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美学三境读后感精选

美学三境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1 15:15:18
美学三境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21 15:15:18   小编:

《美学三境》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美学的三个境界的探讨,揭示了美的本质和意义。作者通过对艺术、自然和人生三者的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学的独特见解。文章引人入胜,让人反思美与人生的关系,引发深深的触动。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一

王国维说人生有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样还是在他笔下,美学也有三重境界。 人间嗜好,大美无言。一切美都是形式之美,存在于本身,存在于史记、诗书小说之中,乃至哲学、释理皆可见。 形式以外,人工铸就亦有美在。诗歌音乐给予人视觉和听觉的享受,陶冶性情。正与孔子倡导的理论相和:“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所倡导的美学教育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不少人,春风化雨,蔚然成风。 此外,屈原的的廉贞,尼采与叔本华的哲学又是另一种美。 而真正说起来,美术是以诗歌、戏曲、小说为顶点,描写人生百态,世间众生相。其中佼佼者便是《红楼梦》,描写四大家族由盛至衰,写宝黛之情,写金钏儿坠井,司棋触墙,写尤二姐殒命,写尤三姐自刎……书中说宝玉是顽石,而你我又何尝不是?红楼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而其中描写的诸多内容,却令人久久回味。又因为是悲剧,更具一番美学意义。 此外,宋元时期的戏曲杂剧也各有特色。杂剧中的不乏名言警句,连黛玉都赞不绝口。最著名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短短几句却勾勒出极美的画面,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写尽多少游人心思。

美之境界,又何止于此。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二

提起王国维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热爱诗词和文学的人一定听说过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作者在中西方的传统、氛围、学说融汇交流的思想环境下,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在旧日诗词论著中,他对于词学和美学的评论身为经典,被许多学者奉为圭臬。而《美学三境》一书,则是作者王国维对美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具体见解。

作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王国维可谓集中国古典美学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之先河。这么一位中西融合、贯通古今的作者所作的《美学三境》,全书为文言文写成,内容非常“硬核”。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这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美是什么”的疑问,通过研学美学,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

第一编 人问嗜好,大美无言

第二编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第三编 翰墨丹青,古雅神韵

第四编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就是王国维的三种境界。但是这三种境界具体要怎样理解呢?王国维所谓的美学三境并不只是美术的美,而是更多的涉及到本性本真之美,所以不要拘泥于美术的美,否则读这本书会压力倍增。 王国维认为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哲学家提出真理,美术家以记号表之。而哲学家无不欲为政治家,孔孟之道,陆王心学……到后来的诗人词人,每一个文化者都想着为国效力,诗词作品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然而,现如今哲学为政治服务,美术也为哲学服务,这是哲学与美术失去了它们本身的价值。希望今后的哲学家美术家不要自己的本职工作。 就美本身而言,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之中。为什么是这般大小?为什么长成这样?都是遵循自身的规律。有的东西须矮小,有的东西须高大,凡事物自然生长,天然雕饰,就不是病态之美。我们所追求的事物,自然而然也希望它呈现自然之美的样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之美,才是真的美。 艺术之美之所以优于自然之美,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唯一的差别在于人工的介入。路边的草丛茂盛,人工修一修,就变成了好看的园林景观;一处好的风景画在纸上,直接变成恒久的美……不去破坏,缘其自然,适当改造,美不胜收。我想,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美是自然的美,无忧无虑的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四

王国维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他的早年求学经历使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他从事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数十载,被郭沫若称为新史学的开山。他对文史哲等多方面均有深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广博的学术遗产。

提起王国维,总能让我想起高中语文老师反复提及和讲解的读书三境界。这就是他提出的读书理论,在其《人间词话》中说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哪三种呢?这三种境界分别来自于三首著名的古诗词,第一境界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蝶恋花》中的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同为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中的那句经典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则是在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除此之外,他还将德智体美并成为四育,他认为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培养起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他提出了自然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三个美学境界,以本真之美静观人生,以本性之爱成就自己。

这本《美学三境》首先打动我的是颜值。我极其喜欢这种锁线装帧。裸脊锁线,看上去既有年代感又有手感。这种装帧不但养眼,还能让整本书在阅读的时候没有障碍,摊平的页码让图和文字都能完全展示,无障碍欣赏。

本书包含了王国维对美与艺术的基本概念,对审美,艺术等问题的具体见解。传递了“高级美”。让人不仅能够理解美,谈论美,更能在平凡的生命中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绽放属于自己的美。

王国维谈美,一句顶一万句,诚不欺我!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五

人们对于美的认知是有明显差异的,并且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也在一直不停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细微的变化,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习惯就会让此刻的我们有些不太理解。 关于美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仅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还可以是一件器物,一种建筑,一曲舞蹈,或者一首诗等等。 最近我读了《美学三境》这本书,本书内容包含王国维对美与艺术的基本观念,对审美、艺术等问题的具体见解。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非常独到的见解,也可以带给我们非常多的启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 作者把这三个阶段用三句非常著名的诗句来概括,这些诗句的画面感非常的生动。第一阶段似乎代表着一些对未来的期盼,有憧憬,也有一些恐惧。第二阶段写奋斗的艰难,付出很多努力有的时候会让我们看起来很憔悴,但这个阶段又是必不可少的。第三阶段则重点强调一个人想要获得大的成就,就必须一个人扛下许多的压力。 总的来说,想要变成博学多才之人,或者想要在某一方面做到出类拔萃,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在很多时候也必须要经历孤独,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生命中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绽放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美。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六

P.S.写过三大批判的哲学家康德Kant常被译为汗德。

这本书素雅封面下的内容太过厚重,选编了王国维先生的多篇著作,缺点就是原汁原味,半文言的文字阅读起来并不轻松,尤其是最后一编包含了人间词话正文六十四篇以及大约五十篇删稿(不同版本略有差异),还有附录与拾遗四十余篇与诗词几十篇,要不是曾经看过注释版是真的难以啃得动。说到人间词话,我比较喜欢作家榜那版的封面,也粗略看过叶嘉莹评的那版感觉还不错。

哲学与美术,一直以来仅仅作为一种载体而没有独立价值,纯粹的著述往往受迫害,因此我国的研究相对不发达。美,按王国维的话说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的美都是形式美,形式美的极致就是古雅,它存在于艺术而不在自然之中。人的嗜好有食色之欲、烟酒、物质,最高尚的爱好如文学美术等,就像前几天在理科书中看到的话“类人都应该去解谜”。唯有这种作用于人心活动的艺术,才能缓解内心空虚的痛苦。

王国维的文学与书画论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识与见解,像是通俗小说大多是源自宋代明人润色,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讨。他说主张废弃哲学的说法都是不符合逻辑的,就日常生活而言,反而是纯粹科学没有多大的用处,探究解释人心的哲学才是必要的,哲学非西方舶来品是中国固有的,六经中就有哲学问题。我国的哲学集中于性和理,而后是命,长文阐释“一切动作皆由前定”的定命论与意志自由论的观点对立,西洋哲学有更完善的系统我们也要学习。

美育,是孔子学说中一以贯之的内涵,诗歌音乐艺术之美还有天然之美。王国维字静安,(后文的静庵疑似误用,并没有找到此种写法)所提出的“有我”与“无我”两种境界,根据康德、叔本华的美学理论,对美感判断所形成的两种根本的区分。他也写了关于柏拉图、康德、叔本华与尼采等人物小传。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七

早就听说过王国维先生的大名,这位国学大师,在世人心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只可惜最后在昆明湖中自沉,从此与世隔绝。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等方面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学术遗产。 本书分为四编,收录了王国维关于哲学、文学等方面见解的文章,对于我们了解王国维有着重要的帮助。 在读书小言这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国维对古今著述的评价,对《笔谈》的称赞尤其之高。也向我们介绍了唐诗、通俗小说、杂剧的特点以及其发展状况。 他对国人视哲学为诟病进行辩惑,他认为哲学非有害之学、非无益之学,并且研究哲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研究西方哲学。 书中对外国的哲学家也做了介绍,如汗德、尼采与叔本华。对汗德评价尤其之高,“汗德不惟以学问有功于世也,其为人也,性格高尚,守正而笃实,尚质朴,食则蔬粝,居则斗室。严于自治……”。叔本华与尼采两人非常相似,知力之伟大相似,意志之强烈相似。 《红楼梦》评论一文讲述人的一生,无非就是欲望、生活与苦痛,三者伴随一生,还通过举例法斯德、宝玉等的苦痛,告诉我们不要沉迷于生活的欲望不能自拔。同时也讲了《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具有厌世解脱的精神、乐天的精神、悲剧的精神。 最后一编: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主要就是收录有关人间词话的文章。《人间词话》是一部由王国维写作的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之一。展现出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中看出王国维对文学评价之精妙,展现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出他的文艺思想。 那么,美学三境是哪三境呢?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八

提起王国维大师,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他的《人间词话》中最经典的三种境界之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是晚清著名国学大师,他博古通今,平生学无专师,却成就非凡,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和创新。在《人间词话》中,他的三种境界之说,流传至今,却不知,他在美学上也有三境之说。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在他的书中《美学三境》里,他提出:“美学三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自然之境”。 《美学三境》这本书,收录了王国维对美与艺术多种见解的小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王国维知识体系非常的广,不管是哲学、美学、还是古今中外、戏曲、小说,他都了解的非常透彻,见解独到新颖,即便是现在,我们读起来,也是毫无违和感。 王国维是大家公认的国学大师,所以本书的设计,也颇有古风的感觉,封面简单,裸脊线装。翻开内页映入眼帘的古代名画和字,书的内容也多是文言文,这本书整体来说,是我见过的最像古书的一本书。 本书分四个章节,分别是“人间嗜好,大美无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翰墨丹青,古雅神韵”;“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我们发现美,观察美,都是从身边美好的事情出发,去观察周围的各种美,不管是景色美还是事物美,我们都能说出它方方面面的美。这时候的美,是自己浅层的表达,是“有我之境”。 当理解美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开始听其他人谈“美”,从他们的身上理解美学,包括从各种小说、戏曲中,找到其中的美学,这是“无我之境”。 等我们去寻找并追求更高级的美时,突然发现自己毕生一直所追求的美,一直在身边,在一些我们不注意的地方,默默发光,等人发现。这是“自然之境”。 这是我对“美学三境”的了解,我的水平有限,达不到王国维大师的心灵,所以见解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谅解,勿喷。 我是花满蹊,一个喜欢看书码字随心而活的宝妈,随缘三联,谢谢!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九

提起王国维,世人最熟悉的莫过于《人间词话》的人生三境界理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原本是三首宋词,和人生没有太大关系,但这种融合不仅没有突兀之感,反而形成了独特的美感。《美学三境》包含了王国维对美与艺术的基本观念,对审美、艺术等问题的具体见解。读懂这本书需要文言文基础,否则读起来还是有点吃力。全书分为四编:人间嗜好,大美无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翰墨丹青,古雅神韵;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第一编“人间嗜好,大美无言”中,王国维指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堆成变化及调和。”虽然形式是美的载体而非核心,但形式是人们认知美的基础和前提,倘若没有形式,人们又如何了解美?但美的特性又不仅仅在于形式的堆成变化和调和。

第二编“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中,王国维认为人生有欲望就会有痛苦,对社会来说,这是一种罪恶,而“美”能够消减人的痛苦和社会的罪恶。美是和人的利害无关的,当我们欣赏美的时候,是不会意识到利害关系的。

第三编“翰墨丹青,古雅神韵”中,王国维解读了《红楼梦》在美学上的价值。他指出悲剧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恶人造成的悲剧;第二种是由人物所处的位置、关系导致的悲剧;第三种既不是意外事故,也不是极恶之人,而是普通人在普通事件中不得不造成的悲剧;而《红楼梦》属于第三种,它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因此更显其悲剧性。

第四编“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中,王国维将人生境界分为“有我”和“无我”两种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所以我看到的物带有我的主观意识,而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不会受到外在的影响。

《美学三境》没有直言何谓美,却又无处不在表达美。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十

人生的迷津只有自己能走出,各有渡口,各有归舟 听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总有不如意,你活得再漂亮偶尔也会有不为人知的凄凉;你走得再潇洒也会有不知所措的迷茫……” 很多年轻人总会抱怨自己的生活一团糟,面对未来,自己是迷茫的,不知道要做什么?是走捷径去找靠山,抑或是自己努力奋斗拼搏。对于迷茫的年轻人,季羡林大师说 :万般迷津,唯有自渡。 季羡林的新书《万般迷津,唯有自渡》,精选了49篇散文,分五个部分:万般滋味,都是生活;万物有灵,向阳而生;思想无界,行者无疆;勘探自我,心之彼岸;万里星光,一如既往。这些散文时间跨度几十年,写他的生活经历以及所见所闻,其中《老猫》、《八十怀述》被央视《朗读者》收录。 但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母与子》和《一条老狗》,这两篇文章我是哭着读完。季羡林小的时候,是家族中唯一的男子,他家里很穷,所以在他到了能上学的年龄,被在济南落脚叔父带走,在那里求学。 季羡林的母亲不舍得自己的儿子,但是看看自己家徒四壁,于儿子的前途没有多大助力,于是狠狠心放他远走他乡。 这一去就是千山万水,见面次数稀少。他在外求学的十几年时间里,他就回过三次家,第三次是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 季羡林寄人篱下的生活并不容易,但他仍是刻苦学习,想要在参加工作之后,接母亲去城里居住,造化弄人,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就撒手人寰了。 季羡林回到家中,才知道他的母亲在父亲去世之后那几年,就靠着半亩地活着,家中真正的家徒四壁,只有几个破凳子和一个破木箱,还有陪伴母亲的一条老狗。  母亲在世时,和邻居说过一句话:“如果我知道一去不回头的话,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想到此处,季羡林内心满是悲伤和内疚,一度想要撞到母亲的棺材上,为母亲,也为她苦难的一生。 季羡林从出生到98岁去世,生命历程近一个世纪之久,他经历了我们国家重大的社会变革,既看到过旧社会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日新月异。他看到过别人更苦难的人生,也经历过亲人、孩子、好朋友离开他的时刻,但是他没有让自己的情绪低落悲伤,相反他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勇敢地生活下去。 经历了那么多,我却依然热爱生活,这就是季羡林大师的生活态度。不争不抢,不喜不悲,淡定地对待生活的起起落落。因为这就是人生,纵然有万般滋味,皆是生活。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坎坷迷津,唯有自己才能走出。 我是花满蹊,一个爱好读书码字的宝妈,随缘点赞关注。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十一

《美学三境》

作者:王国维

提到王国维,一定会让人想起他那句有名的言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但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出自他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人间词话》,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而本书《美学三境》传递了很多他对于美的观念,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美,鉴赏美。

在读书方面,他从四大名著到元杂剧,一一点评。

他点评《三国演义》,说此书无纯文学的资格:“然其叙关壮缪之曹操,则非大文学家不办。”

点评《红楼梦》:“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只发现也。......

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sha。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

我读了几遍红楼梦,一开始看到的是宝玉、黛玉、宝钗三者之恋,后面逐渐能看到一些皮毛,却不似大师这样,能直接了当到这地步。

更别提点评元杂剧:

“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且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之谓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叙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其中也有古代圣贤譬如孔孟之言所感所思,也有国外哲学家柏拉图、叔本华理论的辩驳,实在是不得不感叹他涉猎之广。

不过这本书都是文言文,虽然那个时候已经在提倡白话了,但需要认真去看和理解。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十二

读《美学三境》,品国学大师王国维

谈起王国维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人生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然而在《美学三境》这本书里你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国学大师的艺术与审美价值,从有我过渡到无我在达到自然的境界。

翻开书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赵孟頫的雀华秋色图,元朝的文化也变深入我们脑海。接着便是唐幹的《照夜白图》与元朝赵孟頫的《二羊图》。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间嗜好,大美无言。第二部分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第三部分是汉末丹青,古雅神韵,第四部分是暮然回首,灯火阑珊。生活中我们缺乏的往往不是世界的美好,而是发现美好的眼睛。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哲学家与美术家的天职何在古雅在美学上的位置还有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哲学的感悟。我们亦可在文中了解到孔子是美玉主义与《屈子文学之精神》。更有西方文学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真理以及德国哲学大家汉德传,叔本华与尼采的文学造诣亦收录在书中。

在第三部分里,我球大师王国维对《红楼梦》加以评论。更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研究探讨,无论是宋元戏曲还是唐朝的小说。亦是中国名画都有所涉及。我们在书中不仅可以看见人间此话的定稿,删稿,附录还有拾遗。如果你没有读过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那么一定要看看这本书。在这里你可以一个好的理解,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哲学真理。你可从有我之领过去,到无我之境在上升到自然之境的美学三境之中。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十三

《美学三境》是一本王国维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对美与艺术的基本观念,对审美、艺术等问题的具体见解。本书以“审美和艺术”为主题,从哲学到美学,从中国到西方,从传统到现代,从小说戏曲到人间词话,全面论述了作者对于美与艺术的理解与认知。全书内容共分为“人间嗜好,大美无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翰墨丹青,古雅神韵、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四个章节,以散文的形式讲述哲学、文学、圣人、大家、名著、戏曲、名画、碑跋、词话等种种世间之美。

书的设计采用单色简约封面,裸脊线装,印刷精致,内页配有多幅全彩中国名画,外观非常的精美、典雅,让人一见倾心。内容上由于是的王国维原文,故此文字形式属于半文言文,对如今的读者有一定的挑战。但是鉴于作者所处年代,以及通过本书可以全面还原作者的思想与观点,也就不会再介意这件事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本书以美学三境为题,为读者解答“自然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不同境界。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

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十四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相信许多人对这“三境”都不会陌生,对于美学来说这“三境”当然同样适用。

而这本书顾名思义,谈得就是“美”。美的范围可以很大,除了在我们惯性思维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诗文、小说、戏剧、哲学、音乐等等等等方面都可以“谈美”。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美学,而美学的尽头是神学。先不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首先按学科性质来说,美学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所以美学从属于哲学。美学的本质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种学科,所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所以究其根本美学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曰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突然就想到很多人跟我讲“你都已经毕业了还看书有什么用啊?”天下之人做一件事情,大多都带着很强的功利性目的性,而我国古代的许多哲学家也是如此,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披我中国之哲学史,凡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者”而这一观念一直影响了后代许多人,诗人也是如此,所以美术之无独立之价值也久矣。而这也是我国哲学、美术不发达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在之前看到吴冠中先生谈美论画时也有说到,一代一代的观念根深蒂固,流传下来就导致我们国人对于所谓的“无用”的东西并不在意,所以人们并不注重精神教育,也不注重美学培养。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讲小时候每当我们想看课外书、想画画、想学唱歌、想学一样乐器……长辈们最常说的话就是——你作业做完了没有?整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老想着怎么玩?成天画画唱歌的有什么用?

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了精神层面内容的重要性,所以,当我们这一代人成为了父母之后,大家逐渐重视起了对于孩子除学习之外的其它兴趣爱好的培养,虽然有些家长重视得有些过了……但这就是另一个需要慢慢磨合,慢慢发展的过程。

而这本书,与其说是王国维先生在讲美学,我更愿意称之为是一本“精神读本”。王国维先生在书中通过分析各种古代文学艺术,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学。书中内容看似很杂,实则杂而有章,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深入的了解美学的本质,而不是在浮于最浅显的表面上。

中华文化因何而美,古诗词话因何而流传千古,在这些背后,是值得我们反复细品深究的中华传统美学。

美学三境读后感篇十五

今日好书推荐,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美学三镜》。

虽然不懂美学,但看到美好的事物就会很欣喜,很向往。美好的事物总是带给大家美的享受,生活中不缺少美,需要更多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更多的向往才有更多美好的创造,从而有更好的生活。

王国维先生的美学带有传统色彩又加入西方的优秀美学特点,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对我们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对美的性质总结,一言以蔽之,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好好学习与传承!

有我之境,是作者情绪直接的表达。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观察把主观思想用字词句表达出来,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所以宏壮。有我之境,虽然是描写的景物,却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时时处处暗含着作者的想法,无我的物外超脱,所以更优美。王国维先生应该是更欣赏无我之境。不管那种境界,格局大小都是包含着作者的核心思想,这样才能引起大家共鸣,有感染力。

很早就听说过他的三重境界,再看感慨万分,真是很有智慧又是生活的真理,生活所有的事情都很适用!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首先,我们要有人生目标,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才有动力。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后,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幸运是努力和认真的代名词。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自己感动,但其实离现实要求差距太大,所以看不到想要的结果,就是努力的不够,或者方法不对。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了前面两重境界,最后才会有质的结果,或许在不经意间有惊喜。好好内化这三重境界,才会在生活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美与学永无之境,只要一直在路上,那些美好的事物也会在路上!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