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唯有书籍读后感100字

唯有书籍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4 05:30:20
唯有书籍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04 05:30:20   小编:

《唯有书籍》读后感: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对书籍的热爱与依赖,表达了书籍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书籍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书籍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智慧的大门;书籍是一座桥梁,可以连接不同的时空和文化。通过读书,作者不断成长,也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书籍的魅力和力量。

唯有书籍读后感(一)

翻译流畅,阅读体验很好。周末的一天读完。作者对书的各方面属性,如物品属性、与人的关系、如何塑造和彰显身份、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与人生的交织、如何塑造社会和国家、如何应对科技变化等,均做出了较为全面、真实、感同身受的剖析和解读。

并且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好,封面纸壳厚实,书页纸张不错,字体印刷清晰,大小也合适。一个手拿着也很舒服!

唯有书籍读后感(二)

想起读第一本书,读最喜欢的书,印象中最深刻的书,因为一本书发生的故事。脑海里都会浮现旧日的画面。书中内容无论引经据典还是追古烁今,更多让我有着对怀念以往对书籍的热爱。当我拿起这本书之前,已经有一年时间没有在快节奏生活里缓慢脚步。书中的内容会让我有了坚持原来的习惯,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下坚持自己。能在每个挑灯夜读的时候想起每一本书所给的帮助,我依然还是很热爱阅读。

谈起书籍,它不仅仅是我们精神与时间上的寄托,不仅是让我们在一个空间与时间的盒子里阅读时得到的满足。我认为每一次的阅读,每一次与作者的共鸣,都能激起我们自身的灵感与想法。通过书籍,唯有书籍,它能让我们抵御时间的洪流,通过思考改变自己。

唯有书籍读后感(三)

这本书笔调略显生硬,不知道是作者本身还是翻译的问题。

这本书审视了纸质书做为物品的意义,站在更宏观的立场审视纸质书,但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这并不仅限于纸质书,任何一件物品可能有类似的意义与功能。

这种审视是多方面的,蜻蜓点水倒也别致,但终究写的有点写浅了,并没有太系统的书写思路(自以为),里面很多章节都可以从书中剥离出来单独为文章。对于人们阅读习惯的变迁,电子书的未来发展有些杞人忧天了,观点单薄且角度单一,时过境迁,现代的电子书产更加成熟,用户也更趋稳定,人们经常将纸质书与电子书对立,且带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似的使命感,徒添悲壮又带几分可笑。

从书里也可以看出未来纸质书发展的可能趋向,它可能更加强调装帧,装饰作用,而不是阅读的便利(被书友讨伐的轻型纸就是证据之一)

唯有书籍读后感(四)

读过有许多关于读书的书,关于书本身的书这还是头一本。除去最熟悉的文字载体这一意义,书和人还有什么关系。这本书探讨的书包括名著、食谱、工具书,从二手书、私人藏书讲到特装书,包罗万象。 在轻松趣味的阅读中,一、了解了书的历史,作者从古老的莎草纸讲到如今的电子阅读,可以说是一本关于书的百科全书,特别喜欢其中女子读书会的故事,感觉是书的历史,更是人的历史。二、重建和书的关系,通过古往今来的作家、名流、藏书家和普通读者与书的故事,能激起爱书人的共鸣,让我对书作为物品本身有了新的认识,不禁想起高中时把公用的音乐书作为交流簿,以及房客老太太留下的未送出的毛选。三、书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在电子书的冲击和人们娱乐方式转变的大环境下,实体书不可替代的意义。 书籍装帧精美特别,满满提现出作者的博学和对书的热爱。一些章节末尾还配有名画,美中不足之处是黑白的,如果能给书中提到的历史用品配上插图会更好。

唯有书籍读后感(五)

在电子产品给我们带来便利的今天,书籍是怎样的存在呢?多年不曾好好阅读的我,因为疫情有了许多空闲的时间,便又拿起了书籍,像小时候一样,那个交通不那么发达的年代,那个通讯和网络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唯有书籍,让我走出那个小小的地方,让心灵在书籍里宁静,在书籍里安放。我又填满了小小的书架,每一本书都是我精挑细选过的,每一本书都拥有着我的期待,小小的书架像是个宝藏,对着一本本的书便开始觉得兴奋。那些读过的书再次翻阅带给我当时读书时的心情,想一颗颗珍珠,闪闪地收藏与心中;那些没读过的书像未知的宝藏,每次寻找下一本读什么,就像寻找宝藏一样开心。但是我也并没有摒弃电子书,搬砖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手写笔记,也不方便检索使用,所以一部分知识学习的书,我还是用着电子书,方便摘抄和整理笔记,随时翻阅和使用。虽然便利,但是总觉得差点什么,没有了实实在在捧在手中,完完全全属于我感觉吧。这本书正好谈到了喜欢读实体书的人的一些小“癖好”和困惑,帮助大家去理解自己的心理以及在媒体发达的世界中,书籍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唯有书籍读后感(六)

從甲骨、Khipu、莎草紙、金文、楔文一路而下,普世媒介終選定中國造紙,又經宗教卷軸(Scroll),至於折頁書(Codex),可謂備矣,西元1450年Gutenburg開動印刷機以降,幾多新媒體雲湧風起,報紙雜誌蜂聚,廣播電視神速,互聯網吞食天地,隨身與你,Chat GPT答覆問題.....以上諸般,恍如幻象,無非是對Codex之戲擬,正如Borges所言,有些東西一出現,便是完成形態,比如紙質書。一切器具性(zeugstein,Mattin Heidgger,1962 )隱於內容之後,強烈沈浸感,無與倫比,通過閱讀,靈魂迅即上傳雲端,通過寫作(書),作者留下部分自己,仿佛Jason歷險中的龍齒,埋土而長出戰士,等待生命原力再度爆發。

另有一點不能茍同,作者批判kindle等電子書削弱思考深度,弱化人際聯結,確實如此,但多少帶了第一世界布爾喬亞優越盲區,極東索書不易,各種cencership尺度不一,原創思想大率解釋乏力,此困非目下紙質書所能解也,安可忽其所在耶?

唯有书籍读后感(七)

汤姆·摩尔认为,书籍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它们能够启迪人的思想,开拓人的智慧,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和自身。 本书的第一章介绍了读书的重要性。汤姆·摩尔认为,读书是一种与过去的对话,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此外,读书还能够帮助我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 第二章则介绍了藏书的重要性。汤姆·摩尔认为,拥有一本好书就像拥有一位好朋友一样,它们能够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旅程。通过收集和保管书籍,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库,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此外,藏书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第三章介绍了与书有关的一切。汤姆·摩尔认为,书籍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品,还有很多与书有关的产业和活动。比如图书馆、书店、出版社等等。这些产业和活动都是与书籍密切相关的,它们都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更丰富的知识。 总的来说,《唯有书籍》是一本非常好的读物。它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书籍的重要性和价值,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阅读时间和书籍收藏。同时,本书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与书有关的一切,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书籍产业和书籍文化。如果你是一位爱书之人,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唯有书籍读后感(八)

书是用来阅读的,书的意义仅仅是这样吗。 书是一件独立的物品,而不仅是文字的载体。当我们把书当作物品来看待时,阅读仅仅是其中之一。书作为物品不止被人阅读这一个用处,可以作为藏品,可以做装饰,可以代表身份。书具有社交属性,可以促进或者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分享书更能增进书所带来的快乐。 图书馆和书店整理书籍的方式帮我们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理解的框架,但同时这种整理方式由人所定,也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图书馆的藏书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积累。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区别在于,我们赋予纸质书更多的意义。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故事来讲述书作为物品存在的意义。如作者所说,若是按照图书馆分类系统的整理方式,这本书可能会被放在分类的末尾,标签为Z。但是比起枯燥的论文,作者在论述观点的同时,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加深理解。这些故事或发生在历史的长河里,或是发生在作者身边的一件件小事,作者独特的切入点增加了趣味性。 想起来最近看的一部日本动画电影《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少年暗恋黑发少女,为了获得黑发少女儿时的一本《拉达达姆》去了旧书市场,为了得到书吃辣拼到最后一名,最后终于把书送到了黑发少女的手上。这本旧书促进了两个人关系的发展,旧书的流通促进了人们之间交流。 “读书的人会消失,但书籍将带着记忆永存”。

唯有书籍读后感(九)

才300多页的一本小书,阅读感受非常舒服,讲述了书这个物质存在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能感受到作者是真正的爱书之人,且知识广博。 书的内容和书的物质形态,就像肉体与灵魂关系。 书只有失去了它的“器具性”,它才会变得可见,呈现出物的形态。 它可能是装饰品,是社会仪式的焦点,是物品,是工具,它有除内容以外的其他属性。甚至拥有承载记忆的功能,当就看书架时,可能也在回顾过去的经历、过去的自己。 书是一种精神的货币,也能悄然竖起小墙,温柔地在嘈杂的生活场景隔绝出一块自我的小天地。 书与科技这章,电子阅读器和纸质翻页书的对比,更彰显了书在阅读时会消失的洞见。意识到了新技术会利用旧技术电子的地位和普遍性,利用我们对其的熟悉感来推广新产品。 在书与未来那章,作者像是在写一首散文诗,充满了柔情。 “我们最熟悉的阅读工具幻化成了宇宙的模样。书从以赛亚所处时代的卷轴转变成了但丁所处时代的翻页书,为我们理解宇宙起源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书的语言内容及其物质形态之间的新关系,并非只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还标志着一种更广泛的重组,可能改变我们的身份、人际关系、教育、文化机构和社会——乃至我们的宇宙观。改变书籍就意味着改变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再一次确认了阅读的必要性。书籍是我们和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钥匙,没有书籍就如同人没有灵魂。又想到了Tony教授的戏谑,也许英国人很爱对一件事物进行细致的追念。有时是书,有时是云彩,香料。。。还有有什么呢?

唯有书籍读后感(十)

光看这本书的主副标,我还以为又是一本老学究的掉书袋式读书论合集。抱着将会读到艰深内容的预期翻开它,不料却收获了近期最舒心的一次阅读体验。

《唯有书籍》的内容和它的装帧一样,轻盈又有趣,作者就像任何一位会出现在我身边的好朋友,用轻松的语调安利我他爱了很久的一件仙品——“书”。他说“丢掉一些书就像丢掉一部分自我”,他说“无论是否真的会拿来阅读,书都是展现学识和权力的传统布景”,他说“书架上的书是堆叠的沙袋,用以抵御以往的洪流”,他说“每本书都是一处潜在的聚会场所、一个古希腊的集市广场,乃至一座陵墓”......他边说着,我边狂点头。

作者还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告诉读者,书在作为文字载体时无疑是价值超群的,而当它只作为“物”的姿态出现时,也是魅力丝毫不减。它从卷轴到翻页的形态演变是人类技术发展的体现;它被当成礼物赠予时又摇身一变成为社交关系的桥梁;它的皱褶是时间的备忘录,它被染上的印记亦是主人成长的岁月痕迹......作者的安利功力强得令人称叹,似乎随便摘几句话出来印到宣传海报上都能成为最佳文案。如果他是会上门的书籍推销员,不拿个十次八次月度销冠都会让人怀疑是有黑幕的程度。

小开本的《唯有书籍》给我带来了大愉悦,也唯有书籍,是我每时每刻的安心所在。借风起势,把这本小书安利给所有读书爱好者~

唯有书籍读后感(十一)

初翻的时候,真觉得像论文,用哲学拆解书,用历史来观照书,用未来展望书,严谨认真。

共8章,书,物,自我,关系,人生,世界,科技,未来。

在这个数字时代,书媒渐渐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让出重要位置。多少年的主动读书与被动读书有时是非此不可,有时又若有若无,但从没跳出来思考书本身及与万物的关联。

有时我们与书的距离,决定了灵魂与肉身的配比。而我们一直在调配塑造自己。

书本身的肉身,塑造了我们的阅读方式,而书的灵魂则也塑造了我们的周边关系。书作为物的意义要从图书史说起……

肉身的人读物的书,物与肉身仿佛都隐身了,书的灵魂与人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交流。不同的人肉身与灵魂比例不一样,也影响到了看到多少书的肉身和灵魂。这个感悟很琐碎又迷人。而物的书,又残留着看书人的灵魂画像,引人遐想。这大约是爱书之人才会懂的浪漫。

在书还是学习知识最重要的载体的时代,书彰显身分也构建身份。书也在划分持有人的身份。

读书之人有时会陷入两难困境,有时想看更多书拓展认知边界,有时又觉得被书改造而生出被绑架感,一时怕读不尽,一时又怕读尽了,一时又怕读歪了……

书在人际交流中的作用有各种方式。这章中的各种秩事适合常来翻翻,然后心照不宣地笑。

“每一次写作与出版行为都是在试图抵御死亡。”从遗忘中解救出来书的灵魂。这个灵魂啊,从科技中穿行,抵达未来。

唯有书籍读后感(十二)

很荣幸被“鉴书团”抽中参加这本书籍的阅读活动,因为老实说我已经很久没有阅读过纸质书了,基本都是用kindle或者手机阅读电子书,所以一本精装书籍握在手里的感觉,对我来说是很久远的事情。但是如果我重新拿起那些以前看过的纸质书籍,当时阅读的感受我还能依稀记得,大概这就是作者提到的,书会辅助我们的记忆。

文章中一直在强调,书是物品,当我们看书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件物品的实体,而更关注书中的内容。这是实话,因为除了收藏意义,一般来说我们购买和阅读纸质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阅读书的内容,无论是简装还是精装,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区别不是很大。因为很多人都阅读习惯也不一样,有的人是爱惜的态度,有的人是使用的态度。

我虽然爱书,但自从接触了极简主义后,便有意克制实体物品增加了,但是阅读此书后,会让我觉得书籍是有其独特存在的价值的,它可以帮助你感受当下阅读时的情绪,也可以在你重拾的时候帮你回溯记忆,如果这本书是你喜爱的作者亲笔签名的,或是你非常尊敬的长辈或亲近的朋友赠送的,那它的存在便是独一无二的。

有句话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人是由你所有的经历塑造的。在作者看来,书籍也是如此,“书不仅仅会融入我们的人生,它们还拥有自己的生命,能赋予读者生气。”——出自本书第136页。

看完这本书后,你会更加爱惜自己拥有的书籍,也会对即将购入的书籍有不同以往的看法。毕竟,是这些物品构成了我们丰富的思想和美好的经历。

唯有书籍读后感(十三)

作为一本文化理论专著,作者的文笔也太好了。

我认为对于一本书,作者能决定的部分只有50%,剩下就交给读者自己。换句话说,我们和作者本人都是这本书的创作者。

当我们看一本书时,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

首先是物理属性:这本书的重量大小你喜欢吗?它的封面有什么意思?它的内页装帧和纸张质量怎么样?它的字体和间距你读得舒服吗?如果你有书架,你打算怎么摆放你的书?(可能有客人看到你的书架,你摆在显眼位置的书表明了你希望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人)

其次是它的阅读属性:这本书写的怎么样?你在翻开前和阅读它的过程中是什么心情?你是在何时何地阅读这本书的?你在某个地点读这本书的时间段你在干什么?(它也许能帮你回忆起某些除了书的内容之外的事情,比如你在某地旅游的过程中看了某本书,这本书可能会令你想起一次愉快的旅行经历) 此外你在上面记下某些话语的时候(可能是批注,感受甚至是情话),在它转到下一个人手里时,某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就被建立起来。

上面的各种属性,很多时候电子书并不具有或并不强烈。这是对问题之一“为何偏偏要纸质书”的回答。

我喜欢一个比喻:你读过的书就像吃下去的食物,虽然很多都以汗液,粪便等形式排出体外,但总有精华的部分会永远成为你的一部分。

当我们读一本书时,我们不可能完整的记住它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记住读这本书时的感受以及某些内容它们在这本书的什么位置,它能提供给你一种随时检索的安全感。(其它可见上述阅读属性)

既然你可以选择玩游戏,听音乐或者什么也不做,为何不把读书也作为你的消遣方式之一呢?不必要将其看做必须获取某样知识的的功利产品,是对一本书最大的尊重。这是对问题之二“为何总是忘记”的回答。

唯有书籍读后感(十四)

临到零点,睡不着,拆开塑封后,一口气读了90%,剩下10%,因为眼睛酸涩,实在看不完了;今天早起很快翻到了尾页。 很难得有这种流畅的阅读体验,可见书的内容足够有趣。 作为一本介绍书的书,它其实写的有点浅,浮光掠影般,把书的历史故事、当代变化,聊了聊。其中还穿插着历史名人、历史画作、我与老师、我与学生之间,有关书籍的趣事。很像作者与读者逛了会儿西方书籍博物馆,又坐在户外长椅上聊了会儿天。 日常有阅读习惯的人,可能会从中找到一些松弛的愉悦。 作者没有试图教会读者什么——读完获得了近期少有的平静感,甚至有一点忧伤。 又停下来想了想,忧伤感可能来自于书中的几个小故事。 作者在自己的书上随手做了标记,当老师借阅后,在作者的标记后方都留了言,作者第一反应是愤怒,how dare him?!(很有同感)冷静下来后,才意识到,老师的留言比他日常在自己书上写的工整多了,而且是在回应作者的疑惑。让我很是羡慕,想要这样的书友。 以及,作者写,有一对夫妇,因为爱好,共同为一部书补充插图,最后那本书达到了惊人的600?卷,同样羡慕,人生需要这样看起来没啥大用但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且一个人做这样的事,一定会被别人描述为“魔怔了”,两个人刚刚好! 书中还写了kindle的故事,贝索斯说“书的关键特征在于,你阅读时书会消失。凡为读者,都体验过阅读时那种忘我的流动状态:我们不会去想什么胶水、纸张、装订,所有这些都统统消失了。唯余作者创造的世界,我们就流进了那个世界里。”读到这里,恍然大悟,抖音上几十万赞的kindle广告创意来源,原来是创始人的个人体悟,我相信贝索斯是真的热爱图书事业。 此外,读完才发现这本书居然是今年4月份出版的,而我从哪里得知的这本书已经全然不记得了,只记得有人发了几个金句,我觉得有点意思,捎带手凑了个单。这书的营销也算是相当成功。

唯有书籍读后感(十五)

爱纸质书胜过电子书的我,在看到封面“The secret life of books”的时候就知道我会喜欢这本书。作者在书中叙述了书与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社会发展、未来交织在一起,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书不是死的,书是有生命的,书的纸张、字体、排版、味道都是独特的,是可以和作者面对面交流的存在。

书是一种媒介,但也不仅仅是阅读工具,当你在阅读时,进入了作者的思想的世界中,书好像开始变得透明,你可以感觉到书不再是你关注的重点,书好像是会呼吸的,他带你去到了作者的面前。你开始思考当你在阅读时你能得到什么,作者写道书不仅能构建自我,还可以通过书与他人建立关系。你并非独自一人在阅读一本书,有书中的人物、作者的声音陪你,还有其他阅读过的人、推荐这本书的人,我很喜欢作者的一句比喻:“每本书都是一处潜在的聚会场所、一个古希腊的集市广场,乃至一座陵墓。”

我很喜欢逛图书馆和书店,每每看到书架上整齐摆放的书时,整个人都会安静下来,从一排书架走到另一排书架,书好像在召唤我,拿起那本召唤我的书打开阅读,然后徜徉在阅读书的海洋里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