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五条红鲱鱼读后感100字

五条红鲱鱼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7 22:40:35
五条红鲱鱼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5-04-07 22:40:35   小编:

《五条红鲱鱼》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充满浪漫和悲伤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因命运的捉弄,与所爱之人无法长相厮守,最终只能在记忆中怀念。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爱情的执着。读后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五条红鲱鱼读后感(一)

可能很多人认为多萝西的作品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相比起来没有那么多精彩的推理,也没有通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这本书中多萝西用部分笔墨描写了温西勋爵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有一点与案件无关的赘述。但我认为多萝西的作品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比起来更贴近于生活,更让人感觉这件事是真实发生在生活中的。譬如这本书中对英国小镇以及城郡、火车站的刻画,对苏格兰“五行打油诗(limerick)”风俗的描写让人很有画面感,仿佛自己置身于那段二十世纪的英伦生活。温西勋爵像是一位真实生活在上世纪英格兰的侦探,他会跟巡安官吵架,喜欢吃美味煎牛排和大黄小烘饼,对女士优雅有礼貌,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可能对于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我来说,这本书展现的小镇生活更让我有一种亲近感。如果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杯浓郁的龙舌兰,那么多萝西的《五条红鲱鱼》就是一杯清醇的朗姆酒,回味无穷。总体来说,这部作品虽然有一点瑕疵,然而瑕不掩瑜,对我来说它仍然是一部我喜欢的作品。

1/6页

五条红鲱鱼读后感(二)

内容是关于嫌疑人及其行踪的梳理

花了一个上午,边读边列的,原本以为列车的时间会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再不济也是梳理嫌疑人行踪的重要把手,读到后面emmmmmmmmm

五个嫌疑人,五个侦探,小说采用多线并行,同时进行的叙述推进,往往一个嫌疑人搭配一个侦探(治安官?),写完这一个接着另一个,行文至全书3/4处,所有人的行踪明明白白的摆在读者的面前,开始接着收束线索,总结案情,推理出凶手

万万没想到,往往是最无懈可击,最明白无误的行踪,反而是凶手煞费苦心,全力营造出来迷惑外人的假象,怎能不说这是另一种红鲱鱼呢

供大家参照,配合地图食用更佳~

ps书里的一些有关联的彩蛋,

奥特朗托城堡——哥特式小说的开山之作

《被窃的信》,《你就是凶手》——BY爱伦坡(后世推理作家绕不开的人物。侦探小说的鼻祖。而他的短篇哥特式风格非常浓烈,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两者)

2/6页

五条红鲱鱼读后感(三)

多萝西是黄金时代名声仅次于阿婆的女性侦探小说家。以侦探小说闻名,也为英国侦探小说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然而本人更加醉心于神学和文学,所以很早就封笔不再写侦探小说,后半生专心研究神学和文学——可惜她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始终没有超过侦探小说。

多萝西写作的结构特点也是规整,比我之前吐槽过的霍洛维茨还要规整,以现行眼光看,可以说是非常教科书式的写法。像这本《五条红鲱鱼》,从每一章的章节名就可以一窥全书结构:六位侦探,六位嫌疑人,案件发生后,六位嫌疑人依次出场讲述时间线,六位侦探依次调查六位嫌疑人,最后再由我们最为睿智的温西勋爵排除五条红鲱鱼,锁定唯一的真凶。是非常典型的时刻表诡计的逻辑流小说。

然而我也说过过于规整就是无趣,这本书于也不例外,加上多萝西的人物塑造能力远不如阿婆——虽说阿婆在人物塑造这个领域已经封顶,拿任何同类作家与她相比都是不公平的。总之本书于我,实在难以入戏,全程都在神游,看到中段时我甚至都无法区分六位嫌疑人的人物特征,更别提捋顺时间线了。 像这种所有线索都摆在明面上的时刻表诡计,就像是一道纯逻辑的数学题,一般都可以调动读者思考的积极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道解题。然而在这本书里我的好奇心和解谜心都被冗长而沉闷的剧情消耗殆尽了,我甚至已经不关心凶手是谁,连作者罗列出来的那些我心知一定是重要线索的段落都不愿意花费心思分辨,只想着什么时候能快点读完。 唯一的优点,大概就是温西勋爵与男仆的相处模式的确很有趣,是这本书里难得能让我打起精神来的亮点。

我想多萝西在当时能够成为几乎与阿婆齐名的侦探小说家,大抵有很大部分时代的原因。有些书的畅销是会局限于时代性的,一旦跳脱出它所在的时代,就难以迎合当下读者的阅读趣味了。所以那些能够百年乃至数百年不衰的文学——在侦探小说领域,则是福尔摩斯和阿婆一类——才会成为永恒的经典。

题外话,“红鲱鱼”是侦探小说中的一个术语,指作者为了转移读者怀疑的焦点而设置的烟雾弹。比如本书中有六位嫌疑人,只有一人是真凶,所以剩下五个嫌疑人便全是红鲱鱼,这也是书名《五条红鲱鱼》的由来。我本来还期待某个反转,比如书名和六个嫌疑人就是最大的红鲱鱼,真凶其实不 在这六人之中,另有其人之类的,不过果然以多萝西过于规整/墨守成规的写法,她并没有跳出这个常规。

3/6页

五条红鲱鱼读后感(四)

说说塞奶奶这个人。

她是个教职人员的女儿(书里那个忘东忘西的教区长就是以她老爹为原型的),有过法国家庭教师,之后是寄宿学校和牛津大学,不过,多萝西女士可不是严谨无趣的女学究。她表面天真纯朴,又长于诱惑,在大学期间追求者甚众。不过她第一段认真的感情却发生在29岁,对方是个叫做John Cournos的记者和小说家,不过,她显然所托非人,这位Cournos先生不但声称不相信婚姻,还强迫多萝西和他同居,而在她终于忍痛和他分手后,他竟声称,那些不结婚的话,是对她“忠贞程度的测试”,显然这段感情让多萝西遍体鳞伤,多干年后,在《剧毒》里,她几乎如实记载了这段经历,而她笔下的Harriet Vane,则有极为强烈的自传性质,当然,最后这个书中的自己,嫁给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人,这或许就是小说家的特权吧:-D

在此之后,多萝西和一个叫做Bill White的人有过一段情缘,这人是个汽车推销员,也不是做丈夫的材料,而这段感情也不过是为了疗伤。可意外的是,多萝西有了身孕,在30岁上,她生下一个儿子,送给她表亲抚养,这件事连她父母都不知道。三年后,她和离异的记者Atherton Fleming结婚,后者还收养了她的私生子。这段婚姻初始完满,可是随着多萝西名声日益显赫,两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Fleming开始酗酒,经常性地劈腿,知道1950年他的猝死,这段痛苦的婚姻才终于结束。最终,在Busman's Honeymoon里终于修成正果、那种百转千回的天赐良缘,最终也没有降临到多萝西身上。

1957年的冬日,多萝西猝死在圣诞节的前夕,她死之后,人们才知道,她的“侄子”John Anthony是她的儿子。

有些人抱怨塞奶奶的书不如阿婆的好看,这点我同意,后者的可读性确实比前者高。因为这两个风格不同,塞奶奶是学者,她的每一本书背后都有严谨的学术内涵,有强烈的宗教情怀,但也会被人指责为“冗长、枯燥、太多的细节”(最后这一条尤其明显,我看sayers的书,心急的话,是会跳过一些描写段落的,看阿婆的就绝对不敢,因为那会遗落线索......);而阿婆更多是娱乐式的,令读者爱不释手,大呼过瘾(当然最自得其乐的,是老太太自己.......),不过,就像你不能把钱德勒的书仅仅当成悬疑作品一样,看塞奶奶的书,也不要只看谋杀案,当成对博学的头脑的赞叹比较好(Sayers的其他欧洲译本,一般都会有连篇累牍的注释,我还见过一本法译《九曲丧钟》上附上圣诞演奏的简谱。)

塞奶奶有许多脑残粉,包括Sinclair Lewis(美国第一个诺奖得主),他称《九曲丧钟》是“四大必读”之一。在MWA(不解释了,相信推理迷都知道)百大的Favorite Murder Weapon里,大钟排名第三,榜首是速冻小羊腿——Roald Dahl某短篇《XX怪客》(本人实在是记不清了%>_<%),有些童鞋可能认出来了,这厮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作者,身为儿童文学家竟然如此吓唬小朋友,实在是行径可耻......而.第二名是福尔摩斯系列的蛇(不知道是哪篇的闭门思过去......)。

还有C. Northcote Parkinson(此君就是管理学经典《帕金森定律》的作者......)写过一本很搞笑的小说,名叫Jeeves,里面我们的彼得爵爷、波洛和布朗神父同时出场(+_+) ,他们之间应该不会效率低下的问题吧~~

最后引用多萝西的座右铭:

"The only Christian work is good work, well done"

4/6页

五条红鲱鱼读后感(五)

多萝西·L·赛耶斯的《五条红鲱鱼》堪称是“绞尽脑汁”的经典之作,六个嫌疑人、六重推理、不在场证明诡计、时刻表诡计、多重误导、多重反转……这样的作品,竟然还兼具了文学性和艺术性,对于一部推理小说,我们几乎已经不能要求更多了,赛耶斯做到了全部。也许唯一的缺憾,就是作者的年代和地域和我们相去甚远。

赛耶斯在小说中描述的两个地方门城和柯尔库布里郡,是苏格兰和英格兰边境上的小地方,距离一战过去已经十多年,这里的人们贪婪地享受着战后宁静的同时,内心也是躁动不安的,他们用绘画来填充生活,用钓鱼来麻醉自我——“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加洛韦,那么他的生活要么是钓鱼要么是画画。“要么”这个词或许会有误导作用,事实上,大多数画家在闲暇时也是渔夫。不从事这两项活动的人被认为是古怪的,或者说是异类。”而本作的案件就发生在这样的地方。

苏格兰人坎贝尔性格嚣张,和地方上很多人都发生过龃龉,周一的晚上,他和画家沃特斯甚至在酒吧发生了吵闹斗殴。周二,坎贝尔被发现死在海崖下,海崖上只留下了一幅他刚完成的画作。彼得·温西勋爵作为门城的常客,跟这里的艺术家们都很熟悉,他在案发现场一番检索,认定这是一起谋杀而非事故。很快,温西构筑了沃特斯、高恩、法伦、斯特罗恩、格雷厄姆、弗格森等六人的嫌犯名单,沃特斯刚和坎贝尔发生不快,高恩在公众场合被坎贝尔侮辱过,法伦因为妻子的事情恨透了坎贝尔,斯特罗恩发誓要把坎贝尔赶出球场,格雷厄姆讨厌并热衷于作弄坎贝尔,弗格森因为围墙问题也记恨坎贝尔,而奇怪的是,六个人几乎都没有很明确的不在场证明,所有嫌疑人和线索就像是红鲱鱼一样,充满着误导的气味,这让警方的侦破工作陷入了迷雾之中……

《五条红鲱鱼》可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推理小说,案件故事十分完整,从前期的铺垫,到迅速进入犯罪现场,然后就是一连串的调查取证,最后每个参与侦破的巡官、警员、警察局长、检察官等都列举了自己的推理过程,且完成度都非常高,最后彼得·温西的推理更是巨细靡遗,严密的逻辑和重建的现场过程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锁定真凶的三条关键线索的破解更是让人大呼过瘾。

本作就像其书名所说,把重点放在了误导线索上,三个神秘男子、三辆自行车、两辆汽车、五个不充分的不在场证明、四个追踪方向、两场意外遭遇、两张字条、尸体僵化时间、消失的早餐、无法克服的时刻表……赛耶斯“丧心病狂”地把误导的迷雾地图延展到了最大值,给读者奉献了堪称盛宴的误导大餐,而如何一一破除这些误导元素,分辨真正线索内在的联系,则更见作者驾驭全局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把控力。

彼得·温西勋爵很多时候会被拿来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大侦探波洛相提并论,因为作品影响力关系,波洛的名气显然更大。不可否认,赛耶斯笔下的温西温文尔雅,有着贵族气质,但是同时,也少了一些如波洛灵动跳脱的个性,性格上更加波澜不惊。但这个“容易满足于小小快乐的人”是外圆内方的干探,他的调查就像他自己说的——“侦查要秘密进行。这是一项不应该有观众的工作。”温西不像马修·斯卡德那么冰冷,他有温度,喜欢和人交谈,不管是柔弱的法伦夫人,还是暴躁的斯特罗恩,或者是聪明的格雷厄姆,他都能在交流中不经意间走进调查对象的内心,窥视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当然,最重要的,温西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他总能在一堆杂乱的物品中,定格到缺失的那个环节。

阅读《五条红鲱鱼》的过程是比较艰难的,最大的困难是地名,很多都是苏格兰乡下的小地方,我在很多地图上甚至都找不到,当然,凭借邓弗里斯、柯尔库布里、斯特兰拉尔、格拉斯哥、牛顿-斯图尔特等地,还是能构筑案件的大体全貌,虽然细节上不够完整,但绝对无碍理解。如果书中能够配上插图,附上本案涉及的地点,那么我想绝对会让阅读体验提升一个档次。

5/6页

五条红鲱鱼读后感(六)

第一次在豆瓣发长帖,希望不要被喷。

这本书涉及的地点实在是太多了,对“外地”读者真的很不友好。我又一是个脑子里不成图就很难继续读下去的人(其实是因为在苏格兰上了一年学,忍不住通过地图穿越回去来一场旅行),阅读过程中查了还算比较详细的地图,不涉及泄底,分享出来希望对读了开头想要放弃的朋友有所帮助,不要放弃哇!!

邓弗里斯和盖洛维地区(Dumfries and Galloway)

几个主要的郡啊镇啊,因为不在场的人都说自己去了格拉斯哥,那只好截图也带上咯

几个主要城镇的相对位置,右上穿出去就到了邓弗里斯。根据谷歌地图:从柯库布里开车到门城,只要15min,

案发后温西的移动路线(根据几个地标推测)

温西从门城的cardoness castle开始移动到牛顿-斯图尔特,这城堡真的可以在地图上找到,恐怕现在也是个旅游景点吧

放大了看一下河的名称

目测尸体就在这一片地方发现的了,没有地标可以更精确定位了

柯库布里郡的桥,应该就是这个桥了吧,从这里确实可以去门城方向

高尔夫球场,现在依然是高尔夫球场,有点厉害啊

温西对凶手逃亡路线的预测有三种,其中比较明确能找到并且后续围绕展开的是下面这条,从巴勒个南(巴伦格南?不要纠结于翻译)逃到巴希尔,巴希尔有车可以往上走到格文甚至到格拉斯哥,往下可以走到斯特兰拉尔。

发现尸体的早上,弗格森从“门城-格拉斯哥”,乘坐早上9:08的车,沃特森从“科尔库布里-格拉斯哥”,乘坐早上8:45的车。但是现在查地图,无论是门城还是科库布里,都没有可以到达格拉斯哥火车,需要开车或者公交车到邓弗里斯换乘(如果我没查错的话)。从邓弗里斯到格拉斯哥这一段,通过描述,竟然定位到了一条今天依然在跑的列车和当年的路线高度重合诶(有两个查票打卡点事是一样的),并且花费时间也蛮近似的。

两个打卡点,莫赫林和赫尔福德,赫尔福德靠近基尔马诺克

第五章的列车时刻表,途经地串起来,竟然也是一条现在依然存在的铁路线,乘坐ScotRail的话,从格拉斯哥到艾尔是一条线路(电脑上没有梯子,手机截图5毛钱美工拼接),全程50min

从艾尔到斯特兰拉尔是另一段单独的铁路(和上面的车可以同站换乘【真当自己是要去旅游的】),全程1h26min。

格文到艾尔,途径梅博尔

五毛钱美工拼接,和上面一张是连起来的完整铁路

在格拉斯哥蹲到沃特斯以后,他竟然是走水路的。这一路给我查,你俩可真会玩吼,弄得我也很想去玩了。【怀念当年跟小睿一起去奥本,火车一路仿佛在海上行走。跟晓君一起去天空岛(斯凯岛),仿佛空中游。】

故事的主舞台确实是距离爱尔兰主岛非常近的地方,这俩货竟然真的跑去爱尔兰靠站停留。

根据沃特斯口述周一早上开始的路线推测着画的

离开爱尔兰的巴利卡斯尔后,途径阿伦到,到古罗克(图中格里诺克旁边),再到格拉斯哥

晚上打了一架、逃到山里、定位到自己的位置以后一路蹭车到了英格兰!

醉汉的路线只可圈点不可连线

他说他白天在这里画画,晚上去找法伦

到了克里敦镇之后,上山,疑似走了红线这么长(因为说估计自己掉井里出来,估计距离停车的那个地方2英里。按着比例尺描的 =。=)之后重新找到车子,按着蓝色框的移动轨迹回家了(这里确实有条路)。

borness字样下面的绿色是高尔夫球场,这里简直度假胜地,靠左的carrick beach应该是提到的海滩

八、五条红鲱鱼,六个嫌疑人,还有两个没有单独话移动路线,因为弗格森去格拉斯哥的路线已经在格拉斯哥路线图中包含,还有一位没有离开整个邓弗里斯地区。

最后再用一张全景图结束吧。。。我觉得吧如果能查到很准确的线路图和时刻表,也许推得出答案哦。

6/6页

还剩3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