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通火车了》读后感摘抄

《通火车了》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9 03:20:48
《通火车了》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8-29 03:20:48   小编:

《通火车了》是一篇描写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对火车的向往和热爱的文章。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展现了人民对于火车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朴实无华却发人深省,道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心声。

通火车了读后感篇一

第一次乘火车,是去大学报道。那时候年纪尚小,坐上绿皮火车异常兴奋,哪怕一天一夜也不觉得疲倦,每每在火车上和同车厢的人聊天、嬉闹,度过火车上的枯燥时光。一往一返,竟也坐了2年多的绿皮火车,常在火车上看看书,听听音乐,望望窗外转瞬即逝的风景。福建大多是山洞,穿山洞的时候往往没有信号,我便看着火车轰隆隆地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山洞,窗外忽暗忽明,坐在火车上看着终点越来越近,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后来家到学校通了动车,我便再坐不得绿皮火车了,原先觉得拥挤热闹,有人聊天的样子变成了拥挤不堪、臭气熏鼻、路程漫长。相比之下,动车的快捷、干净整洁更令人喜欢,原本的路程折下来只要一半时间便可,在车上可以翻阅完一整本书,每次坐动车的时间,都觉得是给自己放假,是独属于我的时间。

初看这本绘本,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一本说日本伊豆半岛的火车历史,有什么好看的呢?细细翻开,还是有点味道可寻。

《通火车了》的封面环衬是伊豆半岛,似是科普。主人公和一只小猫在环衬上一左一右的介绍地理位置。封底的环衬画的则是整条火车线路的每一个站点,包括山的高度和隧道的长度。一前一后,倒是响应着。如果是日本的小朋友阅读这本绘本,倒是可以科普地理情况,而像喜爱日本文化的人,也可借这个机会了解伊豆半岛。

全书采用对比的手法,左页描述通火车前的景象,右页描写现在的景象,小朋友一看便知。

左图往往是工人们齐心协力在施工,搬运材料、挖掘土地、浇筑路基、混凝土切块等等,右图则是焕然一新的场景:火车、汽车快速地通过山洞,驶向远方。

绘本的介绍过程比较有历史感。比如在最开始讲的是还没有挖掘机的年代,“只有推土机和小型卡车的时候,爷爷他们用铁锹挖土,再把土装到矿车里运走。”这本书主人公的爷爷是讲述者,也是伊豆火车建设的参与者。讲述了很多当时的场景,比如“工人们用石头砌墙、用三轮土运”等等,不要说现在的小孩子不了解这些情况,就连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也不一定清楚在工作水平低下的年代,工人们为了建设火车要花费许多心力和功夫。

爷爷在介绍火车建设过程的时候,左下角都有一个大型机械的介绍。比如大型吊车、脚手架、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车等等,这些工具都会加快建设的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对这些工具的介绍,只是一个引子,天生喜欢车子的小朋友可以借由这个机会再了解工具的用法和特点。

看到这里,我突然恍然大悟为什么要将《通火车了》这本绘本引入国内,因为火车的建设过程是相通的。在近百年前,中国建设第一条铁路的时候,情况与《通火车了》里描写的极其相似,那时候又怎么会有这些大型机械设备呢?都是靠人力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再到后来设备先进以后,工作效率提升,又会因为各地的地质结构不同,而带来一些困扰,甚至可能导致事故。甚至连图中所示的这些建设细节,都是大同小异。

当然,这是一本写给小朋友的绘本,所以书中有3个人物:小男孩、爷爷和一只小狐狸。爷爷负责介绍历史、男孩负责听,小狐狸负责给这本略显专业的绘本增添童趣。

通火车了读后感篇二

小时候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爸爸带着我沿着家楼后面的那条护城河走。护城河很长很长,爸爸和我一路走一路看风景。

走着走着护城河变样了。又高又粗冒着黑烟的大烟囱不见了,一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幼儿园坐落此处,破旧的寺院围墙像是被一支大大的水彩笔涂染了一遍又一遍,太阳照射在朱红漆的围墙上影影绰绰泛着亮光,生活垃圾没有了堆放的空间,河岸两边铺满了一片绿色的草坪,河水清透不时有鱼游来游去,摇头摆尾间那么的悠闲惬意。

拉着爸爸的手走呀走

爸爸说我们是见证护城河改造的人,一条护城河的改变就是城市发展进程的缩影。

对童年的我来说,这条护城河就是爸爸陪伴我成长河,护城河的两岸有我和爸爸无数的脚印,无限的美好回忆。

我若有所思的抬了一下头,不知怎的眼睛停到了一本绘本的封面上。《通火车了》一列鲜红色的火车正向驶来,速度不快好象是刚刚启动,列车司机的五官可以看得很清晰,微微上扬的嘴角眯成一条缝眼睛,靠窗座位上的乘客每个人的脸上也都是笑着的。是什么让他们的心情这样愉快。

从下田开往伊东的火车

看,孩子们奔跑的背影

爷爷抱着小孙孙讲着下田到伊东这段路原来的样子(小猫咪很配合哟)

爷爷怀抱着小孙孙讲着当年修建铁路的故事。伊东到下田山路崎岖地形复杂一直没有能通铁路。下田人要想去更远的地方只有乘坐巴士去伊东再转乘火车。

下田到伊东不通火车下田的人们交通出行非常受限。1959年伊东和下田之间确定要修铁路啦。爷爷就是3000名铁路工人中的一员。

当年修建铁路的点点滴滴爷爷讲起开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爷爷讲的栩栩如生,小孙孙听的听的入神。你看,就连在一旁的小猫咪还跟着故事的情节,一会儿开心的笑、一会儿陷入沉思、一会儿又把自己装扮起来,就是为了配合爷爷讲的故事。

爷爷的手臂小孙孙的双手

《火车来了》记录着修建铁路的艰辛、劳苦、伤亡,而在爷爷的讲述的中把这样的诉说演变成了纪念的一种形式。不得不说这样的一本绘本,给到爸爸妈妈手上,是否会引起你的效仿和共鸣呢。

这样的亲子陪伴正是孩子需要的,和孩子讲一讲你经历过的事情,让孩子亲眼看到这件事无形之中就播撒了一颗爱生活的种子。

这颗种子会在孩子的身体里生根发芽,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发芽的种子长满茂密的枝蔓,这枝蔓会顺着每一根血管延展。那些亲情陪伴的片段、那些讲过的故事、那些看到的影像,都会随着血管在身体里流淌。

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在作亲子陪伴关系的研究时曾推荐台湾的海沃塔教育方式和123教育法则。

所谓“123”教育法则就是,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父母与孩子做3件事情中的一种。3件事情包括: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不是电子游戏,是户外游戏或者益智游戏)、一起聊天。在台湾“123”教育法则多年实践证明,每天按照“123”教育法则陪伴孩子会比没有目的性陪伴要有效的多。而实施“123”法则的家庭中亲子关系会很和谐美好。

爷爷抱着小孙孙还会讲很多他的故事,爷爷用一个怀抱让小孙孙感受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爷爷用一个怀抱给小孙孙一个充满温暖的童年。

爷爷的故事生动感人,从过去的交通工具的车型、构造、讲到今天的铁路发展和车型的进步。从挥汗如雨的一凿一锄到今天的甜蜜笑容。

《火车来了》最触动我的是封底的这一幅画。其实我爱绘本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绘本是不需要太多语言来赘述就能很清晰的表达出作者需要表达意思的创作形式。封底是在一轮黄色的圆月高挂夜空,一柱黄色的光照在地面上,两个小背影在蓝黑色的大桥下行走,一列火车正从大桥上驶过。

一个小男孩和一只小猫咪,这个不正是爷爷怀抱中的小男孩子吗,他似乎长高了许多不用爷爷抱着了,跟在后面的小猫咪好像夜长状了一些。画面中没有爷爷,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幅画面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我的爷爷是一名建筑师,爷爷离开我们好多年了,可是每当我想他的时候,我就会去爷爷设计的建筑前站一站、看一看、听一听。

城市的发展、祖孙的亲情、血脉的传承,一本小小的绘本给到我的是这三个关键词。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静下心来思考,陪孩子该怎样陪,什么样的陪伴又是真正的陪伴。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在《通火车了》这本书中找找答案。

通火车了读后感篇三

很多孩子都曾有过“工程师情怀”,他们迷恋各种各样的工程设备,喜欢长时间观看施工现场,喜欢搭积木,也喜欢构建各种各样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的物理学家,他们经常主动探索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比如专注的玩水,专注的玩沙,专注观察物体的变化……他们也愿意将各种各样的“发明”或“发现”分享给父母。 如果,你家里正好也有一个“工程师情怀”的孩子,那么他一定喜欢接下来的这本书——铃木守的《通火车了》。

铃木守是著名的鸟巢研究专家。他创作了许多系列的汽车绘本,也受到了普遍好评。像《汽车嘟嘟嘟》系列绘本,我家娃从不到2岁就开始看,至今依然爱不释手。 那套书一共八本,每本围绕一种车讲述了相对独立的故事。看完这八本书,由相互联系,我在每本书里都能找到另外七辆汽车。 最主要的是铃木守,将每种汽车的具体工作介绍得简单而又详细,比如《来!大家一起修马路》仅用了三言两语就将修马路的全过程讲得清清楚楚,连三岁小孩都能复述上来。 除此之外,家里孩子爱不释手的另一本“工程书”名叫《地铁开工了》。这本书比《汽车嘟嘟嘟》系列复杂了许多,却同样将修地铁的全部过程详细地展示出来。孩子最喜欢的就是那台“盾构机”,感觉非常庞大,造型别具一格。

《通火车了》这本书集结了许多有趣的书的特点,既有《汽车嘟嘟嘟》里造型相似的汽车,也提到了《地铁开工了》里的盾构机。还有当时修铁路的全过程,有些地方还非常幽默,孩子们看了以后,忍不住哈哈大笑,符合孩子们的心理。

一、超级符合儿童心理的叙述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以为和其他书一样,只是一本简单的科普书。 刚翻到爷爷讲述的时候,就有点儿犯困,毕竟以前读过类似讲述的书都是,陈年掉牙的老故事,听了以后昏昏欲睡。 跟我读的时候,我就几乎不抱任何希望了,没想到刚读两页,孩子就笑得前俯后仰。他觉得内容十分搞笑。

你看过老爷车吗?在车里打伞有木有?漏雨不打紧,水都快淹到脖子了,那些人还竟然还一本正经。 而且,那车子造型实在太奇怪了,居然在轮子后面装了清除泥浆的刷子!

书中可爱的小猫咪,你当爷爷讲到某件事情之后他都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像极了听故事的小孩子。 孩子在边看图片,边听有趣的故事的同时,他会感觉轻松。 二、真实再现当年修铁路的全过程,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 书中的每一页都是:左边述说着过去,右边展现着现在。 很多孩子见惯了现在城市化的场景,过去对他们来说,却显得非常陌生。也就是这种陌生,却给他们带来了新奇的感觉。 过去曾是一望无际的绿地,如今却打通隧道,顺利连通火车。一望无垠的田野,也变成了拥挤繁华的城市。公路,也在旁边修建。 面对这样的场景,可以问问孩子喜欢哪边的画面。我家比较喜欢左边的画面,还是更愿意亲近自然多一些。

书中通篇用了非常原始的方法修建铁路。如今随着科技化的发展,那段岁月已成为历史,但图片却记录下了曾经的那段真实。

过去,工地上还没有混凝土搅拌车人们需要用人工的方式搅拌水泥。

现在已经用盾构机了,然而当时却用非常原始的炸药开隧道。用着一种古老的机器——凿岩台车。 这种车有许多炸药和炮头,可以大规模,同时“开火”。 由于方式非常古老,为了避免工人吸入粉尘,从车后面有巨大的水罐,起到加湿作用。

书中介绍的修建铁路的方法,都是非常古老的,再现了当时的那段历史。 三、修建铁路的方式不拘一格,引发孩子思考 修建铁路的每一段路的路况都是不一样的。施工队的人用了不同的方法,将不同路段修建起来。 但阅读的时候我们能引发孩子更多的思考,让他想一想,在不同路况下,修建铁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如遇到凹凸不平的道路的时候?在海边遇到大风大浪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如果山谷很多,又应该怎么办?遇到很高的山需要进隧道,如何才能打通隧道? 铃木守将修建铁路的每一个环节,真实再现给读者。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修建的各种区别,再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有些地方悬崖很长,铁路难免修建到海边,为了避免飓风和海啸,工人们专门为这段水路做了加固处理。 另外在悬崖边建铁路,为了防止山体滑坡还在你那边做了护墙。

有些地方山谷很多,为了使火车通行顺畅。工人们就将铁路架设起来,修建了许多铁桥。 为了保证桥墩结实,防止潮气腐蚀,工人们用了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 这本书中将当时的工人爬上脚手架,传送搅拌好的混凝土的真实场景绘制出来。孩子们通过图片也能了解到建筑的具体过程。

谈到混凝土,如果在隧道里面修建铁路。为了使隧道更加坚固,也需要灌装混凝土。 不过隧道里灌桩混凝土的方法和桥墩上是不同的。绘本也如实展现给读者。

《通火车了》语言非常简单,明年短短几句,却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真实展示了,当时修铁路的全部过程。 语言简单却突出细节。将铺设铁路的过程和物理原理通通展现给读者。甚至很多小细节,都是许多人未曾留意的。

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清晰的了解,修建铁路的全部过程。甚至包括火车的通行原理。也能让孩子了解过去的历史,曾经人们是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克服艰难险阻,最终顺利完成庞大的工程。在阅读的时候,孩子将在了解工程的同时,也能引发更多思考,同时提升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作者为朝闻道写作社群成员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