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这篇文章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应对人情世故的智慧。作者通过故事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呼吁人们要保持真诚和善良的品质,同时也要学会应对周围的人际关系。文章深刻而感人,引人深思。
《人情·世故》读后感(一)
我遇见你,那份深情油然而生,不能自已。
如果是人情,是否应有真心相换。
如果是世故,是否又应有现状的推挤。
我是人情,你是世故,
若要入世,难免需懂游戏规则。
可惜,我不懂。
所以要学习。
1/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二)
之前看过夕爷的《原来你非不快乐》,《人情·世故》是我看他的第二本书。我喜欢林夕的短篇的写作方式,看起来不会觉得腻,而是有种淡淡的感觉。
当中有一篇叫《好欺负的傻瓜》,面对吃亏,夕爷依然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境,以柔制刚的处世方式,让我感受甚深。
2/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三)
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林夕不愧是个性情中人。亦然,也是个梦!!
梦上下拆开就是林夕,各种滋味就是最近才品出来的。
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书,众所周知,他的词是被世人流传最广的,一直偏好于这些杂文随笔,寄希望于读出些人生感悟。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它可以使人平静。无论你身居闹市还是深山。心境总会被带到一处。怎么说呢,呵呵,性格使然!!
3/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四)
“在人情与世故之间,抱着如三岁小孩的好奇心看大人的人间世:感受人情的温度,重绘人心的图画,品味人间的烟火,用如火的热心·如灰的冷眼,浏览认识风景。”在此书的背面作者如是说。
心田,心扉,心窗;一块田,一道门,一扇窗 ;田里播了什么种,种出了什么来着;心扉里,放什么进来,干什么出去;心窗里看到什么风景,又期盼着什么画面。字里行间,都扣紧你的心口。
文字不是华丽的表演,只是最真实的表达。
如果有时间读一读,也许你有你的想法。
4/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五)
这应该是报刊杂文合集。 作者用短短的文字发表各种看法、想法。内容不像心灵鸡汤,没那么正面。也不像梁文道的书,思考得那么深。有点象哲学家或者高僧大德们的感悟。 非常适合“文艺青年”们阅读,特别是自认为有些深度的青年们阅读。刚读时也许感觉真有些东西。可是仔细想想,反正我是没读出什么值得深思的东西。也许只有号称文化沙漠的香港才有些意义吧。不过话又说过来,在内地功利性将快速超过香港的时候,这种书的市场应该更加广阔吧。
5/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六)
匆匆看完,其实觉得读法错误。每篇七八百字,反叛常情常理,头头是道的把各种“以为然”拆解打碎,不长不短理得清句意又机灵有趣,于是慌慌张张吞枣,是贪了。这种冷不丁提问题,措手不及反转道理,搅得人起疑心而且会开始自作聪明的东西,应该放在够得着的地方,闲下来看见了,抽出来品一篇,然后再学习工作生活,疑问和惊叹在心里飞一会儿,才能有悟有解。看起来活得明明白白的笔者已经说得清楚,叫读者自己补白留白,于是决定多走动,多活络,不然眼睛疲劳还换不来心里轻松头脑清醒,不值当。
6/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七)
林夕是一个让人看不通透的人,不是说他高深莫测,但他具有的多面性就足够让人良久细究。他时而哲人、时而词人、时而商人、时而愤青。就像《胭脂扣》中十二少与如花的对话,“十二少:你有好多种样子。如花:哪几种?十二少:浓妆,淡妆,男装,没有化妆。还有现在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如花:你最喜欢哪种?十二少:都喜欢,分开加在一块都喜欢。哪一种才是真的?”鄙人的心态与十二少有几许相似,但没有怀疑林夕的那一面是假的,我认为都是他真心实意在表达着自己,无论如何多变,我认为他都是一个文人。与十二少不同的是,我没有痴迷得如此醉生梦死,我个人偏爱林夕对于人生哲理方面的表达,轻描淡写,细小中已见大智慧。他用他的平淡如水,写下让人心湖能泛起涟漪的文字。这本《人情.事故》就是如此,慢慢读来,思考许多,却也放下许多。
7/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八)
1.“心田”播过什么种,种出了什么来着?
2.最自在安乐的心境,理论上是如婴儿般纯真,纯真到被骗也一无所知,甚至知道了也纯情得认为那是凑巧遇人不淑,继续以赤子之眼看世界。只要损失得起,无所求而无所惧。
3.迷津本来可以自渡。
4.有了及格的心,只要还有好奇心、自有心,想学什么自然会得自学。
5.不同年纪会有不同理解,不同经历有不同体会,不同性格需要不同的答案……
6.社会的天梯就是个武林,通识成为共识的大势下,不曾容许笨人专注到做只安乐的井底蛙
7.多少和谐包含着忍隐不发的异见,多少一致的目光靠妥协成全。
人与人相处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大家的想法作风观念,不一样中有可交换处,一样中有微妙差异的细味处。
8.学历却是敲陌生人门口的手信……只是一入鸿门……另一种游戏重新开始。
9.记得什么反映了各自的心往哪个方向去,这个自有前因,也带来不一样的果。
8/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九)
林夕,作為一個我欣賞的人。無論寫書人,或者寫詞人,終究詞美歌美,痛快不得。
你知道,這樣一個林夕,從陳奕迅,從楊千嬅,從王菲,從他穿透心臟字字珠璣,楊千嬅的那首《再見二丁目》,裏面的一句話是: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沒發覺。不用猜想,出自林夕只手,而同名的林夕的該書我還沒拜讀。
林夕,關於楊千嬅的愛,世人都看得出,他們屬於歌中的戀人,林夕的詞,借楊千嬅之口示于人前,美哉,妙哉。
世人所說,林夕曾經自殺,事情起因經過也無從深究,結果也不應深究,人總有自己的世界,我更相信夕爺是一個有故事的
有故事的人往往眾口難辨,是非難究
人情世故,人世間最輕鬆,也最沉重的話題,夕爺肯定也覺得自己置身其中是非難辨,尚且不說自己如何是好,置身其中向來感悟良多,卻也無力拗口說辭,那麼,你,問過自己了么,人情世故,于書,于生活,兩者皆可,你置身其中,得到了多少
人情世故,于你,于我,終究痛快不得
9/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十)
林夕,作為一個我欣賞的人。
無論寫書人,或者寫詞人,終究詞美歌美,痛快不得。
你知道,這樣一個林夕,從陳奕迅,從楊千嬅,從王菲,從他穿透心臟字字珠璣。
楊千嬅的那首《再見二丁目》,裏面的一句話是: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沒發覺。
不用猜想,出自林夕只手,而同名的林夕的該書我還沒拜讀。
林夕,關於楊千嬅的愛,世人都看得出,他們屬於歌中的戀人,林夕的詞,借楊千嬅之口示于人前,美哉,妙哉。
世人所說,林夕曾經自殺,事情起因經過也無從深究,結果也不應深究,人總有自己的世界,我更相信夕爺是一個有故事的有故事的人往往眾口難辨,是非難究
人情世故,人世間最輕鬆,也最沉重的話題,夕爺肯定也覺得自己置身其中是非難辨,尚且不說自己如何是好,置身其中向來感悟良多,卻也無力拗口說辭,那麼,你,問過自己了么,人情世故,于書,于生活,兩者皆可,你置身其中,得到了多少
人情世故,于你,于我,終究痛快不得
10/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十一)
“当初种种,则是为了什么?”
这是第一则最后一句话,算是我为读此书想要寻找的答案之一。我易钻牛角尖,也爱胡思乱想。读这种感觉的书,大多是为了安抚自己毛躁的心灵。至于这本书好与不好,在拿起书的那一刻起种下的期待,每个人收获的果实自然不同。
对这本书的最大喜爱,来源于林夕轻松调侃下的深刻感悟。他把你忽略的生活琐事和过于放大的情绪调整到一个合适的距离范围,让你看得清却不疲惫。对于反应社会问题的文章,我向来不喜欢言辞凌厉的批判或是教育,好与不好,应是对话间的一种感悟。林夕笔下对人情世故的解说并不是说服,而是如聊天一般,让人倍感平易。浅读过佛学的文字后再读这本书,已是一年后,又有了新的体验。
书中每一篇小文,把你置入似曾相识的情境,你发现自己犯过同样的错误,闹过同样的笑话,那些你计较的得失,被他轻轻戳破,你发现一些难以言喻的情绪,被他慢慢理清。喜欢他小情绪下的安然自得。他说归说,却也不较真,反正我觉得这么样自在,你愿意相信与否还看你自己。
开始时候还想摘抄,后来转念一想,自然而然去读的状态最好,读过了,让它沉淀,日后你回想起来能够记忆最深的部分,自然是这本书对你的价值。
如果你和我一样,忽而对自己的情绪琢磨不透,忽而对生活中一些事物失去平衡感,那么安静读这本书,会很舒服。
11/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十二)
一直一直都很喜欢林夕,从他的歌词到他的散文。
《人情•世故》这样的书名,其实很难给我好感,可是网上评价不错,就买了回来。
因为是林夕,所以这绝对不会是一本急功近利的成功学,它应该要更感性,更动人。
事实确实如此。
真的很难想象,林夕是个大男人,他那么细腻,那么感性。
这本书讲了很多,从新闻,报纸,到生活,基本上都是林夕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小感小念。
每一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让人沉迷。
其中有很多思想是我一直纠结而不明的,在这里都找到了答案。
文中也有很多的讽刺,可是在那种讽刺背后,却带着宽容一切的大爱。
只有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才会看到很多不公和悲剧之后,还会那么乐观地去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之物。
读罢这本书,终于明白了题目之意。
的确是人情,的确是世故,只是特别些。
就像林夕自己说的:“在“人情”与“世故”之间隔着那一个小墨点。我们一出世就难免“入世”,于是谁都懂得一点点的人情世故。可是在人情世故之中过活,也未免太无趣了。”
人情世故中如果多一些善意,多一些爱和体谅,那么生活也便明朗了起来。
很喜欢文章中一段描写宠物的。
他说很多人会养猫养狗,为的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孤独,或者免去抚养孩子的麻烦。
可是,他们却只是自私为己,却不管猫狗也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随意的买卖生命,随意的赠送生命,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更何谈冷漠或者虐待宠物。
人类关心的永远都是自己,什么时候才会真正关心那些一样有血有肉的生物?
说宠物是人类的朋友,可是竟然就是这样对待朋友的……
然后我忽然开始反问自己,是不是也一直都是一个自私之人……
也许,我们从来就不该拥有宠物……
书的最后一句话是: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为了建设文明而令天地的大美受损,只怕有一天,天地要发言了,最后连文明都要永灭。”
但愿一切都还来得及。
12/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十三)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起奥斯卡王尔德;都是同性恋,都把爱写的深入骨髓,一个把中文写得云淡风轻,一个把英文写得奢华至极,当然,王尔德还是林夕无法超越的
整本书由许多篇小散文组成,每一篇都讲述一个小故事、一个小道理或一处小感受,大部分很在理,让人觉得作者是个精神敏感,心思细腻的人,骨子里有些文人的清高,又在人世间活的颇为自在。抄了些段落,但再回头读一读,觉得还是歌词写得美;或许也是因为听歌的时候,有旋律作伴,能想起些自己的故事;这些散文,有些还是我自己的阅历不够,不能感同身受
+++++++++++++++++++++++++++++++++++++++++++++++++
以凝望赌亲吻,以身心赌事业,以爱情赌婚姻,以生育赌家庭。不由我们不赌,只可决定赌注与赌品。……醉心事业到婚姻失败,与醉心赌业到家破人散,原因同样出于失衡成癖。有病态赌徒,也有病态工作狂。
眼光越练越瑞丽,结果是看中的都是最贵的,买次货心有不甘,花钱追货,又是个无底深渊,不能安安乐乐没有就没有,是自找的烦恼。过度消费,很多都是不必要的。当我们不懂各款手机的功能有何分别,那手机不过是手机,就不会久不久犯了欲求不满之病。终于明白求知好奇,也须小心选择对象,否则成了专家却误闯贼店
我常常觉得人情世故这题目,有三部曲:见文字如鬼魅的人,不妨先看简介爽快两三个小时可以解决掉的亦舒;看透或看厌了,可以看祖师奶奶张爱玲;然后才培养出足够的耐性看《红楼梦》……小说没有好不好,只有好看不好看
真正美味的食物,随着现代易牙降班,很难有够敏锐的舌头,分辨不同层次的味道。
我有这么好,干嘛不让我亲耳听一下,为什么要对赞美别人那么吝啬?为什么要哑忍到死后才来歌功颂德?
++++++++++++++++++++++++++++++++++++++++++++++
最喜欢的还是这句话:“美食美不美,舌头不是唯一的评审,对手、心情,与故事可令一碗煮烂了的面永志难忘”
于是想起周星驰的《食神》,做菜的功夫学到极致,也比不过一碗真心的蛋炒饭。以前看这部电影,只记得电影最后,莫文蔚整完容出现时候的一身小裙子好看的不得了以及电影中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做菜技巧,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今天看到这句话,才算重新明白了这部电影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13/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十四)
“如能忘掉渴望,岁月长衣裳薄。”(再见二丁目)
“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独的自由。”(红豆)
“爱是一段一段一丝一丝的是非,叫有情人再不能够说再会。”(天下有情人)
……
他写过那么多剖析感情、人生的句子,被那么多的人奉为经典的歌词,总觉得这个人应该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像是世外隐居的高人,偶尔入世,给芸芸众生提点一二而已。
但他到底是个凡人,对人、对事也有自己的看法意见,整理成册,就是现在我手中的这本《人情•世故》。这本书分章收录了林夕的散文,人心、人情、人烟、世故、世面、世情。涵盖了他对时事、政治、生活、朋友甚至是自己的感悟。看过之后只有一个想法,这哥们也是普通人,有点思想的普通人。
最中意的还是他对“上进”的反驳,寥寥几百字,竟让人心有戚戚焉,才了解原本散文这东西只有对到自己的胃口,才会真正的被接纳。他说很多人说他对“上进”泼冷水,非也,他只是尝试在价值观几近一元化、闷蛋到让人忘记了选择权的趋势下,还原成功的原貌。上进只是手段,手段在过程中施展,过程会影响目标,忘记了最终目的。
社会上对于成功的追捧,使得一批又一批人赶鸭子上架般得努力上进着。吃的比鸡少,干的比牛多已经成为了很多以成功为目标的人的生活真实写照。可是什么是成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钱吗?是名吗?多数人也不好意思告诉你就是腰缠万贯,日进斗金,因为这样显得很世俗,要说完成人生的目标、获得内心的平和什么的,这样才显得高雅,好像已经看破了滚滚红尘一般。结果用掉自己全部的时间,全部的感情去“奋斗”,着眼于奋斗本身,内心越来越失落,丢掉了自己原本想要的东西,“发觉对自己最大的贡献,就是害苦了自己。”
这正是没有“上进心”的我所想的事情,读到此篇的时候觉得著名词人也有此念头,不由得飘飘然起来。随即一想也是正常,林夕也是你我他中的一员,每天所想和平凡老百姓能有多大的差别?只是我们所想的东西永远只是想想,而他能写出来换钱而已。
散文本来就是作家对于生活发表的关于自己的见解,若读到一篇自己还算喜欢的笔者写到的自己还算认同的观点,那真是幸事一件。看林夕的散文,总有一种他虽然没有活到如“大师”般张口“尘缘已了”,闭口“心静则已”的境界,却也有自己独特的平和的思想世界。
这本书带给人的一种美好的阅读经验,只是平凡人间思想的传递而已。
14/15页《人情·世故》读后感(十五)
灰色是个什么颜色呢?好像很难得给灰色一种明确的说明与解释。
很多高档西装是灰色,给人以冷静,沉稳之感。
和尚和尼姑的衣服也是灰色,给人以淡泊,沉寂之感。
所以总而言之,灰色是一种很冷很寂的颜色,这大概是无庸怀疑的。
我欣赏灰色,却不穿灰色的衣服。因为我更喜欢五彩缤纷的世界,活色生香的人生,强健活泼的身体,热切盼望的眼睛,健康明朗的心情,灿烂如花的笑容……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一本书,林夕的散文集《人情•世故》无疑是灰色。看完后,就觉得对林夕来说,什么都无可无不可,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什么绝对不行的事情。“带一双如灰的冷眼,你才不会因得失而乱了方寸,才不会堕入红尘凡世不知如何抽身离去。”《人犹如此,物何以堪》一篇里写到作者在和坤故居旁一家文物店买了一个极美的陶瓷,是天青色,因为爱极了那个颜色所以犹豫再三后还是买下。却在机场里意外发现陶瓷已破。他想到当初买这陶瓷是因为爱那天青色,所以突然间不生气了,觉得既然只爱那颜色,那么陶瓷不完整了颜色还在,就无所谓地拣了一块最大的破瓷片回家。
真是无语啊,心静如止水,大概就是说的这类人吧。没有强烈的爱恨情仇,没有黑与白,什么都是灰色。被人骗了不生气,对黄梨木也提不起兴趣,拿着赝品也觉得很有趣,看着博物馆的画册也觉得如见了真物……“赠我以噪音,报之以傻笑。不用受,不用忍,就像一些老人家,耳朵不灵光,却会选择性地听到相听的,其他?都听不到,无色无臭无关痛痒。”
对这样的人,也说不上什么对与不对,只是觉得这人生未免太无趣,就是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贪,在不断的斗争的过程中,人才能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强健的生命力,才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人啊。他自己也说的啊,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能够成瘾,就不适合做朋友。一个没有爱好的人,该是多么无趣。“无癖之人,四平八稳,一生恪守中庸之道,做人一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学问:讲究一个中轴,两边平衡。虽不至于不可与交的地步,虽不能就此沦为无情之人,作为老好人,人生导师是可以的;但要交往如蜜,谁会想长期假扮密友而实在做一个学生角色?”
其实我也不赞同战斗纷争的人生,只是我希望我的人生凡事都能以出世的态度,入世的眼睛。我觉得这舞蹈很傻,但是我还是会投入进去,和大家一起体会那身体热起来的感觉。我看这孩子很呆,可是我还是会和他在一起,像他一样呆呆地看着某个地方,体会他的人生之乐。
这样的人生才有趣嘛!是不是?
林夕本人应该也是一个活力四射的人,因为其中有一篇文章提到,有很多朋友说他本人和写的文字不一样,比如他是一个购物狂,总是喜欢买很多东西回家。这与文章中的少欲少念的他完全不同。他在这篇文章里为自己找了一番说词,不过总觉得是勉为其难。
大概他还不够老,所以虽然心里想老,行动上到底还有些不老。不过还是不老的他更可爱更有趣!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