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比寻常读后感(一)
没有期待的有阅读的愉悦与痛苦,反而常常会想大骂一声,中文系的哪有那么矫情!关于情欲爱的体认与椽笔,李师江的此部续集还是太过“自恋”乃至自虐了一些,带来的不是思想的痛苦与不安,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晕眩呕吐。总之相较于第一部的流俗却有节制,非比寻常的放诞是过了头的败笔。小情小爱的纠结缠绵,确如天龙八部,有情皆孽。但却也混淆了爱情的概念。如果说在大学里的李师江还是一个自卑青年的成长与爱情的惶惑的话,那么在非比寻常里,情欲爱的三扇窗户不过是为其恍惚荒芜的人生精致掩藏的外壳而已。可惜了我左堤死的不明不白,原来一切都是恍惚的戏谑,非比寻常更像是一个命题作文,硬伤堪忧,这是不及郁达夫的沉沦的。当然,也有令人满意的地方,李师江文字的魅力还是一如既往,似乎插叙童年往事与记忆是此类小说绝妙的法宝,还有某些场景的描写,是可以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有其情感波动的印象定格。就如活着之上中的聂致远在西山下的背影,中文系中李师江在家教过后薄暮时分穿行灯红酒绿的身影,左堤在阳光下的绒毛闪耀,李师江清晨在宿舍栏杆上看鸽子歌唱,这些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也许也是刚刚毕业,且在考研,对前途未卜一阵唏嘘,也来看看别人的中文系如何如何。怅然若失,却也不是滋味。不说也罢,最后还得提个小插曲,大概是真的非比寻常,这书我看了一半就散架了。印刷质量不敢恭维。
非比寻常读后感(二)
题目这么起,是因为我今天才意识到这件事,阅读的危险性。当我在教九201把晚上从打印店印出的这部还带着打印机温度的小说一气读完之后。我觉得身体中有一部分被抽空,我无法正视这座师大学子最为熟悉的教学楼,仿佛自己身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等会下楼就会遇到一些出其不意的事件。我在教九二层的走廊上来回走着,那些熟悉的机房还是大一上机课时的模样,楼下的楼管阿姨发出一声北京土话的嗔骂,秋风不断灌进楼来,时间随着楼下的电子表流逝。
突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世界这个庞大的系统只是人类一代一代无甚长进的复制,教育,文化,智识,何曾指望有什么发展,只不过在为人类像往常一样生活续命而已。就像我们师大,我们中文系,又有什么变化呢,李师江的中文系,沈浩波的中文系,刘汀的中文系,一届一届,迎来送往,都是类似的男生和女生,类似的课程,类似的生活进程,读类似的书,读类似的“中文系生活指南”。有趣的是,这里总出男作家而少出女作家,女生呢,也许就像李师江不怀好意地揭示的那样,结婚生孩子去了吧。
当然这仅仅是个玩笑。我并不指望男作家能真正地把这里的女生写好。但我宽容他的一切写法与塑造。比如左缇的死。当女神终于向师师明确地表达爱意之后,她疯了,也有可能是先疯了才给李师江写那些信。更彻底决绝的是,师师并不能为谁停止流浪的步伐,所以左缇死了。突然想到,我们大一的一名专业课老师,也死于抑郁症,在我读研时。这并不是一件多么罕见的事情,这意味着某个时代,你的某段时期的终结。
我并不怀疑师师这样的人,如他所说,没钱没貌的人,可以有这么多故事。作家必然有很多故事。并不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题材写作,而是一个勇于坦剖自己到如此程度的人,读到他的作品的每一个人,都仿佛听了一遍他椎心泣血的表白。于是当我走在木铎路和晨曦路时,我会想象,师师也曾在这里生活过,我也在这里生活,并且很快就要变成曾生活过。我的脑海中不断重复李师江的名字,好像在这么一刻他成为我的心上人。我觉得我们是很相似的人,他的不管好的差的生活,我也会经历,所以无需畏惧。这就是故事,一群患有文字饥渴症和表达饥渴症的人,写下一些什么,为我们这些次一等的饥渴却怯懦表达的人喂点粮食,再贴着耳朵,说一两句鼓励的话,让我们也写下点对他故事的看法。
感谢李师江,他为师大添了一份精神地图。在这层层累累的知识、科学与道德的夹缝中,他把人的、感伤的、失落的、颓唐的、猥琐的以及我们心尖都有的那么一点疼与爱的东西,埋到了这片土地的好多个角落。
非比寻常读后感(三)
题记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今日,得到我爸给的非比寻常,发现是中文系的第二部。出于对中文系的兴趣,我便随手翻了翻。看前面一部分的时候,感觉师江有些江郎才尽,炒剩饭的感觉。勉强读过后,却有种不平静的感觉。事后偶尔会回想某些细节,加上今天又草草地翻阅个大概,心中也算有了一些答案。
我想说的主题为:绝望,并不可怕,甚至有些可爱。可怕的是执迷于没有期望的期望。
文中主角因大学恋情无疾而终,毕业后进入了全新的工作环境,却无奈得发现此地也是青春的埋葬地,尝试了一些努力,收益却不大,略有好感的女主管淡墨也被调走,总之一切都是毫无希望的。但他并没有怎么想逃离这里,也许是因为他也不知道该逃向何处。我个人认为,此时他的心里还是有所期望,一是对淡墨的好感,二是对左堤(原来读di,一直以为是ti)的眷恋。他也形容过自己的现状:“就是颓,没有激情。或者说,在等一把钥匙,把我的身体某个部位打开,可能灵感就来了。”在与左堤恢复联系后,他便如同久旱遇甘露一般复活了,也产生了逃离现状的想法,但是得知自己难以完成考研时,他又开始选择了逃避,甚至产生了忘掉左堤的想法。我认为此时他的心里还是有所期望,一是与新女主管陈丽娜的偷情所带来的愉悦,二是期待美女薛婷婷的成长。在与陈丽娜断绝关系时,应该是主角的第一次绝望,文中写到:“我也知道,那个晚上我必须死过一次,深深地溺在绝望中,之后的复活,才能让生命有转机”。因此他有勇气去找左堤当面交代此事,并期待两人的未来。见到左堤后,发现她已经有了孩子,他此时非常愤怒和不解,在昏厥后调头离去,但此时他并没有绝望,而是认为这是上帝对他的考验与惩罚。其中对于他在偷拿明英三百块钱时,提到这是他的一个人生转折点,这一点,我还是不太能够理解。我个人认为伴随主角成长的人只有左堤,陈丽娜和薛婷婷这三位。此处希望能获得略一指点,不甚感激。后来左堤来找主角,解释了一切,主角此时也没有绝望,只有痛苦,因为他心中知道,左堤还是爱着他,这就够了。这可以在火车站送别时,主角对左堤丈夫所说的内容中体会到。此时可以略微总结一下,这三个女人中,陈丽娜已经明显表示断绝,此时主角只拥有左堤对他的爱以及对薛婷婷的成长的等待。这两点也是主角最后的期望。但是,在得知左堤跳楼自杀以及薛婷婷将和自己唯一的好友符绝结婚后,他应该是完完全全的绝望了。他终于说服了自己,逃离了工作单位,前往北京。文中也第二次提到:“绝望给人的好处就是一切都可以抛弃,你可以重新拥有未知的人生”,在去北京的火车上,主角也写出了久违的诗句,当然这不是唯一的一处,但是预示着主角迎来了新生。
综上,可以看出作者相对于中文系来说,更多地融入了心理的描写,结合着文章的进程不断预示着主角的心理变化,尤其是我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很多东西也能感同身受。
最后简单谈一下关于绝望和期望吧。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凡事都有希望,一定要坚持,不怕吃苦,最后总会苦尽甘来。我在读书时,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坚持很重要,但是选择也很重要,如果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却还是坚持不断得走下去,也许并不是好事。本文也是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不要害怕绝望,绝望中蕴含着新的希望,希望也可能会带我们走向绝望,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看待,这样,我们在绝望中能不放弃,努力寻找新的突破点,在希望中,能保持冷静,坚定地走好每一步。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请勿对号入座。
Puzzle
20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