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100字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6 11:35:26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7-06 11:35:26   小编: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是一本启发性的书籍,教导读者如何释放创意,写出引人入胜的文章。它强调了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写作的本质,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一篇

今天读了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读后感悟,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写作,但是想要写出有内涵的好文章,想要在写作之路走得远,还要静下心来,挖掘自己深层次的潜力,从几个方面完善自己:

1 日常写作训练

2 关于写作的灵感问题

3 写作技巧的写作素材的转化问题

4 如何写出有灵魂的人物

5 如何写出生动有趣的故事

6 如何写出有个人印记的文章

7 分析鉴赏名作,学习运用内化为心

比如 关于人物的描写,挖掘人物的内心的隐秘世界,要善于从真实的生活中发掘,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探究,去寻找周围有趣的人物,还要对这个人物特别的了解,人物的纵向性格变化和发展尤为重要,要善于展现人物形象的成长变化,这样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复杂化,人物才会丰富,立体!

小麦老师讲得方法非常实在,如果认真学习加以运用,一定可以有看得见的进步。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二篇

疫情当下,想以写作开辟第二职业,从未接触过写作,不知如何下笔?既没有素材也毫无方法?又或是写的太过于口水文,没有写作方向? 适合普通人的创意写作启蒙《从零开始创意写作》启发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写作向,非常适合新手“小白”,入门级之作。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王小麦著,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作者将从如何收集素材,如何下笔,如何获得灵感等写作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学会通过阅读、体验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找到自己未来的写作方向。 一 如何积累素材? 1生活体验, 万千世界,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对象,写作其实就是生活本身。 多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偶然发现的相互牵手的老爷爷老奶奶,温暖又羡慕,感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让我们也对“愿闲时与你立黄昏,笑问灶前粥可温”的温馨场景充满憧憬。 又或是,品尝到不同的美食,满足味蕾的同时还让我们饱了眼福,感叹祖国幅员辽阔,美食多种多样。更是由衷的感慨一句,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又或是,时下疫情形势严峻,各医护人员忙碌身影,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格,令我们动容,更让我们充满感动。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疫”。 生活从来不缺“美”,缺少的是发现“美”。 2阅读, 初学写作的人一定要主动阅读,并将泛读,精读和重读结合起来。 (1)泛读,什么都要读,有充足的阅读储备。 多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我特别喜欢历史类方面的书籍,就比较侧重这方面的书籍,后来,渐渐的涉猎其他方面的书籍,例如中外文学经典《彷徨》《茶馆》《呼兰河传》《在人间》《飘》《简·爱》《巴黎圣母院》等等。不仅限于此,心理类,沟通类等也可以涉猎,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2)精读, 阅读的时候多读几遍,思考对自己吸引力最大的章节是那些?还可以发现一些写作诀窍。 以前读过武志红老师的《为什么家会伤人》,讲述的是“重男轻女”形成过程,条理清晰,逻辑明确,层层递进,娓娓道来。 写作者最好的老师永远是书籍,精读能够帮我更好的参透。 (3)重读,每次都会有收获。 《论语》对于国人来说,耳熟能详,不同阶段理解不相同,小时候学《论语》时只是背过记住,并未深入思考。长大后在学习时,尤其是“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话,感触特别深,不仅仅是学习,还要运用并行动。 就像是好多人都会说,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只是读了,并没有应用,如同我们读了《小狗钱钱》里面写成功日记,从未用过? 重读时,加深思考并带动行动。如同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

3寻找灵感, 是以一定的阅读储备量为储备的素材积累方式。 (1)读书笔记 读书时写读书笔记,能够与其他书籍知识点产生链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写日记 书写日记,记录日常,像《认知觉醒》作者周岭,用这样的方式写了好几本书。 二,如何写作? 1写,最重要的是写本身。 刚开始写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障碍,例如,不知道怎么开始?写到中间不许继续?总想准备的更好一些,对自己期许过高,而迟迟不敢动笔? 不管是写的好还是不好,先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写完之后,一定要修改,好的作品都是修改出来的。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2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环境。 著名儿童作家安徒生选择在寂静的森林里构思童话,森林环境能够让他释放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构思童话。 我比较喜欢晚上安静的时候写作。 外在的环境最重要的是适合你,能够外在环境中找到持续创作的动力。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写作是一个缓慢而优美的过程,学习写作更是如此,董宇辉老师说,紧张是因为想做的更好,焦虑是因为对自己的期待很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虽然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但相信那团火能点起来。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三篇

疫情当下,想以写作开辟第二职业,从未接触过写作,不知如何下笔?既没有素材也毫无方法?又或是写的太过于口水文,没有写作方向? 适合普通人的创意写作启蒙《从零开始创意写作》启发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写作向,非常适合新手“小白”,入门级之作。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王小麦著,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作者将从如何收集素材,如何下笔,如何获得灵感等写作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学会通过阅读、体验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找到自己未来的写作方向。 一 如何积累素材? 1生活体验, 万千世界,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对象,写作其实就是生活本身。 多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偶然发现的相互牵手的老爷爷老奶奶,温暖又羡慕,感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让我们也对“愿闲时与你立黄昏,笑问灶前粥可温”的温馨场景充满憧憬。 又或是,品尝到不同的美食,满足味蕾的同时还让我们饱了眼福,感叹祖国幅员辽阔,美食多种多样。更是由衷的感慨一句,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又或是,时下疫情形势严峻,各医护人员忙碌身影,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格,令我们动容,更让我们充满感动。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疫”。 生活从来不缺“美”,缺少的是发现“美”。 2阅读, 初学写作的人一定要主动阅读,并将泛读,精读和重读结合起来。 (1)泛读,什么都要读,有充足的阅读储备。 多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我特别喜欢历史类方面的书籍,就比较侧重这方面的书籍,后来,渐渐的涉猎其他方面的书籍,例如中外文学经典《彷徨》《茶馆》《呼兰河传》《在人间》《飘》《简·爱》《巴黎圣母院》等等。不仅限于此,心理类,沟通类等也可以涉猎,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2)精读, 阅读的时候多读几遍,思考对自己吸引力最大的章节是那些?还可以发现一些写作诀窍。 以前读过武志红老师的《为什么家会伤人》,讲述的是“重男轻女”形成过程,条理清晰,逻辑明确,层层递进,娓娓道来。 写作者最好的老师永远是书籍,精读能够帮我更好的参透。 (3)重读,每次都会有收获。 《论语》对于国人来说,耳熟能详,不同阶段理解不相同,小时候学《论语》时只是背过记住,并未深入思考。长大后在学习时,尤其是“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话,感触特别深,不仅仅是学习,还要运用并行动。 就像是好多人都会说,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只是读了,并没有应用,如同我们读了《小狗钱钱》里面写成功日记,从未用过? 重读时,加深思考并带动行动。如同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

3寻找灵感, 是以一定的阅读储备量为储备的素材积累方式。 (1)读书笔记 读书时写读书笔记,能够与其他书籍知识点产生链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写日记 书写日记,记录日常,像《认知觉醒》作者周岭,用这样的方式写了好几本书。 二,如何写作? 1写,最重要的是写本身。 刚开始写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障碍,例如,不知道怎么开始?写到中间不许继续?总想准备的更好一些,对自己期许过高,而迟迟不敢动笔? 不管是写的好还是不好,先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写完之后,一定要修改,好的作品都是修改出来的。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2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环境。 著名儿童作家安徒生选择在寂静的森林里构思童话,森林环境能够让他释放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构思童话。 我比较喜欢晚上安静的时候写作。 外在的环境最重要的是适合你,能够外在环境中找到持续创作的动力。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写作是一个缓慢而优美的过程,学习写作更是如此,董宇辉老师说,紧张是因为想做的更好,焦虑是因为对自己的期待很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虽然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但相信那团火能点起来。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四篇

这是市面上众多的写作指南之一,讲述了如何写作的方方面面。虽然其中一些理论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比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比如“展示而非讲述”,比如“要留白给予读者回味空间”——但系统了解一遍还是有好处的,从纯粹的抒发到主动的改写思考,也许能够在写作上进步的更快一些。

终极目标是把这些原则和理论内化于心,从手中有剑到心中无剑,最终忘记写作的条条框框,形成自己的风格。但这个进步的过程无法省略,无法直达目标。先从下笔开始吧,尝试着让写作与生活交融,写下在生活中发现的每一份美。

摘录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和金句: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五篇

对于写作者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没有灵感。大家在写作社群里聊天,最常说的话是,“写作写到头秃。”为了写一篇文章,我们坐在桌子前,冥思苦想,焦急地等待灵感出现,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最后却只写出几百个字。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并不是只有灵感到来时我们才能写作,而是随时都可以开始先开始写,灵感会在写作中源源不断地到来。

作家威廉·诺特也说过:”当你只是做好你自己,不再需要那位反复无常的客户(灵感)时,他往往就来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灵感没来时,顺利地开始写作呢?

首先,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比如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昨天发生了什么事,上周发生了什么事,去年发生了什么事,再追溯到久远一点,把这些经历都记录下来,然后写下自己对这些经历的想法和感悟。

很多知名的作家都有书写自己经历的习惯,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与他经历相关的癫痫病、贫穷等等。

我们的经历并不是普通而毫无价值的,它们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造就了独特的你。

其次,我们可以随时记录闪现的想法和看到的好素材。

我们经常有灵感闪现的时候,当我们在洗澡时,做家务时,散步时,一些感悟和想法不经意间就到来了。这时候,及时记录下来,慢慢地我们就能积攒出很多的观点和素材了。

坚持写日记也是一种积攒素材的方法,把每天的事情和想法记录下来,不失为写作的灵感来源。作者有一位同学,出过小说,给杂志写过专栏,而他成功的秘诀就是写日记。他每天写一点,已经积攒了十几本日记。

平时看书或浏览文章时,遇到好的素材,都可以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强大的素材库。

最后,我们可以尝试将写作当作一种习惯。优秀的作者们都会有日更几千字的习惯。当我们把写作变成固定的行为时,每天就会自发地想写点东西。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就随便写,写自己的读书感悟,写自己今天遇到的事情。

当我们在写作中遇到阻碍时,可以告诉自己,写作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作和朋友之间轻松的聊天和分享。

我们还可以把读者当成恋人,与ta谈心诉情;也可以适当模仿,有了对应的参照物;还可以适当地啰嗦和辩论,提升文章的冲突性。

总之,我们不要预先给自己设置”没灵感“,“写不好”,“要完美”等等障碍,而是果断地开始写写写,写着写着自然就会文思泉涌了。

作者还介绍了记录梦境,以及想象自己回到童年等等方法,可以让我们发散思维,给大脑插上想象的翅膀,源源不断的灵感。

深入和展开描写,是写出生动的文章的法宝

有些朋友会说,我写是开始写了,但是写出来的内容太单调了,有时候,心中明明有万千汹涌的情感,写出来却只有寥寥几句。看到别人妙笔生花,精准表达想法,写出的文章生动无比,心里着实羡慕。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个方法,我们也能写出生动的文章。这个方法就是学会展开,也就是把一句话、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写得充实,写得巧妙,写得深刻。具体要怎么做呢?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首先要写“圆”。所谓圆,不是每个面都写,而是从各个维度去描写人物或事件。比如写一个人长得漂亮,我们一般只会说:“她长得好漂亮。”,但是《诗经》里面是这样写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各个角度,细节去展开描写一位女子的美貌,就显得生动而具体。

其次是写“巧”。也就是精巧,让文章有美感,做到这一点的诀窍是让我们的文字呈现出画面感。

散文大家汪曾祺以描写植物栩栩如生著称,他写西瓜:“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写荷花:“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每一句都是一幅画,甚至还能听到声音。

最后是写“深”。很多时候,我们在写观点,感悟时,似乎都只是蜻蜓点水。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思考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找不到语言来表达内心想法。

作者介绍了两种方法,让文章更有深度。一是让语言脱离短暂的时间,把时间拉长。也就是说用文字将过去、将来都放在了现在这一时空中,让读者产生一种恍惚的错觉。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小说《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开头成为了后来无数作家争相模仿的经典。

第二个方法就是采用反讽、戏剧化的语言,让文章更有张力。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喜欢用反讽、暗喻的方法,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

想让我们的文章从平平无奇到引人入胜,写圆、写巧、写深这三种方法必不可少,它可以让我们的文章立体,有画面感,有深度。

以上是《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的部分精华,这是一本很有诚意的写作书,作者不仅仅教我们写作的“术”,还传授我们写作的“道”。掌握书中内容,能让我们开启写作之魂,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六篇

我一直以为写作就像数学,它是有公式的,只要往里带入相应的句子能够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但《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的作者王小麦在这本书当中告诉我,好的写作训练重点不在于教授写作技巧,而在于启发和感悟,它会激发写作者想象力和思维力,以培养写作者对世界更深刻、更独特的认知,而这些正是造就一篇优秀作品最本质、最珍贵的条件。

封面

作者:王小麦,原名王亚慧,行距文化签约作者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字博士,西安翻译学院与写作学老师,在知乎、喜马拉雅 网易公开课平台开设《一部小说的诞生,24堂小说写作思维课》,《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等写作课程。

如果说我已经在写作的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那么《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是带领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深远的良师。

一、像作家一样阅读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比写作更重要的永远是阅读,一个作家可以不写,但不能中断阅读。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作家都是怎样阅读的:

首先是泛读。什么叫泛读?就是什么都要读,要有充足的阅读储备。

阅读储备能帮助作者区分,好作品与坏作品,多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提升写作的文学素养和文学趣味,让我们更容易判断什么是好作品,以及好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

阅读储备也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想和更独特的审美,而这些是成为一个好作家的必备内功。

提高阅读储备量的关键是学会选书。我们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可以看公认的经典书籍,但是要慢慢培养自己的阅读喜好,学会自己给自己找书,最好有几个特别喜爱的作家,然后扎实的阅读他们的书籍,这样就会清晰地了解这个作家的写作轨迹,慢慢的我们能从中读到的那些书里找到写作的大致方向,当我们把书融进自己的灵魂后,书就不仅仅是书,还会变成我们的思想。

其次是要精读。阅读的时候,也要进入作品之中,一定要多读几遍,第1遍可以是单纯的,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就是欣赏式的,凭兴趣和感觉去读,这能帮助我们筛选出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我们就要以作者的身份去读,去思考这本书为什么会令自己喜欢,这本书对自己吸引力最大的章节是哪些?作家又是如何创作的,同时要注意作家的语言技巧。

最后就是要不断的重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同一本书的理解是不同的,当我们重读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本不再是书本本身,它带着往昔的回忆,读书似乎变成了读自己,赌人生,把一本好书读十遍和读十本好书,你学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把一本好书读一个月和一个月读30本书,你获得的知识积淀有着天壤之别,读书是急不来的。一句话,阅读真正的目的是将读到的东西内化于心。

二、思考、回忆和想象“我”是写作的基石

柴可夫斯基称灵感就像一个反复无常的客户,等待他的到来,你可能要花好长时间。定期写作,你就会发现好的想法会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灵感并非写作的必要条件他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些为了等待灵感到来而迟迟不去写作的人,显然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在我们没有灵感、无法继续写作的时候,作者告诉我们:

首先,要思考“我”。很多人肯定会疑惑简单地“我”怎么能形成文章,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化,对自我的认识,不断发现,自身无尽的奥秘。“我”身上的属性不是单一的,就像流水一样在不停地变化和有种这种流动可能极为平缓,可能流入深渊也可能飞流直下。在不断的思考我的过程当中,加深了对人的认知和感悟。

其次,回忆“我”。那些发生过的事情,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隔一段时间回头去看,都会成为宝贵的财富。“我”喜欢往回看,回忆“我”的经历,在过程当中可以得以释放,可以减轻痛苦,当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

最后,想象“我”。作者在这本书中问,如果有时候“我”不是现在这个模样会是什么模样? “我”会在现在的世界里活得更好还是更坏?就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写的已经不是回忆中的边城,更多是想象中的边城。沈从文先生通过“我”的想象去想象边城,构筑了一副美好的世外桃源之景。

所以当我们陷入不知道写什么的困惑时,可以试试写“我”,“我”可以成为一笔很宝贵的财富,想想看“我”的经历,“我”遇到的人和事,“我”的忧伤,“我”的开心,这些都可以成为有用的写作素材,而且三个方面正是构成了写作的基石。

三、素材的积累

每一个开始写作的人说起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不知如何开始写作,不知从何落笔,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不知道什么才能成为自己写作的素材。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中从日常生活的四个方面帮我们去注意积累素材。

1、 我们看到的自然界。也就是我们的外在环境,不仅要我们用心去看,还要静下来去听,去体会去感知。仔细聆听自然界的时候,我们会听到的比看到的要多。

2、 就是我们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我们都是社会化的动物,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群体当中,我们都可以观察我们的生活,体验这种生活,把这种生活写到我们的文章当中。

3、 就是我们的情感和人生的模样。这一点归根结底也就是在书写自我,写自我的感悟写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个人的情感更是写作的宝贵素材。

4、 是我们欣赏的音乐,电影,书籍等精神产物,这些精神产物会成为写作的重要动力。比如,张爱玲喜欢音乐,他经常将音乐和小说集合,在一起,将音乐作为背景作为悲哀和苍凉的底色。

当我们运用以上四种方法获得写作素材以后,就要将写作素材有效地转化成文章。我个人认为,在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的时候,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断的去阅读,不断的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作者在书中,还分享了人物、故事、风格,等各个方面是如何去,创意写作如何,经济写作的作者在书的最后也增加了一些名作上,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不同作者大家的写作风格。

在这本书当中,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写作是什么,阅读是什么,思考是什么,但是作者启发,我们探寻属于自己的写作阅读和思考的感悟。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当下最迫切的写作就是一种深刻且带有自我印记的写作。

有人说,写作是天赋是天生的,是教不来的。这话只对了一半。有太多人的写作天赋在后天被磨灭;也有太多人经过合适而恰当的训练,逐渐接近或走上了作家之路。《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正是将我们从对自我更深层次地挖掘入手,重新梳理该如何下笔、如何收集素材,如何获得灵感 等写作过程中的普遍问题,静听作者在书中分享经验与感悟,学会通过阅读、体验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审视内心、找到自己未来的写作方向,希望通过这样的练习,每个人的作品都带有自我印记。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七篇

之前听别人说起学厨师的上课日常,我以为的是和美食节目一样,按命题做一个菜。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每人手里一个炒锅,往锅里装沙子,单手练习抛沙子,重复反复地练习手感。

为什么要这样练呢?中式厨师炒菜, 讲究的是火候。除了食材、配料、刀工,火候是烹饪的重中之重。掌握火候需要有手劲,手劲是抛锅的关键,抛锅能让菜肴受热均匀,更好地控制火候,完成色香味俱全的菜式。

这个道理和我们普通人学习写作是一样的,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练习,练习就是通往写作大道的基本功。王小麦,是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在《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中告诉我们:“日常写作是写作活动的基础,从事写作的人应当,也必须把写作过程日常化。”

我们普通人的写作日常,就是写自己所想,用诚恳的心去写。那么需要怎样去完成这个目标呢?

一 ,首先把写作当成是生活当中的日常习惯

最常见的一个日常习惯,就是小孩子玩耍,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日常活动。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从清晨到晚上入睡前,除了吃喝拉撒,主要就是玩。成为学生后,从玩,过渡到上课、写作业、复习、考试、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等。但他们还是会玩,只不过玩的时间不再是从睁眼玩到入睡。

所以呢,日常生活习惯是会随着环境、时间的变迁,发生改变的。《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书中说,所谓日常化,就是将写作融入日常生活中。作家和普通人一样,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一样不少,只是作家比较心灵手巧,他们的“眼晴”比普通人更敏感些。

同样的一件小事,在普通人眼里,就只是件小事。王小麦认为这在作家眼里,不仅会联想到前因后果,还会考虑到后续将产生哪些影响等。我们普通人就是需要练习观察日常小事,像作家一样思考,把思考后的延伸想法, 落到实处,把它整理后写出来,写自己所想,并且做到语句通顺就可以了。

一开始写不好,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芸芸众生中的每个人不是生来什么都会,大家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换来的。 而写作者的“眼睛”呢,靠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感受, 还有对生活的顿悟积累而来,这个积累也是写作的一种日常习惯。

二 ,普通人写作日常化之后如何提升写作水平

王小麦在《从零开始创意写作》里是这样说的:“写作,不是仅仅写现象、止于现象,而是能透过现象写本质。”

任何形式的创作, 都源自于我们生活里的日常琐事。生活源于艺术,艺术同样源于生活, 而且是我们生活的高配版,除了生活本身,还融入了写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

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发现用文字的力量才能唤醒民众,单纯地用医术只能医治躯体,并不能从本质上影响已经那些麻木许久的思想和迟钝的意识,只有意识本能发生迭代,民众才能最终觉醒。

普通人需要怎样作才能够通过观察生活,做到透过现象写本质呢?书中给出了三点答案:

民众群体是根基,是根本,根基不稳,盖不起摩天大楼,因此根基必须足够的稳,还要有自主意识,这样才能走得更宽更远。鲁迅行文,就是基于这个基础,用真诚纯朴的文字,铿锵有力地发声,去打动民众,希望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

在鲁讯的笔下, 民众群体开始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个人对于未来有了思考,自主意识开始慢慢觉醒。这就是语言文字引起的本质变化,读者们从文字中与写作者感同身受,从而热血沸腾, 跟随着写作者的新思想脚步,犹如沉睡的雄狮从睡梦中突然醒来,开始反击。

当大众群体接受并跟随写作者的思想步调时,就证明了写作者的写作水平,因为得到了民众的认可。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要怎么样把写作这个动作带入日常生活当中呢?

三 ,我们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把写作日常化

李娟为了写书,在2010年的冬天,跟随哈萨克游牧民居麻一家进入冬牧场,生活了近四个月。在冬牧场和居麻一家人住在冬窝子, 近距离体验游牧民族的放牧生活。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告诉我们:“外在环境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适合你,让你能在外在环境中找到写作的持续动力。”

李娟去住冬窝子,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她要写的就是那个艰苦的环境。没有亲身经历过,哪怕是写了出来,也不真实。写你所想, 写的就真的是想象中的冬牧场生活了。

在天气睛朗的时候,人们走出冬窝子,去很远的地方挖雪,化雪后的水里有牛羊粪和沙土,这就是牧民们的日常用水。如果没有参与到其中,只知道喝的水是雪化的, 不会知道水里面有好多杂物,而且哪怕是这样的水源,对于牧民来说,每一滴都异常珍贵。

这些经历是想象不出来的,李娟却把每一个细节都详细描绘了出来,让人感觉眼前就有一个冬窝子,还有一锅有粪蛋的雪化水,旁边是居麻一家,冬窝子外面有牛羊马群,还有骆驼。

讲述一个故事很简单,但描绘一个故事却不简单。讲述完了,也就听完了;描绘完了之后呢,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能感受到写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观察入微和领悟。这应该就是艺术源于生活的最好验证了。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 把写作带入到生活的每一件小事情里面,写自己所想,所有生活琐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写着写着,灵感就会渗入到字里行间了。李娟笔下的文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日常生活对于她来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是写作素材, 我们可以从生活入手, 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个, 是很渺小的。著名作家那也是极少数人, 我们没有必要拿自己和他们比较,我们就做好自己。写不出来的时候,就随便记录一下今天的天气和心情,心里想到什么就梳理一下逻辑顺序,把它写出来即可。

为什么呢?王小麦的《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写作活动促进了灵感的诞生, 而非灵感创造了写作活动。“因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你想写作,拿起笔去写就对了,只要你开始去写了,总有一天,灵感会突然的就出现在你的心里,你的脑海里,就如日常的生活一样,很平常。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八篇

停停顿顿、兜兜转转,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写了好几年。心血来潮时,可以坚持一个多月日日奋笔疾书。心情低落时,干脆几个月弃之不理。 有时觉得自己才高八斗、文才满腹,是一块写作的料;有时却又觉得自己胸无点墨、江郎才尽,搜肠刮肚半天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 说自己清高吧?看到别人拿到的稿费着实眼红,于是卯足了劲研究所谓的模板和技巧;说自己世俗吧?面对那些东拼西凑的框框架架,有时觉得真的很无趣。 面对“写作”这个东西,放下吧,舍不得,是从心里真的喜欢;继续吧,可又不知从何写起,着实头疼心累。 夜深人静时,常常暗问自己:“究竟怎样才能写出让读者喜欢,同时又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 喜欢写作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迷茫呢? 不过没关系,王小麦老师的《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会为我们拔云去雾、指点迷津。 作者王小麦为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在多个平台开设写作课堂,服务过的学员超过5万人,好评如潮。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是王小麦老师的倾情之作。分为日常、灵感、技巧、人物、故事、风格以及名作签赏七个部分,志在激发写作者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从而培养写作者对世界更深刻、更独特的认知。 那么,作为写作初学者,如何才能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呢?

01、拒绝网络风,写出自我 按理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人们对知识的获取轻而易举,写作者也应该更优秀,更应该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才对。 可事实却是,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好的作品越来越少。王小麦老师认为:这就是太沉迷网络文学而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写作也一样。互联网的发展,的确壮大了写作者的队伍,更为写作者提供了更好的写作环境,但同时也限制了写作者的思维,让人不知不觉陷入了网络的漩涡,大脑被电脑所代替。 传统写作所遵从的“诗缘情”、“诗言志”等文学理念和文学使命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同质化,批量化,机械化的写作模式。 殊不知,这些生拼硬凑的写作方法,正在让自己的写作之路越走越窄;正在磨灭自己“敏感而好思”的心灵。 美国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曾这样定义作家的气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尚能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还保有“天真的眼神”。 从中可见,纯真和敏感才是写作的法宝,一味的追求网络流量,只会让你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不能说互联网不好,也不是框架、结构没有可取之处,是指我们写作不应该东拼西凑去照搬,而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 就拿以前的古诗词来说,词有特定的词牌名,有固定的格式和字数。诗也分七言和五言,押韵更有严格的要求。这样的框框架架,不仅没有影响词诗的发展,还让唐诗宋词大放异彩,名扬中外。 其中的原因就是,那些古代圣贤没有生搬硬套去完成所谓的写作任务,而是把诗词当成生命的一部分,用心去书写内心的喜怒哀乐,书写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样的作品不让人感动都难。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可以说是为沉迷网络文学,缺乏思考能力的初学写作者量身定制,指导你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句子。

02、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思考 “说话可以随心所欲,知无不言,但写作一定要有过程,有逻辑,有画面感,有感染力。而这些能力的习得,无不得益于文章的有效展开。” 创意写作不是生拼硬凑的呆板写作,主要在于激发写作者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所有的素材都要通过眼、耳进入心,用心去体会,用脑去思考,最后变成自己的心声,通过笔端展示出来。 契诃夫有句话说得好“:别告诉我月光很明亮,让我看到碎玻璃上闪烁的光”,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讲述,更多的是展示,要让读者身临其境。如汪曾祺的《受戒》: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当然,这样的水平不是一日而就的,它需要不停的探索,不停的思考,直到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 什么样的句子才算是属于自己的句子呢?当代作家陈忠实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遵循寻找——发现——探索的循环途径,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挖掘人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句子,才称得上属于自己的子”。 寻找:“ 即拓宽我们的外在视野,深入我们的内在心灵,去看见一切可写之物、可写之情”。 陈忠实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写作的困境,面对新时代,他不知该如何去书写?为了不随波逐流,他强迫自己静下来,去寻找可靠的写作路径。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新的写作方法,那就是“剥离”,剥离之前那种高昂恢宏的书写、叙事风格,转身把目光放在了他从小出生的地方——白鹿原,从中去寻找整个民族的秘密,这一转弯成就了他的写作之梦。 发现: “发现是寻找的结果,是能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特有的现象,挖掘各种表面现象背后更深层的一面,并逐步建立与自我、他人甚至人类的关系”。 经过挖掘、改编,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变成了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而不再是他一个人的出生之地,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去书写,会有不同的展现效果。 当然一篇好作品,仅靠寻找和发现是不够的,还需要去不断探索创新。 探索: “探索是找到外在句子的过程。此时,外在句子的含义已经超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句子的意义。它不仅是遣词造句,还是外在形式,更是内在思想,是把探索到的一切完美,融洽地结合到一起后产生的结合体”。 语言不仅仅是作品的外衣,更是作品的内在气质,想要你的作品与众不同,就要不断从名家名作中汲取营养,并把所得的知识,通过思考内化于心,倾注于笔,这样属于你自己的风格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03 、从名作中挖掘自己 古往今来,无论是长篇大作还是简短的一首诗词,只要被人们认定是佳作进行推崇的,那就有其可取之处。 仔细阅读精心思考,不难发现,无论作者用何种素材、从何种角度,书写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读名家作品,不仅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更能在其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感悟。 感性去观察、理性去思考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作品,表面上看似对生活充满热情,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绝望。 “敏感”是一个写作者最基本的条件,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洞察世间万物,才能体会人情冷暖,才能通过事物的表面发现内在的本质。也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品味落叶的凄美,聆听雪落的声音。 而真正好的作品,也必定是始于敏感,而终于思考。 因为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将所感受到的美丑、喜乐,化成自己的声音、文字,说出来写出来。 浊清并包、善恶兼容 “当我在黑暗里躺着,想象着这一切的时候,是魔鬼在诱惑我吗?啊?” 这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对索尼娅说的话。 拉斯科尔尼科夫本是一个正真善良的学生,但生活的无助,迫使他心中渴望去做一件事去证明自己是一个人。 于是他杀了人,但又因为心中的善念使他恐慌不安而去自首。从他的嘶吼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善念与恶念相互撕咬的恐慌和对生活漫无目的的无助。 世界本是浊清同住、善恶共存,人做为世界的一部分,又何尝不是?善与恶本是一体,如同阴与阳,只能相对而言,不能绝对而论。 写作也一样,一部小说必须褒贬共存,如果没有反面人物的阴险,很难彰显正面人物的刚正。主角与配角如同红花绿叶,没有绿叶,红花炫的刺眼;没有红花,绿叶显的寂寥,只有相互映衬,方能和谐。 写作就是写宇宙、写人生,只有浊清并存、善恶同住,才具有烟火气,让更多人喜欢。

总结 写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视和交流,从而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进行展开放大。 真心希望每一个对写作感兴趣的朋友都能读到王小麦老师的《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让它带着你遨游宇宙,穿越时空,与当今名家对坐,与古代圣贤交流,从中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尽情书写自己的人生。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九篇

“老陈家的媳妇出书了”,这消息瞬间在甘肃民勤县薛百镇上新村吕家庄炸了窝。9月23日,农村妇女裴爱民收到了出版社汇来的1万元稿酬。

"我就是个真真切切种庄稼的女人,我喜欢我的庄稼,苞谷麦子土豆,我热爱我的土地。"这是裴爱民在她的新书《田鼠大婶的日记》封面上的话。

普普通通种庄稼的农村妇女竟然也能写文章,还出了书?这是不是颠覆了你的认知。

其实,写作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由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当代文学博士王小麦写的《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说,即使是小白,零基础,只要经过合适而恰当的训练,也能逐渐走上作家之路。

在《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中,作者王小麦告诉我们从零开始如何下笔,怎样收集素材、找寻灵感等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而学会通过阅读、体验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

相信只要你掌握了写作最底层的逻辑,学会了最基本的方法,其实写作并没有那么难。

阅读大于写作,学会用输入倒逼输出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想真正地去理解书中所蕴藏的道理,我们一定得去亲身实践。

实践其实就是应用的过程,在爱读书的人眼里,阅读除了指导自己的行动以外,还有一个最基础的应用,那就是以输入倒逼输出,消化吸收阅读过的知识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东西。

也许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写作的核心是写。其实不然,比写作更重要的永远是阅读。

这本书提倡初学写作的人一定要主动阅读 ,并且要像作家一样把泛读、精读和重读结合起来。

我们先来看看泛读。泛读就是什么都要读,以增加我们的阅读储备。

通过阅读,你领略了作品的核心精华,深邃思想,自然会有一定的阅读储备。这些知识会让你轻松辨别作品的优劣,也会让你清楚明白好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那怎样才能做到精读呢?《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精读的方法。

第一遍我们要以读者的身份去欣赏、凭兴趣去阅读。如果觉得书还不象错,那么我们就要以写作者的身份去进行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

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要带着思考去读。比如:我们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作者创作的目的是什么?甚至于可以做读书笔记,分析语言技巧等,用以反思对自己的写作是否有帮助。

想要获得有价值的知识点,重读经典是关键。好的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而经典作品则能让我们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就是重读的最高境界。初读时把不懂的内容记下,再读时,也许就会理解,继尔“会意”,有新的收获。

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的真正目的,是将读过的东西内化于心。那我们读过的书多了,自然会写出有如神助的好文章。

写作过程中,思考和感悟才是灵魂

其实,不光阅读很重要,在写作的过程中,思考和感悟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王小麦在这本书中说:“写作,不仅仅是写现象、止于现象,而是能透过现象写本质。”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穿着脏乱的衣服,涨红着脸,满头大汗,手里拿着一根竹棍,直觉会认为这孩子肯定去打架了。殊不知,这个孩子为给行动不便的爷爷做根拐杖,跑到山里去找的这根竹棍。

这就要求初学者,对日常生活的万事万物都要保持高度关注,从日常点滴中去感悟和思考,进而发散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

也就是说,写作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用曼陀罗思考法进行思考。

1、是什么样的一件事,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具备何种价值观?

2、挖掘事件发生的动机和原因,透过表象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3、探究事件背景、社会关系及人物关系

4、事件发生的时间段,时间长短,以及其背后的人生感慨。

发散思考这些问题,就像从一个点向四周分散,让最初的一点想法,一点灵感,在思考中变得丰满起来,形成一张紧密的知识网络,我们就能轻松成文,其实这也是曼陀罗思考法的精髓。

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增加思考的深度,这样我们才能透彻把握生活和社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素材来源于生活,读者思维成就好文章

而想要写出一篇有深度、受欢迎的文章,在思考的过程中,那肯定少不了素材的应用,同时也要考虑读者因素。

我们写作时,总是抱怨自己没有灵感 ,写不出来。其实灵感和创意一样,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来源于生活和知识的积累。

就像一开头说到的普通农妇裴爱民,在她20万字的《田鼠大婶的日记》里,记录的基本都是吕家庄的人和事。

她写紫色的苜蓿花、写蝴蝶、写墙根下蟋蟀唧唧叫、写春天的沙尘暴、写在风沙里种小麦的人。她把夏天浇水、薅草,秋天掰玉米、摘辣椒等日常生活都写进了书里。

你看,大西北的风物人情都成了她的素材,小猫睡觉、冬天的羊群、男人们喝酒、女人们年关前叽叽喳喳去镇上添置床单,这些生活的细微之处,都让她写的那么生动、新鲜,冒着热腾腾的西北独有的,临近大漠地带的农村气息。

而这些,刚刚好都是想了解西北生活的读者想看到的,更是西北农村生活最真实的展现,这就具备了读者思维。

也就是说,我们写作时,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创作,和读者产生共鸣,由“我”向“我们”过渡,这样的文章才会受欢迎。

创作来源于生活,素材来自于积累。想要我们的文章出彩、新颖、有深度,那就要在素材的应用上下功夫。写作时,我们要另辟蹊径,通过敏锐的观察,进行新角度的解读,进行新内容创作,尽量让素材呈现得有趣有料,“见他人之未见,写他人之未写”。

写在最后: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说,好的写作训练,重点不在于教授写作技巧,而在于启发和感悟,这样才能让写作者具备想象力和思维力,以培养写作者对世界更深刻,更独特的认知。

也许这样才能成就一篇优秀的作品。

愿每位读过这本书的普通人都可以得到启蒙,将方法内化于心,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持续深耕,有所建树。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十篇

刚开始接触写作的时候,我总是满怀豪情壮志。

但结果却是文章阅读量往往才不过个位数,知乎问答的点赞量也突破不了不过百的魔咒,打赏更是无从谈起,微信官方甚至都不给我们赚钱的机会。此时,我们只能仰天长叹,我的写作之路为何如此坎坷?

但是为什么有人能写出10W+的爆文,而你写的文字没人看没人打赏?

那是因为我们写作没灵感?没素材?干巴巴?

王小麦老师在她的书籍《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中针对我们共性的写作困惑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王小麦,原名王亚慧,行距文化签约作者,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西安翻译学院与写作学老师,在简书上拥有7万多粉丝,收获了一万多的喜欢。

所以,王小麦老师介绍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读书时,我写作文总是喜欢用华丽词藻,恨不得把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变着花样全部用上去。总觉得这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一句普普通通的话,我硬是要用上各种修辞手法来装饰它,当时的我自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得一个不错的分数,还能用来凑字数。

有的时候,也会瞎编故事情节,因为自己没经历过,全凭想象,有的时候写出来的话语,会让人感觉不真实。这种由读书时习以为常养成的习惯一直跟随我到现在。每次下笔,总感觉语句不优美,就会显得文章很平庸。

王小麦老师在她的《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中说:“写作贵在真实。真实诉说自己的所有,真实诉说爱憎,将读者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你们可以无话不谈。”

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很多时候,我的文章之所以没人看,而是因为缺少真实的力量和真实的情绪,华而不实的文字,在这快餐阅读的时代,并没有多少人看的下去。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文字拥有真实感呢?王小麦老师分享了三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1.首先,语言必须有穿透力。

写作中,语言至关重要。这里并不是说语言要华丽,相反,语言切忌华丽铺陈,以免喧宾夺主。语言要质朴,如同天成。质朴的语言其实最见功力,往往能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

2.其次,写作中的自我要是真诚的,灵魂要是真的。

也许我们的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哲学思索还不够深入,但是我们可以让思索态度保持真诚,让灵魂是真的。

直面内心世界,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不隐晦,不隐瞒,袒露自我。正是拥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巴金的《随想录》和卢梭的《忏悔录》才会成为光彩照人的作品。

3.最后,还要有深沉的哲学积淀。

什么是哲学?哲学诞生于生活,但又不再是我们普通人经历的单纯的生活,而是要在此基础之上,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去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去思考爱憎。

在日常写作中,写作者应适当加入哲学化的思索,能增加思索的深度,同样能给生活以透彻的把握和体会,给读者以启迪。

通过以上三个方法,留心生活中点滴事情,觉察自己的情绪,多写,多修改,我们也能写出真实的力量。

我发现自己有一个毛病,每当自己有情绪要倾诉的时候,通常能做到逻辑清晰地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而且文思泉涌,写出来的文章比平时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好很多。

而当我坐下来,静下心的想要去认认真真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往往用去许多时间却写不出一段话。

灵感稍纵即逝,灵感也突如其来。但其实灵感并非写作的必要条件,他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些为了等待灵感的到来,而迟迟不去写作的人,显然只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王小麦在她的书籍《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当我们缺少灵感,不知道如何开始写作的时候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记录梦境。

一般来说,梦境比较怪诞、离奇、有趣,因此梦中发生的故事恰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我们可以把他们概括记录下来,然后以此为大纲,慢慢地拓展和完善其中的细节,将它们进行深加工。

第二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思考一下,在成长经历中,有什么事情是令你比较难忘的?自己渴望分享哪些经历?试着让大脑处于空白状态,等待经历不请自来。回想你的某段经历,你遇见的某个人,你去过的某个地方、某个事件、某种见解、某种情绪……仔细思考,去想象,把它们勾画出来,那些经历,特别是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构成了现在的你。

第三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回到童年。

我们可以看看著名作家的写作经历。沈从文一生都徜徉在湘西凤凰县,贾平凹从未放弃对丹凤县棣花镇的书写,莫言更是乐此不疲地讲述着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他们的写作经验都来源于人生前二十几年的经历,他们也从未放弃那些宝贵的经历。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些经历不断重写,不断复述或变换叙述人称,或变换故事场景,但唯一不变的便是他们在不停地返回那个记忆中的世界,不停地重构童年的记忆。

第四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随时记录。

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灵感闪现的时刻。灵感的闪现经常是非常迅速的,这个时候,你需要将其快速记录下来,不要拖延,不要找借口,马上记录下来。以后写作时,你会发现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有时,偶遇比百般寻找和思考更有价值。

第五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将写作当成一种习惯。

缺少灵感时,可以试着采用这些方式:告诉自己,会说话就可以写作,把写作当成一件容易的事;把写作当成朋友之间的聊天,这样会轻松很多;可以试着模仿,这就有了对应物;想象在和读者谈恋爱,这能提升对写作的兴趣;可以适当啰唆和吵架,这能拓展文章内容,提升可读性。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没必要非要等待灵感。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用心倾听自然的声响;或者静静地坐着,听听内心的声音,然后放空自己,去阅读和写作,说不定灵感自然而然就来了呢。

日常写作中,我们总会苦于没有写作素材可以写,常常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却不知,其实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就看你有没有善于观察的眼睛。

王小麦老师在她的书籍《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中告诉我们,很多内容都可以变为写作素材,进而成为一篇出色的文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写作素材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我们看到的自然世界。

自然世界是有灵性的,我们不仅要用心看,还要静下来去听、去体味。仔细谛听自然世界的时候,我们听到的要比看到的多得多。

第二种是我们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难以离群索居。我们生活在某一群体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观察这种生活,体验这种生活,进而把这种生活写进文章之中。

第三种是我们的情感和人生模样。

写作归根结底是在书写自我、书写自我的感悟和自我的世界。情感也是写作的宝贵素材。

第四种是我们欣赏的音乐、电影、书籍等精神产品,这些精神产品会成为写作重要的推动力。

当我们运用以上四种方法获得写作素材后,就要将写作素材有效地转化为文章。

不然就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总也不想写。

最好的写作,就是坐下来开始写,先完成,再完美。希望我们都可以学会写作这项技能,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爱与美好。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十一篇

文学网络海海,如何脱颖而出?

兰心是一家公司的文员,闲暇时喜欢读各类书籍。看到现在各个平台的读书博主非常火,很多公众号大号的文章,的确让人眼前一亮,既有新意又有深度,让人欲罢不能!兰心觉得自己也有写作功底,信心满满,志在必得,也尝试写了一些文章投稿,结果现实却打脸了,兰心的心理落差特别大!

为什么看别人那么轻松,稿费大几百上千,自己用力用心地写,得到的却不一样呢?

兰心忍不住追问公众号的编辑,对方也是非常坦诚地回复,兰心的文章结构和文采都还可以,但是人物没有灵魂 ! 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今天,那么多人写作,虽然海阔凭鱼跃,那你也得是跃得最高的那条,才能被选中啊!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从零开始创意写作》,对我启发很大。其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方法恰好可以解决兰心的写作问题。

本书作者王小麦 ,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西安翻译学院写作学老师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她的经验与感悟,本书告诉我们,写作的核心目的是写故事,而一个好的故事就是由很多鲜活生动的人物构成的,因此,如何写出有灵魂的人物就是关键了。

那么如何写出有灵魂的人物呢?本书告诉我们很多实用的方法,我们从中选择三个方面来讲一讲:挖掘人物内心的隐秘世界、把人物当成恋人来写、给人物公正性。

接下来,看看如何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让我们写出有灵魂的人物。

01 挖掘人物内心的隐秘世界

写人物如果只是写表面的一些特点,可能过于肤浅,也会落入千人一面的俗套。挖掘每个人物身上的个性,塑造出不一样的形象,这样的故事才会吸引读者去阅读。挖掘人物内心的隐秘世界,就是塑造不同个性人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首先,要善于从真实的生活中发掘。

比如鲁迅先生文章中的闰土,形象非常的鲜明,其实这并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原型可以追溯的。文中的闰土,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闰水为原型的。章闰水生活在一个是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章福庆是个竹匠,一年春节,章闰水跟随父亲来到鲁迅家干活,鲁迅和他一见如故,以哥弟相称。所以鲁迅是这样认识了章闰水。在与章闰水相处玩耍的过程中,鲁迅对其性格细致观察,以他为人物模特,经过加工创造,从而塑造出了我们看到的文中的闰土。

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一定可以发现我们周围“有趣”人物,同事、邻居、朋友、买菜小贩,他们就可以成为我们文章的模特。

其次,我们要对人物特别了解才行。

鲁迅认识了章闰水,如果只是萍水相逢,玩耍之后就各奔东西,也许多年之后,都忘却了这个人,那么这个人物在脑海中的印记是非常浅显的,很难成为一个可以塑造的人物形象。之所以鲁迅能够把闰土刻画地如此生动,是因为他对章闰水非常地了解。

章闰水是鲁迅少年时最要好的朋友,因为章闰水来自农村,所以他给鲁迅讲了很多和农村有关的故事,比如在瓜地里看西瓜,雪地里捉鸟,下河捞鱼。二人感情如兄弟般,等到分别时,两人都很不舍,鲁迅大哭,闰水也躲在厨房里不肯出来。而且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青年时代。

由此可见,两人相处的过程,感情特别深,越了解越喜欢,所以他们对彼此的了解非常深入的,包括性格特、习惯、喜好。身姿、动作、语言。所以才有了《少年闰土》精彩的画面感十足的开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最后,人物的纵向性格变化和发展也尤为重要。

鲁迅在后来的《故乡》中,再次写到了中年的闰土。中年迅哥儿对于闰土,怀着“出走多年,归来仍是少年”的期待,但现实却全然落空。

重逢开始,就可以看出两者间的隔阂,闰土一声“老爷”出口,迅哥儿本来满腔的往事想要倾诉,此时却都堵在了口中。他们不再像儿时的无忧无虑,他们需要直面的是各自生活的酸甜苦辣。

不仅仅是“紫色的圆脸”到“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外貌上的变化,还是“迅哥儿”到“老爷”称呼上的变化,还是从无所忌惮的奔赴友情的少年到情怯恭敬的无奈的中年汉子,这些变化,正是闰土这个人物的纵向变化,展现出来的内心发展让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感情也变得复杂,人物的形象就变得非常丰富和立体了。

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并不在于写得有多深、多全面,而在于怎样写出一个鲜活而又生动的人物。

而好的作品,如果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和书中的这个人物产生共情,那么就能打动读者。产生共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人物当成恋人。

02把人物当成恋人

恋上一个人,是每时每刻都想和她在一起,满脑子想的都是她,她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颜色,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会了然于心。如果你把你的作品里的人物当成恋人,那么你一定是满怀着爱意去塑造她的。即使有的人物乍一看特别地令人厌恶,但是了解多了,却又生几分喜欢。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安娜这个人物的时候,她是一位美丽,纯洁而热情的贵妇人,16岁时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直到有一天她认为自己遇到了爱情,尽管阻力重重,她还是勇敢地向丈夫提出离婚。原以为她会冲破社会的枷锁,但是没有想到,情人却没有继续如她一样勇往直前。终于在儿子和爱情都将要失去的压力面前,安娜卧轨自杀了。

安娜的形象是美好、纯洁、勇敢的。作者对安娜的不幸婚姻是同情的,对安娜发出的“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呐喊是认同的。作者设置安娜卧轨自杀的结局,我想一定是心怀怜惜的。虽然很不舍,但是按照故事的矛盾激化,安娜又必须是这样的结局,让读者看了也深感惋惜,五味杂陈。

把人物当成恋人,不是说因为爱她,而迷失在爱情的海洋里,带着个人喜好去设置故事的发展情节,那是万万不可的,而要保持着清醒,给人物公正的评判。

03 要给人物公正性

写作者有时候就得像一个法官,需要公正对待自己笔下的人物,而不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能客观,全面,引人深思。

比如托尔斯泰 《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并不是一味的批判,也不是一味的认同,而是公正的。

作者认为安娜勇敢、纯洁,他同情安娜,肯定安娜追求爱情和对上流社会的反抗;但是,他又谴责安娜违背妇女该遵守的道德标准,谴责她婚内出轨,没有尽到妻子的义务,抛弃自己所爱的儿子,所以故事的最后,安娜必须受到惩罚。

所以,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正如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把人物分成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圆形是指人物身上交替呈现“好”与“坏”,性格复杂和多面,很难简单用“好”与“坏”直接定义,比如王熙凤;而扁形指人物性格变化很少,比较单一,比如坏人就十恶不赦,好人就好到底,比如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里的阿巴公,吝啬自己,也吝啬别人。其实现实生活也如此,有的人并不是一味地坏或者一味地好。

所以,把自己置身事外,才能给人物公正性。作者需要给人物客观的形象塑造,他不仅仅全是恶的一面,他还有善良的一面。这样爱恨交错的人物,形象才会更生动。

高尔基就曾建议说,要把文学叫作“人学”。人物描写在写作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而想要人物走进读者的内心,就要写出人物的灵魂。本书能够启发写作者思考,如何告别千人一面的写法,加上实践书中的方法,把本来干巴巴的人物写得鲜活,写出生命力,这样我们的作品也会脱颖而出了!

而且《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不仅仅包含如何写出有灵魂的人物,还涉及阅日常写作思维的训练、如何激发灵感、写作技巧、阅读方法、如何写出故事的趣味性以及创造出带有自我印记的写作方式等7大版块,每一版块读完都觉得干货满满,方法实在实用。

如果你想在文学的领域获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或者哪怕只是想突破现在的写作水平,让自己的自媒体文章更有深度和内涵,建议来读一读!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十二篇

在这个人人都在写作,人人都能写作的信息时代,你是否也想一展身手,成为一名自媒体,写出一篇篇爆文,实现知识变现?你是否也想一展抱负,成为一名斜杆青年,除了本职工作外还有写作这一特长,实现副业自由?

当你真的开始动笔的时候,当你持续不断写的过程,是否也会曾被卡住了?没有素材、不知道如何写下去、文字缺乏自己的风格?

每个刚开始写作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烦恼,而《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完美解决新手写作问题。这本书由人民邮政电出版社出版,简书大学堂写作人气导师王小麦著,作者通过在课堂与学生互动,了解写作初学者的需求和写作过程遇到的难题,结合自身十多年写作实践经验,从日常生活、阅读方式、发现素材、转换素材等方面,激发写作者探索属于自己的写作、阅读和思考感悟。

一、何为创意写作?

创意写作是一种以启发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鼓励和引导写作者发挥自身空间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将所学写作技巧、内容运用到实际,并转化成属于自己的、带有独特性质的写作。

二、为什么创意写作如此重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写作者有了更广阔的写作环境,也让更多人成为写作者。网络推动一大批自媒体有了无数爆文,实现了知识变现,甚至实现财富自由。这些的人成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写作之路,于是便有了吸人眼球的爆文套路。一部分知识储备不够的写作初学者,为了快速走上知识变现之路,就随大流,生拼硬凑地模式化写作,但这种靠流量推动的网络文学,很难写出好的文学,也很难提高写作者的写作能力,写作之路最终也只会走向死胡同。

作者王小麦认为,写作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写作者先要知道自己的写作目的,然后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有目标,才有方向;有自己的思考,才不会随大流而迷失自我。写作是一条易进难走之路,单靠停留表面的技巧搬运,并不能走远,唯有创意,让自己的文章深刻而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可坚持走下去。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就是讲述初学者如何开启创意写作的书籍,一种当下迫切需要的,深刻且带有自我印记的写作方式。

三、如何实现深刻而带自我印记的写作?

第一、像作家一样阅读:泛读、精读和重读。

“对一个作家来说,比写作更重要的永远是阅读。”——《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王小麦

为什么阅读比写作重要?因为在阅读中,写作者可以获得语言素养、可以积累素材、可以开拓视野,可以在阅读中吸取别人的思想智慧,甚至在从阅读中形成自己的写作思维。

史铁生钟爱哲思类作家的文章,且一直不断思考生与死、疾病与健康等哲学命题;他一直坚持写作和阅读,即使住院也抽时间写下自己的零碎思路,最终形成的《病隙碎笔》一书,一本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书,这是由他的阅读及思考习惯所决定的。

萧红的作品是鲁迅写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这也是阅读鲁迅给她带来的思想模式。

阅读这么重要,那对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改如何读?本书作者王小麦告诉我们,可以这么读:

首先,是泛读。

所谓泛读,即大量且广泛地阅读,直至有足够的阅读储备量。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知识体系还未形成,必须要有足够的阅读量才容易鉴别作品的好坏,而足够的阅读储备让我们拥有更广的视野,更深的思想,让我们更容易写出好的文字。

其次,要精读。

精读,就是带着思考,精细深入的阅读。精读不是读一遍就完成,而是多次地阅读。第一遍是以读者的身份单纯地读;第二遍第三遍则是以写作者的身份去读,带着我们的思考和问题,带着学习的态度去学习发现。

最后,要重复读。

好书常读,每一次都不同感悟。随着年龄的发展,写作者自身经历的丰富,同一本,不同状态、不同角度读,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领悟。反复多、不断读,才能将读到的东西内化于心,然后变成自己的思想。

阅读,是扩展我们的思维的最好方式,也是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写的知识来源。

第二、写作日常化。

从事写作的人应当,也必须把写作过程日常化。——《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王小麦

所谓写作过程日常化,即将写作融入平时的生活中,让写作成为生活行为习惯。日常写作应贯穿着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如吃饭睡觉一般,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此外,在生活每个细节中,作家也应当保持高度关注并思考感悟,把生活升华为笔下文章。

巴金晚年身体条件极差,仍极吃力地写下了一笔一画;路遥一个人住窑洞,经常馒头就着黄瓜,以超出常人的自律完成《平凡的世界》;沈从文孤身前往北京,每天靠半个馒头几片咸菜续命,一直不停学习写作,终成一代大师。写作,不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

写作即生活,生活及写作,两者密不可分,而又互相穿插。当我们也想学习写作,应该,也必须把写作过程日常化。起码,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有写作的一部分;起码,在日常活动中,心怀着写作这件事。

第三、善于发现素材

刚开始写作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写作障碍,不知道如何寻找素材,不知道如何开始,不知道如何写下去。自然,我们会觉得写作很难,也无法坚持写作。

巴金曾说,写作如生活。写作者也是一个普通人,也需要参加日常生活,而基于写作者的敏感度、总结提升和感悟能力,他们能很自然地将生活的深刻部分提炼变成文章,透过现象揭示生活本质,把自己的感悟和体味扩展到某个特定群体、整个民族,甚至整个社会的高度,从而引发共鸣。

写作,更多源于生活的发现,万事万物皆可成笔下内容。那么,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写作素材?作者王小麦给出以下几个参考:

第一种是我们看到自然世界。

大自然的魅力,我们古代诗人们早已发现,杜甫的《绝句》、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韩语的《初春小雨》等无数名留千史的作品,都是借书写大自然的魅力,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情。

第二种是我们体验的社会生活。

我们自己经历的生活,我们身边人的经历,我们日常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点滴,用心观察体验,进而把这种生活写进文章之中。

贾平凹曾说,自己在朋友中经常是沉默的。因为他在别人谈话中可以发现写作灵感,启发他的写作主题、方向。写作的素材,正是源于我们生活的体验。

第三种是我们的情感和人生模样。

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能体验到这些感情。若是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创作都带有写作者的影子”。

萧红的一生是不幸的,但萧红并未描写不幸的模样,她用自己的感悟和体味,将这些不幸放大为女性的不幸,乃至整个社会的不幸,用血与泪将其书写出来。

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练习,通过不断体味和琢磨,将自我情感升华、放大为全人类的情感。

第四种是我们欣赏的音乐、电影、书籍等精神产品。

总之,素材源于发现,身边的一切皆可为我所用。

第四、将素材有效地转化为文章。

当有了写作素材后,就要把这些写作素材有效地转化为文章。当然,这些杂乱无章、貌似毫无关联、模糊而混乱的素材,该怎么着手?作者告诉我们,这个时候需要静心,同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想范围。

每本书、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先有一个集中点,再扩展。可以借用曼陀罗思考法,从原点不断向外分散,让最初的念头变得枝繁叶茂。这样,最初的一个想法、一点灵感,就变成了密实的网络,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

第二,想支撑点。

如果桥身是主题,那么桥梁就就支撑点,也只有了这些支撑点,才能成为一座桥。所以,确定主要思想后,就要考虑支持的素材,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文章。

第三,想文体。

文体不同,需要的素材、表达的方式就会不同。

第四,想读者。

确定这是一篇给哪些读者看的文章,才能满足读者的诉求。而读者的诉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获得知识;第二类是满足好奇心;第三类是消遣。

除了以上方法,《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还有其他新颖的写作技巧,如无话可说是怎么展开,写作要有分寸感,如何做好内容铺垫等方法。

如作者王小麦所说,习惯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写作者的写作、阅读、思考习惯影响写作者的写作思维,最终决定写作本身。想写出带自我特性的文章,唯有在阅读、在发觉素材、在写作的过程,发挥思考的习惯。思考,是写作的本质需求。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十三篇

“永远不要为了生活中的琐事而放弃自己的写作天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写作的天赋!确实有一些天才型的写作者,好像天生就有很好地驾驭文字的功底,不需要刻意地练习也能写得很好,但那毕竟是少数。而且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他们的天赋就忽略了他们努力,这也会让我们误以为写作就只能靠天赋。

更多的写作者通过正确有效的写作练习走上了写作之路!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就离不开福楼拜的严格训练。

然而也有很多人虽然有写作的热情,却因为错误的写作练习走进了写作的死胡同,最终磨灭了自己的写作天赋,还断言自己就是不适合写作。

很多人学习写作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没有天赋,而从一开始就没找准自己的写作定位,没找到适合的写作方向,然后被各种套路式的写作模板束缚,刻意追求热度,流量,迎合市场,没有自己的深入思考,东拼西凑一些内容,流于形式,写作之路才越走越窄。

所以,好的写作训练不仅仅是讲授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怎么指导写作者保持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保持一颗孩童般敏感又透明的心。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的作者王小麦是行距文化签约作者,也是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西安翻译学院与写作学老师。

本书从从日常写作、灵感、技巧、人物、故事、风格、名作鉴赏7个方面教授写作者进行创意写作。作者也强调这本书的主要意图并不是教授这些技巧,而是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所有喜欢写作并希望能写好的人都放下功利心,真正回归写作本身,能带着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去写作。

所以虽然书名是从零写作,但不代表只适合写作的新手学习。如果正在写作的你感觉写作没思路,找不准自己的风格,写作总是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思考,那么也是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让自己找回写作的初心,重新出发。

本书主要讲的是小说创作方面的写作训练,但创意写作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都离不开书中讲授的这七个方面,最主要的是我们都需要把技巧的上的东西内化于心,并融入自己的生活,深度地思考,最终才能外化为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内容,要带着自己的人生印记去写作。

“写作即生活,生活即写作,两者须臾不可分离。”

一、写作这件事,不要怕,要去写!

很多人自认为自己有写作障碍,没有这个天赋,写作没有灵感,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自己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巨大的障碍,还没有开始就害怕了。

所以,管他怎么样,先写起来再说,要开始了才会慢慢厉害,而不是等到厉害了才慢慢开始,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准备好。

灵感和素材是最容易找的借口,但灵感是绝对等不来的,素材也不是凭空得来的。我们要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把写作融进自己的生活中去。

那么我们会发现能够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自己的生活,每天的所见所闻,都可以写下来。作者也在书中给我们提了一下几个建议: ①记录梦境 ②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 ③回到童年 ④随时记录灵感闪现的时刻 ⑤将写作当成一种习惯 ⑥多出去走走、去阅读和写作,放空自己。并提供了具体的练习方法。

中国第一个女兵作家谢冰莹开始自己的写作之路就是记录自己在军队里的生活。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女作家马慧娟也是从写自己的农村生活,田间见闻开始。脑瘫女诗人余秀华通过写诗表达对婚姻的不满,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著名作家史铁生即使生病住院,也坚持记录自己病房中的感悟。

所以说,作家的写作是脱离不了自己的生活的,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灵感来源和素材库。我们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想,可以写他人的人生故事,写自己与生活的对话,写自己对生活的控诉,甚至通过写作创作另一个自己理想中的世界。

不管你是写诗歌,写小说,写散文,那么都是在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而不同的人就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写作,并且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比如谢冰莹是记日记,马慧娟的散文很朴实,史铁生的散文充满了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追问。

所以,写,不断地写,让自己永远处在写作的过程之中是重要的,

当然,你可能还是会质疑,你会说自己的生活很平淡,每天都差不多,实在没什么写的。那么这也是作者一直在强调的,写作者要有一颗敏而好思的心。

回到自己的童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小孩子的状态,是不是看到蚂蚁吃自己掉落的饼干碎屑都会兴奋半天,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总是能找到乐子,看到路边的流浪好会好奇地问父母很多问题,看到落叶,看到星空都有很多遐想.。

而写作者最宝贵的品质就是还能像孩子一样对生活的点滴都还能保持热情,喜欢不停地追问,天马行空的想象,会对素昧平生的人表示关心。

当我们觉得没什么可写的,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已经对生活的种种变得有些麻木,渐渐被生活的琐事禁锢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这就说到了写作真正需要的天赋,不是指排列文字,组织语句等方面的技巧,而需要我们对平常生活的感悟力,需要我们真正用心投入地生活。

“比写作更重要的永远是阅读”

二、写作这件事,不要急,先去读!

必须认识到,写作一定是一件缓慢,但也是很优美的过程。如果抱着功利心去对待写作这件事,就会慢慢磨灭掉自己写作天赋。

对于写作者来说,比写更重要的就是读,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读的时候也需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写作者去读,通过读来深入自己内心深处,找回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我们都需要通过泛读,精读,和重读来学习写作。

泛读:泛读可以增大我们的阅读视野,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并能快速地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泛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喜欢的作者,然后进一步去了解作者背后的经历,创作的目的,分析不同风格的作者都是如何组织写作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

精读:通过大量地泛读,我们有了一定的写作素养和鉴赏能力,有了自己的阅读品味,那么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作者或写作风格,然后再重点精读相关的代表作品,反复读几遍。精读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参与到作者的创作过程中,感受作者当时的写作环境,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自己体验完整的创作过程。

重读:要不断地重读经典的作品,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龄去读经典,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且随着自己的知识不断拓宽,我们也能从多个视角来解读经典,这也是反复品读经典作品乐趣,也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精读也会提醒我们写作急不来,读书更急不来,始终要回归写作本身。把一本好书读一个月和一个月读三十本书,我们获得的知识积淀有着天壤之别。

一句话,阅读不是目的,思考才是最终目的。我们需要通过阅读,体验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审视内心。

当然,作者也强调,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立精神与批判精神最为重要。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赏析,这也可以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多启发。当然赏析也有个人主观的成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感受自然也不同,这也是阅读本身的魅力。

“写作,不是仅仅写现象、止于现象,而是能透过现象写本质。”

三、让思考连接读和写!

作者多次强调,好的作家要有一颗敏而好思的心。没有思考的写作和阅读只是机械地重复写的过程,而不是在创作。

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我们都可以从书中列举的这七个方面进行深度的思考,把写作和阅读真正链接起来,形成思维的漩涡,不断地激发自己的个人的思考。

写作者必须搞清楚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技巧不单纯停留于技巧层面,它们的背后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发掘,建构自己的写作底层逻辑,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

“作家得是这个世界上的透明人,将一切都看在眼里,也把一切都融在心中。”

本书作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向大家展示具体如何阅读、思考和写作,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写作者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找回自己“敏感而好思”的心灵,也就是“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与“天真的眼神”。

要相信,我们都有写作的天赋!只是我们需要学会打开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自己对世界更深刻和独特的认知。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十四篇

“自己成功被忽悠,报名了价值几千元的写作课,学习后写作水平并没有多大改变、、、”这是我在某平台看到的一个新手写作者的吐槽。事后他反省,得出的答案是:写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练习,而这个过程的真谛,就是发现生活、探究生活、并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生活。

急于求成和趋难避易是人类的天性! 对于新手练习写作,我不建议报许多的写作课,尤其是价值几千元以上的。

原因如下:

一:二十几元的一本写作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冤枉钱呢?

二:在没有一定的写作基础时,课程内容你是听不懂得,又或者你明白意思 ,但你不会用在具体写作中。

所以,对于新手练习写作,我建议先看看一些写作类的书,比如:《卡片笔记写作法》《写你想读的文章》《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等等,书不用太多,重要的是看懂。《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之前我有分享过,可以去看。

今天我将分享《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从日常写作、灵感、技巧、人物、故事、风格、名作鉴赏7个方面教授写作者写作,但不仅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授写作者,如何更好地阅读和思考,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 一种深刻且带有自我印记的写作。

作者王小麦, 原名王亚惠,行距文化签约作者,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西安翻译学院写作学老师。在知乎、喜马拉雅、网易公开课平台都有写作课,在《光明日报》《南方文坛》等国内重要报刊发表文章数篇。

对于初学者,我认为书中说到的作家式阅读、日常写作、写作思维、一定要反复读并内化于心。这将成为写作者一生的基石。

一:作家式阅读

大部分人认为,对于写作,写一定是最重要的, 其实对写作者而言,阅读更重要。因为阅读产生写作,阅读影响写作。那么作家们又是如何阅读呢? *泛读: 就是什么都要读,要有充足的阅读储备。

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来说,阅读是输入的重要一环,从阅读中你可以提取各种素材,记录笔记为自己所用,这是解决每一个初学写作的人素材匮乏的最快通道。 更深层次来说,大量的阅读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

提高阅读储备量的关键是学会选书,建议选几个特别喜爱的作家,然后扎实地阅读他们的书籍。慢慢地我们就会领悟到作家的写作方式,并把书融进自己的灵魂,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

*精读:不再简单地把自己归纳为接受者,而是让自己成为参与者。 当我们凭着第一遍阅读的感觉,选出自己喜欢的书,进行第2遍第3遍阅读时,我们要以作者的身份参与进去。要思考这本书写了什么?如果这一节如果你来写,你会怎么写?而作者又是如何写的等等问题。 比如:我在读《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的第1章第4节 作家式阅读:泛读、精读和重读 这一节时,我会问自己,作者每一段写了什么?为了什么?

答案是:作者第一段用自己朋友圈,作家朋友“除了写作就是阅读”这条动态,来引出“比写作更重要的永远是阅读”这句话。

接着我问自己,如果是我,我拿什么内容来做引子呢?然后 第二段第三段作者论述阅读的好处,第四段开始,作者介绍作家们的阅读方式:泛读、精读和重读,每一种读法有详细论述,最后总结。

当我读完后,我再看一眼标题(作家式阅读:泛读、精读和重读),我才明白,文中的一二三段都是为正文泛读、精读和重读做铺垫的,而标题就是正文内容的总结,突然间我会给文章取标题了。

想起自己以前写完文章,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取标题,为此看了很多取标题的文章,什么三段式呀、什么数字法、对比法、悬念法啊,现在想想真是可笑,我连文章的标题内容取自哪都不清楚,竟还要优化技巧,真是空中楼阁啊。

至此,相信你一定明白精读的好处了,那就是让我们从作家的角度去体会写作奥秘,发现一些在写作课上或写作技巧书中,无法学到的写作秘密。这种切身体会,将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然后逐渐生根发芽结果。

*重读:反复读 有人说我20岁读《红楼梦》看到的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黛玉和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30岁读《红楼梦》时,看到的是每个人的命运,“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袭人;“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的探春。

40岁读《红楼梦》,更多了些理性的思想。《红楼梦》已不再只是大观园中才子佳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看过了世态的炎凉,大观园已成为心中的一片净土。

这就是经典作品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重读都会有所新收获。书本将不再是书本本身,他带着往昔的回忆,读书变成了读自己读人生。

当然无论哪种阅读方法,阅读并不是目的,通过阅读去思考并将所读到的东西内化于心,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有人认为写作必须是“高大上”的,其实写作来源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作就是日常生活本身,如同我们吃饭穿衣,时刻都可以进行, 所以记录生活中的每件事,本就是在写作,只是被称为日常写作。

初学者一定不要小瞧日常写作,当你看到一个现象、听到一句感动的话、或突然自己有感而发,请一定把它写下来。因为它是写作的基础,也可直接用于创作文本。从某方面说,它对一篇文章的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试想,你平时每天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当某一天你翻阅日记时,发现对于旅游这个主题,你竟有三篇不同的文章,那么你将这三篇文章进行组合修改后,一篇关于旅游的文章不是很轻易就写出来了吗。

所以对于日常写作我们一定要重视, 在写作活动发生前,我们要心系写作,对万事万物保持高度关注,做好随时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准备。

比如:看到一个小孩,全身穿着名牌,却满脸忧伤。这时你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他为什这么忧伤?他的父母是什么人?他是谁抚养长大的?抚养人的性格如何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体味和探究的。

在写作活动进行时,我们总是会遇到许多问题,阻碍我们继续写作。一方面,我们不要给自己定太高标准,告诉自己,写即可,写出来就是好的;另一方面,适当地转移注意力,可以去窗前看看蓝天,或者去客厅看看盆中的花儿,静下心来,试着让自己走进作品中,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次可以使用曼陀罗思考法,从原点不断发散思维,让最初的一点想法,形成一个结实的网状想法群,以此来形成一篇文章。这样就可以突破写作障碍,持续写作了。

当我们写完后,要记得修改后再修改,因为我们在快速捕捉心中的想法并写下来时,难免会语无伦次,前后连接不恰当,修改可以让我们去掉这些不好的地方,同时修改还可以让我们再次明确,这篇文章我们到底要写什么。总之,切记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

三:写作思维 有人说写作就是遣词造句,其实写作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写作思维。也就是说,对于写作者而言写成的是什么不重要,怎么写成的更重要。而一个人的写作思维来源于他的写作习惯。

如果我们有了错误的写作习惯,那么我们就会对正确的写作习惯嗤之以鼻。比如有人一味追求写作技巧,而忘了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最基本的标准是:作品是否有灵魂,即作品是否是作者思考后的真情实感。

这就如同会跳舞的人很多,而真正用舞姿感染你的却很少;会唱歌的很多,真正用歌声感动你的也很少。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带着真情实感去跳舞去唱歌,只是摆摆样子罢了。

由此可见一旦错误的写作习惯养成,将会给我们的写作思维带来致命一击,到时无论我们多努力,终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 初学写作者该如何训练写作思维呢? 首先,我们切忌用词华丽夸大,要做到用朴实的语言阐明最深刻的意义,即语言具要有穿透力。 其次,一定要写自己的真实所感,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灵魂。 最后,尽我们所能,适当加些哲学化的思考,给读者以启迪。有人说,我年幼,阅历浅,没什经验,哪里来的哲学思考,其实别想太复杂,哲学本诞生于生活,只是高于生活,我们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对生活的意义价值进行的思考。

总结: 作家式阅读、日常写作、写作思维是我们每个初学写作者乃至真正的作家都必须正确面对的,作家王小麦在《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一书中,给了我们以上的建议和引导,当然书中还从其它方面聊到写作,比如,灵感来源、人物、故事方面等。

有人说,浅读《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认为是一本写作方法的书,深读后才明白,这是一本提升认知和思维的书,因为整本书最终都指向一点,那就是如何更好地探寻属于自己的写作、阅读和思考感悟。 相信此刻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找到一种带有自我深刻印记的写作方式。#写作#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第十五篇

互联网的发展,为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开放的平台。

每一个想从事写作的人,都可以在这样一种自由开阔的写作环境中一试身手。

只是,普通写作者如何才能成长为可以写出有实质内涵、又不充满功利性的优秀写作者呢?

作者王小麦的这本《从零开始创意写作》,就是一本适合初学写作者拿来学习的实用入门指南。

作者王小麦,原名王亚惠,行距文化签约作者,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西安翻译学院写作学老师。在知乎、喜马拉雅、网易公开课平台都有写作课,有数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南方文坛》等国内重要报刊。

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主要从日常写作、灵感、技巧、人物、故事、风格、名作鉴赏,这7个方面来进行“启发式写作”教学,旨在引导初学写作者把写作技巧、写作知识内化于心,转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带有独特性质的写作。

绝大部分人认为,写作的重点是写。事实中,对一个写作者而言,阅读更为重要。

元代教育家程瑞礼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爱迪生也曾说,“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

阅读产生写作,阅读影响写作,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王小麦在书中指出,“初学写作者,一定要主动阅读,并像作家一样阅读,就要将泛读、精读和重读结合起来。”

那么,作家们是如何阅读的呢?

首先是泛读。就是什么都要读,要有充足的阅读储备。

成为一个好作家的必备内功是,具备丰富充足的阅读储备,也是初学写作者知识输入的重要环节。通过大量阅读的积累,可以有效解决写作素材匮乏的难题。

提高阅读储备量的关键是学会选书。

开始先选那些公认的经典书籍,于阅读中慢慢培养自己的阅读喜好,选出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家。然后,扎实地阅读他们的书籍,去了解这个作家的写作轨迹,内化成自己的写作方向,将书籍融进自己的灵魂,变成自己的思想。

其次是精读。就是不再简单地作为一个读者,而是作为一个参与者去阅读。

当我们凭阅读感觉筛选出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后,就要继续阅读。在进行第2遍、第3遍的阅读中,以写作者的身份去读,去思考这本书为什么会令自己喜欢,作家是怎么创作的,?有哪些语言技巧?情节线索是如何设置的等问题。

这也是很多写作方法中所倡导的“仿写”的本质。仿写有了模仿对象,是一个不断阅读、分析、总结、创造的“具体”的过程。初学写作者在精读或仿写中,将学会写作的奥秘和诀窍。

最后,是重读,就是反复读。

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理解是不同的。

知乎上有个话题是说,分享一本书读多次后,体悟完全不同或是相差较大的经历。很多网友在下面回复自己在同一本书中重读后的不同收获。

有人读《《水浒传》》,最早看,梁山上都是英雄,都是好汉,值得敬仰;再看时,站在官府的角度的话,这些好汉又都是实打实的山贼,山贼不义啊;可继续再读再思考,意识到整部《水浒传》其实就写了四个字“逼上梁山”。

有人读《红楼梦》,最早看各种吃食;青年时看到儿女矫情恋爱;中年后,看到功名利禄,家族变迁;暮年再看,人情世故。

有人读《白夜行》,最早看,大概知道了明线是雪穗的人生经历;再读就看到了桐原阴暗坎坷苍凉的人生这条暗线;后再重读,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伏笔呼应,比如雪穗钥匙上的铃铛声,雪穗为亮司绣的储物包,验孕棒上的同心圆等等。

文章不厌百回读,这就是经典作品的价值,让我们于每次的重读中都有新的收获。

当然,不管是泛读,还是精读或重读,阅读的真正目的是思考,是将读到的东西内化于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日常化的写作中,我们往往会“等待灵感”,写作活动又因“等待灵感”而搁浅。

所以,王小麦在书中告诉我们,“是写作活动促进了灵感的诞生,而非灵感创造力写作活动。”

灵感稍纵即逝,灵感也突如其来。写就好,灵感并没有那么重要。

那么,在我们缺乏灵感,写作“卡壳”的时候,可以尝试作者提供的以下几个做法:

第一种,记录梦境。

梦境,通常比较怪诞、离奇、有趣,非常适合作为写作素材。

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梦中得句的现象尤为多见。

像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就是他在梦中所得。李白曾在诗中数次提及“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

欧阳修的名诗《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明确表示是来自梦中的灵感。陈衍评价:“此诗当真是梦中作,如有神助。”

不过,梦境稍纵即逝。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床边放一支笔、一张纸,或者尝试用手机备忘录,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

第二种,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

贾平凹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是最古老而又最时髦的口号。

这里的生活就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思考,在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有哪些令自己比较难忘的事儿?自己渴望分享哪些经历?回想你的某段经历、遇见的某个人、去过的某个地方……仔细思考,去想象,把它们勾画出来。

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有作家自己的影子。如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详细描写了自己童年到青年的经历;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叙述的是自己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还有巴金的成名作《家》《春》《秋》,也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来的。

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观察、揣摩、思考,进而写下这些具有独特性的经历。

第三种,回到童年。

童年,是个人性格的形成时期,那里有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人问海明威,你认为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什么?海明威说:一个不幸的童年。

童年的不幸能刺激写作者的创作欲望,构成对世界形象最初的认识,也为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除了不幸之外,人生前二十几年的经历,还会有很多需要我们自己挖掘的地方。

第四种,随时记录。

灵感闪现,转瞬即逝。

所以,需要将它快速记录下来,不要拖延,马上记录下来,这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有时,偶遇比百般寻找和思考更有价值。

或者,可以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这样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灵感乍现的时刻。

第五种,将写作当成一种习惯。

灵感不是等来的。

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来培养,试着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去写,只是写出来而已,好不好并不重要。

不在提笔写作前为自己设定太多标准,先完成再完美。不断刻意练习中,一旦思路被打开,就能文思泉涌,就能体会写着写着灵感就来了的惊喜。

有人说,等待灵感注定是失败者的游戏。

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不要让灵感成为自己懒惰的一个借口,写就好,灵感真的没那么重要,说不定写着写着灵感自然而然就来了呢。

老舍曾说,“我想应当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

一篇初稿,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凌乱或重复。这时,借助修改将这些凌乱重复进行删除或调整,那样文章才能更具调理性,更有韵味。

这都充分说明了,写作过程中对文章修改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

像左思呕心沥血,10年写成《三都赋》,使洛阳为之纸贵;曹雪芹写《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对长篇小说《复活》中卡秋莎的外貌描写,修改了20次才定稿;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结尾改了37次。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那如何对文章进行修改呢?

修改文章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方法。

作者王小麦在《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一书中指出了自己的修改方法,那就是要反复揣摩、体会以下几个方面:

另外,若遇到舍不得删除的句子或段落,可以存放在一个名为“无用材料”的文档里,让其在以后的文章中变得“有用”。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修改文章,就是一个无限接近完美的过程。

唯有经过不断反复揣摩、精雕细刻,才能有成为好文章的可能。

所以,让自己不断地写,永远处在写作的过程中很重要,但适时停下来同样重要,因为写不是目的,写好才是目的。

真正有关写作的学习,是缓慢的。

作为初学写作者,要重视自己写作前的阅读积累,通过刻意练习,将写作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并在写作中勤于修改,从而习得一种适合自身写作规律的写作方式。这样,才会将自己的写作之路越走越宽,也才能真正触及自己心中的那个“写作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