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贾想 I》读后感100字

《贾想 I》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5 18:30:13
《贾想 I》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25 18:30:13   小编:

《贾想 I》是一部温情感人的小说,通过主人公贾想的视角,展现了他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小说情节引人深思,情感真挚动人。贾想的成长历程让人感动,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暖和希望,给人以力量和启示。

《贾想 I》读后感(一)

今天在地铁上翻看《贾想》,正好看到关于《三峡好人》的故事梗概中有这么一段话:“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那座“县城”,“千重山,万重浪,抵不过县城一碗汤”。不过现在知道了,哪怕这“县城”的这碗汤是给过自己从未有过的温暖,但终它终究不会属于我,所以是时候放下了。

《贾想 I》读后感(二)

在他克制的文字里,写着电影人朴素的责任感。这种被诚实和时间沉淀的修养,让我看到艺术中的文献性,不被边缘化的独立性。就像所有人都拍光怪陆离的上海,他回到灰黄色的山西,告诉世界,这里有普通人的生命形式,他们有被记录和被探讨的意义。记忆中一次和妈妈的童年告别,像极了山河故人里的珍重钥匙,这是他靠近时代历史的艺术形式,我却从中得到释放的表达,我感谢他。

《贾想 I》读后感(三)

非常欣赏贾指导的文采,在这本书里,听贾科长说的最多的就是平等和反特权。 他说北京电影学院念书的时候,才终于有机会拿到内参片的入场券。彼时,的思想禁锢还没有完全放开,90年代的知识苦闷加剧了空气里的紧绷感,电影成为了特权佐料。大量海外电影仅供极少数高阶层人群鉴识,而后又慢慢放开到极少高级知识分子。这份大众艺术,讽刺地成为一小部分人居高临下的优越快感。贾科长说观看内参片并没有使他快乐,反而让他意识到一种难堪的不平等。“这是一种对普通人智商的侮辱,这些人认为他们才有资格鉴定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而普通人看了是会变坏的。”

《贾想 I》读后感(四)

记得贾樟柯在一部电影的花絮中接受采访,他说,他在荒败的小县城混时,有很多机会沦落,变成坏孩子,毁了自己。这是诚实的自白。我在知青岁月中也有太多机会沦丧,破罐子破摔。刚才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起来。什么叫作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贾想 I》读后感(五)

真诚,坚定。老贾有些创作者最为可贵的品质。他青年时期强烈的叙事欲望与我如出一辙,时刻都在担心当下的感受转瞬即逝。

看贾科长的文字还能顺便学习怎么写影评,了解上个世纪至今电影行业的变迁,以及他对艺术创作与现实的思考、挣扎的心路历程。艺术家,或者说感受力强的人,是我见过最能自圆其说的一波人,你永远无法真正的了解他们,even themselves doesn`t

看贾导的书也是学习的过程,看他如何解释自己电影中对镜头的运用,以及对于剧情片和纪录片的理解;如何看待大众偏好与电影行业的冲突;甚至可以看出来从小生长与县城这样的早期经历如何影响了他后期的作品。

一直觉得艺术家,或者说创作者,是非常难的。曝光作品的时刻就像裸体站在大众面前,把自己从灵魂到皮肉让观众看个遍。一旦作品诞生,它便和创作者无关了,只能祝它好运。

《贾想 I》读后感(六)

看完此书,久久回荡。再观生活之事皆为虚幻,明明他讲的自己的故事那么亲切那么真实,却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大彻大悟看透人生的感觉。令人舒畅而熨贴,诚可谓大巧不工。

非常简单朴实的文字描述,但是读起来是那么有厚度那么有力量,一直到现在文章里的一些话还能全然记得,再去刷微博看到一些网友对于时下针砭时弊的讨论,不觉淡然一笑,皆是看客罢了。

讲他在小时候的故事,让我对汾阳这个城市都有了向往,还有拍电影时的趣事,透露出来的一点小心思都可爱。

他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不吝惜对小津的赞美以及对陈凯歌张艺谋等商业化的导演的看法,还有对于第六代勇气的赞赏。(第五代有背景可以拍,可以说提供了一种体制模式,而第六代要想与众不同,不但要承受意识流的压力,还要有钱,为自己宣传电影,所以这代人能在夹缝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拍出了那么多好作品,这种勇气的行为比起作品好坏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时值江湖儿女还未上映,我才发现原来从很早之前开始,江湖就常被他提及到了。

《贾想 I》读后感(七)

“谁能救救我们?”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起来。什么叫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 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倒西歪。 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影片,大致不外乎两类:一类完全商业化的,消费性的;再一类就是完全意识形态化的。真正以老老实实的态度来记录这个时代变化的影片实在太少了! 我们的电影不寻找真相,幸福就可以了,幸福没有真相。 放弃理想比坚持理想更难。 艺术问题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圈子无关,与他人无关。 在一种生活中全然不知自由的失去可谓不智,知道自由的失去而不挽留可谓无勇。 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说,就像开会一样,明知道今天开会就是喝茶水,织毛衣,嗑瓜子,内容都猜到了,但还得去,因为不能不去。大片的操作模式就很像是开会,于是形成了大家看了骂,骂了看,但明年还一样。

《贾想 I》读后感(八)

陈丹青说,“与凯歌,艺谋比,与冯小刚比,贾樟柯是和他们不同的一种动物”。贾樟柯的不同在他对记录的信仰和对电影的真诚。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新的启发。从前我迷恋李安,迷恋他讲得一手好故事,迷恋他精致的电影画面。《断背山》最后的那个镜头永远都将留在我的记忆中。李安的可贵在于,他追求商业上的成功同时仍然能保持电影的美,没有完全抹煞掉电影承载思想的功能。读完贾樟柯,我又多了一层感受。他让我看到电影不完全只有精致的一面,电影精英阶层的专利,电影作为影像还有很重要的记录功能——记录生活的真实,留住逝去的时间,本身也很重要。真实,也就意味着不那么精致,意味着可能带着悲剧的色彩和荒凉的味道。但就像贾樟柯自己说的,我们的生活已经足够粗糙和残酷而我们还要走进电影院去看生活如何粗糙和残酷的原因是,只有直面生活的现实,我们才有可能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幸福。拍电影,是贾樟柯接近自由的方式,也是中国接近自由的方式。贾樟柯的记录让我觉得他的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思想,他对电影认真,对观众也认真,他是一个认真的人。

《贾想 I》读后感(九)

贾樟柯是个文艺青年,有自己的一套文艺和电影理论,主张电影应该承载文化意义和价值,而不仅仅是商业价值,主张价值的多元

有一些独特的拍电影的习惯,比如尽量用固定的队伍,低成本制作。

关注对生活真实的表达

几种电影的分类:商业类、主流价值观、文化,传递和记录现实

黄土地对他的影响

我很感谢阅读,它使我有了思考能力,也开始怀疑。这些就为我以后拍片,从社会角度出发关照个人的生存奠定了基础。

我很同意你的说法。文化里面应该有各个层面的工作。实际上中国到了90年代末期市场经济蓬勃以后,价值判断就变得非常一元化,公众的整个价值判断都改变了,以金钱作为衡量的标准

往事成追忆,斗转星移。时代不断向前,陌生又熟悉。对过去的建设和努力充满敬意,对今天的城市化进程充满理解

《贾想 I》读后感(十)

这可能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手记,强烈推荐!贾樟柯对于整个文化环境、电影环境的思考非常透彻,讲了很多真话。在《大片中弥漫细菌破坏社会价值》一文中与徐百柯对话谈到许多年轻导演被排斥在整个电影工业之外,这是一种法西斯,无论从排片还是技术要求上(影院只接受35毫米胶片或者昂贵高清拍摄的电影)年轻导演的作品都进不了院线,只能去参加影展,然后又反过来骂他们拍电影就是为了参加影展。因为资源垄断,年轻导演拿不到好的排片,王超的《江城夏日》在南京的全部票房只有402元,然后反过来又骂他们的电影赚不到钱。作为一个也在搞文化的人,虽然我搞的不是电影是戏剧,但是同样面临这样的状况,年轻导演没有话语权没有资源,做出来的东西基本只有被骂的份,大家都去看国外的大戏,或者国内大制作的戏,因为票房差又没有制作经费,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渐渐被边缘化。甚至于,当你发出一点声音的时候,因为没有话语权还要被说“这么较真干嘛?”所以这个时代并不鼓励说出真相,哪怕剧院里的大制作戏陈词滥调毫无情感到令人作呕、就因为是大制作有宣传费也可以拿到媒体头条。那么请问,20年后,中国人还能看什么?难道我们的剧院都是给外国人造的吗?

《贾想 I》读后感(十一)

有人说不喜欢贾樟柯,因为他把中国最丑的一面拍给外国人看。我却喜欢并珍惜他的每部作品,因为真实的可爱,真实得就和生活一样。生活本身已经灰头土脸了,为什么我们进影院还要看这些灰暗的生活呢?贾樟柯给出的答案是,艺术的功能在于告诉我们既成的事实是错的。我们不缺少娱乐,缺少的是真实。

贾樟柯的电影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火车上看的。出差的路上,窗外是陌生的风景,屏幕里是陌生的故事。有一次,在西双版纳坐着极其颠簸的公交车,窗外的风景像极了贾樟柯影片里一帧帧的画面,属于边陲等遥远地方的缓慢感。前一阵看许知远十三说采访贾樟柯,里面的贾回到汾阳,活脱脱像一个老大,戴着墨镜打气球,可爱而深刻。有一天跑步的时候听单读,恰好许知远读的就是贾想里的一段,贾说故乡汾阳有着独特的光线,或许因为地处黄土高原,每天下午都有浓烈的阳光,在没有遮拦的直射下,将山川小城包裹在温暖的颜色重。人在其中,心里也便升起几分诗情画意。当下的一刻就决定买这本书了,到手发现不仅封皮好看,而且封皮的手感太好了。总之,爱贾樟柯的人也会爱这本书,尽管是些琐碎的记录。

《贾想 I》读后感(十二)

到了贾樟柯,他把他那代青年的失落感说出来了。二战之后西方电影就持续在表达这样一种青春经验:各种旧文明消失了,新的文明一波一波来,年轻的生命长大了。失落、焦虑、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开始意识到我也是一个人,我该怎么办?

谁能救救我们?这是一种奴才思维,我们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就起来。什么叫救自己,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P7)

就我在想,如果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是否也是一种尊严。我始终活不成别人的样子,但是我活成了自己,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我的人生体验。

杨德昌描绘生命体验,王家卫制造时尚流行,李安生产大众消费。(P83)

电影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经验性工作,经验越多控制把我的能量就越强。(P93)

我经常告诉别人要坚持把一个作品做完,不要因为自我感觉不好就中断拍摄或者放弃后期。拍摄再“烂”也要拿给别人看,要给自己一个完整的电影经验。(P93)

这里混乱迷茫,但是充满生机,对我的口味。(P124)

贾樟柯是一位电影诗人,他展现了迷失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人和他们的国家。(P127)

《贾想 I》读后感(十三)

有点忘记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脚下 “土地”的问题,总之那时想了一学期都把它当作是废土,废墟,虚妄,死亡.....其实也导致了直接的枯萎。除了想快点走没有别的想法,但却又胆怯自己成为遗民后的日子。

从来都不了解长出小贾的土地是什么样子的。即使看了他的电影也不能得知。

应对书中几篇小贾对自己电影的作者性读解,这种距离感愈加拉大了,和我认知到的最强烈的意图完全不一样。

他对自己每一笔都负起了责任,也许说每一笔都像他给自己喊的高声喇叭会比较贴切,贾樟柯给自己的电影世界早早地就画好总纲总路线。

我最疑惑的现象是:“贾樟柯是贾樟柯电影最好的学者。”这属于一种策略吗?是事先阅读理解提供标答的Propaganda吗?以至于在看完《江湖儿女》之后再看到他近十年前曾经写下的一条原则宣告:“封闭空间”,一种来自后辈的嘲讽油然而生,为什么那么守时,还在玩这个?(你已经玩了十几年。)

而亲和的那一部分在于,他在文字上透露出的洞察,补足了我对这片土地的理解,让人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确站在一块土地上,尽管不在同一时间,而小贾却能透露出一种纯真,从不泛滥情感,让人觉得尤其不可思议。

《贾想 I》读后感(十四)

以前看电影只关注片子内容,很少关注导演。间断性地看了几部真实如记录片的电影,现实得让本记录片爱好者狂喜。追根溯源,才发现很多出自贾导。他的片子特色鲜明:关注底层真实,地域特色明显,含涛量含伟量含叶倩文量偏高... 所以出自对他创作理念的好奇,我进入了“贾想世界”。

围绕真实 展现真实,我想这是他96-08 12年以来创作核心理念。从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的《小山回家》的开始,似乎就走在与主流分叉的路上。没有宏大叙事,关注具体个体,暴露现实。

有人说现实世界已经够苦够难了,谁还想在电影里再看到这些,谁不想在电影营造的美好世界里吹出彩虹色的泡泡?可在己看来,平淡生活中具体而微的个体,故事展开看,都各有各的欢欣与不幸,他们的世界其实也充满绚丽的彩虹色。而且,他们即是我们。

贾导文笔斐然,有的句子还真非文青写不出hhhh....也许对平常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悟就是其拍片的源动力。一名致力于呈现真实的电影诗人,希望其在矛盾现实和主潮流中独树一帜 继续反叛...

《贾想 I》读后感(十五)

这本书书名有点土,貌似00年后很多专辑和书喜欢用作者的名字做谐音,不过内容还是不错的。贾樟柯很关注时代转折中人际关系的变化,以此建立艺术和土地的联系。在这本书里,他也回答了我的一些疑问。

1、在谈到电影和文学的政策宽容度时,他认为电影能够超越语言障碍,比文学更容易传播和产生影响力,“所以80年代以来人们可以在书店中随便买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却不允许公映任何一部戈达尔的电影”。

2、贾樟柯更执着于展现灰暗的现实或者说悲剧,所以经常被人说是为了迎合外国影评人,对此他说“鲁迅文章里边的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

3、关于第五代导演的衰落,贾认为他们在八九十年代只是借助了当时蓬勃的文化浪潮,依托了当时的哲学思考、文学思考和美学思考,没有更新为一种现代艺术家的心理结构,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当他们不再那么依循于对反应时代潮流的文学作品的改编时,便不可避免地捉襟见肘了。

PS:贾导讲述自己早期文学青年的经历也很有意思,大概再有才华的人刚开始总会经历自我怀疑的阶段。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