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描写了一个短暂而美丽的爱情故事。男主角阿信和女主角小雨相遇在学校,两人在一次流星雨下的邂逅中相互吸引。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两人的感情走向了不同的轨迹。小雨的离开让阿信痛苦不已,但也让他学会了珍惜和放手。
《流星雨》读后感(一)
很三毛,依旧是轻描淡写的打动人心。
它的动人不在于华丽的辞藻,是平凡日子中的言之有理。抚慰人心,甘之如饴。
摘抄足足5页,分享几段喜欢的文字如下:
· 喜欢做的事和必须不同,人喜欢做的事,往往没有目的。必须做的是,往往跟自己,跟报社,跟父亲都要有所交代。
· 人生是多么美好啊,因为下一站要发生什么事情,完全不知道。所以我说,我喜欢出发。
· 爱是能力,健康是本钱。成功是努力的奖品,失败,没有这个字。一场付出代价的失败,就是另一种成功,而最重要的,对我,一直支持到今日的就是,快乐是最大的勇气和智慧。
· 对着不知道已有“甜蜜家庭”的那群灯火,在那个高岗上,静静的吹,吹到天空变成“深蓝色”,吹到天上繁星万点,地下火树银花。
· 我从来没经历过贫病交集,只有经过贫,但是我健康,又有什么关系呢?
· 买东西要有品位和眼光,我们买廉价品,并不表示没眼光,只要有价值就好。
《流星雨》读后感(二)
《一个男孩子的爱情》是《流星雨》里边的一篇文章,它的作者是三毛。 文章讲的是荷西的爱情故事,那时候的他不到十八岁,在一个耶诞节的晚上他来向三毛的朋友们祝贺。“ 那时荷西刚好从楼上跑下来,我第一眼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这段描写很简单也很浪漫。虽然三毛并没有对荷西一见钟情,但是遇见三毛却刻画了荷西一生的幸福。 三毛说,她是喜欢荷西的,对这个好看的男孩子抱有好感,但是这时候三毛大学三年级,荷西高中三年级。我想,爱情到底是什么?尽管国内外有这么多的文人墨客描绘过它的颜色。它可能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淡淡蒹葭绿;可能是“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无尽微棕;可能是“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点点鹅黄。可是如果没经历过哪能道出它的真相:苦痛参半,至死不忘。 “再等我六年,让我四年念大学,二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想望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那是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的话,“你”是“我”一生的梦想与幸福,他的话如此清楚明了,震撼了我的心。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人世间挣扎了三十四年都不一定能了然我们的心之想与所爱。在我只读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的时候,我觉得荷西的出现对于三毛是锦上添花,但当我读了《流星雨》等,我才恍然:荷西填补了三毛的生命。 刚开始读三毛的书是在初中,现在我已经大学二年级。但是对于爱情的定义依然是模糊的。因为没有经历过,不管我的言语如何巧妙都像是纸上谈兵。但是我认为这种美好的爱情是值得颂扬的,虽然这世间不是只有爱情。依着我模糊的印迹,我想,美好的爱情会是天地间最为可贵的自然,它一直存在,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感知,就如日落晨曦,不是每个人会感叹它的美。因为爱情是自然的,所以就算有轰轰烈烈的找寻到最后也会回归平静回归日常,也正是如此,疲于应付生活的我们就容易忽略它,但是生性细腻的人又会因为留心它而得到慰藉。 呵,我的纸上谈兵!
《流星雨》读后感(三)
《流星雨》是三毛的演讲集,一以贯之她的有趣与真诚——或许已在现代成为鲜少遇见的品质,这种风格且称之为“治愈力”。书中记录了她“为什么写作”、“阅读的意义”,以及她的“人生追求”、“爱情往事”等等话题,即使有关“意义”、“追求”这类的讨论已成为理想的月亮遥遥挂在天上,但三毛只把生命作为那颗时隐时暗的星星,而当流星雨划过,无数的星辉就会照亮夜晚的路。 有关三毛,读者动情最深的是她与荷西的爱情。如果你只看过一本《撒哈拉沙漠》,或许每当想起三毛时,你总能把情绪带回《撒哈拉沙漠》的旧忆里。但是如果你看过这本《流星雨》或是其他散文集后就会发现,“爱”字的含义应当更加广泛。 三毛所理解的生命,是由“爱”构成的一切,例如“热爱”、“爱情”、“仁爱”。她最喜欢旅游和读书,于是把际遇写在文章中记录生活。但她觉得,写作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写作这件事是最不重要的,“如果我的写作妨碍我的生活,我愿意放弃我的写作”,为此她停笔十年,万水千山走遍。 《橄榄树》的歌词是三毛写的,其中有句歌词:流浪是“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澈的小溪……”。不过这句歌词并非出自她。她说,如果流浪只是为了这些,就没有必要去流浪。因为她是一个即使看到小小的一处灯火人家都会热泪盈眶的人啊,她已在万物中安下心来,脚步只是用来丈量长度而已。 书中有一处标题是:“人间烟火胜于巨星”,我真的太喜欢这个标题了!至于为什么以其中一篇《流星雨》演讲稿的题目作为书名,且看三毛如何解释“流星雨”一词:“我们的父母是恒星,我们回家,他们永远是在的;我们的朋友是行星,有的时候来,有的时候去,但是他们也是天空中的星;那么流星我把它看为哪一种人呢?我把它看为在我们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一些可能今生再也不会碰到的人,我将他们叫做流星。” 生活由短短一瞬构成,很多人在时间中流浪,循环往复着焦虑与争吵……这些同样如流星转瞬即逝。生命也会消逝在瞬间,所以,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
《流星雨》读后感(四)
说来惭愧。这本书是两年前从旧单位离职的时候,一个可爱的女孩子送给我的分别礼物,时至今日才将它读完,也是第一次读三毛的书,一位在小学时期就听说过的作家。
这本书是三毛的一些演讲和采访的合集,个人认为不能完全将其等同于写作,是作者的一些人生经历和片段、一些感悟,说实话对于一个第一次看作者书的读者来说,读起来是少了些“酣畅淋漓”的,但不妨碍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深有体会。
最喜欢的两篇是《流星雨》和《阅读大地》,两篇是有相似之处的,都传递了作者的爱和快乐(不知道可不可以这么说,因为在读完这本书后去搜索了作者,发现三毛的形象与她文字展现的不尽相同)。
可能我确实缺少“心灵的眼睛”,总抱有一种人事物与我无关的心态,是一个冷漠的人,从来不会也不想观察周边的人,更谈不上交流,出去旅游更甚。但最近的一个小经历让我发现了与陌生人交谈的乐趣,下班回家的电梯里,同乘有一只小泰迪,不知道是因为“素质高”还是“社恐”,躲在主人的腿后面瑟缩着,看着实在太可爱了,就主动开口与主人交谈了两句,也主动提及了自家也有一只小泰迪,短短一两分钟,交谈甚欢。关上家门后,突然发现我嘴角是带着笑意的,我很少有这种来自与陌生人交谈的喜悦,一瞬间感受到了社交nb症的快乐。这个小泰迪和他的主人何尝不是我生命中的两颗流星,写到这里,回想着从前的同学,发现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人竟然已经成为匆匆过客,能回忆起来的快乐悲伤已经少之又少。再看看周围的同事(好吧我在摸鱼),这些流星正在从我生命中划过,希望我能拥有一双发现“流星”的“心灵的眼睛”,让他们在我的世界里发光发热。
家国情怀在这本书里不止一次的提到,也让我不止一次的共鸣,可能我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每次看到与家国相关的、使我有感触的,都会热泪盈眶。Uin的《阿吱,阿吱》、王菲演唱的《如愿》、最近热门的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看到里面的描写、作词、台词,都会引起强烈情感波动。但是我不认为爱国就是排他和抵制,最近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导致很多网友抵制日货、呼吁不要到日本旅游,我能理解,但不认为这是“抗议”的好办法,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到日本感受一下他国文化,学习、借鉴并助我所长然后超越,是我认为的抵制的好办法,当然这是题外话。
虽然这段话的背景是在说气候和季节,但是我不由得发散到了方方面面。我本身是一个非常敏感细腻的人(我认为这不是正面评价),致使我很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我会思考我的话、我做的事别人是怎么评价和看待的,然而我又是一个嘴和行动比脑子快的人,呃,心真的很累。特别是在工作后,很怕自己的一句话得罪同事或者领导,想要三思而后行,却又因为人生阅历不足导致不知道“三思”到底要思什么,有时候经历了一些事情,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就拉着老公复盘,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通通描述出来,来强调我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的原因。现在回过头想想,别人的看法对一个“胸无大志”的我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也是他们生命中的“流星”啊,所以我现在在努力学习忽视环境对我的影响,我也要学会在任何环境里找借口使自己快乐,这是人生步入一个比较稳定阶段的目标。
关于身份的转换,从做了十九年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打工人,好像并没有做什么准备,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会面对什么,身份在一瞬间完成了变化,现在也难以评价这转变是否成功。但是转变成一个母亲好像是我不想又不敢面对的现实(来自已婚未育又不敢丁克的女性的恐慌),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孩子,是一个个体,如何负起责任养育一个生命。三毛的这些话给了我一些思考的方向,希望我真的能想通,真的能活泼又平静。
关于社会大学,真的是一条永远拿不到学位的求学之路,希望各位老师能善待我。
关于死别,很容易想到《寻梦环游记》,爱与被爱是跨越生死的永恒课题。
经历人生、思考人生、体会人生、感悟人生,或许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大到会使旁人质疑你年纪轻轻何谈“人生”二字,可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所有,何尝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