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红楼梦断:曹雪芹家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红楼梦断:曹雪芹家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6 22:40:25
《红楼梦断:曹雪芹家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2-16 22:40:25   小编:

《红楼梦断:曹雪芹家的故事》是一部描写《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族历史的书籍。通过对曹家的世代传承和家族变迁的描述,展现了曹家人的坎坷命运和家族荣辱。书中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让人深思家族的重要性和传承的珍贵。

红楼梦断:曹雪芹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长篇巨著了,倒不是篇幅巨大,而是因为描述得非常非常细致,虽然不如红楼那么文采飘逸,细水流长倒不枯燥,有一直想读下去的欲望~

一念之差引来的家族消亡,其实也是气数已尽的最后一根稻草了,第一本芹官还小还没正式出镜。书中每个出现的角色都会令人联想到究竟是红楼里面哪个人物,还是蛮有意思的~

红楼梦断:曹雪芹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这部书中存在着一些硬伤。 1. 作者在作品前期选择了索隐的手法,他也许自认是“匠心独运”地进行了“致敬”,然而小说毕竟是该讲求独创性的,索隐式创作反而成了东施效颦,读来味同嚼蜡。 2. 作者对节奏的把控是有问题的。他肚囊确实宽敞,各种风土人情、稗史掌故都能信手拈来;但是,落实到作品中却有着太多详略不当的现象,突然插入的背景资料频频将故事情节割裂,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 3. 很多情节设计都很生硬且缺乏逻辑。比如,刚刚遇到了天塌下来一般的大事(抄家、入狱等),然后几个人立即(注意,是立即、马上)就能坐下来悠闲地谈诗饮酒弄月,显得很缺心眼儿。 4. 可能是为了致敬《红楼》,作者将曹、李二府的婢女也设定得个个聪明伶俐。不过,作者为了诠释她们的聪明,不惜使她们逾越自己的婢女身份,甚至晋身于府中的最高决策圈,参赞、主导了府中过半的对内对外大小事务。这种严重违背常理的人物安排,大抵可以算得上“八佾舞于庭”了罢。 最后提一嘴,这部书的《延陵剑》一册还是可圈可点的——其情节架构、人物冲突、结尾安排(震二奶奶以“延陵剑”自戕),都属上乘。

红楼梦断:曹雪芹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内容提要:本文从高阳先生本人的观点和作品本身,以及其他研究学者的观点出发,结合《红楼梦》这一经典著作中的有关人物加以比较,笔者认为,《红楼梦断》这部著作是高阳先生在研究红学的基础上对“红楼”人物形象的“再刻画”。

关键词:红楼、高阳、再刻画、比较

初读高阳先生的《红楼梦断》,从字里行间会感到其笔下的人物带有《红楼梦》的味道,读者看到《红楼梦断》中某些人物的性格和活动,可能会不自觉地就把他(她)们和《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相比较,谁谁谁就是某某某。但是,大多数人仅仅是把《红楼梦断》当作消遣的小说来读的,不会去仔细注意和体会其中的细节,所以很有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读者认为《红楼梦断》是高阳对《红楼梦》的“仿作”。笔者在初始也曾想到这个方面,但在深入地学习之后,推翻了这个想法。不管是作者自身对人物形象的观点还是作品本身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决定了不是简单地就能用“仿作”这个词抹杀这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

高阳先生在他的一部学术专著《红楼一家言》中提到:“《红楼梦断》决非红楼梦的仿作,我必得提醒亲爱的读者,如果以读《红楼梦》的心情与眼光来看《红楼梦断》,将会不可避免地感到失望。 ”当时笔者刚接触《红楼梦断》这部小说时,未抱有读《红楼梦》的心情和眼光去看,那为什么还会产生那种“仿作”的想法呢?我认为,导致这种误解的责任可能不完全在读者,高阳给读者讲述的这个故事本身也诱导读者产生了这种误解。

《红楼梦断》,一百万余字,篇幅和《红楼梦》差不多,情节发展又和《红楼梦》相始终,讲述的是李曹两家如何衰败的过程,人物和人物之间又有着联系,《红楼梦断》中的有些人物仿佛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影子,因而人们会产生这种看法是不奇怪的。但是,表面肤浅地分析之后就认为是“仿作”也是不科学的。《红楼梦断》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从一开始就讲述李家因亏空而被抄家流放,这与《红楼梦》有所不同;从人物形象来看,就算是有所对应,但它不仅仅是照搬人物形象,而是对原有人物的“再刻画”,况且,《红楼梦断》中还有不少的人物形象类型是《红楼梦》中所没有的;从文字风格来看,《红楼梦断》相对《红楼梦》来说,不雅且俗,象是一位说书老人在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描写的重点来看,曹雪芹似乎成了一个配角,而且主要写的是曹雪芹的少年时期,“林黛玉”、“薛宝钗”索性就没有出现;从文章的主线来看,高阳在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舍弃了《红楼梦》原有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爱情主线,字里行间看到的都是李曹两家怎么想方设法填补亏空,因亏空而家道中落的情形。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红楼梦断》绝不是《红楼梦》的“仿作”,高阳在《红楼梦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不是简单地照搬《红楼梦》中的角色。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