皆是。 所以环境带给两性双重标准的话语权也在随着时代改变发生着变革。 还比如,假如是富庶的二代女性,即使资质平平,但是依然可以指挥地位低下贫穷的男性。而有姿色的女性也可以指挥有权有势的男性,年长的同样可以指挥年轻的男性,以及姐妹可以指挥兄弟,妻子同样也可以指挥丈夫。 所以即使是两性双重标准的情况下女性也并非绝对的听从男性,男性也并不可能全部只手摭天,但是,这也相对于相对于富庶的女性而言,但是,在那个时代,依靠农耕的女性还是需要大部分来依靠男性,听从男性的。她们也需要端庄贤惠的照顾孩子以及伺候丈夫。所以作为今天的女性而言,女性可以走出家门,学习技能然后获得自己的权利以及收获美满的婚姻,这也是随时代变化带给两性关系的变化。因为毕竟两性都是社会的产物,而非谁附属于谁这样的存在。而女性只要你努力,你就会有价值。 写在最后 如果说时代经历了数代和各种演化,人们也经历了各种时期走到今天,那么每个时期为了生存也都有其必然性。但是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到人们摸索探寻出来的各种变革,也经历了数番斗争。到最后,新时代女性的崛起也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女性可以发挥她们的价值,释放她们的潜力,从而也给予了这个社会新的文明,同男人一样共创。所以想要拥有话语权,你还是需要努力才能有权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百想耳语 喜爱画画,也爱读书,更爱幻想的有爱妈妈。让我们一起享受生活,感悟生活,同时在历经风雨过后,可以享受彩虹般阳光的生活。[/cp]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读后感第七篇
不管在哪里,婚姻都是被歌颂的对象。她纯洁,她美好,她可以带来幸福,她也是唯一性。但很多时候婚姻关系里还是容易有被诸多破坏的时候,比如一方的出轨带给双方的影响,不好的影响带孩孩子不好的感受。 也像《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说的,人类终归还是区别于动物的,因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公序良知的不断增强。为了减少混乱,尤其关于婚姻里的爱与性,虽然也有被打破规则的时候,但为了减少这些不必要的麻烦,以及进化带来的羞耻心。还是让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责任与道德良知。 正如浪漫爱情的不断演化,其实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尤为重要的。就像他们也会好奇,关于他们的出生以及对于人体的各种结构及生理构造。就像正确的引导会给孩子正确的观念,而错误的引导不仅是带来更多的神秘面纱,说不定也可以让孩子偷吃禁果。从而引起一系列坏的作用。 ①减少混乱关于爱与性 人类好像总是有一颗躁动的心,就像《红楼梦》第四十四回,王熙凤过生日,吃多了酒回去换衣服,然后就碰到贾琏偷腥。引得王熙凤醋意大发,撒泼告状。而贾母得知这件事后说的则是:我当是什么事呢,小孩子家馋嘴猫似的,世人妻小都是这么过来的。今是你生日,让你高兴多喝了两杯酒,你就闹起来了?可不能这样了。好了,明天我让他给你赔不是。 所以可见,在那个年代婚姻对于女性的不公平。丈夫可以三妻四妾,而妻子就只能听之任之,而不允许的代价就是获得“善妒”的骂名。 但是从婚姻稳定的角度来看,一夫一妻制才是夫妻和睦的标准,也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但人类又拥有那颗躁动的心。所以偷情也就跟一夫一妻对立并存的状态一样。当然这也是人有区别于动物的存在。 因为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国家取消了一夫多妻这样的制度,也同时起到了对于人类社会责任的诸多约束。即使你无法做出很多的贡献,但是社会都不会抛弃你,因为社会文明的不断完善里,也会培养出人们的羞耻心责任感愧疚心以及自责感。所以很多时候不用他人的谴责。出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力对也会促使人们主动去做约束性范围应该做的事,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而获得另一方恣意妄为。这是成熟的良知尤其对于婚姻里的爱与性。 ②爱和性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说古人对于爱是女方对于男方的依附,而性则是为了繁衍男性的血统。那么在现代社会里,爱与性还是为了夫妻和睦为最终目的。而这也是《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里提到的浪漫爱情在经过一系列演化后所形成的。 就像对于爱的不同认识。虽然有的时候人们嘴上说着彼此尊重,但在行为里喜欢的确是控制。 比如经常会听到老人说我们家女婿怕我女儿并为此沾沾自喜,自己女儿也觉得在家庭里可以称王称霸为得以之事,所以就能造成言传身教到第三代时的外孙女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却可以身体力行的做到要掌控家庭。然后可想再到第四代的时候又会给孩子怎样的环境和影响呢? 假如男人可以做到听从妻子的话那么一切都还可行,但是如果遭到抵触遇到反抗,那么对于婚姻里爱的本质来说就已经变质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到外孙女这代,她的思想其实已经在变化了,只是她的行为依然还在受着母亲以及外祖母的影响的。这就是在《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里提到的社会演变过程里人们对于爱的看法和态度。 那么既然爱的看法态度在改变,那么对于性的感受其实也在随着爱的变化而变化。就像过去如果说需要女性依附于男性,需要讨好,需要顺从,那么现在则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照顾彼此的需要和感受。就如故事里的祖孙三代女性。如果外祖母这代,外祖父需要听命配合外祖母的话,那么其实在外孙女这代还是需要其做出某些让步的,因为婚姻关系里夫妻间感情关系的不和谐会直接影响到夫妻关系的同样不和谐。所以,人们对爱与性的态度和看法也随着社会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③儿童对于性的态度和看法 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夫妻生活里个别时候被孩子撞见然后寻求该怎么办的问题。也看到过一个特别极端的案例,说的是一个女孩她在很多次碰到父母的夫妻生活以后面对的还是妈妈一张很幸福的笑脸,以及对爸爸特别的好的状态。然后询问父母时父母的回答是他们在打架。然而这样的回答给女孩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那个网络还没有的年代。 女孩直到成年时期都不敢跟异性接触,虽然她很漂亮,性格也很好。但是她会认为异性是施加暴力的那个存在,她不能走妈的那条路,她要永远的保护好自己。所以不要说性就连爱她都拒绝拥有。这便是父母不能正确引导孩子所带来的糟糕影响了。 当女孩父母意识到女孩可能已经有了某些心里问题的时候他们带女孩找到一位心理医生,通过心理治疗带女孩走出了这样的误区,告诉女孩异性并不可怕。当你找到一位属于你的异性伴侣的时候他会爱你,并且性接触也是伴侣之间的美好体验,由此帮助女孩走出心理阴影,过上了很幸福的生活。 所以很多时候尽管人们依旧感觉关于性这个话题还是很难对孩子开口,但是关于性教育的问题确实是不可以逃避的。就像性并非罪恶,性也并不肮脏,只是需要引导孩子,性需要接触的年龄,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及尊重他人的感受,以一种正确的观念面对孩子的性教育问题。因为在现如今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孩子接触各方面的问题都易如反掌,所以也更加需要家长及时给孩子普及相关方面的知识。 写在最后 关于爱情的话题自古都是被歌颂的,但有时人们也容易管不住自己那颗躁动的心然后做出一些有违彼此的事。好在人是区别于动物的存在,因为社会道德的逐步完善可以形成人们的羞耻心愧疚感,然后再达到自我约束以及自我修正的状态。然后同样的,不管是成人还是对于自己的子孙后代,正确的性教育观也是帮助他们走向自己美好婚姻的一个正确理念,所以不要把性看作是洪水猛兽,而是应该树立自己的正确态度,然后才可以给孩子正确的心理引导,当然实在不行也可以寻找相关的网络书籍以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来帮助自己以及孩子走向正确的婚姻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百想耳语 喜爱画画,也爱读书,更爱幻想的有爱妈妈。让我们一起享受生活,感悟生活,同时在历经风雨过后,可以享受彩虹般阳光的生活。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读后感第八篇
书中在分析人类婚姻的各类行为模式,作者通过与动物的繁衍模式进行类比,进而来剖析人类婚姻制度内在本质。这本书对我的三观带来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到了《第四章——为何出轨?花心的本质》的时候,我一度对我们现在的婚姻制度产生了怀疑。我们为什么要结婚?结婚是为了什么?
关于男女为什么结婚这个问题?这本书从远古说起,当猿猴在演化中,从树上生活变为陆地直立行走过程他们繁衍模式发生了变化。以前四肢行走时,雌性抚养幼崽,幼崽双手环抱,还是比较方便的,和大多数动物繁衍模式一样,雌性无需依赖雄性;但在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抱孩子变成负担,养育幼崽所需食物,防御外敌,自己的生存都已经成问题,怎么继续抚养下一代。出于本能,雌性会自然而然依赖雄性一同来抚养孩子,结为伴侣发展到最后固定同行人。。在发展至早期人类原始小部落,生存环境恶劣,合群的人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他们在繁衍后代的成功率更高。这种环境下,能够与他人形成稳定持续充满关爱的人机关系的个人倾向,从演化学的意义上来讲,结合成伴侣关系更有利于生存繁衍。当然这是一种猜测,但无论这种演化论的假说是否正确,在21世纪的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十分关注自己与他人的依恋关系。如果缺乏亲密关系,我们就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
所以婚姻制度存在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为了繁衍生息,换句话来说,婚姻制度就是人类的繁衍制度。雌性依赖雄性,女性依赖男性。所以不管是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制抑或是喜马拉雅上的一妻多夫,无论是哪种形式,它们的形成受到各种不同因素影响,形成了几乎相互对立的婚姻模式。但所有的婚姻模式的实质内核就是为了人类的繁衍,为了种族的延续。
如果单从这一个层面来讲,人类为了繁衍而形成的婚姻制度,与动物的繁衍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我一度认为本书中提到的一些动物繁衍模式是优于人类的。例如,以澳大利亚的清洁工鱼为代表的无性繁殖,从进化论生存繁衍的角度说,这种模式无疑有着巨大的优势。单靠数量就可以制霸全球。但是为什么无性繁殖的动物没有做到呢?原因就在于它们只是无限的自我复制,无数个和你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这本就违背了自然界多样性最基本的特征。有性繁殖维持了基因的多样性,还有生物学家提出有性繁殖可以迷惑天敌,这个观点的争议性我们暂且保留意见,但至少我们现在可以确认的是:有性繁殖一定是优于无性繁殖的。其优越性体现在基因的多样性。
那么接下来,本书便自然而然便引出出轨偷情这个话题。抛下伦理道德,只是从极度客观角度说,出轨偷情甚至是多妻不是恰好可以丰富我们基因多样性吗?这难道不是更符合种族延续吗?我陷入了思维困境。
婚姻模式存在本就是为了确保人类繁衍,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婚姻制度没有接纳这种繁衍模式呢?我潜意识里始终对一夫一妻制有个人倾向的,忠贞、至死不渝这些爱情婚姻中的美好品质是我所向往的。但是本书接下来提出的观点,让我的世界观开始瓦解。——学界认为“一夫一妻制”并不必然等同于忠贞不贰,不仅如此,偷情行为常与一夫一妻制并存。
我忽然发现中国古代奉行推崇的一夫一妻制多妾这种婚姻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有极大优越性的。我对比了公元100年左右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此时中国处在东西汉交接年代,即使经历战乱,人口大约也还有5386万人,且保持稳定增长;与之同时期的欧洲,奉行基督教纯洁的一夫一妻制,人口虽然已经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但依然也只有2500-3500万人。因此,中国古代此时所奉行的婚姻制度一方面维持了社会秩序稳定,没有多妻制的纷乱纷争,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发展。试想,人要是都没了、灭亡了,那还谈什么社会制度,哪还会有我现在在这里讨论婚姻有什么意义。
显然,婚姻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自然发展,对人类繁衍生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人的存在便是生产力的象征,有了生产力社会才会发展,有了物质基础才会有上层建筑,再去谈各类社会制度,否则其余都是空谈妄想。
我们再回偷情出轨这个话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到底如何定义偷情出轨,不用的文化体制下,对其定义是不同的。因纽特人有“借妻”的风俗——为了巩固自己狩猎搭档的关系,让自己的妻子提供性服务;非洲的洛奇族,结了婚的女子如果旁边有男人陪着就算是出轨了;在尼日利亚,妻子如果对丈夫不满意,但又不想离婚,她有权再找一个情人,公开同居,而且是在丈夫家里。这些或夸张、或荒谬、甚至是有封建意味的偷情定义,我们对其评价其实就是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下,对其种种观念所做的评判。因纽特人的行为,放在我们现代任何一个人身上,肯定都是会断然拒绝的。但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永恒亲情的珍贵祭献,反倒可能会认为我们是自私的也未可知。
不论他们的婚配传统如何,不论他们有怎样的离婚风俗,也不论他们遵循何种性文化习俗,所有社会都存在通奸者,哪怕通奸以死论处。世上还没有哪种文化是不存在通奸的,亦没有哪种文化条文或规范会湮灭拈花惹草的行为。
所以人到底为什么要出轨呢?因为情欲,因为爱,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人们对其婚姻的满意度,自我膨胀的欲望,个体性格、社会权利的不平等,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一个人出轨的概率。联想到近些年爆火的美剧《致命女人》中,三个女主的丈夫全部出轨。这些原因似乎他们全都中招:因为失去孩子而对妻子失望,对婚姻感到不满意;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地位,寻求新冒险,自我膨胀;性格强势,在夫妻吵架中处于绝对主导一方,占据上风。
以上这些也单只是从社会学角度的解读,那么出轨从生物学的角度呢?生物学家发现,鼠类和人类的后叶加压素感受体基因相似。后叶加压素是影响性忠诚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除此之外,多巴胺系统内特定基因同高频率未婚性行为以及高频率性出轨存在直接关联。另外一个诱发出轨的生物系统就是免疫系统中的特定区域,即主要相容性复合物。免疫系统基因重合度高的夫妻,出轨概率越大。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脑部结构也是诱因之一。人类进化出了三种不同的引导求偶和繁衍的基本脑系统:一种控制性欲、一种反射浪漫爱情、还有一种掌管深深依恋的情绪。这三种最基本神经元之间有互动,产生了大量灵活的组合,并酝酿了一系列调控人类复杂繁衍策略所必须的动力、感情和行为。
由此,我接下来谈谈我对现代婚姻观念的拙见。以前人们认为婚姻是必需品,一个人是必须结婚的,未婚同居是“伤风败俗”的。电视剧《欢乐颂》关于“处女情结”在社会引发广泛讨论,这似乎就是新旧婚姻观念碰撞的一个典型例子。现在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认为婚姻只是一种选择。孩子哪怕都快要出生了,婚姻也可能会推迟,甚至干脆不结婚,即便是已婚人士,也不会再把婚姻视为神圣、毕生的承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我们社会越来越有能力接纳单身、包容婚姻、支持晚婚;其次,思想上的变化发展——个人主义的发展,自由独立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每一个都在寻找真正的自我;其次,科技的发展进步。一方面,医学技术的突破,对新的婚姻观念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堕胎技术、人工授精、体外受孕等医疗技术的突破,让女性越来越有能力来掌控自己生育能力,对男性的依赖相较于以前逐渐减少。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大量的空闲时间转化为私人化、由个人独享的娱乐方式,相应地这也在削弱着人们之间的联系。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提到了一个更为重要但同时又很微妙的因素——性别比率。在高比率的社会,即男多女少,这个社会往往倾向于老式、传统保守的两性性别:男主外女主内、大男子主义、性生活保守、禁止婚前性行为等。而在低比率的社会,即女多男少,一般会颠覆传统、社会思想更多元包容:允许鼓励妇女外出工作,默许婚外婚外性关系。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形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他们基本模式贯穿始终,从未被打破。例如,古罗马时代,性别比率低,社会盛行骄奢淫逸之风;维多利亚时代,性别比率高,此时社会便以贞洁守礼而著称;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女权运动热情高涨,人们走上街头奔走呼号自己权利,毫无疑问,此时美国性别比率较低。
人类繁衍生息皆出于本能。由于要繁衍生息,有了性,有了婚姻,有了道德,有了良知。历史上,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体系演化出了形态各异的婚姻制度。它们受各自因素的限制,发展到现代社会,绝大多数的现代文明接受认可并推崇执行着一夫一妻制。在现代文明中,我们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都建立在现代社会已有的物质基础之上,以这种观点去评判过去历史上任何一种制度,似乎都有失偏颇。婚姻制度发展至现代一夫一妻制,或许被认为是人类的枷锁,爱情的坟墓,也有人试图冲破这个制度,但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这项婚姻制度维持着社会的稳定,人类的繁衍生息。你我之所以存在于今天,也皆因于此。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读后感第九篇
前有吴秀波小三陈昱霖索要分手费不成锒铛入狱,后有毛晓彤手撕渣男陈翔全民鼓掌,加上社会新闻版面层出不穷各种辣眼睛的爱恨情仇故事,让我们对感情这件事平添了失望。
它真的如此神秘吗?太多的背叛和不忠,以及男女在面对感情时的不同态度,都值得我们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挖掘和探讨这个话题。
同时,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单身女性的出现、催婚潮的兴起、晚婚的普遍,让女性身处婚否的质疑声中,不由自主地问道:我们为何要结婚?
结婚仿佛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教条,从你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除了好好念书、找份好工作以外,结婚就被摆上了To do list,而大部分人又都有一份对它的憧憬,仿佛这是一件垂涎已久的事,但从来没有人真的去追溯过它的起源以及带来的真正价值,直到看到了这本《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
书名自带热搜吸引力,因为情感是每一个人逃不掉的修行,而两性关系不断延展的高出轨风险和不稳定性为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它不符合世间的逻辑,从小被教育任何事都有合理解释的我们,遇到了无法总结归纳的感情问题时慌了阵脚,怎么都想不通。
每个人都有其他人看不到的另一面,而饮食男女们谁不曾在找真爱的路上披襟斩棘过呢?正式由于它的难捉摸,才让人那么上头不是吗?
作者海伦·费舍尔博士是美国生物人类学家、金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交友网站Match.com的首席科学顾问。她剖析了人类情爱行为的进化,研究了五十八个社会中的结婚与离婚的案例,四十二种文化中外遇出轨行为的起因,并对未来的婚姻和爱情做出了预判。
她提到了说男女双方其实都不想结婚,但婚姻几乎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也就是大家都会默认婚姻的存在和合理性,在所有的传统社会里:婚姻标志着进入成年的关键一步。
所以为何要结婚呢?没有为何,历来就是如此。而且是人就有求爱、相恋和成婚的倾向,这在露西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结婚的意愿是天生的。
虽然当代社会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婚姻制度提出质疑,并主动选择单身,但若有机会与他人结为夫妇,还是会愿意一试,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不愿随便将就。
加拿大东部的米克马克人有句老话,叫“一个人结婚可不是为了在这辈子剩下的时间里都郁郁寡欢。”
恋爱的时候大家都是神魂颠倒的,但是这样的浪漫是会随着时间消退的,所以新鲜感会退却,激情会冷却,当然最长的爱恋感可以达到数十载,但这通常是在极少数情况下,大多数的关系会在几个月后进入更内敛的深层次阶段,那个阶段叫做“伙伴爱”。
这种爱更多的是发展成一种依恋关系,即满足感、分享感合二为一的感觉。而这样的关系会为双方接下来养育后代奠定情感基础。
书中梳理回顾了婚姻制度的整个发展过程,探讨了我们最关心的一些问题,诸如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包办婚姻、一夫多妻,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婚恋的发展历程。
有恋爱就会有失恋,而恋爱会产生一种上瘾的感觉。这种瘾在热恋的时候是一种积极的情愫,但是到了后期失恋后,就会让人一蹶不振。
研究表明,失恋时间平均为63天,而失恋所对应的脑活动与瘾君子对于可卡因等毒品的渴望存在相似之处。
从失恋的状态走出来存在一种规律,第一阶段为抗争阶段,即努力去挽回爱人的心;但一旦发现于事无补后,失恋者会失去希望,而变得意志消沉。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失恋后一蹶不振,整天以泪洗面,茶饭不思,严重的还会对人生失去信心。
这本身不是病,是完全可以用合理的科学原因解释的,只要能顺利熬过去,就又是一条好汉。关键是要和自己的情绪做斗争。
既然我们说相爱的人的最终归宿就是结婚,因为这代表了一辈子在一起,给与对方承诺、承担责任、经营家庭、孕育后代,但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的大有人在,还美其名曰家庭神圣不可侵犯,但可以给小三最纯粹的爱情。
随便上一个交有网站,都有大言不惭的已婚人士征男/女友,一上来就先说明自己的婚姻事实,并且告知只谈恋爱,不结婚。对于这些把爱和婚姻分得清清楚楚的言论,我们又该如何解答呢?
海伦·费舍尔告诉大家:人类常常会对伴侣不忠,全世界男女的婚外性行为都十分普遍。
婚姻是有保质期的,而一般的保质期是3-4年,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当我们追溯到狩猎-采集的社会里,人类两次分娩之间一般间隔是3到4年,所以这个新鲜期其实是由生育所控制的,这短短的3、4年至少可以把孩子养大。
生儿育女这件事是人类早在400万年前就已形成的本性,到了现在社会中整个的循环也是相似的。因为相爱而结婚,婚后孕育下一代,当孩子出生后完成了整个的过程,感情就变淡了。
婚姻不幸的夫妻往往会选择离婚,依照传统,他们之后还会再婚。要是夫妻需要互相依靠才能生活,那么离婚率便低得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看似貌合神离的夫妻,其实可以凑合过一辈子的。很多名存实亡的婚姻,为了财产也好、孩子的抚养也罢,都会合体经营,不会真的分开。
婚变不仅是填表中婚姻状态的改变,也会影响到个体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从婚变发生到恢复需要经历2到4年,通常4年居多,所以4成为了婚姻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数字。
结婚的时候恩爱夫妻的人设时间是4年,感情冷淡离婚后完全走出来也要4年。而这里又有一个绕不开的“原生家庭“的背景,如果你从小就和父母关系紧密、或者本身就是一个善于结交朋友的人,亦或内在自信心十足,那你会比常人更快走出失恋的阴影。
在感情中,我们通常会发现男性更理智,而女性更偏向感性。
我一直都希望女性可以更“冷漠“一些,但是《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告诉我们:男性和女性是有天生区别的,男性擅长解高难度的数学问题,普遍擅长读图、解谜,女生的语言能力要更强,达尔文曾说过“男人通常更强势,而女性一般多愁善感、文静”。
对于相亲结婚,也给出了相应的解答,从中可以看出男性的理智在发挥作用。
我们很多时候都说差不多就行了,由于急着要结婚,通过相亲认识的人只要条件相当,哪怕不是很爱,也会选择结婚,尤其是当男人想要孩子时,会伪装出恋爱的感觉,愿意放下浪漫的爱情,而找一个合适的伴侣过一辈子。
爱情会变质吗?答案是会的。
但恋爱的感觉实在太香啦,海伦·费舍尔相信婚姻不会灭绝,因为尘世中的男女们依然会因天性对此穷追不舍。
只是,看过这本书,大家都要拿得起放得下淡然面对情感的起伏才好。因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沪上50万粉丝人气公众号“上海公交”主编。
世界500强品牌传播、公关。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