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部描写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小说,通过描绘一个个人物的命运,深入探讨了人们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的心态。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读后令人深思。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一
1.有许多意想不到之处,例如原本最不受克劳莱姑妈待见、看上去没有野心的大儿子毕脱在姑妈遗产争夺战中成为最大的赢家;无赖+骗子的罗登是本书里唯二有人情味的父亲;把家世名利挂在口头的奥多太太对爱米的好心,以及她面对战争比男人还要值得称赞的勇气。 2.看《围城》时,感觉钱锺书的刻薄是文绉绉的阴阳怪气,有时候不仅愚弄书的人,连带着对读者也不客气。《名利场》里的刻薄则像一出雅俗皆赏的幽默剧,舞台上的人物作出种种丑行,还不自知,反而洋洋得意地炫耀,追求名利的人对别人的虚荣瞧不上眼,殊不知自己也是一则笑料。作者有时会来个反语,坏的夸上天,好的贬得一文不值,要擦亮双眼,可不要被作者也当做台上小丑了。 3.摘抄:亲爱的读者,说不定我和你将来也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的朋友之中,不是有好些已经落到这样的收场了么?一个人的运道会转变,能力会衰退,戏台上的地位也会给年富力强的丑角抢去,到后来气数也尽了,只好可怜巴巴地落魄一辈子。人家在路上碰见你,就会躲到对街去,更可恨的,他们还会表示可怜你,老腔老调的伸出两个指头算跟你拉手。你心里有数,到你一转背,你的朋友就会说:“可怜虫,只怪他自己糊涂,白白的辜负了好机会。”得了,得了,一辆自备马车和三千镑一年的收入不见得就是人生最高的酬报,也不是上帝判断世人好歹的标准。咱们只看呆子也会得意,混蛋也能发财,江湖骗子成功的机会并不比失败的机会少——只看这些家伙也和世界上最正直最能干的人一样,得失升沉之间没有定准,那么,兄弟啊,名利场上的得意快活又值得多少呢?说不定——唉,我们越说越离题了。 4.开头:领班的坐在戏台上幔子前面,对着底下闹哄哄的市场,瞧了半晌,心里不觉悲惨起来。市场上的人有的在吃喝,有的在调情,有的得了新宠就丢了旧爱;有在笑的,也有在哭的,还有在抽烟的,打架的,跳舞的,拉提琴的,诓骗哄人的。有些是到处横行的强梁汉子;有些是对女人飞眼儿的花花公子,也有扒儿手和到处巡逻的警察,还有走江湖吃十方的,在自己摊子前面扯起嗓子嚷嚷(这些人偏和我同行,真该死!),跳舞的穿着浑身发亮的衣服,可怜的翻斤斗老头儿涂着两腮帮子胭脂,引得那些乡下佬睁着眼瞧,不提防后面就有三只手的家伙在掏他们的口袋。是了,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这里虽然是个热闹去处,却是道德沦亡,说不上有什么快活。你瞧瞧戏子们丑角们下场以后的脸色——譬如那逗人发笑的傻小子汤姆回到后台洗净了脸上的油彩,准备和老婆儿子(一群小傻小子)坐下吃饭时候的形景,你就明白了。不久开场做戏,汤姆又会出来连连翻斤斗,嘴里叫唤着说:“您好哇?” 结尾: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来吧,孩子们,收拾起戏台,藏起木偶人,咱们的戏已经演完了。 开头结尾,想起来甄士隐对《好了歌》的几句注解: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名利场》也是一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 5.有空要读英文原文,有些精华译文是表现不出来的,例如夏泼英文为Sharp,很符合她聪明但尖酸刻薄小人得志的形象,译文反而看不出来作者的这点儿“小心机”哈哈。 6.53章,一场营救引出一场大祸 看惯了勾心斗角,看到罗登对吉恩坦白自己想要痛改前非时,居然忍不住心酸热泪起来 中信这个版本的装帧很喜欢,大小轻重适合携带,还有画风怪异的插图,我无法对带插图的书说不,最初就是因为插图才决定看这本书的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代社会,很多关系因利而生。追名逐利的一生会是怎样呢?《名利场》一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名利场》一书,曾在《毛姆读书笔记》中被推荐。作者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是英国传奇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他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到二十岁就游历了欧洲,在德国结识了文豪歌德。由于存父亲遗产的银行倒闭,他从此不得不自谋生计,将大量精力投入文学创作。萨克雷一生创作了12部长篇小说,《名利场》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 小说《名利场》真实描绘了1810—1820年摄政王时期英国上流社会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等各色人物的丑恶嘴脸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 故事主角蓓基·夏泼是一个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她尝过贫穷的滋味,一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困境。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的她,只能靠自己努力才能改变命运。长得一般,却努力训练自己的打扮、说话、待人接物,以使一切招人喜欢。费尽种种周折后,她钓得了一个金龟婿。 因金龟婿和她私奔结婚与家庭关系搞僵,丈夫失去了一大笔遗产。夏泼很不满足,钓住出身显赫的丈夫只是第一步,她使出浑身解数向上流社会靠近。 终于,她有了机会。与拿破仑的战争中,丈夫走上战场,获得功勋凯旋而归。夏泼借着丈夫的勋章,靠近上流社会的速度更快了。作为一个很会“来事”的女人,她可不像她的老同学阿米利亚那样整天围着老公转,她借助每个能够接触到的有权势、有地位的能人。如果接触不到,她就制造机会。 为了满足自己的金钱欲,为了得到见国王的机会,她抓住了一个老勋爵。借助这个老勋爵,她得偿所愿,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整天进出高级社交派对。 到此时,主人公已实现了人生逆袭,成功地成为了生活大赢家。谁料,命运的巨手突然来个乾坤大转移,将她的好运全盘摧毁。 夏泼和老勋爵玩暧昧,终被她的木头老公发觉。丈夫和夏泼撕破了脸,狠狠扇了老勋爵。夏普的人生急转下降,很快从贵妇堕落成了流落异乡的赌徒女郎。 虽然全书写的都是上个世纪的英国故事,但描写世情冷暖的故事内容,总是常读常新的。我们的生活中,争名夺利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社会阶层愈来愈固化。要从底层朝上跃升,何其困难?作者仅仅是通过故事向我们进行道德熏陶,批判像夏泼小姐这样不择手段,终究是没有好下场的道理吗?并不是这样。 作者萨克雷其实很关心一个现实:像夏泼小姐这样的人,社会给她提供了公平的上升通道了吗?社会给她提供了“符合社会道德”的上升通道了吗?难道她只能安于家庭教师或者陪伴者的身份? 因此,夏泼小姐的问题,其实是人类社会永远要面对的社会问题,甚至是超历史的永恒问题,我们很难有明确的答案,更难有“正确”的答案。 就像《名利场》中,作者在开篇的《开幕前的几句话》中所说的:“玩味这刚才所见的一切,就会冷静下来,对于别人的短处也不太苛责了”。这话,有一种超越历史的智慧在里面。 当然,作者并不是要颠倒人类的认知,至少,他在书中是有所期许的。 作者在书中同时塑造了一个柔和忍耐、贞洁守道、相信爱情,拥有一切传统美德的赛特笠小姐。她嫁给了一个好丈夫,丈夫在战场上牺牲,她父亲的生意破产,她一度陷入贫困潦倒的境地。倍受生活考验的她,始终坚守传统的美德,到老的时候,她还是有较好的安排。 对赛特笠小姐妥善的安排,与其说是命运给的,不如说是作者给的,是出于作者的偏爱。 《名利场》的结尾说:“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来吧,孩子们,收拾起戏台,藏起木偶人,咱们的戏已经演完了。” 这是作者给出的忠告。在两个人物命运的对比中,我们会感叹:血统的高贵(名)和金钱的富有(利)都是虚的,在名利这个大市场之外,精神的高蹈本身远胜于名利。摒弃那些名利的追逐,我们活得有底线,也因此活得心安。 我们是普通人,我们有着自己的一份坚守。 我们不必看不起那些奋力攀爬的人——她们自有她们的苦痛悲喜。而我们普通人,亦有着我们的大自在。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三
《名利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知名作家威廉姆·萨克雷所著。萨克雷在英国是与狄更斯齐名的大家,但在中国几乎无人问津,我在各大平台上都有搜索过关于大家对《名利场》的看法,但每个平台给出的界面都是那么的不尽人意。 我第一次了解到《名利场》是在2022年,那时我在研究英国历史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我的一个导师向我推荐了《名利场》,他说的话我忘了,我的记忆力差到只记得书名,而我的懒惰又让我到2023年才正式开始读这本书。 不得不说,这本书跟我最初想象的不一样,我本以为它会是《红楼梦》的风格,谁知道萨克雷是个那么幽默犀利的人,《名利场》是个喜剧,读起来让人倍感欢快,萨克雷是语言描写的大师,他完美的践行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他可没有像国内的小品一样强行转折煽情,他的悲是暗暗的躲藏在喜下的,他的语言还是那么幽默犀利,那么云淡风轻,但你就是感觉悲伤,像嗓子里被石头堵住了似的,这么优秀的作家在中国近乎被"雪藏",实在可惜。 小说的背景是滑铁卢战役,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光荣圣洁是的外皮下藏着无尽的恶,近乎所有人活着都只为了权、钱、名而争,他们争个头破血流,到头来连自己为什么争也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一定要往上爬,到头来他们每一个人都未能如愿。名利场里没有真正的主角,无论是利贝佳、艾米莉亚、乔治、乔斯、都宾还是克劳莱一家、那些老牌贵族出身的人,都不是主角,他们都是舞台上被"操控"的玩偶,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出出的戏剧,我们的人生也是一出出的戏剧,最后他们落幕了,我们还没落幕,因为我们这些人还在想着往名利场上挤呢。 我个人很喜欢艾米莉亚这个角色,对她和乔治·奥斯本的爱情也有着诸多疑问。他们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襁褓之时就被放在一处,后来乔治去上了男校,艾米利亚读了女子学校 ,二人时常通信,再没人比他俩亲近了,很可惜的是他们的这段感情极其不平等,对于乔治来说,艾米莉亚是他最忠诚的崇拜者,他对艾米莉亚的爱中包含着太多其他的感情,所以说这份爱并不真挚。乔治以前只是个自大的小男孩,但当他初次步入名利场时,他完全迷失了自我,错估了自己,当他最后好不容易要找回自己时,却再无机会了——他死在了沙场上。 至于艾米莉亚,我很难说作者究竟喜不喜欢她,虽说萨克雷对她的赞美之词颇多,但萨克雷对谁的赞美之词都挺多,他是阴阳怪气的专家。艾米莉亚是我觉得全书中最可怜的人,她愚忠愚善,自己给自己画了个牢笼还加上了把大锁,即使最后她真的爱上了都宾,她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面对,她接受不了一个不爱乔治的自己,好在最后她终于肯砸碎这把锁,打开这牢笼,不过那时都宾已经发现艾米莉亚不值得自己对她倾注那么些爱了,尽管故事的结尾他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都宾似乎对艾米莉亚依旧有浓烈的爱意,却也很难说都宾与她是相敬如宾,只是尽丈夫的义务与责任,还是甜蜜如胶漆。 萨克雷在写这本书时掺杂了不少他的个人经历,而他的个人经历又是当时英国的缩影。他少时就读于查特豪斯的一所公立学校,在那里他经常受人欺侮和鞭打,当时英国的公子哥儿们默认打架决斗是大丈夫所为,弱的就该被强的打,该被强的使唤。萨克雷将这个"真理"诙谐的描绘在自己的书里。书里的三个男角色(乔治·奥斯本、罗登·克劳莱和威廉·都宾)身上都有的影子。早年萨克雷也是个浪荡公子,拿着大笔大笔的钱挥霍无度,赌博就是他最大的爱好,他是真正经历过名利场的人,所以他比任何人都了解那些公子哥儿们的心理,他爱社交,非常向往上流社会人们的舒适生活。一方面他同这些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发面这些人物往往又成为了他作品中的讽刺对象。任谁都理解不了作家的想法。 萨克雷是个心善的作家,他最后还是对他笔下的角色手下留情了许多,让读者慢慢琢磨这出喜剧。看似拥有幸福的艾米莉亚和都宾,看似春风得意的蓓基(我认为她会是下一个老克劳莱小姐),最后"离奇"死亡的乔斯…一个又一个人站在这出舞台上,名利场上人来人往,最后都是镜花水月罢了,追逐名利有什么好呢?但是说它不好,未免也有点假,有钱总是会让人快乐的,我们这些看戏的人,实际上也是被人看的演员。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唉,不要收起木台和玩偶,我们的戏可还没演完呢。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四
司马迁在《史记》中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一句道出了人类的一种本性。而这世间,本就是一个争名逐利的场所。 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笔下的《名利场》,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十九世纪英国贵族上层的生活场景,展示了一场为名利而勾心斗角的“战斗”。 书中故事的叙述有两条线索:富家女爱米丽亚·赛特笠与孤儿蓓基·夏泼。 两个少女: 在人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的选择,选择的权利大多数时刻是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有一样东西,却是由不得你选择的——那就是自己的出身。我们无法决定谁会是我们的父母,同时无法决定的还有我们会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出生。就像爱米丽亚·赛特笠和蓓基·夏泼一样,一个是富裕家庭的小姐,一个却是贫穷出生的孤儿。 爱米丽亚·赛特笠生活富足,和其他很多的贵族子弟不同的是,她并没有因为优越的条件而骄横无理,倒是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她成长为了一个乖巧,善良的姑娘。对身边的弱小也常常充满着怜悯之心。其中,就包括蓓基·夏泼。 而蓓基·夏泼的出生,父母的早亡,注定她经历了很多人间疾苦。在底层社会的挣扎中,她羡慕上层人物穷奢极欲的生活,也看透了上层社会的谄媚、奉承与欺骗。她对上层社会的生活充满了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她选择成长为一个善于察言观色,善于编织谎话,不择手段的人。 人们常常会有这样一些固有的观念:都说为富不仁,都说贫穷的人会很善良。爱米丽亚·赛特笠和蓓基·夏泼却恰恰相反。 两个妻子: 对于爱情,爱米丽亚·赛特笠用情专一,将热恋的乔治视为自己唯一热爱的人。在成为乔治的妻子后,无论这个男人如何花天酒地,无论这个男人富裕或贫穷,她都不离不弃。甚至在丈夫死亡后,仍旧固执的认为“一个女人已经嫁过天使一般的好丈夫,决不愿意再嫁第二回。” 而迟迟不肯接受都宾少佐的示爱。 蓓基·夏泼却是时时处心积虑,诡计多端,为了跻身于上层社会,瞄准一个个富家子弟,哪里管这个人是胖是瘦,是高是矮,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蓓基·夏泼利用手段如愿以偿的嫁给了可以继承姑妈一大笔遗产的罗登。得以进入了上层社会圈。爱情,在她眼中,仅仅是向上攀爬的幌子。丈夫也是她选来做进入上层社会的梯子。爱情不值得一提,她随时可以背叛,罗登也可以随时被抛弃。她不满足于现状,依靠着她的美貌和才智,她欺骗着周围的人,使得一个又一个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蓓基·夏泼固然有些卑劣。但“苍蝇不叮无缝蛋”,十九世纪那个骄奢淫逸,灯醉酒迷的资本社会,其上流阶层已经失去了真正的贵族气质,取而代之的是无处不在的欺骗、谎言,以及对名利的趋炎附势,已经是一个实实的“名利场”。蓓基·夏泼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两种人生 与其说爱米丽亚·赛特笠和蓓基·夏泼拥有不同的人生是因为她们的出生,倒不如说真正决定她们命运的是她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贫穷不是堕落的理由,财富不是人变坏的原因。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人的道德品质。蓓基·夏泼凭借自己的手段,混迹于上层社会一段,最终被人识破,尽管她如愿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罗登,甚至如“过街老鼠”般,凡是知道她的人,都躲避着她。即便是在充满阿谀奉承的“名利场”,她也难以立足。 爱米丽亚·赛特笠一家的生活也曾一度陷入到寥落的境地。但困苦中,她担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她尽心抚养自己的儿子。幸运的是,被她的美貌和善良所以吸引的都宾少佐,十几年如一日的照顾着她和她的家人。帮助她们度过了难关。 谁都不完美 爱米丽亚·赛特笠善良可爱,但她对都宾无疑却是残忍的。既然不愿接受都宾,不能拿出相称的感情来回报,爱米丽亚·赛特笠就不应该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十几年的付出。这样的爱米丽亚略带些许自私,又有着些许虚荣吧。 蓓基·夏泼为利所驱而不知廉耻,自甘堕落。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她显露出来的才华与聪明以及做事时的头脑。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人生,本来没有错,但蓓基·夏泼错就错在选择错了方法。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不能抵消所犯的错误。 有人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爱米丽亚·赛特笠和蓓基·夏泼的故事,似乎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 在“名利场”中上下沉浮的人,挣扎着的人有很多。蓓基·夏泼,爱米丽亚·赛特笠只是沧海一粟,她们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翻看萨克雷的《名利场》,看作者无情揭露名利场中更多的追名逐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五
第一次读《名利场》是大学时候的事儿。那时候修一门叫“欧美文学”的选修课,讲师是个留白胡子的老头儿,一开学洋洋洒洒发下来一长串的书单去,要求的看兴趣选读。当时我选了《名利场》《红与黑》和《远大前程》一起共读。说来也巧,这三本小说作者两名英国、一名法国,年代也尚算相似。当时一口气看下来读的是故事,如今回头想想,也有一点可以一比的缘由。
《名利场》是英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萨克雷的代表作。主要描写女主人公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于是利用种种计谋甚至以色相引诱、巴结权贵豪门,不择手段往上爬。佩姬·夏泼这个人物并不邪恶,也不善良,但是她在作者的笔下可太生动了!我们完全能看见一个普通女孩,在猛然开眼之后遭遇的慌乱、犹豫、害怕,而这种情绪又在人们的恭维中、金钱与美酒的诱惑里让她一步一步丢掉一些“枷锁”,最终走向她自己都不曾想象过的人生。
这次有机会在毕业多年重温,主要是在书店看到了“作家榜”这套新版。
包装实在太精美了,最妙的是配上了这套插图。我在书店翻来覆去地看这几张有意思的绘图,觉得寥寥几笔,勾勒出来了我心里的夏泼。封面上的她金发红唇,看不见眼睛。而封底的她细长的眼睛里带着一种戏谑,眼下的泪痣闪烁着风情,红唇诱惑,耳坠动感地摇曳——这就是我脑海里的夏泼啊!
我当时十分激动,赶忙翻看译者,发现译者还是杨必老师——不常看译本的同学可能不那么清楚,对于外国作品来说,翻译十分重要:如果译文不流畅、笔触不优美、句意不准确,对欣赏外国文学是非常重要的障碍。但杨必老师实在令人放心,她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副教授;曾任 傅雷之子 傅聪的英文老师,后在傅雷的鼓励和钱锺书的指导下开始翻译文学作品;代表译作有《剥削世家》和《 名利场》。并且因为专心事业终身未婚,被称为复旦的“玉女教授”。
少年情愫、江湖地位、最佳译本加上如此貌美的新版,让我瞬间上头,买买买买买!迫不及待付款,拎回家的一路上都在开心,好像少年的快乐回来了。
看过这本书的有很多人,都在读后感里讽刺夏泼的背叛、虚伪与心机,但是我看的时候觉得这更像时势造“英雄”。夏泼的变质是作者刻意在表现时代的产物。作者萨卡雷辛辣地笔触写尽名利场中买卖良心与背弃的行径,丑恶的是夏泼一个人吗?如果你仔细阅读全文,那么作者笔下夏泼那一箩筐的心理描写可能会让你更接近真相——丑恶的是利益,丑恶的是人性,而夏泼不过是这场利欲熏心下的小小浪花,为了让我们看清这一切而存在,而崩腾。不得不说,《名利场》真是一部极佳的现实主义的杰作。
有好多人将夏泼与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相比,称她为“女版于连”。我觉得这种对比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代度过的另外一本小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远大前程》。《远大前程》中国的主人公因为爱上一名贵族夫人的养女而远离家乡、远离亲友、远离曾经的奋斗目标与梦想,远走他乡、丢弃诚实只为追求当初的“爱”,而后发现贵族的丑恶与荒唐。品品,细品品,《远大前程》中年轻的男主人公变坏是因为追求爱情,那《名利场》中的年轻女主呢?她变坏的原因是因为追求物质。想到这里我觉得是在有趣,这要是放到现在讨论,不知道当时的社会境况与文学品味下,男性作家们是否有心在“污名化女性”。就算这是个巧合吧,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读读这两本小说与我讨论一番。在我看来,人性相通,人性脆弱。无论是男是女、是成熟还是年轻,都可能存在被物质瞬间击垮的可能。毕竟在这个通过物质维系的世间里,我们的爱恨情仇、梦想与尊严,都借由物质搭建。
只希望你和我,我们大家都能有钱、有家、温饱幸福。有人问如果是我会做与夏泼一样的选择吗?我只庆幸我,我这一生,我和我的朋友们从开始就有足够笃定、安稳、福足的一切,正是在这个本就丰富的框架下,我们坚定不移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一生都没有机会走夏泼的路了,因为我们从不置身“名利场”,我们不曾是“乞丐”,也不会是“名媛”。
t�WV䛸����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六
在《知否》这部电视剧中,活的通透的盛老太太曾对明兰说:人活在这个世上,总有遂心和不遂心的,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莫强求,不能为求目的不择手段。
简单的话语既道出了人生的不易,也包含了盛老太太对生活的态度。明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祖母教导,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畏困难,砥砺前行。
明兰从小失去母亲,但幸好还有祖母疼惜,但美丽的夏泼小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没有任何亲人的她只能自己用尽心机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奢华人生。
夏泼小姐有着出众的美貌,是萨克雷作品《名利场》中的主人公,她的一生经历了奢华,也经历了落寞。在作者的笔下,她的形象鲜明立体,让人喜欢也让人记恨。
作者萨克雷是英国的传奇文学家,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五岁就失去父亲的他靠着遗产曾度过了一段奢侈的生活,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看到了权贵阶层的真实心态和生活方式。遭遇变故后的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于是《名利场》横空出世,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名利场》这个充满名利争夺的人生决斗场。
1.家庭决定你的处世之道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都处于家庭之中。家庭是我们最先接触的环境,所以,我觉得每个人的处世之道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家庭来决定的。
在书中,夏泼小姐和赛特笠小姐的家庭不同就决定了她们的处世之道不同。
夏泼的父亲是一位穷画家,还是一个酒鬼,后来娶了一位舞女,没有父母疼爱的夏泼在平克顿学校长大,所以从小性格就比同龄的孩子阴沉,有主意。没有亲人可以依靠的她在长大成人后只能靠自己来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为父母亲身份低微,所以夏泼不曾被他人看得起,甚至包括学校的校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环境,夏泼才有了处世圆滑,大胆洒脱的性格。别人看不起她,她也不曾将他人放在眼里。因为有这样的性格,夏泼后来才能凭借着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流社会,经历那纸醉金迷的富人生活。
赛特笠小姐就不一样了,她为人和善,温柔善良,所有人都喜欢她,就是对夏泼她也平等对待,所以,她也是夏泼唯一一个曾经真心对待的人。
赛特笠的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也出生于家教很好的家庭,因此,她的家庭环境是十分和谐幸福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榜样,赛特笠才能拥有如此善良的性格,在她眼中,好像不曾有过坏人。
虽然家庭环境不能完全说决定孩子的性格,但它一定是对孩子有深刻影的。
当孩子任性,调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不好,却不曾想想我们的过错。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先想想自己的教育吧 ,因为父母创造的家庭环境培养了孩子 。
2.坦然接受你的人生 俗话说该来的总会来,是你的谁也拿不走。人千万不要太过于执着。
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你的人生早已在出生的那一刻便已注定,你要做的就是接受,而不是试图强行改变。夏泼小姐就是那个不想接受原来人生的人。
出身穷苦,却有着美丽容貌的夏泼不甘心就这样清苦的度过一生,于是她便开始利用自己的美貌开始为自己的人生铺路。能言善辩的她凭借动人的容貌,幽默的性格成功与富商的儿子罗登结婚,开始了富裕快乐的生活。
但有野心的她并为打算到此为止,拥有了富裕生活的夏泼开始嫌弃丈夫的无能,渐渐地与一位侯爵有了亲密的关系,直到他们的关系被罗登撞破。从此,夏泼的生活也从奢华沦为了落魄。
因为之前一直趾高气扬的生活,夏泼得罪了很多人,失去丈夫信任的她成为了人人指责,人见人躲的角色,没有办法的她只好选择了四处流浪,居无定所。
而这本书的最后可以说是一直忍让,被夏泼看做懦弱的赛特笠小姐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赛特笠小姐虽然一开始的生活过得极其困难,但她却一直能够保持着善良,保持着自己的本分,不奢求,不焦躁,最后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名利场》这本书中有善良忍让的姑娘 也有不择手段的姑娘,有爱的太深选择默默守护的绅士,也有不知珍惜眼前人的纨绔子弟,这些性格迥异的人在当时的名利争夺中各自展现着自己的人格魅力,有得意,也有失意。最后所有人也都得到应该得到的结果。
在这场名利争夺中,最后胜利的是恪守本分的姑娘,虽然让人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刻意追求,结果往往是得不到,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幸福的人生并不是刻意得来,而是自然而然的体会,只要守住自己的良心和善良,幸福的人生不管多晚终究会来到你的身边。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七
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
——郑板桥
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不过是尽全力追逐名利,岁月蹉跎,虽说不是南柯一梦,也竟是浮名浮利,一切虚空。
何为《名利场》,名利场究竟什么样子?萨克雷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
在这样的名利场中,我们读者跟随两个初出茅庐进入名利场的女孩子利蓓加和艾米莉亚的脚步,探寻名利场中的是是非非和虚情假意。
利蓓加,一个从小就失去双亲的女孩子,她聪慧漂亮,在同龄人还是娇滴滴的时候,她就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而她所处的环境,除了艾米莉亚,尽是些势利眼,所以她就像一只飞扬跋扈的刺猬,利用满身的刺来保护自己。
艾米莉亚,是一个家庭小资,生活富裕,不愁吃穿,被保护起来的花朵,未经世事的她单纯善良,学校里的老师同学都是她的朋友。
这样的两个人走出校园后,迎接艾米莉亚的是父母无尽的宠爱和青梅竹马的爱恋,利蓓加需要面对的是未知的家庭教师生活。在那个女人只能依附男权的社会里,女人能从事的职业少之又少不说,社会地位还低之又低,所以利蓓加一出校园,就得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如果能成为一个有钱人的太太,那她就有了稳定的未来。
所以,在艾米莉亚家碰到乔斯后,便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勾引乔斯,无奈乔斯是个愚蠢的连爱也说不出口的傻瓜,于是利蓓加只能成为一个家庭教师。当她身处家庭女教师的职位上时,她依然憧憬的是有钱人太太的生活,她的心思并不在自己的两个学生上,而是花更多的心思讨好毕脱爵士,虽然粗俗的爵士拜倒在了利蓓加的石榴裙下,可是此时利蓓加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毕脱爵士的小儿子罗登上尉,虽然罗登还没有继承姑妈的大笔财产,可是利蓓佳选择了赌一把,于是她选择了与花花公子罗登私奔,加入了利用欺骗混吃混喝的阵营。不料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侄子娶了姑妈眼中的下等女人利蓓加,势利眼的姑妈便剥夺了上尉的继承权,我们可怜的利蓓加失算了。不过利蓓加是一个聪明适应能力极强的女人,她利用自己的手段和有权有钱的老富豪保持着暧昧,依然过着豪华奢侈的行骗生活,她行走在上流社会,丈夫成了她的跟班小弟。不料花花公子的丈夫竟然贪恋起小家庭的温馨,而利蓓加呢,对儿子不闻不问,分歧便就此而生,当流言蜚语的薄纸被捅破后,喜欢孩子的丈夫远走他乡,抛弃了利蓓加,而老富豪因为上尉大打出手的关系伤了面子也抛弃了利蓓加。利蓓加被迫远离故土,漂泊异乡,从此,利蓓加的上流生活便结束了,一场轰轰隆隆的名利场抛弃了我们的利蓓加。
利蓓加的一生都在追名逐利,为此她不在乎背信弃义,以赌徒式的信仰追逐名利,她不在乎他人感受,她不爱任何人,她将自己仅有的美貌和才华,全部变成了追逐名利的小聪明,她是一个才华十足的演员,她利用自己的手段给自己造了一个浮华的梦,当梦破灭,她依然是一个生活的赌徒。
艾米莉亚,是中产家庭里的小公主,对自己青梅竹马的未婚夫一往情深,当父亲破产时,她依然关心的只是未婚夫乔治,在她的眼里,只有乔治的优点,当乔治愿意娶她时,完全不考虑任何因素,一股脑儿的嫁给她,熟料婚后不到一周时间,丈夫便移情好闺蜜利蓓加,她幽怨嫉妒利蓓加,却对丈夫的荒唐熟视无睹。当丈夫死后,她所有的真心都给了儿子。在生活的变故里,她保持着善良纯真的一面,在浮华的名利场上,她只看重真情实意,不在乎名利,结果最后她收获了真爱的同时,也获得了名利。
两个不同境遇的女孩子进入名利场,利蓓加一心只寻名利,结果到头来两手空空,艾米莉亚,死心眼追着爱情跑,到头来名利双收。害,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利蓓加和艾米莉亚,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一个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的绿茶,一个是天真懦弱的恋爱脑。只是利蓓加对于自己的行为自始至终从未做过反思,而是一个谎言被戳破,就去编制另一个谎言。艾米莉亚是遇到了自始至终对她一往情深的都宾,即使艾米莉亚一个劲儿痴情乔治,最终倒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名利场》就像是一个魔法镜,我们在镜子里看利蓓加和艾米莉亚两个主人公的生活,她们遇到的那些丰富形象的配角,那些名利场里啼笑皆非又真真实实的场景,最后,我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人性的荒唐善良虚荣……看到了我们痴迷的名利,我们该如何过好我们自己的一生呢?
名利蹉跎了我们的岁月,其实终究只是南柯一梦。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八
在我们的传统中,贤妻良母是对一个女人非常高的评价。现代社会,女人不仅仅要做贤妻良母,能够相夫教子,更要在职场打拼出一片天地。 如今,女人们在职场上拼,十九世纪英国的女人们在“名利场”上拼。 英国大作家萨克雷的《名利场》描写了孤女蓓基.夏泼,运用社交手腕逐步向上爬,从地位低下的家庭女教师成为社交场上的女王,随后逐渐败落的故事。
坏女人 所谓名利场,就是贵族男子,贵妇交际的圈子。这个圈子充满了阿谀奉承,虚伪浮华。明明已经落魄到借债度日的地步,却还要装点门面,端着架子,不能有损贵族的名头。这个圈子是排外的,不是蓓基这样的下等人可以进入的。可是蓓基偏偏向往这纸醉金迷的生活,不惜代价趋炎附势,一步步踏入名利场。 这个女人在传统意义上绝对是个坏女人。她为了跻身贵族,可以追求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她在朋友家逗留时,遇到了驻扎印度的收税官。这位收税官浮华、好吃懒做、胆小怕事,可以说没什么优点,不过蓓基为了提高身份,瞅准了机会不断撩拨,收税官爱上了她。但他胆小无能,搞砸了求婚,远走印度。蓓基多失望啊! 不过蓓基有个优点,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绝不会放弃。收税官走后,她接连让自己的从男爵雇主爱上她,又让从男爵的姐姐喜欢她。在从男爵向她求婚时,她却告诉从男爵自己嫁给了他的二儿子。这剧情真是狗血。 开始,我以为蓓基爱上了丈夫,才偷偷结婚。后来发现是我天真了。这个从男爵的二儿子是军队里的上校,一大笔财产的继承人,而他胸无点墨,头脑简单,唯蓓基的命令是从。唉,这男人是真正爱自己的妻子,而在蓓基看来他不过是个工具人吧。 蓓基与好女人不沾边,她绝对是个狐狸,拥有狐狸一般魅惑的外貌,更拥有狐狸一样狡猾的内心。在她心里爱情只能位居末尾。贵妇人的名与利才是首位。 刚开始读书时,我真讨厌蓓基,讨厌她爱慕名利,讨厌她把爱情不当回事。不过读着读着,我的讨厌好像减少了。蓓基有追求,可是没有根基,没有财产,在世人眼中无足轻重,想找个如意郎君真的挺难。她也没有简.爱那样的好运气,遇到个一心为爱的人。怎么办?除了她自己的奋斗还能怎么样? 十九世纪,像蓓基这样的小姐能够通过什么途径实现阶层跃迁呢?是知识还是是技能?萨克雷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写到社会底层如何超越,在那个年代的英国可能没有什么途径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尤其是个女人。嫁一个阶层高于自己的人是个不错的选择。 生活在十九世纪英国的蓓基,没有现代女人的好运气,她不可能通过学习、就业,来提升自己,得到大家的认同,她只得依附男人。那个时代,在讲究身份地位的环境中,像蓓基这样穷苦的女人该有多少啊!
可怜人 蓓基是个可怜人,见到那些地位高于自己的小姐、贵妇,她就拿出一副可怜兮兮的姿态,说自己是个无依无靠的小可怜儿。这是实话不假,不过也有乞求垂怜,讨好的意味。 看完全书,可以发现蓓基讨好人的功夫可谓炉火纯青,就连从男爵的姐姐那么挑剔的人,也可以被她服侍地挑不出任何毛病,甚至连原来的女伴都可以弃于一旁,转而与蓓基交好。 蓓基如此会讨好他人,与她小时候的养育分不开。妈是歌女,爸爸是穷画师,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爸爸酗酒,喝醉之后就打妈妈与蓓基。试想一下,爸爸变成了只知打骂的暴徒,妈妈自顾不暇根本保护不了蓓基,她能够怎么办?可能会在挨打时乞求爸爸不要再打,在不挨打的时候竭尽所能地讨好他,希望下一次能躲过一劫。 妈妈死后,蓓基与爸爸生活在一起。面对一个施暴者她会怎么做?讨好,尽量做到最好。爸爸让她陪成年人喝酒她就陪,如果不让那些爸爸的朋友高兴,她可能又得挨一顿暴打。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小女孩,能够用到的生存模式就是讨好所有人,让他们满意。他们满意了,自己才会有好日子过,才会得到食物,才能活下去。蓓基是匮乏的,不仅物质匮乏,心灵上更是没有一点爱的滋养。 蓓基讨好了对自己有用的贵族,她也如愿以偿地出入贵族名利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那羡慕嫉妒的目光里,她感到好满足。那种满足感是真实的吗?名利场上今天众星捧月,明日墙倒众人推,那些奉承、花球、首饰、看戏的包厢真的能填满心灵的空虚吗? 看来是不能的!蓓基还是匮乏的,她不能安于现状,与丈夫共同度过艰难的日子,更不能给到他关怀,对自己的孩子,蓓基都不知道如何去爱,甚至让人觉得她没有爱。 蓓基的感情是荒芜,心肠也冷硬。一个没有感受过爱的人,一个没有被爱温柔以待的人,怎么能要求她给出爱来,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去爱? 蓓基只看到名利,却毁掉了自己拥有的生活,她如自己所说确实是个可怜人!
名利、爱情 当我嘲笑着蓓基的为名利所累,罔顾了真情时,又看不惯她的好朋友爱米丽亚的天真。 爱米丽亚是个富家女,不过家势逐渐没落。她爱上了一个名利场的公子哥,也和他结了婚。爱米丽亚的丈夫拈花惹草,四处撩拨。而傻傻的姑娘为他等待着,担心着。女人恋爱时,智商为零,爱米丽亚恰恰如此。有了爱情难道非得失去理智吗? 爱米丽亚并不十分在乎名利,家势破落,她能够安守本分,从不会像蓓基一般利用交际手段出入名利场。相反,她是个长情的人,将自己的心奉献给了所爱的人。虽然觉得她天真,但也让人倍受感动。 蓓基与爱米丽亚像一个事物的两面,一个极尽奢华,追逐名利;另一个从不将名利放心上,唯有爱才可以得活。这世间就有这样的女子,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 我不喜欢蓓基的贪名逐利,也不喜欢爱米丽亚傻得天真,总觉得适度追求名利,为爱付出真心却不失理智,才是最好的状态。 名利身外物!但谁又能全然将之视为外物?得到后,谁又能全然带走?爱情心内物,不过,谁又能爱情饮水饱,全然谈爱?寻爱总要先有些根本,一盏粗茶,一碗清粥,一间安身的屋子。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九
这两天一直看这本由英国作家萨克雷笔下写的《名利场》,不禁想到人性的自私与丑陋在这本书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被作者称之为没有主角的小说,确实翻开后发现诚然和作者说的一样,没有主角,然里面的每一个出现的角色都是生活中的一分子,每一个都很重要。
作者细腻的手法将人性中的真善美刻画得栩栩如生。
1. 走进作者
[英]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
是英国传奇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人物代表,五岁时父亲去世,少年时期就开始接受贵族教育文化,后来进入剑桥大学,然中途辍学。
此后他游历全国,在这期间结识了文豪歌德,受其影响事后到巴黎学习绘画艺术。
他曾说自己:
回首往昔,没有一天不是虚度的。
因为他在游玩和学习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自我价值不能体现,光阴浪费,一度让自己以为日子是白长的。
后来父亲存钱的银行倒闭不得不逼迫他开始人生意义的探索,他开始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三十六岁时这本《名与利》出世获得好评,成为公认的伟大天才作家。
52岁的时候,创作了《丹尼斯·杜瓦尔》期间中风去世,七千人参观他的葬礼,轰动全城。
2. 利蓓加自私享乐主义者
由于原生家庭环境的糟糕影响,从小她就学会洞察人性的行为。她不断地发誓自己永远都不要再过上这样的生活,一辈子都不要。
于是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开始发狠地学习,当然这种学习不是我们说学习上地学习而是为生存环境而洞察一切地犀利目标试法方法。
她也在自己的努力下挤进了上流社会,虽说没有实质上的获得,但是仍然是在富人里来回自由地穿梭。
将一个出身高贵的纨绔子弟罗登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在没有遇见老婆之前风流成性,然自从两人在一起后对老婆忠心耿耿,可见利蓓加还是有手腕,有方法的。
作者将利蓓加的人性描绘的淋漓尽致,谁见她都不得不点头哈腰示意,她风趣幽默,八面玲珑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上流的纨绔子弟逗得前贴胸后贴背的。
不难发现利蓓加是聪明的,她抓住客人的心理需求好比对方想要梨她不但在第一时间内容送过去还将梨的洗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削好,如此高标准的对待也就由她想到的,南瓜富二代的老公忠心耿耿地跟着她。
谁有权力笑话,看不起人家呢?
3. 爱米丽亚愚昧又自私的人儿
结婚不到一年老公就战死沙场,在离开之前作者的老公还和别的女人暗送秋波,压根不顾及自己还有老婆在家呢?
幸运的是她身边一直有一个都宾少佐,他愿意一直一直地陪伴下去。前后走过了15年陪同日子终究是没有获得她应有的尊重。
将他的个人时间占用得满满的。
深以为是。
诚然艾米利亚是自私的,自己不爱非要制造出爱的姿势,霸上对方的感情空间。
写到最后
这是一部很不错的文学作品,兼顾了经典和通俗,萨克雷用一种说书者的视角,在叙事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加入自己的评论,把读者不断引导到他想表达的方向上,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作者对“名利场”上的“妖魔鬼怪”的刻画生动形象,评价“毒到”,很多情况在现实世界中依然在上演,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借鉴。有人把女主角蓓基看作是女版的于连(《红与黑》的主角),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是差异也很大。
在我看来那个倾尽一切地爱你的人未必是你最爱的人,但是一定是对你最深情的人。人与人交往不在于多少价值的替换,但一定是最需要的核心交换。
书中还有诸多当代人特别有意思地借鉴的方法,喜欢的可以打开它,细品。
备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及时联系,第一时间删除,谢谢合作!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十
01
名利场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指世人争名逐利的场所”。
《汉英词典》的解释是“Vanity Fair”,即“虚饰炫耀或空虚无聊的娱乐以及轻薄举动的场所或场面”。
19世纪英国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成名作(Vanity Fair)用这个解释作为篇名,写了一部讽刺人性脆弱和愚蠢的小说。
这部著作经我国翻译界已故翻译家杨必先生译成中文,书名译为《名利场》。
由于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很高,加之译笔流畅。
因而这部作品,在我国流传甚广。
02
萨克雷在十九世纪描绘了这幅浩浩荡荡的英国浮世绘,在这部没有英雄的小说里,只有名利,权势,金钱,还有为了追逐他们而丧失人性的众生相,小说的语言一贯继承了英国文学的幽默讽刺。
小人物的命运被无情的投入到这个残酷及现实的名利场中,用现实主义文学的力度赤裸裸的鞭挞了十九世纪充满污垢的上流社会。
重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种被萨克雷的文字当头一棒的痛感,他的文字不仅幽默讽刺,而且还有一丝丝泼辣,尤其当描述一个人物的时候,被塑造的形象在萨克雷的笔下变得可笑和荒唐起来,连这个人物作出的事情都无知到令人发指,不会给予同情。
03
小说中有很多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贯穿整本书的两个女主角。
主角之一,夏泼,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从小生活的环境决定了她日后的人生观。
长大成人后的她,时时刻刻都处在算计别人的狭隘世界里,为突破阶层不择手段,一路高歌猛进。
最初,她作为家庭教师来到老男爵府上,把已婚老男爵迷得神魂颠倒,老男爵甚至想为她离婚。
当得知男爵家族打算将丰厚遗产留给男爵的次子罗登时,她立马掉转枪头,瞄准罗登这位准继承人。
夏泼弹无虚发,高效精准地拿下罗登后,却被中途却杀出的比尤特太太搅黄了瑞蓓卡的计划。
她和罗登的婚礼顺利举行了,罗登却没有得到继承权。
面对这个结果,初涉名利场的夏泼,毫无反击之力。
婚后,为维持名利场中的颜面,他们靠借贷和欺骗,乐此不疲地构筑起璀璨耀眼的空中楼阁。
越筑越高,越发如鱼得水。
站在高耸入云的楼阁上, 夏泼终于成功地爬进上流社会,甚至获得了觐见国王的资格。
这是她一生之中最满足的高光时刻。
04
主角之二,赛特笠,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被父母呵护着长大,温柔顺从却命运多舛。
青梅竹马的未婚夫对她只有短暂的爱情,为了她与父亲决裂,执意和她结了婚,但不出一个月,就对刻板而无趣的她心生厌烦。
抛下她各种花天酒地、聊骚劈腿,甚至勾搭她的闺蜜。
她心知肚明,佯装不知,固执地定义“自己才是唯一”。
后来,丈夫在战场上牺牲了,爱米莉亚生下遗腹子,婆家不闻不问;娘家也破产,她只能和父母拮据地生活在一起。
丈夫在世时,她空守爱情;儿子出生后,她为儿子而活。从来没有思考过:“我想要什么?做什么才能让自己快乐?”
这朵温室里的娇花无论遭逢任何变故,受尽多少欺凌,都未曾想过努力去闯荡去改变,只会浑浑噩噩、逆来顺受地苦等,象征性地做点改变姿态。
05
性格决定命运,两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使得他们对待人事的观点也天差地别。
当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后,赛特笠面对丧夫和家族破产的生活, 夏泼平步青云登上了上流社会的殿堂。
在这样一种生活境遇里,两人的精神开始发生了大的变化。
世事总是无常的,这在萨克雷的笔下感慨过无数次,无奈和叹息都已经不足矣说明什么了,急切焦躁人人渴望进入那个“名利场”,费尽艰辛万苦,连亲人和朋友都不放过,去伤害,最后自己也坠入深渊。
人生又轮回了一次,各自步入中年的时候,善良的赛特笠重新回到了最初那个温暖富裕的家庭中,聪明的夏泼天机算尽还是回到了贫困的生活境遇里,这也许是萨克雷最高超的讽刺——两人的命运又回到了起点,原来不过是水月镜花。
这个名利场洗尽繁华,淘汰了一代又一代人,可还是有野心家跃跃欲试,跳进去尝试其中的酸辣滋味,仿佛人生只有这一种活法。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十一
很多人对上流社会发生的故事心驰神往,对于名利场上的一切总有一些好奇,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联想,但真实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呢?
对于“名利场”上发生的各种故事,我们往往可以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一些线索,尤其是一些亲身在上游社会走过一遭的作家,往往对此深有体会,再加上优秀作家特有的敏感,更是能够对事情作出深刻的见解。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的父亲留下了大量的财产,使得他有经济能力活跃于他所热衷的社会活动,而投资的失败,更是让他看清了人情冷暖,于是他创作出了这一部不朽的杰作《名利场》。
在这一部作品中,萨克雷用一种说书者的视角,以辛辣世故的手笔,生动地描绘出十九世纪英国贵族资产阶级上层骄奢淫逸、勾心斗角的生活图景,揭露了所谓的上流社会的各种“魑魅魍魉”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虚伪面目。
本书中的女主角蓓基,可以说是从“乌鸡”变“凤凰”的典型,她少年时期失去双亲,在一所寄宿学校半工半读,尝够了生活的艰辛,比任何人都有想“出人头地”的渴望,她美丽而且聪明,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为了跻身上流社会用尽各种手段,长袖善舞,终于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婚后还和一位老富豪长期保持暧昧关系。
而她的同学兼闺蜜爱米丽亚,出身于中产家庭,却是一个对立的形象——在爱米丽亚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善良、纯洁和天真。爱米丽亚对生活充满幻想,对爱情有一种执念,虽然如愿嫁给了爱情,却发现丈夫和闺蜜的关系不一般,于是两人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了起来,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讲,就是典型的“傻白甜”和她的“绿茶”闺蜜的关系。
在本书中,很多角色的性格都很鲜明,有生活条件优渥却胆小如鼠的税务官,有受人帮助成为有钱人却恩将仇报的证券商,有贪得无厌一心算计主人的佣人,有自视清高目空一切的夫人,有挥霍无度游戏人生的纨绔子弟,有老实忠厚默默守护所爱的军人……这些形象都很立体,仿佛跃然纸上,给人的感觉真的像是在看一出大戏。
舞台的背景是在1810—1830年之间的英国,我们都知道,那段时间的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拿破仑复辟之后不久,在滑铁卢被联军打败再次被流放,而这一历史事件也间接地影响了我们书中两位女主角的人生,具体的故事情节笔者就不在此剧透了,因为故事讲得非常精彩生动,用寥寥数语就概括显得寡然无味,有些亵渎经典。
《名利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兼顾了经典和通俗,萨克雷采用的这种说书者的视角,在叙事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加入自己的评论,把读者不断引导到他想表达的方向上,而且在评论中运用了诙谐的笔调,读起来又甚是有趣,对于初涉文学的读者非常的友好。
不同的角色的人生经历以及最终的结局非常引人深思,细细品来回味悠长,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影子,也可以看到将来可能的走向。
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舔狗”在这部作品中就出现了不止一个,一心只顾着对自己的暗恋对象付出所有,往往获得的并不是与之相等的回报,令人唏嘘之余也不得不感叹现实确实如此。
萨克雷对“名利场”上的“妖魔鬼怪”的刻画相当生动,评价也很“毒到”,很多情况在现实的世界中依然在不断上演,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借鉴。
比如碰到蓓基这种角色,一定要认清,虽然她表面上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她对于别人的幸福都不如对于自己的前途那么关心”。有人把女主角蓓基看作是女版的于连(《红与黑》的主角),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是差异也很大——虽然两者都是一心想要出人头地,但是于连有他的傲骨和底线,蓓基相比之下就要随意的多。
又比如遇到奥斯本这样的角色,虽然你在他困顿之时曾出手相助,但一定要避免在危难之时被他踩上一脚。
当然,除了对于人物的刻画,对于事件的描述也是值得我们玩味的地方。拿破仑复辟在这部作品中就产生了各种影响,包括赛特笠老头的破产也是由此间接引发的,包括我们某位可爱的主人公的命运也是因此改变的——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些准备。
而在《名利场》落幕之际,作者的那句感叹显得特别的回味无穷:
“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来吧,孩子们,收拾起戏台,藏起木偶人,咱们的戏已经演完了。”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十二
我记得毛姆作品《人性的枷锁》里,有句经典名句:“人追求的当然不是财富,但必须要有足以维持尊严的生活,使自己能够不受阻挠地工作,能够慷慨,能够爽朗,能够独立。”我一直将这句话做为人生仄言,对于现今社会上的女人来说,能够有尊严的活着,已是万般艰难,更何况是能够慷慨、独立、爽朗的活着。
这也似乎印着一个时代的到来:女人也不再掩饰自己对名声、地位、金钱、财富的追逐野心,但在五彩斑斓的名利场中,想要散发耀眼的熠熠光芒,非常难,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与心力,去攀爬,去打拼,才可以达到与男人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高度。可在这样浮名利禄的引诱下,又有多少人在穷尽精力时,可以守住本心不被浮华所惑呢?欲望是没有尽头的,被欲望迷失内心的人,终会落得个“镜花水月一场空”的结局。
由英国传奇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在十九世纪创作的经典作品《名利场》,就是一部杂糅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上底层人民与上流人士逐名争利的作品,一部可以窥见人性本弱、值得成长过程中的女子去深读的经典小说。
《名利场》的主角,是两位青梅竹马的女孩。一位是来自贫民家庭的蓓基,父亲是穷困潦倒的画师,母亲是歌女,但双亲在她年幼时就已离世,她独自一人在尘世中摸爬滚打,尝遍了生活的艰苦,她很是能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名与利是她一生追逐的目标,是一个美丽十足、却又坚定强悍的女子;另一位是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的爱米丽亚,父亲是商人,母亲也是大家族子女,她出生就无生活烦忧,连着婚姻大事也是遵从父母安排的家族联姻,单纯善良、而又有点愚昧的女子。就是这两身份差异巨大的女孩,因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便成为了好闺蜜。
因为毕业离校,她们也步入了混杂的社会,开始了自己的生活。蓓基苦于无经济来源便走上做家庭教师的道路,而爱米丽亚则是回到家里,准备迎接父母亲为她准备的一场婚姻。以为两人的生活就此分道扬镳吗?那这故事未免太无趣了。
在萨克雷的笔下,蓓基耗尽心机,总想跻身到上流社会中去,她竭尽全力散发自己年轻而又美丽的魅力,她总是渴望自己能够过上不愁吃穿、被万人簇拥的生活,婚姻成为了她的踏脚石,也只有婚姻,可以让她摆脱贫民的身份。她暂住闺蜜爱米丽亚的家,见到了爱米丽亚的哥哥乔瑟夫,一个在印度工作的又黑又胖还脾气暴躁、酗酒的男人,但因为他是上流人士,便起了做他太太的心思,即使这个男人丑陋不堪。可“门不当户不对”让她被迫离开了闺蜜家,去到了克劳莱爵士家当家庭教师。
她与爵士暧昧,也与爵士的小儿子罗登谈心,她在这些上流人士之间颇受欢迎,被那些夫人小姐们妒忌,成为了贵族圈中有名的交际花。她得知罗登可能会获得来自姑姑克劳莱小姐的巨额遗产时,毅然选择偷偷与他结婚,但没想到,机关算尽,却因自己身份原因,让丈夫继承遗产的资格变得不那么确定,她想成为有钱太太梦破碎了,继而她又与一位年老的富豪暧昧,她总想着能够通过身体的魅力获得财富与地位,被丈夫发现并被抛弃,她破罐破摔,最后名声狼藉,到了生活难以为续的地步。
而蓓基完全不同的爱米丽亚,原本就是富家公主,被青年才俊所追捧,人人争夺和她跳舞的机会。她只要回家坐着等嫁人就可以,她的结婚对象恰好是同样爱着她的乔治。她的人生,恰好是蓓基费尽心思却欲而不得的生活。可即便爱米丽亚被父兄疼爱、拥有爱情,但她却异常平庸,除了她那张脸之外,她什么也比不上蓓基。就两乔治和她结婚后上了战场也还在感叹:“可是上帝啊,这五味酒真让我头疼”。
继而爱米丽亚的丈夫也曾和蓓基关系不一般,抛弃新婚的妻子围绕在蓓基身边并想与蓓基私奔,蓓基的有趣、有魅力,让所有男人都为之迷恋,让爱米丽亚完败。乔治还没能得到蓓基的回应,就上了战场,迈向了死亡,爱米丽亚也称为新寡妇,带着年幼的儿子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她有一位真的很爱她的爱慕者都宾,可她的愚昧与无知,险些让她失去了都宾,好在蓓基最后告知她无需为了曾经背叛自己的乔治守寡,她找回了都宾,并嫁给他两人一起过上了一段看似幸福的生活。
而蓓基,后来做了宗教慈善事业,可当她再遇爱米丽亚时,这位昔日的闺蜜好友,已经装作不认识她了。两人纠缠的命运,就此才有了分歧。
十九世纪的英国,正是出于利欲熏心的时代,一切以“金钱、财富、权力”为标准,以“地位”为前提,有钱有地位就可以美德高点,没钱没地位没出身就被人瞧不起。而萨克雷恰好借助这种社会状态,写出了两个女孩的故事,写出了自私自利的丑恶,也描写了一切因“欲望而起”的烦恼与痛苦。就好似蓓基,我觉得她好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却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结局;而爱米丽亚结局虽然幸福,却也经历了失望与后悔,就算是和魂牵梦绕多年的爱米丽亚结婚的都宾,后来也看清她是一个愚昧且无知的女人。
也许萨克雷在《名利场》中写下的那些个角色,正是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生活中的生活写照,他看着那些人的荒唐事才会写下“浮名浮利,一切虚空!”的话。日本作家坂口安吾也曾经说过:“人生不如意之事,一半来自求不得,一半来自得而又欲。”不管是“求而不得”还是“得而又欲”,皆是人们在社会这个名利场中沉沉浮浮的本性。但少欲是福,保持智慧,才不会落得“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最后,作家榜这一版本的《名利场》,是迄今为止我个人最喜欢的一般,不仅仅是因为翻译读来顺口且是根据原版直译,更是因为这一版的图书装潢。拥有原创彩色插画,一边读具有感染力的文字,一边可以欣赏画作缓解阅读疲劳,且由国际插画师CiCi Suen绘制的这几幅插图,更是给予了我更多关于内容的畅箱。随书一如既往拥有精美书签一张、藏书票一张和明信片一张。这对于喜欢图书周边的来说太没抵抗力,是适合收藏的经典版。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十三
“如果我有5000英镑,我也会是一个好女人。”蓓基·夏泼说。
其实,即使没有5000英镑,蓓基也是一个好女人,好过世间千千万万的男子。
作为英国传奇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成名作《名利场》的女主人,蓓基这个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女子为了跻身上流社会的生活,一次又一次的绞尽脑汁,拼尽全力,仍然信心十足。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作为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缩影的《名利场》讲述了当时英国贵族资产阶级上层骄奢淫逸、勾心斗角的生活场景,无情地揭露了封建贵族荒淫无耻、腐朽堕落的本质和资产阶级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虚伪面目。
作者圆润泼辣的手笔让小说刚发表前四章就已经被公认为当代杰作,而他也被称为伟大的天才作家。
作者萨克雷身世坎坷,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少年时期接受过贵族化教育,后来就读于剑桥大学,但还没有获得学位便离开了学校,靠父亲的遗产过着奢侈的生活。而这段日子,让他洞察到了权贵阶层的真实心态和生活方式,让自己觉得一事无成。
他曾经再三责备自己懒散奢侈的生活,后来由于存钱的银行突然倒闭,让他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不得不开始自谋升级,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他一生创作了12篇长跑小说,数十篇随笔、短篇小说和游记,而《名利场》因为如同一部纪录片般揭开了人性的全部真相而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女主角蓓基·夏泼个性鲜明,称为文学史上经典的人物形象,她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照射出英国社会的丑恶。
小说一开篇,蓓基·夏泼就表现出一种叛逆精神。
她厌恶学校刻板的体制,并公然对抗校长。当她看到那些平庸的富家女能够轻而易举就享有奢侈的生活,她敢于向不平等的社会发出质问。
在当时的男权社会,蓓基·夏泼虽有极高的才智,却不能像男子那样获得较好的职业,唯一体面的职业就是充当家庭教师或者陪伴女士,但这不能满足她进入上流社会的野心。于是,她只能通过婚姻获得更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为此,蓓基·夏泼主动出击,物色丈夫,而这样的行为,显然与当时主流价值观所要求的含蓄,端庄的淑女形象相悖。但作者多次为她辩护,既然母亲们想方设法为女儿们物色理想丈夫,那么身为孤女的蓓基·夏泼只有做"自己的妈妈"。
她什么人也不爱,甚至包括同她自己命运相联系的男人。每个人都是为她而设的阶梯,沿着这种阶梯她可以步步高升,既有钱,又有势。一旦她不再需要这个人了,她会毫不顾虑地将他一脚踢开。虽然蓓基·夏泼是一个意志坚强、精力充沛的女人,但她永远不可能实现她的目标与梦想。
战争爆发以后,随丈夫开赴前线,她如鱼得水、周旋于各种交际场合。滑铁卢战役结束后,罗登荣升上校,夫妻二人在巴黎过起了逍遥的生活,并利用姑妈的影响混进了巴黎上流社会的交际圈,在那里开启罗力招摇撞骗的生活。
回到英国之后,她极力奉承讨好罗登的兄嫂,又努力攀上了斯丹恩勋爵,周旋于上层社会中。在嫂子的引见下觐见了国王,从此成为一位风光无限的交际明星。而她与斯丹恩勋爵不光彩的关系终于被丈夫发现,蓓基被迫开始了在欧洲各国的流浪生涯。
尽管仍旧可以用各种聪明的伎俩过活,并且让乔斯钻入了她的陷阱,但是不光彩的过去、故态复萌的轻薄、冷暖无常的世态人情使利蓓加的命运急转直下、越来越被孤立。
作者对蓓基·夏泼不择手段向上攀爬的行为也给予了一定的理解,并指出至少一定数量的钱是有美德的生活的保障。蓓基·夏泼看到乡绅太太们富足悠闲的生活,觉得自己如果"有了五千镑一年的进款,也会做正经女人"。为此,作者为她辩护道:“她(蓓基·夏泼)和一般正经女人为什么不同?谁能说不是因为金钱作祟呢?个人经过的考验是不同的,你只要考虑到这一层,就不敢自以为高人一等了。”
花有百样红,人有各不同。
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有承受的一切也各不相同。俗话说:“欲达高峰,必忍其痛;欲予动容,必入其中;欲安思命,必避其凶;欲情难纵,必舍其空; 欲心若怡,必展其宏;欲想成功,必有其梦;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蓓基从小就深谙此道,因此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为此,她确实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确实被身边的人嘲讽和不屑。然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身在其中的蓓基如鱼得水,开心快乐。虽然最终也没有真正地在上流社会中站稳脚跟,但至少她曾经拥有过梦想和绚烂奢靡的上层生活。
歌曲《萍聚》里唱到:“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对你我来说已经足够。”这应该是很好地诠释了蓓基最终的心情吧?人生,总得有所追求。一心想要扎根上流社会是蓓基的梦想,她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就算失败了,仍然信任十足。
其实,人,要的就是这样的心态,努力就好,结果如何,不是我们能够掌握的。只要无愧于心,只要自己快乐,就够了,毕竟,人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而不是社会。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十四
有人说,出身决定格局。虽然不太准确,但是频频有人验证这句话的真实性。作家们也乐此不彼的喜欢塑造一个个对出身灰姑娘,凭借“爱情”出入豪门的经典故事。亦舒的《喜宝》如是,英国作家萨克雷亦如是。
很难说,喜宝和郁先生有没有爱情。
但是,公爵对蓓基,肯定没有爱情。
《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出身赋富裕,但是5岁时父亲去世,他靠着遗产独孤了一段纸醉金迷的生活,考入剑桥大学,但是没有毕业就离开了学校。后游历欧洲度日,多和艺术家以及有钱的上流社会接触,很不幸的是,萨克雷存钱的银行倒闭了,他的生活一下子陷入窘迫。
自谋生机的萨克雷,只得写作贩卖他之前的生活经历,一不小心,《名利场》出版后,等到了市场激烈的反馈,萨克雷被誉为是天才作家。
如今想起来蛮好笑的,一个落魄的公子,卖文而让天下知。
《名利场》其实很多的场景和桥段都来自于萨克雷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这么复杂的故事,被他写的娓娓道来。
女主人公蓓基出身平凡,很早就失去父母,一个人在一所寄宿的学校里半工半读,生活的艰辛和世人的冷暖,早已尝尽。
和我们看过的很多桥段都一样,蓓基有一个和好朋友艾米丽亚,出身中产家庭,不懂生活的任何困苦,充满幻想,而蓓基的人生信条,当然是希望能逆袭出圈,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
这就是说,蓓基毕生的努力方向就是罗马,而艾米丽亚生在罗马。这是生命的哲学,但不是生活的哲学,因为生活总是把人搞得很赤裸。
从校园毕业后,蓓基和艾米丽亚走向了生活。
艾米丽亚嫁给了都宾,一位英雄式的人物,满足了艾米丽亚的所有幻想。
蓓基经历了几段感情后,终于攀上了一位公爵,虽然公爵压根没想过和他结婚,但是蓓基利用各种手段能呆在公爵身边。
有人说,出身贫穷的女孩容易缺爱,不,她们是缺安全感。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的班花很漂亮,还会跳舞,没有人不喜欢她,尽管她有点林黛玉式的小性儿。
本来她的人设就是让人爱的。
没想到一次共同的出行让她人设崩塌成为班里女生议论的焦点。大家一起出去逛公园,中午饿了要吃饭,城里的同学介绍这个城市新开的商场,有五层,餐厅都在最顶层。
坐电梯的时候,班花磨磨蹭蹭不上,最后被一个同学拉上去,差点绊倒。
等上到五层的时候,班花的脸很白,腿很软,一下子便坐在电梯口哭了起来,大家不知所措。
班花的那个小县城没有大商场,她从来没有做过电梯。
其实和没有什么?但是回到学校以后,她百般掩饰,让人生厌,逐渐被孤立。
安全感,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想要融入群体的自我构想力,因为思维的扁平化,或者说局限性,会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
如果班花大方承认没做过电梯,也没什么,就像城市的孩子分不清韭菜和小麦,这很正常。
拙劣的掩饰和谎话是最让人不屑一顾的。
不是只有上流社会才有名利场,任何存在于人的地方都会存在名利场。
名利本身是一种比较和炫耀。
《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浸淫名利场多年,自然深谙其道。
有读者认为萨克雷的故事中没有一个纯粹的好人,其实,生活中也很难有一个纯粹的好人。人性之复杂、诡谲、多变,体现在多面性格和物质(精神)欲求上,因为出身、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人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叙事角度很独特,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我认为他并是一部英国某个阶层的浓缩照,而是基于人性之上的真实写照,是在一个时代下无力的挣扎和悲凉的呐喊。
故事中的人物命运转折,是在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后,因为国家格局的变化,对人、对家庭和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宏大又微妙的影响。很多人信仰的东西轰然倒塌,人性难免彷徨、迷失,逃避和毁灭。
《名利场》的人物结局,也是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结局,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萨克雷在自己经历了一遭赤裸的生活之后,对人性早已看透,所以笔锋尖锐,不露声色的叙述故事中每一个人物早已注定的结果。
眼看她起高楼、眼看她宴宾客、眼看她楼塌了。
名利场(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篇十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然苏轼却言: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又多少让人慨叹,只为名利,何其劳心,何其劳神,且不论若只为名利少了生命中的诸多平凡乐趣。
英国小说《名利场》中,也有着这样一些争名逐利的市井之人,他们这一生,名与利,执着于斯,可若这名与利带来的只是无穷的痛苦,无尽的明争暗斗以及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太多执着是否又真正值得?
1863年圣诞节的前夕,仅仅52岁的伟大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因积劳成疾,在伦敦心脏病突发,骤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纵观萨克雷的一生,出生于资本主义阶级富裕的东印度公司职员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靠着父亲留下的大宗遗产生活。6岁时,他被送到英国的模范学校查特工学读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829年,他考入剑桥大学,一年后辍学出国,游历德、法,并在巴黎专攻美术。不久,印度银行的破产使他陷于贫困,只好以写作和演讲谋生。
他的代表作品有:《名利场》、《当差通信》、《凯瑟琳》、《纽克姆一家》、《弗吉尼亚人》等。
他的前半生富足无虞,在资本主义的上层人阶层中,看过了太多。他的后半生,妻子患病,他一边要照顾精神出了问题的妻子,一边他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饱尝沦为下层人之后的各种冷暖。
在他成年的最初年岁里,他也曾追求着华而不实的名利生活。但现实的残酷,将他拉入这红尘世事。
好在,他并不甘囿于现实,跳脱出了自己所在的阶层,用社会批判者的角度,写下了这部世界传名之作《名利场》。马克思曾赞誉萨克雷跟狄更斯等作家,是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说到底,他自己的一生何尝也不是一部在《名利场》中的起起伏伏呢?
名利场的主要故事线,是两个人物,一个是出生即富贵,但命运多舛的富家小姐爱米丽亚·赛特笠。另一个是出生贫苦却也一直在与命运做“抗争”的穷画家的女儿利蓓加·夏泼。
她们两人于1813年乘坐同一辆马车离开平克顿女子学校,都在遭到家庭反对的情况下于1815年结婚,分别嫁给即将参加滑铁卢战役的两名英国军官。
一场战争结束之后,两个人的人生发生了翻转。
爱米丽亚·赛特笠所心心念念爱着的丈夫死于战争,而利蓓加·夏泼利用计谋获得的丈夫却活了下来,开始将她带入了“五光十色”的上层社会。
两个人,一个始终将爱情和善良视为自己最大的人生财富和信条,而另一个,在接触了斑斓的上层社会之后,迷失其中,纵然她依靠着自己的姿色与手段,在一段时间里看似呼风唤雨,出尽风头。可到头来,繁华过后,一切成空,她再也回不去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生活。
如果将这名利场仔细地分辨一番,你将能看到:
一,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书中,在描写童年时的利蓓加·夏泼时是这样的:“贫穷的生活,已经让她养成了阴沉沉的脾气,比同年的孩子懂事了许多。......她说自己从来没有做过孩子,从八岁起就是成年妇人了。”
生命不可能给予每个人绝对的公平与安逸,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利蓓加自幼失去双亲,孤苦无依,她在一所寄宿学校里半工半读。这恐怕就是她后来为什么始终要费尽心机,挤进上层社会的根本原因。
你没有苦过,所以不懂得苦过之后的甘甜尤为的难得。
前段时间,带货女王薇娅住进了医院进行了半月板的手术,破天荒的拥有了她自己的休息日。
她曾言,她懂得直播行业竞争的惨烈,她很怕自己偶尔的一天不努力,就会被取而代之。
因此,多少年来她全年不休,凌晨开始选品,然后五六点开始录直播,她们都是“早餐见”,也就是别人开始吃早餐的时候,她才能开始休息一会儿,然后下午继续投入其他工作。
她还在介绍自己的书《人生是用来改变》时说,她其实也很怕,别人之看到了她仿佛一夜之间的成名,却不曾看到她前面几十年的艰辛铺垫。
我们只看到了别人在名利面前的光鲜亮丽,高光一刻,却不知,名利的背后是多少辛苦换来的日积月累。
二,浮名浮利,亦是贫穷
周国平曾说:“凡心灵空间被占据的,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利蓓加·夏泼一生都在争名逐利,她渴望扎根在她甘之若饴的上层社会里。
于是,她无用不尽其极,她利用单纯善良的爱米丽亚的友谊,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然后利用工作的机会,虏获了可以作为跳板的男人的心。
可当她发现她的丈夫开始落魄,难以满足她继续待在上层社会的野心时,她就将丈夫抛在一边,转而引诱更加有利可图的其他人。
她甚至不愿意亲近自己的亲生儿子,怕他成为自己上升道路上的绊脚石。
就这样,蝇营狗苟皆为利来,一步一步,爱情,友情,亲情,她哪一个都不曾拥有过。她曾如此富有,可她却又如此贫瘠。
曾有个古代的故事,有一天,有一地的河水暴涨,有五六个同乡人一起乘船渡河。谁知,船行至河水中央,却开始漏水下沉,船上众人见状,纷纷跳水逃生。
其中有一人,竭尽浑身力气划水,却行动缓慢,同伴问他:“你平时水性甚好,今天怎会如此?”他喘着粗气回答:“我腰缠钱财,数量颇丰,故难以尽力向前。”同伴忙劝他说:“弃之!”他不回答,只是摇头。过了一会儿,他越发筋疲力尽。上岸的人向他呼喊:“财与命孰重?快弃之!”他依旧摇了摇头,于是卒于泱泱河水之中。
可见,越是沟壑难填的欲望,越是想要拼命追逐名与利,越是在另一个层面上趋于贫乏。
三,浮名浮利,镜花水月
利蓓加·夏泼的结局,是众叛亲离之后,无法归国,只能浪迹欧洲,隐于繁琐复杂的市井生活。
爱米丽亚·赛特笠的结局,则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即收获了财富,也收获了爱情。曾经一直爱慕并始终在身后默默保护她的都宾得以和她相伴余下一生。
所以,萨克雷说:“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乐的?就算当时随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
莎士比亚也对着生命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老子更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越是智者,越能看清这名利场上的虚无缥缈,人生如戏,人生又匆匆如过往云烟,再繁花似锦的舞台也终有谢幕的时候,再险峻的高峰,也终有被征服脚下的时刻。
人生须臾,不过尔尔。人们愿意仰视别人的高光夺目,但更敬佩别人的急流勇退。
名利场里,乱花渐欲迷人眼,为名利而累的人,也终将被名利所累。
所以,俱往矣,所谓名利,终不过一场围城般的镜花水月,在外的人想要进去,在内的人却在拼命的想要出来。
即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又何必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