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可怕的两岁》的读后感大全

《可怕的两岁》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8 09:10:26
《可怕的两岁》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9-08 09:10:26   小编:

《可怕的两岁》是一篇描写孩子进入叛逆期的文章。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两岁时的种种行为,如暴躁、固执、无理取闹等,让人感受到育儿的痛苦和挑战。通过文章,我们深刻理解了孩子进入两岁叛逆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一

#不推荐《可怕的两岁》 作者说的观点大多来自于自身经验举例,没有严谨的研究结论支撑,对我而言,基本没有可以实际应用的方法,而且作者的一些做法过于强硬和极端。最后几章我都是翻着白眼看完的。我更推荐《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1. 首先我必须是我,然后才是孩子的妈妈。 2. 我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独立的房间, 3. 我享受每一个能给她做早饭的清晨,也珍惜能陪她入睡的夜晚,每晚睡前关了灯,和她站在窗前,一遍遍背诗,然后再回到床上,陪她睡觉。孩子会慢慢长大,大到不想再让你抱,不愿意你和她一起入睡。真的是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看她与你渐行渐远。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二

今年读完的第十二本书。从此往后,阅读也多了一个品类--育儿。借由微博公布一个喜讯爱人已怀孕3个月,所以第一本算半被动阅读。她的闺蜜送了两本育儿书籍,这是其中一本。另一本实在太厚,不忍翻阅。也借由微博公告,如有朋友有好的育儿书籍,万望推荐。

回归书本身,可怕的两岁似乎还略微遥远。不过提前预习,总好过不做功课。书中文字絮絮叨叨,能涵盖的道理、知识并不见多。主题的基调还是非常认可的,“平静中断法”、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也尽量避免打骂、和孩子讲太复杂的道理。熊孩子,在小时候几乎是一定的,程度不同而已。孩子从认知自我是中心,到意识自我不是中心的过程,反复抗争。先验性的读一些书,不至于发生问题的时候手忙脚乱。面对问题,一定得了解问题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去解决问题。当然有些问题是无法被解决的时候,调整的是自身面对问题的心态。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三

孩子两岁了,脾气大的很,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生气,啥事都往地上一趴然后哭成泪人。看了书之后了解到,2岁孩子做啥反常行为都是正常的,好吧,那我就只能耐心的去纠正了。

看了书开始戒尿不湿了,20个月左右戒过一段时间,差不多就戒掉了,天冷了,然后接连几天尿裤子,我就把尿不湿给她穿了回去,之后再想戒就难了,每次我都会询问他,是穿尿不湿还是不穿,她每次都要穿。现在快25个月了,用了医生说要戒尿不湿的办法,很听话,每天只有睡觉时穿,其他时间都乖乖的脱掉,快戒掉了。

我家娃一直都是我在陪睡,每次都好难哄啊,一直在说不睡觉不睡觉。等把尿不湿戒掉了,2岁半的时候吧,开始尝试让她独立入睡,当然还是在一个房间,只是我不陪睡,我会陪他玩陪他看书,然后,告诉他该睡觉了,我就出去了。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四

在女儿可怕的两岁到来之际来看这本书,感觉自己看晚了,一岁半左右就应该开始接触。比如potty training这件事,按照书上的说法一岁半左右最合适,因为那个时候孩子最听话。两岁明显感觉女儿叛逆了很多,别说蹲马桶了,摔东西发脾气样样都来,天天要吃零食看游戏,让人很头疼。疫情不能出门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但无论如何这些也都是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

这本书的整个方法论还是比较西方化的,但中国娃外国娃都是人类,儿童心理发展相似的,就看我们要怎么教了。父母对娃的更多的陪伴和关注我想是最需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做的事情,而这一点我感觉自己很难做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不是一个很愿意扑在孩子上的妈妈。有空闲时间比起陪孩子玩无聊的游戏,我更愿意投入自己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上。孩子生下来就和我的一生绑定了,我也在寻找我能接受的方法量化带娃,比如耐着性子预估搭完两筐积木娃应该就不想玩了,躲迷藏躲五次就可以换了。和自己和解是像我这样的妈妈最需要做的了,剩下的慢慢探索吧!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五

遇见这本书最好的时间是宝宝两岁前,其次是现在。

跟提倡父母给予孩子高度关注、高度介入、无限包容以及充分权力的,永远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方式不同,这本书更倡导一种“有原则、有边界的爱”,鼓励父母在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转变教育方式,帮助家庭建立好规矩和权威,使得孩子可以独立、健全的成长,父母也可以更专注于自己作为成年人的事务。

本来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会跟市面很多书一样,将用大量笔墨介绍“Terrible 2”背后,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与此相反,作者主要着力阐述了面对一个进入学步期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完成从”服务季“向”权威季“的转变,孩子又该如何从”自我中心主义“向”家庭的普通一员“转变。

育儿路上,可能每个家长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现亲密育儿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一读这本颇有“反骨”的书,做更从容、自由的父母。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六

书中的观点与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孩子才两岁,他不通情理,不讲道理,那我们只需跟他们讲规则”。

两岁的孩子能不能感受到爱和道理,我也还不知道。

方法是好方法,就是不知道会不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育儿是分季节的

0~2岁,父母服务孩子,这两年是孩子无忧无虑成长的两年;3~13岁,父母成为权威,父母开始教育孩子,培养他的性格;13~18,父母只能在一旁指导指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是独立的

睡觉独立, 从1.5岁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睡觉习惯;

吃饭独立,4岁之前孩子在自己的儿童饭桌上吃饭,父母不用追着喂饭,只需让孩子自己吃,不用管他会不会没吃饱。

关系独立,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父母的关系要优于孩子的关系。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七

我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会成为畅销书。先简单摘抄几句这本书里可怕的说法。

“不该是父母来讨好孩子,而应该是孩子去讨好父母。”

“母亲曾经是仆人,现在是令人敬畏的权威人物。”

在他的书里很多观点的证明居然是

“我妈妈就是这么做的,让我受益无穷。”

“我妈妈就对我说过这些话,但我长大成人后也没有什么古怪的性格。”

让我想起最近我一个亲戚转发给我的一个民科的帖子。写着什么“我就是因为常吃蒜所以身体特别好。”

书里用很多极端的例子去否定别的育儿理论,然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大致想法就是让大家像上上一辈的方法去育儿,对小孩管教,控制,让小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严格执行。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什么人都能出书,还是畅销书。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不是什么样的输入就能得到什么样的输出。没有大量的统计学论证就能信口雌黄并且言之凿凿的得到育儿理论出书,真的是想坑害一批父母和小孩吧。

如果设身处地的把自己代入书中被管教的小孩,我会觉得非常的悲惨。所以这本书我打算直接扔了,卖二手我都会觉得良心不安。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八

当你读完两本育儿书以后,你就不知道该如何育儿了,正如你带了两个手表之后就不知道现在到底几点了。我读过《家庭会伤人》后,书中告诉我,任何一个不堪的成年人的废墟中都住着一个童年缺失的儿童。告诉我要警惕那些童年的小大人,童年没有得到的,会在成年之后潜意识的去获得。简单的理解,要给与孩子足够的呵护和安全感,你得时刻的呵护着孩子,用爱来包围着孩子。另外一些育儿观念告诉我们孩子生来天性自足,你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就让孩子独立,让他自己学会入睡(曾经发生过骇人听闻的让婴儿独立入睡而猝死的悲剧)。这本书告诉我们孩子在2岁以后应该开始变得独立,不再是家庭的中心,而应该建立父母为权威的家庭关系。父母在必要的时候去支援孩子,但是给与孩子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作者认为尽量减少跟孩子的对抗,采用平静中断的方式逐步的建立孩子的规律感。作者认为孩子的童年心理也没那么脆弱,一个愿望的不满足,或者必要的限制就会给孩子留下阴影是完全不用过分担心的。

作者无论对待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更加接近我父母这代人对我的培养。他们因为家庭不够富足,上世纪80年代的农民没有更多的赚钱出路,所以他们在家陪伴我,但是因为务农各项事情,基本上采用放养的方式养大。当然对待教育孩子如厕,独立睡觉等各个方面作者更加有一些方法。值得借鉴。

总体来说,兼听则明吧。个人认为,家庭和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在有一个正向氛围的家庭环境中,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没必要娇生惯养,也没必要过早的期待孩子在世俗意义上的进步方面过早的获得成绩。比如参加各种早教和兴趣班,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反而我认为陪伴孩子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更为重要。至于会不会说英语单词,能不能算对加减乘除,知不知道地球有几个大洲大洋,留给他想要知道的年龄再说吧。未来有大把的时间让他学习。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我和作者的想法挺一致的。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九

家中宝宝马上进入22个月,一直在思考和纠结几个问题。、

第一个,宝宝感觉越来越叛逆了。什么东西都不屈不挠,一定要按照他的意思来,而我目前的处理方式都是顺着他来。有时候看动画片,一连看上大半个小时,关了就哭。怎么也弄不好直到继续给他看。

第二个,关于自己带孩子,还是让家里的老人来带孩子。我一直处于纠结的状态。

正好读到了这本书,对于我的这两点疑惑,都提供了帮助。关于孩子的叛逆,我意识到抓紧培养起父母的权威性了。关于带孩子,书中提到3岁前由爸爸妈妈自己带娃是最好的。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否自己带还是要考虑很多因素的。

书中也有几处观点我并不太认同。比如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注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种说法太片面了。总体来说,本书对我帮助很大,值得推荐给家有2岁宝宝的父母。

对本书的主题做了几点概括,我觉得是对我比较实际的几点。

1、怎么管教孩子:

父母唯一的教养目标:是培养孩子的性格。

你希望你的孩子在30岁时,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2、3岁之前是孩子往后人生设定先例的重要发展阶段。

3、3岁之前,孩子由父母带是最好的,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培养自主行动仪式,创造力等等。

4、0-2岁,服务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呵护和关爱;

2——13岁,权威期,让孩子知道这个家里你说了算。

14——,指导期。

5、具有前瞻性的管教分为三个步骤

A、基于对自己的孩子以及所有的孩子的认识,遇见问题。

B、在问题再次出现之前,先制定处理问题的策略。

C、把你具有前瞻性的策略告诉孩子。

6、切忌给孩子提供太多的玩具;不要给孩子看电视;多给孩子读书。

7、2-3岁,处于叛逆期,这个时候孩子的所有超乎你想像的叛逆行为都是他的生理特定行为,不要大惊小怪,要用方法去应对。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十

本着有困惑就去书中寻找答案的想法,终于读了《可怕的两岁》。这本书其实在微信读书的书架里躺了很久了,最近突然想读的原因在于我家的宝宝现在需求一被拒绝,就开始大声哭闹,大有不满足就哭晕自己的架势。

花了一个小时翻完了这本书,前面三章内容整体讲了两岁宝宝的特点和对应的管教方式;后面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一些事项,比如入册、哄睡、领地意识和是否送托班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书中的核心观点在于对于两岁宝宝,正处于一个新阶段的过渡期,家长应该从仆人式的管理方式逐渐进行转变,开始慢慢转变事必躬亲的照顾方式。整体来说,值得花1-2个小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略读,当然感兴趣的部分会仔细详读。不过对于作者的观点,没必要全盘接受——一方面辩证地看待,哪些适合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认为适合自己孩子的部分,可以进行尝试。

对我而言,重点看待内容是第三章“有新意的管教”和第七章“谁来照看孩子——居家育儿与日托机构的两难选择”。关于第三章的内容,我认为这是本书干货最多的一部分内容。比如作者认为父母应该通过具体、简介、命令这种“有效沟通三原则”来消除管教的烦恼,比如需要建立并坚守规则。整体来说,这部分内容有很高的可操作性,我做了很多笔记,准备操作看看效果,但是有些部分感觉过于把两岁宝宝当成一个需要教育的学生,我会注意避免。而关于第七章托育的部分,则是因为我现在刚好存在这方面的考虑和犹豫。书中的核心观点在于托育不利于宝宝安全感的建立,不建议三岁以前进行托育。这个观点其实我不是很认同。每个孩子的发育节奏都不同,直接给出这样的结论可能稍显武断。因为最近在考察附近的托育中心,也在看很多妈妈的观点分享,看起来大部分宝宝在2-3周的时间就能适应托育中心的生活并和同龄人进行社交。当然任何阅读都应该为自己的决策服务,我在后续的考察中也会思考是否有利于宝宝的安全感,特别是如果尝试了托育,也会重点观察是否影响了宝宝的安全感。任何事情,都应该尝试一下,再给出结论。

整体来说,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可以实践的观点。推荐一看。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基本上第一章没看完就预定了1星差评,我渐渐意识到,即使是新手父母,心里也早就有了自己认可的育儿理论,当育儿书籍里的理念跟自己所认可的相悖,有多少证书的专家在父母的眼里也成了白痴。

首先书籍作者的人设是爷爷,爷爷的育儿经有几本像画的啊?这本书里推行的理论算是一种比较温和的哭声免疫法,众所周知,哭声免疫法已经是被诟病颇多的育儿理念。我不否认现在推行的育儿理念有些过于娇惯孩子,无限制地主张孩子释放天性,无节制地要求父母提供情绪价值和响应,但是强迫2岁的孩子接受照护者从服务型转型到权威型,显然没有这位爷爷说的这么简单。

在这位爷爷这里,跟孩子同床是万万不可取的,抱睡和拍睡也有毒,正确的方法是把孩子独自留在房间里哭,每隔5分钟大人show up一下子,时间不能超过60秒。(简直把本资深陪睡妈妈气炸)作者一直强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掌控自己的父母,似乎所谓的“秩序敏感期”“自我意识的萌芽”等等都是无稽之谈。我看他才是更想掌控孩子,传达出了一种“不用啰嗦,我说了算你就得听我的”中心思想。书里面有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他回答一些家长的咨询,里面充满了阴阳怪气,缺乏同理心,总是在拿自己的孩子和孙子举例,提供的解题思路缺乏普适的可执行性。

当然了全书也不是100%的一无是处,起码我很认可他说的,父母不能被自己的负罪感控制。孩子是一个健忘的群体,有些时候,当你正在为育儿中出现的问题感到羞愧难当时,你的孩子会爬上你的膝头,倚偎在你的怀中,寻求一个拥抱,就好像在说:“好啦,好啦,我一切都很好呀,你不要那么在意啦,好不好?”孩子这种天然的宽容总是能够让我得到深深的治愈。

跟孩子相处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学习,而这种学习仿佛是相互的,我们为了孩子努力成为更好的人,也希望孩子都通过跟我们的相处成为更好的人。不要过分把孩子当成宇宙的中心,也不要过分把父母的身份当成家庭的主宰,就算是我截止到目前为止的育儿态度吧。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十二

本书作者约翰·罗斯蒙德(John Rosemond)本人,如本书封面所写“亲子家教类畅销作家”,也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执照的家庭心理医生,写过几十年专栏和十五本书,但是他的理论其实是有相当大争议的。

最被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诟病的是他关于如厕训练和肉体惩罚(具体来说就是打屁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也与美国心理协会发布的指导原则相悖。他关于注意力缺失症并不存在的言论也不够严谨客观。但是这里我推荐一下《可怕的两岁》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大家不妨随手拿来翻翻,在技术操作层面上还比较可行。

作者将养育分为三季,第一季是服务季,从孩子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个时期家人要全心全意的照顾孩子,将他们置于注意力的中心。第二季是养育季,父母开始卸下仆人重担,担负起了权威角色。第三季是指导季。他指出来,母亲要在第二季逐步卸下身上重担,开始将自己在第一季中代为履行的职责分配给孩子,孩子的独立性是打开幸福生活的大门;一种关系中没有界限,一方将会随心所欲的剥削另一方,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如果养育只停留在第一季,孩子会认为母亲应围着他转,全世界也要围着他转;在第二季中,父亲的作用逐步加大,母亲从孩子的主要照顾人变为了“兼职母亲”,夫妻关系重归了第一位。

在第三章,作者介绍了“有新意的管教”,帮助母亲们走出新的育儿陷阱。这章算是全书精华了。

这里我做了一个思维导图来结束今日荐书▼(可点开看大图)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十三

因为之前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育儿书籍并没有让我在面对具体的育儿问题时有所长进——理论一大套,就是做不到,所以我对书单上剩下的几本也就失去兴趣了。干脆自己断言: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是什么育儿专家能讲清楚的。但是,几次感受到家里那个两岁小孩的“可怕”之后,我终于还是没忍住读了这本存在手机里很久的书。

书里写到了不少在与两岁左右的孩子相处中会遇到的问题,也都比较典型,比如:依赖尿不湿而不愿意用坐便器、不满意就尖叫、固执不听话、不愿守规则、对妈妈无比依恋、有领地意识和攻击性……不仅在宏观上指导了家长应该如何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处理和孩子的关系(比如讲到了孩子两岁前,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仆人”,而在孩子从两岁到三岁这一年,父母则要逐渐转变为孩子眼中的权威人士),而且每一章节最后都有“答疑解惑”部分,是问答形式,少则几个问题、多则二十几问题,作者都给出了细致的回答,这些问题都来自作者在平时工作中被咨询过的真实案例,这其中就有不少答案是可以借鉴的——这一部分内容也是让我收获最大的,看书期间就开始实践了一部分,比如买了拼插类积木并把炫目的声光电玩具收起来;比如不问孩子“要不要洗澡”,而是直接和他说“现在该洗澡了”等等。

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是,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认为要等小孩三岁后再送托班,这样会让小孩子有更多安全感、更少分离焦虑,有助于他们的性格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养成。我都能想象这观点刚发表时在美国曾引起多么大的轰动,因为在美国,很多家长会在孩子两个月时就把他们送进日托班,好让自己有时间工作。作者认为新女权主义中的一些观点误导了大众,让很多女性误以为不去工作而成为一个全职妈妈,是女性尚未得到解放、未获得自由的表现。同时作者也认为,正是这样的误导,让美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了极大削弱,让全职妈妈的地位遭到了贬低,只有重塑美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才能改变现状。

还有几句虽像鸡汤但真的对我有安慰和鼓励作用的话:

“正确的事通常不是流行的事,正确的路通常是充满艰难险阻的路。” ——第一章·整体情况

“大家都觉得为人母的女士像是被束缚住了,但是她们只有在孩子需要母亲的时候才是母亲。其他时候,她们只是成年女性,按照自己的选择生活。”——第七章·谁来照看孩子:居家育儿与日托机构的两难选择

“在为人父母这件事情上,你会渐入佳境。也许你永远都无法做到完美,但你终究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唯一。那么,拾起信心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样就足够了。”——第八章·写在最后的话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十四

前三章对我比较有用,尤其是第一章。

☀️第一章:2-3岁,父母应从“服务期”进入“权威期”:1.让孩子尽量学会自己做事,学会独立2.家庭关系由“以孩子为中心”逐渐回到“夫妻关系”才是中心。让孩子明白大人也有自己的事,学会尊重大人的事。(如:大人要有自己的事,如果小孩不能自己玩,那就也要让他学会陪大人,而不能总是大人陪小孩)不能对让他觉得可以对大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孩子非得谁来做某事,但显然麻烦到大人,不应满足。3.不在以孩子为中心,夫妻关系应成为家庭中心,保持良好家庭关系。

☀️第二章: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1.户外、大运动、精细动作 2.坚持读书:关键是营造快乐氛围,三岁时刻专注度可达到30min+ 3.玩具:要精不要多,要有可玩性的(即可以变的 比如可拆、可装)如积木、乐高、粘土、蜡笔 4.鼓励想象力:模仿游戏、角色扮演、认真回答孩子的“为什么”——科学回答让孩子了解常识,创造性回答提升想象力,但不可不回答或者乱回答。如太阳去哪里了?可以多种回答方式。

☀️第三章:创造性教育。

1.面对孩子执拗首先学会「情绪稳定」,大吼大叫不管用,且有长期危害。

2.语言:1️⃣具体(❌要乖乖听话☑️在外面要牵着妈妈的手 )2️⃣简洁(不要讲一大堆)多用肯定句而非否定句(❌不要爬 ☑️下来)3️⃣命令而非请求。(❌…好吗 如请把玩具捡起来;如果你…就可以….☑️我希望…你应该….祈使句 如请把玩具捡起来

3.等待战略时机。如果孩子暂时硬是不做一件事(洗手、收玩具)不要硬搞,可以暂时冷处理,要等待战略时机,让他做。如:不收玩具,可以暂时冷处理,假设刚好他想出门,抓住时机,要求收完玩具就出门。3岁才能说“不捡起来,之后就不带我出去了。”3岁以前对“之后”没有概念,只关注“眼前”。

4.对于不良行为(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如撞头、咬自己、吃手指..忽略时最好的方法,不要让他觉得这是会引起关注的事。

5.思过椅。如:“不需跳。”说清楚:我要带你去思过椅上坐一会儿,我让你起来你才能起来。刚往后退(孩子肯定会马上起来),立即顺势就说:你现在可以起来了看起来像是他在配合你。重要的事显示出你的权威,而不是真正乖乖坐上一段时间。几个星期之后,可能延长静坐时间。

6.对于原则性问题。话术:“宝贝你可以哭/尖叫/生气,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家。” “你可以尖叫知道吗,但无论你怎么做,我们仍然要去学前班上课宝贝” 注意这个过程中态度平和,不要带有负面情绪或是威胁。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篇十五

俩娃,一个2岁半,一个1岁。在看这本书之前看了两本育儿书籍,已经明白书只是用来参考的,在你遇到娃束手无策时不至于俩眼一抓瞎,不至于崩溃,可以冷静下来告诉自己,没事,这些我已经经历过了,淡定处理。真的很能平静心情啊!!!具体教育还是得从自己家娃性格,喜好,习惯去出发,当然,书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这都是常态,毕竟我们活了快30年,也没几个人能自诩说我非常了解我自己。所以,当不认同书里的某些观点是,就不要听就好,或许在你是在束手无策时,可以拿来一试。我们只需要吸取适合你的,你认为值得的观点。

说说我自己比较感慨的一些观点吧

1,从家务上培养自主独立

要让孩子知道他是这个家的成员,家庭一切事物都需要承担,和分享

不要纵容一时兴起,要有自己的原则坚持说不

大人谈话娱乐活动和孩子谈话娱乐活动做到分开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插手

2,从情感上培养自主独立

现阶段孩子说话,行为,处事都有自己的一套风格,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随他

3,环境

创造安全但是又自由的活动区域

多和孩子交流,交流时避免抽象词汇

不要买太多玩具,玩具在精不在多,可组装拼接的玩具更好。玩具的可玩性可以按照下列三个特征进行衡量:耐用性、灵活多变性以及发展适应性。

不要看太多电视,最好的等到孩子能够阅读并且能够理解文字意义开始

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我们的回答不在于准确,而在于理解和联想。因为这个本质上属于交流,不属于学术探讨

另外有两个小知识点感觉很有道理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的解释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出现问题的时候会让学部儿童感到困惑,他们能做出的最好的回应就是同意大人们的观点。这在法律术语中叫做引导证人。比如过孩子夜里睡觉惊醒了,她说她害怕,或许是因为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父母有问过她是不是害怕了,如果是的话,就等于父母在告诉他,他夜里醒了是因为害怕。夜里惊醒,不需要疑惑也不要问问题,只需要安慰就好。

针对不具备基本理解能力的孩子,下达指令时要准确。比如说,不要说“不可以爬梯子”,而要说“下来”。不要说“不可以打人”,而要说“不可以”,特别是原则性问题,一定要语气坚定,不用特意解释,也不用温柔。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