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不剩一根鱼刺》读后感锦集

《不剩一根鱼刺》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6 06:25:46
《不剩一根鱼刺》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7-16 06:25:46   小编:

小说《不剩一根鱼刺》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故事。主人公林俊和瑞娟之间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考验,最终得到了幸福。同时,小说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友谊在困境中得以体现。整个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不剩一根鱼刺》读后感(篇一)

所有的欲望都是对死亡的渴望。

一群人为了品尝到世间最美味佳肴,为了解决自己的无尽的饥饿,为了找寻最能够刺激的味蕾事物——在死亡边缘觅食。

本书最后所写

全文最后引申出,或许在满足极度欲望的同时赴死,才是最好的死亡方式。也是你能够对抗死亡恐惧最好的办法。对si产生渴望。

《不剩一根鱼刺》读后感(篇二)

假如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明知道吃一顿饭就得人没了,你还吃不吃?” 当然隔着网线你也不能打我,但一个正常人、智商和理智都在线的人可能都得诧异,“问这问题莫不是个傻子?” 这本书还真的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伙富二代,人人皆重口腹之欲,吃一顿饭死一个,接二连三的人挂掉,但依旧宴不停歇。大家仿佛赶时辰一样的来赴宴。 故事梗概不用我说了,豆瓣简介里也有,但是这书真得自己看过之后才能明白书里面对于人性和心理的描摹多么厉害。叫咱们任何一个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荒谬的事,但偏偏就发生了,而且一路看下来,合情合理、环环相衔。看到死了三分之一的人的时候,我带着这样一种心情:“我就不信了,还真的都能死了?就没一个打破这个局面的?这太离谱了”。但看完全文之后,它真就这么夸张又合理。 “服气”两个字,我好想去打在公屏上。 每个坦然赴死亡之宴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其中一个格外打动我,“然后我说了一些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的话,我说:’现在停止晚宴对那些已经死去的人是不公平的。’” 我不太清楚该怎么形容一些通俗意义上的、可笑的对公平的尊重,但是这种对“公平”二字很有尊严式的珍而重之,让我有了一种敬意,对古老的、退潮流的模模糊糊日薄西山式的气质的敬意。 这本书很好看,我自己感觉它是被低估了的,在豆瓣,这个条目下居然一个书评都没。还有纸质书,之前某多多的人文旗舰店常年10元(我没买后悔了),最近人文店售罄了,别的店才卖20元,蛮凄凉的。 这本书书封上写的,作者是与马尔克斯齐名的巴西国宝级文学大师,虽然不了解这个作家,但就这本书来看,确实是大家之作。 希望大家都去看看啊,不后悔的。

《不剩一根鱼刺》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本开本小巧的书,全书仅8万字。腰封上有“与马尔克斯齐名的巴西国宝级文学大师经典成名作”等字样。不过,维瑞西莫的作品似乎仅有这本译本,豆瓣显示,作者作品有 Borges and the Eternal Orang-Utans、COMEDIAS PARA SE LER NA ESCOLA : LITERATURA BRASILEIRA-CONTOS E CRONICAS、 The Club of Angels、The Spies四种。网络对该作者似乎也鲜有介绍,倒是猫眼显示他编剧有10多部电影、电视剧。

这本《不剩一根鱼刺》,原书名The Club of Angels,似乎应该译为《天使俱乐部》。实际上,猫眼显示电影《天使俱乐部》2020年在爱沙尼亚上映。本书的译名的确有点莫名其妙。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本悬疑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十人组成的炖牛肉俱乐部的故事,随着一次次的晚宴,俱乐部8位成员死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位巴黎厨师卢西迪奥。每次聚餐,卢西迪奥总能做出俱乐部某位成员最喜欢的食物,也总会多出一份,吃下这份食物的人因心脏病死亡。而每次聚会结束前,卢西迪奥与另一为成员总会说出引自《李尔王》的台词。而小说末尾,讲述者丹尼尔准备请人吃他自己最喜欢的烤羊腿,所请的,是准备与他合作继续这种死亡晚宴给别人以安乐死的斯佩克特。会有这次以烤羊腿为主的晚宴吗?死亡晚宴会继续下去吗?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毫无疑问,这篇不长的小说充满象征,不管是书中人物名称,如保罗、扫罗、亚伯、撒母耳这些来自圣经的人名,还是这些人物为了美食不顾死亡的行为,荒诞而又真实,作者说:“饥饿是反复出现的欲望,唯一反复出现的欲望,因为视觉、听觉、性和权利都会消失,但饥饿会继续。”所有的欲望都是对死亡的渴望。人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多更多,而更多通向死亡。

所以,这既是一本悬疑小说,又不是一本悬疑小说,更像是对我们人类欲望的一次充满荒诞的探索。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这本书版心较小,使用了小号字体与大行距的排版形式,书页较硬,算是美中不足吧。

《不剩一根鱼刺》读后感(篇四)

哦莫,凑单终于出好球了,不容易啊!而且特别凑巧,本作和之前看的《未完成的手稿》有一处相同,都选择用“作者”这一极具自我指涉的身份,去完成文本维度的升迁,并用后设小说式的探讨,申请第四面墙外的介入,在文学迷宫的博弈错觉中制造新的快感,不过就我有限的阅读看来,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驾轻就熟的时髦,而不大具备文学探索的意义了。但即使如此,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很直观的看清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分野。 说着“小说是一场幻想游戏,一切都是真的,也是假的,只有阅读的那一刻,故事才真正开始”的弗兰克·蒂利耶,看似层层套娃,重重隐喻,实则新颖的形式最终还是落回了诡计,“未完成”的甬道依然封闭(《两度》已看了一部分,基本符合预期,倘若最后有神反转,再来更正评语吧),里面所有的先锋气息,如同蛋糕上的裱花,都只为更好的服务通俗主题。对《未完成的手稿》而言,谜底依然是评判文章质量的关键指标。但说着“小说无法减轻罪责,想象力并非借口,我们都有杀人的想法,但只有那个怪物,作者,用白纸黑字记下他的罪行并公之于众”的《不剩一根鱼刺》不同,它的结局需要向隐喻追索,意义需要通过阐释建立,故事(答案)不重要,阅读方法(认知模式)才重要。比如开篇作者就大大咧咧声明:“亲爱的读者,不用费心看到最后一页啦”,因为他交出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凶手的名字。而一月一杀,几乎被屠戮了个干净的美食沙龙“炖牛肉俱乐部”成员,死到第三个人,剩下的基本上也都对凶手和行凶手段心知肚明。但即使看到最后,读者都不会得到游戏通关的释然或恍然大悟的快乐,肚内谜团只会越堆越多。为什么他们奔赴自己的死亡如同阅读奔赴最后一个句子?为什么受害者生怕惊扰凶手,呵护他如同呵护下蛋的母鸡?堕落的天罚?幸存的内疚?权力的仪式感?还是“所有的欲望都是对死亡的渴望”?作者在文里所有明牌的提点,只会让一身反骨的读者当成裸露在外的冰山,更绞尽脑汁想去探究冰山下的根系,是怎样一种深暗恢宏。能通过阅读实践不断发明意义,经得起理性动荡也容得下感性蜷依,那就是严肃文学了,不管它披着什么样的皮。 遗憾的是,巴西离我太遥远了,我不可能正确领略到历史,尤其是现代政治的那个面相,除了保罗线慷慨提供的关键词,以及佩德罗、若昂这两个名字可能存在的射覆(就像撒母耳、扫罗那样),只能沾濡沾濡哲学和文学这两个夹袋的风景。必须承认,除开大师级别的文字,最吸引我的并非美味佳肴,那些在舌尖上来回翻滚的修辞,而是伟大废物们面对死亡托盘上横陈的欢愉,一边据案大嚼,一边痛哭流涕的嘴脸。像麦琪那样被命运砸个粉碎便毫不犹豫咬烂舌头的崇高终究太远了,面对不了,便痛痛快快受其引诱吧!接受过量填食,让灵魂在多巴胺狂泄的末日里四分五裂。每一个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幽灵般穿透静夜的间隙,闪电刷白墙壁,恐惧刷白神经,也要说出那句:“给我,我要吃。”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