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故事》是一篇描绘人生百态的文章,通过描述不同人物在喝酒时的表现,展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矛盾。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在喝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真实情感和欲望,引人深思。整篇文章充满了温情和对生活的感悟,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复杂和多变。
《喝酒的故事》读后感(一)
提起喝酒,或许每一个人都有些许印象,恐怕并非皆为好印象,至少酒是一种怪东西,它不是毒品,却有些毒品的特性;它不能够马上让人致死,却又在一点一点地蚕食人的躯体。酒究竟应该与人保持怎样的距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也值得疑问的一个问题。然而,即便每年都有许许多多关于酗酒饮酒而产生许许多多的死者,却未能阻止酒的受欢迎程度,在酒鬼面前,有的是一碟又一碟的下酒菜,而不是死亡。
徐斌的《喝酒的故事》从下酒菜开始说起一个酒鬼与酒的故事。或许在其中的一些介绍并没有什么惊喜,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常见的花生米,看到豆,看到鸭四件等等,也有一些让我这个几乎没有在饮酒方面入门的人看到的惊喜,比如说蜂蛹,海蜇,甚至还有奶酪。这些都是作者经历过的下酒菜,当然喝酒有些底线的话,那到底应该还是属于花生米,也许是因为花生米更容易得到,更加便宜。但是花生米又不是那么简单,家里的土办法做出来的花生米与酒鬼喝酒的花生米又是不一样。从这本小小的书中,仅仅是在下酒菜中,便可以窥探喝酒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至少不是什么东西都适合下酒。
明白下酒菜之后,开饮便是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了。开饮需要选择不同的酒来开始,不同的酒有不一样的喝法,不同的酒有不一样的酒文化。如不是作者提醒,或许我也与作者曾经一样,认为俄罗斯的酒是酒中的战斗机,绝对是最高度数的酒。更是在作者的提醒下让我知道,原来国内的啤酒的度数原来低得可怜。关于红酒的身段,作者谈了不少,曾经在眼中觉得是高大上的红酒,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平凡,其实并非如此的高档。当然,酒有所别,所有的酒都是如此,不论是红白甚至是黄。
饮酒一番之后便是醉意微微泛起,作者倒是知道酒鬼终究是会醉,也倒是经历过醉酒,还是被直接戳穿的那种。但是关于醉,作者倒是做了一番酒鬼式的探讨,到底怎么才是醺,又如何才又是醉,或许只有酒鬼才真正会在这样的事情上边做出如此的探究了。当然作者不想要浅尝辄止,他还要去探讨更多的东西,到底是醉了还是没醉?哈姆雷特式的疑问倒是给喝酒这件事添加了不少乐趣。
《喝酒的故事》读后感(二)
酒是一种很奇妙的液体,它能愉悦人的心情,在那微醺之间,就像换了个人一样,脸色微红甚至深红,情绪亢奋,嗓门宏大,平时拘谨的神态也是飞扬起来,不敢说的话也说了,不敢干的事也干了。所以说酒就像一个澡堂,让你脱光了衣服,露出赤裸裸的内心来。
其实酒是一件好东西,在古时候,粮食都不够吃,谁还有闲余拿来酿酒?不过,只要知道酒的滋味,即便没有馒头吃,也要酿出一坛浊酒来。所以说在中国历史大多数时期,底层百姓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的时候,酒是一件珍贵的东西。
后来经过现在的新疆,我们知道原来水果也可以酿酒,比如说葡萄酒,但水果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要栽树,要占用农田,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样,我粮食都不够吃,种粮的地方也就不嫌大,谁还有空拿农田来种果树?那些水果除了甜一下、解一下渴,代替不了米饭面条来填饱肚子。
从酒的种类来讲,酒有很多种,除了余斌先生说的烈酒、红酒、啤酒外,从原材料来讲,可分粮食酒和果酒;从酿造方式来讲,可分蒸馏酒和发酵酒;从颜色来讲,可分白酒、黄酒、红酒;从酿造工艺、酒精度、饮用方式等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做无数种分类。
喝酒其实要讲心情,心情好千杯不醉,心情不好一杯就倒;喝酒还讲对象,和谁喝酒很重要,碰到个不合群的,再好的酒喝到嘴里也是酸的、苦的。当然,喝酒还讲下酒菜,就像余斌先生说的一样,有花生米有豆,花生米和酒是绝配,如果再能加点香干,那就能吃出火腿的味道来了,这是金圣叹临死前告诉儿子的秘密。
回到余斌先生《喝酒的故事》这本书中来,酒重要,喝酒的人更重要,人因为喝酒而引发的各种坏毛病、坏结果,不是酒的错,也不是喝酒人的错,人有时就像一把严肃的锁,一本正经,循规蹈矩,但人既有人性也有兽性,既积极向上光明磊落,也有各自阴暗的小心理,酒就是把钥匙,打开了人的心锁,锁后的门也就打开了,门后面有什么东西呢?
来看看这本书,我就不剧透了。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喝酒的故事》读后感(三)
喝酒者言《喝酒的故事》
我很少喝酒,不过却挺喜欢中国人的酒文化,男人们尤其是特别熟悉的同学朋友,在一起不喝点酒好像就缺点什么。
我有一个好朋友,特别喜欢喝酒,和他在一起肯定要喝酒。不过几杯酒下肚,人的精神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像什么呢,好像有点像稍微吸了一点毒品的感觉吧,呵呵,虽然我也不知道毒品是什么感觉的,但是感觉肯定和喝酒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酒说来可话长了,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弄不清楚日常生活中的“财米油盐酱醋茶”里面怎么没有酒,却把酒排在了“琴棋书画诗酒花”中,成为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一种艺术,其实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酒远远比不上琴棋书画那么高雅,而是生活中必备之物。写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个喜欢酒的人,一个喜欢酒的文化人。
这本书很小,也很精致,名字叫做“喝酒的故事”,里面都是围绕着酒来写的。看书的名字,本来以为作者一定是一个好喝酒,善喝酒,每天离不开酒的爱酒之人,不敢说酒鬼,也一定是嗜酒之人。打开书一看,作者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他的家里没有喝酒的传统,祖父不喝,父亲也不喝,家里饭桌上见不到酒,过年的生活都没有。呵呵,这出乎我的意料,却让我感觉更亲切了。真正懂得酒的,往往是文化人,而不是天天和醉的酒徒。
作者说是谈酒,其实是借着酒这个线索,谈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自己身边的人,自己身边的事。谈的是花生米、豆、海蜇、烧鸡、烈酒、红酒、分酒器……也不仅仅谈这些,而是借着花生米谈到在旧社会当过妓女的陶妈妈的故事等等。
作者谈到了奶酪和红酒,谈到了俄罗斯的烈酒,谈到了各种特色的啤酒,连酒瓶和酒名都成为了作者的主题,的确让人感觉很奇妙,有点没想到。甚至还谈到了世界杯,想想也对,世界杯还真的离不开酒。
酒的世界也的确很丰富,很有文化,从中也可以看到作者阅历之广,比如分酒器,我就没见过,看了作者的介绍才知道了一二。作者将了自己在大学时代才开始喝酒,我也差不多是在上师范的时候才接触酒的,也就是在和同学喝酒的生活才会真的喝醉,现在好怀念那个时代,怀念那种喝酒的日子,和喝酒的味道。
《喝酒的故事》读后感(四)
一本书皮上全是酒瓶的书,一本讲喝酒的书,一本很可爱的小书。
我家里也有因为喝酒而产生的小故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看到我爸爸和他的同事们来我家喝酒。也不知道是因为我爸爸喜欢上了喝酒,还是交了太多爱喝酒的朋友,反正家里经常有人一起喝酒。这件事是很正常的,天天醉醺醺的爸爸对妈妈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然后突然有一天,从来不沾酒的妈妈喝多了还吐了一地,该上班的时候也没去上班,全是因为喝多了酒在家里休息。这事情也没有源头,也不知道为什么从那天之后,我在家里再也看不到我爸爸喝酒了。一直到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在不经意见听到我妈妈给别人讲起这件事情,我才弄明白故事的原委。我妈妈为了治我爸爸喝酒的问题,采取了一个极端的做法,就是你喝我也喝。我妈妈把家里所有存放的酒,有一瓶算一瓶,只要看见,全部喝光。任凭自己醉死也不管,吓的我爸爸再也不敢喝酒了。我爸的酒瘾就这样被控制中了。
这本书从下酒菜开始讲起,排名第一的下酒菜自然是花生米。对我来说也是这样,我也喜欢花生米下酒,最喜欢的还是酒鬼花生。有好菜下酒当然很好,没有好菜,只要有花生米也是一种幸福。书上还描写写了从南到北各种下酒菜,各种豆子,蝉蛹,最后写到了烧鸡与鸭子。做为一个优秀下酒菜也是有些重要的特点的,那就是,不仅仅要耐吃,而且还不占肚子。如果下酒菜都吃饱了,还怎么喝酒。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个小故事。
上次听朋友讲了一个他爸爸喝酒的小故事。他爸爸特别爱喝酒,中午喝酒的时候没有找到合适的下酒菜,只有一碗馄饨。可是,一口馄饨一口酒的话,酒还没喝好,馄饨已吃饱。这个下酒菜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耐吃,又占肚子,怎么办呢?他爸爸的做法的是,将馄饨有筷子剥开,一口馄饨皮,一口酒;然后,一点馄饨馅子,一口酒;就凭这碗馄饨,一样可以下两斤黄酒。结果是,饭也吃饱了,酒也喝好了,人也醉倒了。
酒有很多种类,有白的,有红的,有啤酒,有黄酒,还有洋酒。书中到是一一介绍了各种酒以及各种有意思的喝法。比如现代人参考了古人温酒方式,创造了热着喝的黄酒,还加上姜丝或鸡蛋;还介绍了,比利时的啤酒最好喝;以及分酒器的来历,和世界杯时啤酒与方便面、烧烤更搭配等等。
十年前,我不怎么喝酒,只少不会主动喝酒,因为我的身边没有什么酒友;而如今,也时常自斟自饮。我从不喝酒到开始喝一点酒,主要还是因为认识了更多喝酒的朋友。朋友聚在一起,他们在喝,自己也不太拒绝喝酒,就慢慢的喝了起来。起初也只是喝一点点啤酒,后面开始喝些白酒,再后来还开始喝黄酒。什么加热的,加姜丝的,加鸡蛋的,加枸杞的黄酒都喝过。什么茅台、五粮液、剑南春、西凤、洋河都蹭着喝过。虽然自己不舍得买那么贵的酒来喝,但家里常备着些与烧菜时共用的“牛栏山”。
之前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喝酒?也曾经喝过多过、喝吐过、酒后头痛欲裂、上吐下泻过。但后来还是会继续喝,只是会尽力避免喝到那个程度。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其实已经喜欢上了喝酒,我喜欢的是那种酒后“微醺”的感觉。有一次好久没有喝酒了,我竟然从白酒的辛辣口味中感受到了一点点甜丝丝的感觉。每次喝酒之后,我总会感觉脑子很清醒,身体却晃悠悠的。然后,我还喜欢加剧晃悠悠的感觉,来表现自己真的有点醉了。有点像是那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这也许就是那种“微醺”的感觉吧。我通常不会主动喝太多量的酒,但每次喝到那种感觉的时候,我的话就会特别多,也许那个时候我会觉得,我可以hold住全场,我就是会场最靓的崽。实际在正常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怂人,一个很低调的人,也许我喜欢借助酒力来表现一下自己吧!
最后,用一句口头语来总结对酒的热爱吧,“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喝酒的故事》读后感(五)
中国文人喜欢喝酒,大抵因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于是借酒消愁,遁入醉乡,得片刻自在。因此在文学史上留名的诗人,不少亦有酒名。李白、杜甫、苏轼、刘伶、陶渊明……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来。无论是喝酒的还是写喝酒的,似乎胸中都有块垒,不吐不快。吐露情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李白那样“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种便是像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沉郁。余斌先生的《喝酒的故事》也是写酒,但把喝酒看作一件“趣事”漫谈开来,别有一番风味。书中流露出怡然自得的饮酒乐趣,反映了作者闲适的旨趣和达观的心境。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许多关于酒的知识,如在第一章“何物下酒”中谈到各种下酒之物,有不分南北酒客一视同仁的花生米,也有江南一带独有的文人气十足的“茴香豆”;第二章“且来把盏”中谈到红酒的身价,温酒器,分酒器的来历,关于酒本身以及与酒相关的文化写得丰富多彩,令我们这些“涉酒未深”的人感到新鲜有趣。看似作者把喝酒当作一个客观对象娓娓道来,实际上作者并不是全然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说酒。在谈到酒文化的同时,少不了“以我观酒”,讲到许多自已喝酒的经历、回忆和感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那个隐而不露的作者的个性。
最有趣的一件事是作者对大学毕业之际的回忆。作者自言年轻时也是一位“文青”、“愤青”,喝酒曾晕过,却从未醉过,因此对真正的醉很是好奇,很想体验。不过,想体验醉酒与更严肃的问题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就是探寻真正的“自我”, “我认定自己没有说真话的勇气,不管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一些不体面的阴暗念头都被过滤掉了,意训中浮现了也不承认。即使承认了,我也认定,还有些念头,我根本就没让它冒头”,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青年人的心理,可作者寻找自我的方式可谓独辟蹊径——他挑了个无人的日子,弄了包花生米、豆腐干,事先准备了录音机,想与那个酒后吐真言的“真实的自我劈面相迎”。作者以自己的经验出发,在“酒”这一普遍事物上谈出了个人的旨趣。
散文必须有情感,但余斌先生对情感的抒发可谓节制,《喝酒的故事》的风格总体而言冲淡平易,如果用书中与酒相关的语言来描述,便是“微醺”。质朴、平淡作为文学的美感之一种,并非所有人可以欣赏,尤其是在喧嚣浮华的年代,充满装饰性的文字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不事雕琢的恬淡之美,应是对生活有所体悟的人方能感受的。正如作者在《微醺》一文中写道“好比‘绘事后素’,‘绚烂归于平淡’,那是中年以后的境界’”,这虽说是在谈酒,但也许是作者的一种美学追求。
《酒名》一文从文人墨客在喝酒上的名声说开去,“古人中因酒而扬名者,正复不少。问题是喝酒名气大的,名声多半不是喝出来的”,作者遂对酒名不甚向往,虽不敢与太白、刘伶相争,但“小范围里争争名头还是有必要的”。作者在酒桌上把南大中文系同专业的老师的酒量排了个名,随口一说,不想把既年长又是上司的老杨给“得罪”了。几经酒桌上的“明争暗斗”,作者不仅要“肃清影响”,而且“在喝酒上的名利心就淡了”。此文是对酒事的笑谈,三言两语,将同事的形象鲜明托出,令人忍俊不禁。在作者一惯的平淡文风中,总能看到幽默的光辉。《烈酒》一文描述一外国女子因好奇而想品尝自已摆在窗台上的一瓶烈酒,“我说过的,他们没有抿一口之说,她又不知深浅,逮着就是一口,喝了之后的表情,不夸张地说,是如遭雷击。片刻的目瞪口呆之后,两手就在口边不住地扇,半晌只挣出一个词,反复地说:‘Fire! Fire!”。这类令人发笑的叙述在书中俯拾皆是,在平和的文风之中抹上了一道明快的亮色,充满了生活的乐趣。
从首篇《花生米》作者对酒产生“向往之诚”,到末篇《酒名》喝出了些名声,时间跨度大约三四十年。喝酒之事不单限于酒桌,还有许多历史的痕迹隐没其间。比如建国之初的从良妓女“陶妈妈”,“巴巴头,长年一件不蓝不灰看上去脏而旧的大襟子衣裳,有点焦眉烂眼的,再就是一口被烟熏得焦黄,因稀疏而更显大的牙。她可能不像她老头子,天天喝,但也在一边坐着,抽烟”,再如《蜂蛹》中对插队生活的描述:“有个在云南插过队的朋友,最喜将当年在乡下的经历说得神乎其神,酒酣耳热之际沉浸喝酒的种种,更是眉飞色舞。他说什么都拿来下酒,最过瘾的蚂蚱,一让客户能让客户上好几斤,开水烫一烫,掐了翅膀却了腿,扔锅里烤到焦黄,待水分尽失,椒盐一拌就开吃,香啊。又说有时更省事,围了油灯喝酒,也不拾掇,筷子夹了就在油灯上烤,腿啦翅膀啦燎得噼啪作响,现烤现吃,烤一个吃一个,再喝口酒,简直赛过神仙啊。却又补充道,最香还当数油炸的,麻油拌拌也不差,可怜那时没有油啊”,拿蚂蚱作下酒菜是插队云南的生活,大概艰苦非凡,可是在作者的笔下,把插队青年的那种苦中作乐,饮中作乐的情绪描绘得活灵活现。再如《烧鸡》一文提及的七八十年代“国营单位”推出烧鸡“创收”,等等。根据福柯的观点,我们可以根据各种论述去还原历史,历史不是单一的史实记载,亦不是对过去的事件的单纯记录,此书虽为写酒,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余斌先生的《喝酒的故事》兼谈中国酒与西洋酒,既描述文人雅集时饮酒,也有与朋友看足球时的醉酒;既有对酒后臭气熏天的俚俗描绘,又有对古代关于酒的诗词的品鉴;既平和冲淡,又幽默明快;有人到中年的达观从容,又有对年轻时疏狂纵酒的回忆。细细品读,如同小酌,读完掩卷似觉有些酒意。
2016年3月《生活周刊》