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超译尼采》读后感1000字

《超译尼采》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5 18:55:27
《超译尼采》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0-15 18:55:27   小编:

《超译尼采》读后感(篇一)

觉得市面上的所有的励志书都是在摘抄尼采的思想,尼采的哲学终于有点让我开始启发了些人性的东西,虽然还是理解的不够透彻,但是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再重复多遍的看的话又有不同的体会了。我曾经也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他的书名《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确实就是书名感动了我,如果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话,还有谁会尊重你,看得起你?

《超译尼采》读后感(篇二)

因为读了叔本华所以才想承接的了解尼采,作为入门级别的读物,透视尼采的精神对于学识尚浅的读者来说是特别有益的方式。对于尼采我只觉得他是天才也是疯子,是伟大的却又自我的漂泊者,是终于自己内心的坚持者。有的时候读哲学的东西并不一定懂的透彻,重要的是在某些时候你被惊醒被点燃被激发被认可的快乐和恍悟。相信这本书能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受。

《超译尼采》读后感(篇三)

书摘———

万事起头难。但不开始,就不会有进展。

对自己,对朋友要永远诚实。面对敌人,要有勇气。对失败者心存宽容。任何时候都要礼貌待人。

尼采的哲学思想和名言警句,指引着你我前进的方向,从不迷茫中寻找希望和生存的意义,是尼采苦苦追寻的梦想……

推荐此书《超译尼采》,将是你的人生走向成功……

《超译尼采》读后感(篇四)

看了一半忍不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尼采不写鸡汤”。 我崇拜尼采,所以恕我无法继续阅读下去。解读尼采的某些思想使它通俗易懂本来是好事。但是我无法接受也无法忍受,把他鸡汤化。 说是超译还是希望能表达出尼采的精神而不是顶着尼采的名字写自己的鸡汤。 也有可能是两次翻译导致失真,也许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正我忍不了。

《超译尼采》读后感(篇五)

尼采的哲学,不同于康德和黑格尔的文体宏大,多是以热情文思缀成的短句与短文。

《超译尼采》读后感(篇六)

说实话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你想过轻松安逸的人生吗?那就别做显眼的事,混迹人群中吧。不知不觉地忘了自己的存在,这样就行了。”这句话所以才晓得这本书的。

但是在权利意志上搜了搜没有这句话,没想到居然在这本书里,居然很鸡汤。但是我还挺喜欢的。鸡汤又怎么滴能给你带来好处就行了。

大家也可以去看看直接在微信读书上看就好了,不用买纸质书。

《超译尼采》读后感(篇七)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

《超译尼采》读后感(篇八)

买这本书就是在如题的时候。刚刚大学毕业的我,经历了一年工作的磨练,体会到了工作的现实和辛苦。并且超过了我愿意承受的,有时候会想退出,辞了吧 走吧。回家里去 坐考 再考一次研。总是这样。

这本书是两次看完的,今天把后半部分看完了。也就全部结束。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便觉得,心情很明亮,有一种感觉是:或许哲学 就是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精炼提取修饰出来 成为一种大家都能理解并且感受的文字。这比白居易的诗可能要难明白一些,但,本书 白取春彦这个编译者,在书的末尾告诉大家,他所做的 并非完完全全将尼采的文字翻译过来,而是在原来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润色,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接受,譬如我。是的 本书的内容大概99%我都能理解并且从中获得力量。有时候 社会上没有那么多人生导师给你指明道路 那么 就只有好书来陪伴你,指引你了。书里好像就是我们芸芸众生的样子,但是 又跳脱俗生 从更远的地方给我们带来叮嘱 带来经验 带来希望 带来曙光。谢谢尼采 谢谢白取春彦。

ps 有两篇文章 我可能要单独摘出来再去看看原文。《愉悦的知识》《漂泊者及其影子》

《超译尼采》读后感(篇九)

读完了这本书,也看了看上面的一些评论。

——都很有道理。各式各样的意见,评论都是一个人思想的侧面体现。再结合人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的人生经历来看,那些看法对于他们自身来说都是有道理的。

这就够了。

我无意于和大家一起争论什么尼采有没有灌鸡汤,什么哲学和大众间的关系,什么严肃哲学和鸡汤文——无论什么样的争论,总敌不过一顿理性的探讨。我是这样认为的。

作为一个读者,其实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辨别这本书值不值得读,什么叫做值?什么叫做不值?光是确定一个标准想想都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何况这个标准以后还会依据现实经历进行调整。从这个角度来看,读者进行的阅读活动目的就很明朗了——从书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养分。在这个过程完成后才知道这本书究竟值不值得阅读。读完之后的感想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这本书的争论焦点是两个词“哲学”和“鸡汤”

在思考这个焦点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这两个词的概念。

我接受的是这样一种说法“哲学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之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轴心时代”了。格拉底在古希腊的街道上随手拉住陌生人,并且和他们探讨一些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思想家和子弟们一同生活,比如一同耕田的农家。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像是一位哲学家天天喋喋不休一些见解,探讨些问题。书籍,网络,讲座,这些只是变了形式。

“鸡汤”这个说法我倒是不太熟悉,我手头上最早的一本关于成长故事的书是2009年出版的。上面的大部分内容是一些编出来的故事。结合近几年“鸡汤”的特点来看,倒也是没什么区别——反正大部分是比较奇特的结论,和编好的故事倒是贴合的很紧密。由此来看,我对鸡汤的界定是这样的——跳过严密的思考过程,直接给出客观或者不客观的教条,并且鼓励人们按教条做事。

其实后者在人的生活中生存的时间,范围都比“哲学”这个词要广很多。史料记载的也只是一部分罢了,更多的历史经验以篾言的方式口耳相传。例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的句子。现今来看,这和“鸡汤”又有多大的区别?

关于这两者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反正我是不想挖了,这些东西已经足够支撑我把话说完了。

据此,我得出结论——什么哲学,鸡汤,和一个人具体的生活状态,选择没有非常大的关联。换言之,无论哲学也好,鸡汤也罢,唯有经历思考,求证的经验才是属于你的。就像是我上文通过反思,界定这两个词的相关历史,概念来横纵比较的那样,这是我的方法,我的思考,所以我得出我的结论。关键在于这个过程。我之所以强调“我”这个概念,是在揭示这样一件事——这个过程只能由你一个人来思索。

争论这本书“鸡汤”“尼采”很没有必要。即便是再热烈的争论也不如独立的思索来的实在。

针对于这本书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在读法上不能使用大块的时间去阅读这一小本书。一个一个句子以及小的片段仅仅只是一点点结论罢了。它的指导性意义无法通过快速的阅读来体现,我更期望如下情景出现。酒足饭饱,闲来无事,或是用手机,或是捧着一本书,随意的翻一翻,玩味着句子。

刹那间的感悟远比随手翻一翻要好很多。

以此参上。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