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空中英豪》读后感锦集

《空中英豪》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2 06:20:13
《空中英豪》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2-22 06:20:13   小编:

《空中英豪》讲述了一群飞行员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勇气与智慧。他们不仅面对敌人的挑战,还克服自身的恐惧与困难,展现了无畏精神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部作品深刻反映了人性与责任,让人对飞行员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敬意。

《空中英豪》读后感(篇一)

三本书叠一起有点厚,不过看起来倒也不累。不像国内很多著作,看看考证很严谨,什么每天的战斗进程都体现出来,其实可读性极差。这书作者确实是花了很多功夫,每章后面起码6页都是引用句子的出处,相当认真啊,也占了很多纸张。其实有时间可以看下这些引用,里面还是有些有意思的东西,被引用的书绝大多数没有在国内出现过。里面人物众多,没有什么一个特别出众的主角,点到为止,有点群英谱的意思。但也很写实,在战争面前,一个人又能算得上什么。就是那些元帅、上将也是机缘巧合能够走到了最后,又有多少猛人只是死得早你不知道而矣。很期待电视剧。

《空中英豪》读后感(篇二)

说到底,二战就是一场资源的消耗战,不仅仅是物质资源,更重要的还是人力资源,就看谁能耗到最后坚持到结束。第八航空队也好,英国轰炸机司令部也好,他们的战略与战术,也是错误百出,未必比德国的应对高明到哪里去,战损巨大。但是,斯帕兹等人为什么能坚持下去,最高层为何能容忍这么高比例的人员伤亡?答案很显然,因为美英有充足的人员储备,能够源源不断地以比战损更快的速率充实壮大一线作战队伍;就如同他们的自由轮,下水速度远远超越被U艇击沉的速度。虽然在严格的意义上,飞行机组的招募与训练不属于第八航空队狭义的作战范畴,但是,如果不介绍与分析美军的国内训练体系,就不能真正全景展现美军强大的深层原因 ------ 而以本书的篇幅,本来是可以做到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扣除一星(本来可以得六星)。

除此之外,本书堪称完美,简直就是一现成的电视剧剧本,也令人十分期待同名电视剧的上映。特别是飞行机组成员的精神创伤、与战俘营生活这两部分场景,是擅于煽情的好莱坞的拿手好戏吧。

《空中英豪》读后感(篇三)

这是来自地狱的钟声。听众是位于20000英尺距离两端的人们。

《空中英豪》这本书,用45万字描写了美国第八航空队在欧洲战场的空中之战。书中用大量篇幅讨论了美军和英军的轰炸战略,包括到底该执行区域轰炸还是精确轰炸,包括该打击哪些目标,包括地毯式轰炸是否能够摧毁德国的士气。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些内容对我的意义不大,仅仅是为我增加了一些“没什么用但是可能有趣”的知识。而且这些讨论本来就有很强的主观性(就像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的判断一样)。但是,那些机组人员在欧洲大陆上空所处的恐怖境地,他们面对生与死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他们被敌人俘虏后遭受的非人折磨,以及被轰炸城市那些世界末日般的景象,却是这本书让我深受触动的地方。

对于战争国的高层(特别是主动挑起战争一方的高层)来说,部队的进攻,或是遇到的激烈抵抗,只不过是地图上的一个箭头标识而已(一如大部分男生都喜欢玩的电脑游戏),是他们强迫成千上万人满足(部分满足)个人私欲的一场派对。但是对那些身处炮火中的人们,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每时每刻面对的都是地狱般的场景,每时每刻都被巨大的恐惧与绝望所淹没。执行轰炸任务的机组人员害怕得无以复加,攻击他们的战斗机飞行员、被炸弹包围的德国百姓同样如此。

70年后,在舒服的躺椅上,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在飞驰的地铁中看到这些文字的人,除了了解到四分之三个世纪前那些即将被遗忘的往事,更应该感谢身处的这个和平时代。卵巢彩票让他们有可口的饭菜,有温暖的床铺,能够开开心心聚会,能够平平安安逛街,不用面对血腥暴力的场面,不用看到最亲的人遭受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当他们面对一些自认为不能克服的困难时,想一想70年前的人们经历了什么,自然就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当然,在这本现实的“恐怖书籍”里,温暖人心的场面一再出现。战友们之间的友谊,他们在绝境中的互相帮助(当然其中一部分的真实情况值得商榷)以及战俘营中的人们被解救时的撼人场面,令心灵脆弱的我不断擦拭自己的眼睛。

最后用书中引用的一句古阿拉伯谚语来结束这篇读后感,也谢谢它带给我的帮助——

“我为自己没有鞋穿而抱怨,直到我遇到一个失去双脚的人。”

《空中英豪》读后感(篇四)

太平洋是用几本自转拼出来的,兄弟连原著写的比较集中。而空军这本有点近似战史,视角是战略层面的,只是在其中重点提了几个人,参考的是他们的自传小说。

电视剧大概会以原著为主干,挑几个飞行员,接力当主角,类似太平洋的做法。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作为飞行员经历整场战争,只有一个人例外——罗西。

罗西作为第一批飞行员,最早飞满了25次任务指标,然后志愿参加以后的任务,第52次飞行在柏林上空被击落,落入苏军包围圈,受到斯大林招待,外号是“不死的罗西”。

全书有一半内容是关于飞行员在地面的生活,有四分之一是被击落后在敌占区的情况,尤其战俘营的部分非常重要。考虑到俘虏人数的庞大和重要性(传奇飞行员很多做了战俘,没做战俘的都死了),这部分是不可能被忽略的,在敌占区参加游击队的部分尚且比较娱乐,战俘营的部分就很难表现了。

作为战史,有大量内容是战略讨论,对每个时期空军战略和战术的起源,缺陷和缺陷的成因,做了非常细致的说明。

早期的“战斗机无用论”,有段时间轰炸机飞得比战斗机快,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当时没有发明雷达。因此轰炸机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投弹了,投弹后轻装的轰炸机不可能被刚起飞的战斗机追上。但有了雷达和人力预警后,战斗机可以提前升空,这招就不行了。

另一个比较奇怪的想法是轰炸机不需要护航。早期的空军指挥官认为轰炸机上装10门机炮+编队飞行,战斗机就无法近身了。实战发现机枪手完全无法瞄准飞行中的飞机,命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战斗机只要接近到500码以内开火必然命中轰炸机。但是就算这样,陆航的人还是认为轰炸机只能自己保护自己,因为他们觉得不可能开发出航程和轰炸机一样长的战斗机。后来阿诺德承认,P51的装备延后了一年,完全是因为陆航自己的问题。

战略上,美国的思路是打击德国军工的关键环节,让军工生产瘫痪。这个环节一定要很小很重要,所以选择的是轴承行业。美国花了大约1年在轴承工厂上,但一无所获。因为轴承虽然精密度要求高,却是个很小规模的产业,极易被疏散,施佩尔很快就把轴承厂疏散到乡间,让美国人找不到。而轰炸的另一个重点飞机制造业也一样,德国人将大飞机厂分散为日本式的飞机作坊,产量不降反升。

工业的重点是燃料,美军早期飞机不够,只能偶尔轰炸普洛耶什蒂油田。飞机数量充足后,开始重点轰炸炼油企业。悲剧的是,德国工业结构与美国完全不同。美国是建立在石油燃料基础上的,而德国的一次能源90%都是煤。而且润滑油,航空汽油,都是煤炭企业制造的煤化油,真正的石油只用来制造柴油和汽车用汽油。美国人对石油企业的轰炸令德国陆军损失惨重,但对空军几乎毫无影响。

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德国的交通线,尤其是法国的铁路编组场,这样可以中断德国在前线的军队调动。但铁路线路容易修复,真正的目标应该是难以修复的桥梁和运河航线。而正确的目标,其实是德国国内的煤炭运输线路,由于煤炭运输量极大,不可能即时修复所有线路,所以德国建立在防空洞内的军工厂全面停工。

直到1944年5月,美国人才试探性地轰炸德国的煤炭企业,遭到的反击之猛烈,相当于德国保卫其他所有石油、工业以及大型城市防空力量的总和,这时美国人才恍然大悟,以前完全找错了目标。这个失误另阿诺德和丘吉尔痛心疾首。

具体的轰炸战术经过多番变更。当时英国是报复性轰炸,在夜晚对德国大城市进行地毯式轰炸,专炸平民。美国坚决反对英国的做法,只在白天进行精确轰炸,有这种自信的原因是诺顿瞄准仪,号称可以在8000米上空把炸弹扔进泡菜坛。但实战中,命中率却是0。与英国人几乎没有区别。

李梅接任第八航空军后,与最资深的飞行员进行谈话,飞行员告诉他,“德国人的高射炮火极为猛烈,如果你直飞10秒以上,就完了。”李梅的感觉是“真TM见鬼,如果你不能直飞10秒,还瞄准个P?”他回去后把自己当炮兵军官时的教材拿出来进行计算,结果发现,要击中在这种距离上直线运动的飞机,至少要260发炮弹。于是他下令,所有飞机进入城市后不许再规避炮弹,就直着向前飞,为了证明这样没有危险,他亲自坐进领航的飞机中,并平安归来。另外,没收所有飞机上的诺顿瞄准仪,只给最优秀的投弹手配备瞄准仪,其他飞机的投弹手禁止自行判断,只能跟随领航机投弹。并且将飞机控制与瞄准仪联动,只要开始瞄准,飞机就不再受飞行员控制。这样美军才终于有了一点命中率。

杜利特接任司令后,把当年他在军校的老师痛骂了一顿(他的老师此时是他同事,坚持认为不需要战斗机护航),然后加紧配备P51。第一次护航战中,50架P51有29架迷路了,但是唯一的一架击落了6架FW190。同时他要求战斗机大队做出战术变更。当时战斗机司令部墙上挂着一个横幅:“战斗机的使命是将轰炸机平安带回。” 杜利特问指挥官,这是谁写的。“我们来之前就有这句话了。” “把它撕掉,你给我写上,战斗机的使命是消灭敌人战斗机!” 战斗机飞行员一片欢腾,但是轰炸机中队长们找到杜利特,指责他是个杀人凶手。杜利特坚持己见,并且要求以后飞行中不许再规划航线,轰炸机直来直往,目的不是轰炸,而是诱出德国战斗机加以消灭。虽然这个做法导致轰炸机大队士气极度低落,但一周之后,德国战斗机就不再升空迎敌了。这被称为“最重要的一周”。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