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王国》是一部关于历史、记忆和人性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心灵的成长,探讨了人类对于过去的理解与认知。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写,呈现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故事。读后感慨良多,让人深刻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
被遗忘的王国读后感篇一
丽江,真是美好的一个地方啊
初次到丽江,已经过去十多年了。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被各种滥情文化和酒吧文化所污染,还有针对游客的种种专业的路子,监管也存在漏洞,毕竟,那时候微信都还没有普及开。
那时候,我应该是硕士论文差不多完结了;放弃了校招的第一份工作,选择了第二家稳定的工作。有一点点钱,还有时间,突然决定出发。那是我第一次网上约同伴共同出行,毕竟心底还是非常害怕,没有长途旅行的经验。
初到昆明,转车去的丽江
和《被遗忘的王国》里描述的已经大不相同,我记得初遇丽江,感觉是在一个现代的县城里,藏着一个古代的小城。
丽江的天气真好,好像每一天都是蓝天、白云,很少下雨,印象中是没有阴天的。在岭南待惯了闷热和烈日的天气,在云南的每一天都感觉空气好像都是新的,清的,轻的。一到丽江古城,应该是一个水动的水车,还有一连串
被遗忘的王国读后感篇二
因着每到一个城市都要逛逛当地书店的习惯,在丽江旅游时候就去了古城里的三联韬奋书店。看到了这本被隆重推荐作为“丽江伴手礼”的读物,跟书店的小姐姐聊了聊,知道这是一本早已绝版的书籍,只有三联书店在去年做了独家的再版并只在丽江店里投放。 于是我在抬头就能看到玉龙雪山脚下的蓝天白云大太阳下读完了这本外国人眼中的昔日的丽江。这本书是真的很吸引人,丽江作为纳西族白族彝族等民族的聚集地,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完全陌生的世界,所以我们的时间跟身为俄国人的作者开始的视角几乎是一致的。而作者在这里深耕9年,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是一个由陌生逐渐融入,读者也就可以跟着一起融入进去。从婚丧嫁娶风俗习惯到深层次的信仰性格人生选择,这本书都带着读者全方位地体验到了。合上书以后,已经可以对纳西族,藏族,彝族,白族分别做出立体的性格画像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真的热爱这一方土地和一方人民。也实打实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卫生医疗环境做出了贡献。只可惜他是个国军官员。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么好的一本书没有能够再版和推广。许是因为他包含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神鬼描写,更许是因为作者作为党国官员,描绘了一个很美好的49年前的丽江社会,但却对49年的“翻身”颇有那么一点无奈的感慨和哀伤。但一个向好的社会,应该是兼容并蓄的,应该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的言论,只希望未来这样的好书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并了解。 ps:有点遗憾,作者笔下的丽江已经不见了,这次丽江之旅,给我的感觉除了景很好看,古城已经彻底沦为了旅拍的道具,商业化的奴隶和网络直播的背景墙了。有点感谢三联书店开在这里,还古城一方小小的安静的天地。
被遗忘的王国读后感篇三
“这样,丽江永远保持和平和独立。”
书里有很多记录丽江周边的民族的仪式与传统,像是一本小的“民族志”。出于完全偶然的联系,我报名参加Y大的人类学暑期田野调查的课程,然后偶然地选择了离丽江城区40分钟外的Benqizang,在金沙江河谷待了10来天,巧合的是那个村子的下方也有一个曾经的铜矿(铁矿)合作社,当我们快要离开那里的前一天去拜访的时候那里已经荒草丛生,只有一个刻着“人民公社万岁”的旧烟囱,烟囱对着金沙江和远处的几乎碰到天空的高山,那是过去时代留给这个合作社最后的标识。
书里匆匆的结尾,是在丽江快要解放前,作者在登上离开丽江的飞机的时候最后看了一眼雪山,这是在书里无数次提及的最原始的自然,纳西人,白族人,藏族人,包括彝族,黑傈僳,永宁人,这些民族在自然的滋养下度过人世间的时间,“美丽的丽江坝,那时仍然未被复杂的事物和现代生活的匆忙所触动,时间具有不同的价值。时间是良师益友,是客观存在,是神奇的财产。” 当我从极度繁忙的城市里来到这个金沙江河谷,我依然发现他们对自然有着最原始的追求。就连我,也开始关注雾是如何从河谷底部往我们所在的村子蔓延的,也开始关注在晚上八点出头才日落的傍晚晚霞是如何出现在这个纳西村子周围的四座山之间的空隙的,也开始在火把节火热燃烧的夜晚抬头数数有多少颗星星。坚信“自然”,遵循“自然”,这是道家的思想,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对这个纳西古王国深爱的原因。
从丽江返回昆明后,我在文林路的一家书店看到了这本书,我是因为前几天到过Benqizang才买下这本书,没想到书里描述地许多内容到现在也依然可以找到印证的回忆,对于正值迷茫的我来说,这些巧合对我产生着积极的抚慰,不仅仅是时间,价值和未来。即使在旅游业无序发展的现在,我相信纳西族人们仍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一些说不清道不明重要的东西,这能让他们在时间浪潮里依然勇敢地保留着纳西族的“血液”。
P.S. 全文读下来有些翻译得较为生硬,当然这样也能鼓励我去看看英文原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