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是一部描写旧时光与美好回忆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青春的悸动与遗憾。小说中情感细腻,情节曲折,引人深思。读后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这部小说让人不禁陷入回忆的漩涡,深深沉浸其中。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一
终于看到最后一页,一字一句,最初读时是艰难的,被带入那个世界后就感觉很多东西都蛮有意思,尤其是第二部分斯万的恋爱。冗长的拖沓,繁复的叙述,却是将那个世界描绘得那般真实。晚饭后的很多个时光就此被打发掉,像进行了一场不惊险却波澜起伏的旅行,喜欢像是自我吟诵般的时而激情时而委婉的叙述,喜欢将景色,事情,东西,心理描述得精细入微的句子。这就是意识流小说?会再读,并希望继续去读二和三。
1/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二
我真的没想到这部小说在法国甚至世界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感觉就像中国人研究《红楼梦》一样,法国人对普鲁斯特的这部小说痴迷得难以置信。译者徐和瑾先生严谨认真的态度让我十分钦佩,希望国内多些这样的译者,让更多人欣赏到其他文化的精髓。总之这是一部极其耗费大脑的作品,虽然被称为小说,却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情节可言,“从任何一页都可以开始阅读”(译者注)。感情细腻者可以考虑读一下,否则还是不要买来看了,绝对看不下去。
2/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三
普鲁斯特关于凯尔特人的信仰与往事的描述是一种感觉的把握,精彩的一瞬
第一部 贡部雷 一如名称所揭示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童年记忆中的半个故乡,一个个不经意间的片段铸就了日后永难磨灭的记忆
斯万的爱情这一部分写得很拙劣,或者说毫无新意。而且目前还没发现是如何与我的视点统一的
20150412: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读完。这本书果然适合午后闲暇时光从容读上几页,译者不能急,读者也不能急
3/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四
真的是神作,突破了之前所有作家的写作风格,开创了意识流的新河。优雅绵长,看似晦涩,其实真的读进去了,又感觉作者写尽了人心里的那种极其弯弯绕绕,欲拒还羞的心理状态。当然了作者的心理状态又远胜于我们,普通人这么写只会让你觉得矫矫揉造作罢了,作者对事物细节的敏锐把握,丝丝入扣荡气回肠。突然感叹,我们每日其实错过了多少美的事物,也许它就在身边,我们却视而不见。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也不知道是不是出自于此。意识流其实不是想到哪写到哪,而是记忆如一缕青烟悠久绵长,层层叠叠,不同年代不同场合不同心境所有的回忆突然涌在了一起,让你进入一种如梦似幻,似梦非梦,分不清现实和梦境的边界,真的是美到一种极致的享受。哪怕是普通的暗恋,作者写起来那种怅然若失,为了心爱的女人如痴如醉,几乎到癫狂的状态,确是那么的美,那么的浪漫,真的是从骨子底里散发出来的魅力。写情,情真意切,写景,入木三分。叹为观止!
4/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五
《追忆似水年华》是我最近日子里的一道光,单调乏味的工作,百无聊赖的休息日,漫无目的无所事事的一天。翻开书本走进普鲁斯特记忆里的贡布雷,姑婆家的小马德莱娜蛋糕,弗朗索瓦丝,睡前母亲的亲吻,周日下午的远行,少年的小心思,英国山楂花香,斯万的恋爱…
静物、草木、楼房、风景,作者试图从这些记忆的剪影中寻回已经失去的时光,静物之中包含着作者年少的情感,一束花、一块石头、一种气味,在普鲁斯特的记忆中都拥有意义,一种感觉的回音。普鲁斯特教我用一种超越时间的方法去留意周围的细微事物,这种事物我以前只是偶尔会留意,收获的是一种夹杂万千思绪的平静。当我在村里漫无目的的走动,我试图向普鲁斯特那样用心去感受周遭的一切,使我的感官更加细腻。
第一卷已经看到尾声,我真的不舍得看完。上次这种感觉是玩极乐迪斯科的时候,两者有某种相似的气质,意识流动于跳跃的现界之物与胡言乱语之中,当我看这种东西的时候我强烈的感到:我活着
5/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六
第一卷花了整整十年才读完。从14年第一次翻开它,到高考结束,背着辗转读大学和工作的每一个城市,前前后后十几次重新鼓起勇气想要把它攻克,以至于开头关于做梦那段已经烂熟于心,最远阅读记录却还定格在第142页,直至成为一个心结: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它,然后开始啃剩下的六卷? 阅读尚且艰辛,翻译更如登天。目前大陆只有89年13位译者一起完成的合译版,虽然都是大家风范,但终究“音色各异”。后来13人中的徐和瑾先生和周克希先生,都曾尝试推出个人独译版本,但徐老只译完前四卷便遗憾离世,周老也因为年老心力不足,只完成其中三卷便封笔,“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成谶言。 最近刷小红书的时候,惊喜发现陈太乙先生毅然发起了新的挑战,欲用十年独译新译本,今年已经推出了第一卷,《文学报》用的标题是:“挑战普鲁斯特也是一种人生动力”,顿时感到内心激荡,在这个短视频和短图文大行其道的年代,仍然有人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效率至上”的洪流。受到感召,重新开始阅读《追忆》也成为了我的命题。 在经历那么多年面对它的沮丧、痛苦、焦灼和痴迷后,终于趁假期,从晚6点到早6点,一口气把第一卷看完了。普鲁斯特病态多疑敏感细腻脆弱的妄想症,就像一根锈穿了的钢钉被无情地敲进绝望的心脏瓣膜上,要是早点读会更好一些吗?会更有救一点吗?
6/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七
普鲁斯特对人性的观察极其细致入微,对人的情感变化的描写非常地细腻、柔和,他的句子大部分是有多重定语的长句,让人读起来常常处于绵软、悠柔的氛围之中。借着普鲁斯特营造的柔美的氛围,我用了几天时间写了一个短篇小说,这是我目前为止写得最快、觉得意境最好的一个(当然到写这个书评为止,我只写了几个小说而已),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吧。
普鲁斯特家境优渥,对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的鉴赏力极高,这些都不必多说。不过他对于植物的熟悉,能说出各种花、树的名字,并能欣赏各种的香味、色调、形态,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让我喜欢的还是斯万和奥黛特的爱情,我对这份爱情的整体感觉是:在爱情中,高贵也可以被庸俗俘获。我想起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们初见某些人时会说,那种人我们绝对不会喜欢,但当爱情出现时,我们便完全忘记了之前说过的话。
书是有性格的,看书也好像谈恋爱,如果一本书与你的性格不合,那这本书你会觉得看不下去。我想除了篇幅太长、情节过于简单、部分内容繁复啰嗦等原因,很多人看不下去这本书是因为和书的性格不合,少有人能有闲淡的心态,细细地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智慧和情感。不过看不下去也无所谓,看自己喜欢的就好。
7/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八
意识流。
一个高端甚至小众的名词,不懂的人大多会用来形容费解的事物。
但这本书起初没有令我费解,它更多地只是使我瞌睡。
每一次翻开它都会提醒自己还有六卷的长路要走,进度反而会慢,阅读类似流行、杂谈的小说从不会如此拖沓倦怠之感,只因为这意识流太过精密,太过细密。
这本书真的是在描写一种流,没有主旨,没有波澜和跌宕,有的只是心理的历程,一棵树,普鲁斯特会描绘它的色彩,它的脉络,它的感觉,完完全全的心理和意识,即使将斯万的爱情故事,也没有过多的对话和场景,大多都是缠绵琐碎的臆测与痴想。有人曾说普鲁斯特建立了一座精密的广厦,其中的一砖一瓦都被他精心地构造出来。而我认为其更像一条河,一股风,作者疑似用抽丝剥茧的方式,细腻的织造出思维的纤维,然后汇流成河,逆发成风,最后读者便可在回忆中迷失。
看到第一卷的最后我常常想拍手叫绝,他对人心理的捕捉实在精确。如果说斯万的爱情只让我理解,那“我”的心动往事实在称得上共鸣。一丝丝心理的悸动他都可以完全的展现,这不是回忆,这是普鲁斯特画的一幅画,他画出了流年。
但我仍不知道是否真的能够坚持到七卷的最后一幕,然而这篇书评便是一个激励,倘若我还想迷失在稠密细腻的流中,我想我会耐心地拾完这七卷的追忆。
8/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九
-无聊 但文风是有意思的
-细致入微的观察
-仿写
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
9/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十
一本对于过去凌乱的回忆之书,一本和当今充斥在书架的成功学回忆录大相径庭的为追忆而追忆之书,一本充满了对过往人物、美好事物的爱恋之书,让人爱不释手。
书中对于爱情的描述,对于人在爱上一个人时内心活动的描写,让人拍案叫绝,那种对爱侣的理想化、对于爱恋对象感情的不断变化、对于各种可能发生的浪漫或荒诞剧情的设想、以及由于这个对象的存在而对于客观世界存在的影响甚至改变,都那样真实且引人入胜。
作者的观察力、感受力让我惊讶,细腻入微又不做作,哪怕有人认为它“浮夸且矫情”,在我看来亦是不可多得的美德,如今多少人,就连回忆的目的,也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然而回忆本身,难道不可以单纯一点吗?普鲁斯特对于自我感情的不隐晦,对于他人感情的敏锐感知,在阅读过程中常让人会心一笑,这种真实的力量,是写作之必备。
第一卷如是结尾:“转瞬即逝,如同年月。”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那些过去的人与事物,那些不可追得的故人与情感,那些想要紧握却悄然流逝的记忆,如同似水年华,在追忆中慢慢瓦解,逐渐消失,这其中的怅然若失与永恒悲伤,如同海子诗中的“黄昏的村庄、雨水的村庄”,清晰可见,又遥不可及。这些远在咫尺的记忆,让人唏嘘不已。
10/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十一
意识流一向是我的阅读禁地,其带来的阅读体验不亚于身陷黑牢只能想象度日,思绪万千而飘渺如天地一沙鸥。本书试图让我在心中建起通天之塔,它打开心灵中的宫殿,而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内心是一副二维的画。本书有些摸不着头脑,仿佛一觉起来发现一匹马卧在身边,外人看你又认为你在摸鱼发呆,殊不知你把一天当做了500年“三生三世”来过,时空已经被打破,你看到了多年前与多年后的自己,所以……读本书时,你还可以听这本书,读与听并不同步,同时,你还可以增加一个平板找到本书的解说视频,想象一个平行世界里自己的三种状态:隽永优雅的意境,善中带柔、柔中含优的声律,鲜艳、绚丽而迷人,加之“小玛德莱娜”点心的口感,舒坦醉人秒入万千宠爱的明星状态。同样,在外人看来,无疑是发呆中醉生梦死。 本书的阅读无疑带着宗教感,亦步亦趋的前奏,苍苍的岁月感,忽暗忽明的光影争斗,忽而瑰丽斑斓近似乎神迹,满眼尽是佛性禅意,心飞舞。这是一本给处于“无期徒刑”状态的生活里打开了“文明”游戏的视野与乐趣。 本书的阅读是优雅而痛苦的,每个字都看得懂,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书中提到:“美的诗句正因为它没有含义才更美,而我只希望从诗中寻找到真理的启示。”故事无关紧要,本书里的爱情也没有出类拔萃,情节不重要了,那么既然随时都可以从任意一页阅读,为什么要读完整本书,读完第一本为什么还要读剩下的 6卷?跟吃饭一样,面对美味佳肴,你不会只想吃一次回味多年吧,于是读完之后我拿起了另一版本的第一卷开始品,虽然我不知道能品出啥?吃饭的时候你会想这吃这顿饭补充啥营养吗?额,不得不说还是爽文好看。
11/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十二
第一卷时,情节感还不甚鲜明,对于一个警惕的、恐惧舒适感和质疑安全感的、手持利刃以不停斩断过去的、将长时记忆视为内耗的来源而充满负累的读者,是一剂释放压抑感、与自我和解的良药。我对朋友解释这种疗愈感的由来:“即使过去的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元素,但当各个褶皱处的细节被放大拉长,那微眇如一粒沙般的自我意识就被丢开了,没有重量、没有体积,放下了我执。画布将它的形象折射进眼角的光,也变得柔软轻盈,没有太重的色调。” 第二卷对社交场景的书写充斥着法国作家书写感官体验的传统天赋,一个生活环境单调贫瘠且日常像抽离在虚空中一样、对物质世界极度钝感的读者,在富集作用下有些应接不暇。将被遮蔽的那部分意识由个体的沉思引入恋人关系,这五彩斑斓、遍布湿润触角的透视棱镜,就成为夷犹怨慕的缘由、阻塞心灵的障碍,真实而残酷,可谓惊心动魄了。 第三卷回归第一人称,人物关系的视野整合起来,情节也浮出水面,以对名称的感觉印象贯穿始终,是乱中有序的聚焦感。“太初有言”,命名意味着印象对事物主体性的赋予,与萨特《文字生涯》中写自己童年时喜爱摆弄文字、带着好奇而清澈的眼睛挨个儿命名万物如出一辙。但不同于第一卷的轻盈,感官的书写却让我有黑洞般下坠的恐惧,坐在图书馆缓了四个小时。也许这正是在提醒自己,需要从悬空的大脑中走出来,解除灵与肉的分离,多看看真实的世界,学会脚踏实地地呼吸了。 今天还和朋友讲,我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拥有更多正常人的生理感受(包括对自己身体的实在感知和对外界的触觉)和健康生活节律,譬如空气是冷的、阳光是温暖的、饱腹感是令人愉悦的。 新年快乐!
12/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十三
不打五星说不过去。 两个月零三天读完的这本书,本来是想七月读完此卷。 冗长到不是读不下去,是读着读着就困。其实斯万之恋那部分还是读着很有意思的。真是细腻到没话说,前言中说第一个出版商看到开头对失眠有长达八页的描写就拒绝了出版它,读的时候我脑子里时常跳出这句话,普鲁斯特真的是对细节描写到灰尘的落点都精确的地步,详尽到令人发指。对于他描写的火车马车(忘了有没有汽车,应该没有)电报等等,真的时常让我觉得离现代社会并不是很远,惊异于法国在那个时代就已达到的先进。
关于第三部,地方的名称,我用了不到一个上午快速的翻看玩,今天回校,想换本书看看,这本,我真的带在身边好长时间了。不知今年能不能读完剩下的三部。
我并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意识流”,但是斯万之恋中奥黛特给斯万要钱去巴黎(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巴黎)租房跟其他人一起住,不知那钱给没给她,后来描写了好长好长篇幅他的心理,她的行为,就是没再讲钱的事儿。我真的一直在惦记这钱到底给没给,可能我的关注点不对,可能作者的本意根本就不是要说钱的问题。亏我帮他惦记,替斯万难过。他们法国贵族私生活真的好糜烂,看到后来,斯万夫人的出场真真让我心里一颤,他不会娶了奥黛特吧?我还挺看不上她的,感觉维尔迪兰家像是红色舞池,前来赴会者全部被抛出奥黛特这个诱饵,捕捉有钱的上钩鱼,在此得片刻欢脱,牵线搭桥建起包养与被包养关系。
不爱了,就做了一场梦。还真有意思。最后结婚了不是我喜欢的。
想不起来了,他的长句还真是蛮多的。脑子里都是“重现的时光”。他写的,好多都有过那样的意识,所以细读很有意思,就怕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就跑掉了。
拿了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换换脑子,一气儿读完真是有点儿困难,真有那样的人,我佩服。
随便记录一下读后感,浅薄之极。
13/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十四
马塞尔·普鲁斯特,他将内省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他少花点时间在床上,多花点时间与真人互动,或许会有更好的成就。他的生活是一部由神经质的偏执组成的宏大史诗,更多的是逃避现实世界,而不是融入其中。如果结果不是那么沉溺于自我,那么花几年时间躲在软木房间里创作一部作品可能会很浪漫。普鲁斯特,这位几乎发明了“不是你的错,而是我的问题”文学流派的人,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向内看——但除了自恋什么也没发现。
《追忆似水年华》(是的,光书名就是一声呼救)通常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但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一次挖掘资产阶级生活细节的练习,就好像普鲁斯特认为法国贵族的每一个想法都需要永垂不朽。他对记忆的痴迷确实是个新鲜的点子,但也并非开创。"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早在爱德华·迪雅丹那里就已经被尝试过了,而且爱德华·迪雅丹还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历史,而不是只是在自己的心灵中闲逛。普鲁斯特的文章经常被无休止的琐事描述所淹没,有人说这很有诗意,但在我看来只不过是漫无目的。在最好的情况下,《追忆似水年华》是对法国上流社会的浮夸反映;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则是一声永无止境的、关于时光流逝的自我哀嚎,足以让最专注的读者感到无聊。
与乔伊斯或伍尔夫等同代人相比,普鲁斯特是那个宅在家里、关起门来写作的人,而世界在他身边飞速流逝。当然,他确实不乏妙想,但乔伊斯正在重塑叙事形式,弗吉尼亚·伍尔夫则在深入探讨女性经验。反观普鲁斯特,却在自我强加的孤岛上原地打转,这让人不禁怀疑:除了他自己,他是否真正了解过任何人?
至于他的遗产?当然,我们记得他,但不是因为他改变了游戏规则。他是小事情的大师,这很好,如果你喜欢过度分析茶壶的声音或失败晚宴的情感重压。他的作品并没有超越他所熟知的资产阶级生活——而是沉溺于其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遗产大多留给那些阅读他的作品以炫耀自己智力优越感的人。
最终,普鲁斯特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愿景——只是一系列关于自身悲伤的漫长而曲折的沉思。他的作品有一种深深的放纵感,仿佛他试图说服我们他的内心世界值得写 4,000 页。对此,恐怕最终的结论很明确:普鲁斯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也是一个非常无聊的人。
14/15页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篇十五
已经有段时间没有读新近出版的读物,也没有踏进电影院,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此刻正发生着什么、流行着什么、热衷于谈论什么。在时光如水的日子里,埋首于那些早已逝去、人们称之为伟大灵魂所营造的文字迷宫,看几部乏人问津的电影,几乎成了精神生活的全部。 几周来入睡前都翻开《追忆似水年华》,看到开头慢悠悠的几行字:“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很早就上床睡觉。有时,我的蜡烛一熄灭,我眼睛立刻闭上,连‘我要睡着了’都来不及想一下。……”我的眼睛很快也随之闭上了。断断续续读了一段时间,渐渐地,在普鲁斯特优美的语言和自己躺在床上半梦半醒抱着书读的日子里,终于体会出了一点《追忆似水年华》究竟在讲什么。原来普鲁斯特所讲的,也是一个“庄生梦晓迷蝴蝶”的故事。 在庄周梦蝶的故事里,庄子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了美丽的蝴蝶。梦醒后,他禁不住问自己:究竟是我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里变成了我?庄子是一个哲学家,他的故事有发人深省的思辨意味。而普鲁斯特是一个作家,他所关心的,仿佛并非世界的虚无与实在,而是无论虚幻还是真实,究竟怎样才能把握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在《驳圣伯夫》的序言中他说:“对于智力,我越来越觉得没有什么值得重视的了。我认为作家只有摆脱智力,才能在我们获得的种种印象中将事物真正抓住,也就是说,真正达到事物的本身,得到艺术的内容。” 我想,这也许是自古以来哲学和文学在人们印象中最大的区别,也是一些诗歌饱受诟病之处。柏拉图曾谴责诗歌只是一种模仿,看起来无所不知,事实上一无所知。然而,像庄子那样指出表象背后的本质让人思考固然有力,如普鲁斯特这般把理念贯彻到写作中让读者切身体会也未必不可。有些文学家似乎不那么矛盾,他写下来的那一刻,仿佛已经选定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如果普鲁斯特最终的意思是说,似水年华只有在追忆的时候是可以把握的,那么我们追忆那些沉浸在书、碟中的岁月,就会不禁自问:在这些特别的人所构筑的世界和自己生活过的世界之间,是否存在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在无数个由他们生命片断所组成的我的生命片断里,究竟哪一些是他们的,哪一些是我的?答案是:找不出这样清晰的分界线。当我通过读一本书、放一张碟回忆往昔,不仅回到了作品里的已然逝去的时代,也再一次追回了自己的似水年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确实扩展了生命,因为通过欣赏和回味,我们仿佛是一个在任何时代、地域都生活过的人了。 因此现在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许多人沉迷于古籍、历史、旧物、外国文艺等遥远的东西,也不难回答为何日子可以过得很简单——只须增添了阅读、观看、聆听、思索。我想那是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再大起大落的人生都有趋于平淡的一天,然而在文艺作品里,生命最精彩最诗意的部分被完整保存了下来,并且只要通过不断地追忆,就可以永远去到那美好的时光。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