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精选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5 15:00:11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15 15:00:11   小编: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是一本探讨叙事疗法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故事和案例来说明叙事疗法对于治疗心理创伤和挣扎的重要性。叙事疗法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过去,理解自己的经历,并且发掘内在的力量和智慧。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叙事疗法的人士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一)

进入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曾经大家为了收入奔忙,如今却更加关注内心世界的协调。这说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心理状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名利金钱。

于是,各种各样的心理疗法出现在人们眼前。面对着名目繁多的治疗手段,人们一时之间也颇为头痛:如果自己想要解决心理问题,到底应该选哪种心理疗法比较好呢?

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手段中,有一种“叙事心理疗法”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在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率先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90年代,这两位心理学家的专著在北美得到推广,叙事心理治疗也开始大受追捧。

自2002年起,东方心理学博士李明老师开始致力于叙事疗法的本土化。这19年来,李明博士始终深耕于叙事疗法的应用与推广,而这本《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在是李明博士近20年来钻研与教学工作的结晶。

作为一本心理学读物,本书的内容着实深奥了些,专业性极强,并且还出现了大量心理学领域的专有名词。为了让更多没有心理学理论基础的读者,也能get到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功用,作者在书中援引了大量现实案例,以供读者参考。

那么,究竟什么是叙事心理治疗呢?在以往的心理治疗中,往往把来访的患者视为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叙事疗法,作为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认为患者不仅不是问题,而且还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专家。此外,叙事疗法还强调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是一种合作治疗的关系,心理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讲述的人生故事,帮助来访者进行治疗,从而实现身心的疗愈。

由此可见,叙事心理治疗更加人性化,同时也体现出对于人性的深度探索。

在《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一书中,李明博士通过平实的文字,为我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叙事心理疗法的前因后果以及发展过程。并且,作者还将叙事疗法与其他的心理疗法进行比较。通过这些对比,我们不仅更为深入地了解到叙事心理治疗的特点、功用,而且也对其他的心理疗法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

初读本书,觉得云里雾里,专业知识太多,而自己又缺少相关的理论基础。因此不免感觉枯燥。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本书干货颇多,绝非市面上寻常的心理读物可比。

当自己终于啃完这部讲述叙事心理治疗的书籍后,倒生出一种“柳暗花明”之感。因为在我看来,这样一种心理疗法不仅更富有趣味性,而且非常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链接。纵观我们这一生,无非是由无数个事件相继构成,这些事件便是叙事心理治疗中所谓的“人生故事”。在人生的某个当口,我们会因为某些事件而在心灵上留下伤口,并且这些伤口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合。但是,一旦我们处于全然放松的状态下,向某个人倾诉自己的人生故事时,我们心灵上的伤口便会得以治愈,我们的人生便可以再度启航。

如此看来,叙事心理治疗便具有了成人之美的功效。表面上看,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这种疗法疗愈了来访者,可实际上,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所好转,完全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种治疗关系中,心理咨询师不仅承担着医者的职责,他更是通过为来访者赋能,让来访者由内而生一种心灵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说:“人人都是心理学家。”初听这话时,还有些诧异。直到读完李明博士的这本书才知道,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之后,真的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

李明博士被誉为“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而这部由他多次讲座集结而成的作品,则犹如一盏明灯,既照亮了我们的人生前路,也温暖了我们荒芜的内心。个人认为,每章后面李明博士的答疑部分,可谓是最接地气的内容,既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解,更有助于读者扩展思路。

诚然,学习心理学绝非一劳永逸之事。而不论是专业心理工作者还是非专业人士,都可以通过《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一书,汲取到心理学领域的丰厚养分。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二)

叙事疗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它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提出,他们的书在九十年代北美发行后,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

李明博士从2002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叙事心理治疗的本土化,经过将近20年的临床实践,完成著作《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他也被称为“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叙事治疗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术,含有大量的案例,在每一章节后面,都会有答疑部分,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每一章内容。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下对于叙事疗法的理解。

什么是叙事疗法?按照迈克尔·怀特的说法,叙事疗法不是一种疗法,更像一种哲学,一种生活,一种个人的担当或者使命。

这句话讲述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心理的境界。要想学好叙事,在理念上需要一些转化。

第一个需要转化的是,分别心向平等心转化。所谓分别心,就是对是非、对错、高低有个明确的判断。所谓平等心,就是尽管看到了差别,但仍然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这里有个重点,以分别心切入,以平等心收尾。也就是说,你愿意看到差异,不管是大还是小,你都愿意了解。用分别心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共性,用平等心去面对各种在意背后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对老年夫妻来做心理咨询,老头看不惯老伴,把洗脚盆拿来洗脸,老头一直没说,老伴也觉得没什么。

老头老伴的行为,确实颠覆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洗脚盆怎么可以用来洗脸呢?但是,作为咨询师,就不要有这种分别心,不去抱有成见或者批判,而是以平等心来看,对方为何会这样,听取背后的故事。

第二个需要转化的是,在关照过程中,咨询师也要具备反身能力。反身能力,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可避免地被投射某些权威。

也就是说,来访者会对咨询师有一种预设,他觉得咨询师应该具备某些特征。每个人来访者不同,预设也不会相同。在咨询过程中,你要尊重来访者对你的预设。如果你不认同,就会导致咨访关系陷入僵持状态。

第一步,从说到听到转变。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和某个人交谈,对方说出某些话的时候,你特别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感觉不吐不快。一旦是恶语你忍不住讲出来,可能会造成双方关系的破裂。

作为叙事疗法,首先要转变的就是,做一个倾听者。在遇到上面情况时,先不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尽管憋在心里很难受,但没关系,你总会有机会说出来。

你可以先记下来,接着思考下,你要说的话会让你想起什么人、哪本书,然后再去看一下自己要说的话背后的历史。

第二步,你要说的话,跟对方的生命有没关联。这里的意思是,你要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凸显你的知识、正确、高大上,还是为了满足对方需要?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其实并没有什么用,他不见得需要这些。

第三步,考虑这番话的影响。你讲出来之后,对方是会变得自信,还是不自信?他会变得更有力量,还是没有力量?不管有没有变化,可以先假定猜测一下,完成这个过程后再决定是否讲出来。

第四步,问对方听后的感觉。你可以问对方,你喜欢这番话吗?他们可能会撒谎,也可能会直言不讳说不喜欢。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把对话慢下来,觉察和别人对话,有意识去聆听别人的故事,而不是论证自己是正确的。

做叙事疗法,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做咨询,不需要我们通常所说的起点和终点,这就像是从一条清澈的小溪舀一点水喝,从哪个地方都可以。

叙事的关键是从故事开始,人生是由无数个小故事组成,当我们听来访者的故事,而不是听观点,就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理解。

在做倾听时,我们采用主动倾听的方式,不只去听那些问题,还要主动去听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觉得不重要的生活事件,当问题故事的意义被改变后,对于来访者的意义也会改变。

另外,采用双重倾听的方式,干预性强,带有一定的指导性,对于没有耐心、想要迫切答案的来访者来说,是比较适合的。

张其成称赞这本书:“值得向各位读者推荐”。作为作者李明博士,多年来临床和思考的结晶,对于每一位想要了解叙事疗法、对叙事疗法感兴趣的朋友来说,是不可错过的一本好书。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三)

曾几何时,故事与酒的搭配风靡南北,有故事的人好似具有了沧桑的魅力,那种厚重的感觉带着沧桑扑面而来。来一杯酒,一切尽在不言中,酒入心肠,各自体味着过往,不需言说,却好像彼此懂得了什么。 你有故事,我却没有醇酒,不过我们依然能够品味各自的人生,在某一点上交融相通。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后现代的叙事疗法就拥有如此魔力。在讲述与倾听中,能够使我们于故事中发现以前没有被察觉的能量,发现那些不一样的点,从这些或闪光或暗淡的故事中,看见不一样的自己,与这些不同的自己对话,然后慢慢地发展出拥有不同“技能”的自己,安心平静地生活。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是一本娓娓道来的好书。从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作者李明平静的面容,听到他不疾不徐的声音,感受到他淡然超脱却又积极的气场。

李明博士是一位心理学专家,更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从2002年开始,他一直致力于将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怀特发明的叙事疗法进行本土化推广与应用。19年的时间沉淀,19年临床经验与学术思考,集结成这本书《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 这本书有十三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叙事疗法的理念,叙事疗法的价值观,叙事疗法的技术,以及叙事疗法与心理治疗各个流派的融合等。 这么庞大的体系,想要完全掌握真的需要像李明博士一样,潜下心来慢慢探索,慢慢积累。作为普通人,我们如果能在在书中学到一点点就足以帮我们提升能力,面对生活了。 一、我们需要慢慢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后现代。 后现代不是时间上的划分,而是一种哲学观,它是指导叙事疗法的一种思想。 我们主流价值观更加相信权威,这个专家说了啥啥啥,那个专家这样这样说的,专家好似成了我们生活的指导者。还存在一种现象,我们全民大众比较遵从主流观念,比如大多数人会认为在该结婚的年龄结婚,该生娃的年龄生娃,如此才是人生不会错的选择。 而后现代的思想有所不同,它会更加注重个体的感觉,在不妨碍他人与社会的大前提下,更加尊重个体,将权利归还个体,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除了这一点,后现代价值观是更加多元的,更加包容的。它可以接受个体的与众不同,容纳下人们不断涌现的新观点。你这样想可以,那样思考也行。我这样这样想也是可以的。 当我们一味求同,一味要求统一思想时,就堵住了看待事物的其他视角,陷入执着。而后现代的体系是不同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后现代的价值观是海好似也不完全贴切,因为它是流动的,是变化的,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如果我们更加后现代一些,在生命长度不可改变的大前提下,生命的广度能够更加广阔。

二、我只是我自己,我不是问题。 在我的工作中,时常会接触到“问题小孩”“问题家长”这些词汇。顾名思义,小孩出了问题,家长出了问题。更深一层,也隐含着孩子本身、家长本身就是问题,起码在我们主流观念里是这样的,人与问题被等同起来。 不过在叙事中,人与问题是分开,人就是人,问题是问题自己,人不是问题,是面对并解决那些问题的专家,人可能一时被问题影响,但不会一直被其影响,一直被问题纠缠。当人能够静下心来讲述那些关于问题的故事,发现故事中的不同,也就开始逐步在解决问题了。 我觉得这种说法很积极。如果一味去思考我有问题,与问题纠缠在一起,可能会心生沮丧,意志也会逐渐消沉,认为自己走不出困境。 如何将自己与问题分开呢,李明博士在书中介绍了四个步骤: 1、为那个问题命名。这个命名不是咨询师做的,而是邀请来访者为问题命名,这样就把来访者与问题分离开来,问题成了咨询室中坐在某个位置上的一方。咨询师要尊重来访者对问题的命名,而不是自己觉得不够深刻直接越俎代庖。这也体现了后现代的一些观点,来访者是解决问题的专家,主动权在来访者一方。 2、了解问题的历史,影响。比如来访者将焦虑命名为“小怪兽”,咨询师可以通过问话了解“小怪兽”的来历,“这个小怪兽是怎样走入你的生活的?”“小怪兽来的时候,对你有什么影响?”等等。在问话的过程中,来访者会以一种第三方的角度,来讲述小怪兽的种种影响,如此就能慢慢地让来访者相对冷静的态度去看那个“小怪兽” 3、让来访者评估这个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还是不好不坏的。 4、论证评估,让来访者解释一下影响为什么是好的或是不好的。 以上的四个步骤,是李明博士在《成人之美》一书中提到的叙事疗法的“外化技术”。通过将问题具象化、拟人化,让来访者不再将问题与自身等同起来。 外化让问题成为了问题本身,自己是自己。当外化技术成为内心的坚持,我们自己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清晰且辩证的思考,也会更加尊重自己生命中的那些故事,让生命流动起来。 在后现代哲学观影响下生活,做一个多元、涵容、流动的人,不再被问题故事禁锢,生命会更加有力量,同时还拥有了一双发现力量的眼睛,虽然没有醇酒,生命故事已经足以支撑我们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四)

你是否熟悉这几句:现在的你很放松,漫步海边,微风拂面,大海的声音让你越来越放松…..

这是催眠大师经常惯用的方法,放松疗法的治愈当时急躁内心想治疗的人。

对于这一样的背景环境下许多的年轻人几乎是满载而归,然唯独一个学生说不能放松反而越紧张。

李明

本书《成人之美》的作者是东方心理学博士李明,著作,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等现认识生活之美,善于用叙事疗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调查发现这位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海边,小时候还被淹过水,你想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的环境,在一个家没有热情和温度,当然也就不会有放松心境。

作者再此表达过自己没有对部分个体去了解,所以方法很难适用于每一个人,部分无效也是正常的。

作者还表示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不要盲目解决,而是先了解对方的禁忌症。而后再用叙事疗法进行治疗。

叙事疗法内容所呈现的是即刻,当下。

采用的方式是探问、提问的方式而不是那种指导的方式进行支撑对话。

可见作者是专业的,在孩子这一块确实比我们教得踏实多了。

在传统的催眠中,和叙事结合最为紧密就是埃里克森式催眠。

为什么这样说呢?

1. 独裁派

这种方法奇特,而且被催眠的人明显会有一种被压迫,被植入某些观点。

2. 实验派

这方法简单粗暴,取向也是客观。

3. 合作派

俩人的关系可以尝试从两性关系。

如果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常常会习惯性掩饰并且还慌张。

作者建议的是做真实的自己,让人嘲笑就嘲笑呗。做最简单的方法行驶最原始的方法将你们一个个地塞回去

读完本书你将收获一些理论新知:将之前的固定思维一并起诉。

1. 了解叙事疗法的一些观念,学习叙述疗法的全息理论。

2. 了解叙事疗法的各种技术背后所支撑。价值理念,也就说价值导向。

3. 叙事疗法的倾听方法。

学会倾听才会有机会,倾听是分为被动倾听,和主动倾听,要做就做一个走心之人。

当我们能够将朋友,家人或者来访者对其故事进行采访讲述,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当她概念再实操。还陷于水深火热中。

在人海茫茫中自己中遇见自我。催眠叙述疗法是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话题,催眠叙事疗法是轻松的,不费力地就解决当下的问题。

果然现在成了。

我是沐尔夕。一个喜欢写写的人生,喜欢我欢迎关注我哦!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即刻删除!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五)

好朋友忽然说她要离婚,还没开口追问,她已经坦白说跟另一半没关系,没有第三者没有狗血事件,就是她心理出问题了,应该说,很多年前就出问题了。到现在,她终于没办法压制内心的痛苦,想给自己情绪一个释放口,离开婚姻,给自己一段时间自愈。

劝解了很久,朋友说:不用劝了,我都已经去看心理医生了。至此,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如果连专业的心理医生都没能疏导开她的心结,作为朋友,除了陪伴,别无他法。

似乎,当代社会,为了生活忙碌奔波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点心理问题,这一点,从这些年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考证人数急剧上升便可以看出来。不过,大部分人接触到的心理学方向是古典学派的,另一个后现代学派接触的人则比较少。

在后现代学派中,心理治疗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是---叙事治疗。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

叙事疗法起源于80年代,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创始,直到90年代,麦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叙事疗法的书籍发行,叙事疗法才真正流行起来。

相较于北美,我国叙事疗法起步较晚,真正的奠基人是李明老师,从2002年起,李明老师便一直从事叙事疗法的研究和教学,并且出版了多本著作。作为学者,李明老师基础扎实,作为践行者,这些年,不论是汶川,舟曲,玉树重大灾区的心理援助,还是各大机关企业的心理咨询,李老师都积极运用叙事心理疗法去给大家做好心理保障。

李明老师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叙事疗法在我国的发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叙事疗法,李明老师将从业19年来的临床实践和学术思考相结合,推出了重磅之作《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在书中,我们可以明确叙事疗法的特点,也能根据书中的案例更好地理解一些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这本书可谓是专业性和可读性并存。

与前文提到叙事疗法的定义略有差别的是,李明老师谈叙事疗法,更多地是从“成人之美”角度出发,即从平常人,平常事当中看到不平常之处,让生活中的小片段得到应用的关切,从而完整地描绘一段人生,从中去发现原因。

李明老师认为,在叙事疗法中,作为咨询引导者,需要用好分别心,秉承着平等心去和咨询者交流,甚至,咨询引导者应该要把来访者当做“生命的专家”,去聆听故事,从来访者的言谈举止,每一个片段去了解来访者的人生。

而在引导交流的过程中,引导者不要急于摆立场,也不要进行主观推测,同时,要有差别地去辨别来访者的话语,不过不要执着于对错,引导者要了解的是故事,而不是观点或者态度。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叙事疗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那么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了解一下叙事疗法的三个技术支撑:聆听,外化,改写。

1.关于聆听

李明老师在书中将“聆听”归纳为三个类别,分别是:主动型,被动型,双重倾听。对于咨询师而言,需要根据来访者的讲法类型去决定自己的听法。

主动型的来访者在讲述自己的事情时,会带有主观色彩,并不是说来访者会主动欺骗,而是来访者会用自己的惯有习惯去表达,所以给出的信息不一定真实。

对于咨询师而言,被动型的来访者也需要慎重对待,要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去引导来访者说出自己的故事,包括一些看似并不重要的细节。

双重倾听很好理解,介于两者之间,相对来说,这样的聆听是最为高效的。

不过,对于咨询师而言,一定要放空心态,心里不要存在偏颇,不要急于去下结论。

2.关于外化

李明老师在书中对“外化”这个概念强调最多的是:外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人生,自我,以及来访者的诉求都是变化流动的,所以对于咨询师而言,要不断调整,去应对这个流动。

因为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动的,所以叙事疗法的外化的核心就是要把人与问题分开,不纠结客观事实,不给人贴标签,这是一个不断去病态化的过程,外化强调“人是人”,“问题是问题”,将问题和人区分之后,人的本质才能被认可,人本身才有能量去解决问题。

3.关于改写

叙事疗法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因此在进行聆听和外化后,就需要将“故事”重新构造,产生新的视角,赋予新的意义,用仪式感让来访者走出心里的问题。

叙事疗法重视意义的诠释,也相信来访者自己有能力治愈自己,咨询师要做的不是去改变来访者,而是让来访者相信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专家,赋予来访者生命的意义,从而焕发新活力。

作为普通人,读完此书,或许我们并没有心理专业人士那么深刻的感受,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能从中汲取力量:

叙事疗法强调将问题和人分开,迁移到生活当中,当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缓一缓,不要执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客观去进行分析,给自己力量,相信自己,用积极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去改变生活甚至是命运。

叙事疗法还强调挖掘生活的细节,迁移到生活当中,当我们懂得去挖掘生活中的小细节时,人也就能够变得快乐起来,毕竟,生活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六)

前段时间,朋友经常找我诉苦,说她的婆婆如何待她不好,公公如何看不起她。这事似乎成了她心里的一块疙瘩,不吐不快。更主要的是,这事旁人劝了她一年多,都无法帮她解决,最后我建议她去找心理医生,毕竟“心病还需心药医”

其实,现在很多人面对生活的巨大压力,心理上都背着一个包袱,在负重前行。扔掉了包袱,映入眼帘的便是豁然开朗以及“柳暗花明又一村”。扔不掉的心理包袱,便成了负重前行的路障,越走越累、越走越无望。

这些心理的压力,并非一定要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才有解决之道。有一种常见且颇受心理学家青睐的疗法——叙事疗法,了解且明白之后,自己也可以在家试一试。叙事疗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叙事疗法开始大为流行。

而李明博士从2002年起开始研究这一心理疗法,花费了19年的时间来临床实践后,完成了这本心理著作《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它是第一本将叙事疗法本土化的图书、也是学习叙事疗法的必读之书。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叙事疗法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术,且含有大量的案例论证,可读性增强,每个章节后面都有答疑部分,帮助读者进一步加深了对叙事疗法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就和作者一起进入本书看看吧。

01. 什么是叙事疗法

叙事治疗创始人迈克尔·怀特曾说过,叙事疗法并非一种疗法,而更像一种哲学,一种生活,一种个人的担当或者使命感。

作者在书中也告诉我们:这句话讲述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心理境界,是对于叙事这种理念的一种内化。要想真正学会叙事这个技术,我们就必须要有一种价值观上的转变。

首先,分别心向平等心转化。所谓“分别心”就是对是非、对错、高下、正常不正常、好坏等的判断。正因为有了这个分别心,我们才能清晰地分辨出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差别在哪。而当这种差别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会影响你的价值观,所以我们会对眼前之事觉得难以容忍。

作者在书中和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丈夫和他的妻子关系很紧张,经过一番交流之后,竟是因为她的妻子经常会用洗脚的盆去洗脸,而且她经常会用擦脸的毛巾去擦脚。丈夫觉得妻子的这些行为让他难以容忍,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他便开始嫌弃妻子。但妻子却觉得,用洗脚的盆去洗脸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没有什么不妥的。

你看,丈夫和妻子对“干净和脏”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差别大到最后难以容忍了。作者提到:如果想用好叙事疗法的前提就是培养平等心,要能够发现那些别人发现不了的差异,要能够容忍那些别人容忍不了的差异。不以分别心去判断谁对谁错,要以平等心去看价值观念背后的故事。

所以,如果生活中,我们遇到类似对于故事中的先生和妻子的事情的时候,不妨去了解一下先生这个态度和妻子的观念是怎么来的,是否和原生家庭所接受过的教育有关。然后,再静下心来,平等地对待这件事。

然后,第二个需要转化的理念就是,咨询师要有反身的能力。反身能力就是咨询师在工作中会被咨询者不可避免地投射某些权威性。

也就是说, 咨询者会觉得作为一个咨询师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应该做哪些工作,会做哪些干预。但你对咨询者给与你的一些投射不认同,而咨询者对你给与他的一些预设也不认同,就会导致咨询关系陷入僵局。

遇到这种局面的时候,接纳并去了解,才是一个比较叙事的态度。用平等心的角度去看,每件事的背后都是由各种故事交叉在一起的,这也是叙事疗法的关键。

02. 叙事疗法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聆听

叙事疗法的第一步便是从说到听的转变,学会聆听。倾听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倾听,一种是主动的倾听,还有一种是双重倾听。被动倾听就是任由来访者讲述,类似于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对来访者的理解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样我们做的干预也就会不断地推到重来。

主动倾听,就是我们知道来访者讲述的事情,但不会跟着他走,而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听到来访者所说事情之外的事。而这些“事情之外的事”所呈现出的信息,本身就会改变那个问题故事的意义。当问题故事的意义被改变之后,这件事对来访者的影响也会改变,这就达到了治疗的效果。

而双重倾听就具有很强的干预性了。当来访者讲述他的故事时,你要明白这只是一种叙事,要能从里面听出积极地东西来,而且在咨询的过程中通过询问细节的方式讲出来。

当我们能够改变朋友、家人或来访者对其故事的讲述时,那么他就会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当他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后,再回头看 他以前讲述的创伤时,那些事件的意义就会发生改变。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来访者讲述了她的孩子不听话以及孩子的各种毛病和不足。作者问她为什么觉得孩子的这些做法不好,如果孩子做的好的话,会对她有什么好处?之后她便列举了很多好处,而这些好处就是她会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说的过程中,这位妈妈慢慢地意识到了显然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自己很自私,不是一个好妈妈。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孩子的时候,觉得孩子并非那么差了。看,这是不是就在倾听的过程中,达到了干预的效果,起到了治疗的作用?

03. 如何在叙事疗法中去提问

叙事疗法是通过问一些问题来达到目的的。在这个过 程中,我们就需要把问题“外化”,即把问题对象化,通过象征或者比喻的手法,把问题当成一个具有独立认知边界的对象。

那该如何进行外化呢?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分享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我们要了解困扰来访者的问题是什么?是什么问题促使他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而来访者在回答时,应该要使用名词来作答。例如,咨询者遇到一个难题,让他生活得很压抑。来访者会用“压抑”这个词来回答问题。

第二步,要知道那个问题给他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阻碍了他达成什么愿望。在这个过程中,要把人和问题分开,这样比较容易看到这个人最在意的东西是什么?当看到这个人最想要的东西时,咨询的方向就凸显出来了。

第三步,了解这个人的愿望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中,有些来访者会忍不住又跳回去描述问题,而咨询师可能也很容易被带进描述的细节中去。

第四步,帮助来访者或和来访者一起讨论他的某个选择。当咨询者说这个问题给自己带来的不好的影响时,我们就可以问他“为什么觉得这个问题对你的影响不好”。只有知道了来访者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才有可能和他一起朝那个方向共同走去。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教给来访者你想要的,要教给他他需要的。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无数故事编织而成,呈现精彩人生的同时也充斥了各种压力。当我们了解了叙事疗法,学会聆听生命故事后,就可以成为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专家。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七)

记得上高三那会儿,我心理压力特别大,那种不是自己能控制,每一天就觉得压力大,大到无法入睡。

无奈之中,我联系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这仿佛是我的最后一根稻草,紧紧地抓住。

事实证明我向老师求救是正确的。

那时的老师让我在一个房间中先安静十分钟,而后慢慢就有了这样的画面。

现在的你很放松,漫步海边,微风拂面,大海的声音让你越来越放松…..

这是催眠大师经常惯用的方法:放松疗法。是治愈当时急躁、难过、焦虑等各种内心想治疗的人。

对于这样的疗法许多年轻人是满载而归,我也是属于这其中一例。

然唯独一个学生说这样的方法对于她来说不能放松反而越紧张。

李明

调查发现这位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海边,小时候还被淹过水,试想一个从小到大就一直生活在海无边,浪无尽的环境里,外加一个没有爱和温度的家,当然也就不会有放松心境。

所以这一招对他是没有效果的。

这样的典型案例被一本书证实了,确实会存在不适合。

这本书就是《成人之美:明说叙述疗法》,作者是东方心理学博士李明,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等。他是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中央国家机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督导专家,善于用叙事疗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如果想学叙事疗法,那么这一本书一定不要错过。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是现今第一本书将叙事疗法本土的图书,作者从平常人、平常事中发现不平常指出,而后用叙事疗法娓娓道来解决。

同样的案例作者表达过自己没有对部分个体去了解,所以方法很难适用于每一个人,部分无效也是正常的,比方刚刚说放松疗法。

作者还表示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不要盲目解决,而是先了解对方的禁忌症。而后再用叙事疗法进行治疗,效果更佳。

叙事疗法内容所呈现的是即刻,当下。

采用的方式是探问、提问的方式而不是那种指导的方式进行支撑对话。

书中讲述多种方法,正念叙事、叙事催眠疗法、叙事认知疗法、叙事和精神分析、叙事心理阿德勒疗法等。

其中要说最为印象要属叙事催眠疗法,这简单易操作实践效果佳。

在叙事疗法中被疗愈的人常常会意想不到收获一个全新的自我。

原来我这么好,其实本来我就这么好。

作者解释说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方的配合程度,平时生活中当事人是隐隐约约有这样的潜质呼唤她的,只不过受到这样、那样的方式自己没有深入挖掘。

叙事疗法恰恰就是引导他,将自己没有发现的或是发现的没有及时进一步地提示自己的这里通过叙事疗法暗示出。

在传统的催眠中,和叙事结合最为紧密就是埃里克森式催眠。

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形象很在乎,同时和好友相处,他发现自己不合群。理由很简单就是这群好友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所以和他们在一起无形之中拉低了自己的形象,不合群显然是在所难免。

但是他又想合群,这时过来咨询,首先我们要帮他一起寻找这份不合群体验,评估。

最后发现其实自己并不那么想要和他们在一起,所以不合群仅仅只是一个标签,不在乎,接受它便是了。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最后还是发现埃里克式催眠疗法最好。

因为埃里克式催眠疗法是借助咨询师来决策,由他来引导,效率高很多,所以也是临床中优先使用的方法。

关于埃里克式催眠疗法有多种形式:

1. 独裁派

这种方法奇特,而且被催眠的人明显会有一种被压迫,被植入某些观点。

2. 实验派

这方法简单粗暴,取向也是客观。

3. 合作派

俩人的关系可以尝试从两性关系。

如果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常常会习惯性掩饰并且还慌张。

作者建议的是做真实的自己,让人嘲笑就嘲笑。做最简单的方法行驶最原始的方法将是最好的方式,真诚自然不做作,拉进双方距离的第一步。

读完本书你还会收获一些理论新知:将之前的固定思维一并推翻。

学会倾听才会有机会,倾听是分为被动倾听,和主动倾听,要做就做一个走心之人。

当我们能够将朋友,家人或者来访者对其故事进行采访讲述,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将水深火热的她营救出来就是最棒的。

写到最后

在人海茫茫中遇见自我,懂得挖掘自己,发现自己,接纳自己,催眠叙述疗法一定是最适合的。它是当今社会热门话题,催眠叙事疗法是轻松的,不费力地就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所以不了解的它的有必要了解一下。

这本书阅读起来是有门槛,建议初学者刚开始阅读的时不着急,做分割将蛋糕切开分匀,再一一消化。

我是沐尔夕。一个喜欢写写的人生,喜欢我欢迎关注我哦!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即刻删除!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八)

有一部宗教奇幻美剧《路西法》,讲的是主人公上帝之子路西法,在迷惑人的时候就问他一句: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这句话是具有魔力的,它会让被问的这个人,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潜意识的思想或者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么被问得这个人的故事从此就发生了改变。也是基于路西法这个奇异魔力,这部剧的故事就在帮助剧中主角女警官破案的节奏中展开。

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当然不会有,但是现实中的每个似乎都是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因此开心,幸福,悲伤,甚至走不出阴霾。

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

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就是关于说故事的书!这样说可能略显轻佻,因为这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心理学书籍《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那么在走进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是谁写的。

作者李明李明博士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叙事疗法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引介、科研和教学工作。

他出版国内第一部叙事疗法专著《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发表专著译著多部,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主持主办大量叙事疗法相关讲座、会议工作坊。

鉴于叙事疗法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李明博士从2002开始一直致力于叙事疗法在中国的本土化,本书是其19年来大量的引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结晶。

李明博士运用叙事心理疗法先后为汶川、舟曲、玉树、盈江、彝良、雅安等重大灾区群众做心理援助工作。

2008年为奥运会志愿者做心理督导,为中直机关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心理咨询师做督导工作,为国家电网、中国联通等大型国有企业做EAP保障。

通过大量的案例实践,逐渐完成了这一学派的本土化工作,被业内人士公认为"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那么他的叙事疗法是怎样的理论呢?接下来我们走进这本书。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理论,90年代他们两人关于此理论的书籍在北美发行后,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

其首要的理论假设是:

1. 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2. 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生活的名师,所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只是心理技术的名师,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个名师与名师联合工作的过程。

所以李明博士认为,叙事疗法需要转变两个理念,那么有哪些理念呢?

首先就是分别心向平等心转化。

我们举一个书中的例子这个例子也是我们生活中身边经常遭遇的:干净与脏。

就说有一位先生和太太之间的关系很紧张,通过咨询心理医师才得知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太太会用洗脚的盆去洗脸,而且会用擦脸的毛巾去擦脚。

这一点是他无法容忍的。但是他又不想对太太的人格进行攻击,无形中就产生了强烈的嫌弃感。而太太觉得这个并没有什么不妥。

这些都是他们的成长史造就的具身化反应。但是在先生在了解了这成长史背后的故事,而不是去评判事情本事的对错,他对太太的嫌弃感就变弱了。

其次就是叙事的全息理论。

这一点我就用书中作者的简明的概述说一下,作为咨询师,可以躲在人格面具背后去思考用什么方法对待来访者,意思是要去观察,咨询师这个作为不是他个人的作为,是他整个人生经历史。

换句话说,只要咨询师愿意,他就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等任何一个片段去了解其人生的全部,这就是叙事的全息理论。

所以叙事疗法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做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诉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叙事疗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具有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被众多国际国内的心理治疗师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现代生活节奏快,我们又处在后疫情的生活状态下,工作生活压力、烦躁不安。因此,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人们从易复发的消极思维流中解脱出来。

最近这几年流行的正念疗法,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种心灵放松方法。而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

当我们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正念就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

作者认为叙事疗法不是一种简单的疗法,只是入门的时候简单,然后越学越深,就会发现它背后的哲学理念。这个正念叙事疗法,就是一种看上去简单的叙事疗法,但是也有一些文化支撑其实并不简单。

正念的文化背景就是一开始说到的佛教,佛教在东方文化的语境中,对于人心的探究、探索和调试的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远。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念这种静静观照问题的生成过程的做法,和佛教,东方文化心理学,还有叙事疗法基本讲得是同一个东西。

读完本《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我们就能够,了解叙事疗法与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正念疗法、催眠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分析性治疗、阿德勒疗法和荣格疗法的渊源和异同之处。通过这些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加上作者众多的案例让我们能够在遇到困惑时能够有所启发。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们自己既是故事中的人,同时也是自己和他人故事的讲述者。而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张由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讲述者所编织而成的无限巨大的网。

作为个体而存在的“我”,仅仅只是世界这张"网"上的一个交织点或一条线段。讲述与聆听的过程让你我他之间的故事从此拥有了交集,建立了联结

于是,我们不仅通过故事的讲述来定义和找到自己,与此同时,还借由聆听他人的故事去了解更多为我们自己所不知的人生,乃至整个世界的样子。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九)

自2021年以来,短短四个月,连续发生多起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

河北邯郸一中学高三学生,因请假未果,从学校4楼跳下;

西安一高三学生,因换座不成,从4楼跳下;

……

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首先就是心痛,他们还是孩子,豆蔻年华,为何选择死亡呢?

究竟是教育的失职,还是孩子们内心太脆弱?

当大家在讨论他们自杀的原因、争论是谁的责任时,谁也不知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是什么。因为没有一个人,包括他/她的老师、家长、同学,谁都没有认真去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谁去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其实,有太多太多的悲剧是可能避免的,我们只要多听一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就能化解一场悲剧。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就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理论。20世纪90年代,叙事心理治疗就已大为流行,使许多人受益。

提起心理学,给人感觉是玄而又玄的东西,想到的多是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这样的心理大师,但李明,身为东方心理学博士,是把叙事疗法在中国本土化的第一人,李明博士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学习、实践。在攻读博士阶段,他已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叙事疗法的专著。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20年,疫情期间,李明博士团队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心理志愿者队伍,他们给大量遇到心理困扰的人提供了公益服务。

十年磨一剑,《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是李明博士19年来临床实践和学术思考的结晶。

01什么是叙事疗法?

创始人迈克尔·怀特曾这样回答:叙事疗法,其实不是一种疗法,更像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一种个人的担当或者使命感。

叙事疗法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

对于一般人来说,说故事不过是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但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人。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叙事疗法讲究从平常人、平常事中看到不平常之处。这就是“成人之美”。

02叙事疗法的主要特点

叙事疗法的第一个特点:聆听,听听问题的另一面

心理治疗,都离不开倾听。倾听是基本功,非常重要。因为倾听的方法直接决定沟通的方式,而沟通方式直接决定来访者对自己的理解。

倾听可以分为三种:被动倾听,主动倾听和双重倾听(又称为平和倾听)。

所谓的“被动倾听”,就是我们任由当事人所讲述的那些事件,把我们带到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一个结论、一种印象、一个我们对于当事人生命故事的中心思想的概括。

我们常常通过某人讲述的故事,得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结论来,但这样的结论并不一定符合事实。这种被动倾听,有一种被当事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主动倾听,不只去听那些问题,还要主动去听那些例外。

任何当事人讲述的故事,不可能是他的人生全部。我们很容易被一些悲惨的生活故事牵着走,但要相信:人生不可能都是黑暗的。也许他在某一阶段,他的整个人生是失败的、黑暗的,但这并不表示这是他的人生全部。当事人在讲述一些消极的事件时,讲着讲着也会讲出一些不太消极的事件来。

不过这种倾听方式,适用于对于问题故事的影响力较轻的人,他有耐心给你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对于严重者,他会没有耐心,他急于要一个答案,这时就需要双重倾听了。

双重倾听有很强烈的干预性。

当当事人在讲述他的故事时,你应知道这不过是一种讲法,你可以从里面听到一些积极的东西,然后把它指出来,通过询问细节的方式指出来。这种干预性带有一定的指导性。可以帮助当事人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去讲述他的生命故事。

讲法会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痛不一定是苦的,创也不一定会成为伤。没有必要用一种单一的视角去看我们过往的经历。

叙事疗法第二个特点:问题外化(问题与人分开)

外化,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人不是问题的主体,问题才是。问题外化后,人仿佛置身事外看问题,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们在给别人讲自己遇到的困扰时,通常描述的是我们的感受,如“我很压抑”“我很痛苦”,这是在讲那个问题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在探讨那个问题,问题是什么东西让人压抑。因此,我们要把问题和人分开,这样才能谈到问题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什么影响,或阻碍了他的什么愿望达成。

一个老师遇到一个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就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学生。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就是问题内化。一旦学生被贴上问题标签,他是不可能变好的。

如果老师能找到学生身上的优点,把问题与学生分开,在优势上加于鼓励,学生的自尊心建立起来后,成绩也会慢慢提升,这就是问题外化。

也就是说,不要停留在他讲的事情本身上,而要去了解形成那个观点的故事,他在意的那个东西的故事。

叙事疗法第三个特点:改写(由薄积厚)

如果说外化是叙事疗法一直伴随的一种态度,那么改写是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个方向或者一个目标。因为不管是一种什么疗法,最终都是希望能够帮助当事人实现改变。

回顾人生,我们可能发现,我们是在被某一种情绪、欲望或某一种心理机制推动着、左右着,我们并不是在主动地活出自己的人生,而是在扮演我们生命故事当中的某一个角色。

有时,我们的这些生命故事,貌似是由父母来书写的,我们去完成父母的这些愿望,去扮演父母所投射的某一个角色。如果我们要改写,那就要从例外开始,就必须要先走出这样一种模式复制的怪圈。

所谓改写,就是你与他、与过去的自己的应对方式不同的一种创造性应对方式。叙事疗法是通过价值观的转变来实现人格的转变的。让当事人通过反思,在他的问题当中发现他所在意的东西。叙事疗法是让人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一种觉察。当他们看到某个价值观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就会改变。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由内而外的过程。

03叙事疗法的运用

任何一种疗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一种方法好不好,关键还是运用。如果我们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那就是好方法。

李明博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父母把他们的孩子带到咨询室。这是一个初一学生,他已经有两个星期每天都哭着不肯上学。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中,他每天都会检查家里的电源有没有关好。他的父亲一直强调孩子只关心一些细节,比如晚上电脑已关机,可显示器还在闪,孩子就一定要去关上才睡觉。第三件事中,这个孩子在学校里朋友不多,这是父亲说的。

听到这里,你可能脑海里已经有了孩子的大概印象,可这一切是真的吗?

李明博士问了孩子第一个问题:“你在学校里面有没有朋友?有没有有趣的事情?”

父亲说他没有朋友,也觉得学校没有意思。这是父亲认为的。孩子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有一次老师正在讲课,一个同学突然放了一个响屁,然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觉得这个有意思。他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眼带笑的。

李明博士就问孩子还有没有有意思的事。孩子接着讲了另一件事。有一次,他们班出去参观游玩,参观的地方距离学校很远,但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他就带着同学一起倒公交车,很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为要倒几次车,所以他的同学对他挺佩服的。他说他早知道怎么走,因为他有一个爱好,就是背公交换乘图。

他的父亲也说知道孩子这个特点,有时他们出行,都是孩子告诉他们出行路线。

另外,孩子还有几个本事:会画中国地图;只要你随便说出哪天,他就可以立刻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这时,你对孩子的印象是不是发生了改变?恐怕会觉得他是天才吧。

当讲了几件学校趣事后,孩子开始想上学了,因为他如果不去上学,就不会经历更多有趣的事了。

然后,他开始讲起了条件。怎么去上学?是坐公交,还是爸爸开车送,或者家人给他买辆自行车?后来他决定买自行车,他爸爸很高兴,答应买辆新的。孩子又说,他不想买新的,他想改装一下旧自行车,重新涂漆,装饰一下。父亲完全同意了孩子的请求,也很乐意帮助孩子完成自行车的改装。

你看,聊着聊着,问题就消失了,得到了解决,而且是孩子自发地、自愿地解决的,这一结果是否出乎你的意料呢?

当我们去听那些被我们忽略了的、觉得不重要的事件时,这些故事的出现,恰恰改变了问题故事的意义。有时只不过用了不一样的方式去看待,看似没有干预,就达到了治疗效果。

叙事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而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如果你愿意去聆听他人的故事,去聆听自己的故事,你就会看到一个别样的人生。这就是叙事疗法的魅力。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读后感(十)

5月22日,大连一男子因投资失败产生报复心理,驾车撞死5人。

5月25日,南阳市第六十八小学附近又有人因报复社会为由,持棍殴打学生。警方接警后迅速到达现场,将凶手及时控制。

什么是报复?古时候是指报恩或报仇。现在是专指报积怨或愤恨。那这两个行凶者,是遇到了哪些事情,才会用这般极端可怕的行为进行报复呢?

据了解,一个是因为投资失败,一个是因为生活失意。可是,世上投资失败者不少,生活不如意者也是比比皆是,为何别人都能选择正确的态度面对失败,而这两位却选择了恐怖的手段,把自己的痛苦转嫁给他们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症状,叫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又叫边缘性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是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病,而且是较难治疗的病症之一。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一样,都是从小病开始,就像小小的感冒不被重视,可能会转变成脑膜炎,最后危及生命。

情绪疾病也是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各种情绪,快乐(Joy)、悲伤(Sadness)、恐惧(Fear)、厌恶(Disgust)、愤怒(Anger)。欢乐可以抵抗悲伤,赞扬乐观可以战胜嘲弄消极,这些被称为正面情绪。而那些负面情绪呢?

《成人之美》这本书,是心理学李明博士,结合自己19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思考编写而成。李明博士从2002年开始致力于叙事疗法在中国的本土化,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他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无数个小故事构成的,每一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就是我们不同时期心情的投影。如果想要及早发现心理疾病的病因,不让病症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需要及时治疗。

偶尔的情绪失控,并不代表就是BPD,只是需要重视起来,去寻找失控背后的原因。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人都知道,心理咨询师通过聆听来访者讲述自己不同的故事来帮助治疗。这样的叙述过程,被称为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专家”。

那么,什么是叙事疗法呢?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理论。有人问迈克尔,什么是叙事治疗?他说,叙事疗法其实不是一种疗法,更像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一种个人的担当或者使命感。叙事疗法是在一种态度的指导下生活,改变我们个人的价值体系。

先要转变的是我们的分别心。所谓分别心,就是对是非、对错、高下、正常不正常、好坏等的判断。分别心对于人类来说,很重要,在很多时候分别心既是一种知慧,也是一种知识。而把分别心转化成平等心,并进行培养,并不是说就看不到差别,其实,从叙事的角度去讲,恰恰相反,只有看到差别,才能培养起平等心。

比如一对夫妻,因为能不能用洗脚盆去洗脸发生了争执。丈夫认为这样做太脏了,不能接受,而妻子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妥,她从小就是这么做的。

在这点上,两个人的差别特别大,如果我们用分别心去评判,也许会觉得这没什么呀!那么这时候是站在了妻子那一边。或是心想怎么可能这样啊!那是站在了丈夫一边。因为我们对于什么是干净、什么是脏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但用平等心去看这件事,不会关注于价值的对错,而是关注于故事背后那个为什么会这样觉得呢?通过在述说中发现那些因素、那些会让人觉得这么做是对的或是错的的原因。

在交谈中,从平等心的角度去看,话题的背后都是由各个故事交叉起来的支撑。

做自己人生的改写者

每一个人不管是否有读过《成人之美》这本书,都会带有我们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中的影子。就是我们和我们身边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去借助我们出生之前,以及我们生命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那些信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作品,想要成为自己人生的作者,该如何改写我们的人生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所处的文化和生活背景,就像我们要读懂一篇小说或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就得对这个文学作品当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一样。

当我们去认识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并且基于这种成长经历去勾画我们未来要如何生活时,就涉及我们是在复制某一种生命故事的主题,还是在创作我们自己的生命故事的主题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故事的历史背景,或对我们产生深远影响的那些关系,能够从发生时的那个语境中去长时间审慎思考,那就有可能发现,我们是在被某一种情绪或是某一种心理机制推动着、左右着,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在主动地活出自己的人生,而是去扮演我们生命故事当中的某一个角色。

例如,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曾经因为某些事生气地说:“我不要你了,你真没用,真后悔把你生出来。”如果这些话被年小的我们记住了,把它作为一个向别人讲述生命故事脚本的证据,那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呢?这句话里的不要你了,并不是父母要表达的意思,他们只是很生气,他们想表达的是希望我们有所改变。换句话说,文字本身的意思可能并不一定是表达者要表达的意思。

或许我们小时候的某种做法现在想起来仍然让我们很难过或是愤怒,但是我们要回到当时的语境里去看,很多问题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得到疗愈。也正因为对过去认识的改变,我们就不会再被动地去复制过往的话语模式,那个由问题故事塑造的自我也就烟消云散了,我们不再从问题故事的视角去诠释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情绪也不会再受故事的影响。

和自己唠唠嗑

silence是指冥想,这个英文单词有安静、静止、没有声音的意思。冥想的历史非常悠久,有着禅修的意思,是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中。瑜伽者通过简单练习冥想,可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正念越来越推崇,如爱的正念、正念禅修等。当叙事疗法和正念冥想结合,会起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放大细节,提高心理分辨率

玩游戏和玩电脑的人都知道,分辨率低的屏幕都是一块一块的小方块,分辨率高的屏幕就能看得很清晰。

叙事疗法也是一样,当我们提升心灵的分辨率后,就能够很细腻地看待我们成长的过程,能够用一些很细腻的细节去填充那些宏大话语中间的那些空档,就可以把那种单薄的生活故事过成比较丰富的生活,变成丰富的描述。

为什么很多人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感到自己对孩子特别无能为力呢?其实就是孩子的心里对于那个理想人生的尺度和你对于理想人生的尺度已经不一样了,凭什么你就觉得你的更对呢?我们可能会说“因为我是他爸(妈),所以我更对”,那我们不妨试着把这句话写下来,问一问自己:“我是他爸(妈),我就一定更对吗?”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说法是否成立。

有时,当我们的分辨率特别低的时候,可以通过冥想,让自己与内心进行对话,通过比较仔细地、近距离地看待我们生命中关键的发生过程,以及对我们的影响,来提升我们心灵的分辨率。

其次,正念认知对叙事疗法技术的提升

在禅宗里的禅师对答就是提问题的过程,在关键的时候提问一个问题,其实叙事疗法也可以是这样的。在叙事疗法里有一个立场叫“不知道”立场,就是它从来不会固定去解释某一个对话,从而使得每一个对话都是活泼的,具有疗愈作用。

例如,我们认为有的人的生活方式很奇怪,奇怪到让我们难以理解。我们就把这句话写下来,作为一个源头。在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于是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而我们恰恰是把心放在那个疑问所造成的后果上了,所以就没有办法从那个疑问中走出来。不妨我们就问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理解他,为什么他的这种做法不能让你理解,你真的要理解他吗,理解不理解他对你来说真的很重要吗,等等。所有关于心的变化都可以让我们看到它的故事性,这是非常有趣的。

《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意思是,君子成全做好事的人,君子帮好人做好事,不帮助坏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在《成人之美》的叙事疗法中,我们是在帮助自己走出不稳定的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成就自己的美好未来。

别让情绪带来的小病痛,慢慢变成可以致命的大毒瘤。当我们觉得难过的时候,不如就和自己唠唠嗑吧,也许聊着聊着缠绕在头顶的乌云就散了,阳光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