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非如此》读后感:文章通过描写一个病人的生活故事,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疾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困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病人内心的挣扎与坚强,引人深思生命的真谛。读后让人感悟到珍惜健康、珍惜当下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病非如此读后感篇一
六月,在竭力忍受身體的種種不適中閱讀此書。看到作者寫自己罹癌後的病中感悟:「在這個過程裡,我感受到的一個關鍵轉變,就是認識了示弱的美德。在此我所謂的示弱,不是指無端的屈膝、投降或依賴,而是明白在生活中大可以放下且無愧於心的時候,不用因循習慣或偏好而執著,願意將自己交託他人,追求生命的順服。」⋯
想起Karen Horney 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中的分析:現代文化在經濟層面強調個人競爭,使得孤立的個人必須與群體中的他人競爭,於無形之中加深了彼此的敵意。這種競爭的敵意不只是停留在事業層面,也滲透到個人生活並輻射至一切日常活動中,包括親密關係、家庭生活等。Horney將這樣的競爭稱之為「病態競爭」,它為人類的存在帶來了恐懼、焦慮、孤獨、不安全感、異化感、軟弱感⋯人們為了抵抗焦慮,不得不拼命追求社會意義上的成就和愛以換取自信和安全感,但同時又害怕這些東西的失去——因為這意味著失敗——因而陷入了無窮無盡的內心衝突與焦慮。
擁有現代性的我們擅長社會性思考分析,面對不同方式的生活的適應能力也愈強,卻普遍匱乏聆聽與回應自身內在的多元能力。我想生命的調適力並非只是應對不同生活困難或變故的彈性能力,而更重要的,是生命型態與意義的一種嬗變。
病非如此读后感篇二
昨晚失眠,听了一晚上。好open、好有魅力的学者,想去听她的podcast、读她的其他作品了。人生低谷期莫名爱看一些医学人类学,譬如21年年末读的凯博文,“荡一叶小舟在螺旋式下降的日子里”。人总需要自己的励志书、自助书、禅修书,等等诸如此类,而这些涉及身体照护的文字于我而言最为接近修行。
尤其喜欢第六章,作者描述自己患癌时身心俱疲,无法为当下生活灌注意义的情形:“我看见了自己的新功课,只是我交不出作业”,只想“安心做个病人”。而后她逐渐意识到“意义”之多维,以读书写作榨取自己身体的公共价值固然有意义,仅仅是感受也同样有意义。觉得自己现在也处于“看见了新功课,但还交不出作业”的状态。按部就班并且近乎竭尽所能地生活和经验着,时间流转,身体机能变化,所经验的一切却还未来得及变成什么。但也许没有关系,“没有位移,看不到完全”,“生命不可能船过水无痕”。
非常喜欢以第三人称书写的小华小美生活片段,也非常喜欢作者对“底层记忆”、“底层语言”的关注,背后深埋悠长的个人历程、家国历史。那真是文学的笔法,难怪作者自己也说想过写小说。听到最后不知为何想起《童年往事》里的祖母。
另,学到一种与病人沟通之道:“沟通的关键是当下的情绪,而不在于当下的是非之辩”;两地对同一疾病的不同支持系统也很有意思,譬如书里提到的都是各类辅助锻炼课程,我疑惑的则是为何没有定位手环之类的产品以至于还需要满地找人……
病非如此读后感篇三
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作者惯于“永远处在边界上”探寻和理解不同世界的脉络,然而,自身患癌与母亲患“失智症”让作者同时拥有了“病人”(被照护者)和“病人家属”(照护者,但不只是照护者)两重身份。因此,她得以跨越模糊的边界,作为病中之人寻求治疗,作为病人的亲密家属协助母亲“摆渡”。疾病全方面影响着病人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也形塑人和自己、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病人的身心世界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我”(小华)逐渐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感受。疾病带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变化“重症罩顶,不论治疗与康复,或祈求改善,都是一段漫长之旅,充满了酸苦、喜乐、不安与盼望。经常,病人处于莫名其妙的跌宕起伏之中。”有时不明所以的亲友的言辞还会对病人造成不经意的伤害。 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需要面对身患重疾的亲友,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支持呢?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正负教材给出了建议。这里摘录两点(1)重病之人的身体感受是变化的,在接收病人讯息时需,开放心胸、理性问候,增进理解,跟上病人变化的脚步。(2)病中之人需要的不一定是见面探望,电话和简讯也是很好的方式,让病人免于社交孤立感。 新的关系 “需要照顾他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小华和小美家人因为共同的照护经历关系更加密切。作者(小华)在叙述这段时没有渲染家人们的劳苦和不易,而是把篇幅留给了家人们在默契融洽的时刻,比如大家给母亲(小美)设计有趣的红包游戏、偶尔提出点菜请求。照护者和被照护者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亲密互动,同时完成机能训练和心理调节。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母亲的治疗和照护,尽量让母亲的晚年幸福快乐。 此外,这本书还探讨了自救的身体、新生活的意义感、生存的本领与风格、生命的失忆与记忆等话题,由于我本身生命经验还未涉及到这一块,不太能产生更深一步的思考。尤其是生活意义感这里,作为老人、重病人、濒临死亡之人可能对生活意义有独特的价值评估方式。珍惜当下、放下执念、撇弃俗世“浮华”、有意义或没意义这些东西很多时候还是不能细想,或者不敢细想,不用细想。身体远离外界时如在病房、在南山,可能有时间和空间去“聆听和回应内在”,然而一但病好了假期结束了或其它什么,人的肉身又回到樊笼之中,又过上时不时焦头烂额、心浮气躁的生活。实体社会总是如此嘈杂,稳定的内在连结好难找回啊!明明是作者的母女共病絮语,我跑偏到了自我絮语,哎,明天再找杯心灵鸡汤喝喝吧…… 总之,是一本蛮亲切的絮语,差不多像看小华日记那样没有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