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的孤独》是一部描写人性和孤独的小说。主人公艾蒂安在寂寞中寻找着自我和生命的意义,同时也探讨了数学与人类情感的奇妙联系。小说语言简洁优美,引人深思,值得一读。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第一篇
因为不可描述的原因,2022年成为意愿个实际上位移偏差最大的一年。
想去福建,青海采访动物园,植物园。想回故乡安葬母亲的骨灰。都成了惘然。
我曾想过,illusion和delusion的差别究竟是什么。或者对主观用词者来讲,没有差距。但对于旁观者而言,却是心愿和癔症的分别。本质来说,还是爱,或者不爱。
跑偏了。
小半年读了很多书,有的早已与人分享。有的书,甚至已经被朋友抢走。这一本,我却不知该如何分享。某天深夜,发微信絮絮叨叨给一生命中至亲:这本书,居然是以质数编号的。
得到回复:你居然还知道质数啊。
浅笑,翻个身睡去。
果然,质数是孤独的。书中的坡脚爱丽丝是我。我就是那个,坡脚的爱丽丝啊。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第二篇
这是一本讲述孤独感情的故事
一切都很真实。两个人如质数般匹配,因为都很孤独所以惺惺相惜。因为在当下不好意思说出心里话,生活在一件一件小事中拐了弯,彼此错过了。
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了,他们还孤独吗?如果他们不再孤独,他们还彼此吸引吗?
这也是讲述为了拜托家庭的控制,搭上一生的故事。
爱丽丝强势虚荣的父亲强迫她做不喜欢的事,滑雪。她用极端,隐秘的办法缓解不适,进行反抗,最终在一次意外,左腿残疾的结局中得到了改变。她的丈夫也爱滑雪,似乎已经在暗示两个人的不同,和过去的重复。爱丽丝讨厌的是被控制,被要求,被监视。所以她只能偷偷扔掉餐盘里的吃的。她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想吃,不想滑雪,不想生孩子~因为每件事都被冠以正常,为了健康,为了更好的动机,爱丽丝就这样被绑架了。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第三篇
如何评价一本书,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书,会让我对这个世界麻木的感觉恢复灵敏。看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我的世界重新复苏了一样,所有的感觉变得饱满起来。。。。外文著作阅读的质感不仅考验作者的文笔,也是对译者的极大挑战,翻译出的文段能否最大程度贴近作者的所思所想,斟酌出的文句能否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觉。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它在字里行间带给读者的感受恰到好处,文字变得不再苍白,与荧幕相比,却能毫无羁绊地展现出另一个世界,一个由读者感受、定义的世界。 每一个人身上都背负着秘密,而我们所有失常的行为都在试图对抗那个秘密,试图让它消失,又或者,完全与它相融。爱丽丝用厌食症来对抗那条残腿,马蒂亚用手上不断更替的白色伤疤来对抗不见的米凯拉。爱丽丝是失常的,马蒂亚是失常的,他们两个却像是桌子的榫和卯一样契合,成为彼此的救赎,但却不是彼此的结局。我看不懂隐喻,更不愿意费劲去思考,我只知道不是最后的最后,马蒂亚开始期待一个平凡的日子,而爱丽丝不再期待有任何人来,我想,他们都与那个秘密相融了,不再对抗。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第四篇
0826 我的第18本书
保罗·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
看这本书纯属因为在图书馆随便翻翻,偶然拿到。今天周六晚上突然想看小说,就看啦。果然一看停不下来,想一直后续发展。虽然早知道会be,但是还是想知道为啥会be 。连着看了2-3小时,我知道了。其实be是必然的。女主爱丽丝和男主马蒂亚有类似的心理创伤,冥冥之中两个人相识了。但是只能是朋友,这就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吧。女主因为被父亲强制去学滑雪然后脚坏了一支,对父亲很有怨言。男主因为故意让愚笨的双胞胎妹妹走丢,然后等到反思过来去找,已经找不到她了。这样的马蒂亚在自己心里永远都不能原谅自己,只能靠机械般的学习,把自己关闭起来。他爱学习,因为觉得书本不会和他互相伤害。男主转学过来,女主又因为那个霸凌她的那个富家小姐开始偶然去认识男主。在那场生日宴会中,他们两开始认识和相伴。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也只是越习惯彼此的陪伴。当女主的妈妈因为疾病离开了她之后,爱丽丝更加孤独了。爱丽丝一直反抗父亲作为自己存在的价值。男主对数学很感兴趣,真的他的世界只有学习,还有他对爱丽丝说不出的感觉。他觉得他和爱丽丝是两个质数,永远中间有距离,走不到一起。孤独才是尽头。
当马蒂亚大学毕业后收到了来自北欧国家名牌大学的邀请,他去了。因为爱丽丝和他之间距离。爱丽丝也和医生结婚了,可是并不幸福。在这种情况下,她特别思念马蒂亚。马蒂亚因为她的一封信而马上飞回意大利。他弄不清他对爱丽丝的感觉。当他们再次见面后,曾经的快乐已经不复返的。他们两越走越远,已经不能回到初高中了。马蒂亚回到了北欧大学,他所期待地就是他的一杯热茶,一个热水澡和他的爱好,而爱丽丝也明白了她现在放松的状态,自己一个人很好。
最后一段还挺有感觉的。马蒂亚走了,法比奥也走了。河中的水流发出微弱的哗啦声,使人昏昏欲睡。她想起了那次躺在山谷里,被积雪掩埋时对的样子。想起那种天籁般的寂静。现在也和那时一样,没人知道她在哪里。这一次也同样没有人会来,但她已不再有任何期待了。她对着明澈地天空微笑,只稍稍一使劲就自己站了起来。
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最好状态,虽然没有在一起,但是回忆也很美好。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第五篇
今天天气阴,零星小雨,据说接下来要有三天的大降温和降雪。天空沉沉落下,屋里的光线也因此有点昏暗,我读完了这本令人感到孤独、心痛的故事。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 是不是每个有秘密的人内心都是孤独的,从他心底里酝酿了一个秘密,他就变成了一个孤独的人。爱丽丝是,马蒂亚是,丹尼斯是…故事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有心底里的伤痛,不得不用一个秘密来掩盖。 爱丽丝自小滑雪的事故成为腿部不便的孩子,上学时对朋友的渴望,被薇奥拉等人欺负吃下了那个沾满污物的糖果,而后为朋友纹了那腰间的紫罗兰,当朋友自此背弃她又想要去掉那个父亲不允许而自以为是对朋友真诚的纹身。。。我觉得她内心的孤独仿佛也是一种力量,支撑着她的内心,虽然孤独但她却不脆弱,她非常有主意,也能坚强的面对着这世界的一切。。 马蒂亚聪明但却有一个笨笨的双胞胎妹妹,也是自小被人排挤,因为自己的失误遗失了妹妹导致其永无影踪之后,选择了划伤刺伤自己作为心理慰藉。但他科科成绩优异,对待数学对待世界都有着理性的思考,特别是对质数、孪生质数有极大的兴趣。 男孩和女孩的相遇总是那么奇妙。她一眼便相中了众人眼中不起眼且觉的有点病态的他,也许就是这样的吸引力。使他们成为了那样的“孪生质数”,可是他们之间总是隔着一个偶数的距离。明明是互相牵挂、互相治愈、互相理解,却就此分开。因为马蒂亚的一封信,他们分开了。命运就此走到了分叉口,如同两条线相交后彼此越来越远。 分开后的两人。在逐渐长大过程中,爱丽丝身边的爱漫漫都失去了,患病离开的母亲,婚姻关系逐渐走入不幸,她开始厌食。直到她发现了一个可能酷似马蒂亚失踪妹妹的人,一封信,几个字,便能把马蒂亚叫回她的身边。感动的是,她为了救赎马蒂亚,开始好好吃饭,重新恢复活力。她们再次相遇,却发现对方早也不是自己心中了解的那个人,于是再次分开,这一次他们各自释怀了。 这个故事并没有完美的结局。也许这样相互理解但又孤独两个人真的不该在一起吗?想起《逆光之夏》结局也是这般,青春总是那样,时间过去之后那些理解自己孤独的人也总会远去吗?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第六篇
有些残影,是一辈子……
也许我们看起来很近,但是我们终究很远。
记得自己结束某段感情的时候,对方说了句,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平行线,虽然对方不是数学家甚至都不是理工男,但是那一刻自己觉得那句话甚为贴切,一段貌合神离的感情,彼此在不断地试探和改变中走向彼此折磨的囹圄,及时抽身是对自己和对彼此最大的慈悲。
所以在阅读《质数的孤独》之前,自己对于数学公理与情感之间的类比并不陌生了,而且对于意大利青年作家保罗乔尔达诺自己可以说因为当初在看他的另外一本反战思想的《人体》的时候就因为其不错的封面照片而很感兴趣么,去年还读过了他的日记体散文集《新冠时代的我们》,可是他这本让其在文学界一鸣惊人的作品,自己是第一次阅读。
原谅本人数学成绩并不是通过天分获得的,而是不断地重复和肌肉记忆获取,所以对于质数的特征自己并不是很敏感,但是听过原理后我们还是可以理解,首先质数在数字中存在的数量并不多,就犹如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本来就没有复制体或者是模式化的另外一个自己存在的可能性,其次质数在数列中的存在是孤零零的,这和茫茫人海中每个人的存在如出一辙,我们也许可以说,我们有父母有朋友甚至还有子女我们怎么会是孤独的呢,但是书中的男主女主他们也是有着自己的父母,甚至曾经还有过兄妹,他们可以有同事朋友甚至是配偶,但是他们的内心中的抽离感却从来没有消散过……
自己喜欢作者的讲故事的方式,保罗·乔尔达诺(Paolo Giordano, 1982— )意大利作家、编剧。物理学专业出身,2008年凭借小说处女作《质数的孤独》一举荣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成为当代意大利最具世界知名度的青年作家。其作品持续关注“八〇”后一代人内心的孤独与困境,在读者中获得良好反响。另著有《人体》《黑与银》《逆光之夏》等。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去阅读的作品,语言犹如北欧冷峻的空气一样冻彻骨髓,书中有关于个人成长的艰辛探索犹如一个人左冲右突的隧道之行,有关于校园暴力与校园霸凌的讲述我们很多时候深陷其中却又只能随波逐流而有些印记就算是成年之后依旧挥之不去,有关于同性恋情的萌芽和自我消解熬过了自己内心的那一道坎儿我们可以获得新生,有关于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有些事情也是就是一辈子我们只能听之任之直到生命尽头,而关于情感,自己真的不觉得男主女主之间单纯的是爱情,更多是两个人有一种同病相怜却又截然不同的特质,一个人因为童年的行为永远无法走出自己的世界,可以说谁也不爱就算是对于女主又有多少只是惯性呢,另一个人心里爱着一个人却又惧怕向爱靠近,所以自己喜欢原著书中的结尾而对于影视化后导演给他们一个吻的结局并不是很喜欢,就算是很近很近,但是他们很远很远,本就没有在一起的可能,甚至是如果两个人有这种尝试的想法,他们现在的平衡都将灰飞烟灭,而他们内心深处都知道的,个人评分9.6分,推荐指数五星。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第七篇
这本书的简介里写这本书是意大利版《挪威的森林》,可我觉得他远比《挪威的森林》读的有趣,我们可以在这本书里简单的人际关系里梳理出两个孤独的质数, 马蒂亚和爱丽丝,拒绝这个世界的人和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的人,在相同的时刻感受不同的孤独,十年后的重逢并没有让两个无限接近的人重逢,而是在无限接近后又开始分离,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有些伤口真的永远无法愈合,但总会有一个人会让你能自由呼吸。他们注定孤独,不管是被拒绝世界还是被世界拒绝,他们相似又相互需要,但注定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孤独。
这里作者讲的质数真的是非常有趣的数字,他们和其他数字一样处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处境下,但他们又是如此多疑和孤独,他们甚至是误入这个世界,被禁锢在这个注定不适合他们的世界里,他们也想拥有一个普通的人生,但无法如愿。这就是ADHD患者的自白啊,如何才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呢?
能遇到自己的孪生质数大概也是一种幸运吧,这大概就像人生,越长大就越难遇到孪生质数,但也有人相信,只要一直寻找,找到孪生质数是必然的事情,然后可能是在你生命的尽头,也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即使遇到却也很难相伴,孤独才是注定的宿命,这大概就是故事的结局了吧。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第八篇
只是一点自己的主观感想。
当时我为了打发时间,准备随手挑一本书阅读,最后选中了《孤独的质数》。
看完后,我在豆瓣上搜索这本书,跳出来的是《质数的孤独》而不是《孤独的质数》,其实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暂不论意大利文的题目到底该怎么翻译才正确——较真“正确”二字,似乎有悖文学解读带给我的自由感。
马蒂亚丢下了他智力低下的妹妹,再未找见。从马蒂亚返回公园寻找妹妹的那一刻开始,痛苦已经成为了他的人生底色,不见踪影的妹妹一直附着在他的生命里。爱丽丝因为想逃离她反感的滑雪,在一次大雾中,失掉了她的一条腿。从她被救起的那一刻开始,痛苦也成为她必不可少的胶卷。
他们试图减轻自己的痛苦——马蒂亚是向内的,用他的学业、他的天赋、他做到极致的数学,用缄默回应痛苦;而爱丽丝是向外的,对他人给予的友谊、爱情、认可的渴望,对外界美好事物的捕捉回应痛苦。爱丽丝爱着沉默的马蒂亚,而马蒂亚也爱着让他感到安全的爱丽丝。
然而,这本书不是讲爱情的, 我认为。
就算他们之间有无可替代的爱,也无法拯救彼此残缺的灵魂——
爱丽丝第一次主动吻马蒂亚,是他在诉说了内心最深处的痛苦后。这个吻,爱丽丝想用它固定住马蒂亚悲惨的过往。
他们无限接近。
而马蒂亚没有回应。
但他想为爱丽丝留下来,放弃去到北欧工作的机会。
他们又无限接近。
而爱丽丝推开了马蒂亚。
后来,马蒂亚因为爱丽丝信中的“你得回来一趟”便千里飞奔到爱丽丝身边,他们再次接吻。
他们终于又无限接近了。
而马蒂亚往后退了一步,爱丽丝也没有往前一步。
最后,
“他联想到一种已经耗尽的潜力,还想到磁场中一条条看不见的磁力线,原来它们还通过空气维系在一起,而如今已荡然无存。”
“爱丽丝在转身回去之前,又看到了马蒂亚手心上那个深色的环形疤痕,就像一个神秘的、不可磨灭的标志,被无可挽回地封存在那里。”
马蒂亚和爱丽丝都在深渊的边缘行走,每次他们在一起时,深渊的存在感便不那么强了,甚至一度被抛下。但他们无限接近时,深渊也会被无限放大,一次比一次大,最终无法靠近了。
而这个深渊就是无形的、巨大的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几乎成为马蒂亚的避风港——他不是没有能力回应父母、亲友抑或爱丽丝的爱,而是这种孤独感已经麻痹了他,让他自动缩回孤独中去。
这种孤独感是爱丽丝洗照片的暗室——她渴望爱,却下意识地排斥婚姻和孩子所带来的温暖和美好,躲在暗室中,不敢,或是觉得自己不配迎接幸福。
《质数的孤独》这个修饰语序,会给我更大的冲击。而它到底在讲什么?
当残缺的心灵相拥,他们心灵的缺口可以完美契合,而当他们分开,残缺的部分彼此却无法填补。
唯有自愈,才能去爱,去被爱。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第九篇
10年前《质数的孤独》走红的时候,我没有动心。
春天,拿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21年年底推出的10周年纪念版。这一版,采纳了插画师河野尾的作品做封面:雪原,红毛衣、灰长裤、围着红白相间围巾的女孩颓丧地坐在雪地上,边上散乱着雪橇。这么有故事的画面,让我没法再无动于衷,又想到去年读过的保罗·乔尔达诺的《新冠时代的我们》,他描述几乎空城的罗马时,虽尽量不动声色地冷静,但是,假装不在意的疼痛入骨,愈发力透纸背地感染着读书的人,于是更加相信,非专业写作者一旦抑制不住要拿起笔来,总能贡献出极佳的文本。
河野尾的插图,还原了保罗·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的一个场景:极不情愿的爱丽丝又一次被父亲逼着一大早便到了滑雪学校。父亲的强势与自己的抗拒这两股力量对冲的结果是,爱丽丝心理防线决堤。圣诞假期的早上,室外温度只有零下十度,爱丽丝一走到滑雪缆车下就会尿意强烈,又不敢大费周章地去卫生间解决问题,只好让尿流在滑雪服里。圣诞假期的那个早上,除了在滑雪服里撒了一泡尿,爱丽丝还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上想要拉肚子。等她避人耳目解决了问题后再去找老师和伙伴们,他们已在浓雾中远去……
这次意外留给爱丽丝的后遗症是,她的一条腿瘸了。
读罢《质数的孤独》第一章,我有些抗拒,这位物理学博士也不能免俗地讲了一个因为父母教育手段粗暴导致孩子永远失去幸福生活的故事吗?
那时候,我孩子还是学龄前儿童。有一天,我去找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陈老师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他正在准备中考的儿子。听他如此这般地“逼迫”他的儿子全力以赴迎接中考的细枝末节,我反对到,孩子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一向笑眯眯跟我说话的陈老师一听我这言论,眼睛都瞪圆了。片刻以后,他迂回道:“我是让他自己选择的呀。我就问他,你是要快乐的童年痛苦的中年,还是要痛苦的童年快乐的中年。”陈老师说罢,我很是腹诽了一番,为什么童年也快乐中年也快乐呢?随着自己孩子慢慢长大,我越来越认可陈老师的金句,从而也就特别警惕那些强化父母与孩子之间因为教育手段而形成强烈冲突的故事。
然而,《质数的孤独》出版以后,除了在保罗·乔尔达诺的祖国意大利以外,几乎在全世界都掀起了阅读热潮。出版物汗牛充栋的当下,读者已不那么容易人云亦云了,物理学博士第一次出手完成的长篇小说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捧,一定有其道理吧?
果然,第二章,保罗·乔尔达诺笔锋一转,引出了一个与爱丽丝毫不相干的故事:马蒂亚与米凯拉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只是,马蒂亚天赋异禀,米凯拉则天资愚钝。渐渐长大的马蒂亚,羞于被更多的人知道他与米凯拉的关系,更羞于米凯拉在他面前表现得那般弱智,当父母要求他带着妹妹一起去参加同学生日聚会时,马蒂亚不能抗拒父母的安排,却将妹妹留在了住家附近的公园里独自一人去了同学家,从此,妹妹失去了影踪……也就是说,话分两头的《质数的孤独》,另一个话题与爱丽丝父女的故事并不同质。如果实在要在爱丽丝与马蒂亚之间找到相似性,那就是滑雪场的事故给爱丽丝带来的身心伤害和丢失妹妹给马蒂亚带来的心理障碍让他俩深陷无法向他人倾诉的孤独中。
一个专业写作者遇到爱丽丝和马蒂亚这样的素材,无论如何都会让两个孤独的人惺惺相惜地在一起的吧?但是,有着强劲的物理学知识背景的保罗·乔尔达诺坚信,孤独的人只有为自己画一个圈呆在里头,才会自在。而爱丽丝和马蒂亚,都是在这个物理学博士心里活动了许久的孤独的人,也许,他也动过让他们在一起的念头,但所掌握的常识告诉他,要让自己深爱的孤独的人自在地活着,只有让他们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自我疗伤,于是,这位物理学博士在他的处女座里听从心的呼唤,让两个孤独的人继续孤独,是为质数的孤独。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第十篇
【2023/04/24-26】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意]保罗·乔尔达诺 质数的孤独
『再见,“朋友”』
2023年阅读之BOOK77
爱丽丝因父亲虚荣在滑雪学校出事故瘸了一条腿,马蒂亚因为造成双胞胎妹妹的失踪而在心底留下了阴影,两个遭遇了伤痕的人于是因此变成了孤独的人。孤独的爱丽丝被学校排挤,于是采用了厌食的方式;孤独的马蒂亚则是拒绝他人的靠近,于是他选择用自残来惩罚自己。他们那么相似,却又如此不同,就像书里所说的,他们是一对孪生质数,“孤独而失落,虽然接近,却不能真正触到对方。”
虽然早有了结局暗示,可真的读到结尾的时候,心里还是因为没有看到大团圆的结局而感到遗憾的。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想到了电影《爱你,罗茜》还有楼雨晴写的那本台言《仲夏情方炽》。两者的设定都是青梅竹马,两个故事的结局也都是完满的结局。《爱你,罗茜》里两个人兜兜转转,最后终于一起跳舞了,“Better late than never”,那些年所有的错过,好在有了完美的答案。《仲夏情方炽》我永远爱言仲夏的坚定不移,面对方歆言不由衷的祝福,哪怕那么时候两个人没有在一起,言仲夏也为了心上人果断放弃了国外保研的机会,他就留在了方歆的身边,一直陪着她。
大概就是因为这样最后还是在一起的电影和故事看多了,所以再次碰到这样老梗的故事,总觉得那份缺失会在最后的结尾被填补上遗憾。就像是爱丽丝发现原来那位和马蒂亚长得很像的女性真的是马蒂亚失踪多年的妹妹,然后她果断地和丈夫离了婚;马蒂亚也终于学会了车子。
可惜,结局不是这样。
可我又觉得,结局不该这样。
他们两个确实是相似却不同的孤独的个体,他们孤独的原因不同、方式不同,可当两个质数碰撞之后,他们成长路上的彼此陪伴,不该那样被轻易割舍吧。当爱丽丝摆脱马蒂亚帮她毁掉身上的纹身,马蒂亚淡淡告诉她只要习惯就会看见时,他们之间的羁绊,就已经完全不同了。
所以总归觉得难过啊,看到这样的结局。于是心底的那份怨念就不自主地从心底升起了:亏你还用质数作为页码设置了这么好的噱头,但是怎么就不让读者的心情美好一下呢?
你们理科生也太残忍了。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第十一篇
“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比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四十一和四十三。假如你有耐心继续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于节奏的空间中。此时,你会不安地预感到,到那里为止,那些孪生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然后,当你正准备放弃的时候,却又能遇到一对彼此紧紧相邻的孪生质数。因此,数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要尽可能地数下去,早晚会遇到一对孪生质数,虽然没人知道它们会在哪里出现,但迟早会被发现。”
质数的孤独
6.3
橙大蕾蕾 / 2019
看这本书之前,友人说这本书很不错,但或许你看完会觉得他们好孤独。我现在想说的是,看完这本书的我,感觉我更加孤独!
在乔尔达诺的这本《质数的孤独》里, 书中的男女主角马蒂亚和爱丽丝就像是两个相邻却又无法靠近的质数一样,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就像孪生质数一样,彼此相近却永远无法靠近。
马蒂亚和爱丽丝都在童年期经受了创伤,而这创伤伴随他们度过青春期,沉淀为生命的一部分。马蒂亚在把双胞胎妹妹“抛弃”这件事上一直很内疚,这种内疚深埋心底,他只对他的孪生质数爱丽丝说过这件事。而爱丽丝被父亲要求学习滑雪摔断了腿,终生落下残疾的身体而自卑。他们两个都是孤独的灵魂,从童年到成年,他们变得更加孤僻,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却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
质数的孤独
评价人数不足
[意]保罗·乔尔达诺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以为爱丽丝和马蒂亚会成为彼此的救赎,但他们却还是像两个彼此相近的质数一样,彼此相近又无法靠近。马蒂亚最终去了国外大学教书,而爱丽丝嫁给了医治妈的医生法比奥,我想爱丽丝并不爱法比奥,为的只是她告诉马蒂亚了她找到了一个喜欢她的人。就这样,他们彼此隔岸孤独着。因为法比奥想要一个小孩,他们无数次尝试未果,医生法比奥拿出作为医生的职业判断,不是他自己的问题,一定是因为爱丽丝不吃东西导致身体的某些零件坏掉了,逼迫爱丽丝去医院检查。看到这里我很窒息,就想书里的那句话:“因为那些我们不爱的人对我们的爱只停留在表面,很快就会挥发掉。”是否法比奥未曾喜欢过爱丽丝呢?当初结婚只是因为刚好要结婚?或者 法比奥喜欢过爱丽丝,但是没那么爱呢?如果他爱她,不是应该去考虑爱丽丝的心情嘛?让爱丽丝去做自己,而不是当发现爱丽丝藏起餐桌上那些必须她吃掉的食物时,冲着爱丽丝发火。他应该去努力了解原因,去治愈温暖这个带些“病态”的爱丽丝。
爱丽丝和马蒂亚只有在彼此面前才能做真实的自己,他们觉得对方就是另一个自己。因为在爱丽丝和马蒂亚之间存在着一种线,这种线只能存在于像他们这样的两个人之间:两个人都能在对方的身上寻找到和自己一样的那种孤独。在爱丽丝遇见一个长得很像马蒂亚双胞胎妹妹米凯拉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写了一封信给远在他国的马蒂亚“你得来一趟。”最后他毫不犹豫地来了,我以为他们就要幸福了,但是,但是!!!故事的最终她没有告诉他那个酷似米凯拉的女孩的事情,他在看到她家摆满她们夫妻双人配套物件的一刹那,彻底崩溃,他感觉这里没有自己的一处容身之处,哪怕空气都不属于他,他慌忙逃开了,爱丽丝最终说了“那么再见吧!”
毛姆曾说:“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他们最后还是各自孤独,如果他再勇敢点,那么结局会不会不一样?但或许,我们生来就是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