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黄钟与箫管的回声——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读后感1000字

《黄钟与箫管的回声——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5 21:40:14
《黄钟与箫管的回声——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05 21:40:14   小编:

本文通过比较林佩芬和叶广芩的创作,探讨了两位艺术家在音乐创作上的不同风格和特点。林佩芬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创新,而叶广芩则更注重乐曲的形式和结构。两位艺术家的音乐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深入了解和欣赏。

黄钟与箫管的回声——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读后感篇一

作者用流畅的文字,抽丝剥茧的文本分析将林佩芬、叶广芩二位作家作品有机结合,放置在历史的时间轴里全方位比照,并将两位作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力求重塑民族精神的思想美学阐释地淋漓尽致。书中解析出林佩芬、叶广芩的小说特有的文学意象,这二位作家的作品不是单向度的文本,而更像是"杂糅性"的复合型文本,有机融合了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小说、家族小说、通俗小说、自传体小说等多种艺术类型的独特元素,从而呈现出一种开放而多元的艺术面貌。这本书在帮助读者厘清二位作家的思想内涵、独特抒写的同时也将纷杂的作品中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力量呈现出来。

黄钟与箫管的回声——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读后感篇二

当年被林佩芬老师的《故梦》惊艳到,那种细腻华美大起大落的末世贵族在时代中沉浮的命运感人深深。可能由于相隔海峡和早年环境不同,林佩芬的文字给大陆读者既疏离又仿佛得到某种珍稀物种般的炙爱。叶广芩作为内地好作品频出的作家,多部作品都描写老时代里的悲欢离合种种,也是自己的家族记忆,十分具有阅读价值。发现这本《黄钟与箫管的回声》也是十分意外,将林佩芬与叶广芩两位作者作了比较研究:一个生长台湾和一个成长在大陆前朝后代,同是两位女性作家,描写家族往事,在看似一脉相承却又不同的语境下,这种比较可谓新鲜有趣,很有意义,也前所未有。读完这本书,再去回看两位作家的作品想必会更有意味或者再多些启发吧。

黄钟与箫管的回声——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挺有意思,把两位“格格”作家做对比。从出身背景看,这二位都是满清遗族,年龄相近,作品都有浓厚的历史和儒家文化色彩。但是内容和文风又有很大差异。林佩芬虽然出生于台湾,却埋首历史,潜心创作,把自己对民族国家命运的忧患之思融于历史书写,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气质。叶广芩出生于北京,她的历史小说更聚焦于家族兴衰和个人命运,对她北京这座城市的人文、地理、民俗有更多着墨,多了生活气息,所以,这本书的作者用黄钟和萧管来象征二者确实形象之极。

这二位的共同之处,本书分析的也非常到位。第三章的文人情采与士人德性,和第四章的士君子文化精神,总结了两位格格作家相似的精神风貌、审美趣味、精神追求,和她们对民族文化、人文传统的热爱,以及对创作的人物包括个人、群体悲剧命运的人本主义反思。

总之,两位作家自身的异与同,和她们作品的异与同,确实耐人寻味,值得深思。我想我会读完这本书的。

黄钟与箫管的回声——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读后感篇四

书还没读完。猜测林是黄钟,叶是萧管。不知道对不对。

这本书挺有意思,把两位“格格”作家做对比。从出身背景看,这二位都是满清遗族,从年龄看,都是50生人,作品都有浓厚的满清历史和儒家文化色彩。但是内容和文风又有很大差异。林是饱含去国怀远之情,虽然出生于台湾,却在对岸埋头历史的故纸堆,潜心创作,把自己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悲怆忧患之思,和对故国的深情追忆融于历史书写,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气质。叶虽然出生于北京,却是成长于红旗下,当过工人,经历过下乡,她的历史小说更聚焦于家族兴衰和个人命运,对她生活的北京这座城市的人文、地理、民俗有更多着墨,多了一丝生活气。所以,这本书的作者用黄钟和萧管来象征二者确实形象之极。

这二位的共同之处,本书分析的也非常到位。第三章的文人情采与士人德性,和第四章的士君子文化精神,总结了两位格格作家一致的精神风貌、审美趣味、精神追求,和她们身为“遗族”对民族文化、人文传统的热爱,以及对创作的人物包括个人、群体悲剧命运的人本主义反思。

总之,两位作家自身的异与同,和她们作品的异与同,确实耐人寻味,值得深思。我想我会读完这本书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