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上的女儿》是一篇令人动容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父亲和女儿之间深厚的感情。故事中,女儿在车祸中失去了双腿,但她依然乐观坚强,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父亲对女儿的爱和支持让人感动,同时也反思了生活中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这篇文章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让我们明白,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战胜一切。
车上的女儿读后感(一)
宇佐见铃出生于1999年,在2019年,她的作品《我想生下妈妈》就获得了日本文艺奖。2020年,同部作品又获得了三岛由纪夫奖。也是在2020年,她的另一部作品《偶像失格》获得了芥川龙之介奖。《车上的女儿》是她在2022年创作的又一部作品。
作品讲述了佳子一家人,由于奶奶的去世,开车前往葬礼。父女两代人由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痛苦也慢慢展现开来。
父亲是家中幼子,长期受到忽视并时不时被爷爷施加暴力,他通过自身努力逃离了出来,“选择最辛苦的方式,忍受着,不断忍受着,最终得到凌驾其他人的力量,这是父亲的做法,亦是他的活法。”。所以当佳子无法忍受痛苦,无法“信我所信、除我所疑”时,他选择了暴力以待。童年经受过的痛苦通过他本人施加在了自己的子女身上,痛苦被传递了下去。
佳子是当时还留在家中唯一的孩子,长兄已婚离家,弟弟平常也住在外婆家。虽然她也想逃离,但又觉得“那两个人,是我的父母,亦是我的孩子。”,想“背负他们一起离开地狱。”。这点佳子遗传了自己的母亲,“将想像范围内别人的痛苦也当成自己的痛苦一般来痛苦。”,将“自己的痛苦混杂在他人的痛苦里”,所以母亲才会病后情绪失常,所以佳子才难以逃离令她抑郁的家庭。但同时,这个家不总是如此压抑,他们也存在幸福的时光,只是黑暗总会反复席卷而来,“ 地狱的本质是持续本身,是没有尽头,反反复复。”
《车上的女儿》这种代代相传的来自原生家庭的痛苦,在许多东亚家庭中都有所体现,读起来会让人有种直击心灵的感觉。佳子最后选择住在车上,抑郁的情况也有所好转。她选择了给自己一个希望,慢慢的远离自己的原生家庭,在一定的距离内,能够更好的理解父母,也能避免如兄弟般突然离开而带给他们更多的伤害。
不过她终究是要走的。她终究能乘着车,飞驰往任何地方。
车上的女儿读后感(二)
收到订阅通知关注的作家的新书上架了,于是我在刚刚花了近一小时读完了这本宇佐见铃的新书 ,一口气读完了以后发了十分钟的呆。
我其实很不喜欢看关于家庭的东西…也看得特别少,不管是圆满得令人羡慕的家庭,还是炼狱一样的家庭,都不喜欢。因为家人相处的细节太细微,而细微之处会不可逆转不断积累,所以感同身受的时候崩溃会来得摧枯拉朽。
但宇佐见铃被我订阅正是因为她对东亚家庭这份近乎残忍的体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开看过被这般阅读体验洗礼后便再已难以割舍,我知道她是一位评价两极分化的作家,她的产出也很短很少。最初看《偶像失格》的时候,我还不认识她,只是想看日本作家怎么写追星这件事。但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真的不是追星 而是那些日常生活里如影随形的阴影,导致她将追星作为生活逃出口的烂透的生活。
看完了我就打开了《我想生下妈妈》。这本我看得撕心裂肺几度走神,感觉到自己好像侵入了作家自己的思维宫殿,一些感触私人得就像我附生在她的脑海里播放影像,甚至会产生不由自主的尴尬感;可以说她的两极分化的口碑也正是源于这样的私人风格。
而这本新书的风格也一如既往沿袭了以往的私人风格,看的时候属于我自己心里的那些不可自控的痛苦依旧如影随形,但因为看过她的前两本,再加上作家似乎将自己极具天赋的讲述能力赋予了一些比以往张弛有度的技巧,所以我这本看下来很顺畅,跟着女儿的视角度过了在车上的日子、在丧礼的日子,但是到了结局 连父亲的痛苦都终于被旁观具象化而不是亲历的时候,我还是流泪了…没被好好爱着,甚至爱着等同于伤害的人,活着就是痛苦…东亚家庭似乎是找不到出口的。因为自己活得痛苦所以需要指责,转嫁自己呼吸就会产生的罪恶,指责到的却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我们互相依赖 却互相怨恨…这样似乎是个循环,打破循环唯有逃离和放纵自己沉溺在其中,一如选择退学的哥哥和选择永远住在车上的妹妹。
总之《车上的女儿》又是一本值得打五星的书诞生了…宇佐见铃,我依旧期待下次作品。
车上的女儿读后感(三)
比《偶像失格》更让人揪心的文学来了,《偶像失格》讽刺的是我逃避现实的追星生涯,《车上的女儿》直接揭开我真实生活的伤疤。
大男子主义的爸,恪守家庭观念妇道的妈,撒手不管的兄弟,和活在血缘道德里pua自己的她。
我看的是文学作品里的她,但为什么也从文字间看到了我。
大男子主义的爸,说好听的叫铁血柔情,说不好听的叫为他是从。话永远是不会好好说和说不出来好听的,行动永远是要别人听他的才高兴。爱与被爱从来是争吵过后,不合时宜的后知后觉。
恪守家庭观念妇道的妈,说的最多的话是听你爸的话和理解你爸的不容易。听了父亲的话,不理解她,她又不高兴了。听完我爸的话,又要理解我妈,然后被她支配着去进行家庭活动,比如我永远没有在笑的全家福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出游。
撒手不管的兄弟,此处是兄弟所以他们可以想走就走,或许因为强壮的体魄,也或许是默认不会吃亏的性别,更或许是认为男孩子出去闯是对的。如果换成姐妹,或许作者又要多一倍笔墨来描写姐们间的相互为难。好在我是独生子女,痛苦都只有我来承担。
活在血缘道德里pua自己的她,互相纠缠又互相需要,说什么是互相的孩子,其实还是因为东亚传承的血缘关系、道德关系让自己无法彻底撒手不管。如果不管,先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就会给自己打上不孝、不道德的标签。恰好女性的心软,又会加强这道烙印,让自己痛苦。
争吵过,爆发过,将被害人与加害人的身份用怒吼说的明明白白,将自己的委屈说尽,可最后这一切彷佛只是家庭插曲,以短暂的平和作为阶段的结束。
只要家庭存在,这个痛苦的轮回不会结束。
作为家庭一份子,或许会将一段段插曲埋在心里不再提及或彻底遗忘,但仅此而已。
我们会带着上一段的反思继续迈向下一个深渊,直到我们也变成曾经最讨厌的人的模样。
比如:
多年的压迫和忍让,或许会让自我pua的佳子成长为恪守家庭观念妇道的妈妈,年少的自己不被人理解,年长独立后会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多年的打压会让长大的兄弟变成另外几个家庭里的父亲,还没有正式成为妻子,哥哥的女友却要看哥哥脸色行事;弟弟被姐姐几句言语中伤,默记心中,不爆发则以,一爆发就是像父亲一样全盘托出,咄咄逼人。
又比如我最讨厌父母的样子,会在我的行为方式内不经意的出现,直到别人提醒时,我才发现什么时候自己竟变成了这样。
我以为逃离是解决办法,以为对自己说重新开始是真的开始,可惜……
血缘关系总会让你们在某个场合相见,让以为忘却的那些痛苦记忆重现眼前,继续滋养着痛苦。
所谓重新开始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带着过去创伤留下的后遗症与新的人相处。
我从未在正确的爱与被爱里成长,我要怎么成长为一个会爱自己与爱他人的人,去给予别人想要的爱与被爱。
难听地说,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或许只有当家庭成员消失,当家不再存在后才会消失。
好听地说,对不起,还没想到一句积极好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