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世界霸权》是一篇深入探讨地理与国家力量关系的文章。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强国崛起的背后地理因素,指出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还探讨了地理因素在现代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地理决定论的观点。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地理对国家实力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世界霸权的形成有了新的思考。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成书很早,所以立足当时的环境和限制,能够研究这个方面可以说是相当厉害;同时作者站在大英帝国的立场上去看待世界,特别是欧洲历史分析的很多,对于当前我们作为一个处于历史复兴的强大国家人民来说就显得很不舒服,这就是霸权主义在作者内心的生动体现。 一句话概括,地理格局影响了历史的形成,这对当时的世界来说有很大影响,其实也就相当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从世界历史来说,世界文明是如何走到一战前的格局,是每个一不同民族与国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成长与选择,在世界融合过程中为了争夺“能量”的使用而进行的斗争。放在现代来看,文明的多、要面子的多,但是依然会存在不讲理、丧失人性的行文,这更多的是因为地理的局限性,没有经历过长期的统一、和平,没有享受过自然的美好,所以依然人们会为了不同的事而相互警惕。人类的和谐依然遥远。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地理与历史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历史国家的起源都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面发展的,在多数人无意识的时候历史转动,民族的性格就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形成,民族的命运也就因此而决定,正所谓“习惯决定命运”。这也就意味着人有主动性、有自由选择,但终究“受到物质法则的约束”。当然,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论述了国家的形成原因,但是到了近代之后的国家发展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变得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了。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篇二
地理和历史是相互关联,深刻影响的。过去几千年中,地理与历史的联结持续不断地交织在一起,并对人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比如我们熟悉的《水经注》《徐霞客游记》都是地理书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还有大名鼎鼎的《诗经》,从各诸侯国的文学中,也体现了迥异的地理风情和历史、政治现状。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它特别强调了地理对历史的深刻影响,甚至可以称为“控制”,而这种控制,直接决定了人类的战争和政权交替。
作者詹姆斯·费尔格里夫是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地理与世界霸权》就是他的代表作,堪称“地缘政治学”的经典著作,在欧洲曾产生巨大影响。这本书虽然写于20世纪初,但放在现在看仍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作者认为,人的一生都在努力获取和使用尽可能多的能量,因此将“历史”定义为“人类能够逐渐使用越来越多能量的一个循序渐进的故事”。而人类使用能量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地理支配。这个“控制”,不仅局限于各种形式的能量分布对历史的影响,更在于刺激人们占有和使用能量的条件分步对历史的影响。
举例来说:
1.虽然赤道地区拥有最多的热量、水分,但恰恰是获取“能量”太过容易,在控制能量的能力方面,反而是温带的人们更强。因为在赤道地区,日子没有多大区别;而在北方地区,有季节变换,人们会在某一时期缺乏食物,而在另一时期食物相对充足,需要未雨绸缪,就有更多刺激去思考如何节约和获取更多“能量”,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历史主要就是在纬度30°到60°之间的历史。
2.人类除了使用和节约自己的能量,还能通过掠夺来获取别人的能量,而这种节约和掠夺,在更大的群体中有更高的效率,这就是族群,乃至国家的产生。这种掠夺,就是战争的原动力。
3.而一个地区的人们,要保护自己的能量,一些地理条件是天然的优势,比如沙漠、海洋、巨大的山脉,在早期都是极好的屏障。这就是为什么文明的最早曙光出现在埃及的原因:受河流浇灌有充足的水,温暖,且四周受海洋和沙漠的保护。但当埃及人对地理保护形成依赖,而其他地区催生出更高级文明时,他们完全无力抵抗,这也解释了埃及历史上多次遭受异族入侵和统治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细细读来很有意思,也言之有理,值得认真去阅读和思考。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篇三
又是一本地理决定论的书,跟之前听过的《历史的地理枢纽》还有《海权》一样的主题。作者还很有意思,原本是一位数学老师,阴差阳错教了地理,还有了兴趣,然后就一直做地理老师,并最终写出了这本《地理与世界霸权》。全书一共有16个章节,其实就是讲了16个国家,讲了他们的国家地理,如何决定了国家发展的命运。解读者挑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5个国家来解读。 第一,埃及。人类文明的诞生地。作者讲了他认为的,人类文明的诞生地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比如说,温度不能太冷,像南极和北极这些地方就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需要水润和有降水。比如说,撒哈拉沙漠这样的地方也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不合适。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作者说,地理条件不能太优越,以至于在那里生存的人类衣食无忧,也就没有动力进化出文明了,比如说非洲赤道,作者说,赤道地区,温度很高,很暖和,也不需要穿衣服,水果也很多,不愁吃不需要穿,所以,那里的人类就衣食无忧,就没有动力进化。然后,作者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文明诞生地,还需要“四季分明”,也就是说,有明显的夏天和冬天。作者再次拿赤道举了例子,作者认为,其实在赤道的每一天和每一天之间,没什么区别。都是以天粒度循环的,所以,人都比较短视,不需要考虑未来。但是,假如生活在温带,有明显的冬天,就意味着有一整个季节是没有食物的,这就要求人类有规划的能力,需要考虑将来,需要集体协作等等,这就给文明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然后再来看埃及,埃及的位置在非洲的东北部,有降水,还比较湿润,关键是还有尼罗河,有水源就能养活人类,所以埃及在当时是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而且它北边是大海,南边是沙漠,西边是高山,易守难攻,也非常安全,这就给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特别好的条件,所以才诞生了能够造出金字塔的古埃及文明。然而这些地缘上的优势,也成为一种“资源的诅咒”,当其他文明为了克服艰难的环境,在拼命发展的时候,埃及在原地踏步,所以它后来被奥斯曼帝国控制,然后又在19世纪被英国殖民。 第二,英国。作者的祖国,19世纪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地理条件的关键词就是岛国,位于欧洲的西北角,与世无争,但是它是小岛,而且它的西北部有温暖的洋流,这给英国带了温暖的降水,夏天不是特别热,冬天不是特别冷,而且全年音乐连绵的,所以植物也特别茂盛。对人类繁衍来说,比较友好。 而且,因为是岛国,造船业特别发达,全国都能造船,造战舰。16世纪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取得了7年战争的胜利,18世纪打败了拿破仑,19世纪在加拿大赶走了法国人,20世纪在一战后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这些都离不开他的岛国特点。说起来,英国在20世纪初的成功,英国归功于它的地缘呢?还是归功于它著名的“势力均衡”战略呢? 第三,中国。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中国太大了,很难有一个特点描述中国的地理条件,作者对中国地理的最主要的概括是,西边高,东边低,所以三条大河自西向东流,分别是长江,黄河和珠江。然后南部河流密布,这些河流成为中国串联起内部,促进贸易的重要纽带。这些河流就把中国凝聚成一个整体,作者也把中国称为“河流之国”。作者还指出,中国其实是有一条1/4圆弧的海岸线的,中国为什么比较内敛,没有成为像英国那样的海洋霸权国家呢?作者的分析也是中国的内部靠河流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已经很大了,所以向外探索的动力不足。我感觉,中国没有像英国那样在19世纪成为海权国家,到底是文化原因多一些?还是地缘原因多一些呢?我感觉也很难有定论。 第四,印度。复杂神秘的文明。印度,其实在独立以前,一直是一个地理概念,并不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印度的南部。印度的位置其实是最好的位置,东西两边都是大洋,北部是高山,只有西北角有一个小缺口。印度,一直很湿润,温暖,不愁吃喝,所以印度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但是,作者说这也导致了印度的羸弱,西北角缺口,让雅利安人渗透了进来,并发展出了印度教,而为了让雅利安人和印度本土人之间有区别,发明了种姓制度。这成为对于印度的一个巨大的禁锢。然后,从东北面,伊斯兰教又在向印度渗透。这就造就了印度的文化和宗教的极其复杂的多样性。也让印度的民族凝聚力成为问题,也在20世纪被英国殖民。 第五,美国。当代的霸权。按照作者最初的说法,对比美国的初始地理条件,其实不算好。但是美国够努力,把自己的国土从东面一路向西扩展,最终占领了整个北美洲的南部,西面是太平洋,东面是大西洋。而且,美国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就是美国的地底下有很多的煤,它的煤储量占了全球的2/3,所以说,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以煤为主要能源的蒸汽机在美国得到了特别大的发展,也就是说那个年代的煤就是“新能源”,美国因此搭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速列车,随后又主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此成长为当代的霸权。 解读者最后总结到,这本书成书与1914年,超过100年前,很多观点,现在看可能已经落后了,另外一点是作者本人英国人的身份,他对于海权国家还是会高看一眼,对于陆权国家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但是回过头来想,之所以这本100多年前的书,到现在仍然有人读,是不是因为它是唯物的,讲地理的,而地理的(唯物的)因素,是为数不多的能够穿透100年,仍然保持不变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