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谷物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谷物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6 11:25:29
谷物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5-16 11:25:29   小编:

《谷物的故事》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以谷物为主题,通过描述谷物的生长过程和它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展示了谷物的重要性。文章揭示了谷物不仅是我们日常饮食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它提醒我们应该珍惜谷物资源,保护环境,以及对谷物的种植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谷物的故事》读后感(一)

年度佳作,谷物的历史娓娓道来,书中的知识在工作中的用到的很多,受益颇多!可以一看再看的佳作!从历史,从文化,从国家的发展,从农业,从土地等不同角度认识谷物的历史,长知识了!

特别是目前有关粮食安全问题是个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在耕地有限的国情下,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了解谷物的故事对于国家安全非常有帮助!

《谷物的故事》读后感(二)

这是一本讲谷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书。当然相较过去,我更关心的是粮食的现在与未来。 民以食为天。文明兴衰的基础也是粮食。北纬30度线上,亚洲西部是小麦、大麦和黑麦的发源地,孕育出两河文明。非洲东北部是高粱和咖啡的发源地,尼罗河下游承接了西亚的小麦,孕育出古埃及文明。东亚是小米、水稻和大豆的发源地,孕育出华夏文明。中美洲的墨西哥则是玉米的发源地,孕育出玛雅文明。 农业文明史上,粮食短缺是贯穿始终的主题。马尔萨斯说: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被自己种类繁殖延续的本能冲动支配着,结果就会造成过度繁殖。当人口的增长超过了食物的供应,人均占有食物的量会不断减少,就会爆发饥荒、疾病或战争,进而引起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直到达到新的食物平衡。 人类以为永远无法摆脱这个魔咒,直到后来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才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只是现在世界人口已经达到了70亿,粮食产量的提高,也随之带来了污染、全球变暖、土壤流失、耕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我们仍然存在严重的粮食危机。这也提醒我明白人类文明其实多么地脆弱。 作者在最后一章也提出要解决粮食问题,只能继续靠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我也认同作者的观点,既然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就离不开科技,离不开耕地保护。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更积极地解决气候问题。需要保护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己。

《谷物的故事》读后感(三)

看得出来作者知识足够,深度足够,也足够深入浅出,总的来说是推荐购买阅读的,特别是对农业发展感兴趣的,不过我个人读下来阅读体验却不够好,分析有以下几点,欢迎友好讨论

一、用词有些随意

有些词语(特别是生命力短的流行词)是不适合用在科普书里的,因为这会让书的寿命变短,过几年看就会膈应

二、文章编排有些杂乱

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资深生物学家的访谈录或者是聊天记录,看的时候会觉得虽然深度够了,但是比较松散,像是把聊天记录整理了发出来一样,做个比喻就是在草坪上随意的打了很多深深的钢筋o_O

三、有些领域可以再多写一点

不过瑕不掩瑜,如果单看一篇文章,并忽略掉那些词汇,就会获得轻松且足够有深度的阅读体验

总体来说,这本书依然是不错的科普书,既满足了知识深度,也足够轻松自然,而且关于农业的科普书并不是很多,这本书是很好的补充

只是如标题所说最好快买快读,或者专注知识,不然几年后就得去适应那些有些过时的流行词

《谷物的故事》读后感(四)

去年年底在B站学习了上海图书馆的一场讲座,就是本书的推介会。作者崔凯老师浓郁的东北口音、风趣幽默的话语以及深入浅出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听完讲座后,立即在多抓鱼上预定了此书,期间还试图到各个书店找寻,但始终没有发现上架,可能因为是上海三联书店出品,在上海比较容易买到吧。

元旦后终于入手这本《谷物的故事》,爱不释手,每日在通勤地铁上捧书细读,用铅笔批批注注,读完依然意犹未尽。虽然只是一月,却好像已经遇到了当年最佳。

介绍农业与粮食和人类文明之间关系的书不少,介绍食物如何塑造人类的书也不少,但很可惜以西方作者居多。他们在论述观点时,总免不了有一种先验之论,认为西方视角是理所当然的正确,或是着重介绍西方与其殖民地的情况,而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东亚这片沃土。崔老师是一个好翻译、好老师、好说书人,他曾留学学习人类学,又用中国读者瞬间就懂的话语体系把科学知识与乡土情怀联系起来,让本书充满了知识性与趣味性。

读完此书,对于从来没有下过地的我,放佛打开了新世界。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谷一米,仿佛都有了生命,高兴的与我寒暄,让我对它们更关注一些。

人非草木,草木亦有情。土地滋养了我们每一个人,即使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浇筑成的森林里,也切不要忘了与土地、与粮食多亲近,建立感情,这样人才有了根。

《谷物的故事》读后感(五)

在国内,关于农业的科普书籍实际并不多,很多所谓的科普书其实沦为了农业的指导用书,而比起建筑、医学甚至动物保护,真正讲给普通人关于农业的科普书真的太少了。这本书的价值就由此凸显了:它是一本用平等的视角告诉读者农业故事的科普书。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很担心这本书会沦为宣传书,或者变成“这里是中国”以宏大视角去论述的作品。但或许本来谷物粮食就更接地气吧,这个担心并没有发生。作者当然有宏观的视角去展开农业的产生,人与植物之间爱恨情仇关系的方面,但更多的时候秉持的还是客观公正,并且以普通人的视角去讲述关于谷物的故事。比如说讲到“转基因”这样的争议话题,作者并没有非常想去批判谁,而就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在这样的今天,在这样的人类世界,不管接不接受转基因技术,人类都已经在享受这项技术所带来的的红利了。还有一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农业的热爱,假如中国的粮食产量减少10%,并不是每个人都少吃10%的粮食,而是有10%的人可能饿死。相比之下,“肉食者鄙”经常冒出的言论,只能说云泥之别。

站在第一线的农业工作者,自然不会说那么多好高骛远的话,也不会妄自菲薄,而是默默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付出自己的贡献。当然这样的工作,也就是工作,正如袁隆平在工作之余也喜欢打麻将一样,每一个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把事业和个人神话,就是一种捧杀,结果就是让更多人敬而远之。这一点在农业专业上的尴尬可以看的非常明显:大部分有农业大学的城市,农业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都比同城市水平相当的大学要低,很多人报考时会因为学校带有农业产生顾虑,甚至会故意撇开学校的属性。但其实,今天的农业和工业或者任何城市中的职业没有本质区别,同样需要最先进的技术,同样需要人的智慧和主观性,同样有资金的投入,甚至比很多行业更多。农业工作带来的成就和收益也一点不亚于其他行业,甚至会高。在这样不确定的当下,反而农业会变得更有确定性。

回到本书,书中每一个小的章节,其实都可以展开成为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比如水稻、大豆、小麦这些单一物种的故事,比如全球顶级农业公司的竞争和搏杀,比如一个民族的命运如何和土豆绑定,如果利用土壤破获世界悬案,其中精彩的内容实在太多了,作为一本科普书,作者只能忍痛用比较概括的文字去讲述其中充满曲折离奇的故事了。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没办法脱离自己所在的国家,更直接的因素是没办法离开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尤其是衣食,是和农业直接相关的领域。今天留下牛油果也好,榴莲自由也好,或者为什么会有“雪糕刺客”也好,本质上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在农业的操控下被引导进行的。为什么今天啤酒肚会被嫌弃,为什么减肥和健身会成为热门行业,在背后都是有农业在作为保障。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饱饭的日子仅仅三十多年,而在漫长的五六千年历史中,吃不饱饭才是常态。对于饥饿和匮乏的恐慌是深入基因之中的。确实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从事农业,但或许每个人都多了解一下关于农业,关于植物,关于谷物的故事,会对今天的生活和自己的想法,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