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读后感精选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7 17:00:51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4-07 17:00:51   小编: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是康德哲学的重要著作,包括《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通过对理性、实践和判断力的批判,康德建立了他的哲学体系,强调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这些批判性的思考对于启发人们对自身认识和价值观的反思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读后感(一)

康德的美学论述中他两次谈到美男的面部准则,那种繁冗的演绎让我啼笑皆非,过于啰嗦了,尼采的风格英姿飒爽,透着简洁劲猛,傲兀不凡的气魄,海德格尔则圆融通透,因为喜好诗歌,文笔中弥漫着温淳的诗意,而叔本华的文本像顾影自怜的镜子,过于自我又过于尖刻,哲学这个学问因为广大悉备囊括万物,哲人便多了很多贡高的梦呓,康德称自已的哲学是哥白尼的革命,尼采为自已的聪明讶异不已,海德格尔谈论前人时连连摇头,认为自已承接了古希腊哲学的正统,经过拉丁语翻译的毒荼,之后的哲人迷失于存在者中,对本源的问题恰恰遗忘了,而黑格尔直接大笔一挥,说自已终结了哲学。

这种奇特的傲兀让哲人对科学饱含怀疑,黑格尔民科似的科学知识让人大大诟病,而海德格尔对美国技术文明的敌视对纳粹的拥护也让很多人极为鄙视。哲学现在已然是寄生的产物,其地位一落千丈。钱钟书曾经在《围城》中鄙薄哲人,认为既比不上科学家的专业也谈不上文学家的通俗,的确是日暮途穷的味道,但正如海德格尔说的好,哲学的确消亡了,它已经是世界的基石。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对中国道德实体化的分析,尼采对奴隶强者的道德分析,还有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探讨,让人醍醐灌顶,小小的德国产生了那么多的哲人,而有些国家却荒芜一片,意识的同质化让人毛骨悚然,黑格尔在书中对亚细亚文明颇多讴病,彼时,正是清代,英人拯服印度,占领美国,疆域囊括五洲,威震四海,黑格尔平淡突兀地说了这番话:“中国必将败于英国,因为臣服于欧罗巴是亚细亚的必然命运。”那时,华夏正是康乾盛世。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探讨饶有意趣,他说了这番话,“当我们说是时,我们对是恰恰遗忘了”这个妞是很美的这个人智商是很高的,“是”从何而来,平常我们将符合美学准则的三停五眼,以及卧蚕眉、梨花涡、柳眉、丹唇,将诸多符合美的规律总结下来,“妞是美”,这一个判断句透过一个奇特的纡回将“是”忘却了,因为上述谈论的都是美是什么,妞与美中间的是是怎样联结的,这是大可商榷的,因为妞是存在者,而美是存在,而存在不是谓语,当人们将存在者与存在通过诡辩等同起来,便是对存在的遗忘。而智商测试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学来讲也是疑窦丛生的,因为范畴化能否触到高深微妙的本体,这大可质询,很多风尘人士其样貌吻合美的准则,但望之,渎人眼目,智商测验中,高于牛爱之人(牛顿,爱因斯坦),即便沧海一粟,在这寰宇间,人如恒河沙数,亿中量一,也有几十人哉,为何千百年间只是双星并峙,后继无人呢?美是一种绽炫,智能是一种喷涌,将动态的变幻用装模作样的范畴凝固化,便是存在的遗忘。海德格尔对美苏两国嗤之以鼻,认为两者只是一丘之貉,都是发疯的技术,利益的污臭,西方秩序喷涌泉的烬灭让一切都无可挽回走向庸俗,天命落入新罗马美国身上,海德格尔看到了生,也望到了幽微处的死神,他的放手一搏带着潦草的迂阔,对抗美苏对西欧文化的毒荼。也让自已身败名裂。

已经几百年过去了,在这片大地这些文本依然新颖,说来令人愧怍,这说明两国的精神维度的进化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看到中德两国的疆域人口及输出贡献根本处于错置的尴尬境地,德国,一个蕞尔小邦,一个新疆要几倍于它,而输出之物要数倍于华夏。大国崛起若是麇集奴隶的蜃影便过于虚浮,毕竟,所有的丰功伟绩都是自由人创立的。

1/8页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读后感(二)

有一句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我向来不同意这种说法,但却从来没有找到反驳它的理由。而今,在康德纯批中找到了。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顺便解释一下这本书书名的意思[ 因为我到今天才明白,所以觉得有必要提及 ] ,即未来所有能够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关于其奠基部分的总的指导原则,或者说其母科学。)的导言中,康德说,“任何一种新东西都几乎没有不和旧东西相似的。”虽然相似,可并不一样。这就是我讨厌这种说法的原因,它将相似混淆为一样,而抹煞了人类智性可能获得的突破。而在这里,我想说,康德的纯批便是一次智性的突破,它打破了太阳底下无新事的“箴言”,让太阳底下的事,彻底展现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面貌。在康德以前,我们对于理性的认识停留在发现二律背反之前,感性论和智性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争论不休,可谁也说服不了谁。在发现二律背反之后,以上争论变得毫无意义,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哲学于是展现了从未有过的面貌。

这种新的面貌与原来相比,犹如原来哲学(形而上学)这片竹林的主根底之外,联结到一个更深更粗更大的主根底,我们眼前这唯一的竹林,却到底只是更大竹林的一个旁支。这种颠覆性的现象,使得整个这片竹林的定义得以重构,像我们的纯粹理性哲学得到重构一样。

回到二律背反的主题。先说说二律背反是什么?康德说,二律背反是纯粹理性诸法则之间的冲突。换句话说,二律背反是一个命题和其反命题两者相互矛盾又各自成立的现象。下面用具体命题分析说明,然后再对定义做近一步概括。

我们先来看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二律背反。康德将纯粹理性概念(先验的理念)与一般纯粹概念区别开来,将前者看成涉及诸表象(一个对象在我们——这个主体里形成的印象和理解,是事物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形态)的综合统一,而后者是涉及所有一般条件的无条件的综合统一。什么是一般条件的无条件呢?一般条件是指,现象(自在之物在人的感官中引起的的感觉表象)中的对象存在于时空制约下,受因果律等知性概念范畴的规定。这些制约和规定就是一般条件。一般条件的无条件是指,从此时此刻的现象的、一般条件下的对象出发,往时间在前(已过去时间最早)的方向,回溯推理的序列所无限接近于自在之物之根本存在或原则。在回溯到无条件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理性的综合统一职能,所以说是一般条件的无条件的综合统一。

交待完先验理念,将引出一切先验理念的三个等级。康德将一切先验理念都纳入三个等级,思维主体(即人)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心理学的对象)、现象的诸条件系列的绝对统一(宇宙学的对象)和思维的所有一般对象之条件的绝对统一(神学的对象)。如前文提到的灵魂对应于第一个等级,思维主体的绝对的统一;上帝则对应于第三个等级,思维的所有一般对象之条件的绝对统一。

回到前面的问题,二律背反发生在第二级,现象的诸条件系列的绝对统一中。原因是把理性应用于诸现象的客观综合时,在相反的主张上会有出自理性概念的幻想。而在其他两个等级中,却不会出现相反的概念同时存在的情况。归属于诸现象的综合的绝对总体性的先验理念,都称为世界概念。因为以自在之物为依据的诸现象的综合(世界概念),只是经验性的综合,而所有一般可能之物的诸条件的综合中的那种绝对总体性则恰好相反,是纯粹理性的一个理想。如果将此两者混淆为同一者,在这里就产生了理性的冲突。于是,这里也就是二律背反的所在地,即关于现象的综合统一与一般可能之物的综合统一,两者的混同会造成连贯认知程序上的一种断裂,如果不详加细察,理性本身很可能无法发觉这个环节的缺失,而导致的结果是,若有两人分别各执一端辩论真伪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没错可也驳不倒对方,从而不得不陷入僵持中。实际上,在世界概念(先验理念)与一个理性理想之间,以经验为界,将理性划分为经验的运用和纯粹(超越经验)的运用。区分这两种运用,可以对理性超验的运用加以限制或转向,从而不会让理性变成某种无法把握的(不确定的)、含混的(失去精确度的)、空洞的(没有实际用处)状态中。

明确了二律背反的发源地,来看看所有的二律背反有哪些?这些二律背反存在于四个宇宙论理念中。宇宙论理念是理性关于超验本体界最高统一性的概念。它包括,对一切现象的给予整体进行复合的绝对完备性、对现象中一个给予整体加以分割的绝对完备性、一个一般现象的产生的绝对完备性和现象中变化之物的存有之依赖的绝对完备性。概括来说,就是时空的有限性、物质的可分性、自由意志的存在和绝对必然存在的起源,这四个宇宙论理念的正反命题起冲突。为了验证这种冲突的根源,康德分别四个冲突,逐一进行正命题和反命题的定义和证明。通过四对正反命题各自必然成立的证明,得出四个理性法则的矛盾之处,展现了四个必然的冲突,从而指明了理性在超验运用上的局限。换句话说,理性的超验运用不可避免会产生二律背反,让理性陷入永远不可调合的矛盾冲突之中,所以必须规范这种超验运用,通过对它的调节,使理性得到限制。

2/8页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读后感(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性,或明或暗地给予我们,不理解它的人很难猜测这种重要性的根源是什么。事实上,远的来说,它解决了一切臆想症——老学究或书呆子的掉书袋的症结,以及精神上对事实的一切的偏离。切身来看,它让我们分辨哪种理性运用是主观的,是我们不能信任的,而哪种是客观的、科学的。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哲学上对先验理念(先于经验而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的理性概念,如灵魂、上帝等)所存在的四对矛盾冲突的二律背反的证明和注释,以无可置疑的绝对性完成了对纯粹理性的辩证(理性追求完整和系统时,由于超越经验而产生的逻辑上的矛盾现象)推论,从中阐明了纯粹理性的理想,并进一步阐述对纯粹理性的先验使用方法如何展开训练。

他定义了纯粹理性的哲学,重新定义了形而上学,还定义了纯粹道德学等等,他的一切工作得出的总结论至少有两个,一个关于人类理性的立法(即哲学)有两个对象:自然和自由;一个关于纯粹理性最后、也是最高的目的,是至善理想。当然纯粹理性批判并不是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但它奠定的重要的基础,它将哲学的整个体系的蓝图描绘成形。换句话说,纯粹理性批判打牢了康德哲学的坚固地基,作者用极致细致的精彩论证,滴水不漏地构筑了纯粹理性建筑术的起点和基点,期望后来者在上面建起一座真正哲学的殿堂。事实证明,纯批之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批判力批判,是这份工作的继续。如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作者阐明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存在,并为此而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在纯批的最后,作者甚至期待在二十世纪过去前就能得到完成,使得人类理性的求知欲达到完全的满足。

在接下来的叙述之前,我认为有必要提前说明,我想怎么解释康德哲学,凭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有什么目的。

我阐述康德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在阅读康德的过程中,我经常想找人聊聊以判断自己理解是否正确。然而遍寻不着,所以是一个人硬着头皮啃下来的。有时候阅读非常顺利,有时候则龃龉万分。顺利的时候,有一种完全懂得的欣快,也会为其中精彩得不得了的论证拍手称绝。龃龉的时候,完全摸不着门道,经常是几十分钟坐着弄不明白什么意思。不过,后来每天坚持看两三页,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凡是不得要领之处,都是相关关键词概念不明白导致的。有了这个领悟以后,凡是遇到读不懂的,我就去找到无法理解的关键词,通过辨义来重回理解的语境。这样的阅读过程,及至现在也是如此,迫切地想要跟人探讨,既为了验证所学,也为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当然,还有一个目的也不容忽视,即对于读过的内容作一总结,也是对读毕的一种标记,或者说是一种奖赏。除此之外,也深感康德哲学的不兴,对于这么好的学说,有一种无言的责任感催促着自己,将所得到的珍宝奉献于众人面前。

至于我凭什么这么做,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硬要给一个,是因为我自己觉得读懂了全书的大部分,甚至有时候会感到完全读懂了康德。或者是这个,就是它在我所读的所有的书里,是最合口味、逻辑最完美、也最能解决我个人常年的根本困惑,同时也是最能和我的思考相契合的。还可以是这个,因为除了做这个,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关于我活到这个年纪一事无成就不说了吧,反正过去就是做什么都做不成,做什么都不能得到“理性求知欲的完全的满足”,而在这里,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当然现实的原因可能是,我在生活中经常读书写书评的缘故,习惯使然,在读完纯批后自然而然地想到写一篇书评,来记录我的所思所想。总之,对于别人来说困难的事,却正好是我觉得轻松快乐的事,这可能应该算是我这么做最重要的原因吧。

下面回到正题,看看我想怎样解释康德哲学。康德哲学的纯批分为两大部分,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前面讲我们在哲学中形成经验的条件(先验理性)的组成要素,后面讲对纯粹理性的先验使用的训练方法。先验要素论分为先验感性论、先验逻辑。先验感性论论述了感性直观的条件是时间和空间。先验逻辑是一门规定知性和理性知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的科学。在先验逻辑之下,由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组成。先验分析包括概念分析和原理分析,一个是纯粹知性的诸概念,一个是纯粹知性的诸原理。先验辩证论是对辩证幻相的 一种批判。辩证幻相是与真理相较而生的。关于被思维的那个对象,如果有客观的自在物(不以我们去认知才获得存在的、独立自由之物质)为依据,并且其关于自在物的知识与对象本身相符,称之为真理,反之,没有那个依据的思维之对象就是幻相。在先验辩证论部分探讨了纯粹理性的概念和辩证推论。其中,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中就包含了我所认为的、使全书建立在客观有效性之上的批判的核心,即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以及关于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基于二律背反在全书的重要地位,和其在理解上的难度,我将先讲述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二律背反的解决,实际上便确定了纯粹理性在思辨运用上的调节性原则。这使得康德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统一纯粹理性的思辨运用和实践运用,看到纯粹理性哲学的全貌。对二律背反阐明后,我将沿着康德最初思考的痕迹,回溯到先验感性论,从头开始解释康德支撑其纯粹理性批判的整个基础体系。此外,如果还有余力,也将交待先验方法论部分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和历史。

(未完待续)

3/8页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读后感(四)

一切知识的要素既包括直观,也包括概念。直观只有以某种方式形成概念才能产生知识。直观和概念要么是纯粹的,要么是经验的,其区分的标准为其中是否包含感觉。表象中没有混杂任何感觉的就是纯粹的。纯粹的直观只包含某物被直观到的形式,而纯粹的概念只包含一个对象的思维的一般形式(逻辑形式)。若把接受某物的刺激感受表象的能力称为感性,那么自发的由自己产生表象的能力则是知性。同样的,既然一般感性规则的科学是感性论,一般知性规则的科学就是逻辑。普遍的知性运用的逻辑抽掉一切经验性条件,便是纯粹的逻辑。一种普遍而又纯粹的逻辑只与先天原则有关,它是知性运用形式的法规,也是理性运用形式的法规。为此,康德还特别提到先验运用和经验运用的区别,他说,并非任何一种先天知识都必须称为先验的,比如,将空间运用于一般对象是先验的,若只限制于感官对象的运用则是经验的。由此得出,先验逻辑就是这样一门规定纯粹知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的科学。

先验逻辑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先验分析论论述纯粹知性认知的诸要素和思维任何对象所必然遵循的原则。康德称先验分析论为真理的逻辑。言外之意,与这种逻辑(先验逻辑的这一部分,即先验分析论)相矛盾的任何知识,将丧失与任何客体的一切关系,从而丧失一切真理。关于为何称为分析论,康德解释说,因为把知性和理性的全部形式职能分解为各要素,并将各要素描述为对知识所做的一切逻辑评判的诸原则,故此命名。然而,作为一种评判的法规的普遍逻辑,被用于有关客观论断时,它就假装像是一件现实创造的工具一般,这种被当成工具论的普遍逻辑,因为需要批判和辩证地来看待,所以称为辩证论。换句话说,普遍逻辑若当作工具论来看,任何时候都会是一种幻相的逻辑,就都会需要批判地辩证对待。基于纯粹知性知识的运用是辩证的,所以先验逻辑的第二部分是对这种辩证幻相的一种批判,即先验辩证论。

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分别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分别讲述纯粹知性的诸概念和诸原理。在明确纯粹知性的诸概念时,康德追寻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这一线索,确定了十二个纯粹知性的概念,或者是十二个范畴(即范畴表中的列项)。这些范畴分为四类:量、质、关系和模态。每一类下有三项。比如,属于量的范畴有单一性、多数性和全体性。质的范畴有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关系范畴有依存与自存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和协同性等等。正如前面提到的,这一划分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从一个共同的原则中产生出来的,它的划分依据是判断的机能与思维的机能是同一的。

按照先验分析论,通过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我们知道知性的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是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同时,知性的先天运用(先验分析论)是真理的逻辑。这种真理的逻辑不仅包括纯粹知性的概念(概念分析论),还包括一种判断力的法规。如果知性是一种规则的能力,而判断力则是把事物归结到规则之下的能力。对于判断力的法规,康德称之为原理分析论,来探讨知性原理的主题,并将其称之为判断力的学说。康德之所以建立一门判断力的先验常说,是为了指出知性概念能够一般地应用于现象之上的这种可能性。他把知性概念在其运用中限制感性的这种形式的和纯粹的条件称为这个知性概念的图型,而把知性对这些图型的处理方式称为纯粹知性的图型法。通过图型,我们将纯粹知性概念和经验性的直观联系对应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综合判断的至上的原则就是,每个对象都服从在可能经验中直观杂多的综合统一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般经验的可能性的诸条件同时就是经验对象之可能性的诸条件,这样先天综合判断就是可能的,这些条件使得对象在一个先天综合判断中拥有客观有效性。

对纯粹知性本身的这种原理,即使得一切呈现给我们的对象服从诸条件的必然性根源,康德做了全面系统的展示。这些原理是十二范畴客观运用的规则,因此纯粹知性一切综合原理就是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测、经验的类比和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比如,知觉的预测原理指在一切现象中,实在的东西作为感觉的一个对象具有肉包的量,即具有一个度;经验的类比原则指的是经验只有通过对知觉作某种必然连接的表象才是可能的。

至此,纯粹知性的全部内容已经交待完,而前面我们谈到二律背反已经涉及纯粹理性的内容。纯粹理性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先验理念。当理性推论形式应用于按范畴标准对直观杂多的综合统一之上时,便形成了先天概念。这些先天概念就是纯粹理性的概念,或称先验理念。正是先验理念让二律背反成为可能,而解决宇宙论的辩证论的钥匙则是先验观念论。即一种学说的概念,即认为一切对我们可能的经验对象,都无非是现象(一些单纯的表象),它们在我们的思维之外没有任何以自身为根据的实存。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就我们对待感官对象的现实性的方式加以区别。

作为对二律背反的解决,康德提出对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将理性理念的倾向性限制在可能经验的范围,而不做超验的运用。他指明理性的先验理想,是为发现一切实存之物的通盘规定奠定基础,并构成自在之物的可能性的至上的和完备的质料条件。但同时,它超越经验运用的倾向性不是针对理论的,而是指向实践的。纯粹理性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其最后目的的规定根据是至善理想。

(全文完)

4/8页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读后感(五)

在前面说过,纯粹理性的第一个冲突是关于时空有限性的。下面仅以该冲突为例,探讨康德是怎么揭露这一点的。他先定义了两个命题。正命题是,世界在时间中有一个开端,在空间上有一个边界。反命题是,世界没有开端,在空间中也没有边界,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对正命题,即时空有限的证明,如下:

首先,假定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在它之前都有“一个永恒的时间”流逝过去了,因此关于事物的前一秒接着后一秒的时间的无限序列流逝了。但是,我们的认知是通过对事物在时间中相继的综合来达成的,所以一个无限流逝的时间的世界是不可能被我们所了解的。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在时间上的一个开端是它存有的一个必要条件。

其次,假定世界在空间上是一个无限地被给予了的、具有同时实存着的诸事物的整体。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对事物(大事物,如宇宙)各部分的综合——或者完全的综合,或者某个单位自身反复相加——才能设想一个不能直观其边界的内部的量的大小。于是,为了将充实一切空间的世界设想为一个整体,我们必须把对一个无限世界各部分的相继综合看成是完成了的。但这其实只能由一个无限的时间必然历数每一样并存的事物才有可能。这里便是矛盾之处,现实事物的一个无限集合不能被看做一个被给予了的整体,因而也不能被看作是同时给予了的。由此推出,一个世界它的空间不是无限的,而是包含于其边界中的。

通过对两个命题的内在矛盾性的证明,康德展现了二律背反的实质,即正反命题相互矛盾又同时成立。在对时空有限性这第一个冲突的二律背反证明的释义中,康德强调他所采用的证明“每一个证明都是从事情的本性中引出来的”。并且阐明了有限性证明中的无限性基础:无限性的真实的(先验的)概念是,在测量一个量时对这个统一体的相继综合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完成。同样的,无限性证明所依据的是:在相反的情况下必然会有一个空的时间和一个空的空间来构成世界的边界。正是通过揭露这两个矛盾点,康德完成了时空有限性二律背反的证明。

通过这个证明,康德清晰地展示了理性必然引起冲突的地方,即它那种超越经验的倾向性。为了继续探究,我们可以回溯他关于先验感性论、先验逻辑部分的先验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看看导致这一冲突的深层原因和机理。也可以往后深入纯粹理性的理想(解释了为什么理性有超越经验的倾向)和其先验方法论。看看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将带我们到何方,以及我们可以有什么样新的建树。

基于二律背反,康德要解决的总任务是分清哪些知识是可靠的,哪些则是幻相?也就是从思想来源上分析:先天综合判断(扩展了普遍必然知识的真正科学)是如何可能的?因为人类的认知有三个层面(要素),感性、知性和理性。既然理性在有些地方是不可靠的,那么,不妨回到思维的源头,看看可靠的感性知识和知性概念是如何可能的,以此来获得关于理性的确切知识。在这里,康德的先验感性论阐明感性知识是如何可能的,而先验逻辑阐明知性与感性结合是如何可能的,以及二律背反的解决,即可靠理性是如何可能的。

康德把论述感性的先天(先于经验与经验无关)知识的原则的科学称为先验(先于经验并作为其形成条件来规定经验)感性论。他将感性定义为通过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其结果就是感觉。经由感觉与对象有关的直观是经验性的,未被经验性直观规定(感觉发生之前)的对象(即时表象)叫作现象。把杂多的现象能够在某种关系中整理成形的称为现象的形式(也称为直观的形式)。

康德在此处所指的先天知识的原则,有两种感性直观的纯形式(也称纯直观)是时间与空间。这里所指的时间与空间不是现实的存在物,而是依附于直观形式和我们内心的主观性状的,分别作为内感官和外感官形成直观的基本条件和规定。换句话说,外感官将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外的、并且全都在空间中的。内感官将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内的、并且全都在时间中的。康德特别提到,在空间方面一切有关空间的概念都是以一个先天直观而非经验性直观为基础的。这也就是数学知识为什么是可能的。一切几何学原理都是从先天直观中,以无可置疑的确定性推导出来的。

从上述空间的概念,康德得出“一切事物,作为外部现象,相互并存在空间里”的结论。这条规则的普遍而无限制地有效,使得空间就一切可能的外部经验而言具有经验性的实在性。同时,除空间之外,也没有其他主观的、与某种外在东西相关的能称得上先天客观的表象。基于对二律背反的批判,这里康德有一个提醒,他说,一般在空间中被直观到的任何东西都不是自在的事物,而且空间也不是事物自在地自身固有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外部对象的无非是感性的单纯表象,其形式是空间。于是,我们既不能借空间来认识自在之物本身,也不可能在经验中探讨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经验中我们将它看成即成事实,而它其实只是我们外感官的直观形式,对自在之物的刺激进行表象的条件和规定。

从时间的概念,可以得出时间是没有现实对象却现实存在的东西,它是所有一般现象(包括外部现象和内部现象)的先天形式条件。也就是说,时间是内部现象(我们的灵魂)的直接条件,是外部现象的间接条件。于是,先天知识的另一条原理是,所有一般现象即一切感官对象都在时间中,且必然在时间关系中。应该说,时间只有就现象而言具有客观有效性,一旦超出主观,它便什么也不是了。因此,我们不能将时间算作自在之物的自存或依存的性质。

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不依赖于对象本身,而只依赖于直观它的那个主体。它们合在一起是一切感性直观的纯形式,由此而使先天综合命题成为可能。这两个先天知识来源由此也规定了自己的界限,即指向那些被被视为现象的对象,而不表现自在之物本身。在这个意义上,康德重构了感性知识的原则,完成了先天感性论。

5/8页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读后感(六)

之所以写这个小结,是想总结下全书内容、康德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想再度理清楚,康德是如何论述他的观点的。

这书虽然难懂,但至少结构非常清晰。

第一版序中,康德在其理论的明晰性方面,拒绝了把话说太直白的可能,指出对于这种形而上学的巨著是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财产的清单通过纯粹理性而加以系统的整理”,必须精炼、深奥,读者弄不懂是ta自己的事。牛叉的东西不能太平易近人。

第二版序中,康德提出,外部对象是因我们的观察而存在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才成为可能,或者说,我们体会到的只是我们自己的直观经验,而真实的外部世界其实一无所知,也没有办法知道。他也指出了当时形而上学的糟糕的不成熟状态,同时,一旦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合乎规律地确立原则,对概念作清晰的规定、在证明时力求严格及防止在推论中大胆跳 跃”,把这纯粹理性批判完成,在其界限和内部结构都充分勾画出后,这种科学就真正系统地存在和完成了,因为它只和原则及原则的限制打交道。他骄傲地说第二 版比第一版在原理和证明上并无改进,因为他搭建的这个结构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就是普遍人类的理性。牛吧?

很有可能是康德在写完全书后再加上的导言中,哲学家由什么是先验的什么是经验的,什么是分析的什么是综合的出发,一步步提出问题,直到问了个大问题:形而上学为什么是可能的?从几个大问题提出了理性批判这个关键的概念,并指出了批判是一种对理性能力的否定性的界限性但又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发现,杨祖陶写的那个译本序里其实对全书的架构有了很好的总结,我不可能比他总结的更好,而且我还有其他书急着看完,而全书全部以我自己的语言总结下来恐怕又得花个几天时间,在这里就直接抄了:

纯粹理性批判》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前者占全书约4/5的篇幅,是全书的主体部分,讨论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后者讨论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人类认识能力由作为接受性的直观能力 的感性和作为自发性的思维能力的理性这样两类原则上不同而又彼此联系的认识能力构成,因而“先验要素论”就区分为讨论感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感性论”和讨 论(广义的)理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逻辑”。由于人类的思维能力有知性、判断二和(狭义的)理性这样三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联结的环节,因而“先验逻辑”就区分为讨论知性和判断力的先天要素的“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其中讨论知性的先天概念(范畴)的称为“概念分析论”,讨论判断力的法规即知性的先天原理的称为“原理分析论”——和讨论理性的先验理念和先验幻相的“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

第一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形而上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哥白尼式变革”原理的来源、内容和意义。

导言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批判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即真正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将这个问题分解为如下四个依次回答的问题:数学知识如何可能? 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先验感性论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认识能力(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时间和空间的先天直观形式是数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根据和条件。

先验逻辑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关于对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 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包括这种运用的限度。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志着辩证逻辑在近 代的萌芽。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原理是自然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 (形式逻辑中一般判断形式的分类 ) 的分析,而发现了知性的十二个(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通过对范畴的先验演绎阐明了,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是一切可能的经验和经验对象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从而证明了范畴在经验、即现象的范围内的普遍必然的有效性。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判断力是用普遍(规则)去统摄特殊(事例)的能力;范畴运用于现象必须以时间图型为中介;借助于时间图型从范畴产生的先天综合判断就是判断力必须遵守的法规,亦即知性的先天知识原理,而这些原理的体 系中经验类比的三条原理就是作为自然科学的最根本基础的一般原理,其中第二类比即因果性原理又是康德特别看重的;知性的先天原理只是对现象有效,对超越现 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无效,必须严格划分可知的现象和只可思维而不可认知的本体的界限。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由此产生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在这部分的导言中指出,理性由于 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的这种自然倾向,而成了先验幻相的来源和所在地,即它把由于主观的需要而产生的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看作是有客观实 在的对象与之相应的实体概念了;先验理念就是理性关于这类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的概念,它们起着一种为知性的经验认识提供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以引导其不断前进的调节性(范导性)的作用;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就是理性力图运用只对经验、现象有效的范畴来认识无条件者这样的超验对象的推论,这样的推论有三种:关于灵魂是含有“四名词”错 误的“谬误推论”,关于世界整体是两组截然相反的判断彼此对立冲突的“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是一些无客观实在性的先验理想,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些属于先验幻相的假知识而已。

纯粹理性的法规作为“先验方法论”的第二章,在第一章指明理性经过“批判”的“训练”而建立起一种有关经验、现象的“内在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之后,阐明了理性理念的理论使用无法规可言,但理性理念的实践使用则有正确运用的法规,这就是道德法则;那些理论理性所不能认识的超验的对象如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可以成为实践理性追求的对象,从而对它们有“实践的知识”,即信念或信仰,这就为人类道德生活提供了前提,从而说明了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

6/8页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读后感(七)

前 段时间春节,空闲较多,读了很久以来想读的 一本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号称是现代哲学的基石,对人类的知识来源做了个系统整理,指出了理性批判是永无止境的哲学方法、人类进步的唯一可能,并 对理性批判的基础、方法、范围、条件、界限、注意事项做了详尽的说明。我之后会写篇注重内容的读后感(这个工作量不小,想想我就不寒而栗)。

我 为什么要看这书?是不是有病(这个有可能)?除了一个很明显的原因:装,以及想培养自己抽象思考的能力以及观察康德论证的方法,让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 提高(真是胆大妄为、痴心妄想)之外,还有个原因是我在准备3月15号的无锡马拉松。马拉松是极其枯燥的一项运动,连续3、4个小时一个动作;这样枯燥的 事我都能干,再枯燥的书为什么不能挑战自己读一下?此外的智慧,都是红利了。

这本巨著一共出过5、6个中文版,我看 的时候以邓晓芒版(56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三大批判合集版)为主,不清楚、不明白、不懂的地方我就去翻米勒顿(Meiklejohn)的英文版, 对照蓝公武的古文版。邓版内容较全,把原著第1、2版放一起了,还学了不少德语词、拉丁语和希腊语。当然这个邓晓芒和杨祖陶的版本也有小错误。不过纸质非 常好,两个版本放到一起的方法也高明,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为 了弄准意思,后来把英文米勒顿版也拿过来对照阅读了。英文版不是那么晦涩,我自开始看米勒顿的英文版后,发现其实英语要好懂的多,虽然我的英语并不是那么 的好。有些关键词,中文好像翻译的非常高深难懂,比如“知性”(知性在康德的书里跟理性完全是两个概念,后者对应的英文是reasoning),回头一看 英文版,知性即是understanding(理解)的翻译,如果直接译成理解,是不是更容易让人领会?“统觉”,这个词我这辈子还没见过,到英文版查 查,aperception,领悟的意思,你光看“统觉”两个字能看明白吗?多次出现的“知识”,英文版里是cognition,汉语里认知的意思--- 在中文里知识这个词涵盖的可要比认知大的多啊!

在形成自己的意见之前,我宁愿 给自己的判断一个机会,因为我怀疑有很多所谓的大师自己有没有精读过此书,很多人看他们的文字就有"If I can't convince you, I will confuse you”(如果我说服不了你,我就把你搞糊涂)的嫌疑,况且,中文版翻译的水平非常难说,举例:最后的部分“先验方法论”里,英文版里的The Discipline of Pure Reason,按这章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就是指出了理性运用的界限,给它套上缰绳,而中文版(邓晓芒、蓝公武版两个版本都是)把它翻译成了“纯粹理性的训 练”,满章都没有任何训练内容,这训练一词从何而来?这章里面第一节英文标题是dogmatism,应该是教条主义,节中最后也有较多提到教条和教理,可 这节的标题搞成了独断论---独断论在中文里可远没有教条主义好理解啊!

那天 听新年音乐会,大山主持,用英文向加拿大听众解释羊年时说不能说year of sheep,因为也有可能是ram或goat还可以是lamb,而在英文里,这几种动物根本不属于同一种(species)甚至同一属(genus)乃至 同一科(family),所以为了省事,大家全说中文好了。大山是在加拿大和华人共聚一堂的多伦多音乐厅里调侃气氛,但我当时深刻的一个感触就是,中文实 在太不精确了,中文是中国对科技进行贡献的一大障碍,因为精确是科技的基石。至少在量子理论出来前,科技都是非黑即白、要求无比精确的;而量子理论也是要 有高深的数学做基础的。估计、大概、差不多,永远创造不出来辉煌的科研成就。

对照英文版看《纯粹理性批判》中文版的感想就是,很多中国的高级知 识 分子在糊弄人。这种故意把简单道理复杂化、用专业术语制造障碍的做法,跟律师、医生差不多,都是为了阻止其他人轻易理解他们的领域,也可能跟中国自古以来 的愚民传统不无关系。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大家还是努力多学习外语,要不然只能被别人忽悠了。

而且米勒顿的英文版翻译的真帅,清晰, 有 逻辑。我现在明白我以前看到的那些高管的英文文风、用词是哪里来的了。有一次我给几十个加拿大企业家用英语讲课,讲之前除了做一般的准备工作外,拿出米勒 顿版《纯粹理性批判》朗读了几段,讲座时对自己的英语和思路都非常有信心,回答问题也幽默、有条理,讲完组织者说我讲的真好,而且不少听讲的人都给我 email联系。谢谢康德!谢谢米勒顿!读这书的好处可见一斑!我决定有空再单独读一遍英文版。

人们形容某书精彩 时,经常用“手不释卷”这个成语,但是它跟《纯粹理性批判》这本没有任何故事性的书是毫无关系的。这书里面95%是枯燥的抽象思维,举例极少;大多数时 候,我都是看个一两页就恨不得去干点别的什么事,注意力就像两三岁的婴儿面对一个讲法律的电视节目一样难于集中(也许我这个比喻恰恰说明了我们凡夫俗子和 康德的逻辑思考能力距离)。我头两天只看了10分之1不到,而且可怜两只手十个指甲都给咬秃了。我平时的阅读速度看都是每天至少两百页的,这书的速度绝对 提不上去。不过感觉不错的地方在于,这书不是不能看懂:反复读几遍,前后多对照下,基本上能弄明白。我看这书一开始每天20页,最多30页,哪怕这几十页 也要花去我3个小时的时间,后来却越来越快了,一天40页读的下去,50页也有过;越是钻进去,读的越快,而越是想三想四、精力分散,速度就越慢。因此看 这书时最好在环境舒适的图书馆(我要感谢Toronto Reference Library),没有网络,没有电脑,去的微信,只带纸笔和要看的三个版本就好了。阅读速度提不上来的原因还有,除了同时在读两个语言的版本外,这 书跟小说等通俗读物不同,是需要花不少时间来领会的,而且很难前瞻性地去预测下面一句、一段要说什么,而可预测性是快速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天半夜突然睡不着了,只好翻出这本终极大杀器。不过说来也怪,看完了康德对灵魂实体性、单纯性、人格性三个理性的批判,仍然没有睡意。。。

看这书我总共花了不下20天时间,可以算是精读吧:几乎每一句都力图弄懂、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每一段都总结下,几乎每一页都有我的注释。

看康德的书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准确论的确会有较深刻的认识:其实康德说的不一定非常难懂,不过因为他的时代的原因,以及他个人表达方式的抽象而少举例的风格,致使一些段落非常难以理解。统一了概念、认识的基础上,大家就能在一个平台上论道了。

《纯 粹理性批判》言简意赅,用词晦涩,但里面有没有废话?除了第一版、第二版两个版本有重叠内容外,其实很多地方在重复讲一个意思,不过这种重复对理解作者意 图是绝对有益的。首先,因为这书的结构性,这本书跳跃性阅读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告诉你说,最好从导言到最后,一个字都不要错过。看到 40%也就是240页左右才讲到什么是理性,纯粹理性批判才算真正开始,也是醉了。

这本书是一个宏伟的建筑,虽然构造复杂精妙但绝对设计清晰、有章可循,因此应该有人能把整本书用图解的方式画出来(上面那个附件只画了最基本的结构);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件事?网上搜了下,没找到。

因 果律:康德的确在这上花了不小的篇幅。按他的说法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因果律,因果律又决定了一切(万事皆有因,万事皆有果);我个人甚至觉得因果律也是并 存(coexistence)里交互性的原因(这部分还没看完,不知道康德怎么说的)。其实如果按这个说法,康德这里和他自己前面提的人的意识决定万物的 “量子论”说法是有些矛盾的:一边说一切都有原因,另一方面又说人的主观和客观互动、可以影响客观。不知道我的思考对不对,可能我批判的歪了、早了。

康 德在最后一部分“先验方法论”里,为了强调纯粹理性不能搞教条主义,突出对比了数学和哲学的差别,一再指出数学不能代替哲学,哲学不能以数学思维来思考; 我当年学微积分时曾经感慨,数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学,甚至艺术(绘画、音乐)等等,都是以数学做底的;而广义上哲学,应该是包括所 有学问的;康德这里更多的指的是纯粹理性,而不是全部的广义的哲学罢了。

康德关于上帝不能由纯粹理性推论得出的论述简单的说就是6个字:不实际,不可能。如果有上帝,也是出自纯粹理性的(这个口气大!) ,而且这个上帝不能有任何实际的用途。

有 天去加拿大最大的书店Indigo,本来想买本Erich Fromm的原版书的,结果没找到想要的那本,看到书架上有米勒顿的英文版《纯粹理性批判》,印刷很好,只要13刀左右,就买了本,然后顺手也拿了罗素的 原版《西方哲学史》。收银台交钱时,小伙子问我是学哲学的吗,我说不是,只是感兴趣,他说,these are not easy readings. 我说,Life is never easy. 后来我把书包里的邓晓芒版和中国出版的米勒顿英文版拿出来给他看,他说,wow,还拿给好几个女收银员看。

最后要感谢读书期间并没有各种美女来分散我的注意力。我读完此书后,为了表示我不是那么自私,准备致信她们,感谢她们没来烦我。谁有她们的联系方式?

加拿大读书会 微信号:careaders

7/8页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读后感(八)

1、历史背景

在中国大陆的教育里面,法国是发达国家的代表,也是现代社会科学、民主、自由的发源地。但是实际上,英国才是现代社会的发源地。法国当时就跟中国一样,是个落后国家,被英国的强大力量所冲击,从而产生现代转型。法国人用革命作为武器,终于将传统天主教社会全盘反传统给造反掉。中国五四运动就是学法国的全盘反传统,把中国的儒家文化给全盘否定掉。

所谓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的属性,它定义了什么是现代社会。现代性的西方的起源来自(科学)理性和基督教信仰二元分离,它最早是在加尔文教中孕育的。加尔文教徒在英国建立了第一个现代社会,现代科学的诞生和生产力超增长使其成为欧洲的中心。而法国在宗教改革后本是一个半新教半天主教社会,国王为了避免社会被宗教分歧撕裂,重返天主教,并在天主教的支持下建立绝对君主制。因天主教成为官方意识形态,遏制新教使其和现代价值相对立。所以法国启蒙运动在张扬现代价值的时候,一开始就指向颠覆宗教,力图把整个现代价值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随着法国启蒙运动普及,这种笛卡尔式的的理性主义传遍整个天主教世界。

当时唯有英美思想界意识到科学推不出道德,即宗教信仰不仅是道德的基础,圣约(来自加尔文教)还是民主宪政的支柱。对坚持理性推不出宗教信仰和道德的坚持,酝酿了经验论和怀疑论,它和欧陆理性主义的对抗,一直把政治哲学保持在自由民主的轨道上。

2、康德思想的来源

康德1724年出生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已经四十年了。当时力学的世界观已经建立,启蒙运动刚刚开始。康德是在1804年去世的,这正是法国大革命冲击欧洲是整个天主教文明现代转型之际。也就是说,康德在世的80年恰好是欧陆理性如日中天,并有可能压倒英美经验主义的时期。所谓欧陆理性主义,是指笛卡尔开启的那种用数学精神(几何般清晰地思考)来解释自然现象、自我意识及人类社会制度和行动的思想理论,并用其来取代历史遗留下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康德是在对牛顿用数学如此精确地解释天体运行规律的惊异中长大的,目睹了法国启蒙运动中理性对宗教和传统道德的颠覆。他作为一个力图用启蒙运动的火焰取暖而不是被其焚毁的哲学家,毕生努力是重建形而上学,来维系现代性中认知理性和道德(信仰)二元分离并存的结构。

当时康德生活在科学和经济远比英国法国落后的边远地区。在那里虽可以知晓现代科学的成果,受法国越来越激进启蒙思潮的影响,但对于康德这样的“乡下知识分子”,只能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启蒙运动的旁观者。可以这样讲,康德在写“纯粹理性批判”以前,他做的任何工作都不重要。如果没有他后面把现代性建立在形而上学上的贡献,其工作早就被历史遗忘了。

康德思想受到过两件事情的冲击。第一件事是休谟经验论对笛卡尔理性主义的批评,第二件事是受卢梭思想的刺激改变形而上思索的方向。分析这两个冲击对理解康德哲学极为关键。休谟对笛卡尔理性主义质疑集中在两点:首先科学事实是“实然”,道德是“应然”,从实然推出应然是不可能的。此外从数学(笛卡尔理性的核心)得不出因果律。牛顿用数学推出天体运行规律,科学界接受了力学世界观,力被认为是万物运动的原因,对自然现象的因果解释代替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而休谟指出,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为什么自然现象服从因果律,只是看到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后而已。休谟这两个基本观点是对欧陆理性主义的致命一击。其经验主义和怀疑论立场一直保护着英美基督教信仰和理性的二元分裂结构,使其避免受现代科学的颠覆。

卢梭对康德的巨大影响,集中在法国启蒙运动中对个人主体性的强调。康德意识到个人权利是现代价值系统的核心,基于这种价值,契约社会具有无可怀疑的正当性。康德虽不同意法国大革命这种建立现代社会的方式,却完全接受启蒙运动的价值。所以说,他是一个力图用启蒙运动的火焰取暖,而不是被其焚毁的哲学家。康德要做的是重建形而上学以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回应休谟问题,包括回答为何可以用数学解释自然规律,二是找到不同于当时理性主义的哲学来作为现代价值的基础。康德所用的方法是重构(道德)形而上学,这使康德的哲学具有深刻的的矛盾性。一方面形而上学早已过时,是一种早已死亡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康德却用它来建立了可以证成现代性的哲学。

3、康德在说什么?

康德哲学的晦涩难懂使今日读者印象深刻。其实,这种难懂并不来自其推理之复杂,而是其使用概念和方法的成就。十八世纪尚存(亚里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学概念早已过时,康德却用和这些概念类似的思辨展开自己的论述。康德所用的方法虽然陈旧,但他对笛卡尔理性主义的攻击却是一箭中的。康德主要哲学著作“三大批判”,正是为了否定笛卡尔理性主义。因此不清楚其批判对象的整体论述结构,康德哲学是无法理解的。换言之,必须以笛卡尔为靶子,才能看清康德的形而上学在讲什么。

首先根据笛卡尔的理性哲学,数学是理性的纯粹形态,用它来推出自然规律就是科学,牛顿力学就是例子。康德对其否定就是“第一批判”。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就是法治、个人权利和道德律,现代社会本质上是建立理性之上的制度和社会行动。对其反思即重新界定何为“实践理性”,这构成了康德的“第二批判”。理性主义认为除知识和社会必须在理性主宰之下外,审美和艺术也必须是理性的。十八世纪欧洲绘画和音乐,理性主义均是主调。(当然,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就是浪漫主义)。对此进行再思考就是康德的“第三批判”。简而言之,康德哲学本质正是破除理性主义(数学推理)把这三大领域整合的谬误,指出理性在“认知”、“实践”、“审美”中各自的位置和局限。

先看“纯粹理性批判”。其关键是把数学归为“先天综合判断”,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是人先验具有的整理感觉的模式,它们和人的情感和意志一起构成了观念世界。这样一来,数学之所以可以认识宇宙规律,这是把感觉经验纳入先验的整理经验模式,它们和人的情感、意志一起构成了观念世界。这样一来,数学之所以可以认识宇宙规律,是因为相应的感觉经验只有经过这样的整理才有秩序。在此意义上,客观的“物自身”永远是不可知的,科学只能理解现象。康德一举解决了休谟对因果律的质疑(因为因果律来自处理经验的先天观念),同时又通过“物自身”的不可知化解了理性主义中科学对宗教的直接否定。

康德把数学定义为人先天具有的理性观念,自然现象符合数学法则只不过是把感觉经验纳入人心灵中本来具有的结构。这样一来,理性主义被颠倒过来。本来理性是客观外在的,它是把数学、宇宙和人类社会法律进行整合的法则,先变成了人处理感觉的“一种”模式,从此人成为科学理性的中心。康德自称这是一种对理性所围绕中心类似与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转化。康德哲学被认为哲学界的“哥白尼革命”。

数学是“先天综合判断”吗?天体运行符合数学定律是人用“先验理性”处理感觉经验的结果吗?这种对数学和因果律的认识是否正确?康德上述论断统统不对。而且错得离谱。数学和科学的本质是如此深奥,远不是康德时代可以回答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时间”、“空间”及“因果性”的论述早在十九世纪就和物理、数学发展背道而驰,更不用讲和二十世纪的科学成果格格不入了。康德的错误是用形而上学来讲科学必然出现的。其实,除了不懂科学和数学的读者外,科学界从来不认为“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科学和数学的看法有什么意义。然而康德将其称为理性主义的“哥白尼革命”并非虚言,因为它虽在科学上不正确,但却有助于建构容纳现代性的哲学。这种颠倒的真正重要性是康德据此提出他的第二批判,即“实践理性批判”。

根据康德第一批判,理性是人赋予对象的,它只是人“先验观念”的一种。既然这样,法律和道德的存在不是因为世界符合数学法则,即它们不是外在法则在人心中的反映,而是人认为“应该”遵循理性(包括这些法则)。换言之,自由的个人意识到必须追求道德规范才是实践理性本身,人的道德自律成为理性最高实现。“第二批判”全面展开休谟“实然”不能推出“应然”的观点,指出理性的社会实现本质是自由的个人遵循道德和服从正义的法律,这和宇宙法则以及用理性认识宇宙(实然世界)完全是两回事。何为“实践理性”?康德将其定义为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自觉服从规范(理性),法律是否定性规范(禁止什么),道德是肯定性规范(人应该做什么)。它和理性主义讲自然法则落实到社会行动中完全不是一回事。在历史上康德第一个把道德定义为向善的意志。从而把“道德律令”和“自然法则”区别开来,道德哲学从此诞生,这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

在古希腊哲学中,追求道德和认知不可分离。基督教视道德为神授之法。只有康德通过“第二批判”,才建立了基于形而上学的应然世界法则。从此,正义的法律也好,自然法人权也好,伦理美德也好,都基于实践理性,和神学无关。这无疑为整个现代价值系统找到一个和笛卡尔理性主义完全不同的基石。它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和主体性之上的,而且也和理性主义的科学一元论划清界限。本来现代价值系统只能立足于宗教和科学的二元分裂,宗教是道德和个人权利不可抽离的基石。现在,康德将其归为独特的理性形而上分析。换言之,康德哲学中科学(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亦呈二元分离之结构,康德哲学信奉者可以从两个方向走向上帝,一个是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二是神秘的“物自身”。一种可以容纳现代心灵的哲学出现了。

“第三批判”进一步将“第一批判”对认知理性的限制推广到人类生活的其它领域,阐明“第一批判”和“第二批判”的关系。“判断力批判”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判断力批判”。前者属于艺术哲学,论证主题内在的自由;后者进一步凸显道德追求和自由互为前提。用人们熟悉的说法,康德“第一批判”是讲“我能知道什么”;第二批判”讲“我能做什么”;“第三批判”讲“我能期待什么”。三者构成了“人作为人的条件”,即“人是什么”。其中,个人自由成为整个哲学系统的“拱顶石”。

4、康德的历史地位

今天,我们在讨论康德哲学对证成现代性的意义时,千万不要夸大或误解其真实的历史作用。虽然其诞生在十八世纪末,但一直要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哲学家才意识到它应该成为现代性的哲学基础。为什么如此之晚?对纠正启蒙运动对现代价值论述的片面性而言,康德三大批判来得太迟了。而且作为启蒙运动本身而言,它不展开自己的全部逻辑,不烧光全部燃料之前是不会结束的。在启蒙运动还没有完全展现出弊病之前,人们是难以接受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问世,这时法国大革命的烈焰已将被启蒙运动点燃。《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完成,《判断力批判》发表于1790年,法国大革命已经开始。欧陆的理性主义借助启蒙思潮所向披靡。康德哲学成为了边缘思想。

撇开社会历史因素从思想内部逻辑看,康德哲学对西方现代性的证成之所以没有影响,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康德哲学在十九世纪影响力所达范围是德国,而德国因康德哲学开启的观念论和浪漫主义结合,迅速孕育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和黑格尔主义。前者通过德意志民族国家改变十九世纪的世界,后者促使马列主义诞生,笼罩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过程中,康德的二元哲学反而被淹没,其意义在现代性探讨中突显出来,要等到二十世纪末,即冷战结束以后。

第二个原因是康德哲学的类似于形而上学的性质,形而上学及其相似的哲学论述在二十世纪怎么是一种处于人类自然语言含混而造成的错误。今日它在人文领域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道德哲学和哲学史的需要,而不是本身有意义。

5、康德的余晖

康德哲学在二十世纪冷战以前都是不重要的,今天才变得重要起来。为什么如此?

第一个意识到现代性的证成要回到康德那里去的,非罗尔斯莫属。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当代自由主义的里程碑,其提出正是英美功利主义不能解决当代问题而回到康德道德哲学。

英美这样的加尔文教社会,现代价值系统立足于科学理性和宗教信仰二元分离十分稳固,本不需要康德哲学。但是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因为经济大萧条时个人权利不可欲(非自愿失业工人在市场社会无法谋生),国家干预市场分配不可避免。而在加尔文教传统中,来自自然法的个人权利是价值系统的核心,同时存在基于圣约的契约精神,两者虽构成现代社会的基石,但唯独缺乏同情市场竞争中弱者的道德。这时,福利制度和政府干预市场分配不可能有正当性。

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差异原则,主张市场分配不平等的增大,只有当它对最弱方有利时才是正当的。这为福利国家和政府用税收干预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差异原则”是立约者在无知之幕(每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性别和社会地位等假想前提)下达成,它是建立契约社会必须满足的前提。该前提保证每一个人的权利均为可欲。“差异原则”实为道德,罗尔斯所做的是用假想的社会契约导出道德原则。这样,“差异原则”成为建立契约社会的前提,即宪法和所有契约必须受道德原则约束。罗尔斯正义论本质上是“道德契约论”。

表面上,“道德契约”的正当性来与立约者的同意,亦是立足于个人权利,实际上这只是假象。这只是在想象每个人会同意,即“差异原则”不会损害每个立约者的利益。其本质不是立约过程中的个人授权,而是把个人认为的“好”普遍化为众人有利,即“善”。换言之,它之所以正当,是出于道德而不是个人权利。而个人认为“好”的东西普遍化,只是“善”的一个前提,他要成为道德的内容,还必须是向善的意志指向的对象。如何证明这一点?罗尔斯只有回到康德那里去。因为唯有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才存在应然法则的论证。罗尔斯为了回应二十世纪对现代性的挑战,不得不回到康德那里去找资源。

另一个试图回到康德那里去找资源的是汉娜.阿伦特,她作为20世纪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一直在康德第三批判中寻找资源克服现代价值的弊病。阿伦特认为,个人权利对“私”的过分强调是原子化个人出现的根源。现代人在维护个人权利的过程中日益退出公共的政治生活,这是二十世纪极权主义兴起的原因之一。她以古希腊公民对城邦的参与为模版,构想当代世界的“人的条件”。对照着古希腊公民政治参与是道德要求,重新界定现代人权内涵,亦只有到康德哲学中找资源。阿伦特发现,在康德“第二批判”里是找不到论证现代权利观念以及个人公共参与高于私利的基础的,故她到“第三批判”里去找。这一努力集中表现在她晚年的教学之中。这些上课笔记出版后,有人很奇怪,说阿伦特是不是吃错药了,病急乱投医啊。“第三批判”即美学里怎么可能找得到现代性基础呢?阿伦特顽强地在“第三批判”(即人的共同感知)里面寻找克服现代性问题的理论方案,一方面说明康德哲学对现代性证成的重要,另一方面,亦意味着所有这些努力都将无功而返。

其实康德(道德)哲学无法回应现代性的挑战,是由其时代局限所规定,因为它本质上仍属于形而上学。20世纪对哲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形而上学的错误,即任何形而上学的论证都没有意义,它除了在哲学史研究中还有一席之地外,应该退出理论研究。二十世纪人类对语言和逻辑推理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语言是用符号系统表达对象,逻辑推理实为符号系统中包含关系和符号取代。而把握对象的符号系统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准确的,数学是其代表;另一类是不准确的,这就是自然语言。形而上学和其类似的思辨是自然语言含混的结果,一旦符号系统严格化和准确化,形而上学论证和命题差不多都不能成立。

6、终章

从历史的长程眼光来看,理性主义一开始就想把现代价值直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休谟的经验论和怀疑论指出其行不通,。康德之所以通过形而上学的重建找到一种可以容纳“应然”和“实然”分离以证成现代性之哲学,关键在于他实现了理性主义的“哥白尼革命”。换言之,康德的“第二批判”的前提是“第一批判”。实际上,正是因为康德对科学和数学的误解,使得他自以为实现了理性主义中心从数学天文物理向人文的转化,其实这一革命并没有发生。康德是凭借形而上学的含混,意识到科学遵循的数学法则中心的改变,可以证明实践理性就是道德自律。实际上,他并没有认清“应然世界法则”和“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本来科学界早就知道这种转化是虚幻的。人文研究对康德哲学寄予希望,乃是以为可以弄假成真。今天形而上学不成立,只证明康德尝试失败,一切必须重新开始而已。

*这个只是我的读书笔记,基本上都是金观涛的研究,《人的哲学》续篇第一讲,科学与终极关怀中的内容

8/8页

还剩5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