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5 18:55:39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25 18:55:39   小编:

《抱怨的艺术》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抱怨的心态和技巧,探讨了抱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作者认为,抱怨并非完全消极,适当的抱怨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情绪、改善关系,甚至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学会正确抱怨是一门艺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一)

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麻烦,这个时候抱怨几句很正常。但同样是抱怨,有些人能达成目的,而有些人会气的半死。

抱怨实际上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新书《抱怨的艺术》就是聊这个话题。哪些事值得抱怨,用什么方式抱怨能解决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是个心理学家,书中的所有场景都在美国,因为国情的不同,可能只有一部分内容适合用在国内。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二)

The squeaky wheel gets grease. 感谢丽莎给世界各地地孩子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如果事情不遂愿,就请继续抱怨吧,直到目的实现。——比尔.克林顿《辛普森一家》 乔希.比林斯 错误能从缝隙溜过,而真理却会被困在门口。 D型人格,压抑情感,不表达。提高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

我厌倦了抱怨。我得想些新办法。——梅尔文.尤德尔《尽善尽美》

习得性无助是对不存在的束缚做出的反应,一种认知扭曲,是我们的观念出现的问题。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许多人埋怨记忆差,却没有人抱怨自己判断力差。——本杰明.富兰克林

反购物,零售借用

我认为赞美应该总是说在合情合理的抱怨之前,因为它能舒缓愤怒,并且确保抱怨被温柔有礼地接受。——马克吐温

投诉三明治

如果一人可以做出改变,那么所有人都应该去试试。——约翰.肯尼迪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三)

在一直以来的学习中,在一直读着的鸡汤里,“抱怨”都不是一个褒义词,更多的心灵药丹里宣扬的是“抱怨无用”。关于抱怨有一个我经常看到的鸡汤句,无论用在职场,人际,爱情里似乎都能说得通——大概意思就是“接受不了的话你可以选择离开,既然选择了留下就不要那么多抱怨”。

而这本书里则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一则抱怨非但不是无用,它更能改变社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二则抱怨一直隐忍不说,堆积在心里不表达不发泄,长此以往,极有可能会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好吧,其实我稍微有点混淆视听了,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抱怨”与书本里上段第二点所提到的抱怨基本同义,指的都是同一种东西,然而书本里主要着重描写的“抱怨”,更多的应该是指“投诉”、“意见”、“反馈”此类意思。但就算是吐苦水意义上的抱怨,书里也并不支持它的无用说,如上段所说,一直郁积在心里可是会生病的啊!

书本大概的内容,通过我自己的事例基本就可以概括一下了。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规模并不大的公司里就职。大公司,制度死板但发展前途更大,小公司没什么升职空间但能学到的东西也许更杂更多,我的那个公司就是后者。进公司时我是以文案编辑的身份进去的,后来渐渐的,工作范围扩展到活动策划,再后来到数据分析,最后还插手了运营。听着似乎挺厉害,然而我的title却一直只是文案编辑,因为公司小啊,员工以上是主管,主管以上是经理,总经理还是老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其实我也很感激这家公司给了我这么多的机会,接触并熟悉了更多领域的工作内容及核心,为以后的跳槽也累计了不错的基础,但当时小啊,毕竟只是第一份工作,当每天加班到后来半夜还在做表时我也开始心生怨意了。但当时作为一个小职员我是不敢向上面提出异议的,所以后来有段时间跟同事倒苦水说上面坏话居然就成为常态了(好吧,现在已深深知晓这种行为有多愚蠢了)。

按书本的说法,我的抱怨并没有堆积在心里,而是实时把它倒出来了,然而倒的不太对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四)

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见到一群上了岁数的大妈聚在一起聊天,凑近了一听不是说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抱怨自己的家人哪里做得不对啦,那吐糟的程度叫一个义正言辞啊!看多了,也只能一笑而后淡然走过。其实,不仅是她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抱怨命运的不公或者生活的不如意。尽管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发泄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有时候抱怨多了,难免会令人烦躁,引发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

通常,我们会觉得“抱怨”是一个具有贬义的词汇,但其实恰恰相反。因为抱怨往往代表着出现问题了,只有从根本找到原因才能进一步解决问题。那么在面对诸多明知不讨好却又不得不说的抱怨时,到底该怎么办呢?美国心理学博士盖伊.温奇用他的著作——《抱怨的艺术》,告诉我们抱怨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恣意释放自己的不如意,只有在不委屈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抱怨才是有益的,而这一切只需要明智的方法而已。

正如书中所说;“有效的抱怨可以改变世界。”其实,被抱怨的人只要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妥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本书的作者盖伊.温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书中他列举了大量因为抱怨所给身边人带来的伤害,并通过深度解读事例,帮助这些人解决现状。

全书共分为八个大章节,从心理学角度告诉人们抱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对实用的抱怨小技巧,从而改变那些让人觉得头疼和困扰的局面。在阅读之后,读者可以清楚地知道抱怨是具有双面性的,只要利用得当,一样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快乐。

我们都知道人际交往需要说话的艺术,抱怨也是如此。虽然说抱怨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但是想象一下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总是唠唠叨叨,抱怨个没完不了,那么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一定会觉得崩溃吧。而这种情绪就像是病毒一样,会不断的传染,再传染......到时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免不了到处都怨声载道,那还有什么好心情可言?这时智慧的抱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若是大家都能学会正确处理来自自己的或者他人的抱怨,化解生活中潜藏的矛盾,那么生活远比之前要幸福的多得多。改变自己的现状,就从学系抱怨的艺术开始吧!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五)

都说抱怨是负能量,这些满满的负能量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却是最高的。与朋友交谈,没说几句就开始各种抱怨了。他向你抱怨,你向他抱怨,好象自己每天都在遭遇受着委曲,向别人倾诉之后就可以好了一样。其实呢,你的抱怨是有效的吗,抱怨过后你的心情变好了吗,你所抱怨的事情得到解决了吗?多数的答案是没有,反而导致你的情绪会更加沮丧焦虑。过度抱怨等于作茧自缚,这些抱怨潜移默化地定位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公众人格,并改变了自己的本质特性。不抱怨,不倾诉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是极其有害的。

如何才能不委屈自己、不伤害他人的抱怨呢,《抱怨的艺术》第五章“一份美味抱怨的成分表”让我受益匪浅。马克•吐温说过,我认为赞美应该总是说在合情合理的抱怨之前,因为它能纾缓愤怒,并且确保抱怨被温柔有礼地接受。别让愤怒掌控你的抱怨,尽管在特定情况下,我们生气完全合理,并且是可以被授受的,但就抱怨而言却并非如此。为了避免注意力远离投诉的核心,我们必须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在一个标准上。要想控制我们的情感反应,或改变我们的思想信念,我们就必须管理自己的行为。把抱怨做成三明治,中听的话就像投诉三明治层的面包片,三明治中间那层“肉”是投诉本身,而最底层的面包就是“助消化剂”了。助消化剂就是在投诉的最后,以一个积极性的陈述收尾(正如中听的言语一样)。同时,要找到投诉的正确路径,投给对方一个真正的微笑,将对方的心情调整到对我们有利的状态。

如何对青少年抱怨是家长们一直关心的问题,青少年的心里内置了两道坚固的防护墙,用以抵挡父母的牢骚。面对责备,他们要么怒火爆发,要么就在心里蒙上一层偏见。“二八原则”是我们和孩子交流时一条简单的经验法则:我们80%的时候应该和孩子们积极或中立地交流,只留20%的时间给命令或抱怨。如果我们总是给孩子们各种指令,孩子们的脑海里已没办法容纳更多的抱怨了,那我们就不应该再去抱怨。

亲密关系中的抱怨可以反应出他们婚姻寿命的长短,正确的抱怨方法可以促进夫妻感情。男性间的友谊:无声胜有声,女性间的友谊:抱怨不嫌多,等关于抱怨的诸多研究发现,让我们对抱怨及抱怨的作用有了新的认知。一切改变距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让有效抱怨带来完美世界。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六)

今年夏天有些热,据说周末二天已经达到36度,朋友之间见面都是在说,这天真热,热得让人受不了,朋友圈里也是各种图,各种抱怨天气的。那么报怨真的只是负能量,负面情绪吗?NO,今天这本书《报怨的艺术》,就是来告诉我们,报怨其实是正能量,报怨是一种表达技巧,报怨已经升华到艺术层面。

本书的作者盖伊·温奇,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博士,是有效抱怨领域的权威级专家,十年来,他教会了无数人抱怨的技巧,帮他们解决了工作、人际、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听起来很有趣,教人报怨,竟然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问题,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所以作者在文中,用一些实例,向我们介绍了报怨的实际用途,以及报怨的一些技巧,方法。

比如我们选衣服,会因胖瘦高矮,选择大号中号小号,价格嘛都是一样的。但是曾经在英国,有人发现内衣大号竟然比其他号要贵,但是衣服裤子,却没有,只有内衣。投诉到百货店,竟然得到因为成本不同价格不同。只能多了成本。顾客的很不乐意,报怨啊,投诉了,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直到这个顾客买了百货公司的股票,决定亲自向公司老总商讨此事,被记者报道,而后,百货公司才重新定价。这报怨不是一二天,时间很久,这报怨不是一二人,而是好多人。报怨的根源就是不平等,报怨的结局就是想要平等对待,而这位顾客采取了相应的办法,最终,报怨得到了解决。由此可见,报怨的力量真的是很大呢。

中国有句有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确实是这样,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凡是那种会撒矫,会哭折腾的孩子,受到的关注就比安静老实的孩子要多。而正在那些孩子,他们的要求没有被达到,他们报怨,他们折腾,而大人接收到,满足了他们的报怨,这种一种完美的反馈系统。而恰恰是这样,我们忽视更多遵守规则的孩子的需要,忽视了他们报怨。

当人们开始报怨的时候,其实是人们的不满情绪爆发导致的,为什么不满,多数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被达到或是被忽略。一方面因为没有被满足而报怨,另一方面人们也正是因为知道报怨无用,却还是在报怨着。听起来挺有意思,明知是无用功,却还做。

心里有不满,就需要发泄出来,报怨不是负能量,报怨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我们学会报怨的技巧,学着报怨,学着沟通,学着解决问题。这门艺术真的很有趣哟。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七)

《抱怨的艺术:不委屈自己、不伤害他人的说话之道》 (美)盖伊·温奇博士(Guy Winch,Ph.D.)著 李娟,王秀莉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书名原文:The Squeaky Wheel:Complaining the Right Way to Get Results, Improve Your Relationships, and Enhance Self-Esteem ISBN 978-7-5520-1936-0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 我们为什么更容易感到不快乐 首先我们的期望值在急剧上升 我们会更容易感到失望和不满 再者因为物质生活呈现越来越多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五花八门之前从未遭遇过得的烦恼和挫折 所以伴随而来的抱怨并不可怕 但可怕的是习惯性的抱怨 如果习惯性的过度抱怨 我们就越容易让自己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正如习得性无助的情况一样 长期的抱怨会扭曲人对世界的认识 习惯性抱怨者从来不会否定自己只会否定世界 一旦我们把自己当作受害者 我们就会自动寻找作为受害者的情感验证 所以认识抱怨的艺术有两个底层逻辑 第一,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是为了探讨我们如何摆脱这种情况 塞利格曼给出他的研究成果 我们怎样归结责任 把无法控制的因素归咎到何处 造成失败的原因来自外部还是内部 是长期还是短暂 对我们是否会变得无助和我们的整个心理健康都有重大影响 我们与快乐的距离只有一个“转念” 乐观其实是一种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不断地习得 这才是塞利格曼研究习得性无助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二,构建高自尊的自我 自尊是指我们对待自我时持有的整体和具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人们对自己的态度既宏观又微观 一般来说宏观自尊打击带来的后果 比对具体自尊造成的伤害要严重得多 比如虽然画画非常好但主流的评价学习成绩不好 仍会给孩子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识别个体“个性优势”非常重要 识别出最适合自己的个性 然后尽可能在生活中多多利用它们 让我们在生活中充满成就感 逐步成就我们的整体自尊 抱怨的底色其实就是我们上面描述的 拥有乐观态度的高自尊自我 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抱怨的具体方法: 不要同时抱怨两件或者更多的事情 明确自己希望通过抱怨得到什么 将抱怨做成三明治 中听的话就像投诉三明治顶层的面包片 三明治中间那层“肉”是投诉本身 而最底层的面包就是“助消化剂” 即以一个积极性的陈述收尾 在亲密关系中不要把抱怨演变为批评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八)

朋友间产生了矛盾和裂痕,沟通,照顾彼此的感受,破镜重圆后的关系比没有经历过检验的关系更加牢固。

有时候我们对一件事情感到愤怒,愤怒是事情让我们感受到无力感,而不是事情本身。感受 到极度不痛快和厌恶,是那些消极的受害者情绪。同时,无能为力和缺乏公平的感觉,会产生受害情绪,而受害感同羞耻、惭愧对我们整体自尊极度有害和破坏性。

习得性无助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是我们的观念出现了问题。一旦我们受习得性无助观念的控制,就算是不真实的束缚,我们也觉得是真实的。

如何构架对此事情的解读方式,决定我们对事情的处理方式。对事情归因是可控的、暂时的、偶然的,我们会更有力量去解决问题。对事情归因是不可控的、固定的、整体化的、个人的,会增加我们的无力感,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危险。

自尊是我们对待自我是持有的整体和具体的积极和消极的态度。自我价值的总体看法(我聪明吗?)和具体领域自我价值感(我是个有能力的设计师吗?)。能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自我价值感产生巨大影响。

个人和职业生活中任何重要事件都能造成自尊的相应的波动,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事情给我们带来的主观意义。

经历了一连串的考验,最终顺利的克服了磨难,变得更加强大。佩服这种人,像个斗士一样。

个性优势:每个人身上的独特之处,通常是一些稳定的长处。比如勇气、毅力、诚实、和善、幽默感等。而不是之前以为的钢琴弹的好、会唱歌这类的。

在表达不满之前,应该确定我们究竟希望通过抱怨得到些什么?

我们的主要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身份。就如时间和钱花在了哪里,你就会转向哪里。

我们情感体验的三个部分:生理反应、行为方式、内心的想法和信念。最难直接控制的是我们的生理反应。行为方式:语速放平缓,听起来不会怒气冲冲。内心的想法和信念:改变对处境的看法,降低处境对情绪的影响,重新评估和重新建构。

面对别人的抱怨,认真倾听、准确理解和承认感受并不代表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理解和同情对方的感受,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说出自己的想法。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九)

一提到抱怨,你眼前立刻会浮现出一个或者一群亲友,他们从公司领导、企业客户一直抱怨到前台小妹和外卖小哥。你虽然不想听这些抱怨,但如果不认真听难免被指责冷酷无情。又或者你就是这个抱怨者,遭受了太多不公,想向亲友倾诉却不能得到充分体谅。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不是生活中的小抱怨,而是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职场抱怨问题。你也许以为我会告诉你不要抱怨。大错特错,我们当然要抱怨。但是不能为了发泄情绪。

职场人第一要修炼的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永远是达成目的的工具。每当自己怒气上头时,就问一句,在这个场景下,我要达成什么目的,我下面要说的话、要做的事对我的目的有害还是有益。我每次停一下,问自己这个问题,情绪就平静下来了。

如果不是为了发泄情绪,抱怨有什么用呢?第一,抱怨是一种社交手段,帮助人们寻找共通之处。共同讨厌的事物可以让人们迅速拉近距离 – “我讨厌这个电影”“是啊,我也讨厌,真是心有灵犀”。但这种抱怨需谨慎,最好限定在天气、交通或者类似的不疼不痒的事上。不要抱怨老板或者一些政治敏感话题。因为如果对方看法跟你不同,就适得其反了。

第二,抱怨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有效的抱怨必须要让有权解决问题的人听到。有的时候我们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只跟同事抱怨。这不仅没有用,还变成一个在背后嚼别人/老板舌根的小人。所以必须要跟对的人抱怨。

抱怨的时候切记要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 区分观察和评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只有区分观察和评论才能不带敌意地表述,不激发别人的抵抗,同时表达自己的需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而且要把这个问题跟领导关心的事/利益联系在一起,让他有动力做出改变。

第三,抱怨可以让你的价值被看见。我记得《职场尤里卡》中提到《厚黑学》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做饭的锅坏了就请补锅匠来补。补锅匠一边刮锅底的煤灰,一边趁客人背过身的时候轻敲锅底让裂痕比原来长了。等客人转过身补锅匠就指给他看,你这锅裂得可真厉害。锅补好后,客人与补锅匠皆大欢喜。

这个故事乍看很阴险,但其实道理值得深思。如果补锅匠借此找客人多收钱自然不对,但如果他只是有技巧地让问题清楚地暴露出来,让别人更好的看见,然后既可以彰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也可以得到别人的协助更好地解决问题,那就是工作的艺术了。

这本书会让你对抱怨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更好地掌握抱怨的技巧。比如诙谐地抱怨一些小事是一种拉近距离的社交手段;向有权解决问题的人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抱怨可以改善境况;有技巧地让问题清楚地暴露出来可以彰显你的能力和工作价值。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十)

一开始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是因为自己就是一个爱抱怨的人,所以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展开抱怨这件事,没想到作者是心理学家以及心理治疗师,这样就让这本很有可能沦为鸡汤的书变得有意思且实用起来。

看完之后确实非常喜欢这本书,所以花了几天时间制作了读书播客,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案例和理解补充。

播客主要围绕书里的内容重新梳理了如下五大问题:

一、要不要抱怨,抱怨的好处

二、如何抱怨

1. 找准时机:等一等还是立即抱怨?

2. 找准对象:找错对象带来的二次伤害有时比抱怨的事情本身带给我们的伤害更大

3. 有的放矢,抓住核心内容

4. 限制抱怨的时长、件数和次数,不要成为习惯性抱怨者

三、无效/失败的抱怨:习得性无助和破解方法

四、商业投诉

1. 公司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通过优质售后维护老客户的成本的5倍

2. 大部分客户不愿意投诉的原因

3. 提高商业投诉成功率的方法和技巧

a. 不要愤怒,以及如何调节愤怒情绪,抑制还是重新构建?

b. 把投诉做成美妙的三明治

五、家庭生活中的抱怨

1. 如何对亲朋抱怨:目光接触,真诚,一次只抱怨一件事

2. 亲子沟通的“二八原则“。

青春期让无数家长头疼的”要求/退缩“恶性沟通模式,青春期孩子为什么”我不听我不听“,同时充满了各种莫名其妙的愤怒。

如何破解恶性沟通模式,重新进入良性亲子沟通?

3. 如何处理亲友对我们的抱怨?

读完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良多,作者不光讲了抱怨,还延伸讲了很多沟通心理和技巧,非常有意思又没有沦于说教和理论。

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欢迎到小宇宙app上搜索并订阅我的播客节目“豆,你玩儿”,第6期就是分享这本书的详细内容。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十一)

文、闫晗 ,公众号:闫晗

曾经有一本《不抱怨的世界》很流行,告诉人们要专注于行动,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抱怨是负能量,没人喜欢听抱怨——祥林嫂一开口,旁人就说“知道了,你又要开始了”。

很多人不得不像《武林外传》里的郭芙蓉一样,想要发脾气的时候不断念叨:“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

可咒语也有失灵的时候,消化不了委屈感还是会发出一记“排山倒海”。

不抱怨的岁月静好,人人向往,可生活中还是免不了一地鸡毛。

看了盖伊·温奇博士的《抱怨的艺术》,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抱怨在心理学上是正常的,而不是“三观有问题”。把负面情绪隐藏起来,假装不存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盖伊·温奇介绍了一种心理学上的“D 型人格”——这种人格的特点是压抑情感,感受到大量负面情绪,又无力表达,只好憋在肚子里。这种人更容易陷入抑郁,而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4倍。

“憋出内伤”的人并不少见,积压的戾气消化不了,总会有其他出口,否则朋友圈的情绪宣泄文章也不会得到那么多转发。

抱怨并非一无是处,抱怨得当,既有助于解决问题,也能提升自尊,有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抱怨,既不委屈自己,又不伤害他人。怎样才能做到?

盖伊·温奇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他租住的公寓旁边施工,震耳欲聋的噪音成了住户们在电梯里碰面时的唯一话题。住户们纷纷给物业公司打电话投诉,盖伊·温奇也写了一封投诉信,结果只有他一个人,得到了减少房租的待遇。

这封信有什么秘密呢?盖伊·温奇提出了一个“抱怨三明治”的概念:中听的话就像顶层的面包片,中间那层“肉”是投诉本身,底层的面包是“助消化剂”。

大多数人一听到投诉,防御系统就会立即启动,所以开场白必须缓和、中听,打开对方的耳朵。所以,这封信的第一段主要讲述“我非常喜欢在这里生活……”,传达了友好的感谢。

投诉的主体也不是指责,而更像一个请求,“我完全能明白,你们对这个建筑工程也无能为力,而且没有义务为这些噪音补偿。我想请你们考虑将我的租金往下调整一些,以此来反映我生活质量同以前的巨大差距(这同样不是你们的过错)”。

结尾要让抱怨受理者难以直接驳回,并强化伸出援手的动机:“我知道你们没有义务……但现在的情况变得如此糟糕,所以我觉得我不得不……对于您对我提建议的考虑,提前表示感谢。”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物业人员,在一堆劈头盖脸的抱怨电话和信件中,或许也乐于为盖伊·温奇这样“会说话”的人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抱怨不宜过度使用,每次最好只抱怨一件事。父母在和青少年交流时有一条简单的经验法则:80%的时间应该积极和中立地交流,只留20%的时间给命令或抱怨。一方在高高在上地批评教育,另一方在逃避、充耳不闻,这样的亲子关系,都是没有把控好抱怨的比例,或者是把许多不同的事情混为一谈,激起了叛逆。

正确回应亲人朋友的抱怨,也是生活中的重要考验。无论是不是你的错,都要认真倾听——准确理解——承认感受,再明确而礼貌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抱怨确实是一门艺术。

首发于《中国青年报》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十二)

今天你抱怨了么

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听到抱怨,家长里短的抱怨,工作压力的抱怨,父母抱怨不成材的儿女,青年人抱怨父母的逼婚态度,似乎“不抱怨的世界”根本不会存在。抱怨,是心中怀有不满,不满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抱怨自己和别人。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我们的负能量在宣泄。抱怨是一种情绪,会传染,在负能量链接中,传递的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以至于在抱怨的同时,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在下降,形成一个循环,越抱怨,越无趣,越无趣,越抱怨。其实,抱怨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抱怨的人,没有技巧,不懂抱怨的艺术。

美国心理联合会(APA)成员盖伊•温奇博士在这本《抱怨的艺术》中,为读者揭示了不委屈自己、不伤害别人的说话之道,用抱怨的艺术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盖伊•温奇博士曾获得美国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一直致力于为个人、夫妻以及家庭提供心理治疗方面的帮助。盖伊•温奇博士将抱怨作为一种治疗工具应用于其心理治疗,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实现身心健康。

抱怨是一把双刃剑,抱怨其实也可以解决问题。在书中提到的乔希比林斯作品《爱发牢骚的人》中,我讨厌发牢骚,我总是渴望和平,但是吱吱叫的轮子,总能得到油。这在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抱怨而获得必要的权益,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有效地抱怨,才可以带来问题的解决和实现既定的目标,一味无效的抱怨,只会活的卑微和低下。在人生当中,没有人不抱怨,抱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抱怨背后的隐藏的问题却鲜少有人发现和解决。我们在一味的抱怨或者指责别人抱怨的时候,真正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更好的实现,无效的抱怨,伤身伤神,陷入无助的循环。

在本书当中,盖伊•温奇博士不仅重新定义的抱怨的概念,也为我们有效的抱怨提供了简单而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引导读者合理的表达抱怨,并用抱怨来解决问题,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让抱怨恢复原本的作用,成为解决问题和加强沟通交流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正确的表达抱怨,增强自我的知识储备,学会控制自我的情绪,调节情感,在抱怨来临之时,用自我的智慧来分解抱怨的问题,找到抱怨的根源,适时并恰当的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突破;在人际相处中,倾听别人的抱怨,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也会我们会更加理解抱怨的艺术,可以带来情感的进步;当我们抱怨的时候,寻找投诉的正确路径,而不是毫无目的的发泄自我的情感,在理智和情感中寻找平衡。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十三)

当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浮躁的社会漩涡时,我们已经无法避免抱怨。如果我们还像孩子一样天真得以为,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有任何像抱怨一样充满负能量的事物时,我们的内心可能也早已被这种成见压制了。真正懂得时代变迁的人,是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变化。当抱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时,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观点去认知抱怨,才是真正有正能量的选择。

1.抱怨不再是负能量。

也许很多人下意识觉得,抱怨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抱怨是不踏实做事,是好高骛远。但是从本质来讲,抱怨已经成为一种隐藏的沟通方式。我们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不满意的事情,这些事情总是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我们。

抱怨实际上就是与人在沟通,为人与人架起互相理解的桥梁。它比起普通的沟通更有凌厉的气势,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别人充分注意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简单的抱怨当中就可以融洽起来。

2.不抱怨只会让你压抑。

如果生活中没有抱怨,想想那得多糟糕。当你网购时收到一件质量差的货物,当你吃饭时吃到难以下咽的事物,当你努力工作时同事却在拖你的后腿……如果你不抱怨,你只能在遇到不公平的时候暗自忍耐,白白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中国人常常追求忍耐,殊不知这忍耐的背后,却是我们内在负能量的累加。我们都知道,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不抱怨,只会让你压抑,而压抑之后,只会是更大的“火山爆发”。

书中讲到,抑郁症其实就是这样憋出来的,实在有道理。我身边就有真实的抑郁症患者,在他们身上,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什么都不说。他们习惯把所有的压力都藏在心里,所有的痛苦和难过在每个黑暗的夜里默默撕扯着他们,但他们选择什么都不说。久而久之,他们内心的负担越来越重,只会选择更加极端的表达方式。

而生活中那些懂得抱怨的人,总是把所有事情都不放在心上的人。他们遇到不满意就说,遇到不开心就说,所有人都能够从他们的外在表现得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这样的人产生理解、认同或同情。

3.抱怨也可以带来高效率。

如今我们看到的投诉、反馈、意见,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抱怨。在很多机构当中,抱怨机智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

对于抱怨的主体来说,抱怨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意。当一件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没有谁能够蒙混过关,所有人都看得到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但是唯有说出这种不满意,才能够真正促进这件事情的解决。

对抱怨的客体来说,抱怨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进步。抱怨其实就是一种反馈和监督的机制,当有人对一件事提出负面的看法,其实也就是在提出使其进步的有效建议。只有把这些抱怨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才能够真正推动自身或事情的进步和发展。

4.不要让抱怨流于无意义或暴躁狂。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分寸,抱怨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抱怨总是低声下气,那么恐怕没有人能够听到你内心真实的想法;但如果你时时刻刻都对别人怒目而视,恐怕身边的人都会被吓跑。所以要想让抱怨真正获得效果,应该掌握好分寸。

这本书就叫做“抱怨的艺术”,当我们将抱怨视为一种艺术的时候,时时刻刻对自己的抱怨行为进行反思,也时时刻刻记住自己不要因为抱怨而丢了自我,生活自然而然会变得简单起来。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十四)

抱怨需要讲究艺术 夏学杰 抱怨,在一般人眼里都是负面的东西,你怎么可以抱怨呢?再说了,抱怨又有什么用呢? 编剧六六有一篇文章就名为“永不抱怨”,她说:如果你研读马云的人生,在前37年里,他的人生就充斥着两个字:失败。37岁之后,他突然就飞黄腾达了,秘诀就四个字:永不抱怨。我对这四个字的体会越来越深。原因是我接触的成功人士近期进入核爆炸状态,我和这些人打交道,再加上我自己的体会,发现,成功的秘诀就是这四个字:永不抱怨。 我对这种说辞一向不以为然,永不抱怨就会成功,这不过是在事理上成立罢了,也就是把“应然”当“实然”了。马云真的做到“永不抱怨”了吗?并且,六六又是如何确定马云做到了的呢?我并非仅仅是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抱怨有两面性的,有抱怨有不满,可说明这个人还年轻还不知足,如果一个人能够宠辱不惊了,那么拥有如此成熟稳重的心态,他是否还有激情创业,是否还敢于创业,都是个问题了。 所以,当我看到《抱怨的艺术》这本书的时候,可想而知我的心情。本书由美国人盖伊·温奇博士所著,盖伊于1991年获得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完成了家庭与夫妻治疗的博士后研究,将抱怨作为一种治疗工具应用于心理治疗实践。盖伊认为,有效抱怨可以改变世界。正如马车轮子缺了油,就会吱吱叫,我们自然会给车轮加油。抱怨不应只是用来发泄情绪,它还是一个工具,可以让生活的许多方面获得巨大改善。当我们投诉某项产品,促使其改进,其他消费者也将从中获益。有效的抱怨者能让整个社区乃至整个国家受益。盖伊写道:试想一下,如果大多数人都学会了有效地对真正重要的事情抱怨,我们将给整个世界带来多大改变? 抱怨是一个有效的宣泄方式,人,总要给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个出口。盖伊说:在许多情况下,单纯用抱怨来发泄情绪不仅仅是有效的情感策略,也是我们能利用的最有效的手段。那些照料老人、病人、儿童和生病动物的人,还有其他服务工作者,他们都有积累焦虑和紧张情绪的危险,因为他们必须更多为对方着想而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新生儿的母亲经常会在对话中抱怨那些无眠之夜多么令人筋疲力尽,她们要不停地安抚啼哭的孩子,往他们的尿疹上拍粉,还要清理突如其来的呕吐物。在抱怨过程中卸下重担,得到一些情感慰藉,能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放松,这种能量强到足以为耗尽的心灵电池重新充满电。在遭遇负面情感时不去表达,而是藏起来,绝对不是令心理健康的好办法。其实事实完全相反:压抑情感的宣泄并不可取。科瓦尔斯基指出,抑制我们的真实感觉会使一些人更易于陷入抑郁。 本书指出,我们的“抱怨文化”里根深蒂固的真正问题不是我们抱怨得太多,而是相当多的抱怨都是无用的,是没有任何成果的。减少我们抱怨的最好方法不是停止抱怨,而是更有效地抱怨。那么,该如何进行有效抱怨呢?本书用事例和故事讲解了一些抱怨的技巧。比如,“慎重选择抱怨之事并做出明智的决定是有效抱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达到目的,我们不该同时抱怨两件或者更多的事情。”“当我们向自己所爱的人抱怨时,心中必须牢记的第一条规则便是:一定要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具体来说,通常在我们的愤怒和挫败感到达顶峰之际,也就是我们抱怨的动机最强烈的时刻。因此,在感到怒火中烧而不得不猛烈抨击的时候,清晰的思路和理智就显得尤为重要。”“常识告诉我们,激励别人来帮助我们解决投诉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可能地将我们的委屈调配得合他们的‘胃口’。” 别骗自己了,或者说别自欺欺人了。抱怨,乃人之常情,有谁能从不抱怨,至少我目之所及,尚无一人。 也许,对好人,可以不抱怨,可以期待好人的自我修正。可你若面对的是坏人,面对一个个陷阱,还不抱怨,还不悬崖勒马,就等于白白被人家戏耍了。或许,有人会说,不能以好坏给人做标签,世上并无单纯的好人与坏人。但至少有人性之恶的空间吧?否则怎么会有会叫唤的孩子有奶吃呢?所以说,人不必纠结于该不该抱怨,而是要考虑好该什么时候抱怨,以什么形式去抱怨。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十五)

有效的抱怨让生活更美好

“无论主观与否,抱怨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其目的是发泄情绪或者达成某种心理目标或人际目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美国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罗宾·科瓦尔斯基(RobinKowalski)认为,抱怨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消除我们的沮丧、愤怒和懊恼,滥用或者沉湎抱怨,则可能摧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我们的身心健康。在《抱怨的艺术》中,盖伊博士介绍了一种心理学上的“D型人格”——这种人格的特点是压抑情感,不仅对负性刺激更敏感,往往不受时间和情境影响就陷入烦躁、紧张、无缘无故的忧郁中。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4~6倍,而我们身边D型人格类型的比率大概为31.6%以上。不抱怨的岁月静好,人人向而往之,可生活却免不了一地鸡毛。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烦心事。所以,与其压抑自我憋出内伤,不如学会抱怨中的有效沟通术,艺术地表达我们的委屈和不满,进而将消极情绪转换成人生正能量。

“如果我们更严肃地对待我们的抱怨,令其更有效用,对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是有好处的。”正如盖伊博士所言,在某些时候,抱怨不但让生活更美好,还会改变社会发展乃至推动国家立法。老兵约翰·霍利(JohnFHawley)对在伊拉克阵亡的儿子马修·霍利(MatthewFHawley)和三名战友被军方通过美国航空公司一架飞机的货舱运送回国非常不满——“他勃然大怒”。他认为,没有国旗,没有仪仗队的致礼,而由非军事人员用推车和叉架起货机处理遗体是对军人的亵渎,丝毫没有对为国捐躯的勇敢战士表现出应有的敬佩和尊重。军葬,是一项荣耀,为了让捐躯的将士和痛失孩子的父母得到应有的尊重,约翰向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议会代表邓肯·李·亨特(DuncanLeeHunter)提交了一张申诉书,“主张为阵亡将士灵柩运送立法”;同时,他还“威胁要公开国会每一个反对这项条款的官员的名字,并把他们对国家阵亡英雄的不支持和缺乏尊重的态度公之于众”。可以肯定,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在职的官员敢冒险挑战公众的情感。2007年,这项法案在国会两院中获得高票通过,美国第43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WalkerBush)签字将条款列入法律。

抱怨有它存在的价值。盖伊博士认为,抱怨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抱怨,既不委屈自己,又不伤害他人。在《抱怨的艺术》中,他教会我们如何烹制一份美味的“抱怨三明治”、如何用“重新建构”的法则来抑制我们的愤怒。他认为,抱怨之前要先调节好情绪,采用“三明治式抱怨法”,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第一步,使用对方愿意接受的表达句式,开启听者的耳朵,使他们愿意听。最简单的方式是真正的微笑,注意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有鱼尾纹那种微笑。第二步,表达自己的请求,最好能阐明解决方案。第三步,运用“不得不…”的句式描述紧迫性,提高听者的行动动机。他还强调,一次只抱怨一件事,多次重复,表达要有节奏。当然,还要诚实承认自己出错的部分,比如遗漏了什么,这样就会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刊载于2017年12月17日《番禺日报》二版,发表时有删节。

http://pyrb.dayoo.com/pc/html/2017-12/17/content_2_7.htm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