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妈妈老了(插画版)》是一本感人至深的绘本故事,讲述了儿子对妈妈的深情厚爱和对妈妈年迈后的陪伴和照顾。通过插画生动展现了儿子对妈妈的关爱和妈妈变老后的无助与孤独,让读者感受到家庭中亲情和责任的重要性。
有一天,妈妈老了(插画版)读后感(一)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真正的想过我妈妈老了的样子,我也不觉得我妈妈老。看过这本书思绪万千。书中的情节是那么的真实啊!谢谢这本书的作者,唤醒了我对母爱的重新理解。 书中的妈妈是很长寿的女人,坎坷的人生经历的确让人心酸。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书中的妈妈都告诫自己和孩子们要活下去,要坚持,事情到了最糟糕的时候,还能有多糟糕呢? 真实的生活必定是伴着泪水的,不要和那些没有吃过沾有泪水的面包的人谈论人生,他们永远都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要努力,也要知足。 妈妈的身上总是有很多很多优秀的品质,她们总是很节俭,很宽容,很勤劳,妈妈最无私。 在儿女成家之前,家里的活都是妈妈在做,妈妈是家里的保姆。儿女成家之后妈妈又成了客栈的伙计,招呼吃喝入住。姊妹们有矛盾了,妈妈又是法官又是调解员。妈妈总是在为别人分担,可是,儿女们却忽略了妈妈的感受,我们做过伤心的事情,说过不耐烦的话,给妈妈的脸色有时也不是很漂亮。花过妈妈很多钱,却买尽可能便宜的东西哄她开心......别忘了,我们的妈妈就是生活的老师啊,她最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她明白什么是伤心。 我妈妈还很年轻,她还会陪我走很长一段路。 我妈妈是个很孝顺的孩子,我也会是。
有一天,妈妈老了(插画版)读后感(二)
与这本书太有缘,两年前母亲节买了本书,看到再版,增加漫画,于是两年后母亲节前夕再次入手一本。年岁渐长,对本书的理解也不一样,更能理解妈妈,理解妈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爱你!别让爱成为等待,有爱大声说出来。如封面写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说:妈妈,我还会再来来看你的。你可知道——妈妈心里的秘密......
先前看时,觉得这本书不错,没有让我流泪,如今再看,泪流满面,大了,懂事了。看到妈妈嫁到婆家,为了照顾家庭起早贪黑,冬天还要去井边打水,水打湿衣衫天寒地冻都结冰,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才能入睡,很是辛苦;看到大儿子木男生病因耽误治疗期在襁褓中离去,又怕房东说不吉利,年轻的妈妈只能抱着幼子在田地间等待死亡.......我的妈妈也是嫁到一个大家庭,家里兄弟姐妹的吃喝拉撒睡也要妈妈操持,让我想到妈妈的艰辛,妈妈您辛苦了,我会好好孝顺您的。
《有一天妈妈老了》中附妈妈写的日记,很朴实,记录生活点滴,却显露着母爱;记录着母亲对子女的关心,妈妈自己的心声,自己所扛得艰苦,内心的孤独。现在大了,更能理解母亲,母爱的伟大,两年前看时没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现在会,长大了,懂事了。
书中妈妈写到:
小愿望
今天心里觉得很难过。
仁城妈妈打了仁城,我心里特别不安,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要想教育孩子,得抽时间好好说教啊!就这么胡乱打一次,别说别人看着不好,而且也会给孩子留下心灵的创伤啊。下手这么狠,我总觉得好像是把对我的不满撒到了孩子身上似的。我也不好说什么,只有独个默默地哭。
不只有我是孤独悲伤的,儿媳妇跟我是半斤八两。因为我这个婆婆,她受了不少苦,做了不少苦差事。
所以,我的愿望就是能回到农村,一个人静静地生活。
妈妈书写的语句可能都不那么顺畅,但朴实的话语字字都能触动心弦,她的孤独我们无法体会,多么体贴的妈妈,一切为孩子着想。
妈妈同样写到:怀里的孩子们
年轻的时候,看着抱在怀里的孩子,
小宝宝的眼神好像是在看着妈妈说悄悄话。
我可爱的孩子,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小宝宝的嘴唇就像是沾上了奶水的花瓣一样。
孩子拉了尿了,
妈妈就把孩子挪到干净的一边,
自己躺在被孩子弄脏的地方。
妈妈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孩子。
躺在我怀中可爱的孩子们啊,
现在,你们都去了哪儿,都去了哪儿?
我们翅膀硬了,自由自在的飞远了,远离了妈妈的怀抱,忘记了远在家里的妈妈,可她永远牵挂着子女。
看着感动着脑海中浮现从记事起艾妈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年少不懂事,不理解妈妈,现在想想妈妈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总觉得父母还年轻,每当回家看到爸妈斑白的两鬓,父母老了,工作原因不能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多给他们打个电话,现在理解父母在不远游的深意,无论怎样,尽孝在当下,别让爱成为等待。
有一天,妈妈老了(插画版)读后感(三)
最近一连读了几本韩国作家写的书,我发现其实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域,关于爱的阐述都是一样的,爱,千万不能等,特别是对父母的爱,享受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你才会在他们离开你的时候,没有遗憾。
《有一天,妈妈老了》是韩国作家洪荣女和黄安娜合著的,黄安娜是洪荣女的女儿。之所以黄安娜能够写成这本书,实际还真要感谢她的妈妈。妈是不识字的,可是为了记录对儿女的思念,她努力学习,虽然她拼写起来非常艰难,而且还会语顺不对,但是她还是坚持写了好多本她对子女的爱。
读一本书把你感动到痛哭流涕以前也有过,比如《平凡的世界》、 《士兵突击》,我承认读这本书时,我也落泪了,因为我看到了妈妈洪荣女写自己失去儿子时那种痛彻心扉的悲痛和内疚。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妈妈洪荣女的公公病逝,她去服丧,那时她的孩子木男才7个月大,她舍不得儿子,可是她根本没法照顾自己的孩子,公公离世后,婆婆又病倒,她只能把儿子寄托在别人家,照顾自己孩子的还是个孩子,木男一哭,她就用凉水对牛奶喂木男,导致木男病倒,可是妈妈洪荣女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医院,耽误了孩子最佳治疗时间,当妈妈描述到:“每天将木男抱到玉米地等死(因为怕孩子死在租房人的家里),当孩子在玉米地不再发出微弱的声音时,她就撕心裂肺般地呼喊,直到木男重新睁开眼睛,就这样坚持了四天,当妈妈再次呼喊‘木男’时,妈妈发现木男的眼角流下了泪水,然后闭上眼睛就再也没有睁开。”哪有妈妈不爱自己孩子的,可是哪个妈妈能够承受得住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臂弯里离开自己,读到这里我落泪了。我知道这种内疚会伴随妈妈洪荣女一生,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她都不会原谅自己。
一本书写得是否成功,我觉得不在乎这本书写的有多深奥,有多复杂,而是这本书里是不是融进了你的情感。女儿黄安娜在写自己的妈妈时也有一段描述让我再次动情。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女婿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欠了很多外债,债主经常到女儿工作单位去闹,女儿实在没办法了就去找自己的母亲,其实她知道自己的母亲也非常不容易,大冬天的还没有一件像样的棉袄,可是面对女儿无奈的求助,她只能带着孩子去求生活还算很富裕的孩子姑姑,这是能够帮助孩子最后的一点希望,然而当她们下定决心敲开姑姑家的门时,她们得到的不是帮助,而是回避。那天外面下着大雪,她们母女就那样走在大雪中,母亲不时地安危自己的女儿,你已经到了人生最低谷,要相信,你的明天一定会好起来。离别母亲时,女儿就那样无助地前行着,可是她每次回头时都能看到自己的母亲再向自己挥手,站在原地没有动过。”是呀,这就是伟大的母亲,天下最伟大的母亲。
韩国人的生活方式略与我们有些不同,比如她们更渴望将自己回归自然,这与我们更渴望走出自然融进钢筋水泥比起来,我觉得韩国人更懂得生活。有些扯远了,这与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必然联系,这里主要向大家阐述的是,千万别在爱上留下丝毫遗憾。妈妈洪荣女90岁时觉得70岁时还可以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她90岁了,她更关注的是别拖累自己的子女。96岁时,妈妈洪荣女离开了女儿,带着不舍。看到这我也想起了我96岁的奶奶,她是今年离开我们的,至今悲痛还没过去,所以此时我想说,作为孩子你们此时最应该做什么呢?是不是应该常回家看看啊,看看老妈每天都在做什么,陪老妈聊聊天,或者给妈妈做顿合口的饭,时间留给你的不多了,不要等到分离的那一天才觉得自己有太多的愧疚。
爱你的妈妈除了要大声说出来,还要真真切切地做出来,从现在开始!
有一天,妈妈老了(插画版)读后感(四)
读罢此书,深有感触。前些时日,看电视有感而发,随口对母亲说起:并不想活百八十岁那么久,能活个60来岁,在身体还健康、吃嘛嘛香的时候,已是莫大安慰了。然后,一顿疾风骤雨。在她歇斯底里够了之后,我才明白,合着这是又‘敏感’了!很正常,她什么时候不‘敏感’过呢?或许,曾经她的事业还算成功的时候,她也是很粗神经的;又或者是她自己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她也是很不敏感的。 我当时之所以那么说,只是因为,我自己不在乎。但是,显然她是很在乎的。在她的观念里,就算是父母明明已经治不了了,只能用药物、用机器就那么抻着,病的那么重、连止痛药都无能为力,喘口气都是莫大的痛苦的时候,还必须要为了“孝顺”让病人与家属都彼此煎熬着,承受这份经济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说到底,谁才更残忍些? 总之,为人子女者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真是一件万分艰辛的事。当父母在照顾年幼无行为能力的儿女时,至少还能够安慰自己,小孩子总会很快长大的,情况是会“越来越好的”;但是,到了儿女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的时候,却只会越来越力不从心,情况只会“越来越糟”,是不可能会“越来越好的”。
毕竟,做儿女的年纪会一天比一天大,事情会一天比一天多,可是父母不仅是会年纪一天比一天的老,更是会一天比一天的任性、执拗的。在最糟糕的的那种情况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完全就是个让人只能忍耐的老小孩,在他们衰老的躯壳里,装载着一个完全无法沟通的幼儿灵魂。
更加糟糕的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上,就是要求儿女必须要无条件孝顺父母的。更何况,还有很多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的无耻之徒,在那红口白牙的鼓吹什么“不顺哪有孝”——所以哪怕那些父母,只是全无理智的在那胡搅蛮缠,做儿女的也只能被动的承受,否则就要承受到公众舆论的攻讦。 但是,在父母整天将儿女的“不孝”挂在嘴边,稍有不如意便动辄以“不孝”相胁的时候,是不知道这样做也会伤到做儿女的心吗?还是说,他们根本就有没有想过,作为儿女一方的身心俱疲吗?难道爸爸妈妈们,也没有作为儿女的时候吗?自己的家庭责任,自己父母的家庭责任,整天说儿女没有长心的父母,真的有长心吗?难道在父母的那个年代,人们也是有像现在这样快节奏生活下的压力大吗? 就如书中一篇的题目【勉强的孝道】,这样依靠外力压迫勉强得来的百依百顺的“孝顺”,事实上,可能也只是懒得再搭理你了。很多时候,不是不想要孝顺,而是再也无能为力。实在是,因为彼此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了,——既然如此,你们想怎样就怎样吧,赡养费和病养死葬什么的都会做到,其余的事情,已经无法强求更多了。
既然认定了做子女的都是巴不得你们不好呢,就是见不得你们的好了,你们、就按照你们觉得好的想法去过日子吧!的确,法律能够规定儿女到父母家的时间长短,不过法律还能规定出儿女是否还想和父母说话,必须要和父母说几句话吗?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不该是双向的吗?然而,在父母滥用“不孝”作为武器的时候,就算是儿女举起了“不慈”作为反击,又有多少人会关注? 真挚的情感,优美的句子,宛如阿里郎的长调,让人感觉心中凄凉。女儿带着怅惘的回忆,与旧日里母亲的日记,交织在了一起。其实两者写的都不错,但还是感觉那位母亲的日记会更加引人一些。虽然大都是些简短的片段,但的确有着来自民间的天然味道,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位从来没有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的老太太,居然能够写出某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诗歌般优美的语句”的文字来。
两相对比,倘若把文章上标注两位作者名——母亲和在学校里当老师的女儿——互换过来,倒是更让人信服嘞。我想,这本书的翻译一定也是很喜欢读这本书的。即便是同样的内容,仅是译者不同,为什么有些让人读来淡而无味,有些却令人印象深刻?毕竟,翻译的本质就是进行二次创作了,想要塑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仅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
私以为,好的译文必备以下三要素,即:精准、通顺、优美。能做到第一点的算是基本及格,能做到前两点的才是合格,但是,想要做到第三点,却没那么容易了。就像“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必须要译者在自己心中先有一篇乐章的才好。我想,也只有这样的译作,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何谓“用文字谱写出的动人乐曲”,让单调的文字读来就像诗歌一样的带有天然的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