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大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9 15:55:32
大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2-19 15:55:32   小编:

阅读《大师》,感受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作品通过描绘大师传授弟子武艺的过程,展现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价值。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对师徒关系、人生态度和责任担当的思考。阅读后让人深受启发,思考着如何在当下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大师》读后感(篇一)

于右任之所以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书法大家,除了因他善于博采众长之外,更是因为他下的工夫深。于右任自幼练字,几十年从未中断。有人问于右任:“每天写那么多字不累吗?”他回答:“写字是最好的运动,是快乐的工作。”

《大师》读后感(篇二)

凡此种种,都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胡适得出了美国不会发生社会革命的结论,他说:“我可以武断地说,美国是不会有社会革命的,因为美国天天在社会革命之中。这种革命是渐进的,天天有进步,故天天是革命。

《大师》读后感(篇三)

随着傅斯年在北大文学院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章太炎的得意弟子黄侃也开始注意起傅斯年。在和傅斯年接触过几次之后,黄侃决定亲自教授傅斯年,他希望傅斯年能够继承和发扬章太炎的学说,成为章太炎学说的新一衣钵代传人。

《大师》读后感(篇四)

品读十位远去的大师,不仅仅是在追忆一段逝去的历史和人物,更多的是在回望一种精神和情怀,因为他们是那个变革动荡年代中最醒目的符号,因为那是中国知识分子自从魏晋之后又以独立的姿态演奏出的另外一个华彩熠熠的乐章。

《大师》读后感(篇五)

听了屈武传来的口信,于右任顿足道:“是文白先生害了我,他不应该阻止我去北平!”因张治中字文白,于右任才有此言。后来,他又说:“还是周先生考虑得周全,但这恐怕办不到了,我的周围布满了特务,他们能让我留下来吗?”

《大师》读后感(篇六)

当伦敦清晨的花露中再也嗅不到林徽因的味道,当伦敦傍晚的微风中再也感觉不到林徽因的气息,一直对这段感情抱有很大希望的徐志摩彻底的崩溃了,他感觉自己已经无法将林徽因的身影从他的心头抹去。可是,这个时候他又能做什么呢?

《大师》读后感(篇七)

那么,此时的胡适是不是真的完全赞同社会主义了呢?答案是没有,或者说他并不是真正的赞同社会主义。其实,他真正所赞同的社会主义,是像他所想的“自由的社会主义”——当时,他在给徐志摩的一封信中对他心目的社会主义做出了描述

《大师》读后感(篇八)

坚持正向能量,人生无所畏惧! 到底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在此书中,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大师》读后感(篇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梅贻琦的教育名言

《大师》读后感(篇十)

然而,于右任希望的和平终究还是没能到来,在抗日结束后,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于右任失望之极,写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歌》,以表达自己企盼和平的心情,文中写道:“群众无声胜有声,杜诗重读不胜情。太平老人磨铁砚,垂老还期致太平!”

《大师》读后感(篇十一)

终于,在这样的言论纷争中,胡适的驻美大使也做到了头——1942年8月15日,胡适收到了国民党政府免去他驻美大使职务的电令,本来就不想着做官的胡适,在接到免职的电令之后立即就交卸了差事,马上从华盛顿移居纽约,重新开始他的学术生涯……

《大师》读后感(篇十二)

梅贻宝这样评价哥哥的教育之道:“五哥对我的学业、做人等方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读书后,明白了儒家、道家的‘政者正也’‘无为而无不为’这些道理,但我从来没有听过五哥跟我说这些道理,而实际上他无时无刻不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我这些道理。

《大师》读后感(篇十三)

如果说,从鲁西聊城走出来是傅斯年人生中的第一个大转折点的话,那么从北京前往英国便是傅斯年人生中的第二个大转折点——在胡适的指导下开始全面深入地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他的内心深处也开始泛起了波澜,觉得自己应该像老师胡适一样前往欧洲去留学。

《大师》读后感(篇十四)

梅贻琦当年的同事也都这样评价他:“梅贻琦老师担任的课程十分枯燥,是很难用一般的词汇能解释清楚的数理课程,而且梅老师还要批阅大量的学生作业。当时梅老师的办公地点是清华工字厅的一个侧室,在深夜总是能看到他窗口亮着的灯光和他专心备课的身影。”

《大师》读后感(篇十五)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徐志摩终于找到了答案:他之所以会如此疯狂地爱上林徽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有体会过爱情的自由,他对妻子张幼仪的感情,仅仅只是对于父母之命、旧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投降,他对张幼仪并没有对林徽因那种发自内心的爱。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