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工程师之歌》是一首描写宇宙探索的歌曲,通过细腻的歌词表达了人类对未知星空的渴望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歌曲旋律激昂,充满了力量和希望,让人不禁为宇宙工程师的勇气和决心所感动。这首歌唤起了读者对科学与探索的热爱,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意义和价值。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一)
改造自然是人类永恒主题,书中的每一篇堪称经典,内容精彩,角度多样,视角全面。洪荒宇宙,须弥藏介,展现作家奇思妙想,震撼读者,引发思考。宇宙是人类手中的璞玉,工程师是人类手中的刻刀,工程师是自然的艺术家,雕塑家。大自然存在的意义因为智慧生命的存在而升华,智慧生命亦是大自然演化发展的工具,工程师就是这工具的矛尖。读完此书之后,让我们继续努力,让人类的刻刀变得更坚韧锋利。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二)
经典中的经典,中国硬科幻小说的多篇代表作,信奉科学与科技的科幻迷必读书目,希望这些作者们能够继续努力,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现阶段,感觉硬科幻和太空科幻类文学已经走入了创意枯竭的阶段,读者也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作品。
但是,以前的科幻今天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未来也需要今天的科幻作者们发挥科幻精神,为人类未来规划新的蓝图!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三)
这是由刘慈欣选编的工程师科幻小说,囊括了“中国科幻银河奖”多部获奖作品。
13个短篇,13位工程师需要完成一个个匪夷所思的任务:人工影响台风, 把金属原子合成的生命播种到水星,给月球抛光,将整颗行星改造成一个能思考的器官,莱氏秘境里的黑洞乌托邦等,这些工程有的令人不寒而栗,有的宏伟壮丽足以载入史册,但是再宏伟的史诗性事件也躲不开一个普通的开端,工程师们经常处于孤独无援,不被理解的绝境,但他们凭着惊人的毅力付出毕生经历,取得研究成果,大幅度的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四)
说起中国科幻小说,刘慈欣的《三体》被誉为里程碑之作。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更成为国产科幻电影的扛鼎之作。然而,在科幻大类里,其实是有很多细分领域的。基于刘慈欣本人高级工程师的身份,在他主编的《宇宙工程师之歌》小说集中,给他和其他优秀的中国科幻小说家的作品赋予了硬科幻的色彩,用他的话说是归属于工程师科幻小说一类。
刘慈欣对这类小说的定义是,具有工程师思维方式的科幻小说。他认为其特征之一,是对宏伟工程细节部分的想像力,表现为某种建构性思维。另一个特征是对科学技术的认同和敬畏。在这本小说集中,刘慈欣的《地火》一篇,带有明显的他所说的工程师小说的典型特征。其中小说中的某些场景,甚至可以闪回《流浪地球》里某个印象深刻、似曾相识的画面。比如,一根根腾空而起的巨大火柱;比如,烟云中不时出现幽幽的闪电。而这些画面都是与工程构筑或毁坏息息相关的。
对工程师小说比较感性的认识,也可以从《地火》中窥见一斑。首先,读此小说最大的推动力来自于对清晰逻辑的攀附。换句话说,作者一开始抛出一个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困难重重,主角力图排除阻碍推进工程建设——先要怎样,然后怎样,接下来又怎样,一步步克服困难直到工程终于得以启动。然而,眼看着要成功,结果突然出状况,所有的努力功亏一匮。其次,是对工程的迷信。主角对于工程项目有一种类似执迷不悟的信仰,相信工程可以解救人的悲惨处境,相信工程可保万无一失,相信工程能够应对或战胜自然。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主角的工程项目最后失败了,作者仍然对主角构建的工程项目的重要意义予以肯定,肯定了它在进化中不可或缺的意义——因为上一代人在工作中的处境显得愚笨、艰难,于是逼迫着下一代人寻求科技工程向更高级进化,以期解放人类本身。
《宇宙工程师之歌》歌颂了工程师在文明进程中的先进性,也歌颂了工程技术本身,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困境的超越,因此也具有了变革的力量。正是工程的建构,使得人摆脱了工作的奴役,改变了其生存状态,为人类赢得了值得期待的未来。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五)
点击进入刘慈欣的硬科幻宇宙 . 你肯定会好奇,为什么科学家会执着于暗物质,这种即不发光,也不能与我们发生任何作用的物质。抬头看看星空。你就知道了。无论在宇宙哪个角落,星星⭐只是微不足道的灰尘,占据了大部分天空的,是永恒的黑暗。那才是宇宙的主体,而我们怎能容忍自己对这黑暗一无所知?
人类孤单吗?宇宙间还有生命吗?暗物质真的存在吗?是来自另一个维度的影子吗?为了寻找答案,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由刘慈欣主编的科幻小说集,共13个故事,人类面对灾难时孤独无援,无论多么jue望的处境仍然努力在为人类文明创造机会,恢宏大气,悲壮苍凉,令人震撼!
精彩片段: 科考队经过数百年的漫漫航程来到银河系中最荒凉的地带---大裂谷,当“我”开着救生舱在飞船外检修损伤时,突然一股力量猛然袭来,电光火石间,飞船变成金属垃圾云☁,救生舱脱离轨道,自由滑行,向一个未知的世界飘去...... 该短篇获第26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短篇小说奖。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六)
读科幻小说,对于我们这些理工科男来说,读那种从“一砖一瓦”开始搭建的科幻世界,比读那种横空出世的架构世界,要来得舒服多了。脑海之中更容易想象出科幻作家笔下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番面貌,以及其中的科幻设想究竟要怎么样去实现。 科幻并不是展现神力,也不是为了展现超越自然的力量,而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构象,构想一种当下的我们无法实现,但未来的人类有可能使其成为现实的技术。这类科幻构想,就像工程师一笔一划勾勒出的工程图稿,让脑海中的计划慢慢成为现实。大刘在本书之中,就特地挑选了这一类以工程师的思路进行展开的科幻故事。 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的时间里,除了大刘之外,似乎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家,看起来这是一片科幻作家难以成长的土壤。然而,读过本书之后,除了大刘挑选的自己的两篇故事之外,另外十一篇作品,每一篇的水准也都相当高。 本以为《地火》一篇可能是本书里的高峰,没想到这结论下得有点早了,紧接着的《水星播种》,无论是在工程师视角的科幻设定方面,还是双线展开的讲述手法上,甚至那无论在时间跨度上还是空间跨度上都宏大无比的剧情展开上,都让人不禁拍手叫好。 《地火》一篇里,大刘让我们看到了煤的地下气化技术,让煤变得可以和石油天然气一样开采。对于外行人来说,一听说挖石油,很容易以为石油开采跟煤矿一样,需要工人下井,到地下去进行挖掘。其实嘛,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工人是在地面上的钻井平台上进行作业的,并不需要人到地下。如果开采煤矿也能这样,那实在是煤矿工人之福。 大刘在《地火》一篇中,将故事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比较长,那是人类工程师第一次试验煤的地下气化技术。用书中的话来进行比喻,那就相当于把地下的魔鬼放出来了。然而,画面一转,一百多年过去了。气化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固态煤反而成了遥远的不可思议的传说般的存在。 那些改变世界的技术,在刚开始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在方方面面遇到挫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困难。然而,一旦革新完成,将给世界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故事中,未来的小朋友看着早先的煤矿工人,发出的阵阵感慨,大概就像今天的我们,在灯火通明的夜晚,感慨古人总要面对黑夜。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七)
我记得前段时间看电影由刘慈欣科幻小说为剧本改编的《流浪地球》,引起我对宇宙科幻片的强烈兴趣,于是就开始看他的科幻小说,这兴趣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了。 这本《宇宙工程师之歌》不仅收录了刘慈欣的作品,还收录了许多其他作者的获奖作品,带我们进入了宇宙硬科幻的世界,不同于完全建立在作者脑洞上的科幻故事,阅读这类书籍,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地质、物理、天文学等知识储备,才能看得更过瘾,这也意味着需要真正热爱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乐趣。 他不是空中楼阁,更像是地球上的工程师上了宇宙,在宇宙中运用我们现有的知识,发散性思维,打造一艘宇宙飞船,建造一座宇宙天宫,叙事上不求宏大,只求写实,越看越觉得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跳起来就能触碰到。 比如刘慈欣讲述《地火》的故事,让我叹为观止,科学家研究煤炭转化为煤气多年,实验室里成功的产物最终要应用到矿井里才能得到它最大限度的发挥,而这个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他低估了转化所带来的负面威力,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最后科学家本人以身殉职的故事。 就像人们对于地球的敬畏始终不足,对于自己的自信又太足,引发的惨剧不仅仅在故事里发生着,也在现实中时刻发生着。不过作者却在结尾时,给了一个理想的结局,因为科学之所以能够进步,也许正是靠着人类的自信和自负,一次次失败,再迎来之后的成功,我们所需要的是更谨慎而谦卑,能够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 再比如,飞行员和台风的博弈——《“勇士号”冲向台风》,有各种气象学、天文学、空气动力学知识,在故事里交汇,但并不是掌握了基本的原理,台风就能够被我们所掌控,它的变数太大,所以飞行员多年研究总是以失败告终,最后为了拯救没来得及撤出海港的渔船,飞行员用掌握的技术瓦解了台风,最终光荣赴死。 在故事里,作者不是单纯为了炫耀他的知识储备,他描写得很是克制,所有知识都是为了故事而服务,最终更是为了歌颂牺牲,那是人类用生命去守护生命,用科学征服自然的旅程,令人敬佩又深感震撼。 所有故事的立足点都会回归到人身上,回归到技术是为故事服务的宗旨上,这就是工程师类型小说不同于别的科幻小说,技术永远只是手段,而找到真实的自我,才是本源。 end。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八)
提起中国的科幻领域,不得不说的是刘慈欣老师,《三体》、《流浪地球》等一系列中国元素的科幻享誉海内,闻名世界。在他的精心策划和主编下,一部以工程师为专题的科幻作品《宇宙工程师之歌》如同一座科幻的宝塔,屹立于文学的殿堂。它记录着人们对祖国六千万工程师的赞美;它描绘着人类对未来、对宇宙无尽奥秘的探索和想象;它演绎着宇宙工程师的种种憧憬未来之梦;它完美展现着一个个宏伟、壮丽的工程奇迹……
翻开《地火》,遇见刘欣。这个名字,似乎已经与煤炭工业的历史紧密相连。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次失败的实验,更是对一个时代探索与追求的见证。他的父亲,一位在矿井下劳作的矿工,因矽肺病离世,留下了未竟的嘱托。带着父亲的遗愿,他努力读书,抱着改变煤炭工业生产方式和煤矿工人命运的雄心壮志,踏上归国之路。如果煤矿变成一个巨大的煤气发生器,将煤层中的煤在地下就变为可燃气体,再用开采石油或天然气的地面钻井的方式开采这些可燃气体,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实现就不远了。想法无疑是好的,然而任何探索都伴随着风险:实验初期虽然顺利,但随着刘欣的盲目冒进、个人英雄主义的决策,实验逐渐走向不可控……不同的故事,相似的经历出现在了《地球大炮》里,一个不经意间,父亲便给儿子心中播下了狂想之种,工程师的力量是可怕和令人敬畏的,他们以实际行动穿透地球,末日境地迎面而来……
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努力和探索精神。任何伟大的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那些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人,为我们铺就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多年以后,当我们站在科学不断前进的点上,回顾这些故事,教训和牺牲,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都应该同时看到……
一个个独特的题材和风格,犹如一首首壮丽的诗歌,歌唱着工程师们的梦想与追求。穿越全书,不仅看到这些伟大的建设者,更看到一个个吟游宇宙的诗人。他们以精确的计算表达对宇宙的敬畏,以工程的艺术诠释对人类的热爱。如同古人吟咏山水、抒发情怀一般,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描绘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未来世界……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九)
喜欢看科幻的我,趁着春节假期忙里偷闲看完了这本《宇宙工程hi是之歌》。
大刘的前言写的很有感情,也对工程师们的科幻不吝赞美,特别提出来的“质感”,也是本书中许多篇目的第一感觉。在叙事之外,对于作者们创作科幻的立意出发点也给出了非常好的总结:
可以说大部分科幻小说的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个人的生存忧患并扩展到全人类生存忧患:人类还能生存多久?人类是怎样灭亡的?地球还能存在多久?月亮呢?太阳呢?银河系呢?地球生命终止了,或者不适合人类生存了,人类该怎么办?
有句名言说: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致力于不朽。人类当然也更加在自己的智慧世界中,全力以赴去追寻实现这一点。
于是关于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过去和未来,之种种。现实的,不现实的。科幻的,胡幻的。
<归去来兮>和<故乡明>这两篇很好的实现了以上种种的结合:既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有”有质感“的科幻工程术语重现场景,还有诗一样的语言和抒情。
大刘的<地火>和<人间大炮>都是以前看过的。现在再看,大刘的工程构想真是惊艳。有的时候感觉像是看凡尔纳系列——种种设想都似乎在不久的将来就是现实。
这次重读,有点遗憾的新发现:原来对于人类之间,家庭,感情,社会关系等等的方面,大刘丝毫并没有人类社会结构进步的思索。包括流浪地球!宇航员努力工作,要养家要治病要解决个人生存问题——可以说大刘丝毫没有考虑过物质进步是会改善和改变社会关系这件事。
而我恰恰以为人类社会关系的进步才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最重要的体现。站在当前看,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点不变,不可能人类进步到能太空往来了,还要打工996,还有黑心资本家等等,这一点,在关于金钱和人之间的关系上,我期望地球人类未来的进步,是建立在解决了个人物质生存忧患之后的科幻,是建立在人类资本逐渐进步为全人类i公共资源基础上的科幻。
大刘的科幻影响力既深且广。以上的影响在其它篇幅中也有同样的相似之处,也许这是工程师科幻的共同特点:只有机械进步,没有社会关系进步。唯一提出了会有新思想的是<故乡明>一篇中提到:天知道新文明会弄出什么新哲学体系!这个地方给一个大赞。
发现有许多科幻设定逐渐变成大众都默认接受了,我在<卡文迪许陷阱>中看到了太空电梯,在<黑月亮>中看到了地球联合政府。<故乡明>的石碑和月球抛光,都让我想起<2001太空漫游>的望月者;<水星播种>和<信封计划>都有创世纪的影子。
科幻的世界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毕竟人类的存在何其渺小呀。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人类充满了无限好奇和无尽的探索(我就是对世间万物都充满新鲜的好奇宝宝)!恰好关于人类灵魂的设定是,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束缚——所以文明从来都是要走出去,要交流,要去向远方——只有离开,才能回来;只有走远了,才有故乡。
《宇宙工程师之歌》读后感(十)
朋友们,我们早就生活在科幻当中了。
强大到可能威胁人类的AI?——OpenAI宫斗时,被认为是通往AGI或超级智能的关键一步的Q*浮出水面;
“复活”逝者?——微软的GAIA,语音+一张照片就能合成说话视频,还可以用文本控制人物表情;
脑机接口、移民火星、末日交通工具……马斯克,还是马斯克。
在特斯拉Cybertruck的交付现场,马斯克欣慰地表示“终于,未来有了它该有的样子”。而那Cybertruck,长得就跟从科幻片里直接开出来的一样。
特斯拉Cybertruck
想想也不奇怪。6岁看《星球大战》、靠《银河系漫游指南》度过青春期的存在主义危机、把对阿西莫夫的读后感转化为SpaceX……科幻当然塑造了马斯克眼中未来的模样。而这个兼任世界首富的geek,其实是位工程师,秉持第一性原则和物理定律,探索着拓宽人类科技的未至之境。
科幻可以产生工程师,工程师也可以生产科幻,这种高智力组合形成的硬科幻,是很要命的。因为那阅读体验并不轻松,包括且不限于,读着读着开始查术语;信息量大到需要倒回去梳理思维导图;或者匆匆薅出纸张,算起数来。
边烧脑,还得边揪心,比主角还着急地琢磨,到底怎么做才能绝地求生。
会逼得读者过于聚精会神而忘了喘气,是这类小说的通病。毕竟,真正懂技术的人,在原理的基础上,借助逻辑输出的脑洞,根本不像是故事,更像带你窥破天机,然后任你被预言砸中,久久失神。
看这类小说,就是在与作者进行智力角力,妥妥的“Brainy is the new sexy”。一旦理解或者抢先猜中个中玄奥,脑子里的奖励回路放电,得比星舰放的烟花还亮。就像辣椒或烈酒,难以忘怀的后劲,会驱策你想要更多。
《神探夏洛克》第二季 剧照
《宇宙工程师之歌》,是一本关于工程师的硬科幻合集。其实光看主编和目录,就能知道这本书的审美有多硬核。但当你真的舍不得放下地熬夜读完它,没法从那一个个真实可触的未来或世界里脱身而出,夜深人静,被智力之美点燃的热血还在脉搏中鼓动。马雅可夫斯基的那句诗,就会不停在脑海回响:
在这样的时刻,一个人会想起身,
向时代,历史,宇宙说话。
《宇宙工程师之歌》
与驯顺相对,野心就在于不肯安分守己,要贪婪,要征服。如果应了时势,倒也带来创新与变革。
科幻小说中,野心与工程的结合,往往非常可怕。有时候你都怀疑,作者到底是在用思想实验敲响警钟,还是忽然有了不宜实践又弃之可惜的点子,只能让笔下的倒霉角色去模拟。
《侏罗纪公园》告诉大家,无论是从食物里补充氨基酸,还是强行性转,生命总会找到出路。最终一小撮地球人倒了大霉。
但在《宇宙工程师之歌》里,愿望、技术和行动力,能把一切变成项目。
而工程野心有多大,毁灭的级别就可能有多大——
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父亲不经意间在儿子心中播下的狂想之种,最终落实为巨型隧道,让人能在四十多分钟内穿透地球,也能让一枚螺栓杀死三千人。次生危机更是让整个地球陷入末日境地。父亲在知晓一切惨痛后,却认为此生足矣,只因为项目本身是伟大的。当工程的尺度扩大至行星,个人甚至物种的存亡,都在技术伟力的冷峻中渺小起来。
刘慈欣在《宇宙工程师之歌》新书发布会现场
更有意思的野心,在王晋康的《水星播种》里。这篇真是常读常新。究竟要怎样的自负与疯狂,才会让人参与创造能在水星的严苛条件下生存的生命,孤身以上亿年的时间守护它们,只为在它们发展出的文明里,成为它们的神祗,打上自己永恒的印记?正常人理解不了这种跨越时空、独树一帜的偏执,但,正常人也做不了在外星催生智慧火种的创世之事。
以规律抽象出本质,却又可以借此反推出万千事物,个中智慧,有着凝练的优雅之美。勾股定理如此,傅里叶变换公式也如此。知识带来了解,了解推动认知,认知引领改造。谁能够理解并运用原理,谁就坐拥操控宇宙的能力。
但多少人能走到理解这一步?能够问对问题的人,太少了。
《宇宙工程师之歌》里,王晋康的《决战美杜莎》由一个有钱任性的家伙抛出难题,人家要名垂千秋——按一百五十亿年计算的那种。乍看之下,这狂妄可笑,但真正的问题直击灵魂:再先进的技术都逃不过宇宙的基本法,有熵的存在,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名垂千秋的本质是信息传递,什么信息能保存百亿年?如何保存?时间的产物,如何对抗时间?除了科学和技术的构想,其中的哲思也一针见血。
还有个故事,反观了科幻小说本身。《多加零》文如其名,写里面的科幻小说作者常选定某种物质的某种属性,在数值后添几个零,推演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脑科学早已表明,想象力本就建立在既有经验上,而思考的生物目的,就在于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科幻小说作为“如果,那么”的典型,本就是基于技术对可能性的“计算”,而绝妙的科幻,都离不开绝妙的推理。
《宇宙工程师之歌》目录
《奥本海默》上映前,诺兰曾提到他认为很有意思的一点。他说,那群科学家们知道,他们按下按钮后,有很小的几率,大气会燃烧殆尽。但他们还是这样做了。
有时候,聪明人的执念让人后怕。仿佛除了真理,他们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仿佛他们的硬件设置就是要探索、求知,不计代价,除了使命,几乎带着宿命感。
《奥本海默》剧照
地球外,是否存在智慧生物?它们都在哪里?费米悖论让人细思极恐,人们越是试着回答,越是浑沌。陈梓钧的《卡文迪许陷阱》中,主角原本的暗物质探寻之旅,毁于无法逃脱的万有引力迷宫。从探索脚下的铁星,到发现上百个高度对称点阵排布的星体,主角渐渐发觉高阶文明的险恶用心。但铁星真相揭露的那一瞬,求知欲悲壮而宏大的史诗骤然鸣响。
《莱氏秘境》中,莱布尼兹远超时代的发明并没有让他获得更多尊敬,水力驱动的计算器无法满足二进制的位数需求,但莱布尼兹对于计算的旷世构想,让一群现代科学家重构了世界运行的基本逻辑。人类文明的一切未解之谜,在终极计算的能力下,浅薄得不值一提。“计算即存在”,是呓语,还是世界竭力掩藏的秘密?
科技的塞壬,在《宇宙工程师之歌》里,唱出高潮迭起的诱人乐章。
诱惑你去思考,去求索,去仰望。“天宫”、星链、韦布,和更远的远方。
那是工程的浪漫,智能的壮美,和实践梦想的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