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妈妈》读后感: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孩子等待妈妈归来的心情。作者通过描述孩子内心的焦虑和期待,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母爱的渴望。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家庭关系的思考。
等妈妈读后感篇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不免会经历多次分离焦虑,每一次其实都是孩子心理和认知在不断成长,因为孩子开始慢慢知道:分离,会让自己很难过。
记得刚结束产假回公司上班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舍不得孩子,脑海中无shu次蹦出要离职的念头。
现在,我已经看到了孩子逐渐独立的长大,而我也学会了逐渐放手。
那么
如何让孩子在分离的过程能够感到足足的安泉感?
如何同孩子一起做个成长型的父母?
我相信,这本《等妈妈》既适合孩子也适合你。
等妈妈读后感篇二
大概还有两个星期就要放寒假了,这个寒假有点事,打算先把俩娃送到奶奶家。老大还好,以前跟着奶奶一起回老家住过一段时间,但是二娃一直没离开我们单独回老家住过,心里有点不愿意。
偶然间我发现了呼拉的《等妈妈》这本书,讲了小姑娘亮亮被妈妈送到外公家住的故事。书中详细讲述了小姑娘从一开始的好奇和欣喜,到妈妈走后的紧张害怕,再到慢慢适应,后来遇到了老人恶意的话语,等妈妈接回家的一个过程。
整个过程非常真实,也引起了我的一些回忆,感觉这本书不仅可以给孩子读一读,让她了解一下回老家会发生的事情,缓解焦虑,也可以温暖治愈自己。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很多感慨:
妈妈准备离开的时候,告诉小姑娘,等忙完事情,很快就来接。但是孩子们往往没有很明确的时间观念。妈妈说的很快,在孩子心中可能就是几分钟。
亮亮在外公家玩了一遍,新鲜劲儿过去了,天也黑下来了,就开始想妈妈。在哭闹都不管用的情况下,亮亮只好在外公家住了下来。
外公带着亮亮一起抓蚯蚓、钓鱼、种番薯。渐渐地,亮亮不再时刻把妈妈挂在嘴上,而是放在了心里。吃到好吃的想给妈妈留着,看到好玩的,也想带妈妈玩。
在孩子的眼里和心里,妈妈真的超级重要,就像我家两个娃,大娃比较内敛一点,不善于表达,但是吃到什么好吃的,都会跟我分享。
二娃就很会表达,觉得好吃的好玩的,都会跟我分享。有时候我说不要,二娃还能夸出花来喂我。
亮亮在外公家适应了以后,自己出门玩,在大树下遇到了几个婆婆,婆婆开玩笑跟亮亮说妈妈住在城里,不会再回来啦。
这些话传到亮亮耳朵里真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她心里本来就缺乏安全感,现在直接想成妈妈不会回来,不要亮亮了。
外公及时发现了亮亮的不对劲,并安抚了亮亮,跟妈妈商量好周六来接。
周六那天,妈妈遵守约定,坐着巴士来外公家看亮亮了,三代人一起开心地回家吃番薯饺子。
很喜欢作者写的一句话:爱像一种信仰,源于父母,这是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经历都代替不了的。
虽然说养孩子就是经历分离的过程,但是只要父母的爱给的足够,就可以减缓分离的痛苦。
等妈妈读后感篇三
爱像一种信仰,源于父母,这是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经历都代替不了的。
这是《等妈妈》的作者呼拉写在绘本最后的一句话。
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话,却深深地打动我。
成为两个小女孩的妈妈后,我对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是孩子们最纯真、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也是人类最强烈的情感羁绊。
绘本《等妈妈》就普通名字一样,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亮亮被妈妈送到乡下的外公家,刚来外公家的亮亮被乡下所有新鲜的事物吸引,这里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不一样。外公家很大,还有乖巧的小狗,院子里有金鱼和乌龟,这些可能在城里完全接触不到。
但是天渐渐黑了,妈妈还没有来。亮亮似乎还不太能理解那句“等妈妈忙完事情,很快就来接你”。
在所有孩子的认知里,天黑了就会要回家找妈妈的。亮亮眼巴巴地看着窗外漆黑的天,害怕到只能大喊大叫找妈妈,可是妈妈却没办法立马来到她的身边。
这熟悉的一幕经常在我们家上演。每次我短暂的离开家门,一岁的小姑娘总会哭得泪流满面。等我回来,立马趴在我的肩头,不肯撒手。所以成为一个母亲后,我更能理解孩子对妈妈的依赖了。那不仅仅是孩子在撒娇,更多的是分别之后,孩子的无助。
在黑暗中睡不着的亮亮,此刻也是无助的,她只能爬起来看月亮。她想她的妈妈啦!
但是,亮亮是个勇敢的小女孩。她把对妈妈的思念默默放在心里。
外公家的一切又变得新鲜起来。厨房里发芽的红薯,院子里一扭一扭的虫子,还有让人开心的钓鱼,就连喂乌龟都变得更有趣,这么有趣的事情当然也要让妈妈也试试,还有亮亮和外公一起钓的鱼,也想要分享给妈妈。
这一刻,作为妈妈的我,内心感动到一塌糊涂。我们家姐姐在幼儿园分到好吃的点心,也会带回家给我尝尝呢。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毫无掺假的百分百。
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里,亮亮也没有闲着,她和外公做了很多好玩的事情。她把那颗发芽的番薯种在了院子里,等着它慢慢长大。当然,亮亮也在慢慢长大。她变得更勇敢,更坚强。
呼拉的《等妈妈》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小事情,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小故事,让人动容。
绘本里的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深感亲切,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读者在绘本里找到自己孩童时候的影子。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多的是让大家通过绘本的方式去回看自己的成长历程,每一个情节都让我们感到亲切。
呼拉通过亮亮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亮亮的天真和勇敢,还有外公对小女孩的关爱和呵护。这些生动细腻的情感变化,都让人感动。
你以为绘本只是治愈孩子,其实也是治愈妈妈焦虑的良方。在绘本看不到的世界里,亮亮的妈妈其实也在思念着自己的孩子呢。孩子虽然会害怕分开和等待,但是在这个过程里,他们会自己去发现世界,找到接纳分离的方式。
当了妈妈以后,让我有机会去重新了解爱,理解爱,然后更好的去爱家人。
等妈妈读后感篇四
开始有人说这套绘本的画风极丑,起初我是有点嫌弃的,但当我读完时,我觉得这就是描写我的生活啊,一时间就爱上了。
书名:《等妈妈》
作者:呼拉
适读年龄:3岁+
关于书籍介绍:
这是一个妈妈与孩子短暂分离的故事,妈妈因为要工作,暂时没法照顾自己孩子,所以把孩子放到外公家。
亮亮来到外公家,祖孙俩相处的很快乐,他们一起挖蚯蚓、钓鱼、种番薯、做鱼肉大餐、给金鱼喂鱼,生活的很是融洽。
可是亮亮骑着竹马去村口玩的时候,只因为三位婆婆问了亮亮一句话:“妈去城里了,不来我们这个小地方了。”
这句话让亮亮认为妈妈不要她了,她伤心极了,外公耐心安慰她,立马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星期六就来接亮亮回家,她就跟外公一起等啊等。
到星期六这天外面居然下雨了,亮亮与外公在家等不及,又冒雨去车站在家,正好接到了妈妈,外公默默地看着俩母子拥抱,面带微笑。
这是一个普通又温馨的故事,但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里有几点让我泪目,去外公家为什么只有外公一个人呢?外婆去哪里啦?
极有可能不在了,这让我想起了我妈也不在,去年暑假的时候,家里两娃回老家过暑假,他们也去我爸那里待了一段时间。
在我爸那里,娃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依孩子的,着实宠溺的很,孩子去了之后说今年寒假还会去,这让我内心也着实很欣慰。
孩子从小到大,我爸那边其实很少带孩子,都是我们自己跟奶奶一起带,内心其实一直很害怕自己的孩子跟我爸那边不亲,这会让我很难受。
幸好,孩子大了之后还是很黏我爸的,每次都抢着要坐我爸的摩托车的,有时候就真的会感叹,我爸就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关于爱的传递
亮亮的妈妈工作上有点忙不过来,自己的父亲就是自己的后盾,在自己孤立无援时,知道自己身后还有娘家人,这是出嫁女儿的底气,这也是我们每个成为妈妈以后最温暖的那一方天地。
对于作者呼拉在结尾说了这样一句话:爱像一种信仰,源于父母,这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经历都代替不了的。
是啊,爱就是这样一种传递。
等妈妈读后感篇五
爱像一种信仰,源于父母,这是任何事物,任何经历代替不了的。
——呼啦
《等妈妈》是一部暖心绘本,是妈妈和孩子,短暂的分离,又重聚。
浪花朵朵出品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呼啦
书中的小主人公亮亮,是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儿,和妈妈来到乡下外公家
在外公家亮亮和小狗玩儿,妈妈告诉她,你在外公家要乖哦,要听外公的话,妈妈要忙,事情很快就来接你
亮亮一直等到天黑,妈妈也没有来外公喊他吃饭
在外公家,亮亮期待着等妈妈来接她。妈妈还没有来,外公带她去种番薯,带她钓鱼
亮亮牵挂妈妈,吃鱼的时候也给外公说要留一半给妈妈
可见孩子的心时时刻刻挂念着自己的妈妈,我们说无条件爱着孩子,其实孩子也是无条件的爱着我们
亮亮出去玩,村口三个婆婆聊天,问他是哪来的?结果三个婆婆告诉他,妈把你送到我们这里来,住他住在城里,不会回到我们这个穷地方了。
亮亮气哭了,害怕妈妈不来接她。本来等待妈妈的心情很焦虑,被三位婆婆那样说,亮亮更害怕了。
妈不要你了,妈不会回来了,很多老人都会这样跟孩子开这样的玩笑,妈妈怎能会不要孩子呢?
亮亮,盼望着妈妈来接她,他也知道妈妈告诉他会来接他的,所以他在认真的等妈妈,
在孩子的世界里,妈妈是一个天大的存在,妈妈就是他的全部世界
当亮亮妈妈来接亮亮的时候,亮亮跑过去,妈妈抱着她,他开心的流下了眼泪
孩子在等妈妈,不仅仅是想赶快见到妈妈,也是希望妈妈也赶快见到他,他期待着妈妈来接她,其实她在外公家,外公陪她,过的也很开心。
但是她还是希望见到妈妈,她时时刻刻想着妈妈。吃鱼肉的时候想给妈妈留一半,种番薯,想让妈妈看一看自己的劳动成果。
故事的最后过了几天,妈妈来接她了。下雨了,亮亮外公去车站等妈妈。看到妈妈后,她告诉妈妈,她和外公包了番薯饺子。
我们经常说爱孩子,其实孩子更爱我们。儿子和妈妈的短暂的分离,妈妈肯定也担心孩子,孩子更牵挂妈妈。
那有很多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内心是多么的焦虑,是多陪在自己身边。
故事中还有那三个婆婆,也就是三个路人,为什么对孩子说那样的话呢?
现实中也有很多人,那样逗孩子,惹孩子哭。我们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家长会说到做到。
你那些逗孩子惹孩子的人,我们也要制止,告诉他们这样逗孩子,对孩子一点也不友好好。
等妈妈,等待你满满的是对妈妈的爱。
偶尔和孩子来一次短暂的分离,也可以,这样让孩子的以后分离焦虑症会减少一点。
等妈妈读后感篇六
这一本小小的绘本,与儿子亲子共读时,竟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熟悉的场景:等妈妈。
等妈妈
9.5
呼拉 / 2023 / 贵州人民出版社
小时候,我的妈妈在一家纱厂上班,三班倒,没有很多时间照料我,暑假时会将我送到外公家。和绘本中描述的一样,外公会带我去钓鱼钓龙虾,一起在小菜园里种菜,还会给我做很多好吃的。
白天我和村子的小伙伴疯玩,暂时不会想起妈妈。可以一到晚上,我就会想妈妈到流泪,外公安慰我:“妈妈说了,调到不上夜班时就来看你,妈妈肯定说话算话的。”
那时也常常会出现这本书中描述的情景,有好事的村妇故意逗我:“妈不要你了,只喜欢你弟弟了。”
但我的妈妈真的说话算话,有一天夜里我正睡得迷迷糊糊,听到妈妈叫我的名字,真的是妈妈!她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来看我,她还给我带了一个香香的橙子。妈妈说这个橙子是工友送给她的,她舍不得吃,一直留到来看我。 这个场景过去30多年了,我依然记得很清晰,那个香橙味的夜晚,我等到了妈妈。
有了儿子后,我也常常经历“等妈妈”,不过这次我是被等的对象。 我明白等待的不安,也明白孩子对于时间的模糊感知,我不想儿子陷入分离焦虑,所以我尽量给儿子确定的时间。如果约定的时间不能回家,我一定会先马上打电话给他道歉,并告诉他新的时间。 遵守承诺,在答应的时间出现在孩子面前,就是给孩子确定的安全感,也让孩子明白了物体恒存的概念:“事物和人物不会因为看不见而不存在,妈妈一直都在。” 这本绘本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体验,书中的小朋友亮亮终于在约定的时间等到了妈妈。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分离体验,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这本书用一个很温馨的故事,引导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发下焦虑,适应分离;也引导父母要看见等待的孩子,拥抱不安的童年。
等妈妈读后感篇七
妈妈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妈妈暂时离开,孩子的世界又会受到哪些影响?
当我们面对着:学龄前的孩子哭闹着不让妈妈上班、上了幼儿园的宝贝紧紧抱住妈妈不肯进入幼儿园或者中午吵闹着要回家时,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种分离焦虑?又要如何处理呢?
有的父母会努力用语言说服孩子,试图告诉孩子上班、上学的必要性;有的父母态度坚决“该上班就一定要上班”“该上学就要上学”“不要娇气”;有的父母自己也存在分离焦虑,看孩子哭,他们也心疼地跟着哭……
面对“分离焦虑”这个普遍性的难题,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呢?
我想,我们大人眼中和孩子眼中的“分离”是不同的,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一切。浪花朵朵这本新绘本《等妈妈》,正是从孩子的视角,写出了一个被妈妈暂时送回外公家的小女孩亮亮,在等待妈妈的过程里的心理历程,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一、用简单清晰的语言与孩子进行沟通
对孩子来说,她可能很难明白“时间”的概念,她不知道一天、一周意味着什么。
在绘本的开始,妈妈对亮亮说“你在外公家要乖,等妈妈忙完事情,很快就来接你。”一开始读起来觉得很自然,毕竟我们也常常这样给孩子这样笼统的承诺,然而“忙完事情”是什么时候,“很快”又有多快呢?”
我做了个小实验,对孩子说,“你先去玩一会,等妈妈工作完就来陪你。然后不到10分钟她就问我,“你不是说一会就陪我玩吗?”所以孩子的“一会”是多久呢?
在绘本里,亮亮等到天黑,妈妈还没来,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心理。当妈妈说“很快”的时候,在孩子看来也许就像天黑了妈妈就下班了一样。
如果没有给孩子明确的答复,在孩子看来,可能就会演变成“妈妈不会来了”的可怕想象。
二、引导孩子沉浸在丰富自然的环境中
那么如果我们确实因为工作原因,要离开孩子几天,甚至几周时间呢?
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让孩子和大自然多接触。因为沉浸在自然体验中,会让孩子的“感官时间”变慢,换句话说,如果孩子玩得开心了,可能会暂时忘记妈妈还没回来这件事。
绘本里的外公家,就是理想中的环境。有大大的房子,可爱的小狗小乌龟,可以种番薯、钓鱼,有自己的院子和天台。这其实也是很多孩子暑假愿意甚至乐意离开父母一段时间,回到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乡下老家的原因。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这句话放在孩子们身上最为贴切。
三、努力满足孩子的小小心愿
很多人说,我们没有这样的理想“老家”,没这条件怎么办。还有个更直接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一点点小小的安全感——孩子要的就是一种安全感,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些小事细节处给孩子多一些理解、支持,看见她们的不安,尽力满足她们小小的心愿,就能让她们更踏实,更有安全感。
比如在绘本中,亮亮想要跟外公去钓鱼,想要给小乌龟喂鱼肉条,想要给妈妈打电话,想要冒着小雨去车站接妈妈,外公都温柔地支持着她。当孩子最想念妈妈的时候,也是外公温柔安慰,让孩子平静下来。
在孩子的世界里,她爱的人和东西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能理解她们心中的“重要”,并且给予尊重、支持甚至同感的话,相信孩子们能够更平稳地渡过暂时的分离。
等妈妈读后感篇八
【导语】
《等妈妈》讲述的是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平稳渡过。以及孩子为了等待妈妈,在内心留下的那些爱的印痕……每一份等待都值得我们去守护!
当爸妈的都经历过这些场景:学龄前哭闹着不让妈妈上班要陪宝宝玩,上幼儿园第一个星期哭肿双眼,紧紧抱住妈妈不肯进入幼儿园,甚至中午吵闹着要回家,第一次独自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小住,寒暑假回老家与父母分开居住……
有的父母会努力用语言说服孩子,试图告诉孩子上班、上学的必要性;有的父母态度坚决“该上班就一定要上班”“该上学就要上学”“不要娇气”;有的父母自己也存在分离焦虑,看孩子哭,他们也心疼地跟着哭……
面对“分离焦虑”这个普遍性难题,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呢?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一切。浪花朵朵这本新绘本《等妈妈》,正是从孩子的视角,写出了一个被妈妈暂时送回外公家的小女孩亮亮,在等待妈妈的过程里的心理历程,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BIBI,看妈妈今天给你带回来什么好看的绘本?等……什么呢?”女儿开门后,准备给她个惊喜!
“等大鱼。”女儿扫了一眼封面上的插图,随口说道。
“嗯?!后面这两个字,你不认识吗?”我强调。
“等妈妈,我故意说的。妈妈,我还在做爸爸给我买的安静书呢,晚点再看书吧。”女儿微笑着说。
噢,原来是我打断女儿的思路了……
接下来两天我出差,晚上一回来,还没吃晚饭女儿就说要我带她看《等妈妈》。
我说:“好啊,那书里面会有什么呢?真的是等大鱼吗?”
女儿说:“不是等大鱼,是等妈妈,捉鱼给妈妈吃,我开始还以为她旁边的狗狗是妈呢。”
“你已经看过了吗?”我问。女儿当时就看了一眼封面,几天后居然还记得小女孩旁边有个狗狗?我完全不记得这个细节了。
“没有,我猜的,我想等你回来跟我一起看这本书。”小姑娘一板一眼地回答。
晚饭后,女儿拆开《等妈妈》绘本,大概浏览了下,说:”妈妈,书里真的有大鱼唉,还有妈,后面来接她了。“
”是嘛,我们一起来看看讲了什么故事好不好?“我有点好奇了,为什么女儿居然都能说中?
女儿喜坐在我怀里,让我给她读绘本。
我根据文中妈妈的口吻,有感情地给女儿朗读:“你在外公家要乖,等妈妈忙完事情,很快就来接你。”然而“忙完事情”是什么时候,“很快”又有多快呢?”
这不就是每次备考,或者连续一阵子很忙时对女儿说过的话么?你跟爸爸先睡,先跟奶奶和爸爸玩,等忙完这阵子,我就好好陪你玩好吗?但后来,大多都没能兑现。
亮亮等到天黑,妈妈还没来。当妈妈说“很快”的时候,在亮亮看来也许就像天黑了妈妈就下班了一样。
女儿每周两次放学后去舞蹈兴趣班前,女儿想让我下班后顺路去接她下课,我答应如果不加班就准时去接。可经常在下班后又继续加班,女儿等不到,就跟奶奶先回家了。
有时候很晚了还没等到,就用奶奶电话打过来:”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想你了。“
听到这奶声奶气的声音,心都要融化了,于是加快进度,忙完赶紧冲回家。
外公让她吃饭,她开始哭闹,”我不要吃饭!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我模仿亮亮的语气跟她撒娇,她乐得哈哈大笑,说:”跟我小时候一样的!“
当妈妈确实因为工作原因,要离开好几天,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和大自然接触。沉浸式体验与日常不一样的生活,当孩子玩得开心了,可能会暂时忘记妈妈还没回来这件事。
外公家有大大的房子,养了好多小鱼、可爱的小狗小乌龟,楼顶上可以种番薯、可钓鱼。女儿就想起了十一跟爸爸妈妈一起回太爷爷老家,还时不时提起想去看太爷爷,因为老家有很多好玩的。
当外公给钓鱼、做美味的鱼吃时,她不忘记给妈妈留一点,番薯藤也要让妈妈看。
亮亮想要跟外公去钓鱼,想要给小乌龟喂鱼肉条,想要给妈妈打电话,想要冒着小雨去车站接妈妈,外公都温柔地陪着她、支持着她。当孩子最想念妈妈的时候,也是外公温柔安慰,让孩子平静下来。
《等妈妈》中,孩子等待妈妈的场景很感人,小小的娃有着全力爱的能力,有时比大人更勇敢。在孩子的世界里,她爱的人和东西都非常重要,我们要多理解,并给予尊重、支持,努力营造更友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的爱能够暖心绽放。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些等待可能已经被淡忘,而有些等待却刻骨铭心。
孩子们还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分开,为什么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会感到害怕、不安和焦虑。因此,我们要帮助她们慢慢过渡,去适应一定时间的分离,并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一定会来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