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读后感100字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1 22:40:21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7-01 22:40:21   小编: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这篇文章深刻探讨了家庭中的痛苦和治愈过程。作者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情感表达,揭示了家庭问题对个人和整个家庭的影响。文章强调了沟通、理解和接纳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倾听和尊重来实现家庭关系的疗愈。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读后感第一篇

1. 了解了系统性治疗的方法;所谓系统性的治疗方法,就是要把个人放在家庭、社会、时代、历史和家族的背景中,以对个人有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进而能够找到更适合的方法;

2. 作者把家庭的发展分成了不同的时期,这个很有启发,因为不同时期的问题是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3. 作者在书中一直在反复地强调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就是要与来访者建立共情和联系,以中立地立场看待和接受来访者,详细了解来访者各个方面。小处着手就是要推动来访者先尝试小的改变,如果取得效果后,慢慢巩固改变,进而让关系和问题缓慢解冻,进而产生变化的动能。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读后感第二篇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刘丹博士的家庭咨询课》是国内知名系统家庭治疗师,刘丹的作品。

这部作品以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进行分类,讲解这些家庭的特点,家庭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同时,作者给出这些家庭的健康发展的建议,最后,作者从心理咨询的视角或者案例来分析家庭,并给出家庭咨询的建议。

这部作品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作品以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为准,以作者长期对家庭工作的综合判断为基础。作者提出的家庭现象和问题符合统计分布。

第二,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强调了自己进行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一些原则或者方法,比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咨询师不应该把家庭问题简单化”,“细化问题”,“相对中立”等。同时,作者并没有提供体系化的、系统化的家庭咨询理论或知识。更多只是从作者经验、直观感受出发。

第三,作品面向的读者比较模糊,既可以说这部作品面向普通读者,毕竟里面和咨询相关的内容不算多,更多的是对家庭特征的描述和家庭动力的建议,这些内容受众群体很广。而另一方面,作者将自己的咨询经验穿插在里面,又可以说这部作品面向系统家庭咨询感兴趣的读者。这两类读者在这部作品中的诉求都能部分满足。

第四,这部作品非常强调时代特征。比如作者引用最近十年的相关数据,而且谈及家庭特征,很多也贴合了当前的时代文化。这是优点,但也有问题。这些文化理解更多是在疫情之前,实际上疫情带来了很多文化的重大变化在作品中已不及体现(此书出版于2020年)。同时,在心理咨询的作品中引用年代感很强的数据,除非作品非常经典,否则会大幅度压缩作品的生命周期。最后,作者对文化的理解更偏向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出发,有一些观察和解释在作品中缺乏实证依据。当然,也可能因为我居于同样文化背景下,所以对作者的文化视角有些挑剔。

简单来说,这部作品阅读起来比较轻松,没有太复杂的理论或文字。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丰富的经验。对于从事家庭治疗的咨询师,是一本不错的参考家庭特征的作品。

作品中没有参考文献,缺少引用。我看国内一线工作者写的书或多或少有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会大幅度降低作品的学术价值。

【1】

父母和孩子的争吵,反映了他们在这个转折阶段的焦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彼此通过争吵可促进分化和分离,同时彼此(尤其是孩子)也是在训练如何应对挑战。

【2】

在回顾了自己生活的更多方面和更多潜在影响因素后,来访者都会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自己的问题。来访者不再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能够用更弹性、更轻松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状况。

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从小就拥有独立的空间,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婚、晚婚的一个因素(这个结论有实证研究支持吗?)

他们独立生活的时间越久,可以自己独立做决定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个有实证研究支持吗?)

家族里不同的孩子承担不同的责任,履行不同的使命,这在家庭治疗中被称为派遣。

当我们从资源取向来进行多元建构时,建构出来的是个案和家庭成员双方的主动选择,是当事人可以选择的部分,这是赋能的过程。

面对复杂困难家庭,我们要从大处着眼,要看到很多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现实是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这样,我们就会从抱怨、责备和无谓的努力中解脱出来,去做努力一点儿即可见效的改变。

在复杂困难家庭中成长的个体,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认同的困难。

【3】

现在总体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比以前好,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承受低质量生活的能力下降(这个有实证研究支持吗?)

一方总是试图改变另一方,这是新婚家庭里最常见的一个挑战。

我们对于人的稳定性和弹性的部分有一些全能想象,我们认为既然一个人有弹性,就会幻想着他可以做非常多的改变。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大面积的改变,即使改变,也常常是暂时的。让一个人持久发生一些大的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新婚阶段,夫妻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要把注意力从“对错”转向“你我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婚姻当中的两个人来自不同的文化,应尊重彼此的文化。

在婚姻中,少讲承诺,多用意愿。多讲自己的期待,少期待别人。

在家庭咨询的最初阶段,我们需要明确判断来访者是否有意愿和动力去改变。

咨询师与新婚家庭工作的时候,要带领家庭一起耐心而宏观的看待新婚关系中的两个人,要看到丈夫或妻子的发展阶段,看到他们从青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阶段有什么变化特征,感受各自的成长状态,还要看到成长方面不同的节奏等。除了看待夫妻个人发展的特点之外,还要把新婚夫妻放到他们的原生家庭里,因为一个人的特点和与他人相处的模式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低估原生家庭的部分。

要仔细思考家庭和来访者是处在缺陷状态还是矛盾状态。

【4】

在家庭咨询中,中立是很重要的态度。不管婚姻当中的一方是不是在场,家庭咨询师都要学会保持中立的态度,试图理解不在场的人,不管他的行为是不是有问题,或者他的行为是不是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男性在刚刚有孩子的阶段里会体验到很多无价值感。

我们在有压力的时候可能会更简化的处理问题,而这却给问题的有效解决埋下了隐患。

总体来讲,男性了解女性身心反应状态的能力要比女性了解男性的能力弱。

一次沟通只能帮助对方理解多一点,如果要精确的让对方理解自己,我们是需要多次反馈的,至少要沟通三次以上。

派遣理论是解释早教之争的一个角度,父母或祖父母在早教方面有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意无意中有自己的派遣愿望和目标。

当父母非常焦虑的时候,无论他们做什么安排,他们的焦虑都会传递给孩子。情绪很容易流动,很容易互相影响。情绪很容易从父母身上流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5】

在针对青少年家庭进行工作的时候,有一个要点就是不要以孩子为焦点,视野要更广一些。

细化情绪是咨询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同时要把将整个家庭捆在一起的焦虑进行细化。我们要帮助家庭区分哪些是困难的部分,哪些是容易发生改变的部分。

当人们一头扎进生活里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会变得狭窄,如果站在未来的时间点上回看当前的事件,他们会更容易产生改变的动力。

【6】

孩子离家后,夫妻各自的精神世界出现了更多的空间,如何应对这种强烈的变化成立很多夫妻的焦虑来源。

如果这对父母把孩子当成小孩子,那孩子不叫父母就是一个信号,一个直接的解释就是我不想再做你们的孩子了。

咨询师要带着怀疑的眼光重新探索家庭到底是怎样的。

【7】

大处着眼的第一点就是认同共情、共同探讨症状、建立关系。第二个步骤是带着对症状的探讨,用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家庭所面临的困难问题或痛苦症状。

小处着手的第一个步骤是邀请家庭成员反馈。邀请来访者谈谈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他们有哪些新的感受、新的相反和新的行动倾向。第二个步骤是促进具体的、小的改变发生。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读后感第三篇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读书分享视频

你好,我是胡天,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从2016年开始接触系统家庭咨询,参加双师系统式咨询培训,任课老师是刘丹和李松蔚,到现在有五年了。每年培训班上都有一些同学,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离开这个课程,我自己也想过是不是要不学了,终究还是舍不得。在今年年初,我们这个连续培训课程结束了,我松了一口气,因为虽然只是每个月上一天课,对我这样存在社交焦虑的人来说,班上二十多个同学,大家围成一个圆圈坐着,我没有地方可以躲藏,这对我压力还是挺大的。另一方面呢,对于课程的结束,心里也会有难过吧,还有很多东西是不懂的,希望继续跟老师们学习。现在来读刘老师的这本《家庭的伤痛与疗愈》,借着读这本书,希望找到一种连接感,让我感觉我仍然是两位老师的学生,仍然跟着他们在学习。

两位老师如果有一天看到我做的这个视频,他们可能会需要花一些时间,想一想我是谁,因为我跟老师们的交流很少,我上课喜欢坐在距离老师最远的地方,我可能不容易被记住,这也是我希望的吧。因为我也受过一些动力学的训练,我喜欢分析,所以我也想就我跟老师们的距离,做三个动力学的解释:第一个解释,其实我心里特别想要跟老师们交流,但我怕我太有魅力了,在交流以后,两位老师就会对我格外宠爱,这会引起其他同学们的嫉妒,我可能会受到同学们的排挤;第二个解释,我用表面上的远离,来吸引老师们对我的关注,因为未知的最让人好奇,在吸引关注的背后是害怕关注,一旦老师们跟我交流以后,发现我不如他们的期待,他们就会对我失望;第三个解释,顾城有一句诗,“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我心里可能特别地渴望与老师们一直学习下去,但我害怕我们师生的关系会结束,所以我要尽量避免与老师们建立关系,这样好像跟老师们的关系也就永远不会结束了。

关于解释就先到这里。可能你会觉得奇怪,我为什么要讲这些动力学的解释,这是一本关于家庭咨询方面的书,那么这是我试图融会贯通动力学和系统咨询的一个笨拙的尝试,这是我最近在做的一件事情,我学过动力学,也学过系统咨询,那在咨询的工作里面,什么时候用什么,有时候感觉也还是有一些犹豫和生疏,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能看到系统的什么东西,让我联想到了动力学的东西,我就会也说一说,所以我的这个读书分享可能更适合喜欢系统咨询,也喜欢动力学的同道。在将来的分享中,可能还会对书中的案例进行动力学的解释。

我们回到这本书上面来,这本书叫《家庭的伤痛与疗愈》,在这本书背后的最上面,有一圈字,我想念一下,“人都有两只眼睛。我希望,不论是带着伤痛的个人,还是处理伤痛的咨询师,都可以用一只眼睛,看见人生旅途中的危机、困难、挑战和伤痛;也可以用另一只眼睛,看见家庭应对伤痛的资源和能力,看见生命奔涌向前、个人虽无法改变却可以利用的宏大力量。”我很喜欢这段话,所以我想要再念一遍,“人都有两只眼睛。我希望,不论是带着伤痛的个人,还是处理伤痛的咨询师,都可以用一只眼睛,看见人生旅途中的危机、困难、挑战和伤痛;也可以用另一只眼睛,看见家庭应对伤痛的资源和能力,看见生命奔涌向前、个人虽无法改变却可以利用的宏大力量。”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大致经历过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过于关注来访者的伤痛,因为伤痛如此巨大和明显,我很容易就被吸引了,跟来访者一起沉浸在痛苦当中;另一个阶段是过于关注来访者的资源,希望来访者看到他的资源,更快地走出痛苦。在前面的阶段,我跟来访者被情绪所裹挟,以至于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在后面的阶段,看似好像有很多办法,但是在来访者的情绪没有被充分释放出来的情况下,来访者不容易看到资源,也不愿意行动,即便行动了,效果也不大。所以最好是伤痛和资源都要关注到,两只眼睛并用,咨询才能更顺畅地进行。

重要的事情需要重复三遍,我还想要再念一遍这段话,“人都有两只眼睛。我希望,不论是带着伤痛的个人,还是处理伤痛的咨询师,都可以用一只眼睛,看见人生旅途中的危机、困难、挑战和伤痛;也可以用另一只眼睛,看见家庭应对伤痛的资源和能力,看见生命奔涌向前、个人虽无法改变却可以利用的宏大力量。”

本书一共有7个章节,第一个章节叫家庭咨询哲学及科学基础,这一章主要是讲理论,后面六章刚好对应家庭生命周期的六个阶段,分别是成人及恋爱阶段、新婚家庭阶段、有儿童的阶段、有青少年的阶段、孩子离家及成家阶段、生命晚期的家庭阶段。在这7个章节前,还有7篇序言,5篇是刘老师的朋友写的,1篇是刘老师的家人写的,1篇是刘老师自己写的。这7篇序言对于构建系统家庭咨询的整体面貌有帮助,我觉得他们写得也很有意义,很有意思。

第一篇序言是曾奇峰老师写的,我觉得这个排名分先后,刘老师和曾老师友谊最深厚。记得有一次听一个网络直播的讲座,刘老师和曾老师都在,刘老师说了一个观点,曾老师不赞同,不过曾老师对刘老师说,我觉得你说得不对,但是我不舍得说你。我听到曾老师说这个话,我感到太温柔了,心都仿佛要化了。因为我自己如果有一个很妙的观点,可能会很想说出来,这不免有可能让朋友没面子。

曾奇峰老师给我的印象,常年戴一副黑边眼镜,短寸,国字脸,面目慈善,看起来很清爽。曾老师是搞精神分析的,为什么说是“搞”呢,而不是说研究,或者别的什么,“搞”字是一个内涵丰富,可能有一点粗俗的一个字,但是用在这里意味就不同了,因为曾老师讲精分很喜欢讲,这是你的潜意识在搞鬼,或者什么什么在“搞你的鬼”,让我牢牢地把“搞”字和精神分析联系在了一起。曾老师出生在湖南,跟我是老乡,我老家也是湖南的,曾老师后来去了武汉,长期在武汉生活,他讲精神分析一口武汉味,我听惯了普通话的精神分析,方言味的精神分析听着尤其入耳,我感觉很亲切,因为我说普通话也有湖南味。北方人说(shuo)说(shuo),湖南人说(suo)说(suo)。

系统论换一个更通俗一点的名字,也就是整体观,曾老师说我们古人也有整体观,他认为我们古人之所以形成这个整体观,是因为对知识和经验的欠缺,以至于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考查事物的细节,这个整体观是古人对没有能力考查细节的一种防御。曾老师的这个分析从何而来呢?他说这可以从古人描述整体的时候所显示出的确定感和自信心上感觉到,这种确定感和自信心在曾老师看来,是对不确定和没有信心的反向形成。

这里说一说反向形成,反向形成很有意思。有句话,叫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冠,在这里我想改用一下,反向形成是防御机制的皇冠。为什么这么说呢?布莱克曼老师写过一本书,叫《101种防御机制》,而我们国内有一位老师说过,防御机制只有一种,那就是反向形成。就比如说,我选择做这个读书分享,其实在防御我藏私的冲动,我觉得这本书特别好,其实心里特别想要独占,而如果我真的独占了,我会感觉自己不道德,自己很自私。分享是自私的反向形成。比如你来听我做这个分享,看似在学习,其实你心里也不想要学习,但你不让自己保持学习的状态又觉得对自己愧疚,自己不够上进。学习是对堕落的反向形成。反向形成能解释很多事情,能给人一种掌握精神分析的美好错觉。

回到整体观上来,对事物的整体观是很重要的,不过也有人会缺乏这样的整体观。曾老师认为缺乏整体观是一种防御,对此,也有两个动力学的理解:第一个,为了要回避整体地理解事物之后的快感,因为这个快感在潜意识层面被赋予了堕落甚至色情的意义,超我因此被激活,攻击获得整体感的自我功能。我觉得这个理解很妙,没有学习过动力学的人,可能不好理解,或者不赞同。我说说我的理解。整体地理解事物能够带来一种很美妙的感觉,但是这种美妙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在潜意识当中,这样美妙的快感是在堕落放纵的时候,或者是在性活动里面才能够感受到的,我们的超我是不允许我们这么爽的,所以我们的超我会打击我们获得整体感的自我的功能,让我们缺乏整体观;第二个理解,与宏大的整体相对应的,是同样宏大的精神规模,如果人格被压缩,也就不能整体地映照客观。在这个理解里面,解释了我们不能整体地看到事物,因为我们的人格被压缩了,人格的宽广代表了我们视野的大小。

对精神分析来说,潜意识是探索的对象。对系统家庭咨询来说,是不谈潜意识的,探索的是意识层面的东西。如果系统不处理潜意识的部分,这样的系统还系统吗?对此,刘丹老师是这么回应的,传统动力学把人的意识比作一座冰山,咨询师要去探索冰山下压抑的东西,而系统家庭咨询是处理冰山上看得见的东西,就好像阳光照耀在冰山的显露在水面之上的地方,当它融化以后底下就会浮现出来,所以慢慢的会接近水面之下的主题。刘老师可真是系统呀!

系统论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也有影响。曾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拉康有一句名言:我在我不在之处思,故我在我不思之处。翻译一下,意思就是:当我在你的位置思考的时候,我就确定了我自己的存在。这句话确实有系统的味道,在别处思考的我和在此处肉体的我组成了完整的我。在曾老师看来,拉康的这个观点,在哲学层面上,超越了客体关系理论和“我思故我在”,我不懂哲学,不太理解怎么就超越了,如果有人懂的话,很希望可以跟我讲讲。

刚刚说到,当我在你的位置思考,这是一种角度的转换,从自我走出来,进入别人的内心,这种转换一旦发生,两个人的关系就从我和你的关系成为了我们的关系。对于有的人,不愿意转换角度,曾老师给了一个解释,可能是因为他人格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他害怕进入他人的角度之后,自我变得更加支离破碎。曾老师愿意承认,这既是精神分析的观点,同时也是系统论的观点,从曾老师愿意承认来看,曾老师挺不自恋的,能够去欣赏其他流派。那从系统的角度可以这么来理解:当一个人不具备某种能力的时候,强行去做需要具备这种能力的事情,这在人格上来说,可能会使个人濒临崩溃。而且在进入他人角度之前和进入他人角度之后,在时间线上来说,这也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括我的角度,也包括他人的角度。

系统式家庭咨询是资源取向的,容易让人联想到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又容易让人联想到灌鸡汤,那么资源取向和灌鸡汤的差别是什么呢?灌鸡汤是熬一锅鸡汤,我这锅鸡汤很香,劝所有人喝下它,这一锅鸡汤因为是要服务所有人的,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很多时候,没有针对性,也就作用有限,或者没有用。所以,喝过很多碗鸡汤,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个金句,期末考试要考的。希望你记一下。

所谓资源取向,就是说我们需要关注到症状的好处。因为当我们只看到症状的坏处时,我们就会想要去改变这个症状,来找我们做咨询的来访者,会发现他们做了很多努力,症状还是改变不了,甚至越来越严重,那从资源取向出发,或者说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我们心里会有一个预设,这个症状除了有坏处,也会有好处。我们人是趋利避害的,一件事情一定是对我们有好处才愿意去做,才愿意持续去做。当我们找到症状的好处以后,我们会发现症状也有很特别的意义,很特别的作用,有的来访者症状因此就减轻了,甚至有的来访者会希望,保留住这个症状。曾老师对症状打了一个比喻,我觉得很好:症状在言说,当它的言说不是被排斥而是被理解了,就不必继续言说了。

曾老师和刘老师认识已经有26年,我现在总共才32岁,也就是说两位老师认识的时候,我还在玩泥巴。在曾老师的朋友里面,刘老师是最系统的,曾老师的证据是,刘老师号称家庭治疗师,却经常跟一群做精神分析的人混在一起,这就叫转换视角。刘老师也有对应的一个说法,曾老师是系统安插在精神分析的卧底,因为曾老师的精神分析很有系统的味道。

在曾老师看来,精神分析将来会成为系统的一部分,对于精神分析作为学派的消失,曾老师有一个解释:学派本无冲突,冲突的其实是不同的人格。这句话挺值得玩味的,可以说,因为人格的不同,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学派,之所以有如此多不同的学派,是因为针对不同的人格,需要不同的疗法。

在这篇序言的最后,曾老师有一个提问:有没有比系统更大的概念?曾老师的回答是:直觉所关照的对象,有可能比系统更大,因为它浑然天成、无边无际。曾老师是我的前辈,我很尊敬,但是我斗胆说一句呀,曾老师的这个回答有一点不系统,系统既能包括直觉所关照的对象,也包括直觉所关照不到的对象。正如在一个家庭咨询里面,家庭既包括出现在咨询室的家庭成员,也包括没有到现场的家庭成员,因为他们虽然没到场,同样能够对到场的家庭成员形成影响,也需要算作系统的一部分。

第二篇序言是施琪嘉老师写的,最后一段有一点意思,我给念一下:虽然这是一本专业书籍,但读起来绝不枯燥,甚至可以将其作为一本文艺专刊来阅读。大家知道,读文艺专刊有两个去处——枕边和厕所,这算是对本书最高的赞誉吧。顺着施老师的思路我想了一下,不知道施老师读这本书是在枕边更多,还是厕所更多,我觉得如果说是在厕所更多,那将是对本书更高的一种赞誉,因为好看得都忘了离开厕所了。

第三篇序言是赖杞丰老师写的,可以总结成五个字:这本书很好。

第四篇序言是孟馥老师的,也可以总结一下:我和刘丹是好姐妹。

第五篇序言是李松蔚老师写的,这篇序言很让我感动,我想全文朗读。这篇序言叫《让事情发生》:

李松蔚:让事情发生

第六篇序言是刘老师的家人写的,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一本书,有很多家人给作者写序的,感觉很新奇。刘老师的女儿作了一首诗:伤痛亦可无畏,疗愈终觅宿归。家庭周期往复,系统展思拓维。

第七篇序言是刘老师的自序,这篇序文我也想要全文朗读,我不想从这篇序文中分析出什么,只想要去感受一个值得我敬重的老师。这篇自序叫《一只眼睛看见伤痛,一只眼睛看见疗愈》:

刘丹:一只眼睛看见伤痛,一只眼睛看见疗愈

这次的分享先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有诗曰:

人生路上多苦难,谁能侥幸成例外?

莫怪风雨太突然,命运无常方为常。

一入系统深似海,从此双眼齐打开。

左看伤痛痛人心,右视疗愈愈伤痕。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