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2 14:20:18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12 14:20:18   小编: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幸福的探讨,指出了幸福的本质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文章认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自我认知,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本质。这篇文章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使人们意识到追求真实幸福的重要性。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读后感第一篇

巴迪欧谈起了世界哲学形势,并将其简化为现象学与阐释学流派(揭示一种本不清晰的意义或向其开放,将思想从意义的封闭、潜在和晦涩中解放出来)、分析学派(指明使意义得到认同的规则,划定意义与无意义的界限,消除依据规则无法鉴别而使我们产生分歧的幻象)与后现代流派(解构我们的现代性的固有事实,表明在思想与行动中都有一种不可缩减的语调和语言的多样性,它不会在意义的综合问题中被消除或统一)三个主要流派。当代哲学在其主要倾向中坚持两种公理,一是真理的形而上学已成为不可能;二是语言是思想的关键场所,因为意义问题正与语言有关。他认为哲学为了坚持自身的欲望,也即真实幸福的问题,理应提出一种明确的、奠基性的的哲学,同时它也是独特性、真理、理性、事件哲学。巴迪欧区分了幸福与满足。满足是寻求并找到世界向个体提供的“好位置”,然后停留在那里。而幸福是对满足的辩证否定,它总是享有不可能之事,是在确信、创造、新颖和类性一边,是对无限的一种有限享有。

巴迪欧也确定了与不同真理程序相连的几种不同情感的命名。政治行动-热情,科学发明-真福,艺术创造-愉悦,爱的辛劳-快乐。当涉及总体考虑四种真理程序,问题就在于什么是一种完整的、真正的生活。巴迪欧认为真正的生活是在理念之下生活,在有效联合之下生活。他摒弃了哲学的诡辩派论点,即认为哲学是一种普通修辞学。相反,他站在柏拉图一边,从事物而非词语出发。前者只是一种满足理论而非幸福理论。巴迪欧强调哲学的古典功能,即哲学运算,这里谈论的不是事件。哲学一方面通过构建一种真理是什么的新概念,确定真理的位置,特别是它那个时代的真理;另一方面,它通过真理范畴,使真理的差异性、异质性的语调具有共存性。辨别功能导向批评概念,即对真与非真的区分;统一导向对总体和系统范畴的不同使用。

巴迪欧论述了一种真之主体化,而非单单是真理过程。回到一个经验的原初点,即幸福之点,它是一切有限的最终被体验的潜在无限,是最深邃的内在性。哲学家将从自己生活的内部体验何为真正的生活。

2022.10.14

君山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读后感第二篇

巴迪欧谈起了世界哲学形势,并将其简化为现象学与阐释学流派(揭示一种本不清晰的意义或向其开放,将思想从意义的封闭、潜在和晦涩中解放出来)、分析学派(指明使意义得到认同的规则,划定意义与无意义的界限,消除依据规则无法鉴别而使我们产生分歧的幻象)与后现代流派(解构我们的现代性的固有事实,表明在思想与行动中都有一种不可缩减的语调和语言的多样性,它不会在意义的综合问题中被消除或统一)三个主要流派。当代哲学在其主要倾向中坚持两种公理,一是真理的形而上学已成为不可能;二是语言是思想的关键场所,因为意义问题正与语言有关。他认为哲学为了坚持自身的欲望,也即真实幸福的问题,理应提出一种明确的、奠基性的的哲学,同时它也是独特性、真理、理性、事件哲学。巴迪欧区分了幸福与满足。满足是寻求并找到世界向个体提供的“好位置”,然后停留在那里。而幸福是对满足的辩证否定,它总是享有不可能之事,是在确信、创造、新颖和类性一边,是对无限的一种有限享有。

巴迪欧也确定了与不同真理程序相连的几种不同情感的命名。政治行动-热情,科学发明-真福,艺术创造-愉悦,爱的辛劳-快乐。当涉及总体考虑四种真理程序,问题就在于什么是一种完整的、真正的生活。巴迪欧认为真正的生活是在理念之下生活,在有效联合之下生活。他摒弃了哲学的诡辩派论点,即认为哲学是一种普通修辞学。相反,他站在柏拉图一边,从事物而非词语出发。前者只是一种满足理论而非幸福理论。巴迪欧强调哲学的古典功能,即哲学运算,这里谈论的不是事件。哲学一方面通过构建一种真理是什么的新概念,确定真理的位置,特别是它那个时代的真理;另一方面,它通过真理范畴,使真理的差异性、异质性的语调具有共存性。辨别功能导向批评概念,即对真与非真的区分;统一导向对总体和系统范畴的不同使用。

巴迪欧论述了一种真之主体化,而非单单是真理过程。回到一个经验的原初点,即幸福之点,它是一切有限的最终被体验的潜在无限,是最深邃的内在性。哲学家将从自己生活的内部体验何为真正的生活。

2022.10.14

君山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读后感第三篇

1 幸福是进入一切真理的可靠标记。(P5)

2 幸福不是美德的回报,而是美德本身。(P7)

3 幸福是有限的一种中断的肯定性经验。(P11)

4 幸福是真正生活的情感。(P23)

5 真实幸福是开放的一种主体形象。(P23)

6 真实幸福是民主的情感。(P24)

7 真实幸福是对新生活形式的享有。(P25)

8 一切真实幸福都以时间的解放为前提。(P38)

9 只有当个人接受成为主体时,才有幸福。(P45)

10 在一种真正理念的指令下,往前走将带给我们幸福。(P47)

11 所有真实幸福都发生在一种偶然相遇里,不存在任何幸福的必然性。(P56)

12 某种程度的失望是真实幸福的条件。(P58)

13 主体效果的情感,无论是政治热情、科学真福、审美愉悦、还是爱的快乐,都始终是无愧于幸福之名的东西,超越任何对需求的满足。(P59)

14 幸福总是享有不可能之事。(P76)

15 任何真实幸福都是一种忠诚。(P77)

16 在个体那里,幸福是他发现自己能够成为那个主体的来临。(P77)

17 幸福是作为内在例外的主体之情感。(P78)

18 自由的真正本质,即真实幸福的基本条件,是纪律。(P78)

19 任何幸福都是一种对抗有限的胜利。(P80)

20 任何幸福都是对无限的一种有限享有。(P93)

21 某种意义上,任何幸福都是通过意愿的力量获得的。(P95)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读后感第四篇

哲学会给人带来幸福吗?这是很多热爱哲学的人都很好奇的问题。就像那个古老的问题:你是愿意做因思想而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做一只浑浑噩噩快乐的猪?这个问题给人的印象就是,似乎哲学家一定是万分痛苦的形象。就像我们看到的这些哲学大佬们笛卡尔、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黑格尔,似乎总是愁眉紧锁的样子,跟常人理解的幸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为什么就没有人发问:为什么哲学就不能使人幸福呢?阿兰·巴迪欧在这本《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就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他希望借这本小书来辩护“任何哲学,甚至并尤其当它由复杂的科学知识、创新的艺术作品、革命的政策、强烈的爱所支撑时,都是一种幸福的形而上学。”

阿兰·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著有《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哲学宣言》《当下的哲学》等等。

在《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中,巴迪欧揭示出,当今世界正在面临四个维度的强大而消极的压力: 1、 这个世界不适合于反抗,而自由在无限闪光的商品世界中被编码或预编码; 2、 这个世界不适合于逻辑,因为它服从交际的非逻辑维度(混乱的交际)。 3、 这个世界不适合于普遍,其普遍性真正的物质形式是货币抽象或一般等价物,而且也是一个专门化、碎片化的世界。 4、 这个世界不适合于偶然性,而是由安全计算的必然性(原书翻译为“必要性”,我感觉“必然性”更好)所主宰的世界。

这四个主要障碍和必然压力使真正生活和幸福的不可抗拒的观念缩减为一种消费满足的相似物。哲学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它能应对挑战吗?这就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巴迪欧区分了当今世界的三大哲学形势,分别是:现象学和解释学流派,分析哲学流派和后现代流派。

阐释学派为哲学确定的目标是辨识存在与思想的意义。

分析学派为哲学确定的目标是在有意义或被赋予意义的陈述和无意义的陈述之间、在人们有权说出的东西和无法被言说的东西之间、在能够围绕某种被赞通道意义而达成一致和无法做到这一点之间划清界限。

后现代流派为哲学确定的目标是解构我们的现代性的固有事实。

这三个学派有什么共同点呢? 它们都认同形而上学的终结,古典的真理问题被转化为意义问题,同时它们都认同语言的核心重要性。于是出现了一类特殊的哲学家——反哲学家(antiphilosophe),对他们而言,真理必须被遇见、被体验,而不是被思考或被创立。

对他们而言,生成-主体(devenir-sujet,成为主体,意味着主体并不是被设定的、自在的,而是要在生成的进程中赢得主体性)的冒险必不可少。

基于此,巴迪欧认为,在这个世界中,幸福只有通过辩护一种新的主体概念来实现,“幸福是作为内在例外的主体之情感”,这种新的主体有三个特征: 1、 这一主体的自由是作为例外,在世界中创造某个东西。 2、 主体不能被某种身份所封闭,它是开放和无限的。 3、 主体的幸福-存在(être-heureux,我的理解是以幸福为样态的存在)是在自身内部发现他能够做某件原先不知道有能力去做的事。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并不天生就是“主体”,而幸福是我们“成为主体”的选择,并且需要为之付出代价。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读后感第五篇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这本书作者是阿兰.巴迪欧,法国哲学家。这部作品讨论了作者的幸福观。

这是一部小册子,虽然第一次接触巴迪欧的作品,但是巴迪欧的哲学理念,基本在这小册子中交待清楚了。

秉承“法国大革命”的文化传统,巴迪欧的哲学中充满了一种“革命”观,斗天斗地斗人的斗争哲学。认为人的幸福是在“斗争”中获得的。和所有左翼学者相似,巴迪欧试图构建一个“哲学王”的概念,认为哲学的重点不是解释和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是要构建一个理想彼岸,或者“乌托邦”。

在这部作品中,巴迪欧把哲学用于个人内省反思的部分强加到他人身上。在他对柏拉图洞穴理论的描述中,他阐释到,最难的部分并不是发现一个理性世界,而是回头唤醒洞穴中的人们。而在我看来,所谓从洞穴之外返回到洞穴之内的唤醒,并不是唤醒别人,而是唤醒“自己”。

这部作品作者强调改变世界,强调那些我们几十年来学的那点东西 - 虽然用花哨的哲学术语包装了一遍。

没啥好说的,引用我们的某类文化语境来说,就是没有过过苦日子,去农村锻炼几年就正常了。

不推荐,不误人子弟!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长期的数学教育和坚持不懈的辩证逻辑训练作为接近一切真理的必要条件。随后他表明,唯有不再服从于统治性观点,而只相信自己的思想所“分有(participe)”的真理的人,才能抵达幸福。

斯宾诺莎指幸福只是真思想的活动,即美德:“幸福不是美德的回报,而是美德本身。”

哲学的欲望就是一种在思想,在集体和个人的存在中革命的欲望,并且是为了一种真实幸福,它不同于似乎有点像幸福的满足。真正的哲学不是一种抽象活动。它是在某种运动中完成一切,这种运动始终保护辩论的权利,并最终在同一运动中提出一种新的辩证法,通过这一运动,哲学使真实幸福从其相似物中脱颖而出。

对主要面向幸福的普遍性的哲学而言,构成其特征的欲望有四个基本维度:反抗之维、逻辑之维、普遍性之维与冒险之维。

这个世界不适合于逻辑,这主要是因为它服从交际的非逻辑维度。交际及其物质性组织传送图像、陈述、言语和评论,所遵循的原则是无条理 (incoherence)。

哲学的欲望在当今世界遭遇到四个主要障碍和四种必然压力,即商品的主宰、交际的主宰、货币普遍性以及生产与技术的专门化,这一切都主观的经由个人安全计算而相互关联。

某些言语、行为、构型、历史命运的意义是晦涩、潜在、隐藏、遮蔽、未被揭示的。阐释学派将寻求澄清这种不明,并力图促使一种原初意义出现,该意义是与存在本身命运相连的我们的命运的一种形象。

分析学派所涉及的是一种对语言法则和交际能力的研究,其中心概念是规则。指明使意义得到认同的规则,这归根结底是哲学活动的基本关键所在。

后现代流派把思想定位于边界或边缘处,定位于片段中。尤其,后现代流派把哲学思想的遗产放置在一种游戏里,这种游戏将哲学思想与艺术命运联系在一起。

当代哲学在它的主要倾向中坚持两种公理:第一种公理,真理的形而上学已成为不可能;第二种公理,语言是思想的关键场所,因为意义问题正与语言相关。

自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开始,哲学被陈述为有责任不从词出发,而是尽其可能从事物本身出发。这一命令实际上是哲学的一种超时间的命令,并且全部问题就在于知晓我们如何能够不从语言,而从事物本身出发。

甚至并尤其当问题是政治问题时,以自己名义决定和说话的必要性要求为了这一决定,必须有一个固定点,一个无条件原则以及一种支撑最初决定并使之普遍化的共有理念。

只要主体恰恰被设想为独特性、事件与真理于其中理性联结的最大微分,人们便能够也应该像思想和世界提出一种新的主体形象,其根本准则在于:主体是独特的,因为总是某个事件在某种真理中构建主体。

生或死的问题,打赌,选择,不可推却的决断。主体只存在于这一考验中,如果个人不能超越一系列其动物客观性存于其间的平庸满足,并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主体,那么任何幸福都不可想象,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隐秘的拥有成为主体的能力。

所有真实幸福都发生在一种偶然相遇里,不存在任何幸福的必然性。

这个(选择主体)自身以前并不存在,因为他通过选择而存在,然而他已经存在了,因为他是'他自己’。

我们有个人世界,它是心理世界;有封闭的世界,它是社会学的世界;有人类存在或历史这个开放进程的世界;有我们的自然世界,它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世界;最后又还有宇宙,它是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

世界的真实可能位于某种从这个世界的主导观点来看完全不可能的东西里。

幸福总是享有不可能之事。

任何真实幸福都是一种忠诚。忠诚,就是通过接受时间的结果而成为改变的主体。

我们也可以说,革新总是具有一个新主体的表象,其法则是在世界中实现新的真实,这一新的真实作为不可能点,曾被“旧”世界揭示为一种禁止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可以说,在个体那里,幸福是他发现自己能够成为的那个主体的来临。

真正的自由,总是做真实所规定,作为世界中例外之事的一种方式。因此,自由的真正本质,即真实幸福的基本条件,是纪律。

经由其主体力量,幸福使一切身份束缚变得及其脆弱。

任何幸福都是一种对抗有限的胜利。

通过对某个事件的忠诚,通过创造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对等,通过发明一种幸福的新形式,即战胜满足的专制和死亡冲动较高的权力。

真理的独特性在于它们取决于一个事件,事件是一种正在消失的多元,一种在其赖以发生的情势中找不到任何根基的多元。

真理,如同存在一样,本质上是无限的,而显现于世界中的身体似乎无法挽回的被标记为有限。

任何幸福都是对无限的一种有限享有。

通过构建一种真理是什么的新概念,哲学确定真理的位置,特别是它那个时代的真理。

通过真理范畴,哲学使真理的差异性,异质性的语调具有共存可能性。

幸福同时也是无限的一种内-有限的主体化,并且,在我的主体化“不是”他人的主体化,但并不因此与之矛盾-既然否定在这里是次协调的-这个意义上,幸福是被分享到。

哲学是三样东西。它是对时代的诊断:时代提出的是什么?它是从当代命题出发对真理概念的建构。最后,它是和真正生活相关的存在经验。三者的统一,就是哲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