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读后感100字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9 02:25:37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29 02:25:37   小编: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一文探讨了亚洲人在古典音乐领域的影响和贡献。文章提到了一些亚洲音乐家的成功故事,以及他们在西方世界受到的认可和赞誉。通过这些例子,展示了亚洲人在古典音乐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读后感篇一

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惊喜!问了几个朋友也是同样的感觉。

-这么多小孩学钢琴只是因为好听么?——亚洲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喜爱在纯粹美感外有什么样的结构性因素?

-当父母节衣缩食、不辞劳苦送你去昂贵的钢琴课时,他们有希冀什么吗?——亚洲人围绕西方古典音乐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资本?

-你让父母的希冀落空了吗?——这种资本是否帮他们实现了阶级跃迁和在西方世界立身的允诺?

-当强调亚裔对古典音乐的创作时就已经是冒犯了——音乐是普世的这句话是否掩盖了些什么?

你小时候,身边有每周末往返省城只为去上一节钢琴课的吗?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这是日、韩、中都出现过的现象。而作者,正是这队大军中的一员。

当然,她最后也像大多数孩子并未成为一名专业演奏者,但她决定以社会学视角去分析这个有趣的现象,于是诞生了这本《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

以往看社会学书籍,时常有一种割裂感:要么只是刻板的去解释术语、要么只是沉浸在基层案例和数据。这本是少见将理论和实践绝佳结合的,上次让我有这种惊喜的还是《生熟有道》(相关笔记可在我主页搜“普洱”)

作者采访了很多演奏者,既呈现了大量音乐家的非社会学专业语言,又呈现了被作者转化、整合到研究框架后的专业语言——这个转化过程就是一场生动的案例教学,让我们明白那些抽象、高深甚至拗口的术语是如何在社会现实中真切运用的。

作者在采访中不时的总结和提炼逐渐激发了我的主观能动性,于是看访谈案例的过程中,我不时停下来思考用哪种社会学理论来分析,切实体会了一把“书到用时方恨少”……

作者很会发现问题,大框架下提出了族裔/种族、性别、阶级、个体表达四个大的切入点,但每个框架内的采访提纲又真的很会提问!绝不会出现像某大头主持人那种把问题问死的情况……她很擅长把自己隐身的同时,让对方尽量多说,而且不会先入为主的引导。

于是呈现给读者的就是,同样的问题,不同音乐家会有各种不同的想法,非常精彩,很多都超出了我的想象。

而且这本书非常新,不论是主题还是分析视角、写作手法。没有一点学究气,阅读体验非常流畅、非常fashion。

强烈安利~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读后感篇二

-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 作者是美籍日裔音乐家吉原真里。她从亲身经验与对音乐界的观察中,敏锐地发现了亚洲人对古典音乐的投入是有着深刻的根源的。

-

该书处理了东亚与西方音乐相遇的历史和结构因素。

涉及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古典音乐在东方世界的传播,是作为高素质的“精.英文化”象征而出现的,亚洲各国急切地将这些音乐吸纳到各自的教育和文化制度之中,亚洲的家长们热切地想让他们的孩子成为音乐家,中.产.阶.级的文化抱负促使人们对儿童的艺术启蒙抱有很大的期待,成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强大冲动。

-

延伸阅读:《音乐神童加工厂》

该书描述的是东欧的情况。英才教育背后的运作机制,全世界都有共通之处。

-

回到本书。作者将亚裔音乐家的经历放置在种族关系、移..民历史、阶级格局、以及性别和性取向的背景之中,试图通过具有批判力的分析,去理解带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亚裔音乐家所感受到的愉悦与痛苦。

-

“音乐不是我能选择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音乐只是我要做的事情。”

作者说道。阅读波伏瓦作品,让作者开始觉悟,她觉察到了亚裔音乐家普遍存在的对于自身境遇状况的漠然,他们注意不到或者不思考正在发生的各式不平等和偏见,这是亚裔音乐家与欧美音乐家的很大不同。

-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很少关心与亚裔身份相关的政.治或文化议题,而这些恰恰是影响他们在音乐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书中收集了很多口述实录,以充满细节和严谨分析的社会学调查,揭示了“亚洲”身份的复杂含义及其在西方社会的地位。比如,性别议题,谈及了年长的白人音乐家与年轻的女学生之间超越师生的关系。

-

经济地位也是作者关心的问题。文化资本跨国转化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在母国的成就不错,而到了美国后往往很难获得相应的成功。亚洲与美国社会之间的经济和文化成就差异阻碍了他们凭借对古典音乐的追求来实现家庭的文化同化和身份跃升的梦想。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读后感篇三

在古典音乐界,亚洲音乐家是边缘人。

在父权社会的主流下,女性是边缘人。

在学术界,女性学者是边缘人。

而吉原真理,作为深耕过古典乐的女性学者,集齐了三种边缘人的身份,给出了珍贵的“边缘人看边缘人”的视角。

她看到了只有她才能看到的东西

没有喋喋不休卖弄晦涩名词的Mansplain和凝视。吉原真理的作品,以一种简洁、精准、诚恳的叙述,让我惊叹,并且再一次感慨女性学者在学术界中存在的必要性。

一开头,当吉原真理描述自己在走廊中看到的音乐家肖像中,几乎没有亚洲人时。我猝不及防地想起小时候,学校走廊两侧挂满的名人名言中,只有一位是女性,并且她的名字还是以丈夫的姓氏命名的,叫作“居里夫人”。

这种敏锐,我愿将其称为女性的敏锐。

除此之外,在采访音乐家的过程中,吉原真理还会注意到一些被主流忽视的细节。

比如她采访中国裔日本音乐家安东尼·崔·丽芬时,会认真对待对方所说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再加上这是一个男人的社会。我认为,日本女人很棒,比起男人强大,聪明得多,但是她们总是得慢一步,或者至少是装作慢一步的样子。”

而不是将其视作“想太多,太敏感的无用素材”。

再比如在采访小提琴家竹泽恭子时,会注意到对方提到的细节——

“她告诉我,她从我采访过的别的一些有孩子的日本音乐家那里,得到了如何平衡演出和育儿的建议。”

这也是女性与女性之间,拥有共通困扰却懂得对方的瞬间之一。

还有,吉原真理注意到,在东亚国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男孩和女孩都会学习音乐,但到了青少年阶段的末期,男孩的父母往往会想要让孩子转移到更加稳定、更能赚钱的职业道路上。

可女孩的父母,却认为女儿在音乐学院或者在大学学习音乐专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资本,能够提升她们在婚恋市场中的价值。

即便从音乐学院毕业,女性能得到的职业引导也非常少,最后只有一小部分成为职业音乐家,大多人嫁入中上阶层家庭。

这种女孩子学音乐,能够增添她在婚恋市场上的价值的说法,让我觉得非常熟悉。

联想到了国内很多家长会建议自己的女儿学习师范,或者是护理专业,以此增加她将来择偶的资本。哪怕这两种专业实际上是极其辛苦,且收入与付出不等的专业。

与此同时,吉原真理还捕捉到了,媒体在报道时,会将焦点放在音乐家,尤其是女性音乐家在台上演奏的夺目外表上。

多份报纸和杂志的文章详细描写了女性音乐家的体貌之美、裙装和购物偏好。

让我想起曾经有位饰演超级英雄的女演员,反复被记者追问对新战斗衣的看法,导致她十分无奈的场景。

类似于这种意识到婚恋市场对女性音乐家的影响,被凝视观赏体貌的敏锐,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群众对表演《蝴蝶夫人》的三浦环感情关系的过度批判,但在男性音乐家中,多情寡情都被形容为“艺术家的风流”;比如男女性别的差异甚至会导致选取乐器上的差异等等……

除了关注女性音乐家,吉原真理还将视角放到了性少数群体音乐家上。

虽然因为素材限制,这部分写得不是很深刻,但思路依然宝贵。

让读者感受到不同于男性学者的风格。

她的书写关于亚洲文化,而不仅是古典乐中的亚洲人

其实,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书名《古典音乐届的亚洲人》透露出的奇妙的的错位感,既让我想起了“亚洲人中的女人”,也让我为“群体中的少数人”这一概念着迷。

果不其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不是一部仅仅关于亚洲人如何闯荡欧洲古典乐界,以及亚洲琴童成长史的书籍,而是一部关于亚洲文化的作品。

亚洲与世界

以与日本元素相关的歌剧作品《蝴蝶夫人》为例,书中介绍了,它一方面承载了欧美世界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让日本人不满意,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又为自己相关的素材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而骄傲。

这种爱恨交织的感情,是亚洲人战后与国际融合过程中常见的文化冲突。

在梳理古典乐在亚洲的发展中,吉原真理指出,古典乐最初是以军乐和宗教音乐进入亚洲的,音乐的发展,其实与文明的动荡相互依存。

由此,她引出艺术是独立于政治,还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经典命题。

东亚教育的缩影

除了从古典乐入手,分析亚洲文化在国际文化中地位的变动。

吉原真理对亚洲琴童的论述也非常精彩。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牺牲大量金钱和时间,用高压的方式期待孩子成才。

在学校里,教学方法相信对音乐的敏锐度与技巧并非遗传天赋,而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因此哪怕会形成有些机械的音乐风格,也坚持不断地重复自然会通向领悟的教学风格。

在整个社会中,人们会期待母亲成为孩子教育的主心骨,希望母亲不仅有陪孩子上课的时间,还可以自己学习乐器,每天监督孩子练习。

如此种种,都能让人闻到熟悉的,东亚教育的味道。

当上述情形被放到音乐教育中,我们会用一种抽离日常学习,更客观的视角来审视东亚教育,发现其中的可取之处,以及怪异之处。

音乐与阶级

与此同时,吉原真理注意到了学习音乐的阶级性。许多中产家庭会让孩子学习乐器,其中钢琴凭借它所象征的现代性和品位而饱受欢迎。对于中产家庭来说,起居室里的钢琴,是他们上升命运的象征。

这与当今中产通过购买某种特定牌子的衬衫或某个产地的牛肉,来象征自己上升的命运的做法,不谋而合。

除了贴合生活进行分析。

吉原真理还援引马克思、韦伯、布迪厄的分析手段,用41页的篇幅论述了古典乐与阶级的关系。

因此,本书中最大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与其说吉原真理是看古典乐中的亚洲人,不如说是借由古典乐,看亚洲文化。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