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思维》是一本启发性的书籍,它教会我们如何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策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不仅适用于个人学习,也适用于组织和团队,可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框架思维读后感(一)
虽然大佬推荐,但是整本书的翻译和描述太过于拖沓和赘述。反而掩盖了很重要的书本内容。书中阐述了因果律,反事实的思维,两者相辅相成,对于形成框架校准框架非常有用。另外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书中只是说了框架思维很重要,但是没有说明如何建立框架,框架在工作生活中通俗的应用。期待后续有更好的框架思维书籍。
框架思维读后感(二)
书名整体给人感觉很高大上,但实际内容有点空洞,目前读了第三章框架底层要素之一:因果律,发现整个章节都是在举例说明,对于实操性比如如何建构因果并没有详细描述,大致翻阅了其它的章节,都是如此,如果想构建框架思维,这本书没有太多实操描述,不建议阅读! 如果想了框架思维的组成要素,及要素之家的关系,可以浏览下,毕竟这也算框架
框架思维读后感(三)
满纸荒唐言,读完一把辛酸泪
除了名字和目录之外
其他不必再浪费时间
再次印证,所谓跟风迎合当下热门概念的书
没有一本值得读的
也再次劝谏想读此书的朋友
把热情用在其他地方或许更合适
甚至发呆一小时,都比翻看着书有价值
书中除了框架思维这几个词重复出现之外,没有一句跟框架思维有关的内容
作者甚至都没有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框架思维
框架思维读后感(四)
《框架思维》是一本涵盖了认知框架和框架思维的书,作者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读者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考的方法。尽管这本书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在一些方面也需要改进。 首先,这本书在介绍认知框架时显得非常全面。它不仅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框架,还解释了这些框架如何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框架来解决问题。 然而,这本书在介绍框架思维时,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有些困难。一些思想显得过于简化或抽象,使得读者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需要更多的证据和实例来支持。 另外,这本书的文笔也需要改进。一些段落显得有些冗长和重复,使得读者难以保持兴趣。此外,一些概念的解释也需要更加清晰和简洁。 总的来说,《框架思维》是一本有用的书,但也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你对认知框架和框架思维感兴趣,那么这本书将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框架思维读后感(五)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论证框架思维的几种方法因果律、反事实思维及约束。 基于不同的问题搭建不一样的心智模型,思维持续努力,脱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场景不容易,要考虑到契合程度,找到框架重构的恰当时机。保持空杯心态,跳出思维舒适圈,进行认知寻觅。 以下一些参考的思维导向提供了不错的方法,持续尝试。 识别并审视自己心智模型并进行假设,多问为什么,思考如果自己认可或成功的人面对同样的情形会怎么做,如何建构框架,如何换位思考。 对框架进行约束,聚焦容易发生改变的因素,最小改变并逐步调整,保持一致性,置于实体模型中。 是否可以进行发挥作用的框架,借鉴其他领域来调整,非必要情况之下不要创建全新框架,不重复。 培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可以接受不同框架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敢于说真话,求异但大可不必存同,集体决策前要求每个个体独立的思考(这点可以应用在管理中,之前做得不到位)。 尽力看见世界各种色彩,坦诚但带着诚意,不同文化的融合看做培养想象、创新和动能的途径,拒绝接受单一框架涵盖社会所有问题的概念。
框架思维读后感(六)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论证框架思维的几种方法因果律、反事实思维及约束。 基于不同的问题搭建不一样的心智模型,思维持续努力,脱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场景不容易,要考虑到契合程度,找到框架重构的恰当时机。保持空杯心态,跳出思维舒适圈,进行认知寻觅。 以下一些参考的思维导向提供了不错的方法,持续尝试。 识别并审视自己心智模型并进行假设,多问为什么,思考如果自己认可或成功的人面对同样的情形会怎么做,如何建构框架,如何换位思考。 对框架进行约束,聚焦容易发生改变的因素,最小改变并逐步调整,保持一致性,置于实体模型中。 是否可以进行发挥作用的框架,借鉴其他领域来调整,非必要情况之下不要创建全新框架,不重复。 培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可以接受不同框架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敢于说真话,求异但大可不必存同,集体决策前要求每个个体独立的思考(这点可以应用在管理中,之前做得不到位)。 尽力看见世界各种色彩,坦诚但带着诚意,不同文化的融合看做培养想象、创新和动能的途径,拒绝接受单一框架涵盖社会所有问题的概念。
框架思维读后感(七)
我都不记得上次我打1星是在什么时候了,但这肯定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水的书,没有之一,信息的密度低到可怕,我甚至去看了下英文版的出版时间是不是在上个世纪。
书的质量从推荐序就可见一斑,三篇序只有第一篇还算正常,第二篇说有人打分低是因为不够知行合一,问题在于这书的深度够得上作为知行合一的指南吗?
我帮没看过书的朋友简单总结一下,其实近300页的书,拢共就几句话:因果关系是很重要性,要知道如何发现正确的因果关系;要学会目标导向,敢于假设;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做事要看清楚条条框框;保持开放,一个思路行就换个思路。
没了。
我就想问了,这特么说的不都是正常人只要能够正常活到现在就应该已经了解的东西吗?
第三篇推荐序,干脆只是简单粗暴地搬运了润总的一篇公号文章,里面除了强调框架思维的重要性以外,跟书没有任何的联动,我都好奇润总有没有好好看过这本书,如果看过会不会把这个推荐序稍微改一下,起码让读者看得出双方曾经努力地试图建立起关系,哪怕表面关系也行。
这本书是凑单买的,说实话都不配凑单。
框架思维读后感(八)
从内容篇幅上,一半都在描述框架思维的重要性,在实践方面教学内容并不太多,但在内容价值方面,文章里分享的底层思考要素,充分了解人类思考的倾向确实可以让人更好的优化自身的思考。
接下来分别从文章分享的底层思考框架分享个人阅读心得:
”因果论“-这个点对我来说收获比较大,因为有了因果论,世界才会变得可以解释。对于目前进程快速的新世纪来说,很多人不会去深究”为什么“,习惯逆来顺受,既来之则安之,可能会思考如何安之,却甚少思考为何来之。既不知为何发生,又如何能确保安之是对的呢?
"反事实思维"-想了好几次为什么叫反事实思维,听着有点像是质疑事实的能力,但事实上我觉得这个概念更像是想象未来的能力,基于目前的情况,设想各种会发生的情况,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应变,继而也会发生不同的答案。Plan的开始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想象是伴随着思考的,但逐渐深入之后,会发现不断的想象是一件探索的路,到达重点的那一刻充满着愉悦。
”约束“-毫无约束即是虚空,请给自己的想象设计边界。约束是有必要的,但是不是一定什么情况都需要约束?我觉得不一定,作为一名资深社畜,经过无数碰壁之后确实已经很擅长在领到任务的时候,必须问清楚领导关于这个项目的”约束“,否则方案做起来就像脱缰的野马,哪里都是方向,哪里都要乱撞。但这也造成了一种情况,如果默认约束的不变,总会让人无法跳出现有框架。
框架思维读后感(九)
开篇先说一句不那么中听的----绝大多数国内读者,对【框架】这个概念和意义,其实都没有明确的、全面的认知。
一些所谓的“拆书专家”,只是吹嘘“框架”多好多好,但是对框架的概念和定义却一直闭而不淡,为什么?因为自己都没有吃透这个概念。
《框架思维》这本书评分7分,考虑到第一作者写了几本不错的有关数据的书,加之豆瓣的五星评分体制,所以四舍五入,给了4星。
首先要表扬的是,作者在本书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又重新定义了一遍【框架】概念和包含元素。
这个确实是一个必要的工作,因为太多大咖只是忙于把【框架】应用,而很少有人去定义框架到底是什么,应该包含什么。仿佛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但是却中国读者摸不到头脑。这个感觉就像是给老外去解释,什么叫做中式烹饪中的【鲜】一样。
虽然作者的关于【框架】的概念描述也有自己的独特性,但起码提供了一个模板可以让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
其次,文章揭示了框架非常重要的三元素【因果关系、反事实、约束】。这个当然是作者自己的理解,这样的三元素放在其他作者描述【框架】时,契合度并没有那么高。尤其是这几个词经过翻译和作者自己大量的、不够精准的案例佐证之后,就更不容易接受了。
最后,就是作者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框架三要素重要性,大量的距离和车轱辘话,让这本书的阅读舒适度不断减分。估计也是这本书被读者打低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框架思维读后感(十)
关于框架思维,本书提出了三个底层要素:
框架底层要素一、因果律
人类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大量的经验和实践基础上归纳总结,把因果推论转化为框架,也就是可以反复利用的模板。
框架底层要素之二、反事实思维
以目标位为导向,设想新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过程。作为一种对“因果决定论”的制衡,反事实思维可以避免我们过早的得出一个不准确的因果结论。
框架底层要素之三——约束
所谓约束,“是指以特定的方式塑造我们的反事实思维的规则和限制。”
为什么要有约束呢?“如果没有约束,我们可能会想象出无数与因果心智模型缺乏联系的虚拟现实,它对我们的行动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框架的建立,基本上是基于因果律的,但如果不加入“反事实思维”,那么因果律就是轻率的,经不住推敲的。而为什么又要加入第三要素——“约束”,是因为如果不约束“反事实思维”,那么太过松散的框架,可能会导致框架的解体。
在我看来,这三个底层要素,是通过“制衡的制衡”来实现的,第二要素是对第一要素的制衡,第三要素又制衡了第二要素,使得三要素之间出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此一来,才保证了框架的有效性。
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来理解,我归结为这是一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希望这推荐对你建立框架思维有帮助!
框架思维读后感(十一)
目标:想清楚、说明白、做正确。
有了框架思维,在我们面对不熟悉的场景时,能够从旧有的知识中整合出新的方法,以更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在面对熟悉的场景时,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并聚焦重点,从而减少认知负担。
没有框架,再多的努力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构建框架是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能力,当我们的认知能力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我们的心智模式也就成熟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选择和决策,从而正确地定义问题,设计策略。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论证框架思维的几种方法因果律、反事实思维及约束。
基于不同的问题搭建不一样的心智模型,思维持续努力,脱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场景不容易,要考虑到契合程度,找到框架重构的恰当时机。保持空杯心态,跳出思维舒适圈,进行认知寻觅。
以下一些参考的思维导向提供了不错的方法,持续尝试。
识别并审视自己心智模型并进行假设,多问为什么,思考如果自己认可或成功的人面对同样的情形会怎么做,如何建构框架,如何换位思考。
对框架进行约束,聚焦容易发生改变的因素,最小改变并逐步调整,保持一致性,置于实体模型中。
是否可以进行发挥作用的框架,借鉴其他领域来调整,非必要情况之下不要创建全新框架,不重复。
培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可以接受不同框架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敢于说真话,求异但大可不必存同,集体决策前要求每个个体独立的思考(这点可以应用在管理中,之前做得不到位)。
尽力看见世界各种色彩,坦诚但带着诚意,不同文化的融合看做培养想象、创新和动能的途径,拒绝接受单一框架涵盖社会所有问题的概念。
框架思维读后感(十二)
《框架思维》读后感悟
【整体评价】
一般,太过教条化,实践指导作用很低。
1. 全书正文内容236页(全书290页),真正有用的内容,可能不到10页,其他都是引用各种实例诠释这10页内容。但由于文笔一般(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又长又臭,车轱辘话一堆。
2. 有些思想未必一定正确,但作者却想强行灌输给读者。比如:认为人工智能不如人类,彰显人类的强大;把某些人类简单的分为“情感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却是自己定义的概念——理性主义者成了支持“科技取代人类论”的人,情感主义者成了一群……凭感觉做事的混沌者。我想请问作者,你凭什么认为人工智能 不能取代人类?(对于这个,我没有任何观点,我认为科技如何发展我都能接受,但我不能接受给读者灌输一个确定的“未来思想”!且没有任何客观世界的论据。这会影响多少人!)
【带给我的启发】
对我几乎没有帮助。
对于没建立过认知体系的人或许有用,但我已经架构认知体系多年,对我而言此书讲得都是些废话;并且此书太过教条化,实际情况中完全不必刻意追寻“标准”,而是随即应变更好。
【推荐给他人】
不建议任何人阅读。
此书太过教条,对于新手架构者,容易陷入追求完美符合的虚无中;对于熟练地架构者,此书全是废话。
【他人的评价】
果然,我去豆瓣看了《框架思维》的评论,6.3分,烂的一批,狗屎!
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觉得是废话,也有些人觉得很有用。总而言之,这本书一般,且太过教条,不建议阅读。
框架思维读后感(十三)
通过使用框架,从而开发认知框架,继而发展框架思维。书中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生存框架和死亡框架。相同的一组数据,从不同的出发点定义框架,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最终选择的方案截然不同。一个问题的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这就是框架相应。
“很多时候,框架都是在潜意思(后台)下运作,如果你没有刻意思考,你往往不会知道自己在某个场景下用的是什么框架,为什么要用这个框架。”这是引自文中的一段话,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社会心理学上的某个理论,潜意识里的固相思维。在《影响力》这本书中,很详细的阐述了我们很容易被我们的潜意识所欺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点,就有点矛盾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潜意识里的大部分认知及框架,的确能帮我们省下不少事。
通过看这本书的前三篇推荐序,基本就已经可以了解到这本书主要是在说什么内容了。在第一篇序中,安人心智董事长阳志平说“在我的著作与课程中,我常常将人类的高阶认知能力总结为四种底层认知能力:命名、分类、变形与旋转。在本书中,作者们则将其总结为三大要素:因果律、反事实思维与约束。”这三点基本就是框架思维的底层逻辑了。框架赋予我们认识能力(由于因果律)和行动能力(通过反事实思维),它也确保我们的认识和行动有意义(通过恰当的约束)。
在第二篇序中,主打以开放的心态包容不同,并在之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养成随时构建、应用与优化框架的思维习惯,才算读懂了这本书的精髓所在了。书中有一个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读书永远要遵守的是‘尽信书不如不读书’的原则。我们每个人有我们自己的特点,也有我们各自的时代与地域特点,无论读多少书,无论读什么书,最后我们还是要走自己的路。
在第三篇序中,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分享的是关于自己认知和成长的思考。什么是认知体系?认知体系其实就是一套知识框架。当你有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就不会人云亦云。在最后如何提升和刷新自我认知体系的建议中,有两点建议:第一是建构和打碎自己的框架,第二是再忙,也要保持成长。具体的内容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都是满满的干活。
“我们想象的边界即世界的边界(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与大家共勉。
框架思维读后感(十四)
框架底层要素1:因果律
人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把因果推论转化为框架。这些心智模型就成为可供反复利用的模板,可以不断应用到新的环境中。它未必完美,但灵活,可以相互替代,不仅减轻了我们的认知负担,而且大大减少了决策时间。
如何更好地以因果模板进行思考?首先,至少要有因果模板意识;其次,在思考问题时要懂得如何去利用它。你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我是怎么解释的?这么解释是否正确呢?”
框架底层要素2: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是建构框架的第二个要素,它以目标为导向,透过现状做出各种预想,以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问题。你会发现,反事实不是空想幻想,而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取决于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反事实思维和因果推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将被淹没在一片无意义的事件海洋中,漫无头绪;如果缺少了反事实思维,我们将被现实所困,毫无选择余地。
反事实思维的闪光处在于:
1. 可当作是对“因果决定论”的一种制衡。因果决定论认为道路只有一条,但是,当你想象另一种可能性时,也会想到不同的原因。
2. 我们和反事实互动的方式使之变得可为我所用。想象某些不存在的东西,比用纯粹的概念术语思考更容易。
3. 可以激活我们的隐性知识,发现更多创造性解决方案。
4. 给人一种使命感,使我们从理解转向行动,从领悟转向决策。
框架底层要素3:约束
应对约束,关键在于收放自如,约束过多,你可能会错过要事;约束过少,你可能无法聚焦要点。应该怎么做?
你首先需要认识到,每一个框架都有软约束与硬约束,软性约束是有弹性的或可改变的,只需付出相当的努力即可进行调整。硬性约束是固定的、不可渗透的和不可侵犯的。硬性约束是心智模型的核心所在,忽略它就意味着放弃框架本身。
所以,当你为了进行反事实思维而选择约束条件时,先要确保守住那些硬性约束,而在选择软性约束时,舍恩伯格总结了三条指导原则:
当我们具备了框架思维时,我们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目标,分析过程,通过框架思维的三大底层要素,学会换位思考和逆向思考,让自己成长越来越快,最终走向成功。
框架思维读后感(十五)
人无时无刻不在做决定,小到吃穿用度大到找工作,创业,找伴侣,买房等等,这些时候你是如何思考的,比如你要购买口罩,如何选择合适的口罩,是不是要想口罩的标准是什么,不同标准的防护级别是怎么样的?自己需要在什么场景使用适合自己的口罩?款式和型号是什么?在哪个平台购买?购买什么样的品牌的?
再比如你要买房是不是要想周边的产业有多少上市,公司高薪人群比例如何?这个房子的地理位置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有利,对应的学区是什么?这个小区的房子是全新的还是老破小房子的户型?如何购买用途是自住还是投资?
你可能隐约感觉到自己在做决定时不仅仅基于理性推论,还要基于一些更基础的东西,这些东西让你对事物运转有一种直觉,能够更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坚持或改变自己想法的。
这些底层的东西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就是框架。顾名思义,框架就是架子上有建筑学上的框架,帮助你提高盖房子的效率。由软件工程上的框架帮助你提高开发软件的效率。同时还有一种认知框架。认知框架就是那些协助我们作出选择作出判断的底层架子。 高手做事,都有自己的框架。有了自己的框架,就能在未知的问题上正确定义,设计策略,锁定问题的本质,高效做出决定。《框架思维》将教你如何构建框架。
本书是由三位行业翘楚联合打造,其中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大数据之父【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与【法】杂志高级编辑 肯尼斯.库克耶,【法】管理学教授,弗朗西斯.德维西库专注于决策、模型和数据的研究领域。
01 因果律思维
框架的底层要素之一是因果关系,世界为什么可以预测,因为你是用因果关系来看待世界的,简单说就是从原因推论出结果,我们能够在行动之前预测出每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不断修正,优化自己的行动方案。
人类一生下来就懂得某些对世界因果关系的认知,即使是婴儿也知道掉落的物体会垂直落下,人类也会很自然的从经验中总结出因果关系。
所以如何更好的以因果模板进行思考,首先要有因果模板的意识,其次在思考问题时要懂得如何去利用它,你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我是怎么解释的,这么解释是否正确呢?
02 反事实思维
框架底层要素第二点就是。反事实思维。意思是说人类大脑具有模拟能力,在行动前会先模拟环境,想想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而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行动,或者如何行动,从而规避了伤害自身的行为。
反事实思维以目标为导向,和因果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能让我们更好地成为因果思考者,当你看见更多可能性时,视野也会被拓宽,而不会被困于泥沼,我们和反事实互动的方式使之变得可为我所用,想象某些不存在的东西比用纯粹的概念术语思考更容易,同时反事实思维还给人一种使命感,能够帮助我们从理解转向行动,从领域转向决策。
03 约束思维
约束是建构框架发挥作用的第3个要素,为什么要约束呢?因为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你可以想象出无数与英国心智模型无关的现实,但是她们对你的行动是否都有参考价值,适当的约束才能让我们合理发挥想象力,有效释放创造力,为决策和行动提供正确的指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约束实际上是释放了自由而非捆绑的手脚。首先你需要认识的每一个框架都有软约束与硬约束软约束是有可弹性的改变的成分,只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就可以进行调整,硬性约束是固定的,不可收到的和不可侵犯的硬性约束是心智模型的核心所在,忽略它就意味着放弃框架本身。
所以当你为了进行反事实思维,而选择约束条件是要先确保守住那些硬性约束,而在选择软性约束时,可以有可变性,最小变化和一致性。
有了约束你就可以确定决策展开,行动框架的建构,就从认知范畴转向至关重要的行动,所以到目前为止认识了这三个底层思维,你发现框架如何发挥作用了吗?
框架赋予我们认知能力。(由于因果律)和行动能力(通过反事实思维),也确保我们的认识和行动有意义。(通过恰当的约束。)
如果当前的框架无法满足需求怎么办?那就要重新建构,框架越多元的框架越能让你发现不同的观点,主动去拥抱变量,更加适应环境的变化。
所以当你具备了以上三种思维,你就可以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更好的行动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