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锦集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7 09:05:33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2-17 09:05:33   小编:

《小菜场上的家》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记录了作者在小菜场上与一对老夫妇相遇并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通过描述老夫妇的勤劳和善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真诚。文章朴实无华,却触动人心,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敬老之情。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篇一)

安田幸一教授评图:……你的概念我能看得很清楚,但是一个建筑不应该仅仅表现一个概念,还应该变得更有现实性。那些电梯和逃生用的东西都应该很方便地融合进你的系统才对。还有一点,你说要用屋顶。但是这些屋顶要是被用的话,住在这里面人的私密性就没法保证。外人都可以到这些屋顶的话,这里面的住户是没法住的。但要是你不让人上屋顶的话,你的概念又没有了。慢慢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你的建筑形态就会逐渐改变,这就是设计的过程。我看你的这个设计还没做完,只做了一半。如果做了一半的话,做成这样还是可以的(笑)。(P201)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篇二)

奥山信一教授评图:……菜场是城市中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是城市活力的集合点。不是说,漂亮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气味不好的地方就是一个坏东西,这不是判断价值的标准。如果这样,上海就会像东京一样,只剩下便利店和那些所谓的小商场,而不会有菜场了。这样子的菜场正是上海魅力之所在。东京以前也有这样的菜场,现在没有了,活力也没有了。这正是我刚才所说的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割所造成的。在我看来应该把这些有活力的设施和城市结合起来考虑。如果你用你这样的错误价值观来评判城市,判断设计,那可是很危险的啊(笑)!好好努力……(p191)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篇三)

1.有这样认真计划记录总结的课程,实在是幸事!就作业来说,普遍存在一种“过复杂化”的焦虑,较少看到清晰的认识和有力的操作,个人觉得只有四份作业是清晰的,其中个人最认同徐晨鹏的方案,用“街道及开在其上的天井”作为缓冲,是合适的。不过毕竟大三嘛,还早还早。后面的两篇讨论很精彩,奥山老师深度的敏锐和手到擒来的用典令人印象深刻,菜2中的张永和老师也是同样。

2.菜2的面积要求比菜1少了一些,住宅/菜场由1的4000/2000变成了3000/2000。菜1中的方案要比2中拥塞非常多,回头来看,这1000平米可以说引起了质变。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可以说,建立在对自然通风采光的建筑学苛求可以考虑放开,也就是不一定要开很多“洞”,而强调断。否则容易陷入对自然通风采光的矫枉过正、对建筑设备的一味排斥的ideology,或许也可以考虑给技术更大的发挥余地。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篇四)

课程设计始末:……在稠密城市区域中,居住功能以这种方式(指叠压的方式)与菜场复合的模式,不仅在上海有很多实例,在中国其他城市中也有不少例子,并因不同地区的不同设计条件形成了许多特异的类型。这种普遍存在的建筑类型已经成为现在中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三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以这种由真实社会发展及现有状况产生而来的现状实物为参考,将课题设置为在稠密城市区中的“菜场及住宅综合体设计”。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解释了本设计课题任务设置的现实性,也对设计者提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城市急速扩张的过程中,这些按照功能及用地指标(而非社会及人对建筑的内在需求)粗放而迅速形成的公共建筑体,在今天看来是否有可以调整的地方?在当代中国城市新的人群结构及人群社会状态背景下,这种将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组合起来的模式,除了常见的各功能背对背、各自独立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在社会各阶层都要使用的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之间,形成一种新的相互关系?两种功能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是否能成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发展方向?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为开始,以探索未来中国城市建筑演进为基本话题,引导学生将眼光从纯建筑范围,放宽到对城市及它与其背后的社会组织之间关系范围的思考,便是此次建筑设计课题的主要目的。(p09)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篇五)

两天读完了小菜场1,感慨良多。需要立刻写下来。

感慨1是我们和同济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这个无法衡量。其实我感觉在本科教学期间,老师比学生更为重要,然而我们在教师资源上的欠缺已经决定我们落后了几个步伐。再加上学生本身努力程度的问题决定了差距。书中可以看出,同济三年级的学生也和我们有许多共同的问题。比如概念阶段太过执着导致后期深度不够,结构知识与设计脱节等等,但他们往往会得到教师的指导或凭借其他专业同学的辅助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而我们往往是在探索未果的状态下轻易放弃。其他硬性的条件上的差距我已经不想再提,自己唯能缩小差距的,只是在思考深度和努力程度上做到更进一步。

第二大感慨是中日两国的感慨:整本书感觉最犀利的地方就是最后东京工业大学两位老师的评图了。其中奥山信一教授说的一段实在是让我很有启发,摘录一下:“尽管在都市中遇到这么多烦恼和不好的条件,在城市当中居住依然是快乐的……其实传统上城市中的各种功能都是混合在一起的,这是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城市的密度就是这样形成的。”还有一些话我不做摘录了,总而言之日本两位老师的评价对我很有启发。和他们俩相比,三位中国的老师显得好温柔啊哈哈,他们尽可能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概念,而日本老师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任何硬性问题。面面俱到又直戳要害,而非不痛不痒的点评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篇六)

1-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新探索

最基本的住宅与菜场的功能叠加综合体 不仅是功能奇妙叠加 更是进一步将建筑设计上升到城市的层面去考虑

首当其冲就分析了上海的城市现状 (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诉求被平衡后的复杂综合体),其中我个人最喜欢一句描述:经历各事件后遗留的、印有多重痕迹的、缺乏整体性的片段拼叠

于是开始设计的展开

“都市微更新”的两周训练

前期思考:

concept-context-content

日常生活中建筑如何建造?

基于以上认知,有新的解决办法?

训练批判性思维,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标准(不仅是建筑学习 ,这种思维是一种哲思,应该陪伴人的一生,被广用于各个领域)

概念是什么不重要,重在其“优势”与“核心”

底层平面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平面无法在短期内达到完美

— — — — — — — — — — —

学生作业详细展示在此略过

— — — — — — — — — — —

想/创意 很多时候无法实际运用

就算是改变很小部分 也需要极其缜密的思考

深思研析后 还要定位手段与过程 及最终效果

要清楚你的设计与城市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奏效

而这个为期仅两周的训练目的在于

让学生建立起对城市运行内在规律的理解

我们要意识到--设计应该逃脱形态的束缚去顺应城市运作 达到优化城市的目的

2-学生作业

按我自己的逻辑来看 最基本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在于菜场与城市和住宅间的相互关联是怎样的

比如学生成果中大致就这样几类

-1)开放型市场 /目的在于使市场融入到城市之中 大多使用用街道巷道等方式形成

2)顶部洞口/解决菜场的采光 有内部大中庭或是住宅交错排布产生的缝隙空间

3)将菜场下沉/地面完全还给城市形成公共部分(半高的休息平台等)

4)引入新元素 停车空间or城中农田or内聚型广场

——被置于底层的菜场的布局 对上部住宅的可能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很多设计的出发点往往就是要解决菜场的采光问题和如何创造更多和更优的公共空间

3-奥山和安田的评图(个人感觉是最重点部分

1)坡道与住宅结合案例:

坡道的引入在此是否真的有必要呢(它对菜场住宅叠加和菜场与城市结合上起到何种作用?)

我们要懂得两种空间(功能)的合理并置。 并不(❌)等同于 生硬的将两者叠加

用奥山的话来讲是:建筑元素的配列问题(柯布的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里的漫步道与建筑的结合 它们相互单独成立而不影响/坂本一成-TTF)

其中让人值得思考的是奥山认为

菜场虽然有难闻的气味却并不代表它是不好的东西 它是城市中充满活力的场所 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割将城市的活力泯没了 而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这些有活力的设施与城市结合

2)8*8框架案例

过于对概念注重而将其他(对于空间的想象,以此来判断有没有造成空间浪费或是不理性的效果)剥离掉而不去考虑调整与协调就会出现夸张而难以被接受的东西

安田:一个建筑不应该仅仅表现一个概念 要更有现实性 这是一个只做了一半的设计

奥山建议有概念后应该先做体量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