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竹节虾今天不想说话读后感1000字

竹节虾今天不想说话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2 02:15:23
竹节虾今天不想说话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1-12 02:15:23   小编:

《竹节虾今天不想说话》是一篇描写虾的文章,通过虾的视角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文章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描绘了虾的种种心情和生活状态,引人深思。作者通过虾的形象,表达了对生活中种种困惑和无奈的思考,让人感叹生活的无常和多变。

竹节虾今天不想说话读后感(一)

混个首评,抛砖引玉,哦不,抛砖引砖也行

从整体风格上,逐渐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读库的分界线略微清晰起来,注意,这里的分界不是上下左右,而是殊途同归的部分,可以看到作者大部分为 80 后,从设计上逐渐看到作者的个性,有插图,有专属的内容,在这个方向上,可以说是至少及格以上的作品,在人文情怀和历史上更为“轻装上阵”,可是没办法,读库本身厚重的“暮气”依然存在,我说的“暮气”说得是“六哥”那种沧桑的苦瓜脸和欲言又止的忧郁,而要再增加一下枪总的“戏谑”和“灵性”,编辑上在寻找一些有趣有思考但不那么沉重的非虚构作品,可能会更生鲜一些。

本期最好作品,我和 XXX ,不管是文字,内容,历史感和体量,都是特别优秀的作品,描写成长,描写家庭生活和时代,描写社会,描写长大成熟,我觉得是最贴近“生鲜”这个主题思想的作品,是生活,普通又不平淡的生活,也是邻家的生活,有趣又庸俗的生活,他让我们慢慢变老,9 分以上,非常棒

排名第二 不现实的现实价值/我为什么成了一个无聊的人/历史的蘑菇/那个明朝发明自行车的人

很读库,因此很生鲜,这部分在水准上和读库几乎相当,因此在第四期依然没有解决我长久的疑惑

这本书和读库的差异点在那里,作品优秀,我会基于这些作品买单,但我更期望看到生鲜有生鲜的滋味,就比如我和 XXX,放在读库,没问题,但是放在生鲜,就显得格外的好,至少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共鸣,这三个作品里面,我为什么成为无聊的人这部分还是有些贴近的,这也引出一个话题

读库生鲜系列,是作者生鲜,还是读者生鲜,这两个可能都需要考虑

不现实的现实价值也非常好,但是如果可以扩充成 mook,可能带来的价值更高,现在还是过于提纲挈领。

排名第三 物质世界的生命律动和城市美食消亡史

这两个作品,有点宏大了,加上在描述上还有一点点琐碎,是个好作品,但相比较而言,味道上略差一点

十六种不一样我没有放在排名,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一个作品,但是他在我心里的地位与我和 XXX 是一样的,这才是生鲜要有的东西,篇幅不大,但芸芸众生都在其中,喜欢豆瓣的自然喜欢他,喜欢读库的未必喜欢他,但喜欢他的会因此喜欢生鲜

做书评很少谈细节,只谈粗俗的感受,细节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一本书,没有之前的生鲜惊艳,相比枪总还在调整的路上,但是风格已经开始慢慢凸显,如春笋冒尖,明年的生鲜大概率我还是会买的

note:本次的人文作品整体都有一点“低郁”,希望下次会融合更多情绪。

竹节虾今天不想说话读后感(二)

本来订读库生鲜是想跟孩子共读的,虽然最后只剩我在读,但感觉是可以收藏起来等孩子以后慢慢看的书。

之前没有固定订阅读库,喜欢因为某一期某一篇喜欢的文章攒单本来看,然后会不知不觉延伸出各种类目的书单,拓宽了自己,又收缩回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生鲜给我的也是这样的感觉,更可贵的就是没有任何线上阅读的路径,比起收藏夹和浮窗的那些公众号推文收藏,生鲜不知不觉建立起了我读纸质书的习惯,在通勤和午休的时候,单手举着书,慢慢悠悠地看着,不认识的字拿个铅笔注个拼音,喜欢的内容没法像电子书那样画个线,就要随手拍照记录下来做成笔记。

更有效的是,让我努力地记录了,虽然文字依然苍白,但起码在努力地尝试着记录下来。

《那个在明朝发明自行车的人》,刚翻开就看到在北京(可能是国博?)博物馆看到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当东西方历史结合着时间线对照着看,往往充满惊叹。

《物质世界的生命律动》,太喜欢这样深入浅出的文章了,仿佛跟高中知识似曾相识,又进一步解读了活着和死去的意义。

《我和XXX》这种题材我是看不得的,太害怕触碰那些触碰不得的情愫,比如父爱,比如亲人离去,看这篇的时候医院打来电话,说联系不上妈妈,通知明天体检,那一刻摸不清头脑的我瞬间懵掉,打不通的电话和突如其来的电话,是人到中年的达摩克利斯剑,一触即发的焦灼和命悬一线的崩溃。而当最后回归到自己,十八线的我对喧嚣的黎明,戏剧性的每日通勤莫名亲切,在不再明朗的四十岁,看清了来路,瞠目结舌,但只能自己理顺和接受,只当馈赠。

《城市美食消亡史》,用数据和理论证明内心的真实欲望,以及以及不愿承认的屈服。

《“不现实”的现实价值》,这篇再次证明了科幻依然不是我的菜,但奇妙的是因为看了这篇文章,在一个跟一群好朋友喝酒闲聊的夜晚,突发奇想一起看完了《终结者1》和《终结者2》,并分享了对周星驰电影最初的惊叹,这也是一种神奇的连接,某一个时代的科幻烙印下的一群人。

《我为什么成了一个无聊的人》,“文艺青年自以为是的审美其实是花钱的能力而不是挣钱的能力”,想起娃小时候我们都很喜欢的一本吉竹申介的绘本《好无聊啊好无聊》,喜欢那些藉由无聊发散出来的奇怪想法,我有段时间也很喜欢装置展,记得有次看到汶川的废墟“遗物”时泪目震撼,当然更多时候是看不懂的,但仿佛那是一个喘气的瞬间,在日复一日中间挣扎戳开的一个偷偷的名叫自我的气孔。

《历史中的蘑菇》,记住了口蘑的口是张家口的口,还把朝元图高清图戳了好久找托着灵芝的玉女结果发现翻页就有插图。

《十六种不一样》,我有看到征集的通知,但生锈的大脑转不出个有意思的文案,想起孩子前阵子上课也有个类似的题目,她平静回答,我觉得自己没什么与众不同的,就像我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一样。

今天是透不过气的一天,日复一日的普通一天,终于看完了生鲜,我现在打算去睡一觉,希望醒来就能缓过来。

竹节虾今天不想说话读后感(三)

2024.10.14 《那个在明朝发明自行车的人》

刚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我都惊呆了,从来没有想过自行车的发明和中国有什么联系。原来在开眼看世界之前的几百年就有一批学者已经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并且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了中国版的自行车。但毕竟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足与和这个社会当时那个时代进行抗衡。关于红夷大炮的故事在之前同样是读库出版的《入关》中也曾有过介绍。历史无法假设,历史也只能让后人评说。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一段完全空白的历史,让我们记得曾经有过一位中国的达芬奇。

2024.10.25 《物质世界的生命律动》

这篇文章非常符合读库生鲜的定位和风格,也就是为年轻人而写。看似是帮我们回顾了上面的起源以及人体基因氨基酸蛋白质遗传信息物质的构成,但实际上探讨了一个确实令人深思的问题。在多年前的传统认知中有机物的概念当然是有生命的物体的一部分。但现在我们都知道,有机物的定义是含碳的化合物。可能确实找不到所谓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严格分界,而关于熵增理论的探讨和生命不断维持低熵状态的努力也是多年来人们苦苦探寻的方向。在这个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在我们每天接触的生活里,甚至在我们自己身体的内部还有太多太多奥秘需要去探索。

2024.10.30 《我和×××》

这篇文章给我的感受是富于变化的。开篇时候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个非常可爱且热爱生活的人,她回忆和自己有关的亲人回忆小时候的美好。但随着文章的进行,渐渐地,作者也逐渐开始叙述自己长大之后进入工作的种种琐事,而整个文章的风格也逐渐变得阴郁和压抑。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自己之前的选择以及自己所处的生活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2024.10.30 《城市美食消亡史》

曾经看过很多讨论,哪一个城市是美食荒漠,而恰巧在今天早上上班的路上,也听到广播中在讨论自己心目中的美食城市是哪一个。之前我们只是进行简单的讨论去盘点一个城市当中让人心心念念的美食都有哪些,又会感慨在一些超级发达的城市当中,为何找寻不到美食的痕迹。这篇文章完美解决了我们心中的这些疑惑,深入剖析了我们心中这些困惑的底层逻辑。虽然我们都想着在发达的城市当中,可以随时随处品尝到令人南方的美食,但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我没有明白,这其实是不现实的。所以现在有时出门旅行时会来到一些相对没那么发达的小县城,反而能够在他们舒适安逸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两种特别的美食。

2024.11.10 《“不现实”的现实价值》

这篇文章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讲起,突然画风一转才让我们知道原来讨论的主题是科幻。有一阵我非常沉迷于各种科幻作品,徜徉在科幻文学的宇宙中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关于科幻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想象和现实意义在这篇文章当中已经讨论的非常充分。我想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给大家一个走进科幻的机会当你阅读科幻作品时,你会完全沉浸在那个世界当中,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当下的生活,当下的世界,对于几十年前的人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科幻呢。所以让我们尽情去幻想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变成现实来到我们身边。

2024.11.11 《我为什么成了一个无聊的人》

之前去美术馆看展的时候,遇到过很多行为艺术或者装置艺术大部分其实都看不懂,有一次一个创作者给我讲述了他的创作过程和理念,我突然豁然开朗了。也许在其他人看来,艺术家所做的事情是空洞无聊和无用的,在他们的家人和亲戚朋友眼中,可能会认为艺术家是无所事事,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艺术本来就是对于美的更高追求,我们需要艺术家来为我们提供美,我们也需要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也许有人觉得一些很普通很简单的装饰艺术算不上什么,但人家就是想出来并做出来了。一定不能轻易否定别人的工作和想法,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局限性。

2024.1111 《历史中的蘑菇》

记得在南方吃过一次蘑菇宴,虽然不是在云南吃到菌子的种类也不多,但犹记得非常的鲜美。其实如今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很多食材,虽然平时很常见,但并不知道他们的源头和产地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具体细细分下来有什么区别。比如这篇文章提到的各种菌类,比如海鲜市场上的各种贝类以及各种鱼,我们平时总吃,但区分的不是很详细,也不了解他们的学名到底是什么。看过这篇文章,透过文字我都能感受到菌子带来的鲜美。

2024.11.11 《十六种不一样》

十六种不一样,写出了16个人,16个家庭遇到的种种琐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