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城與不確定的牆读后感100字

城與不確定的牆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5 02:25:43
城與不確定的牆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5-04-05 02:25:43   小编:

《城與不確定的牆》描述了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城市,以及城市中人们面对的不确定性和困惑。作者通过城市和墙的隐喻,表达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感到的困惑和迷茫。文章引人深思,让人思考自己在这个复杂世界中的位置和选择。

城與不確定的牆读后感篇一

“所谓的真实并不是存在于一个固定的静止状态中,而是在不断迁移=移动的诸相中。” 施译之后,再次阅读赖译的村上这本书,获得的更多是一种释然——如果上一次的阅读将我带入自己那些无法回复的岁月,这一次则或多或少将我的一部分剥离了那个遥不可及的世界——留在那边的,“我们两人,都只是别人的影子而已”,那又如何?在那个影子的世界里,我们,十七岁和十六岁的我们,在十七岁和十六岁的夏天黄昏,没有名字的我们,头上逐渐开始闪烁着没有名字的星星……一切都达成了完满。 或许,第一次从城中出离的的确是影子,只是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发生了某种错置,从而“我”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将近三十年的时光,直到来到子易先生的图书馆,遇到“黄色潜水艇”少年,那错置的人生才得以纠正——少年经由我进入城墙,将“我”的本体替换,回到现实世界填补怀着巨大空洞生活近三十年的影子……而少年也从错置的现实中解脱,得以在城中履行“梦读”的天职。 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人和事是无法放下的,而村上通过对旧的故事的重写给出了我们一个答案,或者是一个解脱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去想要放弃什么,就等待自身的那一部分慢慢地剥离,让“我”的记忆/身体里的他存在于那个永恒的时空之中好了;而我们的本体,则从浮在虚空之中的城中坠落(城是什么?是远离精神疫病的庇护所,是逃离无法应对的残酷的隔离地;但“梁园虽好,不不是久恋之家”),只要相信,毫不保留、完全无条件地相信——时机到来,便“必须进入下一个阶段”——“有人会接住你”,谁会接住?“您的分身……相信您的分身,就等于相信您自己”,分身是什么?是影子,是本体,是自己——所谓本体或者影子,其实并没有区别,或者说本来是一体而不可分的吧! 最后,送给所有经历过迷茫而无所适从的人,送给我自己:“只要在您所选择的世界,过您所选择的人生就好了”。

1/3页

城與不確定的牆读后感篇二

在香港诚品购入此书。阅读第一章节的时候我就惊呆了,好像回到20年前深夜在英国的学生宿舍被窝里阅读《海边的卡夫卡》一般,一下子就被细腻入微的书写吸入到另外一个真空的环境中,这是后来阅读“1Q84”、“多崎作”和“骑士团长”都不曾有过的感觉。关于17岁的“我”和16岁的“她”在河边散步的描述是那么的干净纯粹,真的让人很难想象这文笔出自一个70岁老登(哪怕他是村上春树),我那早已经麻木不仁的神经也深深被触动。

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仿佛回到了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遇到了羊男和发条鸟,在村上毫无目的且近乎絮叨的描写中,我跟随“我”(或我的影子)在小城中寻找着那不确定的墙,又几乎和“我”(或我的影子)同频的来到现实中的ZXX町过起了深居简出的图书馆馆长生活。我们似乎在等待,或寻找,实际则是静默的观察,或接受。书中的故事城里和城外互文,书又和读者的现实生活互文。这不就是村上一生的文学精髓吗?

读到后记,我才发现这本书其实是71岁的村上基于自己31岁左右的短篇作品重新改写而成,当时的村上还没有成名,一边经营着爵士酒吧一边完成了这篇小说,过了几年试图扩充内容,却写出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而71岁的村上初心未改,竟然在40年后重新赋予了生命给17岁的“我”。这也许原本就是村上对自己写作生涯的一个总结,在创造了那么多成功多作品经历了那么多时代变革之后,在改写的过程中,又遇到新冠疫情时代。于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也像是从最纯粹的少年时代来到了饱经沧桑的中年期。幸运的是,我们依然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很难去提醒自己村上已经垂垂老矣,连赖明珠老师都比村上还要大上两岁。这完美的阅读体验,还能持续多久,我不晓得。

而村上最后引用了博尔赫斯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作家一生中能真挚地说出的故事,基本上数量有限。我们只是中那有限的创作主题中,用尽各种方法以各种形式不断改写而已。作者可以有作者的坚持,读者却不必有读者的留恋。而作品如同不确定的墙里面的那座城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2/3页

城與不確定的牆读后感篇三

与先前作品相比,本书中隐喻/启示几乎不再存在,更多是稍作铺垫之后的直白描述/表达。 过往村上在接受采访时,对于自己作品常被读者作为面对不确定的答案/启示这点,非常满意。自己也会有意无意承认自己在作品中埋了伏笔。 “对抗不确定的答案”在本书中略显刻意在放大,只是这种不确定不再通过全景铺垫或是暗示表达,而是几乎全部由第一视角带出。对比 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本书中的铺垫会略显薄脆,读者视角几乎可以穿透并直达作者内心,这几乎也是村上作品中的头一遭。 此书的创作初衷也是源于当年的在喉之鲠,在不断的主观和客观敲打下终于决定再次出发,写作的过程也深刻结合了作者在20年代初的时代经历,末尾也破天荒写了后记,颇有“言多必失”之感。 个人会更中意 冷酷异境 对这个起源的诠释与表达,至于终章里“我”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其实并不重要。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9.5

[日] 村上春树 / 2018 / 時報文化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