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精选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5 06:25:19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8-15 06:25:19   小编:

《十分钟智商运动》这篇文章讲述了通过简单的脑力训练和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智商和大脑功能的方法。作者强调了每天花十分钟进行脑力活动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文章内容简洁明了,启发性强,让人深感受益匪浅。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一)

1案例教学法

中国的大部分老师缺乏通过案例分析去讲知识原理的能力,他们只会照本宣科和讲解题技巧,这样自然科学自己动手实验发现答案的魅力全没了。

这即是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弊端,也是高考指挥棒作用下做题机器们的无奈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二)

我觉得除了丧失感性,更重要的是不敢想象了,这样就无法突破自己。比如篮球教练和训练团队很懂运动规律,因此赛场会按照统计规律和力学分析去比赛,而运动员会使用各种让你觉得匪夷所思的方式去比赛,这就是人类不确定性带来的突破,黑客帝国探讨机器文明缺乏得也是这种东西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三)

你说得是刑侦的一种手段,可以通过语速和微表情判断一个人的内心情结,不过没影视剧说得那么神,不可能达到读人心语的地步,这犹如真实的特工绝对不可能像007那个样子,因为特工必须普通得让人忽视。 影视剧误导大众导致偏见的现象太恶心人了,它误导年轻人肤浅的乐观主义,意淫心理,模仿各种黄暴和所谓浪漫的情节,对各行各业更是各种神话或者妖魔化。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四)

你说得是刑侦的一种手段,可以通过语速和微表情判断一个人的内心情结,不过没影视剧说得那么神,不可能达到读人心语的地步,这犹如真实的特工绝对不可能像007那个样子,因为特工必须普通得让人忽视。 影视剧误导大众导致偏见的现象太恶心人了,它误导年轻人肤浅的乐观主义,意淫心理,模仿各种黄暴和所谓浪漫的情节,对各行各业更是各种神化或者妖魔化。比如神医喜来乐一看就知道是扯淡,真正懂医的人立马知道那是把很多武侠小说的情节用上了,李永乐老师也讲了抖音高台表演摔死的例子告诉我们电影是不符合物理规律的,我们这里的垃圾电影还加上一个不符合历史和社会实践,拍出来的东西看得让人恶心。——文艺作品容易误导大众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五)

另一种存在

艺术家不是简单地把外在世界的东西搬到了作品中,他更是在创造不同于外在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雪莱说:“诗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这不仅指想象和虚构,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都是精神性自我为自己创造的一个自由空间,这是艺术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抽象:意识建构世界图像 抽象艺术所表达的是对世界的一种理解。世界并无一个仿佛现成地摆在那里的、对于人人都相同的本来面目,因此,以意识反映实在为宗旨的写实艺术便失去了根据,而以意识建构世界图像为鹄的的抽象艺术则获得了充分的理由。为了避免引起写实之联想,艺术家便尽可能地排除形式与外部物质对象的联系,使符号达到高度的纯粹,这就是抽象。但是,抽象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标准,艺术家的天才在于用最纯粹的符号建构出内涵最独特也最丰富的世界图像。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六)

李永乐老师具备一个好教师的一切资质

1对讲授的内容理解透彻且善于结合现实生活,而不是照本宣科和只会逼着刷题的老师

2口才不错,善于表演,可以通过他的课感受到数理和经济学的魅力,哪怕我有数理化领域猴子学游泳的自卑情结

3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真正以育人为目的去教学

为什么有人做老师这个职业很痛苦?

因为自身没有适合做老师的优势,而且她对孩子、对课程完全不感兴趣啊!所以,就会出现对备课完全不感兴趣啊,也不全是自己懒惰,不愿钻研,不会研发什么有意思课程。而是,自己做着做着,都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很枯燥的老师,带的整个班级都如死水一潭,孩子们能上课不睡觉吗?

我还记得我上学时,有一个历史老师,真的是风趣幽默。我们班都愿意上他的课,不仅贯穿了历史知识,而且还能让里面的人物、角色活起来,这个有点像B站上讲法律非常火的老师——罗翔,知识虽枯燥,但换一个人来说,完全不同。我读初中的时候,换了2位英语老师,后来这一位,大家都非常头疼。一上她的课,真的是苦不堪言,个个愁眉苦脸,不仅仅是背单词啊,背课文,而且老师上课非常死板,本来学语言,是多么有乐趣,句子是多么优美的一件事,但被当成教条来记,真的是,现在想想,都觉得那个时候真难,自然,也丢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可见,一个好老师多么关键。可能是影响一个学生一辈子。后来,我大学读英语专业,渐渐地,我才发现,那些句子,原来是那么美妙。毕业多年后,看到90多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在《朗读者》中聊起的那些诗和故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沉浸于诗词之乐中,我才发现,大师对语言对艺术的追求,有如此高的造诣!真正享受着这种乐趣,并以此为事业追求终身的人,真心令人钦佩。可惜那个时候,从初一开始学英语,遇到的老师也很古板,自己学起来,真的是一件枯燥而头疼的事。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七)

现代生活大多都是匆忙,时间变得碎片化,忙里偷闲的读书更是如此。《十分钟智商运动》这本书第一眼看去是亮眼的“十分钟”,十分钟真能让人动动脑筋,来一场智商运动?葛优躺,杜甫忙,要让人肯在十分钟内动脑筋,考验话题吸引力。

《十分钟智商运动》作者李永乐,挑战了这个高难度的命题,利用十分钟时间,讲述一节节的有趣科学故事。个人觉得在科学的启蒙之路上,如果有一位语言诙谐幽默,话题新鲜有趣,既富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老师指点,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好数理化,都不再头疼跟不上进度,理工科学成一团浆糊。

天气预报每天七点半准时都有,有时准,有时不准,大约都是一笑了之,甚者就是当个梗听听看看,但是没有人想到天气预报里隐藏着条件概率。雨中走路淋雨多,还是跑步淋雨多?这样的问题问出来,估计问十个,九个都是懵的,剩下一个嫌你烦人,要打人。这些问题是不是有点像脑筋急转弯,但又不是纯粹地玩数字和抖字眼,而是扎扎实实的科学事实。——这本《十分钟智商运动》让我们看到,科学原来和我们很近,科学原来就在生活之中,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和科学打交道。

其次,书中附有可爱的简笔漫画或者图表表格等,看起来直观,非常清晰。读图的时代,有时候从一张图表里更快更便捷地看清问题。

我想《十分钟智商运动》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深究起来都是一个可以长篇大论的专业性问题。但是对于作者李永乐而言,因为限定在十分钟,限定读者为大众读者,因此,这本《十分钟智商运动》受众决定本书风格轻松活泼,重在科普必要的常识,抛砖引玉地引出话题,让人感兴趣,而不是讲究研究深刻的科学论题。作者李永乐有学术功底,北大物理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又是清华电子工程硕士,他的科学功底,让他拈起话题举重若轻,让那些寻常只见于教材书本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融于有趣的生活中。这本《十分钟智商运动》在大众科普领域可以说是富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的可爱启蒙书。

也许干说物理化学数学知识会让人头疼,但是换个说法,换个贴近生活的办法,科学的一切都让人触手可及。有趣!科普!启蒙!值得一阅。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八)

前几天网上有个段子, 给孩子辅导作业的家长大呼小叫的, 也就小学这几年有这个本事, 等到孩子大了年级高了, 你是根本没这个机会了, 原因很简单, 到时候题目根本就不会了。 可见对孩子发脾气也是在有底气的情况下才能发的。 发脾气虽然是不对的, 但是不得不说,孩子在提高, 家长还停留在只能检查小学作业的基础上, 到时候觉得自己跟社会脱节了, 管不了孩子是一方面, 自己落后了才让自己连信心都没有了。

人们每天都在忙碌中或者是下班之后的娱乐中度过的, 多数人是坦诚的说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学习, 大家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安静下来才能有看得进去书的状态的, 可以留给自己大段的时间去学习其实不那么好找。 但是如果跟你说每天十分钟锻炼一下智商, 你有没有时间?

十分钟,刷一会儿微博朋友圈的时间, 又或者是电视剧之间广告的时间。 这段时间还能锻炼的了智商吗?

答案是能的。

《十分钟智商运动》就是这么一本书, 从书中你能看到关于数学、物理,生活中的科学三个部分。 平时我们多是看看电视节目或者网页上的新闻,给智商做个运动先从我们之前就遇见过的和发生的身边的这些事情开始。 学得好了我们还能给其他人科普一下。 例如为什么触屏手机带上手套之后就不灵光了, 为什么散户炒股总是赚不到钱,去赌场赌钱到底赢的几率有多大,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是多少。 诸如这些问题一下确实是答不上来。 李永乐老师帮你科普了如上的这些问题, 平时我们总嚷嚷着要去买彩票中大奖的, 其实没有想过到底买彩票的长期计算方式, 身边不乏老彩民,他们平时的趋势走向,下期预测等等的当时也不明白到底有没有用处, 不过经过这么一分析当时就明白了。 从来也没特别深入的去想过这个问题, 不过觉得这么一种用公式的方式也挺有意思的。 记得相声大赛的时候有博士演员用公式计算出一段相声中包袱的数量, 以及什么时候观众会笑。 虽说很多的事情都比直接计算出来要复杂的多,不过单纯的计算出来直白的看出来也是一种对于事情认真的态度了。

这本书里面还提到了牛顿的一段故事, 对于牛顿大家都很熟悉, 我们中学时代的物理课本上很多牛顿公式,还有万有引力,通过一个苹果,牛顿能发现地球引力。而其他人却觉得习以为常,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很多事情其实真的是细致的观察。 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微积分的部分, 现在想想大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这门课的确是个损失。

当一门课程成了我们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小方法那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比如你平时看到的触屏手机,几乎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天冷用手机的时候戴手套是不管用的, 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喜欢问为什么的不止小朋友, 成人的好奇心很多时候也是有很多人愿意去科普的。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可以发现的新鲜事儿, 每天抽十分钟活动一下自己的智商, 其实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儿。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九)

看有些书,是惊喜,比如这本。 就像封面,拿掉书的腰封,“十分钟”的刻度清晰可见,大隐隐于市。 用跳跃的方式通读了本书,不得不感慨,这简直就是一部数学/物理史,却又比史书更实用,它不是给你讲道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 而“跳跃”这个词,在黑洞那一小节特别明显,也能更好的理解“奇点”,这本是个数学名词,又一次出现在物理的前沿中,可见二者之间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密切。 也许不能用现有理论来验证,只能发散于量子纠缠。 这个当下很火的名词,用薛定谔的猫就十分具象了。 不仅如此,我相信,这些已经被发现的理论或现象,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至少,在科幻小说中,他们被一次次搭为地基,建筑未来城。 虽然对于第二章“奇妙的物理”是感慨最多的,但第一部分“有趣的数学”和第三部分“身边的科学”也并不弱之,大局观之,作者规划的合理,第一部分主讲原理,第二部分则是发展的可能性,第三部分就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最大的震撼就是“我知道数学有用,但是没想到它这么有用!” 所以再想起那些数学家,为了证明一个假想,用一生的时光无数的纸张去验算,也许枯燥乏味,但是最后带来的,确是人类丰硕的成果。 所以最后一章,写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一直到手机,难道不就是在表达因前人的努力才有了现在幸福生活的一种感激吗?而最后一节“陀螺为什么不倒下?”,我初以为是一个物理现象的解释,但是现在细想,也可能是作者对于知识的传播和继承的一种态度,就是,我们会继续传承,发扬,光大,让知识的陀螺,永远的转下去! 也许,并不是我过分解读。 确实是越读越有兴致,而这是因为作者很好的把控了书的整体布局和语言风格,把潜移默化的工作加速完成,以至于上学时最怕的微积分,当时只道是公式,是定理,要背下来,结果在高数课上煎熬至极,甚至在考过之后就准备忘了它。谁知又在这里相逢,且又看到它最初的样子,这种改变你的最初印象,即需要功夫,又需要工夫。作者至少在我这里,把这二者都完满的完成了,我虽然依然不喜欢微积分,但我知道它是有用的,甚至有一天,我可能还会再拣起来。 而对于博彩、工作的分析,则更具备现实意义。我们永远是认为运气是各半的,有则盈,无则亏。实际上,用数学,可以很好的计算到更精确的概率,虽然不能带着你百发百中,至少你能很明白,这么做,不是玄学,而是科学。 也许初高中生,更善于动脑,而一个侵染了社会多年的人,再回头看,则是动心。 一切浮华的背后,其实也不过0、1、2这么简单罢了。 只是背后的哲学问题,永远都在路上,等着我们去遇见。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十)

对于很多文科生来说,数理化就是噩梦。听不懂就是听不懂,算不出来就是算不出来,理解不了就是理解不了,思维就此停掉卡壳,不再运转。任凭时间的流逝,练习题就是一片空白。这样的经历就是我上学时的写照。 还好我高中遇到一位很棒的物理老师,对我这个极其偏科的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单独给我加餐补课。起初她叫我去她办公室我又害怕又抗拒,后来经过她多次的耐心指导,思路好似瞬间被打开,物理似乎不再那么难。就在那一天,我瞬间深刻理解到了“茅塞顿开”的含义。至此之后,我不再偏科,有多次考试综合成绩能排到年级第一。能遇到一位好老师真是幸运至极。 《十分钟知识运动》的作者李永乐就是好老师中的一员,他被成为“国民老师”。他从日常生活里找材料入手,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一招一式地拆解科学的高深。李永乐老师,是幽默的科学传播者,西瓜视频的创始人。北京大学物理与经济双学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第十八届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银牌,第六届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从教十年,培养清华、北大学生200余人,国际奥赛、亚洲奥赛、国家奥赛金牌十余名。2018年起在西瓜视频等平台发布科普短视频,全网粉丝超500万,视频播放量超过2亿次,多条视频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转载。 《十分钟智商运动》就是一本有趣易懂的科普教材。读完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科学这么简单,原来科学这么好玩,原来物理化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1、“学霸”一词的古今异义 “学霸”这个词,我现在都知道是指学习特别好的人,是我们羡慕的人。然而在之前,“学霸”并非这个意思。而是指,在学术界利用自己的地位铲除异己,打压其他人的坏蛋,也叫“学术界的恶棍”。 比如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提出了一个问题,毕达哥拉丝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但又不想推翻自己已经建立的对数和宇宙的信仰。他选择了隐藏这个问题,并把可怜的希帕索斯扔进爱琴海里淹死了。毕达哥拉斯则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学术界的恶棍——学霸。 人类探索世界的过程很是艰辛漫长,我们现在所知的理所当然的道理,都是前人不断地探索出来的。我都是在一代代巨人的肩上摸索向前。 2、芯片为何如此难做 小小的芯片,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当中作用是非常大。我们国家也曾经因为芯片技术的不成熟而受制于人。看着国家蓬勃地发展,科研人员地不断创新钻研,内心既开心又自豪。 那芯片为何会如此难做呢? 芯片是一个小型化的集成电路,在很小的体积上制作了许多半导体原件,并且利用这些半导体实现一定的功能。 芯片制作第一个阶段是设计。就是为了实现某些功能,芯片中的各种半导体原件应该如何进行排列和组合。第二个阶段是制作。制作需要“光刻”的方法。第三个阶段是封装与测试。因为芯片实在太小了,空气中有些灰尘,工厂中有些振动,都会造成芯片无法使用。 我们生活中很多场景都离不开数理化知识的指导。通过阅读《十分钟智商运动》,你会发现数理化也可以很有意思的。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十一)

互联网日益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网红”也越来越多!虽然“网红”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呈现出了污名化与被污名化的趋势,但如何看待“网红”现象,“网红”好与不好,却不能一概而论,而是依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像李永乐老师这样教学、科普两不误、两相宜的“网红”,不仅仅好,而且还需要更多。毕竟,虽然现在孩子们接受科学知识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多,但网络上、朋友圈里更多的却是似是而非的“伪科普”,甚至是谣言满天飞,简直就是害人不浅。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按部就班去学习、了解科学知识,显然并不足以满足需要;更多的人,就需要以“快餐”的方式来快速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而李永乐的《十分钟智商运动》就是其中较好的“快餐”式科普书。

取名“十分钟智商运动”,大概就是极言其用时不长——其中的每一篇文章,确实不算长,十分钟足以读完。不过那些复杂的公式、内容,有些仅仅看一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需要再而三甚至更多次,钻进去才能明白更多;否则,就只能是了解一下“皮毛”。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十分钟智商运动》这本书里,李永乐主要科普的是数学、物理以及身边的科学三个方面的点滴知识。鉴于他的中学物理老师的身份,把着重点放在了数学和物理上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身边的科学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如果再加一个化学,那就更完美了!

打开《十分钟智商运动》这本书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就是一份所谓“2018年高等智商运动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智商测试”的试卷,题量不算大,但考试时间也仅有10分钟,满分是150分。虽然平时科普书、科普APP看得、用得也不能算少,但自认为要想及格,恐怕也还是有相当困难的。所以就没敢尝试一下。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把这本书读完,反过来再做题。知识是学不完的,不考试,也就不能确信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当然,考试不及格也不丢人,毕竟可以知道自己原来其实对于科学知识的了解其实依然有限,知不足,而后方能进步——讲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作为一个对理科至今仍然感到望而却步的文科生,相对来说,觉得《十分钟智商运动》这本书里的公式还是太多了。虽然李永乐已经尽可能多地用图表等形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看来,这本书最适合的阅读对象,应该是初、高中学生,完全可以作为课余的优秀读物——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巩固了课堂所学,还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所拓展。好处很多,值得全身心钻进去。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尽可能多学才能多掌握一点儿。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更多的学习时间还是要分布于课余、业余时间,“十分钟”“十分钟”这样的零碎时间积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足可以量变引起质量,效果最终会让自己都为之惊叹!

总而言之,“用知识武装头脑,在人群中闪闪发光”,这并不是多么遥远的梦想,而是一定能够会成为现实。怎么做呢?就从这本《十分钟智商运动》开始吧!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十二)

给你十分钟的时间,你会做什么?发呆而过还是手机刷刷刷?很多人都觉得十分钟很短,做不了什么事。我经常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回复需要回复的信息,这样避免中手机的地球。有时手机刷刷刷,不知不觉时间就过了一小时、两小时。我还会利用十分钟看书,即使只有十分钟,也可以看上好几页。

李永乐老师告诉我们,十分钟的时间,我们可以做些有趣的大脑运动。

《十分钟智商运动》是“国民老师”李永乐的首部趣味科普书。他在日常生活里找料入手,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一招一式的拆解科学的高深。这本书会让你茅塞顿开——

科学,原来这么简单!

科学,原来这么好玩!

李永乐老师,北京大学物理与经济双学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硕士。他是一个幽默的科学传播者,西瓜视频科普创作人。他凭借着无所不知的才华、伶俐的口才、化繁为简、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征服了无数网友。

从教十年,培养清华、北大学生200余人,国际奥赛、亚洲奥赛、国家奥赛金牌十余名。《三体问题到底是啥?和“鹊桥”卫星啥关系?李永乐老师讲拉格朗日点》的视频中,李永乐老师用十分钟的时间深入浅出的讲解了5月21日我国一颗月球中继卫星“鹊桥”发射到拉格朗日点的原因和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就是李永乐老师的十分钟,十分钟他就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科学原理。

李永乐老师曾经因为一个视频一夜成名。“什么是闰年?清华学霸老师终于帮我整明白了”,这个视频中李永乐老师用简洁的图示解释了闰年概念,将人们一直死记硬背的4的倍数和400的倍数为闰年的原因讲述的一清二楚。因此,李永乐老师被称为“闰年哥”,还上了微博热搜榜。

这本《十分钟智商运动》直接把我拉回了高中时代,高中时要是就有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或者那时就有李老师的授课视频,也许我的物理不至于那么差。尽管我是一名理科生,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毅然决然的选择理科,其实当时的物理对我说已经有点接近“天书”了。

《十分钟智商运动》科学的解释了很多生活现象:

天气预报为啥总不准?

黑洞是黑色的吗?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雨中走路淋雨多,还是跑步淋雨多?

……

昨晚还和孩子他爸争论不休,“雨中走路淋雨多还是跑步淋雨多?”最后两人认真的看了李老师的解释,以及公式计算,总算明白了。孩子他爸心悦诚服。

十分钟你可以手忙脚乱地化个妆,

十分钟你可以狼吐虎咽地吃个早饭,

十分钟你可以欣赏一篇美文,

十分钟你还可以读懂一个科学问题。

跟着李永乐老师学起来吧!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十三)

多年以来,李永乐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关键词一直是诸如考研、数学、严肃等字眼,直到无意间关注了李老师的微博,才注意到他颇为有趣的另一面。在微博上,李老师大概可以算作一位科普博主,其风格可用“朴实”概括。往往一件衬衫配一副胸麦,背景是大学常见的墨绿色大黑板,就这样拿起粉笔直接开讲,与课堂教学的氛围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在于,他解读的内容可以是时事热点,可以是奇思妙想。挥舞的粉笔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观众一瞬间回到乖乖听课的学生时代。

说到学生时代,曾经被数学物理困扰的学生们肯定都抓狂地抱怨过:“这在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真的用得着去计算π的数值或者测量光速吗?就算我们知道了电磁炉微波炉烹饪食物的原理,对于生活的改善又有什么帮助呢?我们似乎只要懂得双十一如何计算复杂的优惠策略就够了。

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我们总以为数学物理似乎都仅仅是各种公式和数字的组合,离我们十分遥远,难以觉察其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渐地我们变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我们只知道天是蓝的,却很少去扪心自问天为什么是蓝的;我们都关心着国产芯片的自主研发之路,却连芯片最基本的构成都知之甚少;我们对于去医院拍摄X光片习以为常,却压根儿没琢磨过X射线到底是什么是如何被发现的;我们都知道炒股散户容易被套牢,却往往只归因于运气不好而忽略了其中的数学原理。

这么一想,本来普通的生活中顿时充满了未解之谜。倘若这样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你的疑惑,拨动了你的好奇心,那就不要告诉自己“想这些有什么用”,求知的欲望是最不应该被压抑住的。

李老师在本书中对涉及古今中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尽管省略掉了繁复缜密的推理过程(读者缺乏专业知识也很难看懂),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数学和物理的魅力,更帮助我们直观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即使是看似与数学毫不相关的“老板为啥对底层员工特别好”这一问题,也能用数学的分支之一博弈论来阐述,远比“职场人应该知道的五个定律”“这样做才不会被老板讨厌”等等角度来得科学客观。

这本书让人不禁想起一本科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二者最大的共同点是可读性强,科普效果好,对于非专业人士十分友好,行文中摒弃了大量专业术语,以外行人最容易理解的方式阐明。本书选取的每一个问题要么从历史开始,要么从生活小事开始,甚至从动画情节开始,不拘一格,想必也是来源于李老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也从侧面反应出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活着实息息相关。

“高高在上”的数学和物理固然无法通过一本书就讲清楚,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改变我们僵化的认知,切身体会到所知所见的事物是如何遵循着数学和物理的规律。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推荐读一读这本书。

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的书并没有局限于知识点本身,在讲解中穿插着相关知识的发展历史,得以让我们一窥数学物理发展之艰辛。配图采用简洁可爱的手绘风格,诙谐幽默,李老师的Q版漫画人也出没其中,更增添了本书的趣味性,阅读体验非常好。

Q版的李老师也在讲解相关知识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十四)

很有趣的一本书,内容较简单也有趣。是关于数学、物理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背后的那些故事。老少皆宜,大人可以温习一下已经知晓的那些知识,重温年少求学时的时光,孩童可以从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封面

十分钟时间并不长,刷刷短视频,看看朋友圈,这时间就会流逝掉。与其这么空虚的度过,不如看看本书,即使是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充实自己。

而可以被称为十分钟智商运动的原因,则是那独立成一个个小单元的篇章。十分钟内即可看完一篇乃至两篇三篇,随看随取,看完即放,不妨碍什么,也不需要什么上下文连接。不管是地铁归家途中还是睡前饭前那几分钟,都可以拿来看书。

作为科普读物而言,内容为王。同样的内容,怎样讲?怎么描述是重点。枯燥乏味的内容只会给人以厌烦情绪。有趣又有料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而老师讲课与纸面文字描述又有所不同,有些老师固然课讲得很好,妙趣横生。但一写成文档就难以具有相同的效力了,个人魅力在讲课中很重要。而李永乐老师就避免了这一点,课有趣,书同样有趣。

正如当初大学入学第一课讲的那样,大学学的是知识吗?上过大学与没上过大学的人最主要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深浅,而在于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本书就是在将各种知识用其知识背后工作者的故事进行串联,既让人学到知识,又是在尽力用名人故事,潜移默化中循循善诱,引人向善。

现在的教育内卷程度越来越高,鸡娃也已经成为一个新名词。但除了家长去迫使孩子去学习这一种方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有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学习,难道不更好吗?别人在后面驱赶着学,又不是在驱牛赶羊,主动与被动,同样的学习时间,不一样的学习效率。

有趣的问题

网红不代表劣质,李永乐老师所总结的此书,内容丰富且颇具趣味性。书中除了一处插图有所不当之外,便没有其他问题了。希望《十分钟智商运动》能成为一个系列读物,还有很多东西可讲可说,科学的世界很广阔。

《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后感(篇十五)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为国效力40年,比不过Angelababy发呆一天》,讲的是科学家赚的没有明星多,一方面讴歌一下科学家的伟大却贫穷,一方面又抨击一下明星赚的太多了。 这个社会现象值得讨论,但是这篇文章的导向不太对,简单说几条我的观点: 1.做科学家肯定没有做明星赚得多。因为做明星辐射的用户群体比做科学家辐射的大。而一件事情被人知晓的程度,往往会决定其“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是直接和钱绑定在一起的,所以如果知道你的人多,你更容易赚到更多的钱。 2.科学家和明星工作的方向不一样,属于不同的社会分工。科学家的目的是要搞清自然科学规律,做出技术突破,甚至科研成果转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福祉;其实明星通过娱乐的方式给人带来情绪价值,也能带来欢乐,成为话题点。从这个意义上,二者属于不同的赛道。 3.你更喜欢谈论明星,这是明星赚钱多的重要原因。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科学家在做什么,而更喜欢看明星在做什么,所以这就决定了明星的商业价值比科学家更高啊。 评价一个明星,只要是个人,就能说三道四:谁长得好看,谁做了丰胸,谁让我产生性冲动……凭人的生物本能,就能说出好多话来;评价一个科学家好像有点难,要知道科学家做什么不容易。 最近黎曼猜想据说被证明出来了,但是要让老百姓知道黎曼猜想是什么,就没法一句话讲清,靠讲故事也不行。知识付费在这里止步了,没有哪个转述师能在一句话讲清什么是黎曼猜想的,因为需要的知识背景太多了。 4.如果你想要让科学家赚的更多,那你要做的是,不要谈论明星,谈论科学家。社会意识的普及会改变社会进步的方向。以前人们没有环保意识,也没有人在意PM2.5,现在大家都知道空气污染很严重,更关注这个问题,于是问题就得到改善。 同样的,如果所有人都努力去做科学家,追明星科学家,他们赚的不会比娱乐明星少。但是如果你想和科学家谈论黎曼猜想,你必须要懂这些知识啊。而如果你喜欢吴亦凡,你只要大声喊“老公我爱你”就可以了啊。 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看不费脑力的娱乐信息,这正是社会大众的底色。大多数人无法忍受长时间、持续地专注,以及逼迫自己动脑深入思考问题。而这些是成为科学家,甚至和科学家对话的前提条件。你应该看过不少记者采访科学家的时候,提出“蠢问题”的尬聊场景吧,比如柴静采访丁仲礼院士。 所以如果你自己无法做到真正投入脑力思考,只能看得下娱乐信息,却因为刷了几篇公众号文章就开始情绪发作要呼喊一下,我劝你闭嘴吧,少装逼,鳄鱼的眼泪不值钱,科学家不需要这样的猪队友。等出一篇《明星也很辛苦,天天面对潜规则不容易》的洗白文,你马上就开始为明星呐喊了。 5.如果你做不到自己在平时多动脑、多思考、拒绝娱乐泛化,那你没有资格为“科学家收入低,明星收入太高”去呼喊。 你一边看那些轻松易懂的公众号文章,情绪发泄好了,爽完了,一边还倒过来装作很有责任感地批判一下发个朋友圈,这其实就是“婊立牌坊”的行为。 科学家收入低这个事情就是由大众自己集体的行为造成的呀,现在又反过来消费这个事情,这脸打得非常响好不好? 尤其是那些公众号,更是娱乐第一线的先锋。什么样的文章触发人们情绪的涌动,就投其所好,炮制出观点,却不在引导大众思考上,多花一些功夫,多做一些担当。每每以获得10万阅读为荣耀,为了阅读量,什么姿势都会。 6.别说为科学献身,让你为思考献身你可能都不愿意。思考真的是很累很辛苦的,不是知识付费给你传递的轻松有趣又好玩,那是给小孩启蒙用的,你都大人了,对真实的世界要有点数。 我觉得与其在那转两篇文章呼喊一下,不如多花点脑力精力学点有难度的知识,让你的学习能力爬坡。这样你至少看上去不是那种只喜欢娱乐至死的人,如果这个社会这样做的人不断增加,最终你会发现,受益的其实就是科学家。 商业的嗅觉比狗的鼻子还灵敏。如果你哪天看到娱乐节目都开始让烧脑了,就说明,我们的努力改变潮水的方向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