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100字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5 21:25:21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4-25 21:25:21   小编: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作者通过16堂课的方式,探讨了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本书以亲身经历和案例为基础,提供了实用的教育指导,引导父母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这本书对于关注家庭教育的人来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一)

案头放着张洪涛十年磨一剑的新书《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作家出版社)。这是育儿教育领域里既接地气又具理论张力的一部力作。育儿领域的著作如繁星般璀璨,而《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吸引了亿万父母的目光,为父母们提供了一堂堂深入浅出的育儿课程。 作者张洪涛,现年43岁,国家心理咨询师兼家庭教育指导师,他深耕教育领域10多年,同时也是一位对女儿很用心的父亲,家庭和亲子教育专家。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很新颖,并且理论结合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这本书把爱与自由作为育儿的核心理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它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张洪涛指出,爱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连接。同时,自由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关键。通过将爱与自由相结合,父母可以培养出自信、独立、有责任感的孩子。 首先,这本书的产生背景就充满了故事性。张洪涛在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中,遇到了无数困扰着家长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他深入QQ群,与数千个处于苦恼中的家长进行过深入交流,了解他们与孩子的矛盾,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模式和办法,了解他们各种无效的方法和弊端所在。正是这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为这本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这本书的理论性也是其亮点之一。全书共分为16堂课,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深入的探讨。张洪涛以严谨的态度,阐述了他对爱与自由的理解。他区分了真爱与溺爱、宠爱与爱的区别,提出了无条件的爱、爱的深层定义等基础理论。同时,他还详细探讨了家庭中是否需要为孩子立规矩的问题,以及如何批评和夸奖孩子等具体操作方法。这些理论不仅为父母们提供了育儿的理论基础,也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除了理论性之外,这本书还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实例。每一个理论点都有相应的案例作为支撑,这些案例既包括张洪涛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包括其他家长的分享。这些故事和实例不仅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也让父母们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这些育儿理论。 这本书的可读性也是其吸引力之一。张洪涛以平实的语言、严谨的态度为父母们呈现了一本育儿宝典。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实例分析,都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同时,他还以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方式与读者交流,让人感到如同一位老朋友在耳边低语,让人不禁想要一页页翻看下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作家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出版社,对书籍的品质把控严格。而《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能够得到他们的青睐并出版,足以证明其内容的价值和深度。同时,该著作还获得了当当新书榜亲子类第一名、好评榜第一名等多个榜单的榜首,这也是对其质量和实用性的有力证明。 同时,《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还强调了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提升。在育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有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法,还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支持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健康、快乐。 总之,这是一本充满魅力和深度的育儿著作。它既提供了严谨的理论基础,又结合了生动的实例和故事,让父母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经验。无论是有经验的父母还是新手父母,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如果你是一位热爱孩子、追求成长、愿意与孩子共同进步的父母,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更在于其对家长们心灵的触动和启迪。这本书让家长们意识到,育儿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机会。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家长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也可以培养出更健康、快乐的孩子。 这部书可以做为养育难题查阅手册来读,作者直抵人心,娓娓道来,逻辑清晰,又颇具温情,让人手不释卷。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二)

案头放着张洪涛十年磨一剑的新书《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作家出版社)。这是育儿教育领域里既接地气又具理论张力的一部力作。育儿领域的著作如繁星般璀璨,而《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吸引了亿万父母的目光,为父母们提供了一堂堂深入浅出的育儿课程。 作者张洪涛,现年43岁,国家心理咨询师兼家庭教育指导师,他深耕教育领域10多年,同时也是一位对女儿很用心的父亲,家庭和亲子教育专家。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很新颖,并且理论结合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这本书把爱与自由作为育儿的核心理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它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张洪涛指出,爱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连接。同时,自由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关键。通过将爱与自由相结合,父母可以培养出自信、独立、有责任感的孩子。 首先,这本书的产生背景就充满了故事性。张洪涛在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中,遇到了无数困扰着家长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他深入QQ群,与数千个处于苦恼中的家长进行过深入交流,了解他们与孩子的矛盾,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模式和办法,了解他们各种无效的方法和弊端所在。正是这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为这本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这本书的理论性也是其亮点之一。全书共分为16堂课,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深入的探讨。张洪涛以严谨的态度,阐述了他对爱与自由的理解。他区分了真爱与溺爱、宠爱与爱的区别,提出了无条件的爱、爱的深层定义等基础理论。同时,他还详细探讨了家庭中是否需要为孩子立规矩的问题,以及如何批评和夸奖孩子等具体操作方法。这些理论不仅为父母们提供了育儿的理论基础,也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除了理论性之外,这本书还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实例。每一个理论点都有相应的案例作为支撑,这些案例既包括张洪涛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包括其他家长的分享。这些故事和实例不仅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也让父母们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这些育儿理论。 这本书的可读性也是其吸引力之一。张洪涛以平实的语言、严谨的态度为父母们呈现了一本育儿宝典。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实例分析,都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同时,他还以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方式与读者交流,让人感到如同一位老朋友在耳边低语,让人不禁想要一页页翻看下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作家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出版社,对书籍的品质把控严格。而《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能够得到他们的青睐并出版,足以证明其内容的价值和深度。同时,该著作还获得了当当新书榜亲子类第一名、好评榜第一名等多个榜单的榜首,这也是对其质量和实用性的有力证明。 同时,《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还强调了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提升。在育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有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法,还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支持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健康、快乐。 总之,这是一本充满魅力和深度的育儿著作。它既提供了严谨的理论基础,又结合了生动的实例和故事,让父母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经验。无论是有经验的父母还是新手父母,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如果你是一位热爱孩子、追求成长、愿意与孩子共同进步的父母,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更在于其对家长们心灵的触动和启迪。这本书让家长们意识到,育儿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机会。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家长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也可以培养出更健康、快乐的孩子。 这部书可以做为养育难题查阅手册来读,作者直抵人心,娓娓道来,逻辑清晰,又颇具温情,让人手不释卷。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三)

文 | 夏鸢的暖心小筑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让孩子能够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健康且放松的成长,而不是回到家了还要遵守幼儿园或学校里的规矩。

当然,规矩这个东西,只要不做特别出格的事情,在家其实怎样都可以,我们之所以有时会多唠叨孩子,是因为怕他们在外面被带坏了,所以在很多时候家长都会要求孩子。

但,要求也是有讲究的。在《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这本书中,作者用16堂课,给我们讲解了教育里的很多相关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并在书中列出了黑镜头和白镜头。

两种镜头的设定也是很新颖的方式,黑镜头的意思就是不太正确的事情,或者是我们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而白镜头就是指那些真正好的教育方法。

书中的开头部分,讲到了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以及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

我们可以看出,理想的母爱一般体现于照顾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而在这两个方面上,表现的形式是不控制孩子,让孩子能够体会到更多的温柔与包容。

而父爱,则是要引导和帮助孩子获得勇气与能量,也就是说,爸爸在陪伴孩子成长时,带给孩子的是一种拓展与挑战,从而来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书中讲到的这些都是理想中的父爱与母爱,那么现实生活中呢,其实我们自己也想做一个完美的爸爸妈妈,可是很多时候都会被家里的“小恶魔”所打败,也许是因为孩子太闹、也许是因为孩子太过依赖,总之,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情,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先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

就比如家里是否要立规矩这件事,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之所以孩子要遵守幼儿园、学校里的规矩,是因为要适应学校的环境与制度,但家庭不是学校,家庭就应该是一个陪伴孩子开心健康成长的地方。都说家里是最温柔的港湾,我们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除此之外,书中还教会了我们一个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那就是培养表层习惯的同时,要强化元习惯,千万不是说只做一个乖宝宝就是正确的事情了,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时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不是在你的说教中他才去做事。

这些就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父母需要注意的事情,爱与自由,这4个字,需要我们真正理解后才能做得到位。

夏鸢的暖心小筑

绘本阅读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四)

教育孩子正焦头烂额时,我读到了张宏涛的这本《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豁然开朗。

比如,他说,“一般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越亲近的人对自己的批评越不能接受,比如父母、爱人;二是越是亲近的人,批评起来越肆无忌惮、毫不留情,比如父母对孩子、妻子对丈夫或丈夫对妻子”。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一点儿也受不了父母、爱人对自己的批评。

意识到这是普遍心理后,我一下子释然很多。

而且,接纳这一点后,再遭受家人的批评,而我又觉得他们批评得不对时,我不再委屈地默默承受、默默哭泣,而能平静地跟他们讨论,表达我的观点。

比如,关于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他在书中写道:

“爱孩子,就要不断拓展自我界限。我们要教孩子学会爱自己,也就要教孩子不断拓展他们的自我界限,促进孩子的心智成熟。”

正如副标题“父母必修的16堂课”所示,这本《爱与自由》共有16个章节,或者说16课,涉及育儿中常见的16个问题,比如:

何为真爱?

要不要为孩子立规矩?

怎么夸孩子?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

书中有理论,更有案例故事,给我很大启发。

作者张宏涛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是郑州定得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始人。

他在家庭教育领域深耕十多年,积累了许多育儿经验,在家庭教育类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育儿文章。

这本《爱与自由》是他这十多年的育儿实践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特别触动我的有两点,一是作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二是作者特别真诚,在书中分享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

01这些流行的观点都是对的吗?

毕淑敏曾写过一篇文章《请为你的夸奖道歉》,观点是不应该夸奖孩子天生的东西,比如外貌,而应该夸奖微笑、礼貌等。

作者张宏涛在书中对此观点表达了质疑,他认为,如果只能夸后天的微笑和礼貌,那孩子很可能会为了获得夸奖而“发展出社交性假笑,失去真诚,也就失去了魅力”,因为“这是有条件的爱,是变相地控制孩子”。

所以,他建议我们在孩子小时候,要适当地夸他们漂亮、帅气、聪明,因为这样有助于他们接纳自我,内心更有底气和力量。

再比如,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提出一个观点:要夸孩子努力,而不要夸孩子聪明。

对此,作者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不论是单一夸聪明,还是夸努力,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弊端。夸奖是药,需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孩子缺什么给什么,而不是相反。”

深以为然,每个人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曾经我跟一个同学聊天儿,我说我特别害怕人批评我虽然聪明,但态度不认真、不够努力。

现在想来,是因为我不够自信,自认并不聪明,别人再怎么说我聪明也很难改变我对自己的认知。

我唯一可凭借的就是认真努力,一旦这一点被人否定,那我就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了。

我同学却正好相反,她就特别不喜欢别人只是夸她认真努力,好像言外之意是她比较笨。

她是比较自信的。让她自信的点非常多:

家境富足、家族里同辈孩子中学习成绩最好、见多识广、追她的男生从未断过……

好在这些年通过不断地学习、进步,我也渐渐自信了一些,也明白了人的聪明是分领域的,比如,自己在文字方面相对聪明,在数字、动手能力方面就相对笨一些。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接纳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笨,再无那种“别人越看不起自己,自己越要努力,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心气儿。

我所做一切之事,皆出自我想要、我需要,而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自己很厉害,为了让谁高攀不上。

02黑白镜头,真诚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书中给出的案例,分为【白镜头】和【黑镜头】两种。白镜头是正面案例,黑镜头是反面案例。

作者分享的亲身经历中,既有白镜头,也有黑镜头。

比如,他讲到小时候家里养了一条狗,每次狗在院子里大小便,妈就会训斥狗。后来狗就不在院子里大小便了。妈很得意,觉得自己教狗有方。

然后某一天,他发现自家平房顶上都是狗的大小便。

他由此提醒我们,小孩子和小动物一样,如果我们树立太多规矩,孩子就会把问题都压抑、隐藏起来。

我们看不到问题了,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真的没有问题了,也许问题反而更多、更严重。

总之,张宏涛的这本《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中很多观点很新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建议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读一读。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五)

我与家庭教育的缘分(自序)

文/张宏涛

2006年,25岁的我开始参与编写一本家庭教育类的图书,为此我把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家庭教育类的图书几乎都看了一遍。不得不说,好书虽然有,但大部分书里的事例都很陈旧,观念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所以,我更多地是从自己和身边人的成长经历中,去感悟教育之道,并结合心理学来思考和写作。

后来这本家庭教育类图书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只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已。

不过,从那时起,我开始对家庭教育越来越有兴趣。我不断反思父母对我的教育方法,我很感激他们给我的爱;但我也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方法在不少方面是有误区的。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呢?我开始主动和很多朋友以及网友探讨家庭教育问题。

走在大街小巷,最吸引我的,不是时尚靓丽的美女,而是小孩和父母的互动。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被父母简单粗暴对待的孩子。

后来,我加入了几十个很热闹的家庭教育类的QQ群,与数千个处于苦恼中的家长进行过深入交流,了解他们与孩子的矛盾,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模式和办法,了解他们各种无效的方法和弊端所在……

对家庭教育的现状了解越多,对家庭教育的领悟越深,我越觉得悲哀和痛心。那么多父母本来可以不必那么多苦恼,那么多孩子本来可以更好地成长;但因为各种不恰当的家庭教育理念,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了太多本不该有的矛盾、冲突和痛苦,这样的双输局面应该停止。

明明有更好的双赢的办法,让更多的家庭更幸福!那就是爱与自由呀!小时候,我的几个坏习惯,都是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下,自然消除的。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帮助一些熟悉的家长朋友,也开始在一些家庭教育类QQ群分享我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很快,我的理念就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在我具体的指导下,不少家长也转变了观念,改善了和孩子的关系,孩子的问题也自然得到了改善。

这些案例中的一部分,在经过家长的同意后,我写成文章,刊发在了国内很多大报名刊上。

我创作的不少家教类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很多网友表示感动哭了,也有很多家长表示再也不简单粗暴对孩子了,《金陵晚报》《大河报》等媒体,都曾整版刊登过我创作的家教类文章及读者们的读后感,和教育专家的点评。还有不少杂志主编表示深为我的文章所感动……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表达:我写的文章里的问题,其实是大多数父母共同的问题,所以才会引起很大的共鸣。能帮到家长们,能够让孩子们少受一点打骂训斥和不必要的痛苦,我很欣慰。

后来,我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理论,掌握了更多婴幼儿、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也读了很多经典的家庭教育专著和更有效的沟通方法的著作。学是为了用。那时候,我每天至少花上十个小时,泡在各种育儿群里,义务给求助的家长们解答问题,并和各种流派的专家和他们的拥护者,以及广大家长们交流讨论乃至辩论。

就这样,我收获了第一批粉丝。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我建了自己的家庭教育分享群,又用了一年时间,免费在群里进行了五十多次不同主题的讲座,认真回答了家长们累计数千个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我的家庭教育理论。

后来,我开始正式做亲子关系一对一咨询。

之后,我又建了亲子关系群,为期一年,每周分享一次家庭教育方面的话题的讲座。讲的都是育儿路上必然会面临的问题。比如:孩子做错了,如何批评孩子?孩子做事磨蹭,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要吃零食,我们该怎么办?……

再后来,我建了亲子关系·育儿日记群,就是在亲子关系群的基础上,优化了讲座内容,并增加了一个育儿日记的功能。育儿日记是鼓励大家写出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互动和对孩子的观察。

我自己就是在女儿晴儿出生后,写了几十万字的育儿日记,里面记录了晴儿日常的喜怒哀乐和各种特点,以及我们和晴儿的各种互动(包括各种矛盾及化解的过程)。陪伴孩子,并写作育儿日记的过程,让我对育儿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非常钦佩的尹建莉老师说,她也写过不少育儿日记,后来如果不是翻看自己过去的育儿日记,她的成名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不会顺利写出来。

群友们受我影响,也写了大量充满童趣和引人深思的育儿日记,也写出了育儿过程中自己的烦恼和无奈。在阅读大家的育儿日记时,我对当下儿童和家长的新特点,也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根据大家写的内容,分析了孩子的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解答了家长的各种解惑。

本书,就精选自我在亲子关系·育儿日记群里分享的内容。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当我遇见一个人》的作者李雪、《接纳孩子》的作者小巫等不少优秀的育儿专家;还有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北大六院主任医师唐登华教授、四感教育体系创始人岳晓亮老师等人的育儿理念,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不过,他们的理论,其实还不算主流。大多数人所持有的家庭教育观念,还偏传统了,存在不少糟粕;还有一些人学到的是西方传过来的糟粕(比如程序育儿法、定时喂奶、哭声免疫法等)。

有很多类似《儿子,小时候不打你,将来你就会被社会毒打》《孩子,现在不逼你,将来生活不会放过你》之类对孩子咬牙切齿、怒目而视,主张对孩子严厉控制的文章,总是能引发很多家长效仿;提倡“家长督促孩子改变,自己却丝毫不用改变”的文章,总是能迎合众多家长的心意;还有很多似是而非、逻辑混乱、谬误百出却很能忽悠人的家庭教育类的文章,却总是在网上广为传播,真是可悲可叹呀!

很多家长在孩子没出问题之前,对孩子肆无忌惮地批评或漠不关心。

等孩子表现出问题了,又四处求医,急于寻找灵丹妙药,试图快速搞定孩子;而不是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去耐心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因此,虽然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系列书籍是中国家庭教育类书籍中最畅销的好书,不少我欣赏的好书销量也不低;但相比更多迷茫的家长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希望我的书也能让多一点家长看到,从而改变观念,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

我一直信奉这样的教育理念:养鱼重在养水,养花重在养土。

孩子的成长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第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第二、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以及改变父母的状态。但家长们最常做的却是自己毫不改变,只妄图通过打骂和念咒语的方式,让孩子改变。

比如念这样的咒语:你要好好学习!你要专心致志!你要勇敢!你要坚持……这些都只是一厢情愿,注定徒劳无功。很多严厉的控制方法,虽然可能短期地改变孩子外在的行为,但却会扭曲孩子的心灵,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些方法,都是南辕北辙。

我认为,孩子在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身心愉悦地茁壮成长!爱与自由,也是本书的核心理念。

很多人说,爱与自由的理念很美好;但是太理想化了,现实中行不通。

而我十年来,指导的众多家长的育儿经历,证明了爱与自由的理念,并不虚幻,是可以落地的。本书就是要帮家长朋友们将爱与自由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育儿行动中。

最后,感谢作家出版社,感谢郑建华编辑、李雯编辑的大力支持,让本书得以面世。

感谢尹建莉老师在我写书过程中的指导,感谢武志红老师和朋友们对本书的推荐,感谢一路走来,那些信任我的群友们的支持!

感谢老婆和女儿晴儿,在陪伴晴儿的八年中,她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并促使我不断成长。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六)

相信每一位初为人父母的家长,最开始对孩子都充满爱意,希望孩子健康、幸福、快乐,坚信能温柔以待孩子。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温柔和爱意渐渐变得奢侈,简单粗暴成为日常旋律,跟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压抑,甚至爆发冲突,亲子之间都感觉对方无法沟通,难以理喻。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宏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南省作协会员。郑州定得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始人,深耕家庭教育领域十多年,学员遍布全球各大城市。多篇育儿文章被家庭教育类报刊刊发。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

作者2006年与家庭教育结缘,加入了几十个家庭教育类的QQ群,在后年的十几年里,接触了成千上万苦恼的父母,帮助他们解决育儿路上面临的各种问题;分享自己的育儿笔记,其中有和女儿的喜怒哀乐、互动(包括矛盾及化解的过程)。本文提及的问题,既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也是大多数父母共同面临的,很有借鉴意义,带来反思。

本书分为16个小章节,每一章节有一个主题,章节前根据主题提出的问题,都是家长关心或存疑的,引导家长思考并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

文中理论结合案例,用分镜头的方式,展现一个个现实生活中育儿的小场景,用黑镜头(错误的教育方法)和白镜头(提倡的教育方法)来进行对比,不同的育儿方法带来的不同效果,让读者反思、借鉴。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

什么叫尊重?作者在书里举了个例子:孩子喜欢白裙子,你非要给她买红裙子,这就叫不尊重,哪怕你振振有词的说红裙子更质优价廉。

那么我们要怎么尊重孩子呢?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和兴趣。

比如读书,一种是孩子爱看的书,一种是有益于孩子的书,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让孩子看后一种,对前一种不待见,甚至会鄙视孩子爱看的书,漫画、网络小说有什么好看的,浅薄又对学习没好处。可是孩子周围的朋友、同学聚在一起,津津有味的讨论这些流行趋势时,只能失落的旁听,根本无话可说的孩子,是不是会失去沟通交际,融入集体的机会。

读书如此,看电视、玩游戏、吃零食也是如此,想想我们自己的学生时代,一包零食一群小伙伴一起分享的愉悦,昨晚的电视剧有什么精彩的剧情,又有什么好看的漫画,又出了什么好玩的游戏,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的孩子,同样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美好时光。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认为孩子是绝对不可以攻击父母和长辈的,有点大逆不道的意思。

而文中提出,做父母的,必须要允许孩子攻击。攻击性就是生命力,压抑孩子的攻击性,就是压抑孩子的生命力。

当孩子受到打压时,不容许孩子攻击父母,孩子就会转向攻击自身,拖拉磨蹭、冷漠、学习兴趣下降,长期严重地甚至发展至抑郁、自残。

我唠叨、指责、怒吼的时候,孩子表现的攻击是尖叫、哭闹、不配合,孩子小的时候,可以“以暴制暴”,强力镇压。孩子慢慢长大,这一套渐渐行不通了。

我再面对孩子的攻击,会反思自己,问题是不是在自己身上,会真诚跟孩子道歉,“对不起!”“妈妈错了!”相信我,孩子绝对能感受到你真诚的歉意,“妈妈爱你!”加一个有爱的拥抱,会让孩子柔软下来。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

坏习惯分为两种,一种是受父母或他人传染的表层坏习惯,另一种是背后有深层次原因的坏习惯,比如咬指甲等,有可能是内心焦虑,紧张,压抑引发的。

怎么改变孩子的坏习惯呢?

坏习惯与道德品质无关,与成长环境有关,与内心的潜意识有关,想要帮助孩子消除坏习惯,首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

我一直抱怨孩子做事拖拉,审视一下自己,会发现自己经常也会,还有时间不急,非到最后时刻才行动的习惯。

想改变孩子的习惯,果然要先改变自己,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与孩子身上看见自己,在宽松愉快、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下,一起改变。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

爱与自由是什么?在孩子的事情上,父母多让孩子自己做主,鼓励孩子大胆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鼓励孩子尽情绽放自己!

爱与尊重,让我们拥有更亲密的亲子关系,更和谐的家庭氛围。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七)

各位家长朋友们,你是否也遇到过一下的一些问题:

晚上该睡觉了,孩子还是不肯睡,你是任由他/她玩耍还是命令他/她立刻去睡觉?

放学回来,孩子想先玩,然后再写作业,你是随他/她所愿,还是劝他/她先写作业?

孩子在外遇到熟人没打招呼,你会不会批评他/她不懂礼貌?

孩子总喜欢自己独享美食,不愿分享,你会不会批评他/她自私小气?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父母应该做的事,也许这本《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会带给你一些启发。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这本书以特别的表达方式,用分镜头的形式展现一个个电影片段式的小故事,让大家看到不同方式育儿的走向,深刻的剖析了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作者张宏涛先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南省作协成员,曾在全国百余家期刊发表过上千篇文学作品。

此书一经出版,便得到了许多学者和大V的好评和推荐:《与其教育、不如去爱》作者:永远的赵小姐、河南省作协成员李红都、剑桥妈妈:静静的林涛、作家苗君甫等知名人物纷纷推荐此书。

全世界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人成才。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家都难免遇到很多的问题,家长们为了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却不领情,难道教育孩子真的这么难吗?

让我们来听听张宏涛老师给父母上的课吧。

1.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真爱,养孩子不是养宠物。

很多人大概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妈妈大骂一顿,离家出走,又饥又饿的时候,一个饭店老板请他吃了一顿饭,孩子对饭店老板很感激,抱怨自己的妈妈,老板听后反问他:“我只不过给你一顿饭,你就这么感激我,妈给你做了十多年饭,你怎么不感激?”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孩子真是不懂感恩,不懂妈妈的付出,但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呢,饭店老板给孩子的饭是关爱的饭,没有任何的交换条件,而孩子的妈妈却需要孩子“听话”和“好成绩”来回报她对孩子的爱,这样带着条件的“爱”,让孩子觉得不是真爱。

如果一个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就会在缺乏爱的环境下长大,从而缺乏安全感,活得不那么踏实。

养孩子毕竟不同于养宠物,对待宠物,我们希望它们一直依赖我们、听话、惟命是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一直“爱”宠物。但对于孩子,我们需要克制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心理需要,从孩子的心智成熟角度出发,创造适合的环境,促进孩子独立成长。

2. 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感,而不是要孩子听话。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守规矩的人。能遵守规则,当然是件好事,但过多的树立规矩,可就不那么妙了。

孩子行为,往往都是随心情而动的,他们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压抑自己,不会表面笑嘻嘻,心里骂人;不会表面悲伤,内心暗爽。

过多的树立规矩,会压抑孩子情绪的自然流动。

教育,绝不是让孩子学会听话,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听权威的话。教育,应该是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精神。培养孩子的规则感,促进孩子自律,而不是依靠他律。

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很重要的一条便是:以身作则。

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我们自己就要以身作则,先成为这样的人。

3. 最好的批评,是不批评,或有益的批评。

斯科特.派克曾说“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孩子,他们竭力避免给孩子造成傲慢的印象。真心爱孩子,就会承认孩子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现实生活中的“批评”,大都是指责和攻击。你有没有这样说过自己的孩子?

“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刚才为什么不跟叔叔打招呼?”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怎么这么笨?”

“你怎么这么自私,东西都自己一个人吃?”

“你怎么这么磨蹭?”

有时候,做父母的真的会被怒火冲昏了头脑,但大多时候,等我们冷静下来后,会不会发现,其实我们指责孩子,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表现,不符合我们的期待罢了。

回想一下,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曾因为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批评受过益吗?大概很少吧。

过多的批评会摧毁孩子的自尊,还会损害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容易让孩子退缩和防御,更多的时候,鼓励比批评更有效。孩子是我们最亲密的人,他们值得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表达,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接受。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绝对不要批评孩子了呢?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做“有益”的批评。

如何做“有益”的批评呢?

首先,从关系入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先问问是不是自己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其次,关心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麻烦,不要就事论事,要询问孩子是否有什么麻烦事或苦恼;再次,借助第三者,很多批评会损害关系,借助第三者之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最后,真诚关心,表达期望,要真诚的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关心自己的面子,表达对孩子的担忧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这样的批评更有助于孩子接受与受益。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这本书还强调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如如何正确地表扬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等。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建议的方式,为父母朋友们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总的来说,《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育儿类书籍,对于初为父母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父母朋友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掌握无条件的爱和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同时,本书也提醒父母们要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和育儿观念的更新,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八)

这是一本首次阅读就让我手不释卷的书,还是一本多次细细品读仍有收获的书。

它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书中没有对家长进行任何说教,而是用精细的笔触阐述了父母践行爱与自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者张宏涛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是郑州定得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始人,深耕家庭教育领域十多年。

张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让大家意识到,践行爱与自由,是很美好的事情。

他给我们细细上了16堂课,书中就如何养成好习惯、消除坏习惯,如何批评、鼓励和夸奖,如何对待孩子吃零食和看电视等,都有角度新颖且实用的答案。

本书由教育专家尹建莉、心理学家武志红联袂推荐。

我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在教育孩子和完善自我的道路上磕磕绊绊。以下是我读完这本书感触最深的地方。

一是关于生命力的绽放(在本书的第十六课)。

首先,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不断自我选择的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也是我们最重要的生理欲求之一。

其次,孩子的生命里能否绽放,要看父母是否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尊重孩子的兴趣,孩子的生命里自然绽放;扼杀孩子的激情,等于抽去他的灵魂;别把你未实现的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总是在小事上被剥夺选择权的孩子,同样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和社会问题。

我不记得我小时候能选择什么,包括食物、衣服、玩具、甚至是上学,我都只有一个选项。甚至很长时间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

我的父亲从小失去妈妈,他对旅游的评价是,去哪儿都一个样。幼时的我极度压抑,直至成年后旅游也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

那么,孩子的生命力是如何被压制的呢?

一是幼儿期对生命力的的打压,二是过于严苛的家庭环境,三是不允许孩子探索未知世界,四是要求孩子死读书,会导致孩子没有未来,五是缺少爱与尊重。

要允许孩子攻击你。这是最颠覆我认知的一个观点。

书中写到,做父母的,必须要容许孩子攻击自己。这样孩子才能发展出攻击性,才能有生命活力,而且也只有父母容许孩子攻击自己,孩子的身心才能茁壮成长。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比昂的容器理论:

好的父母,会包容孩子的负面情绪,然后把这个负面情绪净化后,再还给孩子。孩子就是这样在爱与包容的环境下,逐渐形成坚实健康的人格。

而不被父母包容的孩子,只能发展出假自我!

只是在现实中,少有人做孩子的容器。别说孩子投射的负面情绪,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包容和净化,反过来,父母还往往会把自身的负面情绪投射给孩子。

孩子是一个天然的“好”容器,可以接纳父母的各种负面情绪,而不会去攻击父母,但是他们太小了,没有力量去分辨这些情绪,也没有能力去消化和净化这些情绪,他们只能把这些有毒的情绪都放到自己内心深处。

活出攻击性的孩子,不会无法无天,反而会情商高、生命力强。

我从小不敢反驳父母,或者在有苗头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反击回来,我也是那个不允许孩子攻击我的人。

一旦孩子出现顶撞的言语,我就会退缩(颓废,心灰意冷)、垮塌(情绪崩溃)、报复(揍孩子一顿)。

当我学了这一课时,想到了儿时的委屈,年轻时的怯懦,我发誓做出改变,不再让我的儿子为我的无知买单。

二是关于做作业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过,在小学阶段,孩子学的知识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三件事:一要对学习保持好奇心,有学习兴趣,不厌学;二要能够和同学玩得开心,人际关系和谐;三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能做家务的能力。

因为我看重的是成绩,总是将孩子学习排在第一位,我儿子的小学阶段明显地缺乏做家务的锻炼,目前生活自理能力差。

每天我和孩子放学一回到家,我急着去做饭,嘱咐他先写作业。

孩子似乎有满腹的话要和我说,但看到我匆忙家务,也就

不情愿地去写作业了。

他作业的时候总是这抠抠那挖挖,能把全身都抓个遍,引来我一顿唠叨。

周而复始,孩子一坐到写字台前心情就变差,亲子关系也比较紧张。

书中提到:亲子关系比什么教育都重要,亲子关系差的时候,再好的教育对孩子也无用,明知道你说的是对的,孩子也会故意不听。

如何把作业当成培养孩子的好工具:

第一是培养自律习惯。

首先做作业是孩子的事情,父母尽量不要去监督孩子做作业。

你监督孩子做作业,是在损害孩子的自律能力。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每天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花费了很多功夫,也的确养成了这样的表层习惯,但是却导致孩子失去了自律能力,必须父母监督着,才有动力做作业。

一个人主动做事时,是有成就感的,而父母催促,就等于是被动的,没有成就感,就会很烦。

第二是培养孩子细心和耐心的精神。

教孩子自己思考,遇到孩子做错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淡定,不要把孩子做错题看成自己的耻辱,这是培养孩子细心和自律的必经之路。

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很愤怒,忍不住指责孩子,那么孩子不仅无法变细心,还会因为恐惧变得更粗心,会变的充满恐惧和愤怒,缺乏安全感和厌学。

第三是促进亲子关系。

千万别下班一回家就冷着脸问孩子作业做完了吗?

孩子放学后,我们别急着逼着孩子做作业,而是先和孩子愉快沟通。

先拥抱孩子,问孩子在学校开不开心,在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或者特别的事情。让孩子把他在学校的见闻告诉我们,我们只要耐心倾听就可以了。

这既增进亲子关系,也给了孩子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更让孩子把心里的话及时表达出来,从而让内心平静下来。

武志红说:当孩子获得了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就会是“成为自己的人”,而最终也势必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充足的爱和自由。

总之,这是这是一本养育难题查阅手册,张老师用心理学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如何读懂孩子,从而有效地引领孩子,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人格的人,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九)

有几次我看到儿子在认真地搭积木,我会下意识地压抑即将脱口而出的“你真聪明”,转而苦想一个恰当的词来赞扬孩子努力。事后总感觉这种赞扬很别扭。还有一次,女儿回到家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又拿了一张奖状。”我问她是什么奖状,她说是数学优秀作业奖。 说完她高兴地将奖状展示给我看,一脸的期待。 “不错,说明你挺努力的,继续保持。”我只赞扬孩子的努力。 女儿一脸失望,“你不表扬我吗?”我当时深思了一番后跟她讲了一堆诸如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获得表扬一类的大道理。说完后女儿依然不高兴。现在想来真是后悔,要是当时对她说“你真棒”就好了,孩子还会高高兴兴地去写作业。相信一部分看过一些育儿书籍的家长也会跟我一样,在夸奖孩子的时候总是很少夸孩子聪明,而有意识地夸孩子努力。相反,不怎么看书的爷爷奶奶却经常对孩子脱口而出“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漂亮”。明明一句简单的“你真聪明”就能满足孩子,为什么我们总要停下来想方设法说成“你很努力”?明明这种夸赞方式很拧巴,很多人却对此深信不疑。这种只夸努力的方式真的没有问题吗?直到我看了张宏涛老师的《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一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错了。

张宏涛老师不仅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还是家庭教育指导师。他在家庭教育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多篇育儿文章被家庭教育类报刊刊发。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