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河流引路人之死》的读后感大全

《河流引路人之死》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6 01:10:41
《河流引路人之死》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7-16 01:10:41   小编:

《河流引路人之死》是一篇描写自然界无情的力量对人类的影响的小说。主人公在河流中迷失方向,最终因无法逃脱河流的控制而溺水身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不要轻视自然的力量。这个故事让人深思自然界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河流引路人之死》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查德·弗兰纳根,他更有名的作品是那本《深入北方的小路》,而这本《河流引路人之死》是他的处女作。这本书也是今年被群友安利的,果然也没有让人失望,很好看。很难让人相信这竟然是一本处女作,无论从文笔还是结构上,一点不显青涩,由于故事描述的是阿利亚什家族几代人的生活,所以叙述的过程中时间反复跳跃,增加了一点点阅读的难度。而随着故事的推进,零碎的拼图逐渐完整,一个家族的故事脉络渐渐清晰。那种孤独与轮回宿命的感受有点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感觉,而且也有关于民族的一些元素,只是这一次故事的地点是在澳大利亚。 阿利亚什的一生似乎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童年生活没那么幸福,长大了爱情与事业也没有顺顺利利的,浑浑噩噩混着日子,直到时隔十年再次成为河流引路人的首次任务中意外身亡。但随着他的死去,追随他灵魂的回忆,更清晰的发现了生命中的遗憾与值得珍惜的东西,更想活下去。只是抱歉,死亡已不可逆。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会不停地踢你,直到再也没有东西可踢了。

《河流引路人之死》读后感(篇二)

《河流引路人之死》很好,被名字吸引,两天读完绰绰有余,最喜欢的点倒不在于其更有名的叙述,而是其过于尤其惊艳的关于过去和记忆的描绘。寓意上最终还是有所失散:个人的命运已汇入洪流,可以原谅被冲刷者的含混,部分试图缕清语言的叙述反而显得不合时宜了。百年孤独的即视感很强,口吻的转变又想到我的名字叫红。节奏的设计居然和我手头的故事有点像……于是在想的反而是,会不会有所遗憾,在搁笔的时刻。遗憾如此美丽的构想已然在前人的故事里除青。结尾的图景本来有点失望,直到末句悚然一惊:在归顺的瞬间我亦落成图腾,引航这一蛮荒长出的族类在时间大河里延续。

“孤独”和命运在书中似乎更像障眼法。它试图回答的是意义的问题,比如,人的意义。是谁?与族裔/身份有关。“是土著”。从哪里来?关联过去和记忆。于是有了庞大家族无尽的历史幻象。要到哪去?这问题建立在二者之上,如水流俯向堆好的河床,解答前者后者从善如流。当我看清我自己和来处,我的去处不言自明——“张开双翼,上扬盘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回环现身的来处。“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大地之上,又是什么会永远长存?”对土地的诘问的回答早已寓于个人之中,反之亦然。 前几天还在说没有喜欢的英语文学作品,读完有点想去澳大利亚看看。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哈利所见到的蓝鹰缺少两根羽毛,正如他即将被绞断的拇指。于是我们与命运照面时,永远因命运尚未到来而无法辨认。而置身或许是将死者幻象之中,面对过去里尚且迷茫的自身时,命运亦无能为力。于是盘旋,长久地盘旋。

《河流引路人之死》读后感(篇三)

去年读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时间的秩序》,颇为震撼。这位好心肠——愿意花时间向普通读者普及科学常识——的物理学家论述了时间的基本性质,简单来说就是时间并不存在,或者说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时间”是什么:我们日常所定义的时间,无论是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础,还是选择某种元素原子的某种持续过程为尺度,都只是我们用以理清世界运行规律的一种模糊概念,因而我们对时间——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认知,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如果你的物理水平跟我一样好(在几个月前了解了时间的奥秘!),我想你一定会喜欢弗兰纳根的这部《河流引路人之死》。我不确定弗兰纳根先生的物理水平如何(无意冒犯),但在这部小说里,他描述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历史版本的“时间的秩序”:当人们陷入过去的泥潭无法自拔,最终会发现真正令人煎熬的只有现在;至于所谓未来,却可能是一种复归。

当然,对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而言,“无法自拔”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磨难,更是一种物理困境:作为河流向导的他,在一次带队旅行的过程中,不慎跌入河中,最终溺死。他的亡灵在这片土地——塔斯马尼亚——之上看到了种种幻象——关于他自己、他的亲人,以及更遥远的族人的种种往事。小说主体便由此展开。

我们知道, “小说”(novel)一词源自拉丁语“新的东西”(novella),制造陌异是小说家的天职。在这一点上,弗兰纳根的这部作品不仅因为他选择了一个特别不可靠的叙述者(一个“亡灵”)而出彩,它还打破了我们对时间固有的连贯、顺序印象。整部小说都在以一种跳跃的、破碎的方式进行叙述,每一部分的故事都会被刻意打断,或是关键线索被搁置,留待后文再叙。譬如我们可以读到亡灵先生——失意的中年男子阿利亚什与一位名叫寇塔·何的女子重逢——寇塔·何是谁我们并不知晓,然而小说接下来却又转向对自己母亲、祖父或是其他人故事的叙述。要等到几章之后,我们才能了解到,原来寇塔·何是亡灵先生的前妻,两人曾经一见钟情、组建起家庭,然后幸福地生活了几年,最终劳燕分飞——何以至此?然而小说笔锋一转,讲起了祖父与祖母相识的故事……

这种破碎但依然有序的“时间的秩序”,让整部小说仿佛一幅精心设计的拼图。漫长的家族史化作幻象的碎片,呈现在亡灵先生——实际上是我们读者眼前。每块碎片都有自己的玄机,同时隐藏着关联其上下左右的提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断将这幅画面拼凑完整,更远的过去并不会被稍近一点的记忆淹没,故事的每个部分都鲜活可感。更重要的是,亡灵先生在幻象之间——同时也是我们阅读这个故事——的旅程,既诡异又自然,因为这其实更接近记忆本身的运作方式。我们的记忆从来都不是驯顺之辈。当阿利亚什的父亲哈利目睹自己的父亲身亡,许久之后他的记忆只剩下死亡现场的一棵树。是谁留下了这棵树?是哈利自己,是他的记忆——记忆,就是我们自己。

然而记忆终究是依傍于时间的;换言之,它逃不出我们自己的主观感受。人时常以为自己被记忆所累,感慨一生蹉跎,实际上却是主观上的不满,让记忆变得寡淡。人因此寻求开拓与刺激,渴望历史的改写与个人的升华——“河流向导”这份职业,正是为欲求不满的都市人的一时兴起保驾护航。然而河流向导自己却早已不是古代时光里与自然朝夕相处的原住民。他也离开过,现在带着失意,委身于早已不属于自己的身份——塔斯马尼亚的开拓史、原住民个体与家族的流散,在小说中由此得以呈现,举重若轻。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弗兰纳根将他的塔斯马尼亚秘史写成了一幅拼图,而它的最后一块必然是空有身份的原住民向导之死——他回来了,于是不再离开。

但这也是起点。阿利亚什以为自己失去了一切,但当他终于走出幻象的迷宫,却寻回了自己失去的一切。也许这便是时间的戏法——当我们以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其实早已将所有你以为逝去的宝贝收敛在一处。在经历了比死亡更残忍的生活之后,主观的迷雾终将散去,失落的一切,也许终能寻回。时间是我们的造物,它因我们而存在,因此必然是宽容的。

然而河流与我们无关,它是自然的造物,不会宽容我们的越界。它只承载着我们。就算人的时间静止,百川终归海,一切仍在流动。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