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做出好选择》,我受益匪浅。书中强调了正确的决策方法和技巧,让我明白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迈向成功的道路。
做出好选择读后感(一)
做出好选择
马华兴 王鹏
6个笔记
◆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哪些是低危职业
>> 我
>> 来提供一个我对于经验的定义。
经验,是一个人对领域中偶发事件认知、评估和应对的能力。
经验和技能的区别在于“偶发事件”。
>> 当一个职业更看重经验,意味着该职业的偶发事件特别多,比如医生、老师、隧道设计师;同时意味着该职业的偶发事件影响力特别大,比如飞行员、基金经理。
>> 工作可分为两类:程序型工作和探索型工作,从事探索型工作是未来的方向。
★三种有前途的探索型工作:社交类工作、设计类工作、经验类工作。
★有些行业会出现哑铃型的分布特征,要尽可能进入到探索型工作中去。
◆ 通才和专才,哪个更值钱
>> 这个规律在个人能力成长上也是通用的,一项专长能力,多项辅助能力,没有致命的能力缺陷。
◆ 在大城市打拼如何发展自己的人脉
>> 总结
★小城市的人脉像“连连看”,双方是相同的;大城市像拼图,双方是互补的。
★建立人脉有三步:互识、互惠和互信
★互识的本质是建立印象,互惠的本质互相帮忙,互信的本质是一起合作。
做出好选择读后感(二)
我今年30+ ,事业出现瓶颈期,行业下行、薪酬难上、未来前景岌岌可危,正是需要好好反省,调整心态、思想和预期的关键节点。作者写得好,以下观点尤其受用,包括职业方向调整、上下级关系处理等方面: 1. 明确方向、目标、路径。方向是对外的,把付出作为方向,比如为别人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 一专多能零缺陷 3. 多看到自己的优点 4. 工作成绩、作品:挫折、艰难的项目 5. 天赋、努力、能力、结果 6. 企业根据一个人的外在成就来评估候选人,由外至内的分析个人能力 7. 人岗(能力、职责)、人企(价格观、需求)、人人匹配(直属上司价值观) 8.要愿意付出,才会有回报。但工作要讲究方法 9. 兴趣养成 10.降低探索成本,分大类、排除不喜欢的工作 20.生产型职业 & 消费型职业,一个为解决问题提供价值,一个为挣钱。 21.职业准备期短中长,门槛低中高 22.三级跳转行:结交圈子、转行不转岗、转岗不转行。前提是在当前岗位做好积累 23.上级是针对你的一类工作还是所有工作,真针对你还是所有人。建立自己的工作目标。上级挑刺矩阵 24.用理性脑处理关系 25.情绪劳动挣的钱 26.人是感受动物;直觉、情感、理性; 27.人心里都有小账本 28.和领导相处:帮、夸、懂、像 29.工作持续反馈、出选择题、事事有回音,让领导放心,要学会说 30.领导是对的,但要有底线、原则和疆界 31.对老板 获取资源 32.对评级 排除疑问 交换资源 33.对下属 鼓励激励 激发动力 34.正视现实,承认现实,平静心态,专注提升 35.自我培养,设定工作目标 36.结识人脉:互识、互惠、互信。相互弥补相互帮助相互信任 37.建立个人标签:在自己的领域见长,不越界 38.讲话要通俗易懂,举别人听得懂的例子,表现出用心态度 39.多参加跨部门项目,培养全局思维,同时建立人际关系 40.积极分享,但要分享给对的人。 41.升职效果良莠的评判标准是能赋予你多少权利比如奖惩权、业务决定权、能调配多少资源 42.重用,加官进爵:利益和权利 43.责权利,注意顺序 44.工作内容:愿意且能干 45.工作条件:软硬件。办公条件、待遇福利、团队组成 46.工作回报:收入和发展机会
做出好选择读后感(三)
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是非常火的话题。在大学的时候,大一开始就有老师和学长学姐来说职业选择的事情,到了大四还有职业规划的课程。工作了之后,基本隔段时间都要聊一聊这个话题,无论是和朋友讨论,还是面试的时候聊。
《做出好选择》这本书分了各个章节,来分别阐述职业规划和发展中的各个问题,有的确实很中肯,有的可能略简略了。我根据我的认知和经验,把几个说的稍浅,又比较重要的话题,再补充一些。
一、刚毕业要怎么选择工作offer?
大家都想通过做一个好的职业规划,来拥有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怎么说呢,你看公司里每个团队定的年度计划,年底来看按照计划走的寥寥无几。那我们怎么能期望一个没怎么工作过的人,就能定好未来五年十年的规划呢。
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已经和我们父辈面临的情况不一样了,也和西方国家前几十年的世界不一样。刚毕业的同学,需要的是快速融入社会,通过两三年的摸索,来决定自己下一份工作到底要做什么。那么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能去“两三年后想跳哪就跳哪的能力”的公司。
一般来说,这样的公司有两类。第一类就是快速发展的公司,桑姐说过“如果你能搭上一个快速上升的火箭,就不要在意自己坐在什么位子”。不用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城市是否离家近,是否有户口(大城市户口放开是大势所趋),赶紧加入就好,无论什么岗位。
如果真的找不到这样的公司,或者也看不出哪个行业发展快,那就只能去找第二类公司:挑一个offer中现金部分最高的。现金部分高,说明该公司和职位在等价交换的体系中,是有自己的优势的,那么在两三年后,可以利用无论是公司品牌、能力上升、行业熟悉等优势,获得更好的跳槽机会。
2、要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么?
这个问题其实不应该被提出,因为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是一个过程,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结果和目标上。结果和目标可以通过问自己“三年后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年后我希望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类似的问题,得到答案。这里推荐大家去看另一本讲职业选择的书:《远见》,虽然成书于比较传统的咨询行业,但是很多自我反思的问题可以直接参考。
只有目标确定了,要干什么样的工作,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确定,也就不会问出“要不要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样的问题了。
再说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早点接受这一点,会生活的快乐一些。
3、找什么样的人咨询职业发展?
关于这个问题,书里的推荐比较流于表面。我建议大家去找你能认识的收入最高的几个人去问问。能赚钱这一点,在商业社会意味着他的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虽然可能受限于行业、经历、学识,和他们的交流不那么顺畅,你也可能得不到直接的答案,但是能帮助你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工作这件事情。
最后就是,关于工作的真相,最残酷的一点书里没有说:个人努力可能只占工作的一小部分,时代大势和机缘运气,是更决定性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要维持自己在牌桌上,以好的状态去抓住机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规律锻炼身体,少熬夜少加班,吃的尽可能健康营养,同时要持续学习,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工作和人生都是长跑,一时的领先落后并不重要,能坚持跑完马拉松才是自己人生的胜利。
做出好选择读后感(四)
35岁你是在职场上和小年轻拼命,还是利用自己的资源,实现创业,你的选择是什么?
有人说35岁进入了中年危机,其实危机是有两面性的,有危险也有机遇。危的是体力精力跟不上了,好的是经验和人脉丰富。
怎样才能险中取胜,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还真是有一件事需要做,那就是了解自己的需求。
我比较喜欢参加各种学习的社团,发现社团里面,各行各业都有,我本以为公务员工作稳定,高管工资优渥,为什么大家还参加各种付费学习呢?
其实有一大些人对未来比较迷茫,对自己岗位不是十分满意,又不知道自己未来怎么走,所以想通过这种学习的方式找到出路。
但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啥,所以很多人迷迷糊糊进群,又迷迷糊糊出去,最好的是课程上完了,证也拿到了,最后不知道咋能用上。
这个事咱还是得以终为始。比如我现在问,不论是创业还是在岗位上干,咱最终目的是啥?
有的人说挣钱呀,挣了钱才能活下去,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也有人说实现人生价值,得到大家的认可。其实哪种说法都对,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
那怎样才能挣钱?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咱不是盲目的去相信学一个月出来月入上百万的。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方向,有目标,有路径的去做。
一、改变思维方式找到自己的方向
你看我们一说找工作,第一个想法就是,我想找一个月工资几千,什么样的岗位,但是这样很有可能定位不准确,越干越累,或者被别人压价,最后觉得收入太少,不快乐。
所以我们得以自己有的东西,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作为方向去思考。
比如你说35岁了,该晋升做高管了,那你考虑的是什么?是能给领导带来啥样的管理计划。能给员工制定什么样的发展路线。怎样才能展现自身价值,给公司带来巨大收益。
那咱想创业,咱得从自身优势和资源出发,考虑咱能给客户带来啥?是客户想要的产品还是各种先进信息。
这样的发展目标更切实际,从自身出发与未来结合。
二、定个具体的付出型目标
说起目标,就想起来王健林的一个例子“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挣他一个亿”
这种目标我们也会定,比如年入百万,连升三级。
但是这样定目标,太重于回报,反而不容易实现。如果我们这样定付出型目标,今年为公司接到并完成二十个项目,或者是为公司培养三个团队。
这些目标看上去不太具体,接着再把这些目标,拆分成小目标仔细划分。
比如15天完成一个项目,坚持十二个月。或者是三个月培训100人,六个月筛选三十人,一年组成三个高效团队。
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更踏实,年终总结也容易写了。
三、接受变化的动态路径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必须得有个清晰的路径才能实现咱的目标。
但是有这么一句话,计划没有变化快。所以我们设计的路径,可以不是最简单,也不是最容易,但是得提前考察,了解现在的政策和优势行业。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做出好选择读后感(五)
人生就是无数的选择,现在你的工作与生活是你过去无数次选择后的状态,而你现在的选择也决定着你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曾经的我也做过一些好的选择,比如文理分科时一开始放弃较好的文科选择理科,但是及时止损,又重新选择文科,最后学习了自己喜爱的专业。也做过让我后悔的选择,在就业时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随大流,选择稳定却和专业无关的工作。现在又处于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该怎么选择?是该冲动凭借感性思维去选择?还是听听身边人的建议?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选择前能更深入系统地思考,在选择的那一刹那能把理性和感性整合,在选择后能按一个方向走下去,去做个“好”选择。我在马华兴、王鹏《做出好选择》一书找到了答案,并思路清晰给自己梳理了一份职业规划。
《做出好选择》这本书里的每一节,都是写在大多数人面对职业的选择时,该怎么深入系统思考,理性感性结合,坚持走下去的故事。这本书列了职业上困扰大家一遍又一遍的选择问题。每个问题都做了更深入系统的分析,很多分析会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你看完了,可能就会因此做出更自洽、自如和自信的调整。
如果你是个打工人,读完了会明白自己该怎么在公司更主动工作,升职加薪;如果你是个求职者,读完了也会明白该如何定位自己,该怎么快速求职;如果你是个失业者,读完了还会明白自己该怎么求职,怎么谋生。分享书中精华。
01有方向+有目标+有路径=不迷茫
我对未来很迷茫,怎么办?“我对未来很不确定,对自己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有人说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人说工作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我对未来很迷茫,怎么办?”这几乎是每个人都想要问的终极问题。这个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无法预知,变化的世界本身就构成了人们“迷茫”的土壤。“迷茫”这个词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几乎所有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它也已经成为每个人都有的亚疾病。
如果迷茫的你,一直在做自我探索,问自己各种问题,你会发现,很难问出一个结果,你会被困在一个死循环里。比如,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要的是财务自由,过上富有的生活。”“那自己怎么才能实现这样的生活呢?”“不知道呀,努力工作?去创业?去做自媒体?做直播?……”看到了吗?似乎越这么问越迷茫。想想你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树林里迷了路,此时如果你仅仅是自己瞎转悠,如何能出来呢?我们得试着换个角度思考。
观察迷茫的人,你永远也找不到答案。观察不迷茫的人,你会发现答案就在他们那里。那些不迷茫的人都是怎么工作生活的呢?他们每天都精力饱满,能长时间保持工作状态,总有做不完的事。不迷茫的人都具备这三个特征:
图片
一是有方向。 那些在人生中不迷茫的人,心里也都会有一个方向,这是他们内心的“北”。他们知道,无论怎样,只要朝着北走,就能走下去。比如,要让人们变得更美。这个“变美”就是一个方向。有人说好吧,我的方向是我想实现财务自由。想一想,这种“方向”是指向自己的还是指向外部的?显然是指向自己的。全都是“我要得到什么”。如果要用另一个词表达,“回报”会更加贴切。当我们把“回报”当作方向时,问题就出现了。没有回报是从天而降的,这都需要你通过某些事情来换取。那需要做什么事呢?无解。正是这种思维成了卡住你的瓶颈。当我们只谈“回报”方向而不去谈“付出”的方向时,“回报”这类方向就失去了支撑。比如作者本人,做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培训有十年的时间,这期间并不那么迷茫,因为他的方向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做选择。这个方向就是我的“北”,这也无关于“回报”,但这个方向却会让人很笃定。所以,不要把“回报”作为方向,而要把“付出”作为方向。
具体的语言结构就是:
帮助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帮助女人解决变美的问题。
给什么人带来什么价值?比如,给孩子带来知识。
让世界变成什么样?比如,让世界的动物更多样化。
仅仅知道自己的方向,人就已经不那么迷茫了。
图片
二是有目标。目标是方向的阶段性结果。如果我问你有什么目标,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冒出这个段子吧。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一个亿。”
现在请你冷静下来再看这个目标,你就会发现,和上面讲到的“方向”一样,这是个“回报型目标”。“回报型目标”是基于“回报型方向”而定的目标,并不能真的解决迷茫。同理,我们需要制定“付出”型目标。如果方向是“帮助人更好地做选择”,那目标可以是“三年内服务一千个客户,帮助他们做好职业选择”。这样定目标,内心会更踏实。如果目标感觉太好实现不了,总两个办法解决,一是把目标切分,阶段化目标;二是把目标范围缩小。这就是把方向更具体化,形成目标。能知道自己的目标,你就几乎不会迷茫了,并且人生会有更强的动力。
三是有路径。路径就是知道如何到达目标。比如,让人们变美,可以用化妆的方式,也可以用微整形医美的方式。如果能很清楚地知道实现目标的路径,并从中选择一条路径走下去,迷茫自然就消失了。
总结
★走出迷茫方法是:确定方向;确定目标;确定路径。
★明确方向的误区是:以回报为方向。我们应该以解决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付出为方向。
★明确目标的误区是定一个实现不了的目标,所以应该把大目标阶段化拆分,目标范围缩小化。
★明确路径的误区是:认为一定有一个百分之百清晰的、容易的、不变的路径。所有路径都在变化,要做的就是要抓住不变的方法来应对这种变化。
02青年轻人要多做生产型学习,少做消费型学习
平时工作之余,我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书,为什么生活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分析一下你的学习中是不是消费型学习居多。消费型学习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学习结果指向自我。这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解决自己的某个问题;第二,让自我感觉更好。我们去学习某个课程或者某个技能的动力,一般是遇到了某个问题,不得不去学习。比如,你可能晋升到了管理岗位,但是没有管理经验,工作自然一塌糊涂,上司不满意,自己也很辛苦,于是萌发一个想法——不如去听听课,看看书。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消费过程,你花钱,花时间学习知识或者一项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可能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对自己某个方面不太满意,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成长”。
生产型学习和消费型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学习的结果和目标不是指向自我,而是指向他人,为了解决他人的问题。简单来说让学习有价值。生产型学习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目标达成的考核标准清晰明确;第二,学习的价值回报清晰明确。学习目标达成的考核标准越清晰明确,我们实现的可能性越大。要想成为英语老师,那就要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想成为英语导游,就要获得导游证。这种考核标准是很明确的。在开始学习的阶段,我们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比如,学习英语的目标是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学演讲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说话有魅力的人。但这些目标描述的都是一种状态,根本无法量化考核。既然无法考核,我们就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是否达标,或者离达标还有多远。对于看不到目标的努力,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放弃。
同样的,学习的价值回报越清晰明确,学习动力就会越强。因为生产型学习所有付出都能反映出可预测的具体回报。无论是做英语导游,还是英语老师,都能知道该岗位的平均收入,以及大概的工作状况。这些数据越详细,对个人的激励会越明显。一个人很容易算清自己的投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会得到的某些具体回报。
无论消费型学习还是生产型学习并无好坏之分,这两种学习对每个人的效用不同。消费型学习可以缓解焦虑和增强自信;而生产型学习可以增加收入,改变生活。关键在于每个人在这两种学习中的投入比例。
如果一个人生活中都是消费型学习,那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花了很多钱,学了很多东西,但是生活毫无实质性变化。于是他会很焦虑,这种焦虑促使他对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更多。持续的消费型学习,表面上缓解了当下的焦虑,但同时也为未来更大的生活焦虑埋下了伏笔。
而如果一个人生活中都是生产型学习,生活节奏会很紧张,人生很容易产生无趣感。毕竟,无论学什么都要问一句:有用吗?能赚钱吗?有多少好处?人生会很没意思。
那么正常的比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分短期和长期来说。
短期来看,第一次学都是为了消费,先通过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毋庸置疑;但是一旦开始第二次学习同样的内容,一定要把生产考虑进去。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就去考虑怎么给别人带来价值。这很像婚礼的香槟塔,自己的杯子满了,才会溢出到别的杯子里。这样的学习才是圆满。
如果把时间拉长看,可以用我《做出好选择》作者原创的“双U模型”来解读,如图
图片
横坐标代表我们的年龄,越往右代表年纪越大。纵坐标代表我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双U模型
消费型学习应该呈现出U型曲线,幼年和老年的时候最多,青壮年的时候最少。
幼年的时候我们学习的大多数东西都不会直接产生价值,比如学会某个技能,并用这个技能解决别人的问题,赚到钱。所以,小时候大部分的学习都是一种消费:通过学习,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建立自信,寻找并确定兴趣之类的纯粹消费行为。
老年的时候我们也会学很多东西,比如老年大学的广场舞、书法、绘画、乐器之类的。这个年纪学这些东西,没有人是奔着再就业去的。学这些更多的是为了保持学习的自信心,发现生活乐趣,甚至是消磨时间的。
生产型学习应该呈现出倒U型曲线,青壮年的时候最多,幼年和老年的时候最少。幼年和老年的时候即便是想在生产型学习上投入,年龄和学习能力上也不支持。在青壮年的时候学习精力最旺盛,学习技巧也很成熟,是生产型学习的黄金阶段。
在学习上,最可怕的是把这两条曲线弄反了。小时候无论学什么都特别功利:学这个能加分吗?学那个以后能养活自己吗?凡是没用的一律都不准学。结果长大了又不肯面对现实:快30岁了才开始追求学习的成长感,但不能给别人带来价值,在焦虑和满足中摇来摇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好事,学习前思考一下自己学习是消费型还是生产型,就不会迷茫和倦怠。
总结★消费型学习是建立自信的手段,结果都是指向解决自己的问题。
★生产型学习是增加收入的手段,结果都是指向解决别人的问题。
★青壮年多生产型学习,少消费型学习,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03选择时分清执念与选择
执念,是放不下自己之前的投入,感觉已经投入了这么多了,所以不甘心,还想再搏一把,心里想的是:也许再坚持一下就有转机了呢?但是“坚持一下”之后,真正能获得的好处,他自己也说不清,甚至是完全不确定的。这种感觉其实更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总想着下一把会翻盘,结果越输越多,越输越想赢。
坚持,则是你可以清楚地知道你所坚持的事能给未来带来的好处,而且这个好处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到的。
所以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关注点不同:执念关注的都是自己过去的投入,心心念念放不下的是自己的损失,却全然不顾未来是不是有真实的可见的回报:而坚持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自己所坚持的不是坚持这件事本身,而是对坚持这件事最终所能达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自己能看到、能实现的。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所以,果断抛弃那些没有目标的盲目努力,坚持那些有具体产出的持续行动吧。所以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关注点不同:执念关注的都是自己过去的投入,心心念念放不下的是自己的损失,却全然不顾未来是不是有真实的可见的回报:而坚持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自己所坚持的不是坚持这件事本身,而是对坚持这件事最终所能达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自己能看到、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