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01》是一部描写人类对谷物的依赖和探索的科普读物。作者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谷物起源、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的介绍,展现了谷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读后感受到人类与谷物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谷物的珍视和研究的必要性。
谷物01读后感篇一
《谷物》(Cereal)是一系列关注旅行与生活方式的读物。2012年创刊于英国,美丽且有性格。从现在开始推出中文版,每2-3个月一本。
它根植于我们对旅行、对阅读,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也根植于我们的信念:认识更多新的美好的事物,将教会我们更好地生活。
谷物01读后感篇二
《谷物cereal》非常高冷而又独特的杂志类旅行图书吧,第一期介绍墨尔本,巴斯,里斯本、马尔代夫,介绍了城市中独具特色之处,也有餐饮、时尚物品和设计感的地方,让爱书人备感亲切之处有墨尔本的图书馆,巴斯的书店等,再就是增刊中关于口味的几篇讨论也角度独特,再就是冷淡,两个小时就能看完一本有没有!
谷物01读后感篇三
书皮极简的风格,让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像一张白纸,再配上书的名字:谷物,返璞归真,极简主义。
说实话我是被墨尔本吸引住了眼球,不光因为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六年,更主要的是作者的视角!
回想以来,曾经无数次在州立图书馆复习准备考试,但是复杂沉重的心情下,从来没有细心的观察过它,放佛有一种只因身在此地中的感觉,历史的厚重,也让我记忆一下子回到10年前。
所以当你去过那里,你会发现书中的点点滴滴,仿佛在抓住你记忆中那一点点痕迹。
有时候喜欢就是这么简单,愉悦的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过,这本书我给五颗星。
谷物01读后感篇四
谷物,是粮食,是多种食物的原始样式;谷物,是种子,是以土地和耕作约束人类的梦想。因此,通过书名编者就传递出某种返璞归真的审美原则。而阅读经验也验证了推断:这是一本相当自律的书。平实冷静的语言体现出一种情感上的节制,绝不会有那种通常会让你掉胃口的急迫的分享热情。某些观察的视角让人想起本雅明笔下那些诞生在巴黎街头的现代生活的生理学,时代的节奏和历史的重量被一种冷静的语句还原得恰到好处。但是你并不会感到过于严谨和无趣。冷不丁地你就会读到一段诗一般的句子,或者突然醒悟作者刚刚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所有这一切都互相诠释着,使阅读变成私人体验。一个故事一幅图片一个词,都会在你的记忆中,是一个秘密也是一个念头。天知道或许哪一天清晨从梦中醒来,它就成了你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东西。旅行就这么发生了。。。
谷物01读后感篇五
总体来说。 摄影真的很棒。 装帧设计也是喜欢的性冷淡风。 全书大量的留白的确是可以令人感到放松。 以及浓厚的设计感。随处可见。 古建筑,园林,绿植,海滨,衣着,台灯,椅子,人像,家居。 书中最后以及别册都有谈到品味。电影。书籍。等。
就内容方面,反倒是觉得小别册盖过了主体。写作风格整体也是偏性冷淡,看多了也不免审美疲劳。
唯有Richard Aslan《这个世界吸引我们的东西,或,想要改变世界的外在表现》文中ABCDEF六种表现使人眼前一亮。人们以何种不同的方式体验世界,这些方式又如何影响到我们的行动和生活?
最后。也许是自身的经历和鉴赏力的问题。总是觉得此书过于艺术化边缘化,刻意流露出的设计感,反倒使其与本书的主旨之一生活有了距离感。其间种种我等凡夫俗子只可远观尔。
最后,摄影真的非常棒。两星给摄影一星给排版一星给内容。
谷物01读后感篇六
我很少买旅行杂志,不太从其中获取旅行的灵感。偶然买Cereal纯粹是因为它的名字。杂志看上去很文艺,字体也不大,不是我热衷的杂志类型。但又真心喜欢这个名字,那种用晨时所吃的谷物传递出简单、营养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气息。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听上去都悦耳怡人。因而,我想可以尝试一下,余后不入就是了。
出乎意料,我沉浸于关于01中巴斯的部分。虽然我热爱旅游,但几乎从未对英国产生过兴趣,也很难表达杂志中的巴斯哪点打动了我。但从此之后,我忽然理解了小说中19世纪的英国人对于巴斯的推崇,那是些于我曾经不可解的段落。无论真实与否,我感受到了巴斯的氛围,为之向往的古典又些微逃离现世的轻松氛围。
关于香水和用物的文章,大都是一些我不太关注的点缀。没有谷物般的简单清新,多少有点消费主义包装的味道。
文章里有各种西方人自然而然的譬喻细节,闲暇时慢慢看,也令人放松。考虑到翻译的因素,不知原文又是如何。两个月左右出一本,速度不快,适合碎片时光的细嚼慢咽。也并不冷淡,适合疲劳的身体与心情,一点点精力,一点点阅读。
谁知道它下次的文章里,还会不会有01的巴斯这么迷人的段落,没有就不买了。
02出来,有安特卫普和Drie Van Notren,不得不入。里面有启发我的家居重构,远离尘嚣的庄园故事。
03出来,平平无亮点,东京的风格,是太熟悉的陌生人。
04出来,Rosa Park在杂志的开首写了她关于旅行的一些初衷。童年时代,她的父亲每个假日都会带她探索一些未曾到达之地。我理解这样的热忱所在。就像04中她选取的锡利群岛上的修道院,雾气之中,荒废的花园也自有芬芳。此外,最近我也有点沉迷旅行袋,总想简化旅行用品且裹其于袋中。本期摄影主题又神奇地有所中的。
Cereal,是在巴斯创刊,每一期都有巴斯那些点滴相聚的奇妙氛围,一点古老,身处僻静,遐想与安静。睡前15分钟的时光,回味下如晨光般模糊又闪亮的旅行点滴,很是放松。
谷物01读后感篇七
我想,要个这本杂志加一个标签,我一定会选两个字,那就是“纯”与“爱”,纯粹的内容,精致的留白,满满的爱意,翻开每一页,细细品阅,仿佛整颗心都跟着净化了。
因为之前在杂志社做过排版,所以现在养成了拿到书首先看排得咋样的坏习惯,如果遇到那种令人身心愉悦的版面,分分钟有此生无憾的感觉,《谷物》在留白、图片、线条、文字的搭配与位置上做到了干净又恰到好处,从视觉上就第一时间征服了读者,尤其是文艺爱好者。之前,最喜欢的是《中国国家地理》,那时候手边时常放着一本做参考,现在遇到了这本杂志,我想是时候和《地理》说再见了,因为,我只想站在世界的中心表达对这本杂志的爱。
如果说杂志的生命由排版和内容两个部分组成,那我觉得排版做得棒,就更需要有好的内容担得起好的排版。杂志的名字叫《谷物》,我们每一天吃饭都需要谷物的摄入,这也是制作者们的心愿,希望这本杂志也能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这里有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地方中有不同的传奇,这个城市的咖啡,那个城市的图书馆,这个地方的花园,那个地方的建筑,这一刻的文学,那一刻的设计,此岸的电影,彼岸的美食,不同城市偶遇,不同城市的人物风光,更有男士精选推荐、女士精选推荐,分分钟提高自身的生活品味。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人物访谈,想了解香水的故事,想了解文学的世界,这里统统都能找到。
而说到爱,我妈妈时常和我说,你干一件事儿有没有注入你的感情,在别人触碰到你所做的事儿之后,都能感觉得出来,我认为做一本书更是如此,书就像是一株正含苞待放的花朵,只有用你的全部专注与全身心的感情投入去浇灌,你才能做出一本让大家喜爱的书。制作者要想选题,要围绕着选题去搜集素材,要编辑内容,要设计版面,要出版印刷,为了赶上发行日,有时候还要熬夜加班,但是,当第一份热乎乎的打样内容送来之后,一切辛苦都觉得是物超所值,当读者能够从杂志中感受到制作者的这份热爱,这就是一本杂志被打造出来的终极意义了。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这里有另一种时间,而我们希望,把这个地方介绍给所有人,这就是《谷物》。
PS.随杂志赠送的别册是我见过的内容最丰满的杂志别册,为用心的内容点赞,也为0广告点赞。
谷物01读后感篇八
——读《谷物01:这里有另一种时间》
文/塞北1573
时间的永恒,似乎让痕迹变得重要,人类迫切的想要以不朽来表现功绩,以免它默默无闻随风而逝,于是短暂和感性的人们,造就了很多拥有强大张力和故事的事物。如建筑,如发明,这些无一不是见证时间又沉淀时间的东西,它们的美在于艺术,在于概念。
于是,在《谷物01:这里有另一种时间》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它想要传达的感情,那是一种理性而平静的感觉。尽管是带着“关注旅行和生活方式”的标签,却跳出了寻常游记类书籍单方面的欢脱,或灌溉鸡汤,挥霍情怀的套路。
书中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澳大利亚墨尔本、英国巴斯、葡萄牙里斯本三个地方的生活,鲜少的私人化情绪鼓动,文字间是一种冷淡和客观。哪怕是同样穿过四月二十五号大桥,同样在马尔代夫的海风里呼吸,每个人的聚焦点和形成画面也千差万别;不管是皮质运动鞋,还是圆领套头衫,穿在中二青年和写字楼白领身上都会有不一样的气质,所以,全书未给别人灌输一种心情一种价值观,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反而会让作品展现出意外的情趣——正是它的冷淡,让人拥有无尽遐想。
劳瑞斯坦说:“多年以后,你可以回过头,清清楚楚看到你自己的品味和兴趣变化的轨迹,这是一种奇特的副产品”。时间悄然而过,过后的流行,依然能有人感受到一种传统和怀旧的味道,便是一种不朽的艺术。
“谷物”二字给人的感觉,是温润,是踏实,是土地的清香和饱满,是收获。沉静的文字搭配上干净的插图,大片留白,灰黑色系,透出一种文艺至死的味道。从始至终,这本书想给人传递的是一种格调,就像这期中间的别册主题一样,讨论“品味”。让我们暂时脱离开温饱和八卦,忘记拥堵的交通,忘记下月的房租,去向往,去怀想。
于是,渴望仰望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里那精致的雕花;
也想尝一杯墨尔本的平白咖啡;
漫步在巴斯联合大街宽阔自由的斜披上;
躺在马尔代夫的无边泳池里观赏落日;
和《巴黎评论》的主编们讨论品味和文学;
... ...
流行和怀旧,现代和历史,闲适和厚重,情绪的切换间,已然完成一场旅行。“相信这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2016.3.15
阴天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油或留言授权。未经授权,不可转发,谢谢。
谷物01读后感篇九
不知道是否可以用“静”来评价一本书,而这本《谷物》也许对我来说,很符合这个“静”字,素雅白色的整体设计,书中图片也均已灰白色调为主。给人的感觉,无论你在何处阅读本书,都像进入了图书馆一般,不自觉的自己的心也静了下来,就像本书的副标题所写:这里有另一种时间。
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巨大的白色穹顶散发着自然的柔光,它代表着墨尔本的性格,优雅而平和,包容着万物。就像接下来介绍的墨尔本咖啡一样,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平衡性。这就是这座城市所代表的那份淡然,花园城市墨尔本所带给当地人的不但是绿植覆盖的街道,海风拂过的岸边,更是这座城市的美,如此的触及人心。
巴斯,一座罗马小镇,更是本书灵感来源的地方。如同书中所言,“巴斯不仅仅是名词、动词、某种本质、怀旧的情节和隐喻,这里是能让人变成天使的地方。”古老是这座城市的财富,而让人变成天使的,是这份古老所带给人的文化滋养。就如巴斯的old books书店一样,这里的每一处都散发着时间带给我们的魅力。
处于德国莱茵河畔的魏尔,有一座名为维特拉设计园的建筑。这栋建筑集结着数位优秀设计师的心血,无处不表现着某种涉及主张。从这些角度各异的照片,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所构建起来的“建筑设计拼盘”。但这些元素又彼此独立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多么奇妙的平衡感。
马尔代夫,曾经被称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淡蓝的海水以及回味无穷的料理,此地也拥有着异乎寻常的那份宁静,一如本书所介绍的其他地方一样。
当然本书所包含的内容,不单是旅行书。本书还涵盖了一些访谈录,包括了le labo香水联合创始人法布里斯.潘特,《巴黎评论》的第三任主编劳瑞·斯坦、McNally Jackson书店所有者和创始人莎拉·麦克纳利等,从事着不同行业的相关领域佼佼者,为我们谈论着他们少数共通点之一:关于品味的话题。当然,答案就跟他们不搭边的行业一样,无法给与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而也许本来就不应该有标准答案。属于你的就是你的品味风格,无法模仿的事物。
作为mook书,本书的照片选取可谓一大特色,无论是风景照或是室内照,通过光照的效果,我们仿佛沐浴在各种柔光惬意之中,带给了我们视觉上的慵懒的享受。而第一期所选主题虽然比较大众,但收录文章还是能够体现出编者独特的想法的。无论是所选的城市,还是介绍城市所选取的角度方式,例如里斯本一文中,着重于里斯本城市中桥的介绍,还是很吸引读者的兴趣。
美中不足的是书中的文字较少而且较为分散,采访和介绍文杂乱混搭,让本书的主题突显,稍显薄弱,希望下一期对这方面进行一些改善。
谷物01读后感篇十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谈论旅游,认为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体验一段时间而已。看到这句话,多数人都瞬间认同了。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认同这句话呢?似乎是因为我们的确会忽略我们周遭风景,却总是被别人的照片所吸引。不止一次想过为什么我们会因为一部电影或是几张照片就对一个地方产生冲动和向往呢?
《谷物》从本质上是一本关注旅行的读物。翻开《谷物》,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英国的巴斯、葡萄牙的里斯本,一处处风景,一张张照片,说实话,我并没有拎包即走的冲动,这算不算一本旅游读物的失败呢?
然而,静下心来,慢慢阅读《谷物》中的文字,却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觉。
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的穹底之下,弥漫着的咖啡文化,点缀着的绿色花园,《谷物》中的墨尔本是收藏着传统,包容着各种创新的城市。
巴斯的建筑给人以无限遐想,是《谷物》的灵感来源。
未知问题研究中心位于一个半岛之上,她建筑周围的水景将海天连为一线,却又神奇得体现出一切将汇于研究中心所在的方向。四月二十五号大桥在《谷物》中是迎接未来的伟大标志,却也意味着历史的一个重要瞬间。
《谷物》是在讲旅游吗?似乎是的,因为她介绍了三个国家中的三个城市。但阅读《谷物》体会的却不是风景,而是城市气质。很神奇,在《谷物》中,三个国家中的三个城市有了同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是执着和宁静。说他们执着,那是因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城市的故事,而他们呈现故事的方式却是温和而安静的。
会给我这样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谷物》这本杂志本身也具备这种气质吧。除了墨尔本、巴斯和里斯本外,《谷物》中还有一段插曲,而插曲中选择的女性必备和男性必备,维特拉设计院以及LeLabo香水,无一不在述说着简洁明了,却又固执坚持自己风格的物品。
马尔代夫是一段插曲,但这段插曲也巧妙地表达出有些地方或许最初的印象并不美好,但随着时间的沉淀,会发现她的美好。
所以说《谷物》是一本旅游读物,并不准确。她更像是在告诉人们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慢慢体会生活,享受时间的生活方式。可能《谷物》并不是能让人有旅游冲动的旅游读物,却能勾起人们的怀念情绪,怀念简洁明了,怀念一种时间堆砌的用心。
《谷物》中讨论品味,《巴黎评论》的第三任主编劳瑞·斯坦、McNally Jackson书店所有者和创始人莎拉·麦克纳利、丹麦公司HAY的中坚力量梅特·海伊。三位不同身份的人物借由《谷物》阐述了他们对于品味的认知,而到最后其实谁也没能说清品味到底是什么。但是能别人怀念的,谁能说不是好的品味呢?
《谷物》或许不能让人惊艳,但却试图勾起人们怀念的情绪,这是一种用心,也是一种匠心。
谷物01读后感篇十一
提起谷物,总会想起麦田里的金色阳光,还有清风扬起的香,在这里感觉不到时间的静静流淌,刹那即是永恒,永恒也不过弹指须臾间。《谷物1:这里有另一种时间》是一本时下流行的mook,如它的名字一样,这里的时间刻度也并不寻常。
全书的内容都是关于生活和旅行,简洁精练的文字,精致大气的图片,物多、人少,是人提炼了香精、发明了灯泡、设计了家具、创造了建筑,人类构筑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和国家,然而在自己的作品面前,人类这个造物主反而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消散在时间的河流里。生命流逝了,并不悲哀,人类特有的思想形成了文化,文化雕刻进建筑器皿,融化进衣食住行,沉淀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
巴斯是这本mook的诞生地,也是给予这本mook灵魂的城市,正如创刊者在序中所写——巴斯陪伴着年幼的他成长,对他影响至深。璨然曾在她的书里写到,大海将大自然的能量传递给海边的孩子,赋予他们海一般博大的胸怀和柔韧的力量。老建筑、旧器物、稻黍稷麦菽也一样能传递能量,与星辰大海不同,它们传承保护的是人类生命与智慧的能量。和巴斯这座城的宁静气息相同,《谷物》通篇给人的感觉是淡泊、轻松、自在以及愉悦,在这里,你可以思考些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时间不再是操纵我们行为的提线,也不再是催促我们前进的长鞭。站在经由时光洗礼世情变幻后留存下来的文化之前,对时间的锱铢必较显得滑稽可笑,时间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屑由钟表刻度衡量。印刷术可以让3个侍书人一辈子也无法完成的抄写在三天之内完成,延长生命的最好方式不是争分夺秒,而是让当下每一秒的行为都变得有意义。
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六层之高,白色八角圆顶让馆内充盈自然之光,三万多本藏书把这里渲染成一个出世之地。一直以为省图书馆已经足够恢弘,看了这里,才知道艺术和知识的结合如此让人迷醉。巴斯的旧书店藏书满满,灵感和神秘隐藏期间,叫FOUND的小店精致休闲,惬意和创意在这里疯狂生长。介绍吃喝玩乐并没有什么模式和浮夸之词,哪里值得一去,只是因为它们独有的风格和文化。咖啡、花园、大洋路,安格泡、维特拉、LE LABO,没有俗气的标准线,法布里斯·潘特说:“你使用某种香水的理由,应该仅是因为它能让你愉悦的开始新的一天。”
Mook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没有书本那样严肃沉闷,又不像杂志那么耀眼夸张。《谷物1:这里有另一种时间》是传递一种态度、展示一种生活方式的mook,是一本引导人享乐的mook。美好总是让人乐于享受,不要粗略一看这些文字和图片就急于给它挂上空洞、禁欲系之类的标签,找个安静的空闲一页页翻过,会发现其中关于生活的哲思和伊壁鸠鲁的主张十分相似——尽量摈弃一切欲望,去发现并享受当下生活与事物中蕴含的真正的美好。
文/团团花哚 2016.03.10
谷物01读后感篇十二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纸媒逐年凋落,先后关张的杂志不计其数,2015末,《外滩画报》宣布停刊,这本立足长三角红遍布全国的老牌生活类杂志用它13年的寿命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结束了。
有死便有生,纸媒和新媒体的此消彼长在短短三五年内达到了一个高度,一夜之间,好像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做公众号,与新媒体相关产业如火如荼,一些大V和内容生产商成为行业领域专家,奔走于各种会场讲座,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也好像是一夜之间,没人看杂志了,每月一次书报亭前的期盼变成了每天早上等红绿灯时翻看公众号推送,大批热钱涌入,使买家和卖家更加眼红心热,信息更新频率屡创新高,所有人都在赛跑,看谁做的更快更多。
当所有人都唱衰纸媒的时候,中信出版社“顶风作案”,不怕死地推出《知日》系列杂志书,质疑也好、讽刺也罢,几年过去了,结果说明《知日》是成功的。2016新年伊始,中信出版社引进英国著名文艺系旅行生活类杂志《Cereal》版权,出版了中文杂志书《谷物》,目前已出版两册,从豆瓣的关注度和评价看来,这一次,又成功了。
《谷物》在英国创刊于2012年,2016年开始出中文版,季刊,16开(?),封面封底铜版纸加膜,内页80g左右的纸张厚度配合双胶纸的触感让人摸一下就觉得喜欢,160页左右的总页数,沉甸甸的,和谷物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它看上去是轻的,而拿在手里却是重的。中文版尊重原版的选题和排版,字体和设计也秉承英文版的感觉,清简,冷淡,点到即止,拿捏有度。
先说说版式和图片,《谷物》排版可以说是不惜代价的。我看有些点评说本书大面积留白的排版方式是最简单的,设计是不用动什么脑子,图+文堆叠即可。这种说法多半来自外行。一个成熟的杂志编辑在操作选题时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大面积留白意味着印张的增加,以及图片质量的精益求精,在一本生活类的杂志中后者尤其重要。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选题和图片都可以做留白,图片的质感来自摄影师的高超技术和昂贵装备,这些都是要钱的啊。《谷物》的图有种浓浓的性冷淡风,色调偏冷,内容多为静物,风景和人物大片也是静谧的。图片风格的统一还意味着一件事——大量的沟通成本。一万个摄影师有一万种想法,而同一个物品可以有一万种表达;从选题策划初期到最终印刷成册,这中间可能出现的变数太多,能够在这么多不确定中集齐满满一册调性统一的图片着实不易,编辑、摄影师和美编间的沟通成本也可以想见。除了图片的质感之外,美编对图片色调的搭配统一也很重要,做到这一点并没什么万能法则,只能靠美编的经验和天赋来决定哪几张图可以搭配使用,而哪些图只能单张出现,一名资深美编的薪酬也是杂志运营成本啊。这一段点评也许显得很俗,但没办法,在挣钱比花钱难一万倍的纸媒行业里,我只能带着俗气的眼光去看一本杂志。如果你问我,如何衡量一本杂志的制作水准?我会简单粗暴地回答:看他们敢不敢、肯不肯多投入金钱和时间。
再说说选题。公众号一天可以更新三条推送,微博热点分分钟不同,纸媒和新媒体拼速度只能死路一条。慢,给了《谷物》另一种出路。有位印度导演说:"你花钱买到的不只是我做导演的这段时间,而是买到我喝过的每一口酒,品过的每一杯咖啡,吃过的每一餐美食,看过的每一本书,坐过的每一把椅子,谈过的每一次恋爱,去过的每一个地方... ..你买的是我全部生命的精华”,同理,你看到的不是杂志,而是编辑(记者、撰稿人)喝过的酒、去过的地方、看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你看的是他们的生命精华。慢,意味着编辑们可以有时间get a life,而不是匆忙过活。《谷物》的标题不是那种《你必须知道的X个XX圣地》,也不是那种《资深吃货必备X个XX技能》,没有气急败坏的祈使句,没有急吼吼的价值输出,《谷物》封面上的标题是:墨尔本、巴斯、马尔代夫,这是标题吗?不是,只是地名的罗列而已。只有翻看内容才能发现撰稿人的心思缜密,这些地名被解构了,打碎后的墨尔本按照图书、咖啡和植物等逻辑被重新拼起来,组成一个立体的新墨尔本,和你以往看过的墨尔本不同,一个清简,冷淡,点到即止,拿捏有度的,墨尔本。不得不说,如果你只想做个普通观光客,想看“墨尔本最棒的十家咖啡馆”,那你不应该选择《谷物》。
《生活》杂志主编令狐磊曾说过,当今杂志的出路在于细分和小众。我不是在说普通观光客不好,也不是说碎片化阅读不好,快有快的好处,只不过,不要因为快的好,而否认了慢的好。大家都想要快速得到一个答案的今天,兴奋和迷惘并行着,当然也很多人愿意用更深刻的方式,缓慢地进入一个命题。
作为一位媒体人,作为一名杂志编辑,这篇不像书评的书评其实是向中信致敬,我佩服他们有魄力也有能力在如今这个时代,将一本杂志书做到如此。
谷物01读后感篇十三
《谷物1:这里有另一种时间》:时间背后的文化雕刻刀
《谷物》是一本英国人编辑出版的“MOOK”。 何是“MOOK”?这是一个英日混血的组合单词,将杂志的开首字母“M”与书籍的英语单词“转基因”在一起,便成了“杂志书”这一个新品种——“MOOK”。从序言中得知,它于2012年出版,三年后,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可以看出,这一系列的“MOOK”书在英国已经生存了三年,打开了市场,具备了独立存世的资质,可见这种风格的书很受欢迎。
该系列书的主题《谷物》,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因为出版者最初的用意,就是想用这份每天早上的“脆脆的奶香味的食物”,来喻意人们精神上的渴求。而金灿灿的谷物,在填充我们的饥肠的时候,它带给我们视觉上的愉悦也是必定带着一种温润与暖色——也就是“温暖”吧。我想,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它更为合适的对等的词,应该是“麦子”,在中国当代诗歌中,“麦子”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罕有其匹的,在人们经常会提到的“海子”诗歌里,我们会看到“麦子”是作者最情有独钟的意象。
第一册《谷物》的主题:“这里有另一种时间”,大有深意,耐人寻味。
我们经常说,“时间是一把杀猪刀”,听起来虽然很暴力,很粗俗,但却很形象。这说明时间很快(这完全是钱钟书先生指出的“通感”技术的最生动运用),刻下的痕迹很深。
这使人想到俄罗斯电影导演塔可夫斯基的一本书:《雕刻时光》,书中写道:“记忆的印迹,就好像是被雕刻的时光”。
时光被雕刻了,就成了记忆。但时间也会雕刻世界,这雕刻的结果,就是文化。
《谷物1:这里有另一种时间》瞄准了四个地方(虽然书的介绍里说是三个地方,但我数来数去是四个地方,不知官方介绍里为什么把马尔代夫漏掉了),这里的时间,可以说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涯共此时”,但它介绍的四个地方的“即时即刻”的面容与姿色,却深刻地镂雕着岁月的印迹与记忆。
书中第一个地方,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早在1856年就已建立,1913年,改造成现在的宽幅巨制的宏大结构,令人叹为观止。书中,用占了整个两页的图片,展现了图书馆高达六层的大厅的深邃场景,即使隔着纸页,也能被浩大的空间给震慑住,这种巨幕、高精图片的效果,正是这种“MOOK”精雕细琢所能达到的魅力所在。这是墨尔本的可触可摸的外在形体,书中转而接榫上墨尔本的咖啡文化、园林文化,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内在的软形文化,而在这每一个文化里,都铭刻着历史的留痕。书中介绍,墨尔本的咖啡文化,源自于二战后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在这里“咖啡上的传统主义者和现代派并肩同行”,才锻造了该城市的独特的咖啡文化。在园林文化部分,书中在介绍了城市的独特的花园城市风貌的时候,更沉入到历史深处,透视了1873年前后,围绕园林是纯粹的种植庄园还是艺术调色板之间的争论,而最终园林的艺术化创造占了上风,才使今日的城市享受到艺术视角注入后的那一份赏心悦目的美景。
英国古镇巴斯是书中另一个重点推出的板块,《谷物》系列的创始人当初就是在这座城市里萌生了最初的创意,在三年后,书的聚焦镜头又回到了它的启蒙地,仿佛是对这个城市的一次隆重致敬。在对这个城市的旮旮旯旯的精彩呈现与简约文字的导游牵引下,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这座历经劫难而保存完好的小城用它的朴质与精致,奠定了《谷物》系列出版物的精神气质。正像是蒙太奇反差越大,越能冲击我们的视线,随即,书中再次祭出了蒙太奇杂耍的凸显效应,专注于安柯泡万向灯的韵致天然、千娇百媚的柔美身姿。即使面对这一个安静的家居伴侣,书中也忠实地揭示出它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比如灯的造型,出现在皮克斯工作室的厂标中。可见,一种产品,或是一种遗迹中,如果没有文化的注入与加盟,就很难让它们罩上尊贵的光圈。工业产出的背后,没有文化的支撑,注定是没有触动人心的力量的。我们“中国制造”的根本性问题,还是我们在品牌营造时,打出自己文化烙印方面缺乏自觉与主动。本书虽然是一本纯粹的休闲读物,但我们却能够看出西方人始终没有忘记用文化去感染人,去影响人。至此,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全书罗列了四处地方,偏偏对马尔代夫作了忽略呢?我想就是因为马尔代夫纯粹是一个椰林、沙滩、蓝天、碧水的纯自然景物,没有西方人能够找到发挥申论机会的畅谈空间,所以,才把马尔代夫搁置在篇末,且对它的文化景深作了轻描淡写的勾勒。你看,接下来书中对巴斯的文化传承作了专门一章的回顾,其中提到简•奥斯汀曾多次将此城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里的原型就来自于这个小城,这本书是狄克斯小说里最缺乏阅读趣味的,但很奇怪的是却被列为中学生必读书,估计是因为小说里批判与讽刺了西方的民主制度,然而这依然无法改变小说更像是一本政治讽刺纪实报告。闲言少叙,由此可以看出,巴斯有古朴的历史珍存,更有鲜活的文化留痕,正是这种人类精神遗产的雕琢,才打造出了今天这一个精妙绝纶的城市“时间”——书中全力展现的“即时时间状态”。
书中对葡萄牙里斯本仅仅选择了一座“桥”作为主人公,但全文却是以“桥”的更名史“铭记了一段历史”,这座桥曾经以葡萄牙统治四十多年的独裁者萨拉查命名,但是1974年在独裁者死去之后发生了一场康乃馨革命,这座大桥成为了政治的玩物,被换成了革命爆发日的新代号:四月二十五号大桥。桥没有变,是这个国家的性质变了。从这一时间里,我们可以一叶知秋,看到书中的每一个时间点里,都折射着历史时光的雕刻痕迹,这使这本书不仅仅是片面的当下时空的直接撮取与显影,而是纵向地探访城市走到今天现状的文化缘由,让这本杂志书具有了深邃的文化含量与历史厚重。
当然,对这本书,我也有小小的遗憾,整本书画面量太少,配文也太简,在当今网络链接化已经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这样的静止的画面与固定式文字的读物,能否满足我们日益培养成饕餮式的胃口,是一个值得存疑的事。毕竟,当今的纸质媒体的一个令人可畏的竞争对手是网络信息的高度丰富性,如果仍过于吟味朴质、简约的风格,如何来应对信息传播手段的技高一筹?我记得当年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外滩画报》今年停刊了,而这是近年来时尚类杂志作别市场的又一牺牲品,《谷物》这类书也基本走的是时尚类杂志风格,这多少应该使我们反思此类书籍的未来走向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剑出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